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附答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附答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附答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附答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语文高三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闻客观性思想起源于西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学者认为,新闻叙事

应该像一面镜子,记者的责任就是照搬照抄和复制,而不应改变事实,更不应妄

加个人评论。然而,新闻客观性的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饱受质疑。

新闻的客观性诞生之初即是由商业利益驱动使然,贴着浓厚的商业标签。《纽

约时报》创始人亨利•雷蒙德认为采用客观的报道手法可以提高报纸销量,于是,

客观性原则开始被应用于新闻业。而盖伊•塔奇曼认为“客观”是横亘在新闻从

业人员与批评者之间的一道保护墙,“使用新闻消费者能够辨别的程序,可以保

护新闻人免遭同行和批评者的责难”。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企业,报社

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客户,既然要盈利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入广告客户的束缚

中。

在新闻客观性支配下的媒介往往成为政治势力或权势阶层抛头露面的舞台,

只有这些人或部门才是其主要的消息来源。奥斯卡•甘地认为新闻生产过程中消

息源和新闻工作者的关系实际是一个价值交换的关系:一方要以低成本制作并扩

散新闻,一方要以低成本扩散自己的影响。消息源扩散自己影响的有效方法之一,

就是向新闻单位提供信息或者提供新闻采写的方便,这就是“信息补贴”的策略。

传统媒体时代,在新闻传播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公众对于报道的内容,无法

直接选择,甚至缺少必要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而政治势力和权势阶层往往能够利

用媒介传达自己的影响力,结果公众成为“被动的看客”,甚至不自觉地被前者

操控。

虽然批评者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各种角度对新闻客观性从现象到理论进行了

有凭有据、犀利而全面的批评,但奇怪的是,新闻客观性却一直攻而不倒,至今

仍然被绝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记者奉为职业条律。作为新闻专业的一种理想,客观

性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新闻从业人员的信念和实际行动之中,成为一个“常识”。

(摘编自白靖利《解读新闻客观性》)

材料二:

随着新闻叙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纯粹客观真实的叙事是

不存在的。

法国叙事学家巴尔特根据事件在作品中的不同地位和性质,将事件分为核心

事件和卫星事件。核心事件是叙事的关键和重点,不能省略;而卫星事件则起到

补充、丰富核心事件的作用。然而现实中,事实常常纷繁芜杂,多面而多变,无

所谓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而新闻中所谓的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常常只是叙述者

从众多新闻事件中抽取提炼出来的结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新闻叙事也往往因为新闻叙事者的

主观倾向而表现出对事实的不同选择。在众多新闻事实中,一些事件被放大,一

些则被隐形。事实上,正是对新闻事件报道角度的切入点不同才形成了对同一新

闻事件的差异化报道,而“视觉新闻”“新闻特写”等新闻类型更是新闻叙事者

选择事件进行凸显的结果。

虽然新闻叙述要尽可能地还原事实,以营造新闻事件的客观真实感,但事实

上,叙述者一旦介入叙事,纯客观就不存在了。叙述者总是以各种方式将涵化了

叙述者主观情感和倾向的态度隐藏在对新闻事件的叙述之中,并直接主宰着新闻

叙事的进程与效果。此外,事实本身的纷繁复杂与新闻叙述简约性的矛盾,使得

新闻叙述无法完全还原事实原貌,只能选择某些事件进行简约性叙述。这必然要

求叙述者重构事件,显然这并非事实的全景揭示,而是叙述者主观选择的结果。

“新闻是一种再现的话语」新闻话语取决于记者的立场、角度和观察点,

并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新闻话语在建构新闻事实的时候,往往通过选择不同的词

语和句式,或明或暗地显示出叙述者的立场和观点。日常生活中的新闻大都是断

言性的言语行为,而告知与劝服则是新闻话语传播的两个层次。前者是要人们理

解传播者对某个事件的叙述,后者则是期望隐匿的言语行为获得受众的接受,从

而实现报道的意义。不管新闻工作者如何使新闻叙事客观公正,新闻话语总是想

方设法地将受众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使之在把握新闻价值的同时,无意识地

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进而不假思索地接受新闻叙事的观点与看法,以致丧失

或者削弱自身的认知与判断能力。

(摘编自蔡之国、潘佳佳《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之间的新闻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学者一贯认为,新闻叙事要做到客观,就应照搬照抄和复制新闻事

实,记者的责任就是把发生的事情写出来,而不应妄加个人的评论。

B.新闻媒介为了保持其报道的客观性,不得不仰仗政治势力或社会权势阶

层来提供消息,这就使得新闻媒介沦为了他们发声的舞台。

C.在现实的新闻叙事中,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多由叙述者抽取提炼出来的

结果,一些事件或被放大或被隐形,新闻成为被“选择”或者“重构”的“事实”。

D.新闻话语或多或少掺杂了叙述者的立场理念,而受众因认知与判断能力

的丧失或削弱,常不假思索地接受新闻叙事的观点与看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亨利•雷蒙德从报社商业营销的角度,盖伊•塔奇曼从保护新闻从业人

员的角度,都认同新闻客观性原则。

B.政治势力或权势阶层向新闻单位提供信息或新闻采写的方便,虽然新闻

制作和扩散的成本低,但存在被操控的危险。

C.新闻客观性一直攻而不倒,至今仍被绝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记者奉为职业

条律,体现出他们对专业理想与信念的坚守。

D.新闻话语传播分为告知和劝服两个层次,前者能够体现新闻叙事的客观

性,而后者则明显带有叙述者的主观倾向性。

3.下列各项新闻报道标题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五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

A.《移民儿童激增,墨西哥不堪重负》

B.《里希苏纳克出任英国新首相》

C.《美“最长战争”搅乱阿富汗20年》

D.《美日想引领6G得尊重市场规律》

4.同样是论述制约新闻客观性的因素,请分析两篇文章在角度上的不同。

(4分)

5.有人这样评价新闻:“你所看到和听到的,其实只是他们希望你看到和听

到的。”面对这样的质疑,请结合材料,给新闻从业者提出一些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歌声

王愿坚

今天,可算最平静的一天,从中午到现在没有发现敌情,也许可以让我们稍

稍休息一下了。

我把老赵安排好,自己也在这软绵绵的树叶上躺下来,一粒粒地嚼着苞米。

这时,小孙上来了。这孩子,几天来也吃尽了苦头,原来红扑扑的一张小圆脸,

如今变得又黄又尖,显得两只眼睛更大了。他是两年以前,随着父亲越过鸭绿江,

逃出自己的祖国,参加我们抗日联军的。我们全连的同志都像对自己的弟弟似的

关心着他,亲热地用朝鲜话称呼他“东木孙一”。两个月前他和我们一道刚刚掩

埋了他的父亲一一我们的孙营长,现在又和我们一起熬受这种艰苦危难。

小孙还是一股孩子气,他三脚两步跑到我们身边,摊开衣兜,把一大把榛子

和一堆松塔抖在我们面前。他抓起松塔,在树根上轻轻一摔,就出来一堆松子,

然后用手榴弹把松子一个个敲开,交给我们。他自己却扎扎腰带,像只小猫似的

哧溜哧溜爬上一棵大杉树,瞭望去了。

我们几颗松子还没吃下,小孙又急匆匆地爬下来了。他一个纵身跳到我们面

前,神秘地说:“喂,咱们走到天边上来了

“到了界上了。”他往山包背后一指,“这下面就是国界,还可以看见苏联的

哨兵呢。”他把“苏联”两个字说得很重,神情又惊奇又兴奋。

我俩都被这个意外的消息激动起来了。在这以前,指导员上政治课的时候,

曾经不止一次地讲到过苏联;有的连队常常在界上活动,他们也讲述过界上的情

形。苏联的革命斗争,苏联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我们这些长年生活在丛林里的抗

联战士们的心里,像神话似的勾起许多想象。那时候,谁不想亲眼看一看苏联的

国土啊,哪怕只看上一眼也好。现在,这个机会就在眼前,哪能轻易地放过?何

况从界上或许还可以看出一点敌人的动态呢。

原来离我们休息的地方不远,就是这片森林的边缘。我们隐蔽在一丛榛子树

后面,偷偷地向外瞭望。就在我们脚下是一条清清的小溪,大概它就是国界了。

对面的河岸上,一个苏联边防军的哨兵在游动。在哨兵的身后,是一块长满茅草

的小小的盆地。

平坦的草场被傍晚的阳光一照,抹上了一层金色,像一大匹柔软的缎子,平

直地伸向远处,一直伸到一丛墨绿色森林的边缘。草场的上空瓦蓝瓦蓝的,几朵

白云在轻轻浮动,两只老鹰在安详地打着旋。草场上,一大群苏联男女正紧张地

劳动着。一天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草杈迎着阳光,一亮一亮的,一团团草捆被

扔到马车上。彩色的衣裙、花头巾在迎风飘动。这平凡的劳动景象虽然没有什么

新奇,却把我们深深地吸住了。什么伤痛、饥饿、疲劳、生命的危险,谁也不再

去想它。我们拨开树枝,把头尽可能抬得高些,生怕从眼底下漏掉一点东西。为

了看得更清楚些,小孙索性钻出树丛,攀到一棵大树上去了。

我的眼睛里渐渐地潮湿了、模糊了。在那大雪茫茫的山林里,在战斗后休息

的时刻,我们曾经多少次谈到革命胜利以后的生活呀,尽管那种生活看来是那么

遥远,我们还是谈着、想着。现在,这种生活却如此平静地展现在眼前了。看着,

我不禁懊恨地想:为什么仅仅这么一条窄窄的小河,却把生活分隔得这么鲜明。

突然头顶上“咔嚓”一声,原来小孙看得太出神,不小心压断了一根树枝。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哨子声刺耳地响起来,接着一排子弹从我们头顶上穿过去。

我们被日本鬼子边界的哨兵发觉了。

我留恋地向草场上瞥了一眼,背起老赵,拔腿往林里跑去。小孙在后面掩护,

他一面回枪,一面咒骂着:“哼,连看看都不让……”

敌人的哨兵倒没敢往林子里深追,可是这互射的枪声却把我们的行动报告给

了追击的敌人。当我们吃力地翻过山背时,山下已经布满了敌人的散兵和马队了。

到处是敌兵,到处是枪声,我们连突了几个方向,都不得不退回到山顶上来。很

明显,敌人已经发现我们在这个山包上,把这个山头团团地围住了。

我们来到一棵大松树底下,东倒西歪地坐下来。大家默默地互相望望,谁也

不愿意开口说话,可大家心里明白:三个人里面有两个彩号,又经过了这连续三

天的奔走和这一阵突围,现在别说走路,就连喘口气也几乎没有了力量,要想在

这密密的重围中冲出去,已是不可能的了。

这时,太阳已经落到西边山后去了,天渐渐昏暗起来,骚乱稍稍平息了些,

森林慢慢安静了。只有那“哗一一哗一一”的松涛在晚风的激荡下,更起劲更单

调地响着,间或有几只归林的飞鸟吱喳地叫两声,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冷枪和战

马长长的嘶叫,整个森林显得更加阴森更加寒冷了。

老赵抽回手,从挎包里掏出了一颗手榴弹,放在嘴里猛一下子咬开了盖子,

像摆一只酒瓶子似的,矗直地放在我们中间,然后把弹弦轻轻地钩了出来。淡黄

色的丝弦,卷曲着吊在弹柄上,在晚风里摇摇摆摆。

猛地,老赵把一只手重重地按到了我的肩膀上,使劲晃着:“听!快听!”

松涛在吼着。在这海潮似的涛声里,隐隐约约地有一种奇异的声音汇合着兴

凯湖上的风吹送过来。这是一个人在唱歌。歌声,不怎么高亢,也并不悠扬,它

低沉而又坚决地涌进森林,压过了松涛,冲进了我们的心。

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歌声啊!我用整个心去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和着这歌声,

歌词从心底里流出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

唱着,我竭力思索着这歌声的来处。小孙首先叫起来:“这是苏联哨兵唱

的...”

开始,只是一个男中音在唱,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加进去,有低沉的男声,

也有瞭亮的女声。汇成了一个大合唱。

老赵把我们往两边推开,伸手抓起了面前的那个手榴弹,用颤抖的手指把弹

弦捺到弹柄里去。“我们能活着出去,我们一定得活着出去!”

背后,歌声还在响着。歌声像只看不见的大手,推送着我们在这昏黑的森林

里摸索前进。

(节选自《王愿坚小说集》,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用朝鲜话“东木孙一”称呼小孙,用“我们的孙营长”称

呼他的父亲,体现出抗联军队中的中国士兵对他们父子俩的亲热与亲近。

B.被敌人发现并包围后“谁也不愿意开口说话”既体现出三个人对刚刚因

为看得入神而发出声响招来日本鬼子的后悔,也表现他们对眼下处境的绝望。

C.一开始听到的歌声隐隐约约,并不高亢,作者连用“涌”“压”“冲”三

个动词,气势蓬勃强盛,看似夸张违背常理,却折射出人物的处境和心境。

D.文中两处写到老赵使用手榴弹,第一处是做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显得悲壮沉重,第二处是决定保护自身再与敌人周旋,显得震撼昂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士小孙尚未脱去孩子气,但又成熟懂事。这一反差,增强了小说的真

实性与艺术性,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B.文末将歌声比作看不见的大手,形象地表现出“歌声”给战士们精神上

带来的鼓舞,结尾处“昏暗的森林”,既是实景,也是象征,含蓄蕴藉。

C.小说采用“截取横截面”的写法,紧紧围绕瞭望苏联国土这一事件,以

“我”为线索,客观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D.全文节奏缓急有度,由开篇的舒缓放松,到后来的意外激动、急促紧张,

再到坚定沉稳,既呼应了情节的变化,也展现出人物的心理。

8.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对环境、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两处环境分别具有

怎样的特点,之间有怎样的关联,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6分)

9.反法西斯纪念日,学校团委向师生推荐了本文,并附点评:作家王愿坚

小说的典型特色是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本文在这一基础上还拓宽了格局、丰富了

情感。请结合文中与“歌声”有关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荀豉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豉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

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或尝言于太祖日:“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

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于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

食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

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

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于事

未敏。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

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太祖嘉纳之。或德行周备,非正道

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锤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

九德,不贰其过,唯荀或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

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谄之荀君是

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献帝春秋》曰: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①杀董承,帝方为报怨。

完得书以示或,或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

为之备。或后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邺,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日:“今

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或

日:“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

昔何不道之?”或阳惊日:“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

或又惊日:“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

太祖日:“官渡事后何以不言?”或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或,而外含容

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或意不同,欲言之于太祖。及赍玺书犒

军,饮飨礼毕,或留请间。太祖知或欲言封事,揖而遣之,或遂不得言。豉卒于

寿春。

①注:司空,此指曹操。

(《后汉书・荀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谄之荀君/是则古师

友之义也/

B.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谄之/荀君是则古/

师友之义也/

C.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谄之/荀君是则古/

师友之义也/

D.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谄之荀君/是则古师

友之义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革:本指刀剑甲胄之类的军械和军装,可偏指武器,借指战争。文中

指战争。

B.王道:是儒家所提倡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文中的用法与此不完

全相同。

C.谢阙:谢,告辞。阙,旧时宫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或祠庙前两边的

石牌坊。文中指荀或辞别皇帝离开宫殿。

D.请间:指请求在空隙之时白事,且不欲对众人言之。此处的“间”和《屈

原列传》中“谗人间之”的“间”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或担任过尚书令,经常以文书陈述奇策密谋,临死前将它们全部焚毁,

以致后人不得而知。

B.锦繇对荀我欣赏有加,认为他拥有贤人所具备的品格,不重复犯错误,

认为自己远远不如他。

C.伏后之父伏完将曹操杀了董承一事告诉荀豉,荀豉隐而不言,后担心被

发觉,便欲自我揭发。

D.太祖对荀或表面宽恕,内里怨恨,知道荀或想对董昭建立魏公一事有所

建言,却没给他机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4分)

(2)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4分)

14.荀我“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表现在何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苏轼

其一

退笔①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②,莫厌家鸡③更问人。

其二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④须鬓已如丝。

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注:①退笔:陈、隋间僧人智永学书30年,将废笔头埋入地下,谓之“退

笔冢”。②元和脚:此处指柳公权(字诚悬)书法。柳公权在穆宗请教如何练好

书法时曾谏言“心正笔正字正”。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③家鸡:语出

《南史•王僧虔传》:“小儿辈贱家鸡,皆学逸少书。”④遂良:唐代书法家褚遂

良。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学习者既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风骨,又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借鉴。

B.诗人以舅父的身份表达对柳氏二兄弟的劝诫与期盼,言辞真挚恳切。

C.诗歌笔调亲切,生动形象地阐发书法与人生之道理,全无议论痕迹。

D.诗中大量运用典故,意蕴深厚,显示出作者“读书万卷”的才学积淀。

16.有人认为诗人以“须鬓已如丝”勉励外甥,却又“火急传家法”,前后矛

盾,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借人格化的鸟和鱼表

达自己厌倦官场、渴望回到田园的心情。

(2)《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最终导致灭亡;对赵国灭亡原因,

发出“▲”的叹息。

(3)杜甫喜欢运用数字来表情达意,比如《蜀相》里的“▲,▲”两

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初入退思园,确实能被这里的古雅风韵所吸引。华灯初上,漫步庭园,古朴

而妖姨,各个厅堂和廊道的宫灯点亮,流光溢彩的花园内丝竹管弦齐鸣。前院的

评弹,花园的昆曲,时光仿佛都在吴侬软语里被流转得尤为动人。循着灵动的古

筝琴声步入走马楼,在由原会议室改造的“人文空间”里,又可以和笔墨纸砚、

屏风书架、香妃榻和小盆景等陈设“撞个满怀”,或提笔挥毫、轻抚琴弦,或投

棋布子、赏读古籍,沉浸在古典的环境中,体验一番古代文人的风雅生活。

退思园还与苏州交响乐团“联名”演出,古典园林的优雅与交响乐在江南烟

雨朦胧的天气里,形成美妙的碰撞,让不少游客趋之若鹫。按计划,10月初,

苏州昆剧院也将走进退思园演绎《牡丹亭》,唯美之景配经典之声,带来“最江

南”的文化体验。

不过,古镇夜游若仅止于此,难免有些过于文雅而不接地气,缺乏“变现”

的场景。“同里夜精彩”还增设了夜购、夜食、夜宿等项目,以满足游客多样化

的需求。为了让夜经济的烟火气更足,同里还打造了蜿蜒于僻静小巷,集品酒、

听歌、说书等于一体的休闲街区。游客在体验古典水乡的同时,也可从中品出时

尚新貌。

18.文中横线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流光溢彩B.丝竹管弦C.吴侬软语D.趋之若鹫

19.根据文中内容,下列选项中的引号用法与其余三项不同的是(3分)

A.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二

B.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C.“同里夜精彩”还增设了夜购、夜食、夜宿等项目。

D.古镇夜游若仅止于此,难免有些过于文雅而不接地气,缺乏“变现”的

场景。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

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竞技;与众不同的是风土人情,①。世界杯吸引

世界瞩目,归根结底在于绿茵场上的巅峰对决。为不同风格的球队提供了交流、

交锋、交汇的平台,一届世界杯,更将在未来几年决定足坛的格局。桑巴足球的

才华横溢,英格兰队的高举高打,西班牙队的酣畅淋漓……关于球队战术、技术

风格的分析将一直进行下去,但没有人敢为球场的胜利打包票。正如从来没有一

支足球队成为常胜将军,也从来没有一种打法可以百战不殆,相比②,沉浸于

高手对垒、见招拆招的比赛过程之中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谈起世界杯,有人细细盘点这个众星闪耀的高光时刻,有人念念不忘充满激

情而富有诗意的解说词,有人第一时间想起熬夜看球、喝酒拾串的老朋友。不是

运动员,未曾上球场,③?因为它记录时光,回忆青春,仿佛能够让时光倒流,

回到那一个个只属于足球的夜晚。胜负烟消云散,偶像来来往往,当初一起欢呼

的伙伴,会因为比赛再次在线下或者线上相遇,完成一次属于足球的酣畅聚会。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届世界杯,为不同风格的球队提供了交锋、交流、交汇的平台,更将

决定未来几年的足坛格局。

B.一届世界杯,将决定未来几年的足坛格局,更为不同风格的球队提供了

交锋、交流、交汇的平台。

C.一届世界杯,为不同风格的球队提供了交流、交锋、交汇的平台,更将

在未来几年决定足坛的格局。

D.一届世界杯,将在未来几年决定足坛的格局,更为不同风格的球队提供

了交流、交锋、交汇的平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儒家认为“人之生也直”;道家认为“曲则全”。关于“直”与“曲”,古往

今来争论不断。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答案

C

2.D

3.B

4.①材料一:从商业利益驱动,政治势力或权势阶层的影响等外在客观因素

分析。②材料二:从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内在主观因素分析。(4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5.①将新闻的客观性作为职业追求的理想;②找准新闻事件报道角度的切入

点;③在新闻叙述时,尽量避免因个人因素而误导受众的认知和判断。(4分,

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

6.B

7.C

8.①前者色调明亮,氛围温暖热闹,人们生活安全幸福平静祥和(2分);

后者色调昏暗,氛围死寂单调阴森苦寒,人身处危险绝望之境。(2分)②两者

形成鲜明对比(1分),前者是向往中无战争威胁的生活,后者是遭受残酷战争

的现实;也暗示对日常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身处灾难中人民誓死抗击入侵的信仰源

头。(1分)

9.①歌声传达了抗联战士守卫家园、浴血奋战、不惧牺牲的家国情怀;②歌

声感召全世界,团结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法西斯,格局打开;③歌声中蕴含着对

自由的向往,对和平的期盼,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每点2分)

10.A

11.C

12.A

13.⑴(荀或)名声享誉天下(或:名声极大),没有人不把他当做榜样,天

下的英才俊杰都尊崇他。(每句1分,句子通顺1分)

⑵我凭借微末的功劳被任用,位列宰相,难道还需要依仗女儿争宠吗?(每

句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荀底不居功自傲。(死前把向曹操建言奇策密谋的文书尽毁)②荀或重

视教化。(建议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渐敦教化,王道两济)③荀我忠于汉室。

(对于汉献帝要报怨曹操隐而不言)(每点1分)

15.C

16.不矛盾。①诗人借褚遂良毕生追求书法终有所成,告诉外甥读书通神、

练字有成,需要毕生追求、久久为功;②诗人火急教授求学为人的道理,殷切期

望外甥砥砺自身品德,他日报效国家,立德立志要趁早。(或:诗人不急于传授

家法,希望外甥踏踏实实读书练字,砥砺自身品德,厚积薄发,他日效仿前贤,

一展所学。)(每点3分)

17.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8.D

19.C

20.同里打造了休闲街区。休闲街区蜿蜒于僻静小巷,集品酒、听歌、说书

等于一体。这让夜经济的烟火气更足。

21.A

22.①始终如一的是足球魅力②纠结于比赛结果③人们为何总对世界杯念

念不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儒家认为“人之生也直”;道家认为“曲则全”。关于“直”与“曲”,古往

今来争论不断。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1.作文题解读

这是一道要求围绕“直”和“曲”展开思考的关系型作文题。作文题由材料、

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共三句话。

第一句话由儒家的人生观引出核心词“直”,在儒家看来,人生在世要做到

“直“直”可以解释为“不弯曲,正直,率直,耿直”,也可解释为“公正、

合理,爽快、坦率”等。它要求为人处世要能做到不畏强势,敢作敢为,要能坚

持正道,要能勇于承认错误。它关涉的是做人的操守、做事的底线、做官的准则。

它是担当,是自律,是“修齐治平”的起点。

第二句话由道家的人生观引出核心词“曲”,在道家看来,人生在世要做到

“曲”。“曲”可以解释为“弯转,不直,迂曲,婉转”,也可以解释为“不公正,

不合理,周遍,详尽”等。它要求人们在遇到困难、挫折等情况时,要能忍辱含

垢、等待时机、静观其变、不横冲直撞。它是行为艺术,是“以退为进”的人生

智慧。

第三句话将“直”与“曲”连接起来,一个“争论不断”表明写作时不能完

全抛开一方而只谈另一方,二者须兼顾。

提示语中“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意在告诉考生,文中要有“我”

的“思考”和“感悟”,即在行文中要有一定的“代入感”,要有明确的身份意识,

切忌只讲别人的事例,而忽视自己的见解。

要求部分强调了角度、文体等注意点。其中,“选准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指

引,提醒考生最好有所侧重,围绕二者选好角度谋篇布局,完成写作。

2.写作注意点

考生要善于打开思路,既要正确理解“直”和“曲”的内涵,认真思考二者

各自的价值,又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探析古往今来人们对二者争论不

断的原因。

过“直”易折,过“曲”易偏。“直”不等于一根筋地不讲方法策略,“曲”

也不意味着放弃自我和原则。

可以写个人、团队、国家,但不限于此,更不要依次阐述,平均用力,泛泛

而论。行文时,注意不要只谈抽象理论,一定要贴近生活展开具体分析。

“明确文体”意味着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写作形式。

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符合相应的文体特征,不可模糊文体。若选择应用性文

体,应充分体现具体交际情境,并能达成交际目的。

二、评分

(一)判分原则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

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

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

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

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精准量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

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

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评分参考量表

类别分值审题立意语言表达主要特征

一等卷一等上54-60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语言有特色,言近旨

远,言简意丰。充分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

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议论精

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生活

气息浓郁,构思独特,语言鲜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一等下48〜53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语言通畅、连贯、得体,

言能尽意。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侧重议论

的,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侧重叙述的,能选择个性化的

素材,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

二等卷二等上42〜47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语言通顺,言能达

意。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侧重议论的,观点

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有生活气息,主旨明确,叙事完整。

二等下36〜41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

规范准确之处。基本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

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

完整。

三等卷三等上30〜35审题不完整,立意不清晰。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

尽规范准确之处。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

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基本符合生活真实,主旨大致明白,结

构基本完整。

三等下24〜29貌合神离。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对材料和提

示语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四等卷。〜23自说自话。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全然不顾材料和

提示语要求,写作水平差。

(三)评分提示

1.考生能围绕自己对“直”和“曲”这二者的理解行文,明确二者的价值、

意义,就视为符合题意,赋分不低于36分。

2.全文平均用力、缺少中心,或空洞谈“直”和“曲”,原则上不超过40

分;如果“直”和“曲”只写其一,最高不超过36分。

3.全文偷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