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与渗透策略_第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与渗透策略_第2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与渗透策略_第3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与渗透策略_第4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与渗透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具有短小精悍的教育特点,在不同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古诗词中,作者用隐晦的表达手法反映了时代的特征,通过以诗抒情、寄情于文的表达方式,反映了自己内心中的理想追求。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丰富的诗词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思想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借助古诗词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还可以激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使其生成更强的民族凝聚力。本文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与渗透策略展开探讨,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古诗词教学简要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教育主题”“包含元素”“关联文化”三个角度出发对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可行之策。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一)体会传统文化魅力,激活文化传承意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改革开放理念的深入,西方外来文化快速传入我国。小学生处于思维、观念建立的关键期,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部分消极的文化内容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古诗词教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之一,朗朗上口的文字韵律是诗词歌赋独有的文化魅力。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能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随着所学内容的深入,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会提升,不盲目跟风,成功激活文化传承意识,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二)感悟文字表达之美,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同现代文阅读不同,古诗词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以“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为主,通过短短的几句诗词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及远大抱负。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小学生快速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美,让其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基础的文字知识及文学创作技巧,通过对字里行间的情感感悟,文化认知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文化自信意识也会日益增强,对自身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三)领悟优良道德品质,提升德育质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工作提出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知识、浓厚的家国情怀、优良的人格品质等,在不同诗词中有所体现。在学习此类古诗词时,教师可以着重讲解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并结合古今中外的知识、典故、形象进行类比学习,使其通过古诗词了解更多历史知识,让其内心深处涵养浓厚的家国情怀,从而培育优良的人格品质与道德情操,落实德育目标,有效提高教学质效。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与渗透策略(一)延伸古诗词教育主题,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种类丰富,古诗词便是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词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将其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时,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课外延伸,通过其他的古诗词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抓住诗词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古诗词“诵读”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例如,在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登鹳雀楼》一课教学时,古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向读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在诵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经典的古诗词诵读视频,一来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韵律美”,二来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对课程活动进行延伸,为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竹石》一课教学时,作者通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句,歌颂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从古至今,“梅兰竹菊”被人称为“四君子”,分别代表“傲、幽、坚、淡”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在学习完《竹石》后,教师可以围绕着“梅兰竹菊”对古诗词进行拓展,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应知不为当门掷,自爱无人理素芳”“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等。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延伸,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为小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学习体验。(二)挖掘古诗词包含元素,巧妙渗透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诗词的风格、种类、主题、所含元素不同,学生所获的学习体验也会不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与渗透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古诗词教学中所包含的元素,将各项元素巧妙利用,并对其进行延伸、拓展、关联,着重强调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1.古诗词中的民风民俗。节庆文化、民风民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有的节日氛围及流传多年的传统美德,凝聚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在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部分古诗词以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为主题,讲述了我国流传千百年来的文化精神。在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古诗词中民风民俗元素的挖掘,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让其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九课包含三首古诗,即《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述了我国三个不同的节日,教师可以加强对内容剖析,将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其中。在古诗《元日》中,“元日”代表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是古代的新年风俗;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桃符”是古代新年悬挂在大门上的辟邪门饰,类似于“春联”。在讲解本篇古诗时,教师可以结合诗词中的民风民俗,带领学生关联实际生活,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使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古诗《清明》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教师可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开发,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中。2.古诗词中的美德品质。坚韧不拔、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是我国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之一。在古诗词中,作者通常将一些传统美德寓意在诗词中,以景色、事件、典故等形式进行比喻,利用诗词进行歌颂。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开发,向学生讲解古诗词中的美德品质,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情感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第十课《古诗三首》教学时,其中《石灰吟》与《竹石》两首古诗使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某一类物品的比喻,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抱负。如《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白”,指“高尚的节操”,教师可以此为教育契机,以“石灰石”的烧制方法为比喻,让学生了解诗中“坚强不屈为清白、从容不迫为清白”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美德内容,实现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除此之外,古诗《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句,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界中植物的优秀品质,塑造坚韧不拔、坚强勇敢的品质,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3.古诗词中的爱国精神。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家国情怀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较为常见的元素。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古诗词中的爱国精神进行开发与讲解,利用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意识,在语文学习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古诗词的教育价值,以实现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出塞》与《凉州词》,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意境相似,厚重的家国情怀旋律贯穿诗词始终。在古诗《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把“将军李广”喻为“飞将军”,作者通过诗词内容,表达了自己想要“消除边患,使人民过上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古诗《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豪迈大气的诗句讲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不畏生死的情怀。在学习这两首诗词后,教师可以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进行延伸与拓展,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达成教学目标。(三)借助古诗词关联文化,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是提高诗词魅力的重要元素。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古诗词的创作不仅表达了文字的美感,还蕴含着多项艺术活动,如常见的绘画、音乐、书法等,都是古诗词的表达方式之一。在借助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对所学内容进行关联,将我国其他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1.古诗词与传统国画艺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古诗词中的意境,诗人及其后人常常以绘画的形式将诗词画面呈现出来,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绘画艺术在现代被称为国画艺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传统国画艺术与其进行融合,通过诗词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表达形式,以达成教育目的。例如,在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材《望天门山》一课教学时,诗人李白寥寥几句,将天门山的巍峨及气势汹汹的水势描绘出来。古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讲述了“汹涌不可挡的楚江与天门之间的碰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介绍了“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诗词画面感尤为浓厚。在本节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相关画作,以国画展现形式为主,让学生感受到“文”与“图”相得益彰的魅力,通过古诗词延展到我国其他传统文化,发挥古诗词的妙用。2.古诗词中的音乐艺术。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古诗词的诞生并非一种单纯的文学艺术形式,更多作为音乐作品中的“歌词”而存在,古诗词中的韵律性正是传统音乐意识的集中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古诗词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有关音乐艺术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实现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例如,在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清平乐·村居》一课教学时,本篇诗词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所著,整首词没有一句浓笔艳墨,用简单纯粹的白描手法向读者描绘了农村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时,教师可以针对诗词题目向学生展开讲解。“清平乐”为“词牌名”,在古代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而词需要伴着曲唱出来。在传统文化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育内容进行融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了解我国其他传统文化知识,使其对古诗词产生更加直观的印象,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3.古诗词中的书法艺术。书法与古诗词具有关联性,大部分优秀的古诗词常常会随着书法作品一同诞生。基于古诗词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课上讲解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有关书法艺术的知识,深度开发古诗词中的关联文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节奏特点及形式美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渗透。例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材中《枫桥夜泊》一课教学时,古诗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述讲述了作者的孤寂与忧愁。在本篇古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为千古名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词意境描绘了秋天深夜的美景。在讲解该部分诗词内容时,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