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如何认识毒蘑菇-_第1页
野外如何认识毒蘑菇-_第2页
野外如何认识毒蘑菇-_第3页
野外如何认识毒蘑菇-_第4页
野外如何认识毒蘑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野外如何认识毒蘑菇?不要以为毒蘑菇离你很遥远,其实我国每年暑假,无论南方北方,总会有人因误食毒蘑菇而丧生。不要认为毒蘑菇很好区分,很多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外观几乎无差别。更不要相信毒蘑菇遇到银器就一定变黑。

“毒蘑菇能毒死人”,一般人还是有这个常识的。因此,民间流传着很多鉴别毒蘑菇的“高招”。其实,民间流传的种种鉴别方法,没一个靠谱的。

高招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无毒

这大概是我们最常听说的鉴别方法了。的确,如果在荒郊野地里突然发现一朵极为鲜艳美丽的蘑菇,恐怕第一个反应就是毒蘑菇!相反,如果采到几个其貌不扬的灰色或白色蘑菇,怎么看都与市场出售的食用蘑菇没有什么区别,也就不太担心了。那么,这个办法靠谱吗?

如下图中这种色彩鲜艳的蘑菇,在欧洲被称为“凯撒蘑菇”,传是凯撒大帝最喜欢吃的蘑菇,学名是“橙盖鹅膏菌”。是的,它正是出自大名鼎鼎的“毒王之家”鹅膏菌科,与同科里那帮剧毒的兄弟不同,它一点毒性都没有,很好吃。

反过来,外表朴实无华的、颜色很像我们在菜市场里的食用蘑菇的蘑菇,则是鹅膏菌科的“灰花纹鹅膏菌”,却是如假包换的“世界最毒蘑菇”!

高招二:煮的时候,能使银器、大蒜、米饭变黑的蘑菇有毒

“银器遇毒物变黑”,估计大家也都不觉得陌生。传说,古代用银针刺探食物,如果有毒,银针就会发黑。毒蘑菇当然有毒,用银器鉴别一下好像也挺有道理。至于大蒜和米饭,想必会和毒蘑菇的某种毒素发生反应从而变黑吧。那么,真是这样的吗?

一句话就可以这个结论:右图中这个淡红鹅膏菌位列世界最毒蘑菇之一,用银器皿怎么煮也不会发黑,与大蒜和米饭也不会发生变黑反应。事实上,古代用银器验毒,是用来对付砒霜(三氧化二砷)的。限于技术条件,那时的砒霜不可能提炼得很纯,总会混有一些硫化物。用银针试探的时候,银会与硫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这就是银针验毒的原理,它验的其实是硫。如果某种毒物中不含硫,比如淡红鹅膏菌、很多无硫的有机毒物甚至提纯后的砒霜,都无法让银变色。至于能让某些食物变黑的毒蘑菇,还真是有的,例如胶陀螺科的叶状耳盘菌,俗称“黑木耳”,在水中漂洗的时候,水就会变色,和鸡蛋一起炒的时候,蛋也会变黑。但是,这不能反过来理解为“不让银器、大蒜、米饭发黑的蘑菇就没有毒”。

高招三:不被虫咬的蘑菇有毒,被虫咬的蘑菇无毒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买菜时如果有虫子啃过,就表明“没打过农药”,因而对人是“健康”的。而虫子都能吃的蘑菇,肯定没有毒性。听起来,好像也挺有道理?

看看,如图,好端端的几个鳞柄白毒鹅膏菌被虫子啃成了这个样子,而它可是属于“极毒”级别哟!原来,人和虫子的体内环境、生理机制虽有诸多相通之处,但毕竟还是差得太远了。比如,人体内存在的某种受体能够与某种毒素结合,之后就会引发中毒反应,而虫子体内没有这种受体,自然也就不会中毒了,反之亦然。因此,除虫菊可以让虫子死掉,人却没什么感觉(无毒或低毒);而这种毒蘑菇,虫子啃得不亦乐乎,但人只要吃上一个,基本就回天乏术了。而在自然界,太多的可食用蘑菇从没被虫咬过,而它们本身并没有毒性。其实,更简单的办法是举例子。对人极毒、对虫无毒的,有鹅膏菌科的鳞柄白毒鹅膏菌;对人极毒、对虫也有毒的,有毒鹤膏菌;对人无毒、对虫也无毒的,有前面讲过的橙盖鹅膏菌;对人无毒,对虫却有毒的,则有鸡油菌科的鸡油菌。可见,虫子有没有咬过、是否能毒死虫子,都无法确定地证明某个蘑菇是否对人有毒。

高招四:气味或味道不好,比如腥/辣/苦/涩/麻/臭的蘑菇有毒,否则无毒

吃蘑菇嘛,当然要吃鲜香的。那些气味或味道不好的蘑菇,谁知道里面会有什么成分?很可能就是毒蘑菇!但是,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气味或味道不好,这个标准涵盖了很多复杂的味道,而且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很难逐一定量讨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某种蘑菇没有这些令人不快的味道,而且甚至带有些鲜香,也不能成为这个蘑菇无毒的证据。事实上,很多毒蘑菇在烹制时与食用蘑菇非常类似,也有着鲜美的滋味和口感,在锅里的样子与食用蘑菇完全无法分辨,吃起来也同样是鲜美可口。正因如此,造成了很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隐蔽性和危害性非常大。

特别提示:

其实,人人都知道毒蘑菇很危险,那么为什么每年各地都会不断爆发毒蘑菇中毒事件昵?究其根本,还是“误认”。

第一种误认:不认识,觉得“不会有毒吧”。

第二种误认:根据“民间鉴别高招”,确认不会有毒(但实际有毒)。

第三种误认:觉得认识,它是我吃过的某种蘑菇,没毒。但实际上认错了。

第四种误认:面对混杂在一起的多种蘑菇,只认出了无毒种,而忽略了其中夹杂的有毒种。

实际上,上述的第一种误认,即“胆子大”,相对还少一些。实际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原因,往往是出于后三种误认。比如第二种误认,就是“民间鉴别高招”误人性命的典型例证。前面提过的致命鹅膏菌,位居世界最毒蘑菇之列,广东省90%以上的毒蘑菇中毒死亡事件的肇事元凶就是它。但是,它是白色的,并不鲜艳,也没有什么异味,按照“民间鉴别高招”来看完全可以吃,结果一次次酿成悲剧,比如2022年4月,广东某地就再一次出现了致命鹤膏菌中毒事件,9人中毒,其中4人死亡。

第三种误认,与人口的长距离流动有关。某些蘑菇在家乡很常见,无毒,也很好吃。到了千里之外的某个省市后,又见到类似的蘑菇,就放心大胆地吃起来了。但是,这次见到的蘑菇可能已经是另外一种蘑菇,只是外观相似而已。我们无法确定,这次摘来的蘑菇,一定就是我们在家乡见过的那种无毒的蘑菇吗?

第四种误认,其实也很常见。一袋子摘来的野生蘑菇,看着都很像,但未必是同一种。2022年3月,四川某地发生群体性中毒事件,470名余人参加婚宴后,218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蘑菇外观识别金标准

种种“误认”导致了层出不穷的毒蘑菇误食事件。那么,究竟有没有比较靠谱的识别方法,或者说“毒蘑菇外观识别金标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让我们看看,设定“外观鉴别金标准”会遇到哪些方面的实际问题吧。

首先,自然界可能有上千种蘑菇,而中国迄今已经发现了421种毒蘑菇,横跨了39个科。要在这么广泛的范围内、这么多种近似的蘑菇中精确地划出一根“红线”,线的这边是毒蘑菇,那边是无毒蘑菇,而且能总结提炼成简单几条外观识别规则,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其次,不少毒蘑菇的毒性并不强,量少时毒性作用不明显,量大时才有危险;有些毒蘑菇的毒素在一定条件下(比如长时高温蒸煮后)可能遭到破坏,毒性可能消失。这样的现象,让“毒”和“非毒”、“不可食用”和“可食用”之间的界限本身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外观鉴别金标准更是无从谈起。

第三,关于毒蘑菇的研究还很不够,毒蘑菇的名单未来也可能会有增(新发现了毒蘑菇)、有减(曾认为是毒蘑菇的种被证实无毒)。比如双柱小林鬼笔、五棱散尾鬼笔、蛇头菌、红鬼笔、细黄鬼笔(均属于鬼笔科),以及星头菌、红笼头菌、中华散尾鬼笔(均属于笼头菌科)等等菌种,虽然都已被列入421种毒蘑菇名单,但其毒性究竟如何,都还打着一个个的问号。那么,面对这张可能会动态增减的名单,又如何能制定出一个既能概括当前,又能适应今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外观鉴别金标准呢?

这就意味着,能够“完全准确地将无毒蘑菇和毒蘑菇区分开”的“百分之百精准的外观鉴别金标准”,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

虽然如此,专家仍然提出了两条建议。这两条建议并不能保证你认出所有的毒蘑菇,但在较大的范围内,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第一条建议:“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蘑菇,不要吃!这条建议是说,凡是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即有菌盖(头上戴帽)、有菌环(腰间系裙)、有菌托(脚下穿鞋)的蘑菇,很有可能是毒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