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2根据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制定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学校:姓名:日期:第一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的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一。【教学目标】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认识乘号及乘法的各个元素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情境图。教师:大家看看这个教学楼有多少个窗户?学生1:一共有27扇窗户。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我是一扇一扇数的。2939+9+9=27(扇(生数的公式闪动画面)教师:同学们能列个数学算式吗?学生:能。1:都是加法。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学生:是3个9相加。二、探索新知(一)快乐起航250级有多少个同学吗?你会列式吗?试试看。教师:列完了吗?学生:没有。教师:你有什么感觉?学生1:太长了。学生2:太麻烦了。学生3: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教师:像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想学吗?(二)愉快探索1.21132学生1:我是一棵一棵数的。2: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84488+8+8+8=32(棵。学生3: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 4棵,一共有 8列,也就是 8个4,4+4+4+4+4+4+4+4=32(棵。88×44×88×484;4×848。教师:想一想,8×4等于多少?学生1:8乘4等于32。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1:8+8+8+88×44832教师:你真聪明!4×8学生2:4×8等于32。教师:看到这两个乘法算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1:用乘法真简便!学生28×4=32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学生1:用4×8表示。教师:你是怎么想的?1:4+4+4+4+4+4+4+4=32844×8。2:844×88×42236教师:你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学生13+3+3+3+3+3=1(个,我一共摆了182:3×6=18(个。教师:你是怎么想的?236633×6=18。3:636×3=18。631833.引导发现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交流:学生1:我发现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学生2: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三、巩固练习123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算式。学生将校园图(课件出示)中的几个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1002四、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内容。【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感受用乘法解决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性。培养观察、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指名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有关“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二、巩固练习55投影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独立思考,并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中。集体反馈时,教师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每幅图各表示几个几相加。66指名回答,组织全班交流,然后让学生把正确的答案填在书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本题右图。3.674.68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应”的数学思想。指名口述连线答案,并要求说出这样连的原因。对学生易错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辨析。三、解决问题691.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用“小朋友在做什么?每组有几人,有几组”这样的句式来说,便于学生理解图意,列出乘法算式。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对于学困生,教师要进行个别地指导和帮助。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3课时2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的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二的1、2题。【教学目标】2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类、类比,培养思维能力。价值。【重点难点】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小朋友们在家里喜不喜欢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啊?小云和我们很多小朋友一样,也是一个喜欢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的好孩子。今天,他们家要来客人,爸爸妈妈非常忙,小云决定帮忙给客人递拖鞋。1.多媒体出示两个客人进门。2客人需要几只拖鞋?可以怎样计算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4。2.多媒体又出示一个客人。2+2+2=6。多媒体再出示一个客人。问:现在一共需要几只拖鞋?怎样列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2=8。问:上面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想一想我们学过的知识,它们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表示吗?22×2,32×3……2+2=2×2=42+2+2=2×3=62+2+2+2=2×4=8多媒体出示第五个客人。问:现在需要几只拖鞋?用加法怎样计算?乘法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2+2=2×5=10……2+2+2+2+2+2+2+2+2=2×9=18二、探究新知师:你发现这些乘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乘法算式来编出2个乘数是几,我们就把几放在二的后面。积放在两个乘数的后面。由此可以得出的乘法口诀的第一句:二二得四,表示22426。那第三句怎么说呢?表示什么意思?第四句呢?25那后面几句口诀你们会编了吗?2+2=2×2=4二二得四2+2+2=2×3=6二三得六2+2+2+2=2×4=8二四得八2+2+2+2+2=2×5=10二五一十1法说给同学们听听吗?(引导学生找出相邻两句口诀间的联系)用乘法如何算,用了什么口诀?学生讨论回答。4.课堂活动。122巩固用一句口诀算两道乘法算式的知识。2熟悉口诀并运用乘法口诀。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在对口令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进行用一句口诀对出两道乘法算式的活动。三、巩固练习12四、课堂小结2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4课时1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3及练习二第3、5、6题与思考题。【教学目标】111口诀,能用口诀进行计算。【重点难点】111法口诀。[难点]理解1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21(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编口诀。1。教师指出:根据这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编一个乘法口诀“一一得一全班齐读口诀,教师板书:一一得一。21(11提问:现在是几个几?怎样用算式表示?口诀可以怎样编?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2,一二得二。追问:1×2=2表示什么?一二得二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交流得出1×2=22121221×2=22×1=2。31学生自主摆小棒,编口诀。13111。学生自行摆小棒、写算式、编口诀。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学困生予以一定的指导。交流反馈。1学生口述编口诀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4=4 一四得四1×5=5 一五得五1×6=6 一六得六1×7=7 一七得七1×8=8 一八得八1×9=9 一九得九14.找规律,记口诀。观察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1乘几,积就是几。用你喜欢的方法背口诀。多种形式背诵口诀。顺背、倒背、同桌互背、全班齐背、指名抽背。5.巩固口诀。(91师生、生生对口令。(92请同学们想一想,3×13×11×32同桌合作:一个学生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另一个学生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还可以一个学生先说出乘法口诀,另一个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三、巩固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相互说说每题应用的乘法口诀。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5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3.6先让学生独立练习,接着同桌互对答案、交流,然后教师指名口答,并让计算错误的学生说说原因。4.完成教材“练习二”的思考题。(力。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图,理解图意: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并学会怎么分。通过类比、推理,探索出本题的答案。四、课堂小结【教学后记】第5课时3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与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标】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感知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3的乘法口诀。【重点难点】33【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3人一组,共2组小朋友在跳绳。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几个人一组?有几组?学生观察图,教师指名回答。提问:一共有几人?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拥有哪句口诀?指名回答。(3×2=62×3=6)23()二、探究新知1.理解图意,填补表格。3(教师边提问边利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和表格)636+3=99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表格“3组”对应“人数”栏上标上得数9。456回答把结果填在表格里。提问:从表格里你发现了什么?13。请你根据表格里的组数和人数的规律789补充完整,验证学生的猜想。2.尝试编口诀。3组有9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3×3=9。3×3=91,23×3=9学生独立列乘法算式,编口诀,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集体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3×3=9 三三得九3×4=12 三四十二3×5=15 三五十五3×6=18 三六十八3×7=21 三七二十一3×8=24 三八二十四3×9=27 三九二十七3.找规律,记口诀。3提问:3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有什么规律?(3)4.(2)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23×6= 7×3=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口答,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18 口诀:三六十八7×3=21 三、巩固练习1212算式及所应用的乘法口诀。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合作轮流摆一摆、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122学生独立思考后直接在表格中圈出3乘1,2,3,…,9的积。反馈时,教师指名学生说说积分别是多少,根据哪句口诀得出的。3.完成教材第12页“课堂活动”的第3题。同桌两人合作对口令。4.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1、2题。1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3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有什么联系?3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6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内容。【教学目标】熟记1,2,3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点]熟练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二、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3页的第3、5、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说出相应的口诀,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指导。2.147先让学生读口诀,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口诀写出相应的两个乘法算式,最后集体反馈。148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个别学生的答案。并强调练习时要看清运算符号,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口算。149引导学生先从下往上观察表格,再想口诀。反馈时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发现。三、解决问题1.完成教材第13页的第4题。用课件逐题出示图文。先让学生独立看图,从中获取信息,理解题意,再列式解答问题。2.1410(指名口答)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全班交流。38324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7课时乘加乘减【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例3,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四第1~4题。【教学目标】初步体会乘加、乘减计算与生活的联系。1~3结合剧情情境,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算理。结合情境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重点难点】[重点]乘加、乘减与生活的联系。[难点]运算的法则。【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读口诀,说算式。(4×3=12,3×4=12)根据图示写算式。★★★★★★★★★33=9)或者3+3+3=)◆◆◆◆◆◆◆◆◆◆◆◆34=1)或3+3+3+3=1)343二、探究新知出示教材例3思路一:33123312你的想法。教师:你们解决“求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了吗?哪个组愿意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想法和解决办法?1:我们用加法做:3+3+3+2=11(人。学生:我们先算出3个3人一组的一共有多少人,用×3=(人,再加上112:3×3+2=11(人。学生3:我想如果把2人组增加1人,这样每组都是3人,一共有4个组,用3×4=12(人,再减去多算的1人,是11教师:怎样列算式呢?3:3×4-1=11(人。教师:真不错,用了假设这种方法帮助解决了这一问题。(指×3+)这个算式是先算33,还是先算3×3+233233×3+23×33×32。教3×4-1(指×3+×4-1这两个算式学生:乘加、乘减。教师:一个算式中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你知道先算什么吗?学生:先算乘,再算加或减。思路二:1.提出问题: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预设:①用加法计算——3+3+3+2。②点数的方法——挨个数。③点数的方法——先数前三组,再接着点数2.情境导学教师引导:先点数前3组就相当于先算前3组有多少人,算式可以怎样列?(3×3)然后再接着点数就相当于再增加几人,因此算式又可以怎样列?(3×3+2)强化理解,抓3个要点:(1)3×3表示什么?学生:3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2)为什么要“+2”?学生:比3组小朋友要多出两人。(3)3×3+23323.方案选优比较两种方法(连加和乘加4.同类对比还可以乘减——3×4-1。对比分析理解,抓3个要点:结合图示)43。为什么“×44(3)3×4-14315.结论验证3×3+2,先求出34241三、课堂小结先算乘,再算加减法。乘加(或乘减)四、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8课时4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材第17~19页例1、例2及练习五。【教学目标】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感知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4的乘法口诀。【重点难点】44【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34学信息?(34)提问:3辆汽车一共有多少个车轮呢?你能列出算式吗?应用哪句口诀口算呢?4(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理解图意,填写表格。4(教师边提问边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和表格。)1231412+4=161656答把结果填在表格里。提问:从表格里你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发现:每一个不同的汽车辆数就对应着一个不同的车轮个数。从左到右汽车辆车依次增加1,车轮个数就依次增加4。789有多少个车轮。教师把表格补充完整,验证学生的猜想。尝试编口诀。4辆汽车16个车轮”你能用乘法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式?4×4=16)你能根据4×4=16试着编一句乘法口诀吗?并说说你这样编的理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四十六。最后教师总结,并板书4×4=16 四四十六4×5=20 四五二十4×6=24 四六二十四4×7=28 四七二十八4×8=32 四八三十二4×9=36 四九三十六找规律,记口诀。?(4)(2)引导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记口诀。4.用口诀。(教学例2)1724×8=5×4=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口答,并板书:4×8=32 口诀:四八三十二5×4=20 口诀:四五二十教师四十六”可以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口答后,教师归纳:根据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两个因数相同的乘法算式除外三、巩固练习171教师请2个学生上台演示,一个学生摆小棒(4根生说出乘法算式及所应用的乘法口诀,再集体评价、反馈。172以不同形式对口令,巩固乘法口诀。183教师组织学生以接龙的形式展开游戏,要求每位学生完整地描述“几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11)24)8161~4口诀,还可以利用这些口诀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什么?4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有什么联系?你能背出4的乘法口诀吗?1.课堂作业2.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9课时5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材第20~21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六。【教学目标】555诀。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类、类比,培养学生推理、概括、记忆等能力。【重点难点】55【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小朋友喜迎北京奥运会的情境图息?学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一面五环旗。教师:这是奥运会的会旗,旗上画的是什么?数数看有多少个圆环?5句口诀?指名回答。提问:4(4)4×5=20的。提问:如果有5面五环旗,一共有多少个圆环?5(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理解图意,填补表格。(教材第20页例1)5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①5+5+5+5+5=25;②4面五环旗有205面比4面多1面,多了520+5=2(个2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表格“5”对应的“圆环”栏上写出得数25。67892.尝试编口诀。1~4尝试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独立列乘法算式,编口诀,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集体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5×5=25 五五二十五5×6=30 五六三十5×7=35 五七三十五5×8=40 五八四十5×9=45 五九四十五3.找规律,记口诀。学生发现的规律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都相差5。4.(202)课件出示。5×7= 。请同学们想一想,计算这道题要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5×7=35 口诀:五七三十五中哪些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哪句口诀不可以?为什么?指名口答后,教师归纳:一句乘法口诀一般都可以算两个乘法算式,两个因数相同的乘法算式除外。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最后让学生全班齐读这四个乘法算式。三、巩固练习211同桌两人合作,对口令。212510最后全班交流。2135分别乘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可能有以下发现:①相邻的两个积相差5。②5与1,3,5,7,9相乘的积的个位上都是5。③5与2,4,6,8相乘的积的个位上都是0。教师指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帮助我们熟记5的乘法口诀。四、课堂小结)有什么规律?你能背出5诀吗?让学生说规律,背口诀。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10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练习六。【教学目标】1~5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55(板书课题二、巩固练习211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答案,全班齐读口诀和相应的算式。1~5指名口答,并板书。222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9×5.TIF;Z*4;Y*4,JZ5×9一:学生可以通过计算两个算式的结果来比较大小,两边都等于45;5995最后教师要指出:解答这样的题目时要看清题目,认真审题,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进行口算。223让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口算,再集体反馈。反馈时教师强调要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22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可以转化乘加或乘减的算式;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2255+5=105×5=25、5-5=0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小结:所填的运算符号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一样。三、解决问题完成教材第22页的第6题。课件出示医院里护士拿药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图上有什么?护士在干什么?指名学生口答。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出示第65粒,要求一共有多少粒。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列式解答。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11课时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内容。【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熟读乘法算式。1~5并利用口诀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重点难点】[重点]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难点]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点名课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整理与复习,巩固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板书课题)二、归纳整理1.复习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指名口答,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1~5填一填。23生填好的正确的口诀表。读一读,让学生小组讨论:表里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排列的?让学生用1~5的乘法口诀卡片摆出一个排列有规律的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利用乘法口诀进行口算。①教师说几句口诀,指名口答出相应的乘法算式。13.应用口诀解决问题。232①课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②让学生画一画、填一填,然后同桌交流。③集体反馈时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和根据哪句口诀口算的。243每组中黄、红、蓝圆片各有几个?②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③组织集体交流。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1~5四、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1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乘法知识,熟记口诀,熟练利用口诀计算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进一步巩固乘法知识,熟记口诀,熟练利用口诀计算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5问题,说说看,你都掌握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相关练习进一步巩固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二、解决问题2423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教师选几题让学生说说是应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乘加、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254(1)让学生观察题图并理解题意。3.255(()认真观察题图,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25534336)3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反馈。4.256引导学生读题、观察图,弄清题目中隐含的一个条件“共有55.257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集体反馈。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讨论:你用什么方法迅速判断出算式的运算?(1)(2)进行比较,如果相差较大一般就用乘法……6.完成教材第25页的第8题。1816自己的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1~5熟练了,而且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四、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角的初步认识(1)【教学内容】教材第26~2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初步认识角,能在平面图中辨认出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重点难点】[重点]会辨认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教材第26页单元主题图。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角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在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指出钟面上、剪刀上、水管上、折扇上的角。随着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闪现学生发现的角。(2)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角?小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角。2.教学例2。折角。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尝试折出角。教师选择学生折出的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并有意识地将角放置于不同的位置。组织活动:你们摸一摸角的这儿(两边及顶点上的角,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特征。做活动角。你能按老师的口令拉动活动角吗?教师指出: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①抽象出角的图形。课件演示:由活动角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角。教师指出: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让学生用三角板任意画一个角并标出顶点和边。教学直角。①教师指着一块三角板上的直角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直角。指出:三角板上有1个角是直角。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上有几个直角?学生回答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可以在直角上标上符号“┐”来表示直角。②介绍判定直角的方法。教师指出:判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要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如果这个角与三角板上的直角一样大,那么这个角就是直角。让学生用直角的判定方法通过操作活动思考: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上各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三、巩固迁移1.巩固练习。12、3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2导学生有序地数。3三角板量后再指出哪些是直角,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探究。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8页“课堂活动”。223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归纳如下: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直角,掌握判定直角的方法,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角。1.课堂作业2.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2课时角的初步认识(2)【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经历认识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会借助三角板等工具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重点难点】[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难点]会辨认锐角和钝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有关角的知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重点引导学生回忆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需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如果这个角与三角板上的直角一样大,那么这个角就是直角。二、探究新知1.教学教材第28页例3。操作比较。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找出直角。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过程如下图所示:观察。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中间的角比直角小,右边的角比直角大。初步感知锐角和钝角。第一个角是直角;第二个角比直角小,这个角是锐角;第三个角比直角大,这个是钝角。教师适当指导“锐”和“钝”的写法。随着教师的介绍,课件出示:直角 锐角 钝2.教学教材第29页例4。认一认,填一填。让学生按题意要求独立解决问题,并与同伴交流想法。全班交流。先指名回答,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答案:上图中(②、④、⑥)(①、⑤)是钝角,(③、⑦)是直角。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判断画在方格纸上的角的类型,可以先观察,能看出的可直接判断。不容易看出的,可用三角板比一比。3.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教师可先示范说一说。如红领巾上有两个锐角,一个钝角;国旗上有四个直角……三、巩固练习1.巩固练习。45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对于第4题,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辨认的方法。5(8)291角。交流时,教师可让个别学生示范,并适时进行指导。2一个钝角,并与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钝角并组织交流。2.拓展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八”的思考题。让学生实际操作,由于有不同的剪法,就有不同的答案(1)三个角(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四个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五个角(个直角、两个钝角。(1) (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你在本节课表现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小结,重点强调:本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与这些角进行比较,再作出判断。但如果有些角我们能够直接看出它们比直角小或者比直角大,就不必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较了。1.课堂作业2.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二)第1课时6,7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材第31~3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67676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有关的乘法算式,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点]理解6和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及来源。[难点]记忆口诀,并应用口诀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1~52.引入。67(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311。1(1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1本台历6元,6本台历多少元?7本、8本、9本台历呢?②1个星期7天,7个星期多少天?8个、9个星期呢?列出算式。根据乘法的意义,你能列出算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列出算式:①6×6=6×7=6×8=6×9=②7×7=7×8=7×9=你能算出上面每个算式的得数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算出上面每个算式的得数。6×6=366×5=306×6=6×5+6=36×7就是6个7(或7个6)相加,等于42……编制口诀。66=367=477=4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呈现以下算式及口诀:教师指出:前四句是6的乘法口诀,后三句是7的乘法口诀。记忆口诀。①全班读一读口诀。②学生个人记忆口诀。③同桌对口令。④师生对口令。(312)2交流时,学生可能会这样说:8×6=48 口诀:六八四十八9×7=63 口诀:七九六十三68和79各用哪句口诀?”指名回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如根据“六八四十八”可以算出:6×8=48,8×6=48。三、巩固练习321同桌合作对口令。如:一个同学说“六七还可以进行以下训练:一个同学说完整口诀,另一个同学说根据这句口诀能算几个乘法算式。×8=5687=5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说出几个乘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强调:一般可以说两个,特殊情况只能说一个(×6=3)322让学生根据题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即让学生动手摆、动口算,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理解、记忆乘法口诀。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校,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指出不足之处并引导全班学生齐背6和7的乘法口诀。1.课堂作业2.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32~34的内容。【教学目标】巩固6和7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运用口诀来解决相关问题。【重点难点】[重点]巩固6和7的乘法口诀。[难点]能应用6和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1~767点明课题。6767()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1.布置课堂练习。32~331~72.组织交流。组织学生交流各题答案,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反馈解答。12且交换因数积不变。对于第3题,练习时,教师可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的情况。4学生进一步体会熟记口诀的好处。56予肯定。三、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布置练习。348~112.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810、11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3.反馈评价。针对学生在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对于第8题,教师要引导学理解为什么要求“两个货架上各有多少个热水瓶”要用不同的运算方法。最后指出:求几个积相加用乘法,求几和几相加用加法。对于第9题的最后一句,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106711(6条船,有4条船,再让学生说明列式的依据。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后教师提出:我们要熟记所学的乘法口诀,因为它不仅能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还是我们今后继续学习乘法计算的基础。五、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3课时8,9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材第35~36页的教学内容,包括例1、例2。【教学目标】记忆能力。8,9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重点难点】掌握8,9的乘法口诀,并学会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播放水中动物活动的短片)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最喜欢片中的哪些动物呢?生:红鲤鱼、乌龟、螃蟹……1?(1)一数。生:8条。(大屏幕出示书中情境图现在小明和小红想统计一下1~94下面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看谁最快?师:5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生:40条。师: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发言:4只螃蟹有32条腿,5只比4只多1只,就多8条腿,32+8=40(条5588×5师:6只、7只呢?师:谁知道8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64条)8,9(板书:8,9)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教学例1。看情境图写算式。864吗?(板书:8×8=64)师:9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生:72条。98看算式编口诀。4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总结并记口诀。818。师: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第一句“八八六十四”表示8864,9872。师:如果我们忘了八九得多少,怎么办?想上一句,八八六十四8个8再加898,64+8=72,就可以想到八九七十二。师:齐读口诀。师生用拍手、对口令等形式练习记口诀。994再汇报合作学习情况。生11支钢笔99支钢笔就是×9=8(元,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1981,所以9×9=81,可以编成口(板书)……找规律,记口诀。(课件出示1~90的数表)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生:相邻两个数相差9。几乘9,积就是几十少几。积的十位上的数加上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增加1。有的积的个位和十位正好换了以下数字。师生互动,做手指游戏。9起学。(课件出示下面的口诀,教师做手势,学生跟着做)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2.教学例2。师:出示例2,这两道题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用哪句口诀?为什么?(同桌议一议,学生汇报讨论结果。)9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男女同学对口令记口诀。开火车口算乘法。游戏:找朋友。老师请4816472就站在一块,看谁先找到自己的朋友。4×88×89×98×98×49×8四、课堂小结师:今天同学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希望今后继续努力。1.课堂作业2.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36~3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89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增强应用数学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巩固8和9的乘法口诀。89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让学生背诵1~989点明课题。89(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1.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6页的第1、2题。布置练习内容。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组织交流。让学生口答每道题答案,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明口算时应用了哪句口诀。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3~6题。布置练习内容。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组织交流。让学生口答每道题的答案,抽选部分题让学生说明用哪句口诀算的。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通过练习,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举例说明吗?3.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7题。布置练习内容。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组织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调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算法。三、师生互动,解决问题388组织学生理解题意。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结果,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每道小题列式的依据。389组织学生理解图示内容。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所提的问题。38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本题答案参考如下: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五、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5课时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39~4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巩固乘法口诀的应用(包括用乘法口诀求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积累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和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难点】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表内乘法计算。提高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梳理知识。提出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组织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鼓励学生进行互评、自评。教师补充:我们还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参与编制7~9的乘法口诀。2.引入课题。本节课我们不仅要梳理所学知识,还要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课题二、师生互动,巩固知识组织学生复习乘法口诀表。填表。402口诀补充完整。组织交流。列规律。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指导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时,让学生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等,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记忆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不同形式的背诵练习。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出示第39页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与同伴交流想法。组织交流。8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算式解决的问题。三、自主练习,巩固拓展1~5布置练习、巡视,及时发现问题。组织交流。2对于第3题,引导学生说说是“几个几相加对于第4题,让学生按图示要求做转盘,同桌配合玩转盘游戏。5诀。6先让学生说说表中已经给出的这些乘积分别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再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说说指定空格里的数;最后让学生把这张表填完整。7~12布置练习题。巡视,及时发现典型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要让学生描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第7题的第(1)小题要引导学生理解以下三种算法:支)支)支)第10题注意让学生区分“和”与“积”。第12题蕴含着一个隐蔽条件(即每张桌子配6把椅子一说这个隐蔽条件是怎么获得的(通过观察插图获得的。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的思考题。布置练习题。组织交流。4+4243+5=8,824,4+4+3+544,因此:4+4+3+5=4×4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学教程第46五、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四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观察物体【教学内容】教程第47~4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根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重点难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正确地判断出观察者的位置。【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用多媒体课件放映《盲人摸象》的故事。根据故事,提出问题。提出疑问:同一头大象,为什么在这些盲人叔叔的描述中都不一样呢?(因为他们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课堂活动:观察书包。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全班反馈。2.471。现在老师把难度加大一些。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谁愿意来说一说图上都画了什么?(桌上放着一个茶壶,4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就请大家来当裁判,判断这些茶壶图分别是由哪位同学看到的。判断好后,请将结果写在教材第47页的例1中。①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②全班反馈。同学们都完成好了吗?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结论吧。同学们在反馈时,不但要说出哪幅图是哪位同学看到的,还要说明判断的理由。学生的反馈大致如下:第一幅图是赵亮看到的。他观察的位置在茶壶的前面,因此可以看到壶把、壶嘴和壶身上花纹的全貌。第二幅图是王丽看到的。她观察的位置在茶壶的左面,因此可以看到壶把和壶身上的部分花纹。第三幅图是江铃看到的。她观察的位置在茶壶的后面,因此可以看到壶把、壶嘴和壶身,但看不到壶身上的花纹。第四幅图是丁一看到的。他观察的位置在茶壶的右面,因此可以看到壶嘴和壶身上的部分花纹。(学生在叙述理由的时候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用课件验证学生的结果,并小结。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演示,我们直观地验证了同学们判断的结果。刚才的那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这四个不同的方向来观察茶壶。这里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在观察物体时,如果从左或从右这两个方向来观察物体,我们可以统一说成是从侧面来观察物体。3.教学教材第47页的例2。过渡:同学们表现得不错,那就让我们再接再厉,一起来看看老师给你们的第二个挑战吧。2谁愿意来说一说图上都画了什么?(三个小画家正在给一位女同学画头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现在请大家来判断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哪个小画家画的?4小组派代表说明理由:第一幅图是小红画的。她观察的位置在女同学的前面,因此可以完整地画出女同学的整张脸和两条小辫子。第二幅图是小明画的。他观察的位置在女同学的右侧,因此可以画出女同学的半张脸和一条小辫子,以及头上的发夹。第三幅图是小军画的。他观察的位置在女同学的左侧,因此可以画出女同学的半张脸和一条小辫子。(学生在叙述理由的时候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4.483。的挑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那就赶快“心动不如行动吧3学生观察情境图,明确题意。教师说明: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玲玲一家星期天去郊游的情境。玲玲的爸爸是个摄影爱好者,当天他给玲玲和妈妈拍了不少照片。现在玲玲想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天天她的问题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①让学生读出玲玲的问题: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爸爸站在我们的哪个方向拍的?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先交流讨论,再将结果填写在教材第48页的例3中。③全班反馈。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结论吧。各小组说出爸爸是站在哪个方向拍的,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大致如下:第一张照片是爸爸站在玲玲和妈妈的前面拍的,因此可以拍到两个人的脸。第三张照片是爸爸站在玲玲和妈妈的左面拍的,因此可以拍到三棵树。第四张照片是爸爸站在玲玲和妈妈的右边拍的,因此可以拍到房子和一棵树。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48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说清判断的依据。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挑战,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收获?如: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找准北观察物体的特征,能帮助我们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学生的想法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9~5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通过整理与交流,进一步理解、掌握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梳理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巩固上节课所学的“观察物体”这部分知识。二、回顾整理4全班反馈。反馈时,将学生交流的内容适时进行板书。三、解决问题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将学到的知识梳理一遍。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与这些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吧。1.完成教材第49页的第1题。观察下面的照片分别是哪个小朋友拍摄的?请大家将小朋友与他们拍的照片连起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全班反馈。2.完成教材第49页的第2题。接下来我们一起观察这只玩具恐龙。同学们,这些图片分别是在哪些方位看到的,请大家填一填。并说说填写的依据。3.完成教材第50页的第3题。你能用刚才观察玩具恐龙的方法,判断出这样一组照片分别是在哪些方位看到的吗?也请大家填一填。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填写的依据。4.完成教材第50页的第4题。这四只小动物在干什么?(观察房子。)大家能从小动物们站的方位,判断出它们看到的房子的样子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再将小动物与它们各自看到的房子的图片连起来,并说说连线的依据。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与观察物体有关的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体会吗?五、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五单元测量长度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内容】教材第51~5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估测意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如何使用直尺正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设疑激趣谈话。2~33325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导入课题。1652220(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cm111(111101123111(11111(1厘米长1(1之后汇报,投影反馈?(学生比划出1“c“cm”()探究三:认识几厘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12cm5cm6cm8cm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0得几就是几厘米。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1.估一估。(出示喝牛奶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2.量吸管的长度。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后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量课桌。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521,让学生填一填。(课件出示)20cm。2cm。170cm。3cm。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再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量的方法。介绍数学文化。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五、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们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1.课堂作业2.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2课时用分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内容】教材第54~5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110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重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难点]建立1分米长度的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厘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种新的测量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认识分米,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54学生看书后反馈。生1:我知道了分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它比厘米大。生2:我还知道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生3:我知道1分米=10厘米。1(的距离,看看1分米有多长。请学生反馈比划的过程,并展示比划的结果。111学生独立活动后小组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一拃大约是1分米。2.案例教学。师:请大家先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有多长、有多宽。4人小组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测量前,小组内做好分工,落实测量人员和记录人员。小组活动后再全班组织反馈。1:我们在测量时先将直尺的零刻度对齐课桌面的一端,量出20一个记号,接着再量,然后把每次测量的数据加起来。生2:我们量出课桌面的长大约是57厘米,宽大约是40厘米。345745841应尽量测量准确。三、课堂练习教材第56页第6题。师:同学们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了,你们想知道自己手臂的长度吗?(屏幕上出示教材第56页第6题)请同学们看第6题,并读出题目的要求。4量得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学生分组活动,可让他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测量:互相量手臂的长,并把量得的结果记录下来;自己量自己的手臂长再记录下来;4人分工合作轮流量出同学手臂的长并记录下来。师:哪一组同学来汇报测量结果?生1(展示填出测量结果的表格)我们小组的4在表格中了。从表中看出。×××同学的手臂最长,是××厘米。2:这是我们小组量得的结果(展示表格同学的手臂最长,是××厘米;×××同学的手臂最短,是××厘米。师:请同学们观察,当各小组把每个同学手臂的长度填入表格以后,都能很快地发现小组中哪位同学的手臂最长,哪位同学的手臂最短,这说明这种表格具有清楚地反映数量多少的优越性。请你们再仔细看表中的数量,还能发现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先在组内议一议,再说给大家听。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生1:我看到表中的数量,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手臂比×××的手臂长多少厘米?×××的手臂比×××的手臂短多少厘米?生2:看了我们组的表格,我的问题是:表中哪两个同学的手臂同样长?生3:在我们组的表中,最长的手臂和最短的手臂相差多少厘米?生4:四位同学手臂的长如果用分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分米为单位,量一量你们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分米作单位的。五、作业设计1.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3课时用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米作单位量长度。【重点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知道米与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同学们,黑板和课桌也是我们学习上的好朋友。如果老师想要知道黑板的长度,大家有办法解决吗?学生的反馈大致是:可以用直尺来测量出黑板的长度。2.指名几位同学,用直尺测量出黑板的长度。3.让学生说说测量的感受。学生会发现:直尺太短了,用它来量黑板要量好多次才能得到结果。直尺上的单位是厘米,用厘米作单位太小了,很麻烦。……(学生的想法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4.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因此在量像黑板这样较长物体或测量距离时,我们就得用5.初步感知“米”的含义。让学生读一读教材第58页的第一段话。教师指出:量较长物体的长或测量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读作1米。二、探究新知1.教学教材第58页的例1,认识1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出示米尺)同学们,米尺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米尺之所以叫作米尺,是因为1后在组内说说,你在米尺上发现什么?学生在组内开展交流活动。全班反馈。学生的反馈大致是:我们发现1m里面有100个cm,所以1m=100cm。教师追问:1m=100cm,1dm=10cm1m等于多少dm桌交流一下想法。全班交流,得出结论:1m=10dm。1通过观察米尺,我们知道了米与厘米、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1米的实际长度吧。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员间用米尺互量两臂伸平的长度,感受1m有多长。即:一人把两臂伸平,其他人用米尺帮他量一量。然后彼此交换任务,交替进行。1m?位?③全班反馈。学生的想法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2.教学教材第58页的例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接下来我们就用以米作单位的米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师生共同回顾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测量活动。填写测量结果,全班反馈。0最后将每次测的数相加起来,得到的就是最终的测量结果。4411()3.教学教材第59页的例3。3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信息。(他们在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大家想不想和他们一样,也来量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呢?请同学们先估一估教室的长和宽各有多少米。只要学生估的长度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介绍测量工具:卷尺。刚才我们是用米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和宽。尽管它比直尺方便得多,但对于测量比黑板长得多的教室的长和宽来说,还是不太方便。所以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它就是——卷尺。教师示范用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将卷尺的0刻度对准要测物体的一端。如: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就要将卷0度。②在用卷尺测量时,要注意拉紧、伸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测量教室长和宽的活动。法。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9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向学生说明用卷尺测量身高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四人一组,展开测量活动。2.59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先测量,后交流各自估测的结果。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如:量较长物体的长或测量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读作1米。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学生的想法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的内容。【教学目标】巩固用米作单位量长度的相关知识,熟练地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重点难点】梳理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回顾整理4全班反馈。反馈时,将学生交流的内容适时进行板书。三、解决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练习十四”中的问题吧。1.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1题。先指名学生说说米与厘米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再由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全班反馈。602111题,全班反馈。6034先指名说说米、分米与厘米各自间的进率关系,再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全班反馈,并选取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606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并说明测量中的注意事项。5.617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信息。6.618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信息。3度=绳子原来的长度。7.完成教材第61页的第9题。结合图文,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的信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8.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5题和教材第61页的第10题。说明要测量的内容及要求。让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及测量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带上测量工具来到操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四、课堂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体会吗?五、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5课时综合与实践 小小测量员【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过程,感受测量方法的多样性。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以测量长度为知识背景,让学生在校园里开展一次测量活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来测量身边的事物,当一回“小小测量员二、活动准备准备测量的工具。同学们,俗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行,我们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呢?指名回答,使学生明确:可根据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选择直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明确选用什么作单位量长度。指名回答。测量较短的物体时,可用cmdm用m62~63法。指名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取的信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明确测量的方法。全班反馈。通过反馈,使学生明确:0再看另一端的刻度。这样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②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将卷尺拉平、伸直,这样测量的结果才不会出现很大的误差。③测量的方法除了用工具测,还可以进行估测。如:步测等。4.说明活动方式,明确活动要求。4三、活动过程1.量学具。教师提出要求:量一量身边的书、笔盒……的长度。注意:测量时,物体的一端要对准直尺的0刻度。112.围树干。(出示情境图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让学生动手测量。)测拃长,量身高。一拃长,再交流反馈。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量身高。估长度。提出问题:学校的操场设施,哪些可以进行测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量他们的长度吗?估一估乒乓球台周边的长度;……各小组进行测量活动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适时地给学生提供帮助,进行必要的指导。四、活动结束,全班反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小组填写好的表格。五、课堂小结你有收获吗?将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六、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六单元表内除法第1课时分一分【教学内容】教材第65~67页例1、例2、例3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了解平均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平均分的应用价值,发展动手操作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难点]学会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65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二、探究新知1.1,感受不同的分法。62学生自主操作后,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并把学生的各种分法展示在黑板上。提问:你能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请你试一试。1524揭示课题: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平均分(2.2,探究平均分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例2图)把12支铅笔平均放入3应放几支?提问:你怎么想?12123(学生开始分,教师巡视。)3①1根1根地分,第一次先分1根,这样连分4次。②2根2根地分,每次分2根小棒,连分2次。③444教师强调:一定要注意每份必须分得同样多。12343.教学例3,再次探究平均分的方法。((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例3图,提问:每盘放64()63提问:每盘放24演示后,回答问题。数量要一样多,也就是平均分。2323三、巩固练习67184指名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演示,边演示边说出自己是如何分的。提问: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672332233443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在生活中分东西时出现过平均分的现象吗?五、作业设计1.课堂作业2.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体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多少份”的问题。【重点难点】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有关“分一分”的综合练习(二、解决问题1.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1题。(投影出示本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有3只松鼠和15颗松子。提问:每只松鼠平均分得多少颗松果?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利用小棒摆一摆,最后集体反馈。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学生分的方法有多种,只要是平均分,教师要予以肯定。2.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2题。投影出示本题左图,让学生理解图意。5指名学生回答,组织全班交流,然后让学生把正确的答案填在教材上。3.683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后同桌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学生口述圈一圈的方法。4.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4题。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再小组讨论,并进行反馈。5.685215组成一个五环图,可以组成几个五环图?还剩几个圆圈?提问:你打算怎样圈?指名学生口答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3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1)【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1及第70页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十六第2、3题。【教学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可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重点难点】[重点]除法的意义。[难点]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84(课件演示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这些桃就全归你。八戒一听,急忙说24=师:大家能帮八戒的忙吗?生:能。(板书:除法)二、经历学习过程,理解除法的意义1.教学例1。84一摆。42该怎么说?生: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中,每盘2个。师:刚才的操作中,要分的总数是几?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板书:842)师:大家认为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生1:=2。生2:8÷4=2(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给予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所表达的式子根据学生姓名命名为××发现。1631(板书:8÷4=2)师:8÷4=2表示什么意思?谁给我们这位新朋友“÷”取个名?学生讨论回答。(根据学生的命名,及时给予肯定)把这样的算式叫做除法算式。圆点。下面请大家用手指在桌上练习写一个“÷42。84=2如果不是分桃,8÷4=2教师小结: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先写要分的总数,然后写除号,接着写平均分的份数和等号,最后写每份是多少。师:除法有用吗?(有)还想学吗?(想)我们继续学习,请看屏幕。2.生活案例。(课件展示:24支铅笔,每6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6支装一盒”是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怎样对24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代替铅笔,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三、巩固练习123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4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2)【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2、例3、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六的第1、4、5、6题。【教学目标】题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除法算式的意义。[难点]求商的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二、自主探究1.情境案例。123几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生:12÷3。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41233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的结果各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并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3取个名字吗?么?商表示什么?2.3。(出示153个花瓶)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3学生自由猜测。写出除法算式的商。3.验证结合。153学生自由猜测。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写出除法算式的商。3.验证结合。15315÷3棒分一分进行验证。三、巩固练习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3)811、456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6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2)【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例2及练习十七的第3~6题。【教学目标】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原理。【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师:小朋友们,你们买过东西吗?师:今天,小猫的儿童用品商店开始营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教材上例2的主题图。)师:小猫商店里的东西可多啦,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分别是几元一个?学生回答。二、提出问题,探索求商的方法1.小灰兔买胶水。(课件出示)(1818小朋友们,请帮我算一算可以买几瓶胶水。(板书:18元可以买( )瓶胶水)生:我会算,186318÷3=6(瓶。(18÷3=(瓶)师:18362(板书:三(六)十八,商是6)18332.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师:你们能根据这些商品的价格,提出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吗?4式解答,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教师巡视指导)分组汇报。当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提问时,其余小组的学生要准备好作业本和笔列式计算。老师可以在视频展示台上把学生提的问题写出来,当学生列式后,重点问学生是怎样算的。如果学生提出了“谁的几个是谁的几倍”这样的问题,老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让同学们课后思考或者我们再过两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不仅问题提得好,而且计算得又对又快,真能干!我们以后计算除法的时候,只要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就行了。3.2三、巩固练习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集体算、单独算。33.44.55.6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第7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3)【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3、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9题。【教学目标】能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重点难点】用求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引入(8)学生活动后汇报:1:8428÷4=22:8248÷2=43:82148÷2=44:84128÷4=2师:通过分小棒,我们写出了除法算式。那么,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除法算式的商呢?生:用乘法口诀。师:对!用乘法口诀可以又对又快地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乘法口诀求商(3)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3。(课件出示:一群小朋友去餐厅吃饭)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48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第二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 裱花培训基础知识课件
- 裁剪技术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课件
- TCL国际电工战略规划over课件
- 中国润滑脂防冻液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硅铬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溴化钠项目创业计划书
- 某中学新校区信息化设备采购项目方案-弱电项目投标方案
- 2025年18项核心制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 孕产妇全程保健指南
- 2025年省级行业企业职业技能竞赛(老人能力评估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
- 不良贷款清收经验课件
- 航空理论教学课件
- 学堂在线 精确制导器术道 章节测试答案
- 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MOOC答案】《VLSI设计基础(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东南大学)章节作业慕课答案
- 中国儿童食管狭窄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2
- 注塑质量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