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_第1页
193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_第2页
193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_第3页
193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_第4页
193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张

杰光学绪论

Introduction课程性质和地位专业必修课光学是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光学是物理学中最古老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当前科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前沿阵地之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学好光学,既能为物理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现代光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及应用、光电子学、等课程准备必要的前提条件,又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微观和宏观世界的联系与规律。考查方式闭卷考试平时分30%(上课10

%作业10

%小论文10%)期末考试70%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光学¨

二、光学的研究对象¨

三、光学的发展简史¨

四、光学的特点¨

五、怎样才能学好光学一、什么是光学¨

光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客观世界中的景象,是因为眼睛接受物体发射、反射或散射的光。¨

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产生与控制、光的检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

的各种应用科学。二、光学的研究对象¨

经典光学:1、几何光学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成像等。2、物理光学①波动光学: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②量子光学:光的吸收、散射、色散、光的本性等。二、光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光学①激光光学:激光物理、激光技术、激光应用等。②全息光学:光学全息与信息处理等。③晶体光学:光波在晶体中的传播及晶体的电光效应等。④集成光学:集成光路理论及制造等。二、光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光学⑤傅立叶光学:光学傅立叶分析、傅立叶变换等。⑥激光光谱学:物质微观结构及分子运动规律的分析等。⑦非线性光学:光学介质及强光的相互作用。瞬态光学、光纤通信、光信息存储、受激

拉曼散射、受激布里渊散射、飞秒激光……三、光学的发展简史¨

萌芽时期¨

几何光学时期¨

波动光学时期¨

量子光学时期¨

现代光学时期3.1萌芽时期:远古~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墨翟开始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构成

了光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在此期间光学发展

比较缓慢。到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凹面镜、凸面镜、眼镜、透镜以及暗箱和幻灯等光学

元件的相继出现。墨翟(公元前468—前376)墨翟人们尊称墨子。他是战国初年的鲁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墨子出身于下层,少年时代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觉得儒家的礼过于烦扰,妨碍生计,所以撇弃儒学,并进而创立了墨家学说,成了儒家的反对派。他有弟子三百人,结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墨家学派团体。墨子和他的弟子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墨子》一书。全书原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这本书主要包括数学、力学声学、光学等方面,主要保存在《墨经》中,《墨经》是《墨子》的一部分。在力学方面,墨家给“力”下了符合科学的定义。在光学方面,墨家研究得更多。他们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此外,墨家对飞鸟的影子、物体的本影和半影、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现象等,也都作了许多研究。欧几里得(Euclid)

公元前330—前275年。古希腊雅典人柏拉图的学生。他曾长期在亚历山

大里亚教书,并在那里创办过一所

学校,建立了以他为首的数学学派。是古代最有名望的学者之一,是几

何学的鼻祖。公元前300年左右,他所著《几何原本》13卷,是世界上最早公理化的数学著作。他主张光的直线性观点。对于人眼观察物体的解释,他认为是由于人眼发出的光线遇到物体所致。欧几里得的著作较多,如《数据》、《图形分割》、《论数学的伪结论》、《光学之书》、《反射光学之书》等。塞涅卡(Seneca)

公元前3-65年,罗马哲学家、哲学家、悲剧作家、雄辩家、新斯多葛主义,为罗马皇帝尼禄之家庭教师。指出充满水的玻璃泡具有放大功能。

要坚持这样一个稳健安全的生活原则:放荡不羁以有益于健康为限。吃饭是为了充饥,喝水是为了止渴,穿衣是为了御寒,住房是了避风躲雨。草屋顶和金屋顶一样美好,除了精神之外,任何东西都不值得羡慕。精神所具有的感人力量使它不再为任何东西所感动。———《论人生之路》克莱门德(Cleomedes)

Cleomedes(Kleomedes)is

a

little-known

Greek

author(c.1stcentury

AD)who

produced

what

is

probably

the

earliest

extantstatement

of

size-distance

invariance.He

supported

the

Stoicphilosophy

and

was

concerned

to

discredit

the

Epicurean

positionthat

we

perceive

objects

as

having

their

true

size.He

explainedcelestial

illusion(the

apparent

enlargement

of

the

sun

near

thehorizon)in

two

ways:partly

as

a

refractive

effect

of

the

atmospsimilar

to

angular

enlargement

when

looking

into

water;and

partlas

a

linear

enlargement

due

to

increased

apparent

distance

in

amisty

atmosphere.He

is

the

earliest

extant

author

to

offer

appardistance

as

a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celestial

illusion.He

attthese

views

to

Posidonius(c.135-50

BC).His

explanationsremained

at

the

geometrical

level,and

he

did

not

speculate

onsensory

mechanisms研究了光的折射现象;托勒密(C.Ptolemy)

公元90-168,希腊人。托勒密著有四本重要著作:《天文学大成》(Almagest)、《地理学》(Geography)、《天文集

(Tetrabiblos)和《光学》(Op在《光学》中提出和说明了各种基本原理,他依靠经验发现了折射的规律,绘出了光线以各种入射角从光疏媒介进入水的折射表。阿尔哈曾(Alhazen)

约965年生于巴士拉(在今伊拉克的古士拉);1039年卒于及开罗。在光学视觉理论、天文学、数学领域作出贡献。他把视觉观察分为直射、反射、折射三种情况加以详细研究,还考察了三种情况下出现的错觉。阿尔哈曾认为光是由太阳或其他发光体发射出来的,然后通过被看见的物体反射入人眼而感知的结果。他还正确地解释了透镜的原理,即透镜的聚焦,并制作了无透镜的针孔成像机。他还制出了抛物面镜。留存著作50多篇,其中以光学和天文学为主。《视觉论》(7卷)是光学史的重要著作之一,天文学著作有《论月光》和《论宇宙构造》等。他的著作曾被译为西班牙语和希伯来语,再转译为拉丁语,文艺复兴时期传入欧洲。沈括(1031-1095年)

宋代科学家、医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末年(1063年)进。尝官至翰林学士,学识广博,其代表作《梦溪笔谈》涉及天文、律历、兵法、音乐、卜算、物理等等各个学科,书中对我国古代重大发明,如指南针之装置、活字印刷、石油冶炼等,皆有提及。于医学方面,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其《良方》由后人与苏轼之《医药杂说》合并,成《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培根(

Roger.Bacon)

公元1214-1294年。英国科学家及公法学家。发

明火药,提出用透镜校

正视力和采用透镜组构

成望远镜的可能性,并

描述过透镜焦点的位置。证明了虹是太阳光照射

空气中的水珠而形成的

自然现象。阿玛蒂(Salvino

degli

Armati1245-1317,意大利。1285年发明了眼镜;波特(G.B.D.Porta)1535—1615,意大利。研究了成像暗箱。3.2几何光学时期¨

16世纪初~19世纪初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光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建立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为了提高人眼的观察能力,人们发明了光学仪器,第一架望远镜的诞生促进了天文学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给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到17世纪中叶,基本上已经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重要科学家及事件

李普塞(H.Lippershey,1587—1619,荷兰)在160发明了第一架望远镜;

延森(S.Janssen.1588—1632,荷兰)和冯特纳

(P.Fontana,1580-2656,)制作了复合显微镜;

伽利略(Galilei,1564—1642,意大利)制作了首架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卫星;

开普勒(J.Kepler,1571—1642,德国)于1611年发了《折光学》,提出了照度定律,发明了新型望远镜;

斯涅耳(W.Snell,1591—1626,荷兰)和笛卡儿

(R.Descartes,1569—1650,法国)分别在1621年和年提出了三角函数形式的折射定律;重要科学家及事件

费马(P.de

Fermat,1601—1665)提出了光在介质传播时所走的光程取极值的原理;

格里马第(F.M.Grimaldi,1618—1663,意大利)胡克(R.Hooke,1635—1703)发现了光的衍射现象

波意耳(R.Boyle,1627—1691,英国)研究了薄膜产生的彩色干涉条纹;

牛顿(I.Newton,1642—1727,英国)在1672年进了著名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形成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彩色光带---光谱,仔细观察到了白光在空气薄层上干涉时产生的彩色条纹---牛顿环,1704年在《光学》中提出了光的微粒说。伽利略(Galileo))

意大利天文学家及物理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1642年1月8日卒于(佛罗伦萨附近的)阿切特里。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

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

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

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返回■德国天文学家、光学家。1571年12月27日生于德国魏尔,1630年11月15日病逝于雷根斯堡。他是七个月的早产儿,从小体弱多病,猩红热使眼睛睛受损,高度近视,一只手半残,又瘦又矮,但他勤奋努力,智力过人,一直靠奖学金求学。1587年进人蒂宾根大学学习神学与数学,1591年取得硕士学位,1600年被聘请到布拉格近郊的邦拉基堡天文台,任第谷的助手1612年移居到奥地利的林茨。晚年生活极度贫困,1611年出版《屈光学》一书阐述望远镜理论,还清晰地引人了光线概念,研究了大气折射,提出了在小角度情况下折射角与入射角成正比,提出了光的照度定律、视觉理论等等,于1609年在《新天文学>一书中发表了他的第一、第二行星定律(椭圆轨道定律与等面积定律)。开普勒(Johannes

Kepler)返回■■生于1591年,卒于1626年。荷兰莱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最早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从而使几何光学的精确计算成为了可能。他的这一折射定律(也称斯涅耳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到的未做任何的理论推导,虽然正确,但却从未正式公布过。只是后来惠更斯和伊萨克·沃斯两人在审查他遗留的手稿时才看到这方面的记载。折射定律是几何学的最重要基本定律之一。斯涅耳的发现为几何光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把光学发展往大大的推进了一步斯涅耳(Willibrord

Snell返)回

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小镇拉埃的一个贵族家庭,1650年2月11日卒于斯德哥尔摩。1606年他在欧洲最有名的贵族学校──耶稣会的拉弗莱什学校上学

1616年在普依托大学学习法律与医学,对各种知识特别是数学深感兴趣。

1629~1649年在荷兰写成《方法谈》及其附录《几何学》、《屈光学》、《哲学原理》。死后还出版有《论光》(1664)等。在光学方面,他第一次在《屈光学》中提出折射定律的理论推导。他还在1637年《方法谈》中“论虹”一文中成功地解释了虹的成因。笛卡儿(R.Descartes)返回费马(P.de

Fermat)

法国数学家。1601年8月20日生于朗格多克;1665年1月12日卒于图卢兹附近的卡·斯特尔。他独立于笛卡儿发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原理。费马也是近代数论的奠基者。他是最大业绩也是在这一领域创下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所谓的“费马小定理”和

“费马大定理”。

在光学领域中提出了“光线沿最短路径传播”的费马定理。返回格里马第(F.M.Grimaldi)

生于1618年,卒于1663。意大利数学家。于1655年在实验中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后照到暗室里的屏幕上,他

发现在投影的边缘有一种明暗条纹的

图像,马上联想起了水波的衍射,于

是格里马第提出:光可能是一种类似

水波的波动,这就是最早的光波动说。格里马第认为,物体颜色的不同,是

因为照射在物体上的光波频率的不同

引起的。返回波意耳(Robert.Boyle)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利斯莫尔,1691年去世。幼年就聪慧过人,有超人的记忆力和非凡的语言才能。1635年进伦敦西郊的伊顿公学学习。1639年至1644年在瑞士、法国、意大利学习,1644年继承了父亲的一笔财产,定居在多尔塞特,博览了自然科学、哲学、神学等方面书籍。1654年玻意耳迁居牛津,在牛津大学创立了一个实验室,开始从事系统的物理和化学的研究工作。他是伦敦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166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80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在英国,玻意耳是最先开展气体力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并且由于研究气体性质而闻名。返回牛顿(Isaac

Newton)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诞生于英格兰东部小镇乌尔斯索普,1727年3月20日卒于伦敦。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用三棱镜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由此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返回3.3波动光学时期¨

:19世纪初~20世纪初到了19世纪初,初步发展起来的波动光学的体系已经形成。1801年杨氏最先用干涉原理令人满意的解释了白光照射下薄膜颜色的由来并做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还第一次成功的测定了光的波长。1815年菲涅耳用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三、光学的发展简史¨

波动光学时期:1808年马吕斯偶然发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反射时的偏振现象。随后菲涅耳和阿拉果对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光的干涉进行了研究。1845年法拉第揭示了光学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内在联系。麦克斯韦在1865年的理论研究说明光是一种电磁现象。这个理论在1888年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至此,确立了光的电磁理论。三、光学的发展简史¨

波动光学时期:光的电磁理论在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指出光和电磁现象的一致性,使人们在认识光的本性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光速的测定。物理学大厦:力、热、电磁、光——两朵乌云:热辐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以太)重要人物及事件

杨氏(T.Young,1773-1829,英国)在1801年做了著名的杨

“双缝干涉实验”,第一次成功的测定了光的波长;

菲涅耳(A.J.Fresnel,1788—1827,法国)对惠更斯原理进补充,形成了著名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并对光的偏振现象进行了研究,导出了菲涅耳公式;马吕斯(E.L.Malus,1775—1812,法国)发现了光的偏振现

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法国)在1845年发现了光振动面在强磁场中的旋转;

韦伯(w.E.Weber,1804—1891,德国)和柯尔劳斯

(R.Kohlrausch,1809—1858,俄罗斯)在1856年发现了电电磁单位和静电单位的比值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麦克斯韦(J.C.Maxwell,1831-1879,英国)在1865年提出磁波的传播速度为光速以及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重要人物及事件

克尔(Kerr,

1824

1907,苏格兰)在1875年、1876年分别发克尔电光效应和克尔磁光效应。赫兹(H.R.Hertz,1857—1894,德国)在1888年证实了电磁理

洛伦兹(H.A.Lorentz,1853—1928,荷兰)在1896年创立了电解释了物质的反射、吸收以及色散等现象,1902年获诺贝尔理学奖;

塞曼(Pieter

Zeeman,1865—1943,荷兰)1896年发现了塞应。19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斐索(A.H.L.Fizeau,1819—1896,法国)在1849年运用旋转测定了光速;

傅科(J.L.Foucault,1819—1868,法国)在1862年运用旋转定了光速;

李普曼(GabrielLippmann,1845—1921,法国)

发明了基于涉现象用照片重现彩色的技术。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1629年4月14日出生于海牙,1695年7月8日逝于海牙。父亲是大臣、外交官和诗人。惠更斯自幼聪明好学,思想敏捷多才多艺,13岁时就自制一架车床,并受到当时成名的笛卡儿的直接指导。16岁时进莱顿大学攻读法律和数学,两年后转人布雷达大学,165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随即访问巴黎,在那里开始了他重要的科学生涯。1663年访问英国,并成为刚建不久的皇家学会会员。1666年应路易十四邀请任刚建立的法国科学院院士。惠更斯体弱多病,全身心献给科学事业,终生未婚。返回托马斯·杨(Thomax

Young)

英国医生兼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1773年6月13日生于萨默塞特郡的米菲尔顿,1829年5月10日杨氏在伦敦逝世。他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兴趣十分广泛。后来进入伦敦的圣巴塞罗缪医学院学医,21岁时,即以他的第一篇医学论文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到爱丁堡和剑桥继续学习,后来又到德国哥廷根去留学。在那里,他受到一些德国自然哲学家的影响开始怀疑起光的微粒说。1801年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的复兴奠定了基础。返回菲涅耳(Augustin

Jean

Fresnel)

法国土木工程师,物理学家,波动光学的奠基人之一。1788年5月10日生于诺曼底的布罗利耶城,1827年7月14日卒于巴黎附近的阿夫赖城。菲涅耳毕业于巴黎

桥梁道路工程学院,并获得工程师称号,此后即在法国的各部门担任道路修建工

作。大约从1814年开始,对光学产生了兴趣,并对它进行了研究,他的科学研

究是用业余时间自费进行的,因此,花

费了他有限的收入。在菲涅耳的晚年,

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受到普遍的承认。

1823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1825年被批准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827年获伦敦皇家学会授予的伦福德奖章。返回马吕斯(E.L.Malus)■

法国物理学家及军事工程师。出生于巴黎,1796年毕业于巴黎工艺学院,曾在工程兵部队中任职。1808年起在巴黎工艺学院工作。181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曾获得过伦敦皇家学会奖章。马吕斯从事光学方面的研究。1808年发现反射时光的偏振,确定了偏振光强度变化的规律(现称为马吕斯定律)。他研究了光在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1811年,他与J.毕奥各自独立地发现折射时光的偏振,提出了确定晶体光轴的方法,研制成一系列偏振仪器。返回法拉第(M.Faraday)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

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1867年8月25日逝世。在化学、电化学、电磁学等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他家境贫寒,未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但却在众多领域中作出惊人成就,堪称刻苦勤奋、探索真理、不计个人名利的典范。法拉第墓碑上照他的遗愿只刻有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返回韦伯(w.E.Weber)

德国物理学家。1804年10月24日生于维腾堡,1891年6月23日在格丁根逝世。1826年毕业于哈雷大学;1828~1831任哈雷大学教授;1831年4月经洪堡与高斯推荐任格丁根大学教授;1837年奥古斯特掌管汉诺威公国大权后,废除自由宪法,引起公愤,韦伯等7名教授发表声明提出抗议,因而被解除教授职务;在短暂引退后,1843年起任莱比锡大学教授;1849年又重回格丁根大学执教。返回麦克斯韦(J.C.Maxwell)

英国物理学家,经典电磁理论的奠基人。

1831年6月13日出生于爱丁堡,1879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因患癌症在剑桥逝世。他

15岁时在《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刊》上发

表了关于卵形曲线画法的第一篇科学论

文,他采用的方法比笛卡儿的方法还简

便。1850年考人剑桥大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学位,留校工作。

1856年起任苏格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学

院的自然哲学讲座教授,直到1874年。

经法拉第举荐,自1860年起任伦敦皇家

学院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1871年起

负责筹划卡文迪什实验室,随后被任命

在剑桥大学创办卡文迪什实验室并担任

第一任负责人。返回赫兹(H.R.Hertz)■德国物理学家。1857年2月22日生于汉堡,1894年1月1日因血液中毒在波恩逝世。1876年进入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学习工程,但在那里只学了一个短暂时期,就去铁路军团服役一年。1877年考人慕尼黑大学,学习数理科学。1878年又转入柏林大学成为亥姆霍兹的学生并做研究工作。1879年因解决亥姆霍兹提出的导体中的运动电荷有无惯性质量这一问题获金质奖章而初露锋芒。1880年以《旋转导体的电磁感应》一文获博士学位,成为亥姆霍兹的助手。1883年任基尔大学物理学讲师;1885~1889年任卡尔斯鲁厄高等工业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起接替克劳修斯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返回克尔(John

Kerr)

December

17,

1824

August

15,1907.Scottishphysicist

who

discovered

the

Kerr

effect,

whichproduces

double

refraction

in

certain

media

on

tapplication

of

an

electric

field.Kerr

was

born

in

Ardrossan,

Ayrshire,

and

studieGlasgow.

He

was

lecturer

in

mathematics

at

the

FChurch

Training

College

for

Teachers,

Glasgow,1857-1901,

and

set

up

a

modest

laboratory

there.In

1875

Kerr

demonstrated

that

double

refractiooccurs

in

glass

and

other

insulators

when

subjecto

an

intense

electric

field.

He

showed

that

theof

the

effect,

more

precisely

called

the

electroKerr

effect,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strength.In

1876

he

demonstrated

what

is

now

known

as

themagneto-optical

Kerr

effect.返回洛伦兹(H.A.Lorentz)

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1853年7月18日生于阿纳姆,1928年2月4日在哈勒姆逝世。。1870年入莱顿大学学

习数学、物理学,1875年获博士学位

25岁起任莱顿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达35年。在举行葬礼那天,荷兰全国的电讯、电话中止3分钟,以示哀悼。当时,爱因斯坦作为新一代理论物理学家的领袖和普鲁士科学院的代表在悼词中称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获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返回

荷兰物理学家。1865年5月25日生于泽兰的宗内迈勒;1943年10月9日卒于阿姆斯特丹。塞曼是一个路德派教长的儿子,曾在莱顿大学

读书,是卡麦林-翁纳斯和洛伦兹的学生。

1892年曾因仔细测量克尔效应而获金质奖章,1893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洛伦兹的指导下,他完成了证明置于强磁场中的光源其谱线分

裂为三条的实验。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这一效应的本质,可用以推导关于原子的精

细结构和恒星磁场的详细情形。于是,人们

从单一谱线分裂为三条这样一件区区小事,

立即领悟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奥秘。塞

曼的这个发现最初宣布时几乎没有引起注意,直到开尔文公开指出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之后

才受到重视。1902年,塞曼和他的老师洛伦兹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塞曼(Zeeman,Pieter)

返回斐索(A.H.L.Fizeau)■法国物理学家。1819年9月23日生于巴黎,1896年9月18日于梵都尔逝世。早年攻读医学,后

转入法兰西学院学习光学,并

在阿拉果指导下在天文台学习。

1860年成为巴黎科学院院士。曾长期担任巴黎工业大学教授。

1856年获得特里埃尼亚尔奖。186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伦福德奖章。返回傅科(J.L.Foucault)

法国实验物理学家,1819年9月18日生于巴黎,1868年2月11日逝世于巴黎。幼年时即喜欢精巧手工的创制活动。为此,他早年学习外科和显微医学,后转向照相术和物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1853年由于光速的测定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并被拿破仑三世委任为巴黎天文台物理学教授。因为他博学多才,有多项发明创造,因此受各国科学界垂青,186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以及柏林科学院、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868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返回

法国物理学家。1845年8月16日生于卢森堡大公国的豪勒利希;1921年7月13日卒于大西洋面的一艘海轮上。李普曼出生于卢森堡大公国,但父母都是法国人。他幼年时便随全家移居巴黎。1875年,李普曼在老巴黎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在水银上面铺复一层厚厚的乳胶液,水银面将入射光反射回来,和原入射光形成驻波,便表现出了被拍摄物体的本色。这种摄影方法并不十分实用,因为这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对摄得的照片也无法翻拍。它和现代的彩色摄影也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这种彩色照片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致使李普曼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

返回3.4量子光学时期¨

20世纪初~20世纪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光学的研究深入到光的发生、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中,开始了量子光学时期。1905年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把量子论贯穿到整个辐射和吸收过程中,提出了杰出的光量子(光子)理论,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并被后来的许多实验(例如康普顿效应)证实。¨

量子光学时期:至此,人们一方面通过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光学现象证实了光的波动性;另一方面通过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等又证实了光的量子性——粒子性。光的本性——物质(实物和场)的本性——波粒二象性(Compton,1892~1962)重要人物及事件

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1845.3.27-

1923.2.10,德国)发现X射线,190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克尔逊(A.A.Michelson,1852—1931,美国)发明干涉仪,190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郎克(M.K.Plank,1858—1947,德国)在1900年提了著名的黑体辐射理论,190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劳厄(Max

Theodor

Felix

Von

Laue

1879~1960,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W·H·布拉格、W·L·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构的研究,191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91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191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德国)在1905年提了光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布罗意(L.V.de

Broglie,1892—1987,德国)创立了波学说,192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重要人物及事件

卡尔·西格班(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4年获诺贝奖。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1927年获诺贝尔奖。

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1888——1970,度加尔各答大学)研究了光的散射和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律,193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戴维孙(C.J.Davisson,1881—1958,美国)和革末

(L.H.Germer,1896—1971,美国)通过电子衍射证明了物质波论,193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波恩(M.Born,1882—1970,德国)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理论以子力学解释,195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兰姆(Willis

Eugene

Lamb,

1913年-2008年,美国)发明了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1955年获诺贝尔奖;

切伦科夫、弗兰克、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

1958年获诺贝尔奖;尼尔斯重·要玻人尔物(及N事ie件ls

Bohr)

1845年3月27日生于德国莱纳普。3岁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1865年迁居瑞士苏黎世,伦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物理学教授

A·孔脱的助手;1870年随同孔脱返回德国,1872年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

1894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校长,1900年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1923年2月10日在慕尼黑逝世。1895年11月8日发现X射线;“我的发现属于所有的人。”;

研究学问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多么需要温暖、友谊和帮助啊!重元素111被命名为“伦”,纪念伦琴。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

1879年10月5日生于柯布伦茨附近的普法芬多夫,1960年4月23日在柏林逝世

1912年起先后在苏黎世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1919年回到柏林大学任物理学教授。1943年终于为纳粹当局强令从柏林大学提前退休。1945年德国投降后,劳厄和O.哈恩、W.K.海森伯等人被美国军方送往英国。1946年1月劳厄返回德国后,定居于格丁根。

1957年法国授予劳厄荣誉军团勋章以表彰他捍卫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功绩。

1943年写成《物理学史》,1951年劳厄被选为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的哈伯研究所所长。劳厄(

M.von

Max

von

Laue)

1852年12月19日出生于普鲁士和波兰之间有争议的地带斯特列罗。4岁时,随双亲经纽约和巴拿马迁居到旧金山。

1873年应届毕业后,被任命到海军军官学校当物理科学教师。1877年4月

10日,他与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家庭的海明威(M.Heminway)结婚。1878年7月,从岳父那里获得了2000美元的赠款,于是得以改进旋镜装置来完善他的实验。1887年7月用了五天的时间探测地球沿其轨道与静止以太之间的相对运动。1931年5月9在最后一次光速测量实验过程中发生几次中风之后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逝世。获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迈克尔逊(A.A.Michelson)

返回1862年7月3日出生于坎伯兰的威斯特瓦(Westward)。1881年被选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进修生,1885年有一段时间他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物理学,该年年底被选为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担任数学物理教授职位,后来相继担任利兹大学的卡文迪什物理学教授(1909年—1915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奎恩讲席物理学教授(1915年—1925年),皇家研究所的弗莱林化学教授。1917年被任命为大英帝国骑士团司令官,1920年封为爵士,1931年获功勋奖章。从1907年起一直是皇家学会会员,然后在1935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他曾是十六所大学的名誉博士。于1942年3月10日逝世。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

1890年3月13日出生于南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受早年教育后,1908年毕业于阿德莱德大学。1909年随父去英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并于1912年开始研究劳厄发现的X射线衍射现象,并于11月

在《剑桥哲学学会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1914年被选为三一学院自然科学研究员和讲师,同年荣获巴纳德奖章。从1912年到1914年和父亲一起工作,研究的成果在1915年以摘要形式发表,题为

“X射线和晶体结构”。1918年获得大英帝国勋章

和军功十字勋章。1919年到1937年任曼彻斯特大学的兰沃西荣誉物理学教授。他在1921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37年—1938年任国家物理实验室主任,从1938到1953年任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物理学教授。1958年到1960年任频率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于1941年被封为爵士,并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他获得都柏林大学、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巴

黎大学、布鲁塞尔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荣誉科学博

士学位,科隆大学的荣誉哲学博士学位,圣安得鲁

斯大学的荣誉法律博士学位。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1876年6月7日出生于英国兰开夏郡的威德内斯(Widnes),1894年进利物浦大学学院攻读数学和物理学,师从知名物理学家洛奇(Lodge)。1899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902年回到利物浦大学当洛奇的助手,1900年转到国王学院,1905年—1909年相继担任表演师、助理物理讲师和高级电学讲师,1909年继H.A.威耳逊当伦敦大学教授,1913年起直到去世,在爱丁堡大学任自然哲学教授。

巴克拉的第一项研究是关于电波沿导线传播的速度,但从1902年起,他开始进行X射线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巴克拉1944年10月23日在爱丁堡逝世。1917年,他因发现X射线的散射现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Charles

GloverBarkla

)

1874年4月15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希根霍夫。1894年到慕尼黑大学攻读物理、数学、化学和结晶学。1897年获博士学位从1897年到1900年到慕尼黑大学的物理研究所当洛梅尔(Lommer)的助手,后来

在格丁根大学任物理学无薪讲师。1906年在汉诺威工业大学任特聘教授,1909年应亚琛工业大学之邀担任教授。

斯塔克的科学工作涉及三大领域:气体中的电流、光谱分析和化学价。斯塔克在社会上的名声后来变得很坏。他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曾经全力支持勒纳德反对犹太人的教条主义物理学。在希特勒政权下,斯塔克任德国物理技术研究协会主席。1957年6月21日斯塔克在德国上巴伐利亚去世。约翰尼斯·斯塔克(Johannes

Stark)普郎克(M.K.Plank)

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出生于基尔。187年进入慕尼黑大学。1879年普朗克在慕尼黑大学以论文“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基

尔大学任教。1888年基尔霍夫逝世后,柏林大学任命他为基尔霍夫的继任人和

理论物理学研究所主任。普朗克早年的

科学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他从热力

学的观点对物质的聚集态的变化、气体

与溶液理论等进行了研究。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7年10月3日,普朗克在格丁根逝世。返回爱因斯坦(A.Einstein)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里一年后,全家迁居慕尼黑。1894年,全家迁到意大利米兰,1896年爱因斯坦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学习物理学。1905年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和“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

1916年发表了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933年移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在美期间,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活动。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返回

1885年10月7日出生于哥本哈根。

1903年通过加麦尔霍姆中学考试后进入哥本哈根大学。

1909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11年获博士学位。

1912年底,尼尔斯·玻尔已返回丹麦

1921年起尼尔斯·玻尔出任哥本哈根理论物理学研究所所长。

1947年,丹麦国王决定授予尼尔斯·玻尔宫廷勋章,要求尼尔斯·玻尔亲自设计图徽,尼尔斯·玻尔设计的图徽采用了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形象地表示了他的互补思想。尼尔斯·玻尔于1962年11月18日在哥本哈根逝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886年12月3日出生于瑞典的厄勒布鲁(Orebro),1906年中学毕业后,进入隆德(Lund)大学,并于1911年以“磁场测量”为题获博士学位,1907年—1911年在隆德大学物理研究所当著名光谱学家里德伯的助教,1920年里德伯去世后,接任物理学教授,1923年担任乌普沙拉大学物理学教授,1937年任瑞典皇家科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同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研究所物理部成立,卡尔·西格班任第一届主任。卡尔·西格班于1964年退休,1978年9月26日逝世。他的儿子凯·西格班因在高分辨率电子能谱学所作的贡献而获得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卡尔·西格班(Karl

ManneGeorg

Siegbahn)

1892年9月10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伍斯特一个哲学教授的家庭里,兄弟三人,父亲是伍斯特学院院长。康普顿1913年取得伍斯特大学学士学位,1914年和1916年分别取得普林斯顿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1923年5月的《物理评论》上,A.H.康普顿以“X射线受轻元素散射的

量子理论”为题,用光量子假说对他发现的效应作出解释,1934年,康普顿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

1962年3月15日逝世.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德布罗意(L.V.de

Broglie)

1892年2月15日诞生于法国下

塞纳的迪耶普贵族家庭,中学

时代显示出文学才华,191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后

来志趣转向理论物理学,1913年又获理学士学位。第一篇题

目是“辐射——波与量子”,

提出实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获得了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返回拉曼(S.

V.

Raman)

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印度南部的特里奇诺波利。他天资出众,16岁大学毕业,以第一名获物理学金奖。19岁又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1906年,他仅18岁,就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论文,是关于光的衍射效应的。拉曼大学毕业后就职于财政部总会计助理的职务。1917年加尔各答大学破例邀请他担任物理学教授。

1934年,拉曼和其他学者一起创建了印度科学院,并亲任院长。1947年,又创建拉曼研究所。他抓住分子散射这一课题是很有眼力的。拉曼喜爱玫瑰胜于一切,他拥有一座玫瑰花园。拉曼1970年逝世,享年

82岁,按照他生前的意愿火葬于他的花园里。获得了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返回戴维孙(C.J.Davisson)

1881年10月22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布鲁明顿,1902年中学毕业后,由于他的数学和物理成

绩优异而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奖学

金,于当年9月进入芝加哥大学,

1917年转入西部电气公司的工程部(现在叫贝尔电话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成绩卓著。他的研

究集中在两个领域:热电子发射

和二次电子发射。1958年2月1日于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逝世,卒年77岁。返回波恩(M.Born)

玻恩1882年12月11日出生于普鲁士的布雷斯劳(Breslau)。1901年进入布雷斯劳学,1905年到格丁根大学学习,于1907年通过博士考试。1912年受聘为格丁根大学无薪金讲师,同年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名论文“关于空间点阵的振动”,从此开始了他以后几十年创立点阵理论的事业。他先后任柏林大学教授和法兰克福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并于1921年接替德拜成为格丁根大学物理系主任。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玻恩由于犹太血统关系被剥夺了教授职位和财产。他流亡到英国,在剑桥大学讲学一个时期后,于1936年接替C.G.达尔文任爱丁堡大学教授,直到1953年退休玻恩退休后返回德国居住,1970年1月5日在格丁根逝世返回

兰姆1913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父亲是一

位电话工程师。1930年兰姆进入

伯克利加州大学,1934年获化学

学士学位。随后在奥本海默的指

导下研究理论物理学,1934年获

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与核系

统的电磁特性有关。1938年兰姆

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当物理学教师。

1947年任副教授,1948年升教授。从1943年到1951年兰姆在哥伦比

亚大学辐射实验室工作,在这里

完成了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关的

工作。2008年5月15日逝世。兰姆(Willis

Eugene

Lamb)

1904年出生于苏联沃罗涅什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从沃罗涅什州立大学毕业数学和物理系毕业,1930年开始在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担任高级研

究员职务。1940年,切伦科夫获得了博士学位。1934年,观察到了“切连科夫辐射”现象。1937年,弗兰克和塔姆成功解释了切连科夫辐射的成因。

1946年,切连科夫同瓦维洛夫、弗兰克和塔姆一道获得苏维埃国家奖,

1958年,与弗兰克、塔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0年当选苏联科学院院士,1984年获得苏联“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90年1月6日切连科夫在莫斯科逝世。切伦科夫(Павел

Алексеевиов)伊利亚·米哈伊洛维奇·弗兰克(Ильяхайлович

Франк)

夫兰克1908年10月23日出生于彼德堡。他是数学教授的儿子,193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在那里,他得到了瓦维洛夫的教导,1931年在列宁格勒光学研究所工作,

1934年以后在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41年起任研究室主任。1990年6月22日逝世。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Игорьеньевич

Тамм)

塔姆1895年7月8日出生于西伯利亚的海参崴,191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24年—

1941年以及1954年起,在莫斯科大学任教。1934年起又在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33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53年被选为院士。1971年4月12日在莫斯科逝世。3.5现代光学时期¨

:20世纪中~三件大事:①1948②1955③1960全息术光学传递函数激光器的诞生重要人物及事件

泽尔尼克(Frits

Zernike,1888—1966,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了相衬显微镜,1953年获诺贝尔奖;

卡尔·西格班(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1886—1978,乌普沙拉Uppsala大学)因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与研究于

1924年获诺贝尔奖;

肖洛(A.L.Schawlow,1921—1999,

美国)和汤斯(C.H.Towne

1915--,美国)提出了把微波量子放大器的原理推广到光频波汤斯196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肖洛1981年获诺贝尔奖;

伽博(D.Gabor,1900—1979,英国)在1950年发明了全息照相术;

梅曼(T.H.Maiman,1927--,)在1960年成功地制成了红宝石光器;

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

1974年获贝尔奖:重要人物及事件

布隆姆贝根(Nicolaas

Bloembergen,1920—,美国马萨诸坎伯利基哈福大学),因在发展非线性光学、激光光谱学所作的贡献获198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凯.西格班(Kai

M.Siegbahn,1918--

瑞典乌普沙拉(Uppsala以表彰他在高分辨率电子能谱学所作的贡献获198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恩斯特.鲁斯卡(Ernst

Ruska,1906-1988德国柏林弗利兹-哈院),以表彰他在电光学领域作了基础性工作,并设计了第一电子显微镜;宾尼希(瑞士鲁西利康)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1933--瑞士),以表彰他们设计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Stephen

Chu,1948—,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科

塔诺季(Claude

Cohen-Tannoudji,1933—法国巴黎的法兰学院和高等师范学院)、菲利普斯(William

D.Phillips,19美国国家标准技术院),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用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的方法方面所作的贡献。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重要人物及事件

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

Jr.,

1914

)和小柴昌俊

(Masatoshi

Koshiba,

1926

)因在宇宙中微子探测方面所作贡献,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

1931

)因发宙X射线源,共同分享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伊-格拉布尔(Roy

J.

Glauber

1925年生于美国纽约,1949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翰-哈尔(John

L.

Hall,1934年生于丹佛,1964年获匹兹剑桥技术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高级科学家(Senior

Scientist);美国科罗拉多大学JILA成员。)光波技术在内的激光精确波谱检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特奥多尔-汉什(Theodor

W.Hänsch),1941年生于德国海登堡任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所长,慕尼黑大学教授。光学相关量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泽尔尼克(Frits

Zernike)

1888年7月16日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数学教师的家庭里。1905年进入阿姆斯特丹大学,主修化学,辅修数学和物理。1908年曾获数学金奖。

1915年以应用吉布斯统计力学论文获博士学位。1913年接受格丁根大学天文学教授卡普顿(Kapteyn)的邀请当其助手。1915年任格丁根大学讲师主讲数学物理,1920年升为正教授。

1935年,根据位相理论研究出了位相反衬法,发明了相衬显微镜。获得

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于1961年3月10日逝世。返回卡尔·西格班(Karl

M.G.Siegbahn

瑞典物理学家,1886年12月3日生于厄勒布鲁;1978年9月26日卒于斯德哥尔摩。1911年在隆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14年开始研究射线,发现了每一种元素所特有的X射线光谱。对于玻尔等人认为各种原子内的电子以“壳层”状态分布的观点,这一发现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X射线的这些不同波带依照其波长递增的顺序被分别标记为K、L、M、N、O、P和Q,而电子壳层则依照到原

子核的距离由近到远的顺序得到同样的名称。192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西格班自1937年任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实验物理学研究所所长,直至1964年退休为止。返回肖洛(A.L.Schawlow)

1921年5月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蒙特沃农(Mount

Vernon)。父亲是欧

洲移民,并在加拿大居住。本来打算

进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念无线电工程,可是父亲没有钱供他上大学。后来幸

运地赢得了多伦多大学艺术系的奖学

金,结果上了多伦多大学的数学物理

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肖洛在多

伦多大学给军人上课,直到1944年。

然后转到一个雷达工厂从事微波天线

研制工作。1945年在研究生期间他有

机会熟悉光谱学。后来到哥伦比亚大

学当博士后,在拉比教授的领导下工

作,并开始了与汤斯的合作。获得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返回布隆姆贝根(N.Bloembergen)

1920年3月11日出生于荷兰的道尔勒赫特(Dordrecht),曾经在道奇(Dutch)大学学习,后来在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到美国,成了美国公民,1949年任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后任正式教授。因发明高分辨率电子能谱仪获得

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返回汤斯(Charles

H.Townes)

1915年7月28日出生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格林维尔(Greenville),十五岁高中毕业后进入格林维尔的佛曼(Furman)大学,他不但物理学得很好,还对语言科学有特殊的兴趣。1935年19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和语言学两科的学位。他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曾是博物馆的讲解员和校刊记者,参加游泳队、足球队。1936年在杜克(Duke)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学位,

193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研究的题目是有关同位素分离和核自旋的问题。返回伽博(D.Gabor)

1900年6月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还没有上大学就以两年的时间自学了微积分。他学习到阿贝的显微理论和李普曼的彩色照相术。这对他以后几十年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不过,伽博在大学里不是选修物理,而是选修工程。因为当时在匈牙利物理还不成为一门专业。1924年他在柏林工科大学毕业,1927年取得博士学位。在那期间,他常去柏林大学旁听,这里有名师爱因斯坦、普朗克、仑斯特、劳厄等开设各种物理课程身心几乎全钻到应用物理上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研制一种新型的阴极射线示波器。他还制成了一台磁电子透镜。取得博士学位后,伽博来到西门子公司,在这里他发明了高压石英水银灯。导致他考虑全息术的是1934年到英国一家公司的研究室工作以后,该公司制造电子显微镜需要提高分辨率,伽博对这项研究课题很感兴趣,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了进行许多光学实验的机会。全息术的基本构思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伽博逝世于1979年2月9日。1971年诺贝尔奖返回

美国物理学家。1927年7月11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梅曼是一个电气工程师的儿子靠修理电器读完大学。他于

1949年从科罗拉多大学毕业后便到斯坦福大学攻读研究生,并于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7年5月11日因病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逝世,享年79岁。梅曼(Maiman,Theodore

Harold)

1918年9月27日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的布莱顿,父亲是皇家陆军卫生队的少校,英国著名的医生,赖尔受他的影响,小

时候喜欢独自思考,善于动手,学过木

工手艺,长大后参加制造帆船和航海活

动。在中学时代,他对无线电非常感兴

趣,自己动手制造发射机,参加业余无

线电爱好者活动站。1936年赖尔进人牛

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学习物理。1939年,他一毕业就被拉特克列夫教授招到卡文

迪什实验室的电离层无线电研究小组,

准备攻读博士学位。在卡文迪什实验室,他开始接触到雷达天线的工作,在50cm波长上对CH雷达天线的方向图进行模拟

测试,还进行了当时新式的八木天线的

设计。1984年逝世。赖尔(Martin

Ryle)

休伊什1924年5月11日出生在英格兰南部的康沃尔郡的银行家家庭里,11岁时在汤顿的国王学院上中学,少年时代就爱好科学,常在家里做自己爱好的电学和化学试验。中学毕业后,休伊什进了剑桥大学冈的维尔-凯厄斯学院学习。他了解战时的雷达研究非常需要电子科学家,就下功夫学习电子学。在学校学习一年之后,学校派他到军队中去从事雷达工作。1943年5月参加皇家飞机研究所,不久调到电讯研究所,在这里他遇到了赖尔,从此开始了他们的长期合作。战争期间,他和赖尔一起,参与机载反雷达设备的研究,指导空军使用雷达干扰设备。当时赖尔负责研制机载雷达干扰发射机。休伊什(Antony

Hewish

)凯.西格班(Kai

M.Siegbahn)

凯·西格班1918年4月20日出生瑞典的伦德(Lund),小时在乌普沙拉上中学,1936年到

1942年在乌普沙拉大学学习物理、数学和化学。1944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博士学位。

1954年在乌普沙拉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并兼任该校物理研究

所所长,他父亲卡尔·西格班在

1923年—1937年间也曾经担任过这所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并

因高分辨率电子能谱仪贡献获

得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返回恩斯特.鲁斯卡(Ernst

Ruska)

1906年12月25日生于德国巴登市海德堡于1988年5月27日在德国柏林去世。他的父亲是柏林大学历史学教授。1925年-1927年,恩斯特上中学时就喜欢工程。井在慕尼黑两家公司学习电机工程。后随父到了柏林,1928年夏进入柏林恰洛廷堡的柏林技术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参加过高压实验室工作,从事阴极射线示波管的研究。从1929年开始,鲁斯卡在组长克诺尔(M.Knoll)的指导下进行电子透镜实验。这对鲁斯卡的成长很有益处。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返回宾尼希(Gerd

Binnig)

1947年7月20日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1978年宾尼希在法兰克福大学

获博士学位。他在做博士论文时参

加马廷森(Martienssen)教授的研究组,指导教师是洪尼希博士。在他

的妻子外格勒(L.Wagler)的劝说下,宾尼希在完成博士论文后,接受了

IBM公司苏黎世研究实验室的聘任,参加那里的一个物理小组。这是非

常重要的决定,因为在那里宾尼希

遇到了罗雷尔。致力于研制扫描隧

道显微镜,终于在1982年完成。获得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返回罗雷尔(Heinrich

Rohrer)

1933年6月6日出生于瑞士的布希(Buchs)1949年全家前往苏黎世。1955年开始作博士论文,很幸运得到了奥尔森(J.L.Olsen授的指导,博士论文题目涉及测量超导体在磁场中长度的变化。1961年到美国的鲁特格尔斯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的题目是Ⅱ类超导体和金属的导热性。1963年到瑞士,在鲁希利康IBM研究实验室工作,研究本多(Kondo)系统在脉冲磁场中的磁阻问题。60年代末从事反磁体研究,并在研究组组长缪勒(K.A.Müller)的鼓励下研究界现象。在这里,他开始与宾尼希合作,七十年代末开始致力于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终于在1982年完成。获得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返回朱棣文(Stephen

Chu)

朱棣文1948年2月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