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_第1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_第2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_第3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_第4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摘要: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学生学习活动,更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科学有效的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课堂教学管理;对策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概念的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我国的心理学家根据调查研究把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的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例如: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反抗性行为等等。二类是内向性的问题行为,这是指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构成直接威胁的一种退缩性行为。例如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等注意涣散行为,胡写乱涂、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胆小害羞、不敢主动提问、不敢回答问题的退缩行为等等。虽然这种退缩性行为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的影响很大,而且对学生自身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一)主观原因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有:1、规范不能内化。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生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普遍能够领会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但总有些却不一定按要求做或者做不到。其主要原因在于是他们不能把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中的要求转变为自身道德信念,不能从内心产生履行这些准则的自觉性。他们的这种由知到行的转化受到了障碍。因此这一类学生表现出了明知故犯的行为。例如有的学生知道无节制地玩电脑游戏是不好的,但就是经不起诱惑,想方设法背着父母玩电脑游戏。2、行为目标不明确。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不够成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般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学习都没有追求的目标,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例如,个别学生非常的贪玩,不爱学习,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而且还要父母的监督下才肯写作业,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如果他的学习有了目标,比如学习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求知欲,为了兴趣为了取得好成绩,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那么他们也就有了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3、责任心不够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是他们的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同时还缺乏责任心。比如,小学生仔做值日生工作时马虎应付、敷衍了事,经常忘带红领巾、学习用具等等。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导致了这些问题行为的出现。4、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①厌烦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者太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者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甚至无意义重复,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其它新异的刺激,以示对课堂和老师的不满。②挫折与紧张的发泄。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各种要求,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会非常顺利地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有的学生则连遭挫折,经常面临失败的威胁。挫折容易使学生感到紧张,当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异常甚至问题的行为。③寻求注意与地位。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当他们发现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时,常常以问题行为来取得教师和其它同学的注意,从而妄想争得自己在班级体中的位置。(二)客观原因1、社会因素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小学生时刻都在受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些不良的因素在社会中蔓延,在小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例如:电视镜头中的打打杀杀,粗鲁的言行举止中,小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潜移默化,以致在生活中多多少少的模仿这些粗鲁、暴力的言行。2、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生活港湾,小学生的一半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因此,家庭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小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家庭的因素。①隔代抚养现今的社会,年轻的父母们经常会因工作的原因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小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照料成为了年老的祖父们的职责。祖辈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局限了他们的教养方式。而且加上为隔代教养,他们对孩子时常娇惯、溺爱,纵容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就孩子而言,缺少了父母完整的爱,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易导致心理失调,表现出诸多问题行为。②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父母只注重小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完全不顾他们的心理感受。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方法简单,动辄对孩子吼叫、批评,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有的父母在处理问题时,缺少说理,总是靠打来“征服”孩子的不当,结果小学生也用此方式去“征服”别人,容易产生暴力行为。有的父母经常当众批评孩子,无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自尊,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有的父母采取放养式的教育,他们的孩子从小就“为所欲为”,没有一定的约束与管制,在学校大家庭中总不自在,容易与同学闹矛盾,更不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纪律。③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言行举止和他们营造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例如有攻击行为的幼儿来说,他们的不良动机跟家长的错误引导有着很大关系。当孩子受欺负后,家长会引导:“别人打你,你也还手,这样,以后就没人欺负你了。”若孩子胆小怕事,家长更会帮着孩子报复别人。家长的这种保护和袒护,使小学生有了一种心安理得的想法。特别是在攻击中占了“便宜”得到“好处”的学生,更滋长了攻击的欲望。④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缺少心理养料的供给。小学生尚小,他们的未来旅途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坎儿。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不应把心理健康的目标仅仅定位在矫治、干预上,而应让他们学习并学会排除心理障碍的正确方法,给他们的成长注入自信、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养料。这样小学生们长大后才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风雨和飘摇,才能快乐幸福的过一生。3、教师方面的因素①教师的要求不恰当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的过于严格,学生忙于应付,稍不留意就违反了制度。教师专断地严惩学生以此维护纪律,从而造成师生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相反有的教师对学生则要求过低。通常对学生,放任自流,只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就行。这样的教育手段致使课堂涣散,学生行为无拘束,逐渐产生问题行为。②教师滥用惩罚手段从表面上看,惩罚是迅速制止课堂内的问题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教师,更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有可能诱发出攻击性的问题行为,也有可能诱发出退缩性的问题行为。③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当问题行为严重地干扰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产生激怒的情绪,严厉惩处,而很少引咎自责。由于教师缺乏寻找自己在教学和师生关系方面不足之处的主动性,更不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疏忽,从而加剧了学生的不满情绪。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行为主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需要和权利。这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据此,在制定课堂规则和纪律时,宜以民主的方式产生。而这样产生的规则(纪律)更能得到大家的遵守。三、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纠正(一)热爱学生,加深师生的信任度。老师要对学生充满爱、热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我们既要爱优等生,更要爱那些问题行为的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他们受到鼓舞、感到温暖,对前途充满信心,从而积极向上。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只是空洞的进行说教,而应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化。特别是对有问题行为或情绪不良的学生,爱可以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师生间若有了心灵感应,学生就会愈加信任老师。(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有机结合。很多老师都会利用家庭访问、家长会与孩子和家长一起沟通,但是这样比较正式的场合,始终不能达到情感的沟通。因此,在这个方面,家长、孩子、教师可以共同参加夏令营或其他的非正式的社交活动沟通三者之间的感情,使之相互理解。这是使师生间的感情、同学间的感情、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浑成一体溶为一片,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三)搭建平台,让学生适时释放郁气。小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是很多的问题行为是由于心理发育问题而产生的。如果他们心中的积累的抑郁和怨气得不到释放,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呆板、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严重时还会闹事、出走、轻生等异常或问题行为。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行为倾向,可以给他们搭建一个个平台,让他们把苦闷及时尽情地释放出来。如与学生谈心,发现他是由于和父母吵架导致心情不佳,上课不集中精力,老师可以让他们把对家长的不满通通抱怨出来,当学生释放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后,心情自然就会有很大的好转。这样就从根源处杜绝了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四)委以工作,帮其转移压力很多问题行为的产生,都是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太集中于某件事或某个行为,像无节制地看电视、长期沉迷于电脑游戏。老师都可以运用积极的心理转移,使学生寻求一种比较理智的方法来排解胸中的块垒。一种方法就是课堂上充分关注。有问题优先请他回答,要朗读课文请他表演朗读,给同学朗读听写材料,请他做小老师,等等,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另一种则是课余时间委以重任。早上到校他是“搬水工”,把纯净水从一楼的储水室抬到四楼教室;课间他是纪律监督员,负责把同学的不文明行为报告给老师;班上要出墙报了,他是张贴员;要大扫除了,他负责把整个教室拖干净;要开运动会了,要求他晨起练习跑步,争取短跑取得名次……通过这样的积极心理转移,学生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违规违纪的行为了。因此教师对学生加强关注,委以各种工作,及时地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来,可以有效地矫正他的问题行为。(五)表扬善举,适度冷淡问题行为在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强化”这个概念。在学生具有良好行为时,要不断给予强化,使其朝更好的方向发展。相反,学生的有些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强化,要不予关注,不予理睬,使之渐趋削弱以致消失,这就是“消退”。在消退问题行为的时候,过程会比较缓慢,而且在开始时效果时好时坏,老师要坚持下去,问题行为才会消除。这种方法开始时可能使问题行为恶化,所以对于严重的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或严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老师一般还是没有用这种发发来改改善和纠治。消退法一般适用于说脏话、发脾气、多动等较轻的问题行为。(六)深入学生个体,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特殊教育。经研究发现,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自控能力弱,但是可塑性、模仿能力缺很强。因此教师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的训练融合一体,进行培养。对每一条行为规范的意义、作用及具体要求反复讲清、加以示范,然后加以训练,让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同时教师利用他们的可塑性进行文明礼貌、诚实谦虚、知错能改等品质教育。教师不断引导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向好的榜样学习,通过竞争促进落后的向先进的学习。(七)针对个别学生性格的缺陷,加强个别指导。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不能用同一中方法对待每一个个体。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定位,对他们进行分层教育,不给每一层次的学生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让他们尝到各自成功的喜悦。要善于与有问题行为或性格缺陷的学生谈话,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学生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目标。最后老师要注重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经常在班队会课上表扬他们好的方面,让其他同学予以这些学生正确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劣势,更好的发展自我。总之,小学生问题行为纠治是推进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也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肩负的重任,相信让我们会创造出更多的纠治方法,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更好。参考文献:[1]李霞、彭涛、张鹤,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6期[2]吴宝铮、王慧琴,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第21卷[3]任传波,李晓非,姜季妍,大连市1200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3[4]王善信、翟静、刘金同、陈修哲、张燕,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