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_第1页
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_第2页
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_第3页
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_第4页
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方面校本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DDIN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明清

(1368—1840年)政治方面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核心突破】一、内阁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这些殿阁大学士只是“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一般来说品级很低,只有五品。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真正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根据规定,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由于内阁大学士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另外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多有师保关系,往往加上三公三孤,投太子三师三少,又负责筵经日讲,这些都构成了与一般朝臣不同的特殊身份,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自然要多于其他大臣。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制约》等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政治影响。⑵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职权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材料二下面是明朝内阁的具体权力:(一)票拟、批答。即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起初大学士们经过商讨后草拟处理意见,然后交由皇帝斟酌批复,若意见不合,则发还修改,这样就形成了皇帝与大学士之间的政治协商。(二)草拟诏敕与封驳。诏敕的拟订初由翰林院执行,内阁制度完备后,翰林院与内阁分置,诏敕的拟订专由内阁执行。所谓封驳,就是当阁臣认为皇帝的旨意有欠周详时,便可以封还不受,或拒绝草拟。由于诏敕需由内阁发出,这就意味着皇帝的意志无法向下传达。(三)顾问咨询与劝谏。可分为顾问咨询和密疏进言两类……(四)会议决策与会审。这是内阁权力由内廷转向外廷的一种体现。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共商国是,其建于内阁建立之初。由于政务“必下内阁而后行”内阁的日常行政权力由此得到巩固。——摘编自《简析内阁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历史沿袭及差异性》材料三顺治十五年(1658年),皇帝第一次宣布改内三院为内阁,规定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內阁。当时规定:在内阁设置满、汉大学士各2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学士,满人6人,汉人4人。其下还有人数众多的侍读学士、侍读、典籍、中书等工作人员,有满本房、汉衣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处、副本处、批本处等一系列办事机构,成为一个组织庞大的中央辅政机关……事实上,清朝的内阁一直只能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从来没有掌管过重大的机要。因为清王朝一直设置有由皇帝直接掌控的机要办事部门与内阁制度同时存在,并且不容许内阁插手。——摘编自《简析内阁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历史沿袭及差异性》⑶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内阁制度的积极作用。⑷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内阁与明朝内阁的不同。综合材料二、三,指出明清内阁制度变化反映的趋势。二、反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初年,朱元璋颁行《大明律》,详细规定了对官吏贪赃枉法的惩处。1385年,朱元璋发现官员贪赃枉法,将户部尚书等数万人处死。《大明律》规定,凡遇“亲、故、功、忠、能、勤、贤、宾”等8种人犯罪,“实封奏闻取旨,不许擅自勾问”。1395年,朱元璋又颁行《大诰》,加大了处罚力度,规定“赃至六十贯以上者,枭首示众,乃剥皮实草”。《大诰》规定,“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朱元璋甚至规定:“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大诰》),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有《大诰》者)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明初规定,一个县官的月收入大约相当于现在1800元人民币。清官海瑞去世后,人们发现他只有8两俸银。朱元璋虽用“重典”惩治腐败,但腐败分子依然屡禁不绝,以至于朱元璋在晚年发出了“吾欲取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疑问。——摘编自陈忠海《如何回答“朱元璋之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时期贪官污吏“朝杀而暮犯”的原因。三、军机处(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赵翼《军机处》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⑴根据材料一回答: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⑵根据材料二、三回答: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三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大军机)、有军机章京(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以六至八人为常。人数多少均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张岂之:《中国历史》⑶根据材料三分析,军机处在机构组织上有什么特征?材料四军机处的日常工作流程: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2.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3.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交皇帝御览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军机大臣的权力范围?材料五⑸根据材料五,说明军机处的位置有何特殊?(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摘编自《中国历史词典》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四、明清督抚制材料一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至道三年(997)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称为监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北宋地方行政管理相比,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材料三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⑵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五、改土归流材料土司土官制度是元明清时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职官制度,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于是“改土归流”是势在必行的了。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据《清史稿》等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土归流”推行的背景。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改土归流”的特点及影响。【小结】秦汉以来,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⑴秦汉:丞相总揽——三公九卿制⑵隋唐:三省分工——三省六部制⑶宋元:三省制向一省制过渡⑷明清: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出现秦汉以来,专制君主制的演变⑴君主丞相制度(一君一相)秦汉魏晋南北朝,有一个总执朝政的丞相(独相),权力仅次于皇帝。②君主宰辅制度(一君多相)隋唐宋元,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群相)。元代一省制,丞相人数不定,多时5人。③绝对君主制度(一君无相)废除丞相制度(无相),皇帝亲自处理朝政,明内阁、清军机处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⑴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主要体现在皇位世袭和皇权独大,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⑵中央集权:是一种组织方式,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2.形成原因:⑴经济:由封建小农经济决定(根本)⑵政治: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⑶思想:法家的集权思想3.形成过程:战国:兴起;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朝:加强;元朝:新发展;明清:空前强化。4.基本特点:皇权至上;官僚政治;人治为主;神化皇权;文化专制;囊括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各方面5.评价:⑴积极:主要是前期——明清以前,且主要由中央集权发挥①经济:能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③文化:利于各民族的融合,促进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创造灿烂的文明,并组织大规模编书等活动,保障中华文明的延续;④对外关系:A、保障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B、有利于集中国家力量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5.评价:⑵消极:主要是后期——明清时期,且主要由专制主义导致①经济: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中国社会转型;②政治:A、扼杀人性,阻碍民主产生和发展;B、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阻碍社会进步③文化: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人们思想,摧残文化,严重阻碍近代自然科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发展;④外交:为强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交流,丧失追赶先进潮流的机会,而落后挨打。【课外阅读】一、明朝(1368-1644)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十四章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至明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明代极盛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一)明朝内阁制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史学探究:票拟和批红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批红”,亦称“批朱”,指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初时规定,批红须遵内阁票拟字样,只是字迹有偶误者,方得改正。明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二)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三)永乐盛世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皇帝国事繁忙时,内阁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来替皇帝处理国政。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乃至西方。明成祖还在1421年,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设哈密卫、贵州建制等。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军事上明成祖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还组建了禁卫京师的三大营,为明军对外征战的主力。明成祖对外不但宣扬国威,还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还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同时还完善了科举制度。有学者认为永乐盛世远超过了后来的所谓“康乾盛世”。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四)卫所制度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明代在与元朝及元末群雄争战期间,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於少数,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明朝中后期该制度趋于废弛。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五)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朝的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实力远在瓦剌之上。(一说认为该事件标志明王朝由盛转衰。)(六)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是中国明代各种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的总称,其作用是侦察各级官员的言行举止,在皇帝特许下可以不经由正式司法机构的审判过程,而处理审判并处罚犯人,该机构反映了明代君主个人独裁统治的特色,是明朝皇权膨胀的产物。(七)张居正改革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万历中兴)背景:张居正指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张居正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门,凡属应办公事,都要根据事情的缓急,拟定期限办理,设置文薄登记存照,依限办完注销。若地方行事拖延,则部院纠举;部院注销有误,则六科纠举;六科奏报不实,则内阁纠举。考核结果作为官员升降的依据。考成法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为了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张居正还在东南沿海地区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在他当政的万历初年,基本上肃清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明廷的“南倭北虏”的边患。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在万历九年(1581)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这是自唐朝行“两税法”以来,我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大改革,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581年张居正实行的赋役制度改革。主要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地摊人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明朝两百余年发展中所积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虽然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便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但是改革不免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不过,张居正为了保证改革的实施,不断打击异己。而且为了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甚至下令拆毁全国各地的书院,并且禁止王阳明“心学”的传播,导致明朝后期兴起的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被打压,间接地推迟了封建制度在中国被推翻的时间。点评:张居正去世后的悲剧,终止了明朝最后的“中兴”,大明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颓废下去。天启年间宦官乱政、东林空谈,内有天灾带来的农民起义,外有关外后金政权的对峙进攻。崇祯皇帝虽有心力挽狂澜,无奈积重难返,个人又刚愎自用,猜忌多心,造成君臣上下离心,终有吊死煤山,社稷倾覆的“甲申国变”。(明朝是被大顺政权推翻。)二、清朝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一片混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并大规模屠城,20年间逐步掌控全国。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同时清朝的政治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八)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八旗是将军事、政治、财政、司法、行政等各方面的社会职能融合在一起的社会组织,入关之后,八旗的生产职能逐渐削弱,军事职能日渐增强,行政职能则始终存在于八旗禁军和驻防地区,呈现出八旗制度与州县府衙系统并行的局面。八旗制度是满族政治家的独特创举,在八旗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八旗精神在清朝建立政权和维护其统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治理国家和统御境内各民族的有力工具。从八旗的缔造者开始直至清朝终结,历任皇帝均将八旗制度视为立国之根本,对其重视有加并通过各种手段予以完善和强化。【真题汇编】一、析真题找依据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教材对接:人民必修一P19—P22课标对接:了解明朝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试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中央核心机构的确立——明:废丞相设内阁宦官干政;清:内阁军机“双轨制”】1.(2007·宁夏卷·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2.(2009·宁夏卷·28)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内阁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3.(2012·课标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4.(2014·大纲全国卷·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5.(2014·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6.(2014·海南卷·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7.(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延续——三司制、巡抚制度、布政使】8.(2011·海南卷·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9.(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走向与滞后——体制僵化、大一统、华夏传统、朝贡贸易】10.(2018·全国1卷·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11.(2011·海南卷·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12.(2012·课标全国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13.(2015·全国Ⅱ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14.(2015·海南卷·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15.(2016·全国Ⅱ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二、考向分析·明清政治史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形态的晚期,各方面均处于继承、稳定、烂熟和僵化的状态。明清政治史考查的重头戏在明代,主要考查明代内阁制的演变及职能定位。围绕内阁的出现背景、内阁的职权和地位、内阁出现后所导致的现象及其对明代政治运作的影响进行考查。明清政治的延续也是考查的另一个重点,清代内阁与军机处的机构“双轨制”的问题,军机处与内阁职权的比较分析问题以及这些机构对明清政治形态的影响。当然,这部分还涉及到明代的特色政策即朱元璋严刑峻法治国的问题,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制度恶化的问题以及国家大一统、华夏传统的传承和家国情怀等方面。故这部分对明代政治结构考查较多,清代主要涉及到军机处的相关问题。三、寻规律明方向阶段试题年份题干核心设问词题干类型教学建议明清2018·全国1卷·27明清朝贡贸易说明当时史料引用型1.注意关注明清内阁的职权演变,尤其是明代内阁。2.注意关注清军机处与内阁的“双轨制”比较。3.注意关注晚期的政治走向及华夏传统、民族认同、朝贡贸易。2007·宁夏卷·29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明清)共同之处直接叙述型2009·宁夏卷·28内阁与六部的职权(明)主要是直接叙述型2012·课标全国卷·28内阁及体制僵化(清)反映当时史料引用型2014·大纲全国卷·14内阁职权(明)相同之处直接叙述型2014·全国Ⅱ卷·27内阁权力膨胀(明)表明史料引用型2014·海南卷·8内阁职权(清)原因是史料引用型2017·全国Ⅱ卷·27宦官与内阁博弈(明)由此推之变化趋势型2011·海南卷·8地方行政(清)XX是直接叙述型2016·全国Ⅰ卷·27地方行政(明)这一变化变化趋势型2011·海南卷·6华夏传统(明)实质上是史料引用型2012·课标全国卷·29专制走向(晚期形态)可以确定史料引用型2015·全国Ⅱ卷·27迁都北京的影响(明)客观上是史料引用型2015·海南卷·7严刑峻法(明)表明史料引用型2016·全国Ⅱ卷·27民族认同(清)这说明直接叙述型规律概述高考侧重考查明代专制集权下内阁职权的演变问题。四、找启示点主旨明清是我国专制主义发展的晚期和顶峰时期,这时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上所存在的却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将朝廷和政府合而为一并实现有效掌控,专制皇权从“有限专制”走向“无限专制”,皇帝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军政大权的独裁和为所欲为。有明一代,独裁者如神宗,清代更甚。明代政治上尤其值得大书的一件事便是太祖废相,太祖深恶宰相之擅权,废相由此始。废相之后,“造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也造成了明代政治恶化的根源。废相后一系列的问题接连出现,内阁制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皇帝政务繁多的现象,但也由此而导致了阁臣权力膨胀、宦官参与中枢、士大夫贬斥阁臣等政治不良状态的出现。明帝国本身是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太祖充满了对权贵的不信任,急需建立一种能够“密切控制中央政府和各官府”的政治机构,专制主义走向极其明显。太祖皇帝最终确立了新帝国的根本制度,而他也成为“明代后期深受社会苦难的罪魁祸首”。五、找主干拓知识1.明代内阁制的确立及清代内阁、军机处共同存在的行政“双轨制”。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加强。其主要体现在太祖废丞相和雍正设立军机处。太祖废丞相,成祖设内阁制是明代政治的主要现象。内阁的设立主要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多的现象,一开始就是作为皇帝的辅助机构而存在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权力不断膨胀,引起了诸多政治问题。太祖初设,成祖时“殿阁臣僚入职文渊阁,参预机务”,但“不置僚属,不得专制诸司”,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法定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其职位的高低主要依赖于皇帝的亲疏。宣德年间,内阁拥有“票拟”权,到英宗时期内阁“票拟”制度化,然而由于宦官和士大夫的掣肘,内阁权力也止于“票拟”。“独裁皇帝不问政事”自然会产生权臣,自此之后“内阁大学士朝位班次列六部之上”,然而其品秩始终没能提高。皇帝不常与内阁大学士见面,宦官便在二者之间充当了重要角色,“宣宗时,内官始通文墨,掌章奏,与外庭结交往来”,于是宦官参与机要就逐渐成为常态。清代亦然沿用内阁制度,不过在军机处设立之后,朝廷机要大权逐渐转移到军机处手中,但是内阁的行政职能却从来没有消失,逐渐形成了内阁掌公开政务,军机赞襄机要的“双轨制”。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内阁权渐轻,军机处权渐重,然而军机处始终并非相权”。清代君尊臣卑一切较明代远甚,如此设置也是为了便于皇帝独裁。综上所述,无论内阁还是军机处,“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更好的为皇帝服务而已”。2.明清君主专制背景下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干预权的不断削弱。明代地方实行“三司制”,三司相互独立,互不统属,其目的是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清代地方沿用督、抚制度,但中央朝廷对督、抚的日常行政控制异常严密。明清时期,皇帝将政府纳入朝廷监控体系之中,政府皇权几乎没有太多的限制,故而皇权独裁对强化控制地方具有很大的制度保障。明代皇帝特派巡抚凌驾三司之上,直接隶属于皇帝,其次明代朱元璋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而明代的六部又可以掌管地方身份事务,如此一来,皇帝对地方的控制便有效加强,当然也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而清代,“六部仅为中央行政长官,其职权大削”,“六部长官均无权对各省督、抚直接发布命令,则不得谓是总辖全国行政长官。”3.全球化视野下,明清朝贡贸易体制的理性辨析。“朝贡贸易使古代中国在中亚、西亚所实行的一种地区合作制度,目的是以和平贸易的手段维护地区性”和平和中国的大国国威,是中国传统外交思维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它应该辩证的看待和解析。明清时期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不断加剧、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过程。同时也是西方逐渐凌驾于、并且东方不断从属于西方的过程。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明清政府所继承和强化的朝贡贸易体制显然必定被时代所抛弃,也只有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下,才能深刻、理性理解明清朝贡贸易体制。到了明朝中叶,中西方经济发展既有契合点又有不同点。其契合点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萌芽,而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方式上。基于此,“中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贸易体系”。西方以资本主义发展为背景,以海外殖民扩张为手段,形成了“依靠国家暴力维持商业垄断的贸易体系”,这种体系下具有极其明显的强制手段。而中国在自然经济和大国心态的影响下,形成了华夷体制下的“依靠自身经济和文化吸引力所形成的朝贡贸易体系”。中西刚刚接触的明朝中后期,西方商人表现出对中国商人的极大的依赖性,也体现出对中国商品的极大的依赖性。中西初遇,中国传统商品在对外贸易中国占据很大的优势地位,然而由于朝贡贸易体制下,天然的“对商业利益的忽视”和对海洋权益的无意识,逐渐的在全球化趋势下这种贸易思维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击碎。国际惯例下,政府需要给商人提供坚强的后盾和保护,然而,朝贡贸易体制下明清政府对商人利益的忽视,加之传统经济优势地位的不断丧失,将“中国商业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下”。在西方“仗剑经商”的环境下,政府不能给商人提供更大的利益保护,就成为“明清贸易中政策最大的缺陷”。

ADDIN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教师用)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明清

(1368—1840年)政治方面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核心突破】一、内阁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这些殿阁大学士只是“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一般来说品级很低,只有五品。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真正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根据规定,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由于内阁大学士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另外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多有师保关系,往往加上三公三孤,投太子三师三少,又负责筵经日讲,这些都构成了与一般朝臣不同的特殊身份,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自然要多于其他大臣。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制约》等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政治影响。【答案】⑴特点: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受到皇帝的控制;身份特殊。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完善了中央政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易出现内阁弄权。【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一般来说品级很低”“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制约皇权以及内阁专权等角度回答。⑵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职权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答案】⑵趋势:参与政务,实权扩大。原因:为解决君权高度集中与个人精力不足的矛盾,为保证国家政务的及时处理。材料二下面是明朝内阁的具体权力:(一)票拟、批答。即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起初大学士们经过商讨后草拟处理意见,然后交由皇帝斟酌批复,若意见不合,则发还修改,这样就形成了皇帝与大学士之间的政治协商。(二)草拟诏敕与封驳。诏敕的拟订初由翰林院执行,内阁制度完备后,翰林院与内阁分置,诏敕的拟订专由内阁执行。所谓封驳,就是当阁臣认为皇帝的旨意有欠周详时,便可以封还不受,或拒绝草拟。由于诏敕需由内阁发出,这就意味着皇帝的意志无法向下传达。(三)顾问咨询与劝谏。可分为顾问咨询和密疏进言两类……(四)会议决策与会审。这是内阁权力由内廷转向外廷的一种体现。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共商国是,其建于内阁建立之初。由于政务“必下内阁而后行”内阁的日常行政权力由此得到巩固。——摘编自《简析内阁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历史沿袭及差异性》材料三顺治十五年(1658年),皇帝第一次宣布改内三院为内阁,规定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內阁。当时规定:在内阁设置满、汉大学士各2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学士,满人6人,汉人4人。其下还有人数众多的侍读学士、侍读、典籍、中书等工作人员,有满本房、汉衣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处、副本处、批本处等一系列办事机构,成为一个组织庞大的中央辅政机关……事实上,清朝的内阁一直只能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从来没有掌管过重大的机要。因为清王朝一直设置有由皇帝直接掌控的机要办事部门与内阁制度同时存在,并且不容许内阁插手。——摘编自《简析内阁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历史沿袭及差异性》⑶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内阁制度的积极作用。⑷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内阁与明朝内阁的不同。综合材料二、三,指出明清内阁制度变化反映的趋势。【答案】⑶积极作用:保证了权力的平衡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⑷不同:以满族官员为主;成为一般性的辅政机关;机构日益完善。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解析】⑶根据材料二“票拟、批答……皇帝与大学时之间的政治协商……这就意味着皇帝的意志无法向下传达”可知,明朝内阁制度的积极作用是,内阁拥有“票拟”之权,这就使它对皇帝权力有一定的限制;帮助君主治理国家,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⑷根据材料三“成为一个庞大的中央辅政机关……内阁一直只能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务,从来没有掌管过重大的机要”可知,清朝内阁与明朝内阁的不同之处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清朝内阁是中央辅政机关;明朝内阁拥有“票拟、批答”,草拟诏敕与封驳,会议决策与会审等重大权力;而清朝内阁一直只能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务,从来没有掌管过重大的机要。根据材料二可知,明朝内阁对君主的权利有一定的限制,根据材料三可知,皇帝则把权力全部抓在自己手中,因此,明清内阁变化反映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二、反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初年,朱元璋颁行《大明律》,详细规定了对官吏贪赃枉法的惩处。1385年,朱元璋发现官员贪赃枉法,将户部尚书等数万人处死。《大明律》规定,凡遇“亲、故、功、忠、能、勤、贤、宾”等8种人犯罪,“实封奏闻取旨,不许擅自勾问”。1395年,朱元璋又颁行《大诰》,加大了处罚力度,规定“赃至六十贯以上者,枭首示众,乃剥皮实草”。《大诰》规定,“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朱元璋甚至规定:“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大诰》),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有《大诰》者)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明初规定,一个县官的月收入大约相当于现在1800元人民币。清官海瑞去世后,人们发现他只有8两俸银。朱元璋虽用“重典”惩治腐败,但腐败分子依然屡禁不绝,以至于朱元璋在晚年发出了“吾欲取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疑问。——摘编自陈忠海《如何回答“朱元璋之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时期贪官污吏“朝杀而暮犯”的原因。【答案】原因: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缺乏制约;推行严刑峻法,使公平正义缺失;实行人治,法外施恩,维护特权,削弱了反腐力度;没有制定相应的反腐配套措施。【解析】根据材料“1385年,朱元璋发现官员贪赃枉法,将户部尚书等数万人处死。《大明律》规定,凡遇‘亲、故、功、忠、能、勤、贤、宾’等8种人犯罪,‘封奏闻取旨,不许擅自勾问实’”可概括为推行严刑峻法,使公平正义缺失;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缺乏制约、没有制定相应的反腐配套措施、以及实行人治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三、军机处(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赵翼《军机处》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⑴根据材料一回答: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⑵根据材料二、三回答: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⑴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⑵由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解析】⑴根据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可知,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⑵根据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可知,军机处由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材料三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大军机)、有军机章京(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以六至八人为常。人数多少均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张岂之:《中国历史》⑶根据材料三分析,军机处在机构组织上有什么特征?【答案】⑶钦定亲信的满、汉官员;无专职官员,皆为兼职,临时差遣性质;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脱离吏部选官体制,体现了皇权独断。材料四军机处的日常工作流程: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2.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3.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交皇帝御览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军机大臣的权力范围?【答案】从流程和职能上看,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奏”与“笔录”,最终决策权完全在皇帝一人手中材料五⑸根据材料五,说明军机处的位置有何特殊?【答案】军机处紧挨内廷,远离外朝大臣议事中心,体现决策权已经远离了外朝大臣,是“皇权加强倚重内廷”规律的体现。(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摘编自《中国历史词典》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答案】⑴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⑵作用:积极: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消极: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⑴第一小问趋势依据材料一、二和三宰相制度的变化从权力分割、地位变化以及与皇权关系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角度分析回答。⑵依据材料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从丞相制度对于牵制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归纳积极作用,从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角度归纳消极影响。四、明清督抚制材料一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至道三年(997)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称为监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北宋地方行政管理相比,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答案】⑴特点:推行地方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解析】与北宋地方行政管理相比,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分析得出。这种做法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并联系所学,从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目的来回答。材料三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⑵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答案】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五、改土归流材料土司土官制度是元明清时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职官制度,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于是“改土归流”是势在必行的了。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据《清史稿》等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土归流”推行的背景。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改土归流”的特点及影响。【答案】⑴土官统治激化社会矛盾;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国力强盛;地方人民支持;地方官的推动。⑵特点:剿抚并用,以抚为主,影响:加强了对西南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西南边疆的发展。【解析】⑴背景:根据“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得出土官统治激化社会矛盾,地方人民支持;根据“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得出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得出地方官的推动。⑵特点:根据“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得出剿抚并用,以抚为主。影响:根据材料,可从加强了对西南边疆的统治,巩固中央集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和利于西南边疆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小结】秦汉以来,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⑴秦汉:丞相总揽——三公九卿制⑵隋唐:三省分工——三省六部制⑶宋元:三省制向一省制过渡⑷明清: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出现秦汉以来,专制君主制的演变⑴君主丞相制度(一君一相)秦汉魏晋南北朝,有一个总执朝政的丞相(独相),权力仅次于皇帝。②君主宰辅制度(一君多相)隋唐宋元,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群相)。元代一省制,丞相人数不定,多时5人。③绝对君主制度(一君无相)废除丞相制度(无相),皇帝亲自处理朝政,明内阁、清军机处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⑴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主要体现在皇位世袭和皇权独大,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⑵中央集权:是一种组织方式,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2.形成原因:⑴经济:由封建小农经济决定(根本)⑵政治: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⑶思想:法家的集权思想3.形成过程:战国:兴起;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朝:加强;元朝:新发展;明清:空前强化。4.基本特点:皇权至上;官僚政治;人治为主;神化皇权;文化专制;囊括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各方面5.评价:⑴积极:主要是前期——明清以前,且主要由中央集权发挥①经济:能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③文化:利于各民族的融合,促进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创造灿烂的文明,并组织大规模编书等活动,保障中华文明的延续;④对外关系:A、保障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B、有利于集中国家力量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5.评价:⑵消极:主要是后期——明清时期,且主要由专制主义导致①经济: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中国社会转型;②政治:A、扼杀人性,阻碍民主产生和发展;B、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阻碍社会进步③文化: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人们思想,摧残文化,严重阻碍近代自然科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发展;④外交:为强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交流,丧失追赶先进潮流的机会,而落后挨打。【课外阅读】一、明朝(1368-1644)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十四章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至明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明代极盛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一)明朝内阁制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史学探究:票拟和批红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批红”,亦称“批朱”,指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初时规定,批红须遵内阁票拟字样,只是字迹有偶误者,方得改正。明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二)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三)永乐盛世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皇帝国事繁忙时,内阁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来替皇帝处理国政。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乃至西方。明成祖还在1421年,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设哈密卫、贵州建制等。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军事上明成祖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还组建了禁卫京师的三大营,为明军对外征战的主力。明成祖对外不但宣扬国威,还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还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同时还完善了科举制度。有学者认为永乐盛世远超过了后来的所谓“康乾盛世”。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四)卫所制度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明代在与元朝及元末群雄争战期间,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於少数,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明朝中后期该制度趋于废弛。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五)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朝的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实力远在瓦剌之上。(一说认为该事件标志明王朝由盛转衰。)(六)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是中国明代各种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的总称,其作用是侦察各级官员的言行举止,在皇帝特许下可以不经由正式司法机构的审判过程,而处理审判并处罚犯人,该机构反映了明代君主个人独裁统治的特色,是明朝皇权膨胀的产物。(七)张居正改革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万历中兴)背景:张居正指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张居正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门,凡属应办公事,都要根据事情的缓急,拟定期限办理,设置文薄登记存照,依限办完注销。若地方行事拖延,则部院纠举;部院注销有误,则六科纠举;六科奏报不实,则内阁纠举。考核结果作为官员升降的依据。考成法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为了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张居正还在东南沿海地区分段设寨,修整兵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