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_第1页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_第2页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_第3页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_第4页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标准备案号J14171—2018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标准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18年7月1日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3粤建公告[2018]13号标准自2018年7月1日起实施。2018年2月26日4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3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划〉的通知》(粤建科函[2013]1029号)的要求,广州市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工程勘察;5.地基稳定性;6.地基处理;7.复合地基;8.浅基础;9.桩基础;10.基坑工程;11.地基基础施工;,本规范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广州市设计送广州市设计院(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横路3号设计大厦,邮编:510620,Email:yrgf@)。周敏辉赵群昌郭满良林玉山罗永健舒宣武自6 2术语和符号 2 2 43基本规定 7 7 4‘工程勘察 A.3勘探 205地基稳定性 23 24 6地基处理 27 27 28 28 29 7 7.1一般规定 7.2地基承载力计算 7.3变形计算 8.1一般规定 40 408.3变形计算 438.4浅基础构造规定 8.5上部结构构造规定 9.1一般规定 479.2桩基计算 489.3桩身构造 10.2基坑支护结构 10.4基坑工程施工 11地基基础施工 11.1一般规定 11.2桩基础 11.4溶(土)洞处理 68附录A广东省碳酸盐类岩石及地面塌陷分布图 插页 附录C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附录D岩溶地区物探方法选用表 附录E土的渗透变形判别 附录F溶洞稳定性分级表 附录G溶洞稳定性半定量计算 附录H石芽地基或基岩的稳定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82引用标准名录 ?89 2 2 4 7 73.2SelectionandArrangement 4EngineeringInvestigation 4.5UndergroundWat 245.3CalculationofGrou 27 27 28 29 7.2CalculationofBear 40 40 438.4DetailingRequirementsofS 438.5DetailingRequirementsofUpperSt 47 479.2CalculationofPileFoundation ‘9.3DetailingRequirementsofPileFoundation ′10.2RetainingStructureofExcavat AppendixADistributionMapsofCarbonateRockand AppendixCReferenceStandardofKarstForecasting AppendixDSelect AppendixGSemiquantitativeStabilityCalculation AppendixHStabilityCalcula 80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了适应广东省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施1.0.2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岩溶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和地基基1.0.3岩溶地区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应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1.0.4广东省岩溶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和地基基础的设计、施22.1术语3指碳酸盐岩部分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覆盖率一般在30%~70%左右,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30m。指碳酸盐岩大部分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覆盖率一般在70%以上,覆盖层厚度一般30m~100m。碳酸盐岩层被非碳酸盐岩岩层(如砂岩、页岩)覆盖,没2.1.15岩溶石柱karststonecolumn4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表面进行溶蚀,形成微小的沟痕,大的储集和运动于岩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当被人工揭露或受自然因素而骤然产生的大量涌水现象。2.2.1作用和作用效应F——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Gk——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自重;M₄——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或截面的弯矩标准值;P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P₀——相应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附加W——作用于基础底面的竖向压力标准值。2.2.2抗力和材料性能5fs,fm——桩侧岩层和桩端岩层的岩样天然湿度单轴抗压b——基础底面宽度(最小边长),或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6中73.1.1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度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3.1.1表3.1.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设计等级建筑和地基类型甲级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乙级除甲级、丙级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丙级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7层及7次要的轻型建筑物3.1.2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1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8中中3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3)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4)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5)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4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6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地基岩土工程特性和地下水埋藏条件,应对场地地基作出综合育等级发育密度(个/km²)隙率(%)岩溶强烈发育岩溶洞穴分布广,地表有较多的洼地、漏斗、落水洞、泉眼、暗岩溶中等发育9育等级发育密度(个/km²)隙率(%)岩溶弱发育注:1同一档次的三个划分指标中,根据最不利组合的2地表岩溶发育密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内岩溶空间形态(塌陷、落水洞等)3.1.5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岩溶场地,其勘察手段应加强,且1单一溶洞顶底相对高差大于8m;2钻孔见洞隙率大于60%;3钻孔线岩溶率大于30%;4溶槽或串珠状竖向溶洞发育深度超过50m。3.1.6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主体宜避开岩溶3.1.7存在下列情况之一且未经处理的场地,不应作为建筑物3.1.8稳定溶洞的完整顶板经验算满足强度要求时可作为基础3.1.9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1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章2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3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为1.0。5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安全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γ₀不应小于1.0。3.1.11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3.2地基基础的选型与布置3.2.1岩溶地区的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天3.2.2岩溶地区基础根据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础和桩基础两3.2.3应根据场地岩溶发育特征,综合考虑上部结构与基础,8在地基压缩性相差较大部位,宜根据建筑物体型和荷载9岩溶地区选用浅基础时宜采用综合的控制沉降措施。1岩溶地区的桩基,宜采用钻(冲)孔桩、旋挖桩、摩擦5当场地岩溶强烈发育,且存在串珠状和厅式溶洞时,不4.1.3可行性研究勘察应查明岩溶洞隙、土洞的发育条件,并4.1.4初步勘察应查明岩溶洞隙及其伴生土洞、塌陷的分布、4.1.5详细勘察应查明拟建工程范围及有影响地段的各种洞隙和土洞的位置、规模、埋深,岩溶堆填物性状和地下水特4.1.6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可按附录B进行。岩溶塌陷4.1.7施工勘察应针对某一地段或尚待查明的专门问题进行补加密钻孔数量和增加深度。岩溶强烈发育场地,开挖深度超过4.1.11岩溶专项勘察报告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8建议基础埋置深度(高程)一览表;10溶(土)洞治理、监测的建议;4.2.1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宜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4.2.2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宜充分利用航空摄影像片或卫星摄影像片资料进行遥感地质解译,在露头良好的地形陡峻地段、7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的经验。1洞穴位置、洞口和洞底高程,所在层位、岩性和构造发3洞内地下水状况,洞内沉积物和堆积物的成分和性质,4.2.5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成果资料宜包括实际材料图、综4.3.1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勘探点和勘探线宜结合物探方法进行4.3.2初步勘察勘探线、点的间距可按表4.3.2确定。对下列表4.3.2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孔的间距(m)一级(复杂)二级(中等复杂)三级(简单)表4.3.3初步勘察勘探孔深度(m)一级(重要工程)二级(一般工程)三级(次要工程)李深度,控制性勘探孔应不少于6m,一般性勘探孔应不少于3m;3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混合土层等特殊土层时,勘4当预定深度内有洞体存在时,应钻入洞底基岩面下不少4.3.5详细勘察勘探孔应沿建(构)筑物轴线、周边和角点布置,高层建筑中心应布置勘探孔,勘探孔间距可按表4.3.5表4.3.5详细勘察勘探孔的间距(m)一级(复杂)二级(中等复杂)三级(简单)4.3.7详细勘察勘探孔的深度除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1当基础底面以下土层厚度不大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且具备形成土洞或其他地面变形条件时,2当预计深度内有溶洞存在且可能影响地基稳定时,应钻入洞底基岩面下不少于5m,必要时应增加勘探孔和孔间CT物探4采用桩基础时,勘察深度不应小于桩端以下4倍桩径,且不小于8m;当相邻桩底的基岩面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加深勘探以下不少于2m。4.3.8施工勘察时,对于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宜采用钻探与1岩溶弱发育及中等发育场地,独立基础应一柱一孔,条形基础应6m~12m一孔。2岩溶强烈发育场地,独立基础的勘探孔可按基础底面积A确定:A≤1m²时布1个孔,1m²<A≤3m²时布2个孔,3m²<A≤5m²时布3个孔,A>5m²时布5个孔;条形基础应沿基础中线每4m布1个勘探孔。3下列情况下,应适当加密钻孔,勘探线宜垂直岩溶发育1)溶洞顶板可能利用作为地基持力层;2)遇深溶槽或串珠状溶洞,拟采取混凝土梁、板跨越,并,需查找稳定支点。的钻孔数量宜符合表4.3.9的规定。表4.3.9不同桩径下钻孔孔数布置表桩径d(m)每桩位布置钻孔数(个)123说明:1当辅以孔中物探时,每根桩应布置不少于1个钻孔;地下水诱发岩溶塌陷造成安全事故。应做好防护措施,防止言2测线宜垂直于主要地质构造走向,沿建(构)筑物轴物探点间距宜取1m~5m,跨孔孔中物探点间距宜取0.5m~勘探线间距(m)4.4.4物探使用的仪器设备和主要传感器的性能、精度应符合4.4.5地面物探发现的异常地段,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3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成果分析及其地质解释、结论、4物探测线(测点)平面图、综合解释成果平面图、地质1水文地质测绘前应进行现场水文地质踏勘,收集分析已2水文地质勘探孔应在水文地质测绘的基础上,结合场?3水文地质物探宜选用浅层地震法、高密度电法、钻孔电4水文地质试验包括现场试验(如抽水试验、连通试验)和室内试验(水质分析);4.5.3岩溶地区专门水文地质勘察的地下水作用评价,除应符5地基渗透性对地基的影响(临界水力比降Je与允许水力?5.1.1岩溶地区应考虑溶洞、溶蚀裂隙、土洞等岩溶现象对地5.1.2对于完整、较完整的坚硬岩、较硬岩地基,当符合下列1洞体较小,基础底面尺寸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5.1.3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或丙级且荷载较小的建筑物1基础底面以下土层厚度大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且不具备形成土洞的条件时;2基础底面与洞体顶板间土层厚度小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洞隙或岩溶漏斗被沉积物填满,其承载力特征值超过150kPa,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性时;3基础底面存在面积小于基础底面积25%的垂直洞隙,但5.1.4当不符合本规范5.1.2条、第5.1.3条规定的条件时,2当能取得计算参数时,可将洞体顶板视为结构自承重体5当地基为石膏、岩盐等易溶岩时,应考虑5.1.6对岩溶中等及强烈发育的浅覆盖型岩溶地基,当基岩面5.2溶洞地基稳定性评价5.2.2溶洞地基稳定性的定性评价可根据附录F,结合地区经5.2.3溶洞地基稳定性半定量评价可按附录G的方法计算,并5.2.4溶洞地基稳定性的定量评价可按有限元法等理论方法,1按本规范第5.1.2条、第5.1.3条和第5.2.2条进行定2按本规范第5.2.3条进行半定量评价;3按本规范第5.2.4条进行定量评价。5.3.1当地基中下伏基岩面为单向倾斜、岩面坡度大于10%表5.3.1-1下卧基岩表面允许坡度值征值fa(kPa)4层及4层以下的3层以下的框架结构5g——具有刚性下卧层时,地基土的变形计算值(mm)表5.3.1-2具有刚性下卧层时地基变形增大系数β3在岩土界面上存在软弱层(如泥化带)时,应验算地基5.3.2对于承受较大水平推力的建筑物,其水平抗滑移稳定性可按地基抗水平滑移稳定性的公式验算,并应满足下式E——水平抗滑力标准值的总和(kN),W——作用于基础底面的竖向压力标准值(kN);μ——岩土体对建筑物基底的摩擦系数,由试验确定,也可按表5.3.2选用;Ks水平抗滑移稳定安全系数,取1.3。岩土体的类别摩擦系数μ5.3.3对承受较大水平力的建筑物,当存在倾覆的可能时,尚Mc——倾覆力矩(kN·m);5.3.4由石芽组成的土岩组合地基应考虑石芽的稳定及溶(土)洞的存在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基础外边缘应位于潜在灌动体以外,出露石芽稳定性可按本规范附录H验算。性较小时,可不作处理,但建(构)筑物结构应采取可靠措施;2对直径较大的深埋土洞,可采用顶部钻孔灌水泥砂6.1.6对塌陷或浅埋溶(土)洞,宜采用挖填夯实法、跨越法、充填法、垫层法进行处理;对深埋溶(土)洞,宜采用注浆法、桩基法、充填法进行处理;对落水洞及浅埋的溶沟6.1.8在溶(土)洞处理过程中,发现新的溶(土)洞时,应6.1.9岩溶地基和岩溶水的处(治)理宜在岩溶地下水位稳定6.2.1充填法适用于无填充、半填充溶(土)洞、以及出露地表的溶沟(槽)、溶蚀(裂隙、漏斗)、落水洞的充填和石芽地基的嵌补。对有地下水活动的溶(土)洞,采用充填法时应设碎石、黏土+片石充填。所选用材料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6.3.1采用跨越法处理岩溶地基时,可根据溶(土)洞、溶沟6.3.2对浅埋的开口型或跨度较大的溶(土)洞,溶沟(槽)、溶蚀(裂隙、漏斗)等岩溶地基,宜采用梁、板、拱等结构跨6.3.3基底有不超过25%基底面积的溶洞(隙)且充填物难以6.3.4对于荷载不大的低层和多层建筑,围岩稳定,如溶洞位6.3.5跨越结构应有可靠的支撑面或支撑体。梁式结构在稳定6.3.6梁、板在溶沟(槽)或溶洞平面投影范围外支承面积上的基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大于基础设计荷载标准值组合的1.25倍。6.4.1当场地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采用桩基穿越不稳定1浅埋的溶(土)洞、溶沟(槽)、溶蚀(裂隙、漏斗)3基础底面以下土层厚度大于独立基础的3倍或条形基础4浅部地基存在溶蚀持续作用或地基存在滑移条件的5采用注(灌)浆加固等方法达不到处理要求的地段。6.4.2桩基础的设计、施工及检验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6.5.1注浆法适用于隐伏溶(土)洞、深埋溶洞等岩溶地基处6.5.4宜采用袖阀管注浆,注浆孔宜采用矩形或梅花形布置,间距不宜大于2m×2m,孔深入溶(土)洞底不宜小于500mm。6.5.6注浆顺序宜结合溶(土)洞和岩溶裂隙的埋深、空间形6.6.1对于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当石芽间距小于2m,其间为硬塑或坚硬状态的红黏土地基时,对于房屋为6层和6层以下的砌体承重结构、3层和3层以下的框架结构或具右150kN和150kN以下的单层排架结构,其底压力小于200k时,可不作地基处理。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利用经;验稳定性可靠的石芽作支墩式基础,也可在石芽出露部位6.6.2对于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当土层的承:力特征值大于150kPa、房屋为单层排架结构或一、二层砌体承重结构时,宜在基础与岩石接触的部位采用褥垫层进行土夹石(其中碎石含量为20%~30%)0.70±0.05减少洞跨(顶柱法);2对溶(土)洞内软土较深地段,宜采用砂桩、碎石桩、石灰桩、灰土桩、混凝土桩或者钢管等打入洞内以形成复合围建(构)筑物产生震害。当爆破对周围建(构)筑物产生的截水墙、截水洞等截流(渗流)措施;2对流量大而集中的岩溶水,应采用与水流方向一致的泄基处理时,应采用钻孔注浆、旋(摆)喷注浆等措施进行截渗77.1.1复合地基设计前,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现场试验7.1.2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范围内需要处理的溶(土)洞,宜7.1.3对散体材料复合地基增强体应进行密实度检验;对有粘7.1.5岩溶地区复合地基应设褥垫层。褥垫层设置的范围、厚7.1.8岩溶地区刚性桩复合地基中的刚性桩宜采用摩擦型桩;当桩端持力层为岩面时,宜适当增加褥垫层厚度和降低单桩承7.1.11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7.1.12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构)筑物,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7.1.13处理后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法,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3。散体加固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7.1.14岩溶地区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应深入设计要求安全度对7.2地基承载力计算7.2.1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或采用增强体静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初步设计时,有粘结强度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pk验资料时,可取0.9~1.0,当场地岩溶强烈发育时A,——桩的截面积(m²)。为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等边三角形布桩d。=1.05s,正方形布桩d。=1.1:矩形布桩d。=1.13√S₁S₂,s、S₁、S₂分别为桩间f——处理后桩间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的厚度加权平均(kPa);如无试验数据,可取各土层天然地基承7力特征值的厚度加权平均值(kPa)。β-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可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资料时,1)对柔性桩(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当桩侧土全为淤泥、淤泥质土时,可取0.2~0.4,对其他土层可取0.6~0.9;2)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可取0.8~0.9;3)对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可取0.65~0.9;4)上述系数,土洞发育时或岩溶强烈发育时取低值,弱发育时取高值。qa—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按地区经验确定。当无经验资料时,增强体范围内土洞处理后的侧摩阻力可取原土侧摩阻力的0.8倍。l₉₁——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ap桩端阻力发挥系数,应按地区经验确定。当无经验资料时,对于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可取0.7~1.0,岩溶强烈发育时取低值,弱发育时取高值;其他粘结材料桩的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可取1.0。qp—桩端端阻力特征值(kPa),可按地区经验确定:对于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应取未经修正的桩端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7.2.3有粘结强度复合地基增强体桩身强度应符合以下规定:1对于混凝土灌注桩和预制桩,当不考虑桩身构造配筋的作用时,按式(7.2.3-1)验算桩身截面强度:式中:Q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桩顶轴向压力设计值(kN);T。——工作条件系数,泥浆护壁灌注桩取0.7~0.8,干作业桩取0.9,预制桩取0.8~0.9。2对于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按式(7.2.3-2)验算桩身土和粉土采用边长150mm的立方体)在标准养护条表7.2.3桩身水泥土强度折减系数土名l,等于17时可取最大值,等于22时可取粉质黏土及粉质I,等于10时可取最大值,等于17时可取f——处理后桩间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的厚度加权平均值(kPa);如无试验数据,可取各土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厚度加权平均1由单桩复合地基试验按等变形准则或多桩合地基静载试验确定,也可按地区经验确定。β——桩间土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如无经验资料时,可取0.9~1.0,岩溶强烈发育时取低值,弱发育时取高值。7.2.5复合地基处理范围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下卧层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式中:p₂——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Pe——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地基土的自重压力值(kPa);f₂——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7.3.1复合地基的变形(s)由垫层压缩变形量、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s₁)和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s₂)组成。当垫层压缩变形量小,且在施工期已基本完成时,其变形可忽略不计。复合地基变形量(s)可按下式计算:式中:s₁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mm);s₂——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mm)。7.3.2柔性桩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s₁)可按下式计算:式中:Y。——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复合地基类型、地区实测资料及经验确定;E—处理后的第i层桩间土压缩模量(kPa),宜按当数,根据复合地基类型、地区实测资料及经验x、ā-1——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7.3.4刚性桩复合地基中各复合土层压fα——基础底面下各天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的加权平7.3.5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s₂)可按下立?数,根据复合地基类型、地区实测资料及经验7.3.6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可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表7.3.6沉降计算经验系数亚,更。8.1.4应对浅基础基底附加压力影响范围内的土洞进行处理,8.2.1当独立基础下3倍或条形基础下6倍基础宽度的土体无深,按公式(8.2.4)计算的地基极限承载力;7[s]-地基变形允许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相关要求确定。3.2.3当有条件在基础底部进行地基土的压板试验时,可通过压板试验并结合室内试验参数,由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8.2.4)反算土的强度指标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并反算土的3.2.4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式估算:式中:N,、Na、Ne——地基承载力系数,根据地基持力层代表性内摩擦角标准值φ(°),按表8.2.4-1确定。6y、5q、ξe——基础形状修正系数,按表8.2.4-2确定。b、l——分别为基础(包括箱形基础和筏形基础)底面宽度(m)与长度(m),当基础宽度大于6m时,取b=6m。Y₀、γ——分别为基底以上和基底组合持力层的土平均重力密度(kN/m³);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且不属于隔水层的土层取浮重力密度;当基底土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但属于隔水层时,γ可取天然重力密度;如基底以上的地下水与基底高程处的地下水之间有隔水层时,基底以上土层在计算γ₀时可取天然重力密度。d——基础埋置深度(m),应根据不同情况按下列规定选取:1)一般自室外地面高程算起;对于地下室采用箱形或筏形基础时,自室外天然地面起算;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从室内地面起算。2)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起自填方前的天然地面起算。3)当高层建筑周边附属建筑为超补偿基础时,宜分析和考虑周边附属建筑基底压力低于土表8.2.4-1极限承载力系数表N01234567897表8.2.4-2基础形状系数圆形或方形8.3.1地基变形计算可按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执行。对于饱和软土层,沉降经验系数业。可取1.1~1.4,具体值可按下式计算:fx——软土层的修正承载力特征值;r-附加应力和承载力的比值。当r<0.75时,取r=0.75;当r>1.0时,取r。8.3.2地基变形计算当遇到变形很小的岩层时,可不考虑其产生的沉降;当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软弱下卧层而会引起较大的沉降时,应继续计算。8.4浅基础构造规定8.4.1岩溶地区浅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5。8.4.2岩溶地区浅基础混凝土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岩溶中等及强烈发育时,不应小于150mm,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15。8.4.3岩溶地区独立基础宜设双向基础系梁,基础系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50mm,高度不宜小于基础中心距的1/12~1/8,且小于柱距的1/4,不应小于柱距的1/8,岩溶强烈发育时,不应2翼板厚度不应小于200mm,岩溶强烈发育时,不宜小部受力钢筋截面总面积的1/2,直径不小于14mm。4板在任一方向的贯通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25%。1梁板式筏基基础梁高度及配筋应符合本规范8.4.3条柱3梁板式筏基底板配筋应符合本规范8.4.5条第3、4款7支撑长度应按岩石承载力特征值进行计算,且不小于600mm;3当基础托换梁跨越岩石地基,两端支撑在土质地基上计算确定且不小于150mm,计算时应同时考虑两端土体压缩和基8.4.8岩溶地区基础和基础系梁纵向受力钢筋锚固长度及搭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接长度宜在规范规定的基础上乘以1.05的增大系数。8.5上部结构构造规定8.5.1岩溶地区的重要建筑物宜采用拆除构件法对局部基础失8.5.2岩溶地区浅基础的砌体房屋,除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砌1宜采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避免采用装2在石芽出露地区的土岩交界部位,应沿墙高全楼每隔500mm设置钢筋网片,钢筋网片应伸过土岩交界部位两侧墙体内最少1000mm,钢筋网片水平钢筋不少于2φ6;3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7.5。岩溶中等发育时,所有纵横墙均应在屋盖标高处设置加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岩溶强烈发凝土圈梁;加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50mm,上下纵筋各不应少于3φ10,箍筋不小于φ6,间距不大8.5.3岩溶地区浅基础的钢筋混凝土房屋,除满足现行国家标7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通长钢筋;当梁的跨度为4m~6m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等于6m时,长度的0.7倍。8.5.4浅基础的钢结构房屋,岩溶强烈发育时,当水平构件为8.5.5浅基础的房屋,岩溶中等及强烈发育时,砌体填充墙应沿竖向每隔500mm~600mm配置不少于2根直径6mm的拉结钢9.1.1岩溶地区的桩基,当基岩上覆土层的稳定性有保证,且9.1.2受荷较大的大直径端承桩,当桩端下持力层岩性较差、9.1.3嵌岩桩桩端持力层较破碎,岩溶裂隙强烈发育时,宜采9.1.4基岩埋深较深、基岩下溶洞发育强烈,桩端无较好的持9.1.5岩溶地区嵌岩桩桩径宜根据设计承载力确定,并考虑桩端持力层范围内溶洞的影响。当顶板跨度小于8d时,桩径宜取d≥l-2htanθ,l为顶板跨度,h为顶板厚度,θ为岩石应力扩1端承桩桩端下完整基岩层厚度不宜小于3d(d为桩径)且不小于5m;当桩端下持力层岩性较差、岩体较破碎、岩溶裂隙发育强烈、裂隙水丰富时,岩层厚度不宜小于4d且不小2摩擦端承桩桩端下完整基岩层厚度不宜小于2.5d且不小3对于端承摩擦桩,桩端下完整基岩层厚度不宜小于2.0d且不小于3m;当桩侧摩阻力超过桩总承载力的70%时,桩端下完整基岩层厚度不宜小于1.5d且不小于2m。9.1.7当桩端下溶洞中心偏离桩轴线横向距离大于临界横向偏心距离时,可不考虑溶洞对桩基承载力9.1.8桩基设计中可不考虑溶洞洞高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但9.1.9岩溶地区进入中、微风化岩层的嵌岩桩,桩端全断面嵌入岩层的深度,当岩面较平整时不少于0.2m;当岩面有起伏且岩溶中等发育时不少于0.5m,当岩面起伏较大且岩溶强烈发育时不少于1.0m。9.1.10岩溶地区基桩检验不合格时,应采取相应的加固处理2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桩基,当岩溶弱发育,地质条件3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桩基,可通过原位测试和经验参9.2.2当不具备静载试桩条件时,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力特征9.2.3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岩溶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Ap——桩端截面面积(m²),对于扩底桩,取扩底截面a₁——考虑岩溶、潜在土洞的桩侧土阻力折减系数,当岩溶弱发育时,可取0.95~1.0;当岩溶中等发育时可取0.85~0.95;当岩溶强烈发育时可取a₂——考虑岩溶发育程度的桩端阻力折减系数,当岩溶弱发育时,可取0.9~1.0;当岩溶中等发育时可取0.8~0.9;当岩溶强烈发育时可取0.7~0.8。9.2.4桩端进入中、微风化岩层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Rpa=k₁c₁fpAfs,fp——分别为桩侧岩层和桩端岩层的岩样天然湿度单轴可取0.75~0.85;当岩溶强烈发育时可取考虑岩溶发育的桩侧岩石层(不包括强风化层和全风化层)侧阻力修正系数,当岩溶弱发育时,当岩溶强烈发育时可取0.7~0.8,桩侧各岩层厚度宜大于2m。表9.2.4系数c₁、c₂值3对于冲(钻)孔桩,表中数值乘以0.7~0.9,长桩宜取低值;77up——桩周长(m),up=πd,对于扩底桩(扩底直径溶弱发育时,可取0.9~1.0;当岩溶中等发育时表9.2.5-1扩底抗拔桩破坏面周长取值表9.2.5-2抗拔桩侧摩阻力折减系数9.2.6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对于轴心受压的混凝土灌注桩和预制桩,可按本规范7.2.3条验算桩身制桩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桩不应低于C40,预应力管桩填芯混9.3.3抗压桩主筋伸入承台长度不应少于35d;抗拔桩主筋伸9.3.4岩溶强烈发育场地,桩身配筋宜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钢筋宜沿桩身通长配筋;2纵向钢筋的连接不宜采用搭接连接。9.3.5预应力管桩宜采机械啮合接头,桩尖宜采用H型钢桩尖。其构造见图9.3.5和表9.3.5。dhabl88910.1.1基坑支护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基坑周边环境、岩溶发育程度、基坑深度等因素,按表10.1.1的规定确定安全等级和重表10.1.1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及其重要性系数重要性系一级或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1.基坑开挖深度大于14m(构)筑物或需保护的重要管线二级或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除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基坑工程或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当开挖深度小于6m,且周围环1应分析和评估溶(土)洞和地下水对周边环境及基坑支10.1.3对于溶沟(槽)、石芽、漏斗等外露或浅埋岩体,当岩体中存在滑向基坑内的不利软弱结构面时,应进行基坑抗滑移10.1.4对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溶(土)洞,应遵循先处10.1.8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监测信息对设计与施工进行动态调10.2.2场地岩溶强烈发育,存在浅层溶(土)洞且上覆土层为饱和砂类土时,溶(土)洞未经处理的场地不宜采用水泥土重调整后序往返施工支护桩,相邻施工两桩间距不应小于5倍桩深、周边环境对变形要求严格的基坑宜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10.2.7支护桩(墙)的嵌固深度应按进入岩土层深度和长度双下连续墙或者柱支式地下连续墙的支护形式。当采用吊脚形式10.2.8岩溶地区基坑工程锚索(杆)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查明锚索(杆)穿越范围、锚固位置的水文及岩溶地质条件,以免掉钻、卡钻、地面突陷、突涌岩溶水等不利情况2锚索(杆)锚固段宜避开无填充或半填充溶(土)洞,3锚索(杆)开孔孔口不宜设置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4岩溶中等及强烈发育场地,岩溶水存在承压性和连通性时,不宜采用岩石锚索(杆);5应结合施工情况进行锚索(杆)的动态设计。事事10.3.1岩溶地区基坑可采用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水泥土连续墙、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形成截水帷幕进行封闭截水。1.5m。当透水砂层直接与强风化(或更坚硬)岩面接触时,应10.4基坑工程施工10.4.1岩溶地区的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前应进一步查明溶(土)10.4.2应在施工前,对以下影响围护结构(排桩或地下连续墙)施工安全的溶(土)洞进行处理:1不嵌岩围护结构,其轴向中心线两侧3m范围和围护结2嵌岩围护结构,除执行第1款有关土洞处理的规定外,其轴向中心线两侧3m范围、围护结构深度范围的无充填或半充填溶洞,或围护结构底部3d(d为支护桩桩径)或3.5m以内存2宜(10.3.4)进行抽水试验,检查基坑内、外水力联系4支护结构构件强度达到开挖阶段的设计强度、锚杆6应分区段分层进行开挖,每个开挖区段长度不宜大于2除第1款规定外,均应进行设计验算。在土方开挖前,小于1m。3通过第2款的地基处理,仍不满足基底土抵抗溶洞水反2渗漏水点出现流砂、流土,渗漏水变浑浊3基坑周边出现地面塌陷、建(构)筑物变形增大等;地或拟处理范围的溶(土)洞的分布、大小及洞内堆填物等情况,清查范围不小于拟处理范围外3m;施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11.1.4溶(土)洞处理工程应进行全程监测,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材料报(检)验资料、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分项检验1m时,可采用泥浆护壁冲击(旋挖)成孔,同时需储备足够泥3持力层在地下水位以下,基岩面以上砂层总厚度大于1m,岩面埋深小于10m时,宜采用钢套筒护壁冲击(旋挖)成4持力层在地下水位以下,基岩面以上砂层总厚度大于5岩溶发育强烈、溶洞高度较大的场地宜采用全套管钻6桩基位置的溶(土)洞已采用填充工艺进行了预先处理击(旋挖)成孔。11.2.2桩基施工采用泥浆护壁冲击成孔工艺,桩基位置的溶(土)洞未处理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桩成孔深度至击穿溶洞顶板位置前,宜调低泥浆相对密度至1.15~1.2,并减小冲程,通过短冲程快速冲击方式逐渐将2预先准备足够的优质泥浆,当击穿溶(土)洞出现少量3预先在施工桩孔周边准备黏土+块(碎)石混合料及回填机械,当击穿溶(土)洞出现较大护壁泥浆流失时,及时回填黏土+块(碎)石混合料并补充泥浆直至泥浆液面恢复;4当桩孔坍塌在采取上述措施仍难以控制或砂层厚度大于1m时,宜采用长钢护筒护壁施工,长钢护筒高出地面不小于3当使用冲击钻机钻孔时,钢套管内径应比钻头直径大40cm;钢套管护筒厚度保证1/150d~1/130d,且不小于18mm;钢护筒套管顶面宜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m,还应满足孔内泥浆面的高度要求,在旱地或筑岛时还应高出施工地面0.5m;当表层土层较软弱且溶洞发育强烈时,钢护筒套4钢套管跟进方法应采用分段驳接振入法,即边成孔边用5钢套管每钻进5m,应进行垂直度、机械稳定性检测等,套管顶面中心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cm,倾斜度不得大于1%。11.2.4对浅埋的溶(土)洞,可将其挖开或爆破揭顶,如洞内1成孔完成后及时检查沉渣、安装钢筋笼、安装混凝土导2当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工艺且水下浇筑混凝土时,应3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检查混凝土面高度,防止导管拔出2旋喷桩穿越溶(土)洞、接近岩面1m范围内时,宜采3岩溶地区施工时,应考虑岩溶水对桩体的影响,水泥土1在软弱土层施工时,宜采用退打且隔桩跳打施工,以防2施工遇到未处理的小土(溶)洞时,应停止拔管,连续3场地基岩面起伏较大时,钻机钻至基岩处,应降低钻进插入钢筋笼过程中应注意及时补充混凝土,确保桩顶混凝土的11.4.1根据溶(土)洞平面图、剖面图、溶(土)洞大小及11.4.2溶(土)洞的处理宜遵循先填充,后注浆的原则。对中、大型溶洞宜采用泵送低强度等级素混凝土填对特大型溶洞宜采用吹填砂+泵送低强度等级素混凝土填充处理的方法;当溶(土)洞塌陷对周边环境或施工安全的影响不严重时,可采用冲孔+回填块(碎)石的方法,其余溶(土)洞11.4.3注浆材料可采用单液浆或双液浆。单液浆可采用水泥浆、水泥砂浆、水泥泥粉浆等,双液浆可采用水泥浆与水玻璃(或其他速凝材料)的混合液。注浆处理前应进行室内配比试验可参照表11.4.3。表11.4.3注浆材料参数参考表内容1水灰比=0.8~1.2(质量比)2水:水泥:水玻璃=(0.8~1.0):1:(0.12~0.30)(质量比)11.4.4拟处理溶(土)洞的勘探孔布置:根据岩土勘探发现的溶(土)洞,按照一定间距的方格网布置钻孔查找洞体边界,并对钻孔过程中揭露的溶(土)洞要做好记录,作为注浆依据。11.4.5当平面处理边界不小于溶洞边界时,单一溶(土)洞的置注浆孔(周边孔)注入双液浆进行封堵,再对边界内的注浆孔(中央孔)进行注浆充填,中央注浆孔可采用水泥浆、水泥砂浆、水泥泥粉浆等单液浆。注浆孔布置可参照图11.4.6。图11.4.6洞体注浆示意简图间隔为3h~6h,注浆不少于2次,满足终孔压力时停止注浆,t12.1.1基槽(坑)开挖到底后,应进行基槽(坑)检验。当发现地质条件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法根据不同处理方法进行选择,具体方法有载荷试验、钻芯法、1注浆工程竣工验收检测应根据设计要求提出,检验应选择布置在有代表性地段和薄弱部位(溶洞、土洞与破碎带),且应在注浆结束后28d进行。2对设计明确提出承载力要求的工程,应采用载荷试验进行检测,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不少于3个点且满足设计要求。3注浆效果的强度评定应注重注浆前后试验数据比较,其浆孔总数的5%,且不少于3个孔,每孔加固块取样试件个数不少于3件。4注浆效果的渗透性评定应采用钻孔进行注水、抽水、压测数量不少于3个点且满足设计要求。5当检测点合格率小于或等于80%,或虽大于80%但检验12.1.4经充填法处理的溶(土)洞竣工验收检测应符合设计要1经充填处理的溶(土)洞地基有承载力要求的,应采用载荷试验检测,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不少于3个点,对复杂场地或2充填加固范围、深度和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其平均无溶(土)洞钻孔数量不少于1孔,钻孔布置宜位于距离充填灌浆孔50cm~100cm处,充填效果应根据充填前后的相关数据比较3有特殊设计要求的充填效果,可采取钻孔进行注水、抽水、压水试验或开挖检查井渗水试验等方法进行渗透性检测,抽验等技术进一步评价充填处理效果。1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应在成桩28d后,采用钻芯法进行水泥土抗压强度检验,抽检数量为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10根;承载力检测包括单桩承载力与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抽检数量分别为0.5%且不少于3根(点)。2对旋喷桩复合地基,应在成桩28d后,采用钻芯法进行水泥土抗压强度检验,抽检数量为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10数量分别为0.5%且不少于3根(点)。3对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采用低应变法检测素混凝土桩身完整性,抽检数量不低于总桩数的10%;承载力检测宜在施力的试验,抽检数量分别为0.5%且不少于3根(点)。4对CM复合地基,C桩(刚性桩)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抽检数量不低于总桩数的10%;M桩(柔性桩)采用钻芯法进行水泥土抗压强度检验,抽检数量为总桩数的0.5%由2根C桩及2根M桩的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直接测得,抽检2钻(冲)孔灌注桩,应检验并确认桩端进入持力层的位性和鉴别桩底持力层,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少于要求时,桩底持力层的钻探深度不应小于3倍桩径,且不少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少于2根。测。灌注桩抽检数量为总桩数的10%,且不少于10根;地下连20%,且不得少于3个槽段;地下连续墙作为临时性结构时,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槽段数的10%,且不得少于3个槽段。总数的1%,且不少于3根;抗拔锚杆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6根。检查材料准用记录、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分项检验记录等水位变化和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并应符合下列1应采取措施预防降水引起的地基变形、影响建(构)筑附录A广东省碳酸盐类岩石及地面塌陷分布图斗海市的图A.0.1广东省碳酸盐类岩石及地面塌陷分布图河k图例图例市市图A.0.3肇庆、佛山、广州、东莞、惠州、深圳碳酸盐类岩石及地面塌陷分布图附录B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表B.0.1场地稳定性划分极不稳定地表岩溶发育密度大于10个/km²不稳定岩溶强烈发育地段(极不稳定场地情形除外)中等稳定B.0.2岩溶场地适宜性评价,可根据场地稳定性、破坏后果、表B.0.2场地适宜性分级表C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因素的水平陷动力(40分)陷物质土的性质与(20分)多元结构(10分)75(15分)5(15分)强烈发育中等发育弱发育5注:1累计指标分≥90为极易塌陷区,71~89为易塌陷类别岩溶洞隙空间间分布断裂破间分布力层及下卧层流向地震法类OO〇映像法○O电法类电剖面法电测深法〇自然电位法电磁法类〇瞬变电磁法〇〇〇〇〇〇dso—小于该粒径的含量占总土重60%的颗粒粒径dj₀——小于该粒径的含量占总土重10%的颗粒粒径粒组的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3%的土,称为级配不连续的土。以2级配连续的土:粗、细颗粒的区分粒径为d=√d₇o·d₁oE.0.5无黏性土渗透变形类型的判别可采用以下方法:1不均匀系数小于等于5的土可判为流土。2对于不均匀系数大于5的土可采用下列判别方法:P≥35%2)过渡型取决于土的密度、粒级和形状:3接触冲刷宜采用下列方法判别:对双层结构地基,当两层土的不均匀系数均等于或小于10,且符合下式规定的条件时,不会发生接触冲刷。式中Do、d₁o——分别代表较粗和较细一层土的颗粒粒径4接触流失宜采用下列方法判别:对于渗流向上的情况,符合下列条件将不会发生接触流失。1)不均匀系数等于或小于5的土层:式中D₁s——较粗一层土的颗粒粒径(mm),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土重的15%;Ds——较细一层土的颗粒粒径(mm),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土重的85%。”2)不均匀系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层:重占总土重的20%;d₀——较细一层土的颗粒粒径(mm),式中ds、dzo——分别为小于该粒径的含量占总土重的5%和允许水管涌型0.25~0.35~0.50~0.10~注:本表不适用于渗流出口有反滤层的情况。表F溶洞稳定性分级表稳定裂隙呈闭合状或四周支洞少,洞内钙壳、溶蚀窝状崩塌表层堆积物为黏性土或较稳定厚层胶结皱。有2~3组连成的临空切割体的体量小断层中有季节性地下水活动,四周支洞较少,暗量钟乳石、灰华无近期崩塌痕迹含少量块石稳定性差中厚层夹薄胶结差断层发育。有3组以上的裂隙不易查明、处理洞顶钙壳和窝地段有危岩和近期崩塌痕迹有近期崩塌堆积物和不稳定层面胶结差泥,形成大量的临空切割体复杂,难于查明、危岩和近期崩塌痕迹多,钟乳大面积分布河或大量近附录G溶洞稳定性半定量计算G.0.1顶板塌陷堵塞法当顶板为中厚层、薄层,裂隙发育,易风化的岩层,顶板有可能坍塌、但能自行填满洞体时,无需考虑其对地基的影响。此时所需塌落高度(H)可按下式计算:式中:H₀——塌落前洞体最大高度(m);K——岩石松散(涨余)系数,石灰岩K取1.2,黏土K取1.05。G.0.2结构力学近似分析法当顶板岩层较完整,强度较高,层厚较大,并已知顶板厚度和裂隙切割情况时,可按抗弯、抗剪验算顶板稳定性,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顶板跨中有裂缝,顶板两端支座处岩石坚固完整时,可按悬臂梁计算:2当裂隙位于支座处,而顶板较完整时,可按简支梁计算:3当支座和顶板岩层均较完整时,可按两端固定梁计算:4计算弯矩和剪力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σ——岩体计算抗弯强度(石灰岩一般为允许抗压强度的T≥PT=HSL形成破裂拱。破裂时顶板岩层厚度H为:式中:b——溶洞宽度(m);φ——岩石内摩擦角(°);强度确定。破裂拱以上的岩体重量由拱承担,因承担上部荷载尚需一定的厚度,故溶洞顶板的安全厚度为破裂拱高加上部荷载作用所需要的厚度,再加适当的安全系数。附录H石芽地基或基岩的稳定计算(图H.0.1),其抗滑动稳定性应符合下G滑动岩体每延米自重(包括基础自重)W与基础顶H.0.2出露石芽或基岩按式(H.0.1)验算稳1外倾滑动结构面的走向应与石芽或基岩坡面平行或接近平行(约在30°范围内);2外倾滑动结构面应在坡面露出,即外倾滑动结构面的倾角(α)应小于基岩或石芽坡面的倾角β,即α<β。H.0.3当外倾滑动结构面内有地下水时,应考虑其地下水的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T15—136—2018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8年2月26日以粤建公告[2018]13号公告批准发布。本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省及其他地区的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成果,规范制定与现行国家和行业的建筑地基基础有关标准相协调,为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提供一套科学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把握规范规2.1术语………4.1一般规定…………4.3勘探……………4.4物探……………4.5地下水…………5地基稳定性…………5.1一般规定………5.2溶洞地基稳定性评价…………………5.3地基稳定性计算…………………6地基处理…………………6.3跨越法……………6.6褥垫层法…………7.2地基承载力计算 7.3变形计算 8.1一般规定 8.2承载力计算 8.3变形计算 8.4浅基础构造规定 8.5上部结构构造规定 9.1一般规定 9.2桩基计算 9.3桩身构造 10.1一般规定 10.2基坑支护结构 10.3基坑地下水控制 10.4基坑工程施工 11.1一般规定 11.2桩基础 11.4溶(土)洞处理 1.0.1据统计,广东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km²,碳酸盐岩积约2.9万km²,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6%。其中,约1.4万k为裸露型,主要集中分布在粤北地区;约1.5万km²为覆盖丑1安全适用:根据工程结构在安全使用条件下应满足的2)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地基不出现失稳现象;3)具有足够的耐久性;4)避免岩溶造成地基及地面塌陷;5)施工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工技术和工艺在安全方面的保证。以上为本规范的安全适用溶勘察,重视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形态分布规律、岩溶水等对于摩擦型桩基、复合地基,浅基础或筏板基础、桩筏基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地域特点鲜明,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岩风化岩层(无全风化层、强风化层,局部会存在中风化层),一般土层直接接触微风化层,且近岩面往往还出现软弱土层或砂都地区对于12层左右建筑多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20层以预应力管桩群桩基础。因此,特别强调在充分掌握岩溶发育规设计的总体构思,应包括基础选型、基础布置、基础持力层要等内容的综合分析,其核心是地基基础选型。概念设计应在规范2.1.5线岩溶率=(钻孔所遇溶洞、溶隙的长度)/(钻孔穿过碳酸盐岩的长度)×100%;面岩溶率=(地面漏斗、落水洞和溶洞面积)/(所测地段面积)×100%;体岩溶率=(溶洞体积)/(岩石总体积)×100%;2.1.7~2.1.10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岩溶地基工程关系密切的4溶(土)洞塌落造成地表塌陷。三个划分指标不必确定以哪一个为主,因为这涉及勘察方GB50007—2011规定钻孔见洞隙率大于30%或线岩溶率大于20%为岩溶强烈发育,《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45/024—2016规定钻孔见洞隙率大于60%或线岩溶率大于调整为钻孔见洞隙率大于45%或线岩溶率大于20%为岩溶强烈溶强烈发育中的极强发育程度之列。对于钻孔见洞隙率超过60%或线岩溶率大于30%的场地,岩溶塌陷常见,属于极不稳宅,地质勘察揭露该两栋建筑下存在两个洞高约为60m的大溶建造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乙级的建(构)筑物。但大量的工3.1.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洞隙稳定性。其条文说明中提出,工程需要时,应积极创造条力,而这个“一定程度的变形”可以通过基础埋深两侧的土进形主要是弹性变形,岩层、岩体的强度主要受岩塑性变形,产生破坏,因此岩石地基一般不作深度和宽度修正。3.2.2岩溶地区基础不考虑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时,从埋置3.2.3岩溶地区地基基础设计的关键是概念设计,其核心是地3.2.5上覆土层处于低风险区,稳定且较厚时,可考虑较严时,宜采用简单地基处理的地基基础(强夯法、置换法)础和桩基础宜充分发挥上覆土层对桩的摩阻力,即优先选用摩擦我国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当上覆土层厚度较小时,地面塌陷比厚度较大时严重。一般情况下,当上覆土层厚度小于10m时,塌陷严重,10m~30m时容易塌陷,厚度大于30m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较小,所以通常将底板以下10m以内存在溶洞、3.2.6上覆土层是否稳定至关重要,但目前定性和定量判定上覆土层是否稳定却很困难。以下几种土层结构和分布情况,可判2上覆土层为砂黏互层结构且与基岩接触处为砂性土。3与裂隙发育基岩接触处存在较薄的黏性土,且其上为砂对于这类情况,宜选用桩基穿过不稳定的上覆土层至岩面或进入岩层;或采用置换法进行地基处理或面积置换率较高的复合3.2.7岩面埋藏较浅或裸露时,可采用以下的建筑物基础形式:1当岩面较浅且地基下伏土层稳定时,可直接选用浅基础2当岩面裸露时,应对裸露石芽进行削平,对溶沟、溶洞3当上部结构荷载较大,浅基础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桩基础。但此时基础底至岩面的深度不深,桩长较短,桩的侧阻力难以发挥作用,故宜选择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的1岩溶地区施工人工挖孔灌注桩时易出现涌水涌砂、塌孔造成施工人员伤亡事故;而且广东省建设厅《关于限制使用人工挖孔灌注桩的通知》(粤建管字[2003]49号)文也对人工挖地区施工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的破损率高达30%~60%,所以,当岩溶中等及强烈发育时,强调不宜采用锤击沉桩率(如大直径搅拌桩等)或对上覆土层整体处理等地基处理方发育区尤其突出。如中国南方航空综合办公楼位于白云国际机场,钻孔见洞隙率达40%以上,原基础采用旋挖混凝土灌注桩承载力偏低,该部分厚薄不一,是天然的软弱土层,应予以在土岩组合地基上,由于潜在土洞存在,独立基础坍塌机会较3.2.12主要考虑到岩溶地区的基岩面起伏较大,溶洞、溶沟(槽)往往较发育,无全、强风化岩层过渡等特点,当采用桩基时,宜选钻(冲)孔灌注桩和旋挖灌注桩等易入岩的桩型。桩桩长变异性较大,嵌岩施工难以实施,可采用较小桩径 ,体基础。桩径且不小于5m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分甚至全部荷载,在这种情况下,对桩底基岩条件的要求可以1)桩身质量和承载力难以满足要求。当基岩岩溶强烈发育2)单根桩承台结构破坏的失效概率高于群桩。《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对桩基础安全的可靠度保证方面仅仅只限于单时,二桩承台的单桩破坏对承台结构破坏的失效概率为50%,三桩承台的单桩破坏对承台结构破坏的失效概率为33%。按此推断,一个承台下的桩数越多,承台结构破坏的失效概率就3)群桩对基岩的破坏性小于单桩,承台防连续倒塌能力高现意外(出现与起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时,承台结构可以通4.1.1广东省岩溶分布广泛,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建设场地来越大,对岩溶场地稳定性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屡屡出现施工设备下陷、周边房屋和道路塌陷等安全事故,轻则导致经济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建筑物毁坏、交通中断、管线爆裂等对社会影响极大的事故。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工由于岩溶场地的复杂性,岩溶勘察需有别于一般场地的勘察,勘察的阶段划分、勘察手段、勘察精度、勘察成果评价均要地下水水位变化易造成场地周边建筑物、道路及管线等下沉或损基坑开挖时,岩溶水突涌易造成基坑工程事故并影响周边环境;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地下室抗浮计算往往会低估地下水的承压性等问题。所以,对于岩溶发育区一些与地下水密切关联的工程应通过专门水文地质勘察,有利于拟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如假象。根据场地地形及地质条件,也可以选用钻探、槽探、坑垂直或斜交岩溶发育带方向,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工程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