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几个问题
哈克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今天是该市的行政单位。北依海拉尔河,西距海拉尔市28公里。哈克为蒙古语,意为低洼草甸子上的“塔头墩”。其东南侧为大兴安岭山脉向呼伦贝尔草原过渡的低洼丘陵地貌,是古人类从森林狩猎转向草原游牧的理想王国。自1985年以来,在哈克镇西北3公里的团结村一组、团结小学及新村东150米处先后三次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期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古遗迹、古墓葬,引起国内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呼伦贝尔盟民族博物馆、内蒙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工作队都先后来此进行过考古调查。因这三处遗址相对集中在哈克镇团结村的几个自然居民组,有的学者提出把这一遗址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团结文化”,但我认为不妥,因1979年在黑龙江省绥芬河流域一古文化遗存,就提出了“团结文化”1。重新确定一新的考古学文化,要考虑到历史原因,遵守命名的一般规则,避免今后在研究考古学文化上的混乱,尤其是二者文化内涵、时代和空间相差甚远,没有任何联系,绝不能再用“团结”二字来给新的考古学文化命名,我们用“哈克”给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是十分合理的,因这三处遗址均在哈克镇内,而且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同类文化遗存有二百多处,遗址又多分布在河流、湖泊的低洼沙滩的沙丘中,以蒙语的“哈克”来命名是十分恰当的。考古学文化是用于考古遗存分类的概念,往往都是以有代表性的比较集中而且又是较早发现的小地名而命名的,其中这一文化时期的长短,地域的大小,文化特征组合中因素成份的多少,每个考古学文化都是不相同的,也不会有统一的标准,因而从现在已被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去考察,其内涵则有宽也有窄,时间跨度有大也有小,文化组合有的很精确细密,有的则又很粗犷。但有个普遍规律,就是早期定名的考古学文化一般对文化特征组合规定的相对粗疏,内涵相对宽,而晚期定名的就相对细密而内涵面窄。往往是某某文化中的某某“类型”了。哈克文化命名虽然较晚,但在广阔的呼伦贝尔地区,还是第一次,是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所以,内涵则要宽些。在呼伦贝尔2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20世纪初,中外学者已发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古代文化遗存。1928年东三省文物研究会E·N·季托夫、托尔马乔、阿夫道谢柯夫、邱尼内等曾到海拉尔西山沙丘上考察,先后发现八个细石器出土点,采集一批扁体石核等细石器和陶片,他们认为“最晚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1938年日本人岛田贞彦、新贝松太郎、米内山庸、佐腾达夫等也来呼盟调查,在陈巴尔虎旗的狼谷、海拉尔河右岸沙滩和西山采集过石器,并发表了《呼伦贝尔的细石器文化》、《北满海拉尔附近石器时代墓葬发现遗物》等文章。我国的考古学家从1947年开始了对呼伦贝尔细石器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中国新石器研究的著名学者佟柱臣教授,在《东北自然环境与史前文化》中,判定海拉尔细石器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内蒙古博物馆汪宇平教授早在1951年就来呼伦贝尔调查,并在1956年的《考古通讯》第三期发表了《内蒙古海拉尔附近发现细石器文化遗址》。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教授于1962年8月,到海拉尔西山进行调查,采集了一批细石器和陶片,指出这里包含不同时期的遗址,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属于中石器时代遗存。他在《考古学报》1978年第三期发表了《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内蒙古考古所盖山林教授也来过呼伦贝尔,专题调查细石器,并于1972年在《考古》第四期发表了《新巴尔虎左旗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于1978年成立,当年6月就请裴文中教授、盖培教授及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来呼盟调查细石器,在鄂温克旗的辉河水坝遗址采集到大批细石器和陶片,并清理一座墓葬,经C14测定,该遗址年代为5040±100年;1979年6月,又在伊敏车站一号沙丘遗址采集一批细石器和陶片,用同层位的兽骨做C14测定,距当时年代为4045±140年。尽管如此,中外学者多次来呼盟调查细石器,并发表了大量有关文章,但因没有科学发掘,没有成批的文化组合,更没有地层关系的印证,致使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考古学文化。在时间上,上至八、九千年的“中石器”,下至“汉代”以后,这种文化遗存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文化”的概念。1984年以来,呼盟文物管理部门多次请专家来调查研究这里的“细石器文化”,佟柱臣先生、田广金先生到辉河水坝遗址进行田野发掘,找到了细石器墓葬,发现大批精美的细石器随葬品;特别要指出的是1999年夏,在哈克又一次发现了细石器古墓葬,发掘清理出大批石镞、石刃、玉环、玉斧、玉锛、陶器及有特殊意义的彩陶陶片,为确定呼伦贝尔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现在已是解决考古界八十来未解课题的时候了,同时也将对“细石器时代”、“中石器文化’等有争议的考古课题有一个明确的解答了,并将填补呼伦贝尔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空白,本文拟就确认“哈克文化”,并对细石器及相关的呼伦贝尔地区的史前文化等问题谈一些看法。一、角凹底型石哈克遗址由三部分构成,均位于海拉尔市哈克团结村一带。第一地点是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2,在海拉尔河左岸,因河水不断冲刷,遗址已被冲掉很大一部分,河岸边居民已被迫搬迁,遗址被压在团结一组居民区之下,村内地表散布着一些石镞、石片、石叶、石核等,同时发现少量陶片。村东河崖高出河面约5~6米,土层暴露明显。从上往下可大致分三层,第一层为地表土,厚约0.2米,不见遗物;第二层为黑褐色沙质土层,厚达1.5米左右,含有大量褐色腐质土,颜色自上而下逐渐变浅,含黄沙量渐多,与第三层细黄沙土层无明显界线,第三层为细黄沙土层,厚达4米多,至河底在第二层剖面上采集大量石叶、石片、陶片等遗物。当时采集遗物有:(1)石镞5件,分二种形式,即石叶为毛坯加工的柳叶形,仅一件,锥尖部两侧压剥精细,镞尖锋锐,而两侧和底部未加工,保持原叶状,长5.3、宽1.0、厚0.3厘米。另4件为同一类,是用石片做坯料加工成三角凹底型石镞。均通体压剥,镞完整,精美,镞锋尖,两侧直,尾翼内收。长2.1~2.9、宽1.3~1.5、厚0.3~0.4厘米。(2)石核2件,小型圆柱体,一件高3.7,另一件高4.1,粗1.8和1.6厘米,都很规则标致。(3)石片共百余件,可能是加工石镞的坯料,也可能是做石刀或刮削器。(4)石叶共98件,表面均无压剥痕,多为打掉一端或两端的长条石叶,可能是镶嵌在骨刀梗上的石刃,也可能是加工成石镞的毛坯料。(5)压剥加工石叶17件,长2.1~4.2、宽0.7~1.5、厚0.3~0.4厘米,石叶表面有再加工痕迹,当为加工石刃或石镞的半成品。(6)刮削器3件,也是在石叶或石片为毛坯基础上又深加工而成。(7)锥形器1件,以石叶为坯料,在一端压剥出一个锥体,柄部无压剥痕。长8、宽1.1、厚0.4厘米,锥尖长为0.9厘米。(8)磨制石器有石球、石网坠、钻孔石饰件等。(9)陶片夹粗砂,火候不高,胎较厚,饰蓝纹。第二地点是1986年春发现的2,在哈克镇团结村学校东南约1公里的风蚀坑中,发现一以细石器为随葬品的古墓葬。该墓已遭风蚀破坏,肢骨大多散失,根据头骨推断,死者当为男性。在人骨附近采集双叉骨刀柄一件,残碎的黑褐色夹砂陶片和近百件细石器。(1)石镞79件,分三型。A型仅一件,为柱状有铤石镞,镞锋较长,断面为四棱形,梃窄而短,通长为4.7厘米,锋长3.8、宽0.7、厚0.6厘米。B型为弧边三角凹底型,平面呈三角形,断面为菱形,两侧边略外弧,两尾翼略内收,凹底较深,最长的3.9厘米、宽1.5、厚0.4厘米;最小的一件长1.1、宽0.9、厚仅0.2厘米。C型直边三角凹底型,通体压剥,体积较小,平面呈三角形,两侧边平直,凹底较深,长1.6~2.7、宽1.0~1.6、厚0.2~0.3厘米。(2)石刃3件,其中2件为镶嵌骨刀柄尖部的石刃,通体压剥,柳叶状,长2.7、宽0.9、厚0.3厘米。另一件较宽大,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一侧略外弧,当为镶嵌在骨刀柄中的石刃,长2.9、宽1.9、厚0.5厘米。(3)石刀2件,均残断,通体压剥,应为四方形,四个边均有刀锋,边长3.2~4.2、厚0.3~0.4厘米。(4)骨刀柄1件,双刃,平面呈匕首状,尖部残,器身两侧有镶嵌石刃凹槽,柄底有一孔,通长24.3、柄宽2.3厘米,中部下凹;石刃槽深0.5、宽约0.2厘米。刀形3座(1)石器共151件,从加工方法看,以压制为主,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数量很少,主要器类有石斧、石锛、石镞、石叶、石铲、石镰、石刀、锥形器、尖状器、刮削器等,还发现石管、石料和颜料石。石斧1件,灰褐色,平面近梯形,刃端较宽,大部磨光,长14.6、宽2.2~5.8厘米。石锛1件,白色,器体窄长,横截面长方形,四平面光平,刃端渐薄,作正锋,长31.6,上部宽3.0、下部宽3.4、厚2.6厘米,这件石锛是国内目前发现最大的一件。石铲1件,浅褐色,打制,器体扁薄,两面微凹,顶端残,残长6.7、宽8.6厘米。石镰1件,灰褐色,器体较薄,两面平光,刃部斜弧内凹,留有明显的自两面压剥加工痕迹,较锋利,长9.5、宽3.3厘米。石刀17件,器体形制有别,可分为七种类型。A型6件,器体呈椭圆形,利用打制石片压剥而成。背部略厚,刃部较薄,多呈外凸弧形。B型3件,器形呈三角形。C型3件,器形呈梯形,身部略厚,刃部薄,两面不平整;D型1件,灰白色,背部厚,略凹,斜弧刃。E型1件,浅褐色,器体扁薄,身部呈椭圆形。F型1件,绿色,器体扁薄,一面光平,另一面有不规则状棱线,两侧内凹,亚腰状。G型2件,浅褐色,器体很薄,两面较平,保留自然石面,边缘两面加工成刃,器体呈长方形。这些石刃长2.7~6.3、宽1.6~3.8、厚0.3~0.5厘米。石镞46件,依器体形制分四种类型。A型12件,镞身呈三角形,前锋及尾翼尖部锋利,底部呈三角状内凹,中部略鼓,至边缘渐薄,横截面呈菱形,通身压剥痕,刃呈锯齿状,长1.8~4.5、宽1.1~1.6厘米(图三,1)。B型15件,也为三角型,加工方法与A型相近,只是底部呈圆弧状内凹,镞身长短宽窄差距也较大,长2.5~6.2、宽1.0~2.1厘米(图三,2)。C型14件,镞身略宽,两侧呈对称状斜弧外鼓,前端内收呈尖弧状,底部平直或略弧,通体肥大,长2.9~4.9、宽2.1~3.0厘米(图三,3)。D型5件,镞身宽扁,两锋斜直略弧,底部较直,近似等边三角形,长1.9~4.6、宽1.6~2.3厘米(图三,4)。石刃34件,按宽窄不同分为两型。A型20件,器体扁薄,较宽,两面略外鼓,边缘渐薄,截面为菱形,两面有不规则压剥痕,刃多呈锯齿状,长1.8~6.9、宽1.6~3.0厘米。B型14件,器体呈长条状,较窄。中部略鼓,截面呈菱形,靠近刃部留有细密的竖向太剥痕,刃为锯齿状,较锋利,长2.5~6.3、宽0.4~1.1厘米(图三,5)。石核7件,多呈扁锥,也有不规则形,台面较窄,两侧多留有明显的石叶剥落痕迹。石管2件,白色,长柱体,外侧磨光,体中部有两面对钻而成的通孔,局部破裂,1件长6.6厘米,另1件长1.9厘米,外径为0.65厘米。刀形器1件,黄褐色,一端较窄,另端略宽,背部较厚,两侧斜直,刃部微凹,留残痕,长11.2、宽3.6~5.8厘米。锥形器1件,浅绿色,身部较细,呈扁锥形,尖部突出,长2.6、顶部宽1.3厘米。尖状器3件,器体厚薄不均,褐色,前端呈尖状,底部略直,高4.6~7.2、宽2.2~3.8厘米。刮削器34件,可分四种类型。A型6件,器体略窄,呈长条状,一面略凹,较光,另一面隆起,有一道或几道竖脊,侧刃锋利。长3.1~4.4、宽1.3~1.7厘米。B型7件,器形扁薄,略宽,一面略凹较光滑,另一面凸斜弧状,上端多呈圆尖状,刃锋利。长2.9~4.5、宽1.6~2.2厘米。C型5件,器体较薄,略呈椭圆形,一面内凹,另一端略凸,侧刃锋利,长3.7、宽约2.5厘米。D型16件,器体短小,呈片状,边刃锋利,外形不规整,长2.5、宽约1.7厘米。(2)玉器共7件,器表呈浅绿、深绿、黄绿、青绿或乳白色,通体抛光,器类有玉斧、玉锛、玉坠、玉珠(图三,6)。玉斧2件,一件为深绿色,器体呈长方形,中部略厚至两端渐薄,一面较平微起纵向脊线,另一面略凸,有一明显纵向脊线,顶端有残痕,刃部平直。长12.4、宽4.4、厚1.5厘米。另一件为乳白色,器体扁薄,两面光平,顶端略窄,有残疤痕,刃部较宽,略外凸,长5.7、宽2.3~3.2、厚0.4厘米。玉锛1件,灰绿色,上窄下宽,近梯形,一面较平,一面微鼓,两端薄,平直双刃,长5.1、宽1.4~2.5、厚0.8厘米。玉壁2件,一为黄绿色,夹杂红褐色灰褐色纹,器体扁薄,内外缘均呈圆形,两面光平,靠近外侧边缘略薄,外径9、内径4.4厘米。另一件白色,器体扁平,外缘呈椭圆形,内圆,靠近内侧边缘磨薄,刃状,外径2.3~2.7、内径1厘米。玉环1件,白色,圆形,两面光平,内外缘中部略外凸,外径4.2、内径2.7厘米。玉珠1件,青绿色,呈短柱体,外侧磨光,一端平,另一端略斜,剖面近椭圆形,体中部有一细长孔,高0.95、外径0.5~0.8、孔径0.15厘米。(3)陶器全部为清理、采集的碎陶片,修复后可见器形有陶罐5件,陶钵2件。陶质均夹砂,胎体略薄,质地较硬,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少量灰褐色,全部手制,采用泥圈套接法成器,器表面饰有窝点纹、平行短斜线纹、菱形格纹、横人字形纹、细条附加堆纹等。还发现少量彩陶片,均为红地黑彩,以三角形、窄道波折形和宽带形图案,根据口沿显示似一彩陶钵。5件陶罐可分为三型。A型2件,口部均残,腹壁圆弧外鼓,最大腹径在中部。其中一件为夹砂红陶,最大腹径23.1、底径9、残高16厘米。B型2件,夹砂黄褐陶,微敛口,圆方唇,斜弧腹,底部均残,素面,残高分别为3.3和4.4厘米。C型1件,夹砂黄褐色,直口,窄圆唇,略外凸,斜直腹,底部残,外壁施以稀疏的窝纹,残高3.3厘米。陶钵2件,其中一件为夹砂黑灰色,口微敛,窄圆唇,圆弧腹,最大腹径在中部,小平底,颈部压四排椭圆形窝点纹,口径13、腹径14、底径3、高10.4厘米。另一件为夹砂黄褐陶,敛口,主体纹饰为横排短竖线纹,底部残,残高4.4厘米。(4)骨器3件,其中骨刀1件,器体窄长,磨制,背部平直略厚,刃部较薄略外凸,尾端斜直。长14.8、宽2.5厘米。另有两件骨刀梗,为动物肋骨加工,两端均残,器体略弧,外侧有一道纵向浅凹槽,为镶嵌石叶,二件均长9.6、宽1.5厘米。(5)牙器1件,系野猪獠牙沿纵身劈开后制成,珐琅质,面略外弧,局部磨光,两端均残。从哈克三处细石器遗址。出土器物和地层关系等因素分析,应是呼伦贝尔草原上有代表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当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但从分布范围上,从一种考古学的外延方面要进一步探讨。二、重要的军事视角海拉尔河是呼伦贝尔草原上最大的一条河流,是额尔古纳河及黑龙江的源头之一,其流域面积达9万多平方公里,是一条古老的河流,《辽史》和《元史》都称“海剌儿河”,《史集》称“合剌亦儿”。其干流牙克石以上及各支流的上游,处于大兴安岭山地林区,两岸为原始森林,植被良好,是狩猎经济的王国。从牙克石市往西南,河流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两岸多为相对高差约20米的台地,河床宽达3~5公里,河道逐渐平缓迂回弯曲,经海拉尔市后,其支流伊敏河、辉河、莫尔根河等汇入,通过达兰鄂罗木河与呼伦湖相通,又汇入额尔古纳河。这些河流及湖泊,哺育着呼伦贝尔草原,是游牧经济的乐园。在这辽阔的草原上,几千年来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古代游牧民族,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蓝。东胡、鲜卑、乌丸、乌洛候、突厥、室韦、契丹、女真、蒙古、锡伯等民族都在这里留下足迹,新石器时代漫长的历史时期不会仅仅在哈克留下三处遗迹,哈克文化遍布呼伦贝尔草原上和海拉尔河、乌尔逊河、伊敏河及辉河两岸的草原上(见图一)。(一)细石器的加工1985年7月9日,在呼盟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北0.5公里,海拉尔河北岸6公里一个自然水泡南岸,牧民取土时发现细石器,报盟文物管理部门后立即到现场调查清理并进行科学发掘,采用十字探沟法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4。根据土质土色分三层;第一层,砂质表土层,黄褐色,厚约20厘米;第二层,碱土层,灰白色,厚60~70厘米;第三层,红褐色质土层,夹杂铁锈色颗粒,为未扰动原生土层,距地表80厘米以下。根据出土遗物及地层关系,这些遗迹当为一古墓葬,墓底距地表90厘米处,墓内残存的骨架和遗物均在第三层红褐砂质土之上。头向东,面朝南,骨架大部缺失,摆放零乱,葬式不明,随葬品极丰富,有细石器、玉器、骨器等270余件,分6处放在死者周围,未见葬具,遗物有:1.细石器203件,均以坚硬的燧石为原料,采用压剥加工成石镞、石刃、石钻、尖状器等。(1)石镞148件,均三角凹底形,除7件残外,其余均完好无损,最长的达6.7厘米,最短的2厘米,根据形状的不同,可分四式,但与哈克第二、第三遗址的石镞无大区别。Ⅰ式12件,弧边三角凹底,通体压剥,器身宽扁,双尾翼内收,凹底浅,镞尖截面为菱形,最长一件为3.8厘米。Ⅱ式35件,直边三角凹底,通体压剥,两侧刃平直,镞截面扁平且厚,器身长大,最长一件为6.2厘米。Ⅲ式38件,器身细长面薄,为纤细直边三角凹底形,通体压剥,凹底深,镞尖部背棱明显,两翼修长,最长为6.7厘米。Ⅳ式56件,亚腰三角形凹底镞,也为通体压剥,器身下部内收,双尾翼外张,呈亚腰状,镞尖脊明显,长3.2~6.7、厚0.5厘米左右。(2)石刃13件,均为燧石压剥,加工精细,刃部锋利,为骨刀柄的镶嵌石刃,与哈克第二、第三地点出土的石刃基本相似。(3)石钻1件,通体压剥,加工极为精细,钻身为菱形柱状,尖部锐利,柄扁平,平视如T形,通长4、钻粗0.3、柄宽1.8厘米。(4)尖状器2件,类似雕刻器,尖部锐利,通体压剥。长分别为6.5和7.4、宽3.2~2.4、厚1.2和0.6厘米。(5)镞形器27件,因加工粗糙,不能与石镞为伍,与海拉尔西山采集的石镞相似5,但仍为通体压剥,两侧刃缘加工不规整,刃口不平直,呈曲线形,薄厚不均,但都有一明显的尖部,可做石镞,近似桃形,多为石镞的次品。(6)石料12件,为加工细石器用的原料,均为天然石有加工痕迹,有的表面已大面积加工,但仍有继续下料加工价值。2.骨器共55件,有骨刀柄、骨矛、骨锥及两端尖状器等。(1)骨刀柄3件,分单、双刃二种,单刃骨刀柄呈弓形,槽口的一侧向外凸,尖部窄圆,残断,柄宽且扁,长21、柄宽3.5厘米,刃槽长17、刃槽深0.5、宽0.3厘米。另二件双刃骨刀柄,呈匕首状,器身中部两侧内凹,刃部镶石刃槽对称,柄底有一孔。两件分别长24和16.6厘米,宽3.7和3厘米。(2)骨矛1件,制做规整,长11.7厘米,矛头断面为菱形,挺为扁方形。(3)骨锥1件,长11厘米,器表有一通长凹槽,尖部锋利。(4)两端尖状骨器35件,均残断,经整理修复可见器形七种,制作精细,磨光,一端为圆形尖,另一端为棱形尖,中部细呈束腰状,长22~19厘米,用途不祥,如做镞当为利器。(5)片状骨器10件,分三型。A型1件,长6、宽0.8、厚0.2厘米,两头尖,中间宽,器身一面平,一面为弧形,用途不明。B型1件,长6.4、宽1.6、厚0.7厘米,两端圆形,断面呈弧形,表面凹凸不平,用途不祥,但视其为弓柄的另一侧,与A型合在一起,中间夹木弓身也可。C型8件,均残断,形状大体相同,其中4件一端有尖,一面为弧面,一面较平,长9厘米左右,宽仅1厘米,用途也不清楚。如果视为弓弥,似也有道理6。3.牙器共10件。钻孔牙饰7件,为兽牙磨利而成,每件有一钻孔,钻孔采取双向加工的方法,是挂在项上的装饰品。牙器3件,弯刀状,为野猪的下犬齿,断面呈三角形,尖部有加工使用的痕迹,是用于加工石器还是骨器利器尚无法确认。4.玉壁1件,浅绿色,通体磨光,周边磨制的很薄,最大直径6.8、孔径1.2厘米。5.石斧1件,青灰色,圆角长方形,长8、宽4.7、厚1厘米。6石网坠1件,玄武岩料,亚腰形,长6.2、宽5.4、厚4.6厘米。7.浮石1件,火山成岩,通体气泡,体轻能在水中漂浮,器身一圈凹槽和四道竖向凹槽,平面似梨状,高8.7、宽5、厚3.2厘米。8.打制石刀5件,用片状沉积岩交互打击成刃,最大的一件长15.5、宽7、厚仅0.3厘米。9.涂料2块,用于彩绘,一为赤铁矿石,有研磨使用痕迹;另一件为铅块,也因研磨后体积很小,说明红色、黑色已在当时生活中占重要位置,并十分珍贵。这组随葬品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经济形态和文化生活,虽然处于渔猎经济,狩猎中广泛使用弓箭,并有捕鱼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玉壁、牙饰、彩绘等用品已出现。1985年12月,将出土人骨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做C14测定,年代为距今3900±80年(FV-711),未经树轮校正。出土遗物中,细石器占比例大,尤其石镞特点突出,工艺发展到十分完美的程度,与哈克二处墓的文化内涵基本一致,且同在海拉尔河流域,东距哈克仅80公里。(二)细石器、铁炭工场及加工场在哈克南40公里,鄂温克自治旗西苏木境内有一塔头山,此处沿伊敏河岸台地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沙丘,沿河东岸延绵20公里,因风蚀作用,地表形成大小不等的沙坑,每个沙坑直径在200~500米左右,沙坑的东侧沙丘不断增高,坑壁自地表往下有一层厚1.0~1.5米的红褐色腐殖土层,自上而下逐渐由褐色变黄色,最下边全为黄沙层,坑东侧的沙丘就是由风的作用从坑内迁出的,在褐色腐殖土层中,细石器等遗物镶嵌在坑壁上,也由于风的作用,细沙被吹走,因石器等遗物较重,就落到坑中,所以在这数十个沙坑中,散落大量细石器遗物,俯拾皆是,每次调查均可采集数百件精致的石镞、石核、石叶、石刃及各种刮削器、锥形器等。也有磨制石器、如石磨盘、石磨棒、带孔石球、石斧等。从细石器的原料到打制、压剥、磨制过程中废料、半成品、成品全都有。如果说这里就是从河里采集“河流石”就地加工细石器的“加工场”是令人信服的,这里的石器原料以河卵石为主,也有少量玉髓、玛瑙、黑耀石和凝灰质岩等。呼盟博物馆对该遗址调查多次,现已采集各类石器达2000多件。经过进一步挑选、分类,从中可以看到各类石器所占的比例,证明这里就是石器加工场。1.岩石尺寸及尺寸共111件,是加工石叶、石刃、石镞等石器后剩下的废石料,但有的石核也有利用价值,可分五种类型。A型船底形石核,16件,选用扁平河卵石,经修整后面和底部后,形成平顶尖底的石坯,然后沿后面一端向下剥落石叶。因选料的形状和剥落石叶的程度不同,最后剩下的石核平面形状类似船底形,一般高2.2~5、宽4~6、厚1.1~26厘米。B型扁锥形石核,23件,平面呈三角形,选料与加工方法与A式相同,石核表面保留大面积卵石自然表皮,台面较平,一侧为斜边,另一侧较直,底部呈尖状,较直的一边的表面上留有成排的条状疤痕,石叶则从此处剥落。形状虽同,但尺寸各异,高3.1~7.1、宽2~4.7、厚1.0~2.1厘米。C型楔形石核,36件,平面为长条形,一侧缘和底均经修整,因台面厚,底部薄而有刃缘,近似楔子状。这种石核多从台面的一侧剥压石片,往往一面排列条条石叶疤痕,另一面保持河卵石自然面。一般高3~5、宽1.4~2.1厘米。D型圆柱型石核,21件,经修整台面后直接从四周剥离石叶,周围全部遗有条状疤痕纹长且宽又大,一般选用灰白色凝灰质岩石,自然纹理顺直,剥离效果极佳,最后形成圆柱状石核,高5.5~8.4、直径2.2~3.1厘米。E型圆锥形石核,15件,台面近似圆或椭圆,底部尖,平面呈锥状,选料及加工方式与D型相同。沿台面一周剥石叶,由于石叶走向内弧,且剥至尽头,底成尖状,成为最典型的石核,体积大小不一,高3.7~7.7、台面直径2.2~3.5厘米。2.叶石的形态1600余件,是从石核上剥落下的细长条形石片,两边有锋利刃,可切割肉、皮等,也可以做复合工具骨刀的刃。采集到的石叶多已折断,可能是使用造成的。完整石叶数量不多,仍可看到石叶顶端打击点的小平面,即石核台面的边缘,而另一端即石核底部一端则呈尖状或不规则圆状。叶石背面单脊和双脊的较多,也有三脊的,单脊者是利用两条疤痕而打制压剥,截面呈三角形,石叶较细;双脊者是在三条疤痕处加工石叶,截面为梯形,一般石叶较宽,但很薄;三脊者则是利用四条疤痕处打压石片而成,截面为多边形,石叶宽大。纵向看,石叶的上半部较直,自中部以下开始向劈裂面弯曲。这些未深入加工的石叶,长4~9.3、宽0.3~1.8厘米。3.石叶的加工石叶从石核上打压下来以后,又采用压剥形式对石叶进行深加工成器,根据加工形状及用途,可分以下4种:(1)整体加工石叶,自尖部开始在石叶的劈裂面向背面压剥,有的加工不规则,断断续续,可能压剥的石叶不规则而进行的修整,使石叶都留下压剥痕迹,但石叶的整体未改变,长度、宽度及厚与未加工的石叶大体相同。(2)尖端加工石叶,截去石叶弯曲的一端,取其平直的部分,先从近端向两侧缘压剥,形成明显的尖部,但器身及底无加工痕迹,应为正在加工过程中的石镞的半成品,也可能是正处在加工过程中镶嵌骨刀柄的石刃的半成品,此类石叶长度2~5厘米。(3)长方形加工石叶,把石叶截去两端,保留石叶中间部位,形成规整的长方形,一般石叶的两个长边有压剥痕,形成四刃长方形石叶,显然较长的可直接做石刀,而较短的当为镶嵌骨刀的石刃。一般长2.6~3.9、宽0.9~1.4厘米。(4)镞形器,即用石叶加工成的石镞,此类镞形器较多,其毛坯为长条形石叶,先将石叶压剥出一尖部,然后沿尖部两侧边连续压剥,底部压剥成平面或内凹形,其两面仍保留原石叶的表面,多残断,也可能是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废品。4.其他细石设备共计83件,包括石镞,石刃、刮削器、锥形器。(1)哈克第二效率区仅7件,通体压剥,尖部剖面呈四棱形,两侧边外弧,凹底不深,双尾翼不明显,同哈克第二地点及第三地点的C型镞相似,但有的尖部残断,有的尾翼残断,长2.6~3、宽1.3~1.8、厚0.3厘米左右。(2)骨刀的压剥形成了石刀的结构共4件,为镶嵌骨刀柄的石刃,通体压剥,应是采用石片为毛坯直接压剥而成,其中有镶嵌的骨刀尖部的石刃,其尖部的一侧较圆,另一侧平直,而长条形的石刃,当为镶嵌在骨刀中部或下部位置的石刃。长3.7~4、宽0.9,厚0.25厘米。(3)近似圆形锥身2件,以石叶为毛坯压剥而成,其中较大的一件在石叶一端两侧连续层层压剥出一个近似圆柱形的锥身,其锥柄部为石叶形状,仅两侧有压剥修整痕迹,通长3.7厘米、锥长1.8、径0.5厘米。另一件稍短,通长1.5,锥长0.7。柄未修仍保持石叶原状,长0.8、宽0.9、厚0.3厘米。(4)社会主义新冠肺炎疫情下石叶原位的整地70件,分三种类型,一种是以石叶为毛坯加工而成器,共11件,一般是在石叶一端或两端,从劈裂面向背面压剥出一外弧形刃缘,而两侧边多不修整,整个器身保持石叶原形,长1.8~5.4、宽1.0~2.5、厚0.3~1.3厘米。另一种刮削器是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达59件,均在石片的一端自然劈裂面向背面压剥出一个外弧的刃缘,其表面形状近似椭圆形和圆型的两种,大小差异较大,最小的同手指甲盖,称指甲刮削器,较大的可达长6.4、宽4.2、厚1.2厘米。5.双重式打击成镖共91件,均为斧形器。系采用天然砾石直接打击而成,其原料多为燧石。平面状同斧头,均有刃部,个别也有双面打击成刃。其特点均为单向打击,刃口偏一面成斧。高4.8~7、宽4.3~5.7、厚0.9~1.5厘米。6.砂浆机有石磨盘、石磨棒、带孔石珠等器物因属无层位采集品,难以深入分析和确定时代。7.麻点纹、红陶数量较大,破碎严重,无法复原,但从陶质、纹饰可分为三种不同时代的陶片。第一种为手制夹粗砂、麻点纹、红陶,应与哈克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为相同时代的遗物。第二种为手制夹砂黑褐素面敞口罐残陶片,与鲜卑墓群出土陶罐相同,当为汉代遗物。第三种为轮制蓖纹陶片,相当辽代遗物。因这一遗址为自然暴露砂坑,几千年的历史遗存被风搅在一起,虽不能断代,但含有新石器的遗存是不可怀疑的。(三)东北考古挖掘研究辉河是伊敏河的最大一条支流,辉河水坝距河口14公里,属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境内,东北距海拉尔市哈克乡44公里,是一处有地层关系的细石器遗址。自1984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四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其中仅见第一次由米文平、赵越同志试掘的资料公开发表7。出土的细石器与哈克等地的细石器大致相同,不必重介绍,仅将地层关系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的资料摘要如下:1.物质文化及遗迹试掘地点选在辉河水坝北侧320米处,靠河崖开1×2米探方一个,共出土遗物314件。这里土质单一,均为细沙土壤。只能靠出土遗物大致区分为六层(图二)。第一层,距地表深18厘米,为地表土层,不见遗物。第二层,深18~30厘米,土质为黑褐色细沙,含有炭粒和油迹。出土细石器、石片等27件,骨片8件、铁片1件。第三层,深30~55厘米,土质与二层无明显变化,仍为黑褐色细沙土。出土遗物丰富,多达174件。其中细石器、石片、石核及石叶共122件,陶片23件,碎骨器残片28件,铁器残片1件。第四层,深55~90厘米,土质为黑褐色渐变为黄色,仍为细沙土,发掘面积缩小为1×1米,出土遗物因此减少到80件,其中细石器41件,陶片13件,骨及贝残片3件,从陶片的纹饰、陶质、工艺等分析,文化内涵明显不同于第三层位,但地质层并无明显的界线。第五层,深90~110厘米,为黄沙土,出土细石器12件,碎骨、鱼、贝类残片12件。第六层,深110厘米以下,为原生土层,土质为纯净黄色细沙,不见遗物。2.呼伦贝尔草原图16依靠细石器本身的器型加工方法来划分其考古学文化是困难的,因为细石器的加工过程无法充分地把人的文化意识印在石器上,人们在打制(包括压剥)石器简单加工生产中只能追求其使用价值,即石料的坚硬,石器的锋利。陶器是考古学中最重要的断代遗物,因此简报把不同层位的陶片做以认真的比较和研究:陶片,从距地表30~90厘米的地层中,共出土陶片36件,因都很小,无法辨认器形,仅能从陶质、纹饰和生产工艺上大致区分为三类。Ⅰ类灰褐陶。多素面,也有篦齿纹饰,泥质,轮制,火候较高。出自深30~55厘米的地层中。Ⅱ类褐陶,内壁黑色,素面,夹砂,手制,火候较高,外壁呈有烟熏痕迹。灰褐陶,泥质抹光无纹饰,内壁黑色,火候较低,有炭黑痕迹。这类陶片均出自45~55厘米地层中,与拉布达林鲜卑墓群出土的陶器相似。Ⅲ类有纹饰红褐、黑褐陶。夹砂,手制,火候较高,其纹饰可分为:细绳纹,线条细且断断续续似虚线。组合纹呈“之”字形,有呈网格状,均出在60~70厘米的地层中。红褐篮纹陶,夹砂,手制。断面呈夹层状,似层层贴制,也出自深60厘米的地层中。黑褐折划纹陶,夹砂,器形较大,似筒形罐,直口无唇,划纹成网状,出自深65厘米的地层中。这是一处难得的细石器遗址,从这次试掘的1~2平方米探方出土的陶片来看,呼伦贝尔草原的细石器大体可以划分为四期。第一期为中石器时代,即深90~110厘米地层,仅见细石器和鱼类、贝类骨骼化石,不见陶片。第二期为新石器时代,即深55~90厘米地层,出土的陶片种类繁多,纹饰有篮纹、绳纹、划纹,在土崖剖面同层位中,还采集到不多见的凸网格纹等陶片,显然,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繁衍生息了一个又一个游猎、游牧民族部落和民族。第三期进入历史时期,在深30~55厘米地层中,呼伦贝尔是东胡、鲜卑、室韦等民族活动的范围。出土的陶片与扎赉诺尔、拉布达林、西乌珠尔等古墓群的陶器相似。第四期为辽、金、元时期,在深18~30厘米地层和已被破坏的地表中,可以找到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留下的遗物。从出土陶片及各层位关系分析,哈克文化显然含辉河水坝遗址的第二期。(四)呼盟文物管理部门的基本资格海拉尔西山因生长着樟子松,也称“松山”,自1928年东三省文物研究会调查以来就以松山细石器而著称于世,1978年以来,通过文物普查,呼盟文物管理部门在北至安邑车站、南至鄂温克旗界,东西宽6公里的范围内的海拉尔西山深入调查,又发现细石器遗存地点30余处,由于没有典型地层而未进行深入发掘。在普查中采集了大量遗物。为了表述方便,现仅以其中一次采集的细石器做如下介绍:1.细石器共计182件(1)石核心20件,有扁体石核、船底形石核、楔形石核,也有一件圆体石核。(2)石叶120件,其中101件为无压剥痕迹的石叶,19件是在石叶的尖部或刃部进行压剥加工。(3)双长丝石为未固结石25件,可分三类。一类为以石叶毛坯加工成柳叶形石镞,5件器身两面保留着平整的表面;第二类为弧边三角形石镞,15件,通体压剥,两侧边外弧,双尾翼内收与哈克第二地点的B型石镞完全相同;第三类为直边三角凹底形石镞,5件,也是通体压剥,器形规整,与哈克第二地点出土的C型石镞相同。(4)双长方型,长方型5件,通体压剥,其中一件较长,为5厘米,一端圆另端平直,一侧略外弧,另侧略内弧;另4件均平面为长方型,两端平直,长在3厘米以内,宽都在1.2、厚0.3厘米左右。显然都为镶嵌骨刀柄的石刃,与哈克第二地点古墓出土石刃相同。(5)钻削器9件,均为典型的小圆型刮削器。(6)小型市政设备1件,以石叶为毛坯,通体压剥,柄端平直,锥体偏向一侧,长2.1、宽1.2,锥身长0.9厘米。(7)岩石制备磨制21件,1件完整,长8.8、宽4.1、厚1厘米,周边压剥成刃,一端尖状,一端平直成矛形。2.打制石器1件,为石斧,斧刃及两侧边均留有打击痕,未经磨研,长8.8、宽5、厚1.8厘米。3.磨制石器1件,石料取天然砾石,仅刃部经磨制,长8.3、宽4、厚2.1厘米。海拉尔西山遗址面积较大,可达60平方公里,出土大量陶片,也有成形器物,如陶鬲,但因无地层而不必引用。(五)文化内涵及遗址铜钵好赉位于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境内,东北距哈克180公里,在乌尔逊河东岸的平坦低洼草原上,留有古河床,遗址处于干涸河道两侧的台地上,采集大量的细石器,以玛瑙、石髓、蛋白石、黑曜石、燧石等石料制作的石器,刮削器、石叶、石刃、石核等,也有磨制的石斧、石磨、石杵、石网坠等。佟柱臣先生在他的巨著《中国新石器研究》8中较详细地对这一遗址进行了论述,就新石器而言,无论从器形、用料、加工工艺及所达到的水平等各方面,与哈克、辉河及东乌珠细石器基本一致,这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细石器遗存最西侧最集中的一处遗址,在其东侧的新巴尔虎左旗境内仍分布着数十处此类文化遗存。佟柱臣先生介绍的桥河边防站遗址;新宝力格西苏木遗址;那敖拉遗址;阿木古郎遗址都是典型代表。(六)沙坑底细石器的发现呼和诺尔遗址位于新巴尔虎左旗境内北距哈克130公里,是哈克文化南部最丰富的细石器遗址。该遗址处于辉河西岸,呼和诺尔的北岸台地上。我们于1999年10月9日调查该遗址,在沙丘中发现一处细石器十分密集的地方,因风吹开地表,不足百米的沙坑底部,散落一层细石器,因该地交通不便,我们调查时间紧迫,仅在四十分钟内,选有代表性器物226件,其中石镞42件,多为残品,可能是加工的半成品;石核5件;刮削器7件;石叶及石片162件;石钻10件,足见此处细石器多么丰富,应是一处细石器加工场。这里的石镞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以石叶为原料进一步压剥成器的,而且底部都是圆形,更多的是底部不加工,保持石叶原状,与哈克第一地点的第一种形式及哈克第三地点C型相似。三、哈克文化的主要表现综上所述,呼伦贝尔草原上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哈克文化,是指新石器中晚期生活在这里狩猎,游牧部落或民族共同创造的狩猎经济正转向游牧经济,进入人类文明时期,其主要表现如下:1.“瓷器”的创建玉石是人类在石器社会广泛利用天然石料在生产生活中发现的最美的石料,虽然玉料材质比较软,不能做生产生活工具,但在精神生活和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佟柱臣先生称玉器是国家出现以前的“重器”,“玉器中有的属于文明前夜的迹象,有的属于文明已经出现的标志,二者既是相联系的又是不同的”8,哈克细石器墓及东乌珠尔细石器都有玉器的存在,说明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狩猎氏族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游牧经济时代。2.国外出现的文明社会现象人类在旧石器蛮荒时代没有把死去的人有意识进行埋葬,经过百万年的进化,墓葬的出现是人类精神文化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现象。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目前发现最早的墓葬当为哈克二座细石器墓及东乌珠尔古墓葬,而且有玉器、细石器等丰富的随葬品,说明这里已进入贫富差距较大的有组织有部落或有氏族、民族的社会了。3.人与人的战争石镞形制的多样,数量的增多表明远射程兵器的高度发展,在青铜器发现和使用之前有如此之多的石镞,说明不仅仅用之打野兽,人与人发生的战争也很频繁。大规模的战争,不能看做是部落之间氏族之间争夺猎场和猎物,而应是争夺更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说明这里已进入更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游牧经济,是为了保护草场和牧群而战斗。4.石的工艺相似在陪同佟柱臣先生调查辉河水坝遗址时,根据采集标本,佟柱臣先生认为:“石镞分五式,形式很丰富,两叶及底部进行的压剥工艺,达到细石器工艺的高峰。当佟先生看到东乌珠尔墓出土的148件石镞后,他在文章中惊叹:“制做石镞的工艺水平,无论大型、中型、小型的哪一型,大小都近似;无论大型、中型、小型的哪种形式都非常相似,如同一范制成;无论大型、中型、小型哪一型都是压剥,工艺方法也一致,这种大小相似,形式一样,工艺一致,类似范制,实为手制,表明了工艺的娴熟稳定程度,登上了细石器的顶峰”8。后来在哈克细石器墓葬中发现的随葬品,则更是精品中的极品。这种“压剥工艺”采用什么样的工具、胎具?工艺流程如何?使石刃、石镞刃部成为锯齿状,且锋利无比,怎样将硬度在7~8的玛瑙、黑曜石、燧石等坚硬石料随心所欲地压剥成器,至今也还是个谜!5.文化、模型、热石进行选择辉河水坝第二期即深55~90厘米的地层中出土的陶片,与哈克墓出土的陶器属同一时代的遗物,基本特征是手制,夹砂,采用泥圈套接法成器,器表饰窝点纹、平行短斜线纹、菱格纹、篮纹、细条附加堆纹、细绳纹,陶色为红褐色、黑褐色,火候较高,质地较硬,比其上层第三期汉代鲜卑陶器无论在制作质量品种和纹饰等方面都要略胜一筹。尤其是彩陶的出现,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这里生活着一支生产力比较先进的狩猎游牧民族。6.复合细石器工具近年来考古发现证实,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锛、石铲都有柄,这种用木棒或鹿角等做柄,安装在石斧、石锛所组成的器物就是复合工具。哈克第三地点出土的石斧、石锛也应是复合工具。但以骨做梗,以石刃镶嵌的复合细石器更是有代表意义的复合工具。哈克遗址及东乌珠尔、辉河水坝等遗址都出土有骨刀梗及石刃,说明当时呼伦贝尔草原上复合细石器工具被广泛使用。当然,弓箭更是复合工具了,它以木为弓身,以骨、角为弓弭,以皮、筋为弓弦,以石为镞,是当时很复杂又很高级的复合工具。弓和箭是猎手和武士身份的象征,当他们死后,亲人们往往把最心爱的器物做为陪葬品,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木、皮、筋等制品腐烂后,留下来的就只能是这些石镞、石刃、石斧及玉器,复合工具的原形被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如此先进的生产力,标志着哈克文化的主人们已经从狩猎经济转向游牧经济,生产生活应当相对稳定,但呼伦贝尔地区的特殊地理自然环境,无论是狩猎还是游牧,几千年中都习惯住仙人柱和蒙古包,用木为支架,用树皮、兽皮为蓬布围成大大小小的居住帐,人们随野生动物和牧群,逐水草而居,不会留下居住遗址。这些石器、陶器就表明哈克文化一度在呼伦贝尔草原有过的辉煌。四、对中国古代考古研究的学术意义建国50年来,全国已发现近万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也不少于50个,各地已有了较为清晰的史前文化谱系,形成了许多文化系统中心,夏鼐先生在论证中华文明的起源时称这种现象为“多元一体论”,说明中华文明是由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曾将中国北方普遍存在的以细石器和篦纹陶为代表的遗存视为同一系统的新石器文化,概称之为“细石器文化”。其实细石器属于一种特殊的工艺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燃气零售行业政策影响-全面剖析
- 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第13篇-全面剖析
- 绿色供应链与绿色消费-全面剖析
- 类方法的安全性分析-全面剖析
- 防锈涂料产业分析报告
-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在酒店管理中的心得体会
- 高档住宅楼销售与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 基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的线上教学计划
- 河流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控制措施
- 建筑工程监理会议纪要范文
- 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
- 2024年湖南长沙中考生物真题及答案
- 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投标文件
- 砂石料居间合同范例
- 市场营销培训课件
- DB11T 1609-2018 预拌喷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 荧光-光谱完整版本
-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传染病医院产业发展动态及未来前景展望报告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