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基础第二版绪论_第1页
色彩基础第二版绪论_第2页
色彩基础第二版绪论_第3页
色彩基础第二版绪论_第4页
色彩基础第二版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绪论绪论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色彩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其应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毋庸置疑。同时,色彩还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人的情感,甚至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因此,系统、科学地认识色彩,学习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色彩的表现技巧,了解色彩的学习目的和方法,对每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绪论一、认识色彩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色彩产生于光。从根本上说,色彩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光物体由于对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颜色。肉眼可感知的光称为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为380~780nm(红光)。临近可见光光谱处,波长小于380nm的电磁波称为紫外线,波长大于780nm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紫外线和红外线已经超出人的感知范围。在可见光的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可以引起人眼不同的颜色感觉,因此,不同的光源便有不同的颜色(见图0-1)。绪论图0-1电磁波波长绪论光谱里的颜色称为“光谱色”,日常看到的彩虹的颜色就是光谱色。彩虹的颜色是从太阳光里折射出来的。不过,彩虹里只有饱和度很高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棱镜可以将白光发散为彩色光谱(见图0-2),从而分离出单色光。单色光照射到不同物体上,不会改变自身的性质。无论是反射、散射或折射,单色光都会保持同样的颜色。如果改变各种单色光的比例,并把它们混合到一起,将会产生不同的色彩。绪论图0-2牛顿三棱镜赏析:17世纪中叶的某一天,一束阳光透过窗户照进了物理学家牛顿的实验室。当这束光透射进牛顿手里拿着的小小三棱镜时,一个重要的发现产生了。自然界的斑斓色彩其实是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的响应,原来色彩是与光联系在一起的。绪论然而,色彩对人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光学范围。因为人们要通过眼睛感受色彩,眼睛决定人们感受光线和色彩的能力。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光线从瞳孔进入眼睛,经水晶体汇聚后形成倒置的图像,图像被投射到视网膜,激活视网膜上负责感光调节的杆状细胞和对红蓝绿敏感的锥状细胞,它们将影像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送到大脑进行处理,让人感知图像。一般认为,颜色视觉是由锥状细胞作中介的,锥状细胞主要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区,它含有光敏色素,在接受光的刺激后形成神经兴奋,传达到大脑皮质中的视觉中枢,进而产生颜色视觉。绪论另外,对色彩的感受会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异,并会由此引发色感(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对色彩的好恶、色彩的意义(象征性、表情性等)、色听联觉等。简而言之,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会产生与观者的感受和情感的联系。例如,红色对中国人来说通常表示吉祥、幸福、兴旺,对西方人来说则通常有禁止、停止、警告的意思。绪论总之,色彩产生于光,同时还与物体的表面特征相关;受视觉感知的影响,色彩会因观者、环境条件不同而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进而产生象征和隐喻。因此,色彩写生和设计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总体而言应遵循一定的通用原则。长期以来,色彩学家、艺术家、设计师在观察、调配、混合色彩方面已经整理出一整套实用的知识体系。绪论二、色彩的认知及色彩艺术表现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人类对色彩的认知、颜料的使用及色彩艺术表现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使用简单的彩色颜料。从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见图0-3)、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见图0-4),到北京山顶洞人遗址、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朱漆木碗等考古中发现,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已初步掌握了铁红色、赭红色、黄色、黑色、白色、青色等几种色彩材料的简单使用。绪论图0-3

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赏析:法国拉斯科洞穴中的动物壁画是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距今已有约15000年。壁画中的打猎场景中有约100种动物形象,描绘细致,色彩丰富,栩栩如生。绪论图0-4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赏析: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是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壁画,在西班牙北部桑坦德市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内。洞穴壁画的颜色主要由红、黑、黄褐组成,色彩浓重,艳丽夺目。绪论第二阶段:使用色相、明度、纯度等基本概念表现色彩。这一阶段对色彩材料的应用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技术的细化使人们能用更多的色相来制作工艺品或进行粗浅的绘画。在绘画中,人们懂得运用勾线并适当地填涂色彩来描绘形象,但没有光影效果。色彩表现只是对相应的自然色彩的基本色相进行描绘。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古埃及、古代爱琴海地区的居民开始在建筑中使用高纯度色彩来装饰生活,再后来古埃及人使用棕红色描绘男子,使用黄色描绘女子(见图0-5),开始学会用不同色相区别男女,并形成一种表现习惯,同时能够用不同明度来模拟现实(见图0-6)。绪论图0-5沼泽狩猎的古埃及男女赏析:古埃及人对颜色的纯度极其重视,古埃及艺术家同时也是技术高超的矿工。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生产颜料,他们发掘了铜、青铜、银和铅等各种矿物颜料,并发明了通过洗涤颜料来增加其强度与纯度的方法。古埃及艺术家严格按照程式描绘对象,图中的男子上身是正面,下肢是侧面,这种表现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翔实地反映人体的每一个细节。农作物和家禽也非常真实地反映出其特征,可以分辨出具体的品种。绪论图0-6敦煌壁画《飞天》赏析: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变化,其姿态意境、风格情趣也在不断变化。绪论第三阶段:把色彩作为文化符号使用。到了11世纪以后,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和五色(黑、白、青、赤、黄)相配的数术学说(见表0-1),色彩成为划分地理方位和族群的符号。黑、白、青、赤、黄五色也是对光学三原色和黑白两种无彩色极端的概括,这说明人类对色彩全光谱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绪论绪论中国远古时期的少数民族羌族先民曾经分化为黑白两大族系,就与原始色彩材料有一定关系。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5个多世纪。春秋华夏五方角逐中原,色彩作为图腾象征使用,起着识别的作用,后来演变成文化符号和阴阳哲学的审美符号。两河流域按红、白、蓝、褐、黑、银白、金黄的次序来划分祭祀建筑的等级,说明色彩作为划分事物层级的抽象符号已经产生。总之,这一阶段各个文明区域都在使用色彩符号,并在材料的选用上形成了自己的区域色彩传统。绪论第四阶段:光与色结合。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古希腊、古罗马画家已经观察到光与色的关系,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光与影的画法。到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画家掌握了焦点透视和统一光源法。由于发现了现实世界色彩的明度变化受光源照射角度的影响,人们开始感受到色彩对空间塑造的意义。色彩本身的审美价值被暂时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中国的墨子也开始研究光和影的规律,并开始反对五色附会五行、五方的说法。绪论第五阶段:使用色彩进行设计。在中国,汉代时染色和绘画使用的颜料已经非常丰富了,不同级别、时间、场合的服饰配饰都有相应的色彩规范设计,如唐代《历代帝王图》中汉昭帝刘弗陵身着的通天冠绛纱袍(见图0-7),其色彩搭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唐代出现了色彩鲜明的壁画和镶嵌漆画,大约在同一时期还发明了“唐三彩”釉陶(见图0-8)。绪论图0-7

唐代《历代帝王图》(阎立本)赏析:画家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眉宇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神情来刻画不同的个性和气质。人物的头发、胡须、衣领边沿、袖口、鞋履皆以黑色的淡墨渲染,既显沉静、古雅,又与朱砂的红色形成对比,透露出一股高古、雅静之气。绪论图0-8

唐三彩赏析: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绪论中世纪欧洲拜占庭艺术的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的建筑装饰绘画是基督教教堂装饰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的绘画不再追求对体积感的描绘,而是强调平面化的装饰,多应用明度对比强烈和纯度高的色彩,加上琐碎的线条分割来创造华丽浪漫的色彩设计风格。受此影响,哥特式绘画的色彩表现也极其强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到中国瓷器色彩的影响,以法国为中心的整个欧洲开始流行色调轻柔、雅致的洛可可艺术风格。中国古代的绢本绘画逐渐开始运用墨色。明朝园林建筑多用白色,多借用材料的原始色彩构成明代江南园林与水墨山水意味相近的视觉效果。绪论第六阶段:科学认识光色原理和色彩调和原理。明、清时期物理学家方以智记录了他用棱宝石、三棱水晶把光分成五色的试验,并指出这与五色彩虹同理。直到1666年,牛顿用棱镜实验系统地揭示了光色的本质形态,随后其他物理学家陆续发表了色彩减法混合三原色的发现和色彩色觉三原色等色彩分类的研究。这些对人类认识色彩的本质起着关键的作用,标志着人类对光学、色彩学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绪论到了19世纪,德国文豪歌德发表了《色彩论》,德国画家龙格发表了用球体色标表示的色彩系统,法国化学家米歇尔·尤金·谢弗勒尔揭示了色彩的同时对比法则,这些对印象派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发现了色彩补色的重要性(见图0-9),并将其运用于创作中。威廉·透纳首次运用冷暖关系表现光色和大气(见图0-10)。绪论图0-9

德拉克洛瓦《领导民众的自由女神》(又译为《自由引导人民》)赏析:该作品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以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高擎着三色旗,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前进。画面气势磅,色调炽烈,用笔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动力的构图烘托出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画面生动活泼,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绪论图0-10威廉·透纳《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铁路》赏析:蓝天之下,雨雾和蒸汽交织成一片金黄色的光辉。近景中用浓墨重彩画出了一座宏伟的铁路桥,桥上从远处疾驰而来一列火车。画面中间是一片水岸,后面是一座山丘,山丘上有一片树林,树林左侧是另一座高架桥,在高架桥下面有一只小船漂浮在水面上。作品将阳光下的雨、蒸汽的朦胧和火车的速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光线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表明这一时期的画家已经开始运用科学的光色原理进行创作。绪论第七阶段:色彩艺术表现获得自由突破。到了19世纪末,赫林发表心理四原色理论(见图0-11),提出对立色理论模型。印象派画家开始观察和表现光色的瞬间微妙变化,将室外光的复杂光影效果作为创作的主要兴趣点,如莫奈的《睡莲》(见图0-12)、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见图0-13)。后期印象派塞尚的《圣维克多山》(见图0-14)、梵高的《星夜》(见图0-15)在色彩表现上全力追求脱离传统模式、写生逻辑、光影要素限制的自由色彩艺术表现,色彩在他们的作品中至关重要,并深刻影响着现代艺术。绪论图0-11赫林《心理四原色图》赏析:赫林将黄、蓝、红、绿作为生理四原色的基础,将四色分别放在圆周的四个等分点上,成为两组互补色。绪论图0-12莫奈《睡莲》赏析:莫奈运用了自己独创的“色彩分割法”,通过水面中倒影的颜色来表现光,蓝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玫瑰色的、橘色的等。绪论图0-13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赏析:雷诺阿的绘画发扬了印象派绘画的光影魅力,同时对从文艺复兴至安格尔以来的古典主义绘画在结构、构图、色彩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在这幅画中,他使用了补色、对比色等方法,在眼睛视网膜同时调色的情况下,画面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色彩变化与效果。绪论图0-14塞尚《圣维克多山》(一)赏析: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空气中升起,圣维克多山那坚实的、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在闪烁的光影之中。绪论图0-15梵高《星夜》赏析:云和树木像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一样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柏树的线条画得流畅而别具一格,正如梵高曾描写的那样:“那些柏树总是占据着我的思绪,从来没有人把它们画得像我看到的样子,这使我惊讶。”绪论第八阶段:色彩系统诞生并开始应用于市场。20世纪初,人们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将全光谱中可见光的大多数色彩复制出来,色相再现技术标准越来越精细。色彩产品具有了全球通用的可参照系统,成为全球化统一产业中的一部分。人类对色彩的描述由感性进入理性、严格、精确的阶段:孟塞尔色彩系统诞生,随后奥斯特瓦尔德色彩系统、自然色彩系统等被各国色彩学家研究开发出来。在建筑材料、服装染色、颜料制作、印刷色彩工艺等领域,色彩系统的控制可以做到在色彩交流中几乎不存在色差。绪论第九阶段:色彩数字化。到了1980年以后,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数字色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再次促进了色彩设计、色彩艺术表现的发展。数字色彩设计比传统色彩设计具有更加可靠的色值稳定性、行业统一性,从而提高了色彩产业循环的运行效率。今天,色彩在美术绘画、纺织服装、室内装饰、展览展示、焰火灯光、影视媒体、工业设计、平面印刷、摄影、形象设计、舞台美术、动画卡通、流行趋势、色彩管理、建筑涂料、文物、航空航天、气象、生物科学、宗教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见图0-16至图0-18)。绪论图0-16法海寺壁画数字化研究图0-17金色系列色彩样本采集绪论图0-18菩提树叶色彩样本采集赏析:色彩数字化研究是指在传统色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以面向数字化的应用研究为特点,将单一的色相数据延展为局域采集的四色至八色色彩标注序列(个别色彩采用二色、三色色彩标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团队对文化遗产法海寺壁画进行了色彩数字化研究,对壁画的色彩和相关属性数据进行了数字化、系统化的记录保存。这些数据不仅能够为法海寺壁画的数字化传播提供色彩反演与数字复原信息,还可以为壁画的虚拟修复、临摹和艺术创作等提供美学、美术学与科学的分析和支持。绪论三、学习色彩的目的和方法1.学习色彩的目的色彩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从事造型艺术的人来说,学习色彩的目的是有意识地去组织、营造色彩效果,把观察获得的色彩印象纳入具有艺术意义的形式构造中,对自然色彩中无序的状态进行整合、提炼,使其变成有序的色彩结构语言。在现代视觉艺术中,色彩的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表现主义、光效应艺术、抽象主义等,它们将色彩作为主要的视觉艺术语言。色彩材料和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和丰富,为色彩的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绪论对设计专业的人来说,色彩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他们可以利用色彩的视觉传达特性和商业诱导功能去创作,凭借色彩的表现力提升作品本身的魅力、强化视觉美感、创造新颖的视觉效果,使作品能够有效吸引更多的目标群体。色彩能够充分传达作品所关联产品的内涵,从视觉上提高产品的档次,影响客户与消费者的情感取向。绪论色彩在设计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以篆刻艺术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大量地利用了色彩设计元素,大胆地采用艳丽的红色,以及红色/迎春黄、红色/蓝色的对比搭配,让人眼前一亮,而且画面具有视觉一致性(见图0-19)。色彩基础课程的学习将始终关注色彩的有效运用,无论是色彩原理的学习还是色彩写生的训练,都以色彩在艺术、设计、生活中的应用为目的。绪论图0-19

2022北京冬奥会色彩元素赏析:1—体育图标,图标设计既展现出冬季运动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特点,又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彰显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理念和愿景,再一次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中国文化符号”。图标以霞光红为底色,寓意着日出东方,代表着热情和希望,也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烘托出喜庆气氛。2—主色、间色、辅助色部分应用示意图。绪论2.学习色彩的方法学习色彩,首先要学习色彩的基础知识,了解色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