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泸县一中高2021级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以新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回答的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观点,重点表达的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什么、干什么”等根本问题;方法,主要解决“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我们要深入把握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一要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我们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把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了解决人民子弟兵的吃饭问题,陕北老百姓第一天把粮食端出来,第二天把牲口牵出来,第三天把种子捧出来。渤海老区的小推车推出共和国的黎明,延安的小米滋养了革命。可以说,党与人民的关系不仅是舟与水的关系、鱼与水的关系,当然绝不是油与水的关系,而是血肉难分、骨肉相连!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书写,不能半心半意,不能三心二意。要走到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灶头,情暖人民心头,真正响应群众愿望,表达百姓诉求,歌咏人民创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二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学自觉。中国传记文学星汉灿烂,具有辉煌的文化典籍、独具的美学神韵,丝毫不逊色地彪炳世界文学星空。从现实看,中国当代传记文学也以自身魅力,闪耀出炫目的奇光异彩。在文学工作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觉,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中华审美神韵,以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写新时代新史诗,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文学不可替代的新贡献。三要坚持守正开新、接根续魂。守正,就是胸怀正气、恪守正道、行事正当,守护信仰与信念,守住责任与担当,守望良知与高尚。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保障,创新就是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敢写前人没有写过的文章,绝不能醉心于自言自语的自我欣赏,陶醉于象牙塔中的寻章摘句,热衷于脱离实际的玩世高蹈,沉湎于生造概念的孤芳自赏,那会失魂落魄、丧失前途。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守正,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砥砺心志,锤炼胆识,永不僵化、决不停滞,努力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坛奇迹。四要突出问题导向、舒解为要。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今天我们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广度、深度、幅度、速度、密度、程度空前。我们工作中,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察觉新问题;既要解决显性问题,又要解决隐性问题;既要解决表层次问题,又要解决深层次问题;既要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又要解决容易忽略的问题。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秉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隐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力避化危为险,做到化危为安,争取化危为机。五要涵养天下情怀、开放包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途前进。作为传记文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拓展世界眼光,涵养人类情怀,推动中国传记文学走出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人类“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汇集到传记文学创作中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中国文学的贡献。(摘编自李一鸣《以新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传记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民性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而不能脱离人民。B.中国当代传记文学作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就要深入人民之中,响应群众愿望,表达百姓诉求,歌咏人民创造。C.只要我们胸怀正气、恪守正道、行事正当,守住责任与担当,不陶醉于象牙塔中的寻章摘句,就能创造出文坛奇迹。D.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和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密不可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用总分的结构关系,从立场、观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主要论证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B.文章以沂蒙人民把最后一口饭做军粮、延安的小米滋养了革命等为例,说明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C.文章辩证地看待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提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并对作家提出了守正创新的要求。D.文章以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党与人民建立的三种关系中,“舟与水、鱼与水”的关系比“油与水”的关系更能体现党与人民的骨肉相连。B.只有做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中华审美神韵,才能坚定文化自信。C.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以前没有的,需要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D.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超越是文学不可替代的新贡献,比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答案】1.C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只要……就”错误,结合原文“要砥砺心志,锤炼胆识,永不僵化、决不停滞,努力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坛奇迹”可知,原文是说“努力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坛奇迹”,没有谈到条件,选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没有充足理由。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主要论证了……的问题”错误,结合原文“我们要深入把握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可知,文章主要论证了方法问题。B.“说明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错误,这些例子说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D.“假设论证”错误,文章没有采用假设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比‘油与水’的关系更能体现党与人民的骨肉相连”错误,结合原文“可以说,党与人民的关系不仅是舟与水的关系、鱼与水的关系,当然绝不是油与水的关系,而是血肉难分、骨肉相连”可知,油与水的关系不属于党与人民的关系。C.“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以前没有的”错误,结合原文“广度、深度、幅度、速度、密度、程度空前”可知,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以前是存在的。D.“比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更重要”错误,结合原文“中国传记文学星汉灿烂,具有辉煌的文化典籍、独具的美学神韵,丝毫不逊色地彪炳世界文学星空……书写新时代新史诗,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文学不可替代的新贡献”可知,原文没有和“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行比较。故选B。(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叠的人类生活的新场域,虽具有虚拟性,但虚拟性,丝毫不影响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已经使今天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在网络空间出现以前,国家权力往往与一定的物质支撑和资源条件联系在—起,但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形成之后,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权力资源。如果被排斥在这样一个空间之外,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现代社会的地位都无从谈起。在现有的模式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管理顶层设计的话语权,那么它们的利益和诉求如何实现?所谓的弥合“数字鸿沟”又如何实现?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实现互联网共治。共同体意味着全人类共享利益、共担责任,在网络空间亦是如此。网络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新的机遇,人类应该有机会共享新机遇带来的收益。同时,网络攻击、网络战等也时时威胁着网络空间的安全,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网络是造福于全人类还是成为新的统治工具、剥削工具,取决于建立什么样的网络空间秩序。从网络公平、共享的意义出发,全人类都应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红利,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共享、公平的涵义非常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现代国际关系奉行的弱肉强食的价值观不同,它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看到的是整体利益和价值。比如,在对待网络安全的问题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人类的网络和平与安全,即不会为了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使其他国家不安全,不会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而要实现共享共治,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中国政府出台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更是明确提出网络空间是和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并列的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国家主权拓展延伸至这个新领域,成为网络空间主权。这并非要割裂全球网络空间,而是希望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网络秩序建构中都有表达主张、参与建构的平等机会,它们的权益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摘编自赵永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材料二: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此后又相继提出了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新方向,为践行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卡尔·多伊奇认为有两个条件可以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一是参与政治主体对彼此的需求和言行有足够的且非暴力的应对能力;二是和政治决策相关的主要价值观有足够的相容性,如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可见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重要一环,而推动和鼓励行为体的行为逻辑从理性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尤其重要。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处于网络安全命运共体中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技术保安全过渡到全面协同安全。这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从观念上建立“共享安全保障”的共识,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各国应被彼此确保不受网络威胁和面临危险、危害和损失,同时也不将自身网络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上;二是从行动上各国和网络空间各利益攸关方同心协力,综合运用技术、制度、治理等各种手段合作应对各种网络问题和挑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并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从而达到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我国《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指出,国家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公害,网络犯罪呈蔓延之势;同时,当前网络空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共建共治合作共赢,才能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合作共赢是网络时代人类命运相依存的一体化要求,也是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进化结果。网络空间的安全有序发展是治理全球互联网秩序的基本准则和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孤立行为体的聚合,而应视为一个整体,这两种认识看待事物的方式存在区别,即求同与求和的区别,这也是社会和共同体的区别。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而社会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差异,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摘编自蔡翠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与践行路径》)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所谓的“数字鸿沟”就能弥合。B.作为一个人类生活的新场域,网络空间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其形成使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重要的权力资源。C.为促使互联网更好地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更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互联网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是第一要务。D.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能彻底解决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问题,从而使各行为体发展平衡、规则健全、秩序合理。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秩序可以让全人类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共同享有新机遇带来的收益。B.《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明确了网络空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国家拥有网络空间主权,希望所有国家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C.卡尔·多伊奇认为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是促进安全共同体形成的条件,也是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D.社会希望求同,是有目的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即使结合也是行为体简单的聚合,其实质仍是分离。6.请结合材料概括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路径。【答案】4.B5.C6.①主权平等的宗旨下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②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推动行为体从理性主义转向建构主义。③创新发展目标下推动从技术保安全到全面协同安全的安全保障。④开放共享目标下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⑤安全有序目标下推动从求同到求和的网络空间治理。【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要……就……”错误,由原文“所谓的弥合‘数字鸿沟’又如何实现?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实现互联网共治”可知,“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是“弥合‘数字鸿沟’”的根本方法,选项表述绝对。C.“互联网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是第一要务”错误,由原文“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可知,“互联网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是第一要务”属于无中生有,曲解文意。D.“能彻底解决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问题”错误,由原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并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从而达到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我国《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指出,国家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公害,网络犯罪呈蔓延之势;同时,当前网络空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现实”可知,“能彻底解决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问题”表述过于绝对,“……从而使各行为体发展平衡、规则健全、秩序合理”强加因果。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也是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错误,由原文“卡尔·多伊奇认为有两个条件可以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一是参与政治主体对彼此的需求和言行有足够的且非暴力的应对能力;二是和政治决策相关的主要价值观有足够的相容性,如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可见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可知,对卡尔·多伊奇的观点理解有误。“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卡尔·多伊奇的观点。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而要实现共享共治,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可知,主权平等的宗旨下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由原文“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重要一环,而推动和鼓励行为体的行为逻辑从理性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尤其重要”可知,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推动行为体从理性主义转向建构主义。由原文“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处于网络安全命运共体中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技术保安全过渡到全面协同安全”可知,创新发展目标下推动从技术保安全到全面协同安全的安全保障。由原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并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从而达到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可知,开放共享目标下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由原文“网络空间的安全有序发展是治理全球互联网秩序的基本准则和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可知,安全有序目标下推动从求同到求和的网络空间治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韩小蕙我从小到大,一直住在东单附近。东单距天安门仅一箭之遥,解放前,这里居住的多为有钱有身份的人,房舍地貌因而得以俨然些。紫禁城那一大片黄瓦红墙的外围,便是四合院群落。这些四合院,一般都是硬山式建筑,青砖灰瓦,红漆木门,门外蹲着两只石狮。然而我住的那座院子,却是一个迥然的例外。这是一座深宅大院,院内没有飞梁画栋的楼阁亭台,更看不见假山影壁的东方风光,而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小世界:绿草如茵,中间高耸着巨型花坛。树影婆娑之间,是一条条翠柏簇拥着的石板路,通往若隐若现的一座座三层小洋楼。小楼全部为哥特式建筑,平台尖顶,米黄色大落地门窗,楼内诸陈设如壁炉、吊灯、百叶窗等全部来自欧美,外墙上爬满了茂盛的爬墙虎……大院是美国人1917年始造,属协和医院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连各个小楼的编号也是与整个协和楼群排在一起的。查史书记载,用的是洛克菲勒财团的慈善投资。解放前,能够跻身大院并住进小洋楼的华人,全部为协和医院的专家教授。比如协和医院第一任有实权的华人院长李宗恩,就住在第41号楼,他本人是中国著名热带病学医学家、医学教育家。还有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住在第28号楼,一直住了半个世纪直到她去世。据说解放前,凡有病人找到林府上,即使是衣衫褴褛的穷人,林大夫也一律不让门卫挡驾,而是免费诊治,有时还施以钱财。老北京的百姓,过去从这院门口走过时,都是怀了敬畏之心的。久而久之,老百姓们便约定俗成了对它的称谓——“协和大院”,这称谓一直沿袭到今。上世纪50年代前期,洋大夫们撤走之后,李、林二位仍住在他们的小楼里。其他空出来的小洋楼,被当时回国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医学专家们入住了。我能住进这样一座大院,托福于我父亲。那时我父亲是一个军官,他所在的部队是北平解放后接管协和医院的部队。这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于教授们的洋楼秋毫无犯,只在大院后边的运动场上辟出一片地,盖了一座四层的宿舍楼和三排平房。1957年这批军队干部脱下军装,留在了这里。其实小洋楼对父亲来说并不陌生,解放前夕,父亲就曾受地下党的指派,以进步学生身份进入一座座小楼内,做教授们的争取工作。父亲从未说起过那段辉煌的历史,他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他的迁居大院的部队战友们也都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虽然他们中有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都用严明的纪律约束着自己和家属,遵从着这座学者大院的文明传统。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我和小朋友们站在林巧稚大夫家门前的花圃看花,有一个小女孩忍不住想去掐一朵极美丽的蔷薇,恰巧被林大夫看到,一生酷爱鲜花的林大夫生气地制止了她,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以后,我们一群孩子再没有伤过大院的一花一叶。每年春天,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年年都是它最早抖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当我们一连企盼数日,终于发现老杏树的花枝上出现一两朵小花时,便一个个惊喜得大叫,在大院里飞奔,告诉每一个碰见的大人:“老杏树开花啦,春天啰!”记得每个大人,不管是教授还是干部,全都冲我们点头微笑,仿佛我们就是那杏花,就是那春天。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从它的花朵绽开之日起,我们大院便一年鲜花不断了:大门口的迎春花迎客始罢,甬道两旁就走来一棵棵白丁香紫丁香。不几日,桃花也伴着嫩叶开了出来。最给人以喜悦的是生命力极强的杨树叶,等它们唱歌似的一齐摆动着新绿时,不要说从它们之下穿行,就是看着它们竞长,也痴痴地觉得自己正在长大——那时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而大院里的人,不论是教授还是干部们,一个赛着一个地“贪婪”,对周围这么多奇花异草仍嫌不够多,还一起动起手来裁花弄草——粉白相间的海棠花,红的、黄的、紫色的月季,重瓣的芍药,甜香的槐花,火红的石榴花,奇异的令箭荷花和仙人掌花……还有许许多多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各色花卉,直开得将春延长到夏,将秋延长至冬……而这一切,至“十年”罹祸,一夜之间便被破坏怠尽了。十年不短,大院发生了一系列事变,重提引人心酸,干脆跳过不提。所幸的是,如今大院又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草坪又重新植上,大院又重新恢复了四时鲜花不断的面貌。清晨打太极拳的老年人,傍晚牵了孩子来散步的中青年夫妇,与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在一起,又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卷……世事沧桑,我的大院,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啊!如今想起这一切,真是止不住的女儿情呀!只是那在寒风中天天企盼开花,然后惊喜地向大院里的人报春的小姑娘,该是我的女儿了!这满院神奇的花草树木,也该是属于她的了。只有这悠远的旧梦,依然属于我……(节选自《协和大院·代序》)文本二:林巧稚大夫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在林大夫行医的五十个春秋中,总共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因而还有一个老百姓送给的称号——“万婴之母”。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绾着发髻,着一身合体的旗袍,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盛开的花。林奶奶一生爱花,她居住的28号楼在大院门口东侧,从细碎灰白点的花岗石台阶下面,到小楼南、北、西三面周边,从春到秋,三时鲜花不断,都是她率领着家人亲手栽种的,有海棠、月季、蔷薇、美人蕉、太阳花、花和一串红。最美丽的,还属伸出一尺多长白色大花颈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天气好的休息日,林奶奶喜欢带着家里的大小孩子一起打理这些花卉,亲自松土、剪枝、浇水,大院里的其他孩子也帮着接水带、除杂草、收拾垃圾。这时,林奶奶就会用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挨个儿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得了什么奖状没有?鼓励孩子们要努力争上进。节选自韩小蕙《协和大院·三位大医女神》,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协和大院里生活的时光是属于“我”的独特生命记忆,作者对这里的文明传统充满眷恋。B.“迥然的例外”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协和大院的建筑风格、历史变迁等随之娓娓道来。C.文中画线句抒发了孩童对成长的热切渴望,那是由自然蓬勃的生机所触动的生命憧憬。D.两文描写林巧稚的言行举止,表现出她慈悲广济的医德与关爱万物、嫉恶如仇的性情。8.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协和大院的花草树木?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9.文本一发表时副标题为“协和大院故事之一”,二十年后作者出版纪实文学《协和大院》,文本一为该书序言。请依据文本一、二,分析作者在讲述协和大院故事上有何特点。【答案】7.D8.①花草树木可以表现协和大院的美好环境,这与作者的童年生活及其成长记忆息息相关;②借助与花草树木相关的场景描写,可以折射出生活在大院里的人物特点以及相互关爱、尊重文明的传统;③花草树木被呵护、破坏、重新种植等命运演变,可侧面反映大院的历史沧桑,体现作者对美好人性复归的喜悦。9.①运用第一人称,从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讲述协和大院的故事,真实自然。②既有整体概述,又选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件和细节来展现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大院精神,折射出时代风貌和历史变迁。③以质朴简洁的语言讲述大院往事,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生动细腻而饱含深情。④在讲述中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表现出她……嫉恶如仇的性情”说法错误。从林巧稚的言行举止中看不出她嫉恶如仇,她制止小女孩摘花,只能表明她热爱花草树木的性情。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用较多笔墨写协和大院的花草树木,如“每年春天,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年年都是它最早抖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对周围这么多奇花异草仍嫌不够多,还一起动起手来裁花弄草——粉白相间的海棠花,红的、黄的、紫色的月季,重瓣的芍药,甜香的槐花,火红的石榴花,奇异的令箭荷花和仙人掌花……还有许许多多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各色花卉,直开得将春延长到夏,将秋延长至冬”可以看出,许多的花草树木装点了协和大院,让这个大院显示出勃勃的生机,给住户营造了幽美的环境,这与作者的童年生活及其成长记忆息息相关。从文中“有一个小女孩忍不住想去掐一朵极美丽的蔷薇,恰巧被林大夫看到,一生酷爱鲜花的林大夫生气地制止了她,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以后,我们一群孩子再没有伤过大院的一花一叶”体现出林巧稚热爱花草树木的性格特点。从“记得每个大人,不管是教授还是干部,全都冲我们点头微笑,仿佛我们就是那杏花,就是那春天。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可以折射出生活在大院里的人相互关爱、尊重文明的传统。从“对周围这么多奇花异草仍嫌不够多,还一起动起手来裁花弄草——粉白相间的海棠花,红的、黄的、紫色的月季,重瓣的芍药,甜香的槐花,火红的石榴花,奇异的令箭荷花和仙人掌花……还有许许多多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各色花卉,直开得将春延长到夏,将秋延长至冬……而这一切,至‘十年’罹祸,一夜之间便被破坏怠尽了。十年不短,大院发生了一系列事变,重提引人心酸,干脆跳过不提。所幸的是,如今大院又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草坪又重新植上,大院又重新恢复了四时鲜花不断的面貌”可以看出,花草树木被呵护、破坏、重新种植等命运演变,可侧面反映大院的历史沧桑,体现作者对美好人性复归的喜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描写手法的能力。两篇文章中,作者都采用第一人称,如材料一中的“我从小到大,一直住在东单附近”“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以后,我们一群孩子再没有伤过大院的一花一叶”,材料二中“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绾着发警,着一身合体的旗袍,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盛开的花”等,作者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讲述协和大院的故事,从事件的参与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将读者带入当时的场景,让文章显得真实自然。两篇文章中,都是既有整体概述,又选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件和细节来展现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大院精神。如材料一中“大院是美国人1917年始造,属协和医院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连各个小楼的编号也是与整个协和楼群排在一起的。查史书记载,用的是洛克菲勒财团的慈善投资。解放前,能够跻身大院并住进小洋楼的华人,全部为协和医院的专家教授”是整体概述;“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我和小朋友们站在林巧稚大夫家门前的花圃看花,有一个小女孩忍不住想去掐一朵极美丽的蔷薇,恰巧被林大夫看到,一生酷爱鲜花的林大夫生气地制止了她,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是具体事件的记述;材料二中“林巧稚大夫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在林大夫行医的五十个春秋中,总共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因而还有一个老百姓送给的称号——“万婴之母””是整体概述;“最美丽的,还属伸出一尺多长白色大花颈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属于具体事件的记述。所有这些内容都折射出时代风貌和历史变迁。两篇文章的语言都质朴简洁,如材料一中的“老北京的百姓,过去从这院门口走过时,都是怀了敬畏之心的。久而久之,老百姓们便约定俗成了对它的称谓——‘协和大院’,这称谓一直沿袭到今”,材料二中“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绾着发警,着一身合体的旗袍,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盛开的花”等,作者通过这些朴简洁的语言讲述大院往事,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写作文章,如材料一中“据说解放前,凡有病人找到林府上,即使是衣衫褴褛的穷人,林大夫也一律不让门卫挡驾,而是免费诊治,有时还施以钱财”是叙述,“终于发现老杏树的花枝上出现一两朵小花时,便一个个惊喜得大叫,在大院里飞奔,告诉每一个碰见的大人:‘老杏树开花啦,春天啰!’”是描写,“世事沧桑,我的大院,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啊”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让文章的表达生动细腻而饱含深情。最后,两篇文章在讲述中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材料二中“记得每个大人,不管是教授还是干部,全都冲我们点头微笑,仿佛我们就是那杏花,就是那春天”,材料二中“最美丽的,还属伸出一尺多长白色大花颈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等内容,通过这些描写,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和精神风貌。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象祠记①[明]王守仁灵博②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③,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注】①象,传说中虞舜的弟弟。相传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君。象死后,当地人曾为他建了祠庙。②灵博:山名,在今贵州黔西县。③烝烝乂:兢兢业业工作,进行治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B.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C.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D.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有时也专指孔子。文中是指帝王“舜”。B.书,指《尚书》,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和《诗》《礼》《易》《春秋》并称五经。C.孝弟,即“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D.国,古代“国”“家”并称,大夫封地为“国”,诸侯封地为“家”,与现代国家的含义不同。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象为人不仁,所以各地建造的祠庙都被毁弃,而安君却要重修象祠,作者连用两个“胡然乎”表达疑惑。B.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C.文章援引《书》《孟子》的内容来证明舜对象的爱之深虑之详,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D.作者在文中阐明了“致良知”的观点,提出君子应该修德以感化恶人,而恶人也能够改恶从善的主张。13.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2)诸侯之卿,命于天子,《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答案】10.C11.D12.A13.(1)象的凶暴,大概是他早年的表现,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2)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废弃了,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唐之人”作下句“盖尝毁之”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应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B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D.“大夫封地为‘国’,诸侯的封地为‘家’”有误。诸侯的封地是“国”,大夫封地为“家”。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各地建造的祠庙都被毁弃”错误,因为贵州的苗民从祖上以来一直祭祀,没有停废。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盖”,大概;“始”,这里指早年;“见化于舜”,被动句,被舜感化。(2)“命”,任命;“制”,制度;“殆”,大概,也许。参考译文:灵博山上有一座象祠。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灵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庭宇重新修整,同时请我作一篇记文。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翻修它呢?”宣慰使说:“是翻修它。”我说:“重新翻修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废弃了,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德政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及其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象的凶暴,大概是他早年的表现,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尚书》不也是说:“舜能用孝德使全家和谐,全家人淳厚善良,不干坏事。”还说:“舜的父亲瞽瞍也确实和顺了。”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看来象确实被舜感化了!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象的封地,使象不能为所欲为呢!”这大概就是舜深切地爱护象而且仔细地为他谋虑,用以帮助辅佐他的办法也很周到呢。不然的话,像周公那样圣明的人,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却还免不了身败名裂。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于自己的职守,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才怀念他啊。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毁弃象的祠庙,是根据象的前期表现;现在这些苗民尊崇象祠,是根据象的后期表现。这个道理,我准备把它告诉给世人。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但还是能够被感化的。(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苏轼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①。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注】①相传蓝桥有仙息,为唐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两句描写了由雨转晴的景象,“暗”字从光线着笔,“报”字则将风人格化。B.第三句描绘云出山明的景象,“明”与首句“暗”相呼应,写出了词人的心境的变化。C.上片尾句由景及人,描写了词人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勾勒出一幅明丽轻快的画面。D.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梦不成”意指归乡梦难成,故下句有“何处觅云英”的感叹。15.本词末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都有水的意象,两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D15.相同之处:二者都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流水以人的情思。不同之处: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助故乡流水万里迢迢送我来表现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苏词写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表达了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意指归乡梦难成”错误,曲解诗歌意思。“仙村梦不成”意思是“仙村梦游是不成了”,这里是“梦”是指游仙之梦,“梦不成”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先看李白诗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这里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其行为是“万里送行舟”,“送”本是人的行为,此处写水,使用拟人的手法;诗人离开故乡远游,对故乡本是依依不舍,此处却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来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事实上是以水之不舍我来写我之不舍故乡,所以这里借“故乡水”来抒发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再看苏轼的词。“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意思是“只有多情的流水,伴着我向前流淌”。结合前面“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可知,词人想要梦入仙村却不得,只有多情的流水陪伴着我行走;此处“多情”本是人的情感,却用来形容“水”,“伴”是人的行为,此处也用来形容“水”,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结合“只有”二字来看,表示了轻轻地叹惋,词人本想成仙却无处“觅云英”,回到现实之中,却只有流水相伴,在词人眼中,也只有路边的溪水是有情的,它鸣着潺潺的乐曲,伴随着自己,向前流淌着,可见内心的孤寂落寞。由此可见,二者都使用拟人的修辞,融情于景;但情感上却是截然不同。考生可以同和异两个方面分析作答。(三)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论语·里仁》中也有类似的表达:“_____,______。”(2)《离骚》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的意象表现宽广豪迈的胸襟或乐观向上的精神,比如“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固时俗之工巧兮④.偭规矩而改错⑤.东临碣石⑥.以观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焉”“兮”“偭”“错”。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方绘画的“再现”理念,强调艺术家对世界需认真观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身临其境地_________自然,写实主义成为画家们_________的目标,客观描述的画法也获得长足发展。到了北宋,中国山水画在达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注重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明代,西方的写实画法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不注重空间营造的绘画,被西方画家评价为“不像是活的”;而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的笔法怪异而繁琐,只是一种_________。然而,主流画坛之外的画家却对西洋画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受到西洋透视法的启发,从中发现描绘空间的新方式,并_________宋画的写实传统,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体悟孜孜以求奇技淫巧回溯 B.体验孜孜以求旁门左道回顾C.体验梦寐以求奇技淫巧回顾 D.体悟梦寐以求旁门左道回溯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山水画在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B.中国山水画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C.在中国山水画完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D.中国山水画登上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表达内在旨趣这一中心。19.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重组为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A18.B19.(示例一)明代园林绘画在融合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的基础上,形成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示例二)明代园林绘画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风格由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融合而成。【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体悟:体会;领悟。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语境强调画家需要亲自到自然中领悟世界,因此选择“体悟”。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梦寐以求:指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语境强调“写实主义成为画家们”勤勉探求的目标,因此选择“孜孜以求”。奇技淫巧:指新奇的技艺和作品。旁门左道: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语境强调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比较新奇,因此选择“奇技淫巧”。回溯:上溯;向上推导;向内推导。回顾:①回过头来看。②回忆检讨过去发生的或所经历的事。语境是说向以前的历史探究宋画的写实传统,选择“回溯”。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以下错误:一是中途易辙,前句的主语是“中国山水画”,表述没有完成,后句的主语变成“画家”,据此排除A;二是“注重表达内在旨趣”和“以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句式杂糅,据此排除C;D.“表达内在旨趣这一中心”成分赘余,删除“这一中心”。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找到原句的中心,原句“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的中心是:明代园林绘画形成了特殊风格。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然后将剩余的句子成分作为定语或状语穿插进中心句中。“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形容的是风格,将其作为宾语的定语;“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交代的是原因,将其作为谓语的状语。据此变换为:明代园林绘画在融合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的基础上,形成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当然还可以将“风格”作为主语,依据上文分析变换句式即可。(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火炬设计“简约不简单”。火炬传递过程中,当两支火炬交接时,顶部可紧密相扣,形似两手相握,①,又象征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冬奥愿景。火炬选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降低了重量;内部使用能保证火炬在极寒天气中正常使用的氢燃料,使火炬燃烧时的碳排放为零,体现出②。那么,圣火传递时,③?这是个科技问题。冬奥会火炬减压比高达几百倍,安全可靠性之高使其可在极寒天气中使用,可抗风10级。轻量化、小型化的外形也非常适合在冬季跑步传递。设计团队成员、北京东道品牌创意集团设计总监张玉龙说:“我们的设计从三个角度出发。奥运火炬接力传递的是一个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希望能通过这个符号高度凝练我们的奥运精神,让每一个人看到这个符号都能激发热情与活力;冬奥会已经举办了多届,要能够更好地、更鲜明地体现出北京冬奥会特点和精神也是一个难点;火炬接力标志要应用在不同的载体上,包括电视、纸媒和新媒体,在任何媒体上达到整体视觉的一致性,这是非常重要的。”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根据第2段内容概括出文中画波浪线“我们的设计从三个角度出发”所说的三个角度,每处不超过7个字。【答案】20.①这既是设计上的奇妙创新

②“绿色”办奥理念和科技冬奥成果

③会不会因为天冷风大而熄灭21.①第一个是联想性(凝练奥运精神);②第二是差异性(体现主办地特点);③第三个是适用性(火炬标志的应用)。【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关联词“又”可知,空缺处关联词应当是“既”,前文“当两支火炬交接时,顶部可紧密相扣,形似两手相握”介绍的是“冬奥会的火炬设计”,下文强调它的象征意义,因此空缺处应是对上文的总结,填写“这既是设计上的奇妙创新”一类的句子。第二处,由“火炬选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正常使用氢燃料,使火炬燃烧时的碳排放为零”可知,冬奥火炬选用的材料既符合“绿色理念”,又有科技含量,因此填写“‘绿色’办奥理念和科技冬奥成果”一类的句子。第三处,空缺处是问号,后文“安全可靠性之高使其可在极寒天气中使用,可抗风10级”解释的是冬奥会火炬在大风、寒冷的天气中也不会熄灭,因此填写“会不会因为天冷风大而熄灭”一类的句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语段、筛选信息的能力。“奥运火炬接力传递的是一个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希望能通过这个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