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險概述第一節保險的概念知識框架一、有關保險的學說二、保險的性質三、保險的定義四、保險的對象五、保險與賭博、儲蓄、擔保和救濟等行為的比較六、自保的問題一、有關保險的學說(一)損失說損失說又稱損害說,該學說以“損失”這一概念為中心,主要從損失補償的角度來剖析保險機制。強調沒有損失就沒有保險,認為保險是“損害填補”和“損失分擔”,有損失才有保險的必要。損失說的主要理論分支包括損失賠償說、損失分擔說、危險轉移說和人格保險說。1.損失賠償說的基本要點有二:一是認為保險是一種合同;二是認為所有保險的共同特徵是損失賠償。2.損失分擔說首先承認保險是一種損失賠償,但更強調損失賠償背後反映出的多數人互助合作共同分擔損失這一事實,因而把損失分擔這一概念看做保險的性質。3.危險轉移說強調保險組織的重要性,認為保險是一種危險轉移機制,任何團體或個人都可以憑支付一定的費用為代價將生活中的各種危險轉移給保險組織。4.人格保險說認為人的生命與財產一樣,具有可以用貨幣來衡量的價值,因而人壽保險也是一種損失補償。(二)非損失說非損失說理論包括保險技術說、欲望滿足說、相互金融機構說和財產共同準備說。1.保險技術說強調保險的數理基礎,認為保險的特點就在於採用了保險費率的計算、保險基金的計算等特殊技術,保險的性質主要體現在技術方面。2.欲望滿足說認為保險是一種滿足人們的經濟需要和金錢欲望的手段,並且這就是保險的性質。3.相互金融機構說強調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4.財產共同準備說從靜態的觀點看保險,認為只有積蓄財富作為財產準備,才能應付危險事故造成的損失,保險人是受託管理財產準備的組織。(三)二元說該學說首先認為人壽保險是一種保險,但損失補償是不能說明其性質的,人壽保險應該是一種儲蓄和投資,它與損失保險不能作統一的定義。二元說認為保險合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損失賠償的合同,如財產保險;一類是以給付一定金額為目的的合同,如人身保險。二者只能擇一,因此二元說又稱“擇一說”。二、保險的性質(一)從經濟的角度看1.保險最主要的特徵體現在它是一種經濟行為。2.保險又是一種金融行為。3.從被保險人之間的關係看,保險還起到了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二)從法律的角度看
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三)從社會功能的角度看保險是一種危險損失轉移機制。三、保險的定義保險是集合同類危險聚資建立基金,對特定危險的後果提供經濟保障的一種危險的財務轉移機制。本定義有三個要點:1.聚資建立基金。無論是社會保險還是商業保險,都離不開以法律認可的形式集中保費建立保險基金,這是保險正常運行的經濟基礎。2.對特定危險的後果提供經濟保障。無論是社會保險還是商業保險,都不是為所有的危險提供保險,僅為法律認可範圍內的特定危險提供保障。3.財務轉移機制。無論是社會保險還是商業保險,當特定危險事故發生後,保險人都將賠付保險金,使受益人在經濟上得到一定補償。《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對商業保險是這樣定義的:“本法所稱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社會保險不像商業保險在法律上有明確的定義,在學術界也沒有過多的爭議。本書認為:社會保險是指國家在既定的政策下,通過立法手段建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由於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等原因,暫時或永久性失去勞動能力或勞動機會的時候,由國家或社會對其本人或家庭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的社會保障制度。四、保險的對象保險的對象,即保險標的物,是指保險人對其承擔保險責任的各類危險載體,也叫做保險標的。保險的對象根據與人身是否相關可以分為與人身無關的標的物和人身標的物兩類。就保險對象而言,非人身標的物和人身標的物的區別是明顯的:1.人的生命和身體機能,不能像非人身標的物那樣進行準確的估價,因此人身標的物的保險金額沒有具體的標準。2.人一旦死亡或身體機能發生永久性傷殘、衰老,無法恢復,而非人身標的物的損失一般可以得到復原。3.人的生命和身體機能是不能轉讓和出賣的,而多數非人身標的物可以轉讓和出賣。五、保險與賭博、儲蓄、擔保和救濟等行為的比較(一)保險與賭博賭博中的危險,即純粹風險是由賭博行為本身引起的,但在保險中,危險是客觀存在的保險與賭博的另一個差別是,賭博有可能使你獲利,而保險無此可能。兩者之間的第三個差別是,它們與隨機事件的關係不同。(二)保險與儲蓄1.保險和儲蓄體現的經濟關係不一樣。2.兩者遵循原則不一樣。3.儲蓄對於個人而言,支付與反支付具有對等的關係;保險對於整體而言,支付與反支付具有對等的關係,對於個人則不具備這種關係。(三)保險與擔保1.保險的運作在於雙方相互的行為,保險雙方都有義務;而在擔保行為中,僅僅擔保人有單方面義務2.保險的基礎在於對危險事故發生概率的精確計算,有保險基金積累;擔保則沒有這種基礎(四)保險與救濟1.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雙方都要受合同的約束,任何一方違約都會受到懲罰;而救濟行為則不是合同行為,具體則要分開來看。2.保險是雙方的行為,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存在著對價交易,雙方存在相互支付的情況;而救濟是單方面的行為3.保險賠償金的大小要根據損失情況而定,保費的計算有特殊方法,且與投保人支付的保險費有聯繫;而救濟金的多少要分情況六、自保的問題自保公司一般分為兩種類型,即單一自保公司和聯合自保公司。單一自保公司指由一個商業組織擁有的自保公司;聯合自保公司又稱集團自保公司,指代表多個彼此並不相關的商業組織利益的自保公司。自保多為大公司、大集團採用,是集團內部的危險分散機制。還有一種自保公司設立是作為仲介機構。對於集團而言,採用保險還是自保,都是從成本的角度出發考慮的。與普通的商業保險相比,自保最大的優點在於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利益一致,雙方能夠密切合作,消除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從而有效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危險的發生。除此之外,自保還有以下特點:(1)由於自保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為母公司提供一個危險損失的資金融通工具,因此自保公司可以減少或消除許多開展傳統保險業務所必需的費用。(2)自保公司在保費收取和賠款支付方面有很大的變通性,這樣能夠大大改善母公司的現金流量狀況,帶來更大的盈餘。(3)因為自保公司投資的收益也屬於母公司,所以母公司可以享受到保險投資方面的好處。(4)如果法律將自保公司歸入保險公司一類,自保公司不但可以在已決賠款和費用中享受稅收優惠,還能夠在賠款準備金中獲得稅收減免。(5)自保公司的存在使母公司在傳統保險市場上更有優勢。與傳統保險公司相比,自保在規模經濟、危險多樣性、稅收優惠方面都處於劣勢,不能做到對危險的徹底分散。此外,母公司成立自保公司需要劃撥出必需的資本金和投入大筆初始資金;如果自保公司過分追求盈利,會給整個集團帶來危險等。第二節保險的分類知識框架一、按保險性質分類二、按保險標的分類三、按危險轉移層次分類四、按實施方式分類五、其他分類方式一、按保險性質分類按照保險性質不同,保險可以分為商業保險、社會保險和政策保險。商業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行為。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對社會勞動者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或失業時提供一定的物質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政策保險是政府為了一定的政策目的,運用普通保險的技術而開辦的一種保險。二、按保險標的分類保險標的是指保險事故有可能發生的載體。一般按廣義仍把商業保險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兩大類;但按狹義可細分為財產保險、人身保險、責任保險和信用保證保險。財產保險,其保險標的是財產及與之相關的利益,保險人承擔保險標的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如火災、爆炸、海難、空難等導致的危險損失的經濟賠償責任。人身保險,其保險標的是人的身體或生命,以生存、年老、傷殘、疾病、死亡等人身危險為保險事故責任保險,其保險標的是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負的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或經過特別約定的合同責任。信用保證保險,其保險標的是合同的權利人和義務人約定的經濟信用,以義務人的信用危險為保險事故,對義務人(被保證人)的信用危險致使權利人遭受的經濟損失,保險人按合同約定,在被保證人不能履約償付的情況下負責提供損失補償。三、按危險轉移層次分類(一)原保險與再保險按照危險損失轉移的層次分類,保險可分為原保險(重複保險和共同保險)和再保險。原保險是指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直接簽訂合同,確立保險關係,投保人將危險損失轉移給保險人。再保險,也稱分保,是指保險人將其所承保的業務的一部分或全部,分給另一個或幾個保險人承擔。(二)複合保險與重複保險投保人在同一期限內就同一標的物的同一危險向若干保險公司投保,如果保險金額之和沒有超過標的財產的實際可保價值,稱為複合保險;如果保險金額之和超過標的財產的實際可保價值,稱為重複保險。(三)共同保險共同保險也稱共保,具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幾個保險人聯合起來共同承保同一標的的同一危險、同一保險事故,而且保險金額不超過保險標的的價值。發生賠償責任時,賠償金依照各保險人承保的金額按比例分攤。另一種是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共同分擔保險責任,這實際上是指投保人的投保金額小於標的物價值的情況,不足額部分被視同由被保險人承擔。要注意將以下幾個概念區分清楚:1.共同保險和再保險。2.共同保險和複合保險。四、按實施方式分類按照實施方式分類,保險可以分為強制保險和自願保險。強制保險,又稱法定保險,是指國家或政府根據法律、法令或行政命令,在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強制建立起保險關係。自願保險,也稱任意保險,是指投保人和保險人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通過訂立保險合同或者自願組合,建立起保險關係。五、其他分類方式(一)按是否以營利為目的分類按照經營保險是否以營利為目的,可以將保險分為營利保險和非營利保險。營利保險是指保險組織以追求利潤為目的而經營的保險。我們所指的營利保險就是商業保險。非營利保險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保險業務的統稱,它主要由非營利機構經辦;也可以由營利機構受政府的委託經辦。按照經營主體的不同,非營利保險又可分為社會保險、政策保險、相互保險及合作保險(二)按經營主體分類保險按照經營主體來劃分,可以分為公營保險和私營保險。公營保險是指由政府出面經營的保險。私營保險是指由私人投資經營的保險。(三)按保險客戶分類按照保險主體或投保單位分,保險可分為個人保險和團體保險。個人保險,其投保人是單個的自然人,是以個人的名義向保險人購買的保險。團體保險,其投保人為集體,投保的團體與保險人簽訂一份保險總合同,向集體內的成員提供保險,保險費率要低於個人保險,團體保險多用於人身保險。(四)按承保的危險分類按照承保的危險分類,保險分為單一危險保險、綜合危險保險和一切險。單一危險保險,即保險人僅對被保險人所面臨的某一種危險提供保險保障。綜合危險保險,即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所面臨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危險承擔經濟補償責任。一切險,即保險人除了對合同中列舉出來的不保危險外,對被保險人面臨的其他一切危險都負有經濟賠償責任。(五)按保額確定方式分類按照是否在保險合同中列明保險標的物的價值,保險可分為定值保險和不定值保險。定值保險,是指在保險合同中列明由當事人雙方事先確定的保險標的物的實際價值,即保險價值。不定值保險,除上述採取定值保險外的財產保險均採用不定值保險方式,不定值保險在合同中不事先列明保險標的的實際價值,僅將列明的保險金額作為賠償的最高限度。(六)按是否足額投保分類按照保險金額占標的物價值的比例分類,保險可分為足額保險、不足額保險、超額保險。足額保險是指投保人以全部保險價值投保,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建立保險關係。不足額保險也稱部分保險,指的是保險合同中約定的保險金額小於保險價值。超額保險指的是保險合同中約定的保險金額大於保險價值。第三節保險的職能和作用知識框架一、保險的職能二、保險的作用一、保險的職能保險的基本職能是集中保費建立保險基金,為特定危險後果提供經濟保障。簡而言之,保險的基本職能有兩個,即分擔危險和補償損失。這兩個職能是相輔相成的,補償損失是保險的最終目的,分擔危險則是保險處理危險事故的技術方法,是達到補償損失這一目的所採用的手段。(一)保險的基本職能1.分擔危險的職能。保險組織通過向投保人收取保險費,建立保險基金。當被保險人遭受損失時,用保險基金進行補償。2.補償損失的職能。把危險分散給大家的過程也就是對遭受損失的個體進行經濟補償的過程。(二)保險的派生職能1.融資職能。保險的融資職能是指將保險基金的暫時閒置部分重新投入到社會再生產過程中。2.防災防損職能。保險的這一職能是指保險人參與了防災防損活動,提高了社會的防災防損能力。3.分配職能。分配職能是指保險實際上參與了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二、保險的作用(一)保險的宏觀作用保險的宏觀作用是指保險對全社會和整個國民經濟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1.有助於穩定社會再生產迴圈。2.有助於推動社會經濟交往。3.有助於擴大積累規模。4.有助於推動科技發展。5.有助於增加外匯收入。6.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分散危險。7.保險對經濟起到穩定作用,進而有助於社會的穩定。(二)保險的微觀作用保險的微觀作用指保險對作為經濟個體的單位或個人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1.有利於受災企業及時恢復生產。2.有助於安定人民生活。3.有助於均衡個人財務收支。第四節保險的代價知識框架一、保險組織運營成本二、解決逆向選擇問題的成本三、解決道德危險的成本一、保險組織運營成本我們以商業保險組織為主來討論保險組織的運營成本。保險組織運營成本,是由於保險制度運行所產生的費用,只包括營業費用,賠償危險事故損失的費用並不包括在其中,因為損失賠償產生的費用不是保險制度的運作帶來的。保險在社會產業分類中被歸入金融服務類,保險組織不生產有形的產品,它向社會提供的是無形的服務——將大家的錢聚集起來,代為管理,必要的時候以賠償的形式再返還給大家。那麼僅從營業費用的角度考慮運營成本,保險組織與其他服務類企業沒有什麼不同。二、解決逆向選擇問題的成本(一)逆向選擇問題經濟學中競爭性模型的一個重要假設前提是買方和賣方都具有完全的資訊。在現實中,這些假設很難成立。第一,資訊不對稱是絕對的。第二,投保人作為一個理性的人,在不違法的前提下,一定會利用各種可能來為自己謀利。這種資訊不對稱發生在保險交易之前,對市場的影響是導致“次品”驅逐“良品”。資訊經濟學將這種情況稱為“逆向選擇”。(二)解決的辦法逆向選擇源於資訊不對稱,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是消除交易前的資訊不對稱,使資訊劣勢方能夠獲得充分的資訊,資訊經濟學稱之為信號傳遞。根據信號是由資訊優勢方發出還是由資訊劣勢方發出,解決方法可以分為“信號傳遞模型”和“信號篩選模型”兩種。“信號傳遞模型”中,信號由資訊優勢方發出。“信號篩選模型”中,信號由處於資訊劣勢方的保險公司發出。不論信號由誰發出,信號的生產和傳遞都會產生成本,資訊瞭解得越充分,成本就越高。三、解決道德危險的成本道德危險是指投保人和保險人雙方簽訂保險合同後,其行為發生變化的傾向,其後果是導致交易對方的收益減少。不論是投保人還是保險人都存在道德危險問題。對於投保人而言,道德危險又分為事前道德危險和事後道德危險。事前道德危險是指被保險人在防損方面的行為產生的背離。事後道德危險是指被保險人在減損方面的行為產生的背離。道德危險也會出現在承保人身上,如保險公司可能濫用保險基金進行投機性活動,使保險基金受損的可能性增大。第五節保險的起源與發展知識框架一、海上保險的出現與發展二、火災保險的出現與發展三、人身保險的出現與發展四、再保險的出現與發展五、責任保險、保證保險等新險種的出現一、海上保險的出現與發展義大利是近代海上保險的發源地。近代海上保險發展於英國。美洲新大陸發現之後,英國的對外貿易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保險的中心轉移到了英國。勞合社在海上保險的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英國海上貿易迅猛發展的同時,西班牙的對外貿易也進入了發展的黃金階段。不斷擴大的海上貿易帶動了海上保險發展,政府也不斷頒佈法令加以規範。隨後,法國、荷蘭、德國均頒佈了有關海上保險的法令,進一步規範了海上保險,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表明海上保險在走向成熟。以後海上保險就成為國際保險的主要內容,也是涉及國際法律和公約最多、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獨立險種。二、火災保險的出現與發展火災保險是繼海上保險之後出現的又一種主要的傳統保險業務,它將近代保險的業務範圍由海上即水險業務擴展到陸地即非水險業務,從而開闢了保險業發展的廣闊空間。真正促使火災保險走向大發展的國家是英國,1666年的倫敦大火事件則是火災保險發展史上的一個有著特殊意義的事件。火災保險的產生與發展,標誌著近代保險業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這一時代以海上保險與火災保險的並存發展為主體內容。與財產保險的原始階段相比,近代保險階段不僅確立了財產保險的籌資和補償原則,而且保險單走向格式化,並有專門的機構來經營財產保險業務,保險業自此日益走向規範化。三、人身保險的出現與發展1762年,英國人辛普森和道森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人壽保險公司——人壽及遺囑公平保險社,該社依據生命表收取保費,這標誌著現代人壽保險的開始。1774年英國頒佈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人身保險法,要求投保人必須具有可保利益,以防止道德危險的產生,進一步促進了人身保險的健康發展。1870年英國又通過了人壽保險公司法,該項法律要求保險人實行賬務公開,接受社會的監督,從而將保險人的經營引向正軌,標誌著英國人身保險制度走向成熟。美國的人身保險早期由於受英國保險人獨佔權的影響,起步很晚,但自美國獨立後人身保險發展迅速。有的學者把美國人身保險發展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43年以前,這一時期的人壽保險僅僅滿足少數人的需要,如商人和官員,其中1809年賓夕法尼亞人壽保險公司的成立標誌著營利性人壽保險開始出現;第二階段是1943—1945年,這一時期中,美國經濟發展迅速,美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中心,其人身保險也有了長足進展;第三階段是1945年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人身保險有了進一步發展,險種增多,覆蓋面擴大。由於人身保險比其他保險更具有投資穩定與長期累積的特點,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人身保障的要求與程度不斷提高,戰後的人身保險得以迅速發展。目前在世界保險業務中,人身保險業務占全部保險業務的50%以上,而在人身保險業務發達的日本該比例更是高達70%以上。四、再保險的出現與發展17世紀中葉,英國的皇家交易保險公司和勞埃德咖啡館就已經開始經營再保險業務。早期直接保險業務的開展以單個保險人獨立承保為主。共同保險帶來了保險人之間的相互競爭,於是出現了臨時再保險,即由一個保險人先承保全部業務,再將超過自身承保能力的部分以分保的形式分給其他保險人,而不再是由幾個保險人共同直接承保。18世紀後期產業革命興起,生產規模的擴大使保險標的的價值越來越大,保險人本身也越來越需要進行危險的分散,相應地對再保險業務提出更多的要求。一種更有生命力的再保險形式——合同再保險——出現了。合同再保險由分保雙方當事人事先簽訂分保合同,商定業務範圍、分保條件、分保額和費用。在合同期內,凡屬約定的業務,原保險人必須分出,不得獨佔,分保人必須接受,不得拒絕。五、責任保險、保證保險等新險種的出現責任保險一般以被保險人的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為標的,它的產生是社會文明進步尤其是法制完善的結果。雇主保險是工業革命的產物,1880年英國通過了雇主責任法,規定雇主經營中因過錯使工人受到傷害的,應負法律責任,同年就有雇主責任保險公司宣告成立。19世紀末,汽車出現後,汽車責任保險隨之產生。信用與保證保險是隨著商業信用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興保險業務。時代發展至今,責任保險與信用保險已經成為法治國家與市場經濟國家必不可少的風險保障工具,並在許多發達國家的保險業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思考題1.保險的定義及三個要點是什麼?2.保險損失說的觀點是什麼?有哪些分支理論?3.保險非損失說的觀點是什麼?有哪些分支理論?4.如何理解保險是一種經濟行為?5.如何理解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6.如何理解保險是一種危險轉移機制?7.保險的對象是什麼?8.試析保險與賭博、儲蓄、保證、救濟等行為的異同。9.自保與保險的區別是什麼?10.保險是如何分擔危險和補償損失的?11.保險的基本職能和派生職能有什麼樣的關係?12.保險是如何穩定社會生產、促進經濟交往的?13.結合自身體會,談談保險對個人生活有哪些影響。14.如何防止逆向選擇和道德危險的產生?15.商業保險、社會保險和政策保險的區別是什麼?16.原保險、再保險和共同保險的區別是什麼?17.複合保險和重複保險的區別是什麼?
保險的基本原則第一節最大誠信原則知識框架一、最大誠信原則的含義二、規定最大誠信原則的原因三、最大誠信原則的基本內容四、違反最大誠信原則的法律後果一、最大誠信原則的含義最大誠信原則的含義是指當事人要向對方充分而準確地告知有關保險的所有重要事實,不允許存在任何的虛偽、欺騙和隱瞞行為。重要事實一般是指對保險人決定是否承保或以何條件承保起影響作用的事實,它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接受投保人的投保和確定收取保險費的數額。因此,最大誠信原則可表述為:保險合同當事人訂立保險合同及在合同的有效期內,應依法向對方提供影響對方作出是否締約及締約條件的全部實質性重要事實;同時絕對信守合同訂立的約定與承諾。二、規定最大誠信原則的原因(一)由保險經營的特殊性決定的保險經營的是一種特殊的勞務活動。保險的經營以危險的存在為前提,對保險人而言,危險的性質和大小直接決定著保險人是否承保及保險費率的高低;保險標的具有廣泛性和複雜性的特點,投保人對保險標的的危險情況最為瞭解,因此,保險人只能根據投保人的介紹和敘述來確定是否承保並確定保險費率;最大誠信原則最早起源於海上保險,在保險雙方簽訂保險合同時,保險人對保險標的一般很難作實地勘察。因此,特別要求投保人誠信可靠,要求投保人基於最大誠信原則履行告知與保證的義務。(二)保險合同的附和性要求保險人的最大誠信保險合同屬於附和合同或格式合同,合同中的內容一般是由保險人單方面制定的,投保人只能同意或不同意,或以附加條款的方式接受。保險合同條款對於一般的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保險費率是否合理,承保條件及賠償方式是否苛刻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保險人決定的。所以,保險合同的附和性要求保險人基於最大誠信原則來履行其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三)規定最大誠信原則也是保險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決定的保險人所承保的保險標的,其危險事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而對有些險種來說,投保人購買保險僅僅支付了較少的保費,當保險標的發生危險事故時,被保險人所能獲得的賠償或給付金額將是保費的數十倍甚至是數百倍。如果投保人不能按照誠實信用原則來進行保險活動,保險人可能將無法長久地進行保險經營,最終也給其他的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保險賠償或給付造成困難,造成損失無法彌補、合同無法履行的局面。三、最大誠信原則的基本內容最大誠信原則是簽訂和履行保險合同所必須遵守的一項基本原則,堅持最大誠信原則是為了確保保險合同的公平,維護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最大誠信原則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告知、保證、棄權與禁止反言。(一)告知告知在保險中又稱為如實告知。狹義的告知是指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前或訂立合同時,雙方互相據實申報或陳述。廣義的告知,即在保險合同訂立前、訂立時及合同有效期內,投保人對已知或應知的危險和與標的有關的實質性重要事實向保險人作口頭或書面的申報;保險人也應將對投保人有利害相關的實質性重要事實據實通知投保人。在保險的最大誠信中的告知是指廣義的告知告知強調的是最大誠信中的誠實,告知的目的在於使保險人能夠正確估計其承擔的危險損失是否可保,對投保人來說是能夠確知未來危險損失是否能得到保障。1.投保人的告知。作為投保人,應告知的內容有五個方面:第一,在保險合同訂立時根據保險人的詢問,對已知或應知的與保險標的及其危險有關的重要事實進行如實回答。第二,保險合同訂立後,在保險合同的有效期內,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增加時,應及時告知保險人。第三,保險標的發生轉移或保險合同有關事項有變動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應及時通知保險人,經保險人確認後可變更合同並保證合同的效力。第四,保險事故發生後投保人應及時通知保險人。第五,有重複保險的投保人應將有關情況通知保險人。投保人告知的形式有客觀告知和主觀告知兩種。客觀告知又稱為無限告知,即法律上或保險人對告知的內容無論有沒有明確的規定,只要是事實上與保險標的的危險狀況有關的任何事實,投保人都有義務告知保險人主觀告知又稱為詢問回答告知。它是指投保人對保險人詢問的問題必須如實告知,而對詢問以外的問題投保人無須回答。2.保險人的告知的主要內容有:第一,保險合同訂立時,保險人應主動地向投保人說明保險合同條款的內容,特別是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的內容須明確說明。第二,在保險事故發生時或保險合同約定的條件滿足後,保險人應按合同約定如實履行賠償或給付義務;若拒賠條件存在,應發送拒賠通知書並說明理由。保險人的告知形式有兩種:明確列示和明確說明。明確列示是指保險人只需將保險的主要內容明確列明在保險合同之中,即視為已告知投保人。在國際保險市場上,一般只要求保險人如此告知。明確說明是指保險人不僅應將保險的主要內容明確列明在保險合同中,還必須對投保人進行正確的解釋。我國要求保險人告知形式採用明確說明方式,要求保險人要對保險合同的主要條款尤其是責任免除部分進行說明。(二)保證保證是指保險人要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對某一事項的作為與不作為,某種事態的存在或不存在作出的許諾。保證是一項從屬於主要合同的承諾,是保險合同成立的基本條件。保證的目的在於控制危險,確保保險標的及其周圍環境處於良好的狀態之中。保證按其形式可分為明示保證和默示保證。明示保證是以文字或書面的形式在保險合同中載明,成為合同條款的保證。明示保證又可分為認定事項保證和約定事項保證。認定事項保證又叫確認保證,該類保證事項涉及過去與現在,它是投保人對過去或現在某一特定事實存在或不存在的保證。約定事項保證又稱為承諾保證,是指投保人對未來某一特定事項的作為或不作為,其保證的事項涉及現在和將來。默示保證是指並未在保單中明確載明,但訂約雙方在訂約時都清楚的保證。(三)棄權與禁止反言棄權是指保險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放棄其在保險合同中可以主張的權利,通常是指保險人放棄合同解除權與抗辯權。禁止反言是指合同一方既已放棄其在合同中的某項權利,日後不得再向另一方主張這種權利,也稱為禁止抗辯,在保險實踐中主要約束保險人。構成保險人的棄權必須具備兩個要件:首先,保險人須有棄權的意思表示,無論是明示的還是默示的;其次,保險人必須知道有違背約定義務的情況及因此享有抗辯權或解約權。對於默示的意思表示,可以從保險人的行為中推斷,如果保險人知道被保險人有違背約定義務的情形,而作出下列行為的,一般被視為棄權或默示棄權:第一,投保人有違背按期繳納保險費或其他約定義務的時候,保險人原本應解除合同,但是,如果保險人已知此種情形卻仍舊收受補繳的保險費時,則證明保險人有繼續維持合同的意思表示,因此,其本應享有的合同解除權、終止權及其他抗辯權均視為棄權。第二,在保險事故發生後,保險人明知有拒絕賠付的抗辯權,但仍要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提出損失證明,因而增加投保人在時間及金錢上的負擔,視為保險人放棄抗辯權。第三,保險人明知投保人的損失證明有紕漏和不實之處,但仍無條件予以接受,則可視為是對紕漏和不實之處抗辯權的放棄。第四,保險事故發生後,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應於約定或法定時間期限內通知保險人,但如逾期通知,保險人仍表示接受的,則認為是對逾期通知抗辯權的放棄。第五,保險人在得知投保人違背約定義務後仍保持沉默,即視為棄權。棄權與禁止反言在人壽保險中有特殊的時間規定,保險人只能在合同訂立之後一定期限內(通常為2年)以被保險人告知不實或隱瞞為由解除合同,超過規定期限沒有解除合同的視為保險人已經放棄該權利,不得再以此為由解除合同。棄權與禁止反言的限定可以約束保險人的行為,要求保險人為其行為及其代理人的行為負責,同時,也維護了被保險人的權益,有利於保險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關係的平衡。四、違反最大誠信原則的法律後果(一)違反告知的法律後果1.投保人違反告知的法律後果。投保人或被保險人違反告知義務有四種情形:一是漏報,由於疏忽、過失而未告知,或者對重要事實誤認為不重要而未告知;二是誤告,由於對重要事實認識的局限性,包括不知道、瞭解不全面或不准確而導致,並非故意欺騙;三是隱瞞,即投保人對會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承保,或影響承保條件的已知或應知的事實沒有如實告知或僅部分告知;四是欺詐,即投保人懷有不良企圖,故意作不實告知,如在未發生保險事故時卻謊稱發生保險事故。對於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的行為,分為故意和重大過失兩種情形。保險人有權宣佈解除合同或不承擔賠償責任。對於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我國《保險法》第十六條規定:“投保人故意……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保險人對於保險合同解除前發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並不退還保險費。”對於投保人因重大過失而未如實告知,當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未履行告知義務對保險事故的發生有嚴重影響的,對在合同解除前發生的保險事故,保險人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但應當退還保險費。投保人進行欺詐,偽造事實時,有兩種後果:當投保人、被保險人在發生保險事故後,編造虛假證明、資料、事故原因,誇大損失時,保險人對弄虛作假部分不承擔賠付義務;未發生保險事故,卻故意製造保險事故者,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並不承擔保險賠付責任。2.保險人違反告知義務的法律後果。如果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未盡告知義務,如對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沒有明確說明,根據我國《保險法》,訂立保險合同,採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的,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未作提示或者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保險公司及其工作人員阻礙投保人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或者誘導其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或者承諾向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予非法的保險費回扣或者其他利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對保險公司和有違法行為的工作人員處以罰款,限制保險公司業務範圍或者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二)違反保證的法律後果任何不遵守保證條款或保證約定、不信守合同約定的承諾或擔保的行為,均屬於破壞保證。凡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違反保證,無論其是否有過失,也無論是否對保險人造成損害,保險人均有權解除合同,不予以承擔責任。而且,對於破壞保證,除人壽保險外,一般不退還保險費。但在下列情況下,保險人不得以被保險人破壞保證為由使保險合同無效或解除保險合同:一是因環境變化使被保險人無法履行保證事項;二是因國家法律法規變更使被保險人不能履行保證事項;三是被保險人破壞保證是由保險人事先棄權所致,或保險人發現被保險人破壞保證仍保持沉默,也視為棄權。第二節保險利益原則知識框架一、保險利益的含義二、各類保險的保險利益三、保險利益的變動、適用時限與堅持保險利益原則的意義一、保險利益的含義(一)保險利益的含義及其性質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保險利益是建立在保險標的之上的,而不是保險標的本身。保險標的是保險利益產生的前提,保險利益是保險標的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經濟利益關係。保險利益具有以下性質:1.保險利益是保險合同的客體。2.保險利益是保險合同生效的依據。3.保險利益並非保險合同的利益。(二)保險利益確定的條件保險合同的成立必須以保險利益的存在為前提,因此,對保險利益的確定十分重要。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利益關係並非都可作為保險利益,某一利益是否成為保險利益應符合以下條件:1.保險利益必須是合法的利益。2.保險利益必須是客觀存在、確定的利益。3.保險利益必須是經濟利益。經濟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利益必須是可以通過貨幣計量的利益(此條件僅針對財產保險)。(三)保險利益原則的含義保險利益原則是保險的基本原則,它的本質內容因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的區分而有所不同。在訂立人身保險合同時,投保人對被保險人不具有保險利益的,合同無效;保險人在承保時,應認定投保人對被保險人所具有的保險利益;但在人身保險合同生效以後,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喪失保險利益的,合同並不因此無效。在財產保險合同中,我國《保險法》第四十八條規定,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不得向保險人請求賠償保險金。至於財產保險利益對合同自身效力的影響,可由當事人決定。保險合同成立後,即為被保險人的利益而存在。二、各類保險的保險利益(一)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財產保險的保險標的是財產及其有關利益,因此,被保險人對其受到法律承認和保護的,擁有所有權、佔有權和債權等權利的財產及其有關利益具有保險利益。該保險利益是由於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某種經濟上或法律上的利益關係而產生的,包括現有利益、預期利益、責任利益、合同利益。1.現有利益隨物權的存在而產生,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財產已享有且可繼續享有的利益。2.預期利益是因財產的現有利益而存在確實可得的、依法律或合同產生的未來一定時期的利益。3.責任利益是被保險人因其對第三者的民事損害行為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4.合同利益是基於有效合同而產生的保險利益。(二)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在於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利益關係。首先,投保人對自己的生命或身體具有保險利益。其次,法律規定投保人與有親屬血緣關係的人具有保險利益。第三,投保人對承擔贍養、收養等法定義務的人也具有保險利益,不論是否存在血緣關係,如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相互具有保險利益。此外,投保人與其有經濟利益關係的人具有保險利益。當投保人以他人的生命或身體投保時,各國對保險利益的確定有不同的規定。英美法系國家基本上採取“利益主義”原則大陸法系的國家通常採用“同意主義”原則還有一些國家採取“利益和同意相結合”原則(三)責任保險的保險利益責任保險屬於財產保險的範疇,是以被保險人的民事損害經濟賠償責任作為保險標的的一種保險。投保人與其所應負的損害經濟賠償責任之間的法律關係構成了責任保險的保險利益。根據責任保險險種的不同,責任保險的保險利益也不同。1.公眾責任險。2.產品責任險。3.職業責任險。4.雇主責任險。(四)信用與保證保險的保險利益信用與保證保險也屬於廣義上的財產保險的範疇,是一種擔保性質的保險,其保險標的是一種信用行為。權利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必須建立合同關係,雙方存在經濟上的利益關係。當義務人因種種原因不能履行應盡義務,使權利人遭受損失時,權利人對義務人的信用存在保險利益;而當權利人擔心義務人履約與否、守信與否時,義務人因權利人對其信譽懷疑而存在保險利益。三、保險利益的變動、適用時限與堅持保險利益原則的意義(一)保險利益的變動保險利益的變動是指保險利益的轉移、消滅。保險利益轉移是指在保險合同有效期間,投保人將保險利益轉移給受讓人,而保險合同依然有效。保險利益的消滅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保險利益由於保險標的的滅失而消滅。在財產保險中,保險利益存在因繼承、讓與、破產等而發生轉移,因保險標的的滅失而消滅的情況。在人身保險中,被保險人因人身保險合同除外責任規定的原因死亡,如自殺等均為保險利益的消滅。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的轉移通常體現在因債權債務關係而訂立的合同的繼承和讓與上。當被保險人死亡,則不存在保險利益的轉移問題。(二)保險利益的適用時限在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中,保險利益的適用時限卻有不同。在財產保險中,並不要求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存在保險利益,而是強調在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必須具有保險利益。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強調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必須具有,而當保險事故發生進行索賠時是否具有保險利益則不要求。(三)堅持保險利益原則的意義1.為了防止賭博行為的發生。2.為了防止道德危險的發生。3.保險利益原則規定了保險保障的最高限度,並限制了賠付的最高額度。第三節近因原則知識框架一、近因原則的含義二、近因原則的應用一、近因原則的含義近因原則是判斷保險事故與保險標的損失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確定保險賠償責任的一項基本原則。在保險經營實務中是處理賠案所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在保險實踐中,對保險標的的損害是否進行賠償是由損害事故發生的原因是否屬於保險責任來判斷的。保險標的的損害並不總是由單一原因造成,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近因原則就是要求從中找出哪些屬於保險責任,哪些不屬於保險責任,並據此確定是否進行賠償。(一)近因是什麼近因是指引起保險標的損失的直接的、最有效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它直接導致保險標的的損失,是促使損失結果發生的最有效的或是起決定作用的原因。但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它不一定是最接近損失結果的原因。(二)近因原則的基本含義近因原則的基本含義是:若引起保險事故發生,造成保險標的損失的近因屬於保險責任,則保險人承擔損失賠償責任;若近因屬於除外責任,則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只有當承保危險是損失發生的近因時,保險人才負賠償責任。二、近因原則的應用(一)認定近因的基本方法認定近因的關鍵是確定危險因素與損失之間的因果關係。對此,有兩種基本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從原因推斷結果,即從最初的事件出發,按邏輯推理直至最終損失的發生,最初事件就是最後事件的近因。第二種方法是從結果推斷原因,即從損失開始,從後往前推,追溯到最初事件,沒有中斷,則最初事件就是近因。(二)近因的認定和保險責任的確定1.單一原因情況下的近因認定。如果事故發生所導致損失的原因只有一個,則該原因為損失近因。如果該近因屬於承保危險,保險人應對損失負賠償責任;如果該近因是除外責任,保險人則不予賠償。2.多種原因存在時的近因認定。如果損失的產生源於多種原因,在不同的情形下應區別對待。(1)如果多種原因同時並存,應首先看多種原因中是否存在除外原因,造成的結果是否可以分解。(2)如果多種原因連續發生導致損失,並且前因和後因之間存在未中斷的因果關係,則最先發生並造成了一連串事故的原因就是近因。(3)當發生並導致損失的原因有多個,並且在一連串發生的原因中有間斷情形,即有新的獨立的原因介入,使原有的因果關係斷裂,並導致損失,則新介入的獨立原因是近因。第四節損失補償原則知識框架一、損失補償原則的含義二、損失補償原則的派生原則一、損失補償原則的含義經濟補償是保險的基本職能,也是保險產生和發展的最初目的和最終目標。保險的損失補償原則是保險的重要原則。損失補償原則對於補償性合同來說是理賠的首要原則,而對於給付性的保險合同在實務中並不適用。(一)損失補償原則的含義及堅持損失補償原則的意義1.損失補償原則的含義。損失補償原則是指當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範圍內的損失時,被保險人有權按照合同的約定,獲得保險賠償,用於彌補被保險人的損失,但被保險人不能因損失而獲得額外的利益。其中,有兩重含義:第一,損失補償以保險責任範圍內的損失發生為前提,即有損失發生則有損失補償,無損失無補償。第二,損失補償以被保險人的實際損失為限,而不能使其獲得額外的利益,即通過保險賠償使被保險人的經濟狀態恢復到事故發生前的狀態。2.堅持損失補償原則的意義。第一,堅持損失補償原則能維護保險雙方的正當權益,真正發揮保險的經濟補償職能。第二,堅持損失補償原則能防止被保險人通過保險賠償而得到額外利益。第三,堅持損失補償原則能防止道德危險的發生。(二)損失補償原則的補償限制損失補償原則要求,被保險人獲得的保險賠償金的數量受到實際損失、合同和保險利益的限制。1.損失補償以被保險人的實際損失為限。2.損失補償以投保人投保的保險金額為限。3.損失補償以被保險人所具有的保險利益為限。在具體的實務操作中,上述三個限額同時起作用,因此,其中金額最少的限額為保險賠償的最高額。二、損失補償原則的派生原則(一)重複保險的損失分攤原則重複保險的損失分攤原則指在重複保險的情況下,當保險事故發生時,通過採取適當的分攤方法,在各保險人之間分配賠償責任,使被保險人既能得到充分補償,又不會超過其實際的損失而獲得額外的利益。重複保險的損失分攤主要有比例責任分攤、限額責任分攤和順序責任分攤等方式。(1)比例責任分攤方式是由各保險人按其所承保的保險金額與所有保險人承保的保險金額的總和的比例來分攤保險賠償責任的方式。其計算公式為:(2)限額責任分攤方式。限額責任分攤方式是以假設沒有重複保險的情況下,各保險人按其承保的保險金額獨自應負的賠償限額與所有保險人應負的該賠償限額的總和的比例承擔損失補償責任。其計算公式為:(3)順序責任分攤方式。順序責任分攤方式規定,由先出單的保險人首先承擔損失賠償責任,後出單的保險人只有在承保的標的損失超過前一保險人承保的保險金額時,才順次承擔超出部分的損失賠償。(二)代位原則1.代位與代位原則的含義。代位原則也是損失補償原則的派生原則,是為了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額外利益而規定的。代位在保險中是指保險人取代被保險人獲得追償權或對保險標的的所有權。
保險合同第一節保險合同概述知識框架一、保險合同的概念二、保險合同的特點一、保險合同的概念保險合同也稱為保險契約,是商業保險中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與保險人約定權利義務關係的協議。保險當事人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協商,本著真實、自願和誠實信用的原則訂立保險合同。它是保險當事人雙方的法律行為。當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時,保險合同成立。在滿足一定條件時,保險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保險所體現的經濟補償關係必須通過訂立保險合同才能得以實現。二、保險合同的特點(一)保險合同是有名合同有名合同是法律直接賦予某種合同以特定的名稱,並以相應的法律制度調整的合同。法律尚未為其確定名稱和特定規範的合同是無名合同。
(二)保險合同是不要式合同所謂要式合同,是指應當或者必須根據法律規定的方式而成立的合同。保險合同在保險單或其他保險憑證簽發以前就已經成立,簽發及交付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是保險人的法定義務,並非保險合同成立所要求的特定形式。(三)保險合同是附和性合同附和性合同又稱為格式合同,是指合同的條款事先由當事人的一方擬定,另一方只有接受或不接受該條款的選擇,但不能就該條款進行修改或變更。(四)保險合同是有償合同有償合同是指享有權利同時必須承擔義務的合同。訂立保險合同是雙方當事人有償的法律行為。一方要享有合同的權利,就必須對另一方付出一定的代價,這種相互報償的關係,稱為對價。投保人與保險人的對價是相互的。(五)保險合同是雙務合同雙務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雙方相互享有權利,同時也承擔義務的合同。(六)保險合同是最大誠信合同我國《保險法》中明確規定了從事保險活動必須遵守誠實信用的原則。第二節保險合同的要素保險合同的要素由合同的主體、客體和合同的內容三部分組成。知識框架一、保險合同的主體和客體二、保險合同的內容及形式一、保險合同的主體和客體按照民法規定,主體是指擁有權利與承擔義務的人。保險合同的主體是指與保險合同發生直接、間接關係的人(含法人、自然人與其他組織),包括當事人、關係人和輔助人。當事人是訂立合同、規定合同中權利與義務的主體,是與保險合同的訂立和履行有直接關係的人;關係人是與保險合同有經濟利益關係,而不一定直接參與保險合同的訂立的人;輔助人是協助保險合同的當事人簽署合同、履行合同,並辦理有關保險事項的人。(一)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是指直接參與建立保險合同法律關係、確定合同的權利與義務的行為人,即參與訂立保險合同的主體,包括投保人和保險人。1.投保人。投保人又稱要保人,是向保險人申請訂立保險合同,並負有繳付保險費義務的保險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投保人作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完全的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2)投保人須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3)作為投保人必須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並按約定繳付保險費。2.保險人。保險人經營保險業務,是保險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擁有向投保人收取保險費的權利;當保險事故發生或者約定的保險期限屆滿時,有履行賠償責任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作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保險人應具備下列條件:(1)作為保險人,要具備法定資格。(2)保險公司須以自己的名義訂立保險合同。(二)保險合同的關係人保險合同的關係人是指與保險合同有經濟利益關係,而不一定直接參與保險合同訂立的人。保險關係人包括被保險人、受益人、保單所有人。1.被保險人。被保險人是指其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被保險人的財產、生命、身體、經濟賠償責任等是保險合同的保險標的,是保險事故發生的主體對象。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關係有以下兩種情形:1)投保人與被保險人是同一人;2)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是同一人,此時投保人是保險合同當事人,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的關係人。無論被保險人與投保人是否為同一人,被保險人的成立都應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被保險人必須是受財產或人身保險合同保障的人。第二,被保險人必須享有保險金請求權。保險合同的被保險人可以是一個,也可以為多個。2.受益人。受益人又叫保險金受領人,即保險合同中約定的,在保險事故發生後享有保險賠償與保險金請求權的人。在財產保險合同中,並沒有專門的受益人規定。這是因為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通常就是受益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財產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才約定由第三者享有優先受領保險賠償的權利在人身保險合同中,受益人是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數人。投保人、被保險人都可以是受益人。人身保險合同中的受益人應當具備下述兩個條件:第一,受益人必須由被保險人或投保人指定。第二,受益人必須是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作為受益人,在合同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不可撤銷的受益人;一種是可撤銷的受益人。受益人的形式在保險合同簽訂過程中確定。3.保單所有人。保單所有人又稱為保單持有人,是擁有保單各種權利的人。主要適用於人壽保險合同。擁有人壽保單的保單所有人的權利通常有:變更受益人、領取退保金、領取保單紅利、以保單作抵押借款、放棄或出售保單的一項或多項權利、指定新的所有人。保單所有人是在投保人和保險人訂立合同時產生的。它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既可以與受益人是同一人,也可以是投保人等其他任何人。(三)保險合同的輔助人保險合同的輔助人是指協助保險合同的當事人簽署保險合同或履行保險合同,並辦理有關保險事項的人,包括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和保險公估人。他們對保險合同既不享有直接權利,也不承擔直接義務,但對保險合同的訂立起著保險人或保險客戶的代理人的作用。由於保險合同的輔助人所擔任的角色具有仲介性質,因此,又被稱為保險的仲介人。(四)保險合同的客體保險合同的客體不是保險標的本身,而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保險利益。保險標的是保險利益的載體。當標的遭受損壞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利益即遭到損害。以財產或人身作為保險標的,財產或人身就是保險事故可能發生的本體。保險合同的客體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保險利益,這主要是因為保險合同保障的不是保險標的本身的安全,而是保險標的受損後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受益人的經濟利益。二、保險合同的內容及形式對保險合同的內容,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保險合同的內容是指保險合同的全部記載事項,包括合同的當事人、關係人、雙方權利義務和合同標的及保險金額等;狹義的保險合同的內容,僅僅是指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所約定的、由法律確認的權利與義務。在此,我們從廣義上理解保險合同的內容。保險合同的內容通常由保險人與投保人依法約定,以條文形式表現。所以,保險合同的內容體現在保險合同的條款中。(一)保險合同條款及其特徵保險合同的條款是指記載保險合同內容的條文,是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享受權利與承擔義務的主要依據。保險合同的條款具有以下特徵:1.保險合同的條款由保險人事先擬定。2.保險合同條款通常規定各險種的基本事項。(二)保險合同條款的類型保險合同條款包括基本條款和特約條款1.基本條款。保險合同的基本條款又稱為法定條款,它是根據法律規定的、由保險人制定的、必須具備的條款。2.特約條款。特約條款是指在基本條款以外,由投保人與保險人根據實際需要而協商約定的其他條款。廣義的特約條款包括保證條款、附加條款、協會條款三種類型;狹義的特約條款僅指保證條款。(1)保證條款,即指投保人、被保險人就特定事項擔保某種行為或事實的真實性的條款。(2)附加條款,即當事人在合同的基本條款的基礎上約定的補充條款。(3)協會條款,即由保險同業之間根據需要協商約定的條款。(三)保險合同的基本內容各類保險合同的內容根據險別的不同而不盡相同,但大都包括主體、客體、權利義務和其他聲明事項。保險合同的主體部分主要包括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名稱及其住所,對於有多個受益人的,須標出順序及份額。該內容是保險合同的基本條款,其法律意義在於:明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關係人,確定合同權利與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明確保險合同的履行地點,並確定合同糾紛的訴訟管轄。保險合同中的客體部分即在合同中明確保險利益的部分,包括保險標的和保險價值及保險金額。保險合同中對權利義務的規定通常包括保險責任、除外責任、保險費及其支付方式、保險金賠償或給付方式、保險期限和保險責任開始時間、違約責任等。在保險合同中,除上述內容外,還有一些需要聲明的事項,如合同訂立的準確時間、投保人是否曾有被拒保以及是否得到過賠款等保險記錄等。(四)保險合同的形式保險合同要求採用書面形式,保險單是保險合同的正式法定形式。除保險單外,在特定情形下,亦可採用暫保單、保險憑證和批單等形式。1.投保單。投保單是投保人向保險人提出保險要求和訂立保險合同的書面要約,是保險合同的組成部分,亦稱“要保書”或“投保申請書”,是保險人出具保險單的依據和前提。2.暫保單。暫保單是在出立正式保險單或保險憑證之前出具的臨時性的保險證明。3.保險單。保險單是指通常所說的書面保險合同,是保險人和投保人之間訂立保險合同的正式書面檔。4.保險憑證。保險憑證也是一種保險合同的書面形式。它具有與保險單相同的效力,但在條款的列舉上較為簡單。5.批單。批單是保險合同雙方就保險單內容進行修改和變更的證明檔。第三節保險合同的訂立與履行知識框架一、保險合同的訂立二、保險合同的履行一、保險合同的訂立保險合同的訂立是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基於意思表示一致而進行的法律行為。它同訂立其他合同一樣,需要經過一定的程式。根據《保險法》規定,投保人提出保險要求,經保險人同意承保,保險合同成立。因此,保險合同的成立,經過投保人提出保險要求和保險人同意承保兩個階段。這就是保險合同的要約和承諾兩個程式。(一)保險合同的訂立程式保險合同的訂立程式包括要約與承諾。1.要約。要約又稱“訂約提議”,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訂立合同建議的法律行為,是簽訂保險合同的一個重要程式。提出要約的人稱為要約人。一個有效的要約應具備合同主要內容、明確表示訂約願望、在其有效期內對要約人具有約束力三個條件。保險合同的要約又稱為要保,除具備一般合同要約的條件外,還具有下述特點:第一,投保人通常是保險合同的要約人。第二,保險合同的要約內容更加具體和明確。第三,保險合同要約一般為投保單或其他書面形式。2.承諾。承諾又稱“接受訂約提議”,是承諾人向要約人表示同意與其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作出承諾的人稱為承諾人或受約人。承諾滿足下列條件時有效:1)承諾不能附帶任何條件,是無條件的;2)承諾須由受約人本人或其合法代理人作出;3)承諾須在要約的有效期內作出。承諾通常也要求是書面形式。保險合同的承諾也叫承保,通常由保險人或其代理人作出。當投保人遞交填好的投保單後,經保險人或其代理人審查,認為符合要求的,一般都予以接受,即承保。若保險人提出反要約的,投保人無條件接受後,投保人即為承諾人。因此,無論是保險人還是投保人,一旦無條件接受對方的要約,即為承諾,保險合同也隨之成立。(二)保險合同的成立與生效保險合同的成立是指投保人與保險人就保險合同條款達成協議,即經過要約人的要約和受要約人的承諾,即告成立。保險合同的成立不一定標誌著保險合同的生效。保險合同的生效是指保險合同對當事人雙方發生約束力,即合同條款產生法律效力。保險合同的生效還需要一個對價的過程。合同當事人雙方的價值交換稱為對價。保險合同生效後,合同當事人均受合同條款約束。(三)保險合同的有效與無效1.有效保險合同。保險合同的有效是指保險合同由當事人雙方依法訂立,並受國家法律保護,具有法律效力。保險合同有效是保險合同生效的必要條件。保險合同有效與保險合同生效在保險業務中有所不同,保險合同只要滿足當事人具有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等條件,就可以認定為有效。正確認定保險合同的有效與無效在保險合同的履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對有效合同才有履行的可能,對無效合同無須履行。2.無效保險合同。無效保險合同是指當事人雖然訂立,但不具有法律效力,國家不予保護的保險合同。無效保險合同的確認權歸人民法院和仲裁機關。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即可認定無效:(1)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不具有行為能力,即投保人、保險人不符合法定資格。(2)保險合同的內容不合法,即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3)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即保險合同不能反映當事人的真實意志。(4)保險合同違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險合同的無效與失效不同:保險合同被認定無效後,自始無效;失效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後,由於某種事由的發生,致使合同效力中止。無效保險合同按照保險合同無效的程度,可分為全部無效和部分無效。對無效保險合同的處理方式依合同無效的影響程度不同而不同。3.效力未定保險合同。效力未定保險合同指不能明確指出合同有效,也不能說其無效的保險合同。當保險合同的一方因有違背合同約定的行為而使保險合同的效力發生變化還未認定時,或合同中某些關鍵問題還須進一步明確才能使效力確定時,都存在效力未定的問題。二、保險合同的履行保險合同的履行是指雙方當事人依法全面完成合同約定義務的行為。保險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為實現一定經濟目的而訂立的明確相互權利義務的協議。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而且,當事人權利的實現,又以對方履行相應的義務為前提。(一)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履行1.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權利義務的履行。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應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支付保險費義務、出險通知義務、提供單證義務等。對於財產險的投保人還須履行維護保險標的的安全、危險增加通知、防損與減損、協助追償等義務。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權利主要有兩個:一是發生保險損失時有向保險人索賠的權利;二是有了解保險條款的真實情況的權利。2.保險人權利義務的履行。保險人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的義務主要有承擔保險責任、向投保人說明條款、及時簽發保險單證和為投保人等其他保險合同的主體保密等。保險人的權利主要有收取保費權、防損建議權(主要適用於財產保險)和代位賠償權(適用於財產保險)。(二)保險合同的變更保險合同的變更就是指在保險合同有效期間當事人依法對合同內容所作的修改或補充。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變更:狹義的變更是指雙方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的變更,即狹義的合同內容的變更;廣義的變更除包括狹義的變更外,還包括保險合同主體和客體的變更,即廣義的合同內容的變更。凡保險合同內容的變更或修改,均須經保險人審批同意,並出立批單或進行批註。保險合同內容的變更表現為修改合同的條款。變更保險合同的結果是產生新的權利和義務關係。變更後的保險合同是確立保險當事人雙方新的權利義務關係的依據。(三)保險合同的中止保險合同的中止是指在保險合同存續期間內,由於某種原因的發生而使保險合同的效力暫時歸於停止。在合同中止期間發生的保險事故,保險人不承擔賠付責任。保險合同的中止,在人壽保險中最為突出。(四)保險合同的終止保險合同的終止是指在保險期限內,由於某種法定或約定事由的出現,致使保險合同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歸於消滅。保險合同終止的原因可分為兩類:自然終止與提前終止。第四節保險合同的爭議處理保險合同爭議是指保險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合同當事人等有關主體之間常常會因為對合同的條款理解有分歧,對索賠、拒賠等處理不一致而發生糾紛。知識框架一、保險合同的解釋二、保險合同的爭議處理方式一、保險合同的解釋保險合同的解釋是對保險合同條款的理解和說明。保險合同當事人雙方就合同解釋發生爭議,又不能協商解決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關對爭議條款作出的解釋具有約束力。保險合同的解釋首先應遵循合同解釋的一般原則,即在堅持合法、公平、誠信、互利的基礎上根據合同的整體內容和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對保險合同條款進行全面、公正的解釋。同時,保險合同的解釋還應堅持保險的基本原則。一般說來,對保險合同的解釋遵循文義解釋、意圖解釋、專業解釋、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等原則。(一)文義解釋的原則文義解釋是按照保險合同條款所使用文句的通常含義和保險法律、法規及保險習慣,並結合合同的整體內容對保險合同條款所作的解釋。我國保險合同的文義解釋主要有兩種情形:1.保險合同一般文句的解釋。對保險合同條款使用的一般文句盡可能按文句公認的表面含義和其語法意義去解釋。雙方有爭議的,以權威性工具書或專家的解釋為准。2.保險專業術語和法律專業術語的解釋。對於保險專業術語或其他法律術語,有立法解釋的,以立法解釋為准;沒有立法解釋的,以司法解釋、行政解釋為准;無上述正式解釋的,亦可按行業習慣或保險業公認的含義解釋。(二)意圖解釋的原則意圖解釋是按保險合同當事人訂立保險合同的真實意思,對合同條款所作的解釋。因此,在進行意圖解釋時,按以下做法進行:1.雙方既有書面約定又有口頭約定的以書面約定為准。2.保險單及其他保險憑證與其他合同檔不一致時,以保險單及其他保險憑證中載明的合同內容為准。3.合同的特約條款與基本條款不一致時,以特約條款為准。4.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按照批單優於正文,後批註優於先批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CAI课件制作》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生适应性研讨课心得分享范文
- 学校音乐活动组织方案及执行
- 黑龙江工商学院《图案与纹样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双语食品感官品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Java企业级框架开发》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财经大学《给排水工程结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太阳能采暖系统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5年轨道交通空气过滤器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大理大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TSG 23-2021气瓶安全技术规程
- CCF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 2024真题
- 社区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 JISG3141-2017冷轧钢板及钢带
- 2025届苏锡常镇高三语文一模作文解读及范文:我会洗碗呀
- 义务消防队组建方案
- 2025-2030中国ARM核心板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脐灸技术操作流程图及考核标准
- 给药错误PDCA课件
- 医美注射培训
- 白内障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