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期中检测一、选择题1.《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 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 D.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2.美国1865年1868年和1870年先后三次颁布宪法修正案,明确承诺保护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力,确认了以契约自由和个人意思自治为中心的土地自由转让制度。这些规定A.融合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B.体现了州政府自治权扩大C.为自由主义滥觞创造条件 D.具有民法法系基本特征3.美国独立后,“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他们害怕万一人民对国会发生影响,于是又设置拥有大权的总统;对于国会及总统还不放心,又设置一个最高法院。”这些做法()A.避免了美国政治腐败发生 B.解决了南北双方的矛盾C.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4.“割断人神之间的脐带以后,人类本身、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缘关系成为压倒的因素。正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古代血族关系的遗存,到这时便以完整、严格的制度形式得到强化和巩固,并流播后世,影响深远。”材料中的“制度”主要盛行于()A.商朝 B.原始社会 C.秦朝 D.西周5.面对百年战乱造成的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北宋初期的统治者为了尽快医治创伤,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制定“偃武修文”政策。这一政策()A.体现对社会管理的放松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促进了文教科技的发展 D.推动了主流思想的革新6.西晋初年,重臣卫瓘认为九品中正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谏言皇帝废除该制度;大臣刘毅也认为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只是权宜之策。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A.脱离了魏晋政治实际 B.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C.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 D.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7.清代雍正帝即位后,对科举中的回避之法进行了较大改动,乡试从雍正元年、会试从二年开始,考试回避官员子弟,此亦即回避卷之制。回避官员子弟考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另行考校”,二是“一体考试”,但另编坐号与字号,酌量取中入榜。雍正帝的做法()A.改变了科举考试的法定化程序 B.扩大了官员行使特权的范围C.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 D.旨在维护科举考试公平公正8.两汉在官员考核方面继承了秦朝上计制度(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考核地方官吏),且对这一制度加以改革、完善,与监察制度、选举考课合二为一的“仕进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两汉时期的官员考核()A.保证了吏治绝对清明 B.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官僚体系C.形成了冗官冗费局面 D.杜绝了营私舞弊的发生9.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10.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A.杜绝专制局面出现 B.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C.消除官员腐败现象 D.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11.《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A维护等级尊卑关系 B.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C.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D.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12.德国宗教改革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拯救人的钥匙不操纵在教会手中,而掌握在人的自身,只有人的自身以及由人自身而获知的信念才是拯救人的力量……。材料体现的观点是()A.否定了宗教信仰所具有的作用 B.永生与永罚等权力都是教会所有的C.肯定人生目的是追求现世幸福 D.提倡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13.战国时期儒法相争,形同水火;但是魏晋时期法术之学却转而与儒学联手并肩。这一变化意在()A.维护官僚政治的稳定性 B.限制门阀士族的势力C.促进“依法治国”发展 D.抵制道家思想的侵蚀14.《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来京。”此规定()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完备了中央监察体系C.改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15.《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①维护权贵利益②重视儒家伦理③注重公平正义④保护私有财产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16.敦煌出土的唐代历书既采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又在一些日期的上方标注代表星期天的“蜜”字,这是中国历书首次出现“星期”概念。研究者认为,敦煌历书中表示星期中各天名称的汉字,都是粟特(中亚古国,首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语的音译。以上材料说明唐代敦煌地区()A.隶属于北庭都护府管辖 B.以南、北面官分别管理汉人和游牧民族C.开始学习中原生产技术 D.位于丝绸之路,出现中外生活习俗交融17.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法国、英国等国家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材料最能说明A.西欧掀起宗教改革浪潮 B.天主教会遭到沉重打击C.各国普遍希望加强王权 D.民族国家认同逐渐增强18.法国大革命中,各政权都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而代替许多地方方言;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在革命过程中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这些举措旨在()A.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 B.增进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C.集中力量抗击国内外敌人 D.消除封建割据以维护统一19.常驻外交使节制度最初在13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各城市国家。15世纪,意大利城市国家对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派遣常驻代表,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特别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这一制度()A.使欧洲形成均势局面 B.有利于稳定国际秩序C.消弭了国家间的冲突 D.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20.“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这一规定应出自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1.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少数民族的节日,应该受到尊重。民族节日放假办法,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按照此精神,上海市在1980年发布公告,同意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开斋节”放假,并保障油、面的供应。这反映了()A.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习俗 B.上海率先推行少数民族节日放假政策C.各地应该优先保障少数民族过节物资 D.上海改革开放推动其民族政策的转变二、非选择题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与公民权: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比较》材料二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1603年的伦敦,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人们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功名利禄等稀缺资源的获取,是以社会成员努力研习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促使人们争先恐后的读书学习。但明代以后,“八股取士”的推行使得科举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明末和清朝的科举,更是发展到几乎就是记背经义的考试,达到了“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经中之语不用”的地步,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答卷所论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书。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巨大,在独尊科举的时代,在校生员只有参加科举才能入仕,不然就几乎别无出路。这导致学校背离了其为社会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的作用,而完全听命于科举,对生员的科技、文化等全面教育流于形式。——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廷统治阶层开始认识到科举制改革的重要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科举制改革被再次提上议程,但其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由于新式学堂的出现,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引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渐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知识分子的职业也由过去的科举一途向多种职业发展。知识分子与皇权日益疏远,对儒家经典和政治权力的迷恋也就逐渐淡化以致消除,并且逐步学会用新的价值观去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摘编自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举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的变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邻国对新中国存在忧虑。第一代领导人为了打破封锁,积极探索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并开创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摘编自汪伟民《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对比分析》材料二现在,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必将重新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据材料二,归纳我国经济建设高速稳定发展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措施。25.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国家是近代新出现的国家形式,较早建立民族国家的英法美等国,也由此成为那个时代脱颖而出的强者。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古代中国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