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与华文教育
2023年5月范开泰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零引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就是艺术。中国人信奉“礼之用,和为“贵”,和平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融和性”。
“和”
“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华民族”,就是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家庭。传承和进展“中华文化”的要旨就是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共同创立和谐世界。中国人宠爱和,以和为贵。故宫三殿
郑和七下西洋中国没有侵略他国哥伦布、达伽马等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欧洲移民对印第安人赶尽杀绝
民族的和解、和谐和融和壹、文化概述一、文化的特征1、“人化形式”的特征。广义的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工产品同自然物品相区分的根本标志。自然物——融入人的意志、情趣,结合人的制造——产生社会文化价值——成了文化物。自然资源—人的觉察—自然景观—人的制造—文化景观文化,表达了使物按人的方式存在的一种力气。“人的形式”是区分“文化物”与“自然物”的标志。2、社会性的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文化在沟通中〔人际沟通〕中存在。“遗世独立”无法确定其本身的文化意义,而在一个社会沟通日趋频繁,社会联系日趋严密的时候,“遗世独立”就有了一种社会比照意义,满腔悲愤的屈原大夫,躲避战祸的桃源遗民,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3、系统性和多样性统一的特征。
各种文化现象相互影响,在沟通中渐渐形成一个个的文化系统。世界四大文化系统:第一儒教文化系统[中国文化系统]其次佛教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含印度教〕第三伊斯兰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第四基督教文化系统[希腊、罗马文化系统]了解了文化的系统性、让我们从诸多文化现象中看出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相互的因果性。了解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就特殊要留意从比较、比照中来把握各种文化的特性。文化争论要从新颖,到理解,到生疏规律,切忌浅尝辄止。任继愈:“不同文化相接触,很快就会发生融汇现象。处在表层的生活文化很简洁吸取,处在深层的观念文化,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才可能发生交融。”二、文化的三个层次
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思想文化二、中国文化融和性特征的成因1、华夏文化的宗教观念的淡化2、儒家文化的亲和力贰、中国文化的特点一、中华文化的特点——融和性1、就文化源来说。世界几个古代文明发祥地,唯有中国文化,历尽劫波,绵延不绝。每一次与外来的文化碰撞、交锋、吸取、消化、融合,都会激发一次辉煌之焰。以儒、道、佛三方为中心的中华文化,表达为宗教意识淡化和在民间的巨大亲和力和融合性。2、从文化流上说。中国文化的多元共流生疏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不得不提到对当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毛泽东和邓小平。毛泽东主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全面继承中华文化遗产,但在实践上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五四”精神。邓小平的“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是对六十年月教条主义的一剂良药;他说“不争论是我的一大制造”是为改革开放破坚冰避礁石的良策。本质上都是一种“有用主义”。这跟中国文化的多元共流的特点一脉相承。3、从当代世界多元变化的流向上来看。中华文化也有明显的多元融和的特点。
中国思想文化儒、释、道融合为主体,又吸取了伊斯兰文化〔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等等文化的因素,正由于兼收并蓄,采撷众长,才能集东方文化之大成,众彩纷呈,灿烂万世。叁、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一、中国文化对世界进展的巨大影响马可波罗回国后著书“述中国当时之文明。工商之兴旺,艺术之进步,欧人见之尚驚为奇绝,以为世界未必有如此文明进步之国。……是知欧洲六百年前之文物,尚不及中国远甚。”——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的四大制造为欧美各国工业的进开放创了新纪元。”〔培根〕中国古代人文科学,特殊是儒学成了欧洲启蒙运动先驱们的重要思想养分。“西方文官制度”,其实源于中国。公元前六世纪的《孙子兵法》,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二.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取和溶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擅长吸取世界文化精华的民族,正是由于擅长吸取世界文化精华,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的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延承几千年,屡屡到达世界文化的顶峰。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但凡国运鼎盛,物力强大,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制造力得到较大进展的时代,都是实行改革、开放的时代。改革,即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更替;开放,即与世界进展科技、文化沟通。有为君主,开国君主,往往留意吸取世界的文化,汉唐盛世,“万方来朝”,能以世界文化科技之果来充实、丰富中华文化。张骞通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郑和下西洋,客观上都是重大的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沟通。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也有深刻的教训。明清之际,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有了一个重大转折,由显赫变为衰微,这与统治者统治思想有开放转为闭关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古代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之后衰落的主要缘由,是受儒家思想的严峻影响,主见恢复旧秩序,轻视向海外‘扩张’,和进展海外贸易,也轻视国内商业和实际生产学问的传播,阻碍了中国科技的进展”〔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三.当今世界的“中国文化热”海外人士对中国的兴趣和留意中心从古代转向现代,并亲密关注着“将来”,中国文化热的重心由古代争论转向现代争论。分清精华和糟粕,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当前中国文化的现状,也要有正确的估价。历史上,由于文化落后,造成了种种弊病。不要把当前社会中文化“负面”当作正面现象来宣传。四、从华文教学的视角看中国文化
一、交际文化和学问文化的分类对于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来说,不了解异族文化就很难顺当地进展异族语的语言交际。但从对异族语言交际的影响来说,各种文化因素的作用并不完全一样。有些文化因素,不了解,就无法进展语言交际,甚至会闹笑话。这是已渗透到语言里面去了的文化因素,称为交际文化。另外一些文化因素,对语言交际有影响,但关系不是那么直接。属于背景文化方面的问题。也叫做“学问文化”。交际文化是直接关系到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语言交际所必需遵守的一套交际行为准则中蕴含着的文化因素。它是语言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显性文化内涵,必需在语言教学的即初级阶段就学会,由于不把握交际文化就无法顺当地进展语言交际。学问文化是隐性的社会文化背景学问和民族思维特点的更深层次上的文化因素。这是在提高阶段必需加强的文化教学的内容,是一个“中国通”必需把握的“登堂入室”的铺路石。〔张占一〕二、交际文化因素和背景文化因素的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低年级的根底汉语教学应当特殊留意交际文化因素的教学;在高级汉语教学中,应逐步增加背景文化因素的教学。三、背景文化因素〔一〕——民俗文化因素1、民俗文化的类别民俗文化,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人生民俗、心态信仰民俗三大类争论。民族文化争论,过去大多留意于民俗源流的探讨、乡土民俗的具体描写。当今更重视当代民俗的描写和解释,对民俗形成和变化的成因分析,更重视城市民俗的争论,重视中外民俗的比照争论2、民俗文化例析——中国之食和中国之居
〔1〕中国之食重视饮食的人生价值追求饮食的消遣性、艺术性——讲究食品本身的“色香味”;尚豪华。制作精巧菜名重“象征”饮食文化因素渗透到社会生活诸方面〔2〕中国之居民居的有用性北京城市格局表达了中心集权思想科学技术的进展对民居的影响居住的民俗心理的地域特征和时代变化四、背景文化因素〔二〕——思想文化因素什么是思想文化?语言交际和各种文化现象从内容、方式、风格等方面来看,有社会、经济、思想等等的大背景。这个大背景的争论总称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争论是深层的文化争论,是一种从现象进入本质,从表象中抽绎出规律,从现实寻求解释的科学争论。假设说民俗文化,着重于描写性,显示中国社会文化是怎么样的,那么思想文化,着重于解释性,探究为什么中国的社会文化是这样的。思想文化,着重于解释性,探究为什么中国的社会文化是这样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流派影响深远的流派不过孔、孟、老、庄四家,四家中孟子是作为孔子的辅翼而消失的,庄子是作为老子的辅翼而消失的,说究竟只有孔子、老子两家。儒道佛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影响深及文化各领域。儒道佛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影响深及文化各领域。
文学上诗仙李白,有道家飘逸出世之神;诗圣杜甫,遵儒家忠君爱民入世之旨;诗佛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风光中深阐佛理;苏东坡则融儒道佛为一炉。
宗教意识的淡化和哲学思想文化上的渗透、融合是中国思想文化重要特点。
从历史上看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汉承秦制,是法家学说;汉初诸帝也崇尚黄老〔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魏晋玄学,更是儒道并重,糅入佛学。三教同源说理论,首创者为梁武帝。 宗教意识的淡化和哲学思想文化上的渗透、融合是中国思想文化重要特点。五、教育的创新与中华文化黑格尔老人说:“凡存在都是合理的。”另类思维、逆向思维、奇思怪想也可以成为创新之源。创新思维都是有它们各自的文化积存、文化根底的。创新思维都是有它们各自的文化积存、文化根底的。中国的教育文化中有很多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争论、发扬。德育纲领“吾日三省吾身。”〔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缺乏观也。”〔泰伯〕学习态度和教学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五、结语〔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高度融和性〔内融性〕的系统。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具有高度融和性〔外融性〕的乐观的文化因素。中国的四大制造促进了文艺复兴,是中国文化作为西方乃至世界文化进展的乐观因素的佳例;“李约瑟难题”则涉及了中国文化的消极方面的局限。莱布尼茨、伏尔泰的西方文化已颓毁,要赖东方文化以救世的说法,不无偏激;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含“巡回”意味的抱负主义颜色,也并非正确的文化策略。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互容的,互补的,互渗的,共建的。我们反对原教旨主义,也不赞成“东方文化救世”说。发扬中华文化,不是单纯的“推”,而是“融”;不是简洁的“推出”,而是乐观的“融入”。中华文化要成为世界多元文化建设的乐观因素,不是替代或征伐,而是添砖添瓦,增光增彩,共同促进多元灿烂的世界文化。结语〔二〕:观念的现代化和华文教育“东方时空”的调查:91%的人到了中国以后,才觉察中国不都是四合院或古老的建筑,中国人不都是用毛笔写字,中国人不都会功夫,中国人不都会唱京剧。我们要转变“中国-传统,西方-现代”的观念,我们要认真进展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诠释,我们要慎重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民族文化精粹的传承和现代化意义上的创新。拟两个小题目:儒家的“和而不同”观念与民族关系;中华文化与华人社会的建设。
举一个当代华社建设的例子侨务政策顺应时势,与时俱进鉴于对华人华侨的生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版租赁合同协议书
- 2025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委托合同
- 2025机械设备产品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年的房屋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建筑工程设计咨询合同(项目)
- 2025年城市住宅租赁合同协议
- 2025西安市企业员工劳动合同书
- 2025公寓租赁合同模板
- 医药学院教学课件:中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
- 2025室内设计委托合同书模板
- 2025年山东省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参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订餐协议合同协议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武汉四调)
- 2025年水务行业化学检验员职业技能竞赛参考试题(附答案)
- 演出经纪人员资格练习题有参考答案2025
- 202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进阶试题及答案
- 《运动处方》课件-糖尿病人群运动处方
- 2025年志愿者服务日知识竞赛考试指导题库150题(含答案)
- 初中学生成长评价方案
- 智慧教育下的小学生德育策略创新实践案例分享
- 种植土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