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2张)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2张)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2张)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2张)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2张)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葛亮诫子书学习目标1.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精准翻译课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第一课时诫子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文天祥诸葛亮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曾革新连弩,能同是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第一学程:

识字辨音

读准节奏

主问题: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学法指导:第一步:1.学生自己参考课下注释及查阅字典等阅读工具,能够明确课文中字词的读音及意思,搞清句子断句,及时进行标注。3分钟,完成后举手示意。3.试背全文第二步:1.班级展示时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笔记,积极补充质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fúyínsuí文言文断句技巧1.找虚词。2.还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3.字数相同,句意相对的对句。相同位置课一断开。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节奏感。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第二学程:

词汇积累

精准翻译

主问题: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精准翻译课文。学法指导:第一步: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点词汇,能够简单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对于不明确或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批注。第二步:1.个人疑惑的地方小组内合作完成。第三步:1.班内展示时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笔记,积极补充质疑。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遂:最终,竟。重点实词学一词多义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动词,学习)(名词,学业)以非学无以广才歌以咏志(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用)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①淫慢则不能励精②险躁则不能治性③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古今异义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词类活用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精准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背诵并默写全文作业第二课时诫子书第二学程:

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3)文中“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6)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学法指导:第一步:1.阅读课文,小组合作依据提示问题,理清文章思路。第二步:1.班内展示时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2.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做好笔记,积极补充质疑。(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俭节俭、俭朴内心宁静物质生活的低要求(3)文中“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明志”“致远”宁静淡泊目标途径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学核心途径目标前提(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淫慢

不能励精险躁

不能治性宁静

致远相反危害益处(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年

意时

日驰、去惜时(6)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成才第一个条件是立志第二个条件是学习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诸葛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文章主旨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希望儿子坚定意志,刻苦学习,珍惜时光,学有所成,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第四学程:

拓展延伸学法指导:第一步:1.调动以往积累,和同桌交流学习。第二步:1.班内展示时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2.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做好笔记,积极补充质疑。

“淡泊”“立志”“惜时”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词汇,是古人的精神追求。你能想到与之相关的古诗或名句吗?淡泊名利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晋·陶渊明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宋·范仲淹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莫负志。——宋·晏几道名诗名句积累树立志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李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苏轼名诗名句积累惜时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贞白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盛年不重来,一日再难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