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教案新课导入在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薯名的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的文章今天我们就通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起走近伟人一-屈原。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并把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和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结合凸显人物品格的手法;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明确屈原的政治主张及其高洁的品质,理解其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4、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教学重难点:作者简介人物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经历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作品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学识创作了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史记》内容:共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评价: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知识链接——本纪、世家、列传、表、书①本纪(12)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记帝王)《项羽本纪》②世家(30)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孔子世家》、《陈涉世家》③列传(70)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事迹《屈原列传》④表(10)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⑤书(8)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知识链接——我国史书体例体例记述方式作品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春秋》、《左传》②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国语》、《战国策》③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史记》、《汉书》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史记》⑤断代史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汉书》《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体通史)《汉书》(东汉班固)(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西晋.陈寿)(纪传体分国史)知识链接——屈原与楚辞人物生平与思想①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半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曾任三闾大夫与左徒之职,其"内选贤举能,对外连齐抗秦"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而屡遭贬谪,最后投江而死。

②屈原的大部分作品都与他的两次遭馋流放有关,一是流放汉北,一是流放江南:屈原高洁品行,忧愁发愤而著其书作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带有自传性质。"离骚"二字,司马迁解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以司马迁解释最为合理,写作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评价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人,业(mi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出生于楚国丹阳归(今湖北宜昌),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诗魂”。世界四大文化名辞赋之祖”、人(屈原、哥白尼、拉伯雷、莎士比亚)之一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择情诗。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楚辞含义①"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宋黄伯思认为"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楚辞'"②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深深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征。③楚辞,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体裁即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即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刘向等人的仿骚作品。(《离骚》.《天问》、《九章》、《九歌》)1、"楚辞"内涵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因为屈原作品中的《离骚》一篇最著名,因此又称"骚"体。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2、辞"的特点(1)形式特点①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以六言、七言为主②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③用韵不严格④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照一般的说法,凡是诗句加有"兮""些"语助词的作品,不分写作时间先后,不论作品内容,以及作者是否楚国人,都称"骚体"。三、背景探寻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任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楚项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四、课前预习(一)通假字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3)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意旨(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污浊(6)屈平既绌:"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7)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8)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9)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10)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11)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颜色憔悴古义:脸色,面容。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3、形容枯槁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委婉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裕。一词多义1、从(1)齐与楚从亲:动词,同"纵",合纵,联合抗秦(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跟从(3)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动词,听从,顺从2、患(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动词,忧虑,担心(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词,忧患,灾祸3、靡(1)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副词,无,没有(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动词,倒下4、疾(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感到痛心(2)君有疾在肌肤:名词,病(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劲疾5、绝(1)楚诚能绝齐:动词,断绝(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3)佛印绝类弥勒:副词,非常,极6、归(1)竟死于秦而归葬:动词,返回(2)吾妻归宁:动词,已婚女子回娘家(3)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旧指女子出嫁(4)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动词,归向,归覆7、见(1)信而见疑(介词,被)(2)靡不毕见(动词,同"现",表现)(3)举类迩而见义远(动词,表达,表现)(4)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动词,见到8、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zhu,动词,撰写(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u,动词,接连(3)属予作文以记之:zhu,动词,同"嘱",嘱托(4)吾属今为之虏矣:shu,名词,类,等辈9、明(1)明于治乱:动词,明晓(2)明谗谄之蔽明也:名词,视力(3)明道德之广崇:动词,阐明10、微(1)其文约,其辞微:形容词,含蓄隐晦(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副词,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隐约特殊句式特殊句式课文例句判断方法及标志判断句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离骚”者,犹离忧也3、天者,人之始也4、秦,虎狼之国。5、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的判断方法:判断句的翻译为“是”或“不是”的字句判断标志:“者也”“者,”被动句1、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而自令见放为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被动句的判断标志:“被”“为”“见”“于”“为·所”宾语前置句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2、而自令见放为3、而自令若是宾语前置句的判断方法:可通过句意、语法结构、标志性词语等综合分析宾语前置句的判断标志:“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蝉蜕于污秽介词结构后置句的判断方法:重点分析中心语和修辞语之间的关系介词结构后置句的判断标志:于词类活用重要虚词1、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1、王甚任之(代词,他)2、时秦昭天与楚婚——名作动,结为婚姻2、复之秦(动词,到)3、亡国破家相随属——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取消句子独立性)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作状,在朝内,在国外4、王怒而疏屈平(连词,表顺承)五、初读文本,理清思路1、请找出文本的线索并梳理文章结构文本的线索明线:屈原的命运王甚任之——王怒而疏之——屈平既黜——怒而迁之——自投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结构梳理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第一层(4-7):屈原被"纳"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第三部分(10-12)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五、理解字词疏通文意疏通文意,要求逐字对译,字字落实,注意重要字词、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第一段原文重要字词、句式等翻译赏析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1者也。判断句2为:担任3左徙: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4闻,学识。志,记。博闻强志,亦作"博闻强识"、"博闻强

记"。是指知识广博,长于记忆(记忆力强)5娴:熟练,熟悉

6入:名一状,对朝庭内出:名→状,对外7、遇:对待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1、简介屈原的出身、官职和杰出才能,深得楚怀王信任。

王"甚任"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

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文学上博闻强志,政治上明于治乱,社交上娴于辞令。知识链接——上古时代的姓和氏名、字、号楚王族本姓芈,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楚武王熊通之子)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的,姓用来"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姓分为若干分支,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氏用来"明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名无氏。姓: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氏:姓的分支,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来"明贵贱"

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贵族有氏,平民则无。氏的来源封邑(如屈、景、昭)号(如鲁、赵、秦)、官职(如司马、尹、史)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职业(如巫、卜、陶)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景物(如柳云、杨)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动物(如马、牛、熊)名字号名: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取名。字: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号:是"名"和"字"的延伸,所以"号"又叫别号、表号。注意: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人际交往中,一般而言,自称称名,称人称字。第二段原文重要字词、句式等翻译赏析2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楚大夫。上官,复姓。同列:官阶职位相同。害:嫉妒造为:制订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属:撰写夺:强取占为己有与:同意谗:说某人坏话,诋毁伐:自夸,炫耀

自矜功伐疏:疏远上官大夫和屈原同在朝列,他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同意。因此他就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到’。”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楚王听信小人谗言,怒而疏屈屈原

楚王疏远屈原直接原因:小人的嫉妒(臣佞)上官大夫"谗之"

根本原因:楚王的昏庸(君昏)

怀王听信谗言

不信屈原(重点段落)第三段原文翻译赏析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失。造业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平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是非,被说人坏话、谗邪的小人蒙蔽了双眼,以致邪恶小人危害了国家,端方正直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而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忧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坚守正道行为光明,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困难。诚信之人却被怀疑,忠心之人却被诽谤,怎能没有怨愤呢?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第一层: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体现出司马迁对屈原极度同情、极度悲愤的情感。(从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得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诗经》中的国风,描写爱情而不淫荡,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第二层: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第三层: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概括第一部分(1-3)段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任——疏),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第一段简介屈原,王甚任之身份+才能第二段屈原被疏臣佞+君昏第三段第一层: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第二层: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第三层: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第四段原文翻译赏析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大破楚师于丹、淅战于蓝田。——状语后置句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一次被骗)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浙③蓝田退兵屈原被绌,楚怀王错信张仪骗局,自绝于齐,楚国受孤立,导致损兵折将失地,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第五、六段原文翻译赏析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第5段: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追悔莫及(第二次受骗)第6段:诸侯击楚,楚兵大败第七段原文翻译赏析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7段:怀王赴秦,客死秦国(第三次被骗)思考6:第7段的内容?结合前文思考:屈原被黜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有何用意?(给屈原立传,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①写楚国的命运侧面说明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②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楚王父子的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暗示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第八、九段原文翻译赏析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于”表被动)为天下笑(被动句,“为”表被动)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第8段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表现了屈原怎样的情感?第8段:屈原被放,心系怀王;怀王"不知人之祸",客死异国①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展开,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和"贤",阐明他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②后从为君(楚怀王)的角度展开,纯用议论,阐明秦王客死异国乃人君"不知人之祸"。屈原被流放了,仍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第9段:顷襄王昏庸,怒而迁屈原。概括第二部分(4-9)的主要内容屈原由"绌"到"迁"和楚国灭亡的过程(4)(第一次受骗)屈原被黜,楚怀王错信张仪骗局,自绝于齐,楚国受孤立,导致损兵折将失地。陷入腹背受敌的处境。(5-6)(第二次受骗)张仪入秦,买通靳尚。怀王被惑,纵仪归秦,再次兵败。(7)(第三次被骗)秦楚通婚,子兰劝行,怀王赴秦,客死秦国,为天下笑。(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第十段原文翻译赏析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写屈原流放途中和渔父的对话,及最后殉国的壮举。第10段,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可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表现出屈原怎样的品质?差异:屈原与渔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屈原是失志不渝,以死明志;渔父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品质:两相对比,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失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在第10段中,这段文字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与一般的议论不同。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第一次问话,引出屈原对自己流放原因的揭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的悲剧实际上是时代的悲剧,"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思考:渔父劝说屈原时提出了两个什么观点?(分别用一个成语加以概括)这次对话又起什么作用?随波逐流、怀瑾握瑜作用:引出屈原的自我表白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志行高洁,宁死不屈)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楚怀王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2)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4.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①歌颂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②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③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第十一段原文翻译鉴赏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被动句)竟为秦所灭(被动句)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第11段从几个方面叙述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①文学:屈原自沉后,宋玉等人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但"终莫敢直谏",无人继承他的政治主张。②政治: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生死相联系,凸显屈原对于楚的价值。第十二段原文翻译鉴赏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①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②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③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④是对司马迁自身命运的感慨,司马迁和屈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借写屈原的身世抒发自己无限感慨。六、合作探究1、《屈原列传》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作反衬,司马迁是如何写的?其他人物性格、行动手法屈原的品行怀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对屈原“怒而疏”顷襄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对屈原“怒而迁”忠贞爱国,正道直行,突出他在楚国兴衰存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令尹子兰的邪恶欺诈、泄私愤图报复疾恶如仇、忠君爱国上官大夫的嫉贤妒能正道直行张仪的狡诈阴险英明果断靳尚、郑袖的贪婪卖国爱国无私宋玉之徒虽“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但“终莫敢直谏”忠贞爱国、正直无畏渔父的明哲保身、随遇而安坚贞品德、高尚志行相关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膜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干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前人评论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与《史记》中的其他传记不同,《屈原列传》在叙事上融入了大段的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以及《报任安书》一文,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屈原司马迁才能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博学多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人品忠君爱国,行廉志洁、坚持正义正直不屈忠君爱国仗义执言,身残志坚文学成就《离骚》、《天问》等,开创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生遭遇君王昏,听信谗言,多次被贬,投江自尽受评被疏,遭受宫刑命运选择以死明“志”以生践“志司马迁、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个忍辱而生,一个毅然赴死,一个超然而活,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说出你的理由。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毛泽东七、课堂练习1、理解性默写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着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誉,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语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的《离骚》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为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0)我们读屈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