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3:封面:2022年涂寨中心统编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下册“单元集体备课”评选活动单位:___惠安县涂寨中心小学年级、单元:六年级第三单元成员:王淑萍、陈梅花、杨瑜、柯月红、胡丽琴主备者:王淑萍作品名称:《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整体备课案例展示课:《那个星期天》联系电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目录1、单元解析页码:3-82、《匆匆》页码:9-153、《那个星期天》(展示课)页码:16-264、《交流平台》、《初试身手》页码:27-315、《习作例文》、《习作》页码:32-4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案例似水年华,真情流露【双线组织】人文主题 感受真情,学会感恩。2.语文要素1.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2.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说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和“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围绕这一要素,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习作。从单元编排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出发,各板块应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确定其教学功能。《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精读文的教学功能主要为通过阅读习得表达方法。朱自清的经典名篇《匆匆》是人教版教材旧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捕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用大量的问句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领悟时间流逝对于每个人生命的急迫感。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是一篇新课文,文章选取星期天“我”等候母亲带自己出去玩这件平凡小事,运用繁语、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独白式语言等各种细节描写,真切地刻画出“我”在盼望中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复杂心理感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梳理出课文明暗两条线索,即时间顺序这条明线和心理变化这条暗线,接着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独特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描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单元教学功能明确指向习作,但文学作品“言象意一体”的内在特性告诉我们,在理解习得作者表达方式。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以便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之所以如此真实感人,跟作者这样独特的表达是分不开的。“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结合精读文的学习相机总结方法并初步尝试运片段迁移,不必要另外安排课时。交流平台对两篇文章表达真情实感的不同方法的梳理,直接回应了单元导读页关于语文要素的的表述,提醒我们在教学精读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上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和《那个星期天》课后第三题是遥相呼应的,体现了教材单元编排的整体性特点。初试身手要求我们选择一两个生活情景,写出心情“好”与“不好”两个片段,是对前面两篇精读文学习成果的检验和迁移,可以安排在《那个星期天》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两篇习作例文的主要教学功能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表达范式,为完成单元习作服务,不再另占课时单独教学。两篇例文的旁批从“插入事例”“插入独白”“选择典型事例”“设置事件线索”等角度提醒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是有具体可借鉴的方法的。例文主要在习作过程中作为范文出示,也可以作为精读课文教学时的互文印证材料。习作主题是“让真情自然流露”。教材将正面情感体验和负面情感体验的词用不同颜色泡泡对比罗列,直观形象,能够快速激活学生对相关事件的回忆,为扩大选材范围提供了很好的支架。教学时,可以在精读文学习过程中,就有意识地设置类似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事件过程中情感的变化,用这些心情泡泡来铺设叙事线索,并选择一个情感泡泡详细描写,以便突出印象深刻的内容,更好地表达情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一起交换读一读,评一评哪些地方较好地写出了真情实感。【设计理念】1.多层次朗读,品真情通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朴实自然,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人至深;作家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教学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2.自主合作,悟写法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事的不同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3.异课同读,提升表达《匆匆》与《那个星期天》都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但在文章的表达上又各有千秋,在学完《那个星期天》之后,让孩子们再重新品读《匆匆》一文,并比较异同,孩子们会有更大的收获。美的语言,美的文字总是各有风韵的,只有在反复地品读中,在不同语境下的鉴赏中,才慢慢地品出它的美,领悟它的情。联接生活,积累素材《匆匆》是在生活的琐碎中,品真理;《那个星期天》实在童年回忆中,悟人生;《别了,语文课》是在学习生活中,写真情;《阳光的两种用法》是在邻里生活中,见温暖。编者所选的文学作品,都是贴近儿童生活的,抛砖引玉,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指导,孩子们就能从中明白,好的作品不是束之高阁,而是就在身边,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个个其貌不扬的路人,一处处微小的细节,其实就是最好的素材。可以说,部编版的编者更注重的是文章的实用性,拓展性,每一篇作品都是可以无限延伸的,都是可以触动孩子心灵的。5、人文主线,贯穿始终读《匆匆》,感叹岁月无情,孩子们方能更珍惜时间。读《那个星期天》,品人生无奈,孩子们方可知人生并非事事如愿,且行且珍惜。读《别了,语文课》,知学习可贵,孩子们方能更珍惜学习的机会。读《阳光的两种用法》,知邻里真情,孩子们方能更好地善待他人。整整一个单元,孩子们不仅是在学文章,学表达技巧,更是在学如何做人,如何为人。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品行,学生的道德素养,远比文学素养来得更加重要。【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8.匆匆本课把时间流逝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写得令人感动,发人深省,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无奈,启发世人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秀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2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想象,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能主动探究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仿照课文写出自己对于“时间之流”的感触。9.那个星期天本课通过写“我”第一次盼望出门的经历,细致刻画了一天之中“我”心情由兴奋期待到焦急难耐再到绝望失落的心理变化。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探究作者是如何在细致具体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2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2.引导学生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并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仿写。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交流平台”是对前两篇精读课文学习后的总结、归纳与提升,回顾课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初显身手”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重点是引导学生归纳方法,体验情感,初步运用。1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交流中总结习得的写作方法,教师进行简单的指导。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以《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两篇习作例文为例,引导学生继续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以及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体验,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21.通过游戏创设情境,学生初步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再采用谈论交流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写作兴趣,搜索写作素材。2.结合习作例文,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8、《匆匆》《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一、教材简析:《匆匆》这篇散文朱自清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充满着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慨依托于燕子、杨柳、桃花等多种可观的大自然景观中,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的小诗。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的美,进而感受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二、教学对象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三、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等生词。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4.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二)能力目标:1.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2.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三)情感态度目标: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四、教学重、难点:(一)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五、教学策略: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六、教学准备:(一)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七、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要求】: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4.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教学过程预设】一、谈话导入,引出“时光匆匆”(一)揭示课题,理解“匆匆”。复习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二)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围绕中心,以惜时的古诗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二、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2.划出中心句。(二)反馈检查: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头涔涔泪潸潸2.找出中心句,了解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设计意图: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多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件“法宝”。根据本文语言优美,而优美的语言中蕴涵着浓郁的情感的特点,在初读中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三、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二)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1)引导学生汇报感受。(2)学生个性化朗读。(3)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改成的小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4)诵读积累语言。【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和发展语言,体会情感。因此我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1)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2)教师介绍创作背景。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1)学生汇报。相关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2)学习表达方法。引导从“伶伶俐俐”、“过去”、“跨过”、“飞去”、“溜走”、“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速度越来越快。(3)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引导从“洗手”、“吃饭”、“凝然”、“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朱自清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4)仿说。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课件: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5)体会情感,指导朗读。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部分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指导学生感受“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情感,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运用自主品味,感情朗读,自主发现,发挥想象,读写结合等方法学习和体会。这样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四、小结,布置作业(一)教师以诗意语言总结延伸。(二)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五、板书设计8.匆匆时光匆匆(无奈??)一去不复返聚焦独特表达感受真实自然9那个星期天【文本解读】《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这篇文章选取星期天“我”等候母亲带自己出去玩这件平凡小事,运用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独白式语言等各种细节描写,真切地刻画出“我”在盼望中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复杂心理感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梳理出课文明暗两条线索,即时间顺序这条明线和心理变化这条暗线,接着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独特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描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板块一:了解作者,检测预习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铁凝的《盼》,小女孩盼穿新雨衣最终实现了愿望。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那个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节选自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课件出示史铁生的简介)史铁生(1951—2022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1.检查字词自学情况。(1)课件出示(相机指导):词语:盼望明媚吓唬翻箱倒柜耽搁沉郁缥缈急遽惊惶依偎词组:春天明媚的阳光急遽变化的光线孤独惆怅的黄昏消逝的光线正音“绊”“搓”。指导书写,注意“耽”“吻”“偎”的书写。词语解释,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2.这些词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小结:史铁生的用词用字,往往带给读者丰富细腻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走进那个星期天!【设计意图:通过旧知导入,检测预习,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板块二:再次感知,理清思路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个星期天,我——————————”。(那个星期天,我等候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2.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读读第一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从早晨写到下午再写到天色昏暗。对比句子:(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第(2)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在这三个时间段里,妈妈做了什么?作者的心情如何?试着完成学习单(课件出示)。时间妈妈的行为表现我的心情早晨答应带“我”出去4.学生展示学习单。5.观察所填写的内容,发现了什么?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我”的心情。师:是的,本文主要写了“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作者抓住心情变化这条线索,按照时间的顺序,就把发生在这一天的故事写得清清楚楚。小结:一段流逝的时光,一个永远在忙碌的妈妈,一个始终盼望着外出的孩子共同构成了——那个星期天。【设计意图: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通过表格填写,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板块三:研读交流,体会心情1.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的那份盼望的呢?2.课件出示:(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的变化。(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预设:生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生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兴奋。生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生4:“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生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生6:“男孩儿蹲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小结:读着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环境、心理活动的句子,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细腻敏感、纠结丰富的内心世界。3.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试着读一读。指导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小结:读着这些细腻的文字,我们真的走进了那个小院,走进了那个男孩,感受到了他那颗盼望外出的心。【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板块四:归纳学法,总结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板块一:回忆情节,复习课文1.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作家史铁生的童年,和他一起度过了他记忆深处的那个星期天,在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事,谁来说一说?2.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叙述了从“我”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到希望落空的一个星期天,“我”的心情经历了从藏在大门口时的(),蹲在草丛里等妈妈买菜回来的(),到跟在妈妈腿边时(),最后蹲在洗衣盆边哭泣,希望落空时的()这一变化。A.失望B.焦急C.期盼D.无聊3.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设计意图:回忆情节,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板块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1.“我”的心理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那么作者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我”的心理的?A.借助动作来表现心理: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B.借助语言来表现心理:(1)“您说了去!”(2)“走吧,您不是说买完菜回来就走吗?”“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3)“还去吗?”“走吧”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语言,表现了“我”委屈又无奈的心理。C.借助环境来表现心理:(1)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环境描写,写出我的愉快心情。(2)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引导学生体会:通过荒草有了绿意,写出“我”等待的寂寞。(3)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老师试着改变这段话的组成方式,让它变成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看着盆里的衣服,我看着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我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我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我看着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渐渐地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师: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我们读出作者怅然失落,明显地感受到时间推移之慢且快,慢是因为时间被母亲用来做家务了,快是因为从我身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溜走了,通过对周围衣服、太阳的描写,表现“我”的落寞。师:这里有两个“一声不吭”,意味着作者没有说一句话,可是他的内心真的如此平静吗?师:假如你是作者,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再现当时复杂的内心。我一声不吭,心想: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失落。(4)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光线的变化和搓衣服的声音,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等待无果后的伤心。(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2.小结: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如此细腻,主要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聚焦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板块三:联结生活,仿写迁移1.师:时间的变化引起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了心情的变化。心情发生了变化,对周围环境感受也会不同。这样写就叫做(课件出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课件出示课后“初试身手”的两段文字。A.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B.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小结:同样是写花、写鸟、写树,这样的环境描写就承载着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这就叫“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你能试着像这样写一段话吗?初试身手:走在小巷里(1)如果此时你正走在一条小巷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试着写几句话,通过细致描写小巷中的景物来表达你的情感。(3)自我评价:有没有表达出自己心情“好”或“不好”的状态?描写的是不是小巷中的景物?【设计意图:结合文章的表达方式,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小练笔,融情于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板块四:分享佳作,互评达识佳作展示,评一评。板块五:比较阅读,方法提炼1.师:好的作家能通过笔尖将自己的真情流露在文章之中,但是不同的作家表达情感的方式却各有不同。《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相同点不同点《匆匆》《那个星期天》3.全班交流。(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直接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4.总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设计意图: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比较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炼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设计】那个星期天(难以忘怀的期盼)【表达】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明线】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淡下去——逐渐消逝【暗线】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联系所学课文,总结写文章抒发真实情感的方法;2.体会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3.选择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教学重点:1.联系所学课文,总结文章抒发真实情感的方法;2.选择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教学难点:选择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导入1、引用刘勰(xié)《文心雕龙》中的句子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板书:写真情实感)【设计意图:“情动而辞发”,良好的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在情感的碰撞中生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二、 交流平台1.(板书:交流平台)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概括出写真情实感的两种方法。(1)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者景物之中,在叙述中流露情感。(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情感。(引导学生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概括出写文章抒发真情实感的方法,为后面的“初试身手”提供方法指导。)2.【出示课件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谈谈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3.全班汇报交流。超链接随机【出示课件4、5、6、7】预设:(1)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①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作者借助“跳房子”“看着云彩走”“找蚁穴”“看电影画报”等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板书:举动)②你有等待的经历吗?用几句话说说你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挨时间。(2)“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借此来抒发自己心情由兴奋到失望到绝望的变化过程。(板书:环境变化)(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动作和心理独白来表达作者等待时的焦急和无奈。(板书:动作和心理独白)(4)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更能打动读者。(板书:设问)4.总结。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表达感情的方法有很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甚至直接写内心独白,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抒发真情实感。【设计意图:利用“交流平台”,回顾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突出习作单元的特点。】三、初试身手1.(板书:初试身手)生自由读“初试身手”中的例文;【出示课件8】(1)场景一: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例文一: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2)场景二: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得分的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例文二:天灰蒙蒙的,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2.这两段例文,分别表现出小作者怎样的心情,用笔圈出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关键词。例文一:表现出小作者养小狗的心愿终于实现后的快乐、兴奋、欢喜的心情。抓住“微笑”“欢唱”“高兴”等关键词来谈感受。例文二:表现出小作者篮球比赛失败后的沮丧、自责、愧疚的心情。抓住“灰蒙蒙”“压抑”“耷拉”“无精打采”“讥笑”等关键词来谈感受。3.再读例文,用横线画出两段例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你发现了什么?例文一:画出“花儿”、“鸟儿”、“树叶”例文二:画出“花儿”、“小鸟”(板书:好:花儿微笑、鸟儿欢唱不好:花儿无精打采、鸟儿讥笑)【出示课件9】师引导学生总结:同样是写路旁的花儿、树上的小鸟,作者心情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通过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就叫做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设计意图:先习得方法,再运用方法进行片段作文,降低了难度,更高能提高学生写作的信心,激发写作的兴趣。】4.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写几句话来表达情感。【出示课件10】走在小巷里奔跑在田野中弹琴钓鱼情境:钓鱼心情好: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洒在湖面上,像无数碎金子在闪烁在跳跃。蝉在树上起劲儿地叫着,好像啦啦队一般在为我加油呐喊。一阵清风拂过,柳条飞舞,也如同在为我挥臂鼓劲。我手持钓竿,静静地望着水中的浮标,悠然自得地坐等大鱼上钩。【出示课件11】心情不好:火辣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也烧灼着我这颗不安的心。湖面上跳动的阳光如万刃利剑,是如此刺眼,我无可奈何地闭上眼睛。蝉在树上聒噪地叫着,似乎永远也停不下来。一股热风袭来,空气都似乎变得有了重量,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不耐烦地把鱼钩一次次提出水面,每次都是空空如也。5.自由练写。6.小组内互评互改。7.全班交流汇报。四、总结人的心情不同,对人、事、物的感受也不同,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去。板书设计:写真交流平台举动、环境变化、动作和内心独白、设问情好:花儿微笑、鸟儿欢唱实初试身手借景感不好:花儿无精打采、鸟儿讥笑抒情不同方法表达同样真情流露——《让真情流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经过,回忆当时心情,能有条理地写下来;2.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也能把变化写清楚;3.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4.和同学交换习作,能自评、互评习作。教学重点:1.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能把变化也写清楚;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学难点: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也能把变化写清楚。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经过,回忆当时心情,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播放课件【课件1】《时间都去哪儿》,进入回忆师:孩子们,在这动听的旋律中,在这生动的画面里,你们说说,时间倒是都去哪儿呢?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过去了。生:在父母的白发中过去了。生:在日出日落中消失了。……【设计意图;在舒缓的音乐中,在生动的画面里,唤起孩子们的内心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时光易逝,感受岁月易老,明白时光难觅,往事难寻,从而为下文的教学进行铺垫。】2.品读课文《匆匆》,再次体验配乐《时间都去哪儿了》,朗读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课件2】。师:当我们随着旋律再次朗读这篇散文时,你的心中、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感想,怎样的画面呢?生:我仿佛看到了爸爸妈妈老去的样子,心里很难过。生:我想起了儿时的伙伴,想起了我们一起共度的时光,想起了那年夏天,榕树底下游戏的场景。生:我想起了我曾经的同桌,想起了他曾经帮助我的画面,突然间,我好想他。……【设计意图;借鉴《匆匆》一文,既可以补充画面,触动心灵,又可以打开孩子回忆的大门,挖掘心灵深处的记忆,为下面的写作提供素材,激发写作兴趣。】板块二:借鉴例文,建构“写法”1.回想往事,写下感受(1)师:孩子们,岁月无情,可是记忆却是永恒的,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一些事,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或是一群人,在我们的心里扎根发芽,以至于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刻莫名地想起他。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心中的哪个人说什么呢?请你们提起笔,写下来。(2)交流感受。生:我想对妈妈说:我总以为时间还有很长很长,可是我忘记了,我在成长,您在老去,看着你额前的白发,我的心里格外难受。我多想让时针慢些走,再慢些走,最好永远停留在您年轻时的模样,哪怕我永远长不大,我也希望您如当初一样美。生:我想对曾经的同桌说:对不起,那一件事是我错了,我想找你认错,可是你却转校了。我总以为我可以明天再告诉你,可是明天很多,而我们在一起的明天却没有了。……【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有情就有话说,就有表达的欲望,就会有一吐为快的念头。】2.闭目冥想,寻找回忆(1)配乐冥想,寻找最难忘的人,最难忘的事师:孩子们,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我们总在回忆,总在错过,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曾经过去的事,曾经失去的朋友、亲人,他们只能在我们的记忆里去了又来了,来了又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模糊,渐渐地就消失不见了。现在请大家闭目冥想,随着音乐,曾经在你的回忆中,最难忘的人、最难忘的事是什么呢?(2)填写表格【课件3】难忘的人难忘的原因难忘的事件交流评议【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地铺垫,让学生从以往的经历中,确定写作的人事件,明确中心。】3.范文引路,指导写作(1).刚才大家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可谓是真情流露。但在写作中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呢?我们可以从这个单元的习作例文中找找答案。(2).默读例文《别了,语文课》,关注文章旁的批注,边读边思考:“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A.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B.集体交流:【出示课件4】“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由厌恶到喜欢)(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变化的?【出示课件5、6、7】①用具体事例突出变化。“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我张皇地拿出国语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提示:作者写了“我”看报纸、温习课文、写生字这三个具体事例,写出了“我”对语文课情感的变化。②借内心独白抒发情感。出示句子:“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师引导学生交流:内心独白是指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里,作者让人物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种方法更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心情。③选典型事例凸显心情。写告别中国语文课,可能由很多事情可写,这里只选择了哪两件事情来写?(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这两件事情就很好地把气氛与心情凸显了出来,表现出“我”对语文课的依依不舍。总结。通过学习这篇例文,我们了解到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能够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让真情自然流露,打动读者。(4).【出示课件8】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阳光的两种用法》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想阳光有哪两种用法?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A.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画下来,做好批注;B.集体交流:谁能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出阳光有哪两种用法?①母亲把太阳叠进被窝帮“我”御寒;②毕大妈把太阳煮在水里面给孩子洗澡。C.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在艰苦日子里,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出示课件9、10、11】①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如铁,那时家里连个暖水袋都没有……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取下来,抱回屋里,赶紧就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留着晚上睡觉时我好钻进去,被子里就是暖呼呼的了。引导学生抓住“冰凉如铁”体会家境一般,没有御寒的设备“我”晚上难以入眠。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取”“抱”“叠”“铺”,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温暖慈爱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②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把温暖的被窝与暖水袋进行对比,同样能带来温暖,但温暖的被窝更能体现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③毕大妈的孩子多,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一个个排队洗澡,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的,溅起一盆的水花,个个演出一场哪吒闹海。引导学生抓住“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溅一盆的水花”“哪吒闹海”,描写出了孩子洗澡时的欢乐场面,衬托出母爱的智慧慈爱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温暖。(5)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出示课件12】①通过叙述母亲和毕大妈创造阳光的两种用法的事例讴歌了母爱的温馨慈爱。②以“老阳儿”为贯穿全文情感的线索,表达出母爱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给人温暖与光明。【出示课件13】总结。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当我们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之中,看似平淡的叙述流露出的是柔软绵长、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感。【设计意图:通过两篇习作例文的引导,让学生能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让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会有无数的小秘密,都会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他们只不过缺少一个媒介,缺少一种方式,就好像童年时妈妈的手,牵着,扶着,慢慢地就学会了走路。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就如同妈妈的手一般,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写作,教会孩子如何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语文书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好范本,都可以引领孩子的指路明灯,关键是老师要用得恰当,用得适时,用得准确。】板块三:自由创作,巡视指导板块四:课堂小结孩子们,写好作文并不难,关键是你的心放进去了,你的影子藏在作文里了吗?当你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最想说的话写出来,那么此时此刻,最朴实的语言就是最打动人心的利器。不胡乱编造,不说空话套话,想怎么说,就怎么写。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习作例文,体会到了在写作中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作,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吧!【板书设计】让真情自然流露让真情自然流露直接抒情内心独白成长印记间接抒情身体变化环境变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和同学交换习作,互相说说哪些地方较好地表达了情感;2.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骨质疏松常见症状及护理要领培训
- 2025版失眠症常见症状及护理知识
- 2025消毒清洁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学生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 检验医学知识历年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考监理下午试题及答案
- 故宫中和殿介绍
- 西高地白梗介绍
- 血液系统疾病及护理试题(含答案)
- (完整版)人行道铺砖施工方案
- GB/T 40276-2021柔巾
- GB/T 27984-2011饲料添加剂丁酸钠
- GB/T 18015.5-2007数字通信用对绞或星绞多芯对称电缆第5部分:具有600MHz及以下传输特性的对绞或星绞对称电缆水平层布线电缆分规范
- GCr15与35号钢滚轴的焊接工艺
- 隧道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课件
- 工程专项验收评审报告
- 2023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胜任力模型及应用课件
- 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卡(2022版)
- 智慧港口智能干散货码头研究与实践
- 建设工程前期管理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