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史地研究折射丝路文明之光-评《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_第1页
西北史地研究折射丝路文明之光-评《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_第2页
西北史地研究折射丝路文明之光-评《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_第3页
西北史地研究折射丝路文明之光-评《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_第4页
西北史地研究折射丝路文明之光-评《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史地研究折射丝路文明之光——评《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图书评介】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孔道和核心区域,因此西北史地研究与“丝绸之路”研究有着天然的联系。刘进宝教授最新推出的《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甘肃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正是西北史地与“丝路”研究相结合的有益探索。西北史地研究与“丝路”研究比翼齐飞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河西走廊,是丝路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多元文明的交融塑造了西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因此,西北史地研究与丝路文明研究可以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刘进宝对此早有认识,曾提出西北史地研究“不能将其局限在河西、甘肃,要放在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视野中考察”。该书以西北史地研究为基础,探讨丝绸之路与西北地区历史文化的关系,尤其彰显了兰州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该书专门探讨古代兰州的交通,指出“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我国中原地区经过兰州、河西走廊到西域,乃至西亚、欧洲的交通道路早已出现,只不过名称不叫‘丝绸之路’罢了”。汉代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汉昭帝时又设置金城郡,“金城郡的建置就是中西交通的产物”。由于丝绸之路的推动,“兰州逐渐成为西北地区经济贸易的重要关口”。作者将汉代以来兰州的交通放在整个中西交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指出“古代兰州的交通,是整个中西交通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兰州外,不少西北小城僻处西陲,却能在丝路繁荣的大环境下发展成为国际化的贸易都市。如隋代张掖,“成为隋唐时期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城市”。唐代武威,“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又如敦煌,“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唐天宝年间,“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216)。可以说,西北地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正是丝绸之路的馈赠。西北地区多民族发展与双向共赢的丝路贸易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往来贸易,交流融合,造就了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居和多元文化汇聚的独特景观。先秦时期有戎、羌、氐,秦汉时期有匈奴、月氏、乌孙,后来还有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汉代接收浑邪王十万降众时,采取了“因其故俗为属国”的制度。“属国”体制保留了匈奴人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方式,宽容的民族政策推动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居局面的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建立过很多民族政权,但都未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丝绸之路的繁荣是沿线民族合作联动的产物,而各民族互相联动的基础首先是沿线民族友好交往、民心相通。贸易双方的双向共赢也是丝路长期繁荣的重要原因。作者提出,丝路贸易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共赢的。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不断地交流、发展、融合后,再交流、再发展、再融合,从而达到了更高的发展”。他以“佛教的倒流”为例,指出佛教并非简单地从西向东单向传播,经过中国佛教界的改造和发展后又传回中亚、印度,从而对中亚和印度的佛教作出贡献。作者还以“波斯锦”为例说明中国与古代波斯在纺织技术上的互相影响,体现了“双向共赢”这一主题。书中指出,丝路贸易的主体是“转输贸易”,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各个重镇,都有数量不等的胡商或胡人聚落,“胡人尤其是粟特人充当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者”。由于转输贸易的需要,丝路上很多重镇是“商胡”入华之路,也是商贸中心。如新疆的吐鲁番,“一些商胡从西边来到高昌后便不再东行,而是将货物在当地出售,东边来的商人也不再西行到货物的产地去收购商品,而是在高昌购买后,再到其他地方去出售”。正是因为丝路贸易的这个特点,沿线一些城市成为国际贸易集散中心,如君士坦丁堡、巴格达、敦煌、吐鲁番、兰州等。丝路贸易的主要承担者,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成群结队地徙居中国并长期定居,其后裔有的继续经商,有的则在中国入仕,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本书关于丝路“转输贸易”的提出及论证,使以前丝路研究中一些模糊的问题更加清晰,开阔了丝绸之路研究的视野。西北史地研究与生俱来的经世情怀晚清以来,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了我国西北边疆的危机。中国学者希望通过学术研究寻求解决的途径,“西北史地学”成为一时显学。正如梁启超所言,“一时风会所趋,士大夫人人乐谈,如乾嘉间之竞言训诂音韵焉”。“西北史地学”从其产生时起,就被赋予了“经世致用”的时代特征。书中认为,西北文化多元共存,包括敦煌文化在内的“五凉文化”并不是西来的,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后形成的地域文化。正如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敦煌文化的根和魂。”(《光明日报》2023年1月16日史学版)而该书对“丝绸之路”概念的辨析,也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考察家、探险家以调查为名深入我国西北边疆,搜集情报,为列强侵华服务。“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发明者李希霍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中国考察的,他在中国的游历“带有强烈的为列强提供情报,便利其经济扩张的目的”,其所定义的“丝绸之路”也是狭隘的、简单的。随着学界研究的深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