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专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解析)_第1页
(天津专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解析)_第2页
(天津专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解析)_第3页
(天津专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解析)_第4页
(天津专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天津专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解析)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天津专用)

第三模拟

(本卷满分120分,测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本卷共11题,共28分。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8分。1~4小题、6小题,每题2分;5小题、7~11小题,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窘迫(jiǒng)胆怯(què)如释重负(shì)

B.恍惚(hū)麂子(jǐ)目眩神迷(xuàn)

C.箱箧(qiè)着想(zháo)荡然无存(dànɡ)

D.斑蝥(máo)腈纶(qíng)骇人听闻(hài)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率性自由是磁州窑刻花与彩绘的特点,在瓷器上进行刻绘又会受到器型与材料的______。因此磁州窑从古至今始终洋溢着率性与克制相互______的独特魅力,这与当代陶瓷创作的审美取向______,吸引了众多陶艺家扎根磁州窑,探寻古朴闲逸的磁州窑风格与当代艺术的相互融合的途径。

A.限制交叉不期而遇B.控制交叉不谋而合

C.限制交织不谋而合D.控制交织不期而遇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天津的桥数不清,解放桥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桥。②天津解放桥又称万国桥,俗称法国桥、法俄桥,是目前海河桥中仅剩的三座可开启的桥之一。③万国桥是一座双叶立转式开启桥,合则走车,开则过船。④这座桥的发展与诞生见证了天津由旧转新的全过程,是一块天津的活化石。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故宫是什么□我想说,它是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它不是帝王的私产,而是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五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多个房间的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故宫的美,来自时间的孕育,来自万物的和□来自我们文明中真善美的赐予。

A.?”。、B.?。”,

C.,。”;D.。。”,

5.下面对《野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B.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却始终感觉无枝可依。“徙倚”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C.颔联通过静态描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的静谧、悠闲和恬淡。

D.尾联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伯夷和叔齐。

阅读《担当的力量》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他说,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他们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困难的精神与品格。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帮父母挑担子,并慢慢适应了。

B.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

C.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

D.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母亲聊到她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当母亲和她的同学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长大后又有了坚守三尺讲台的担当,母亲和她的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C.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D.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A)(B)(C)三个画线句子分别举子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照应,而且这三个例子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位置。

B.文章②~⑤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C.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迎难而上、百折不屈”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D.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阅读《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间:参与

B.小惠未遍遍:遍及、普遍

C.小大之狱狱:监狱

D.望其旗靡靡:倒下

10.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一句是()

A.十年春,齐师伐我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可以一战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本卷共13题,共92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3),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4)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

(5),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6)陶渊明《饮酒》一诗中写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后,表述自己远离世俗的闲适恬静,悠然自乐的诗句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其利也;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有删改)

[解释]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子房:指张良,字子房。③饷馈:军饷。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项羽不然

(2)不绝粮道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15.“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晨曦里的莫高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述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16.请结合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

文章脉络“我”的情感态度

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①

②“我”想用画笔表述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③④

17.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述作用。

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

18.请结合全文分析,说“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请谈谈将哪些“美”镌刻在心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意蕴深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④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几代人对莫高窟的精心保护,引出下文再次走进莫高窟的描写。

C.第⑦段写金秋时节莫高壮美的日出景象,表述了为之沉醉、惊叹之情。

D.第⑩段写了“我们”的绘画作品内容,作品中的“画家”是“我们”对莫高窟真实情感的投影。

E.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的短篇小说,将所见、所思、所感巧妙融合,情感细腻丰富。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综合性学来,“国潮”文创产品实用性、艺术性显著提升,品类更加丰富。“国潮”流行,启示我们文创产品开发要厚植传统文化土壤,将时下潮流与传统之美相结合。某班将开展以“‘国潮’有心意的文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016~2022年国人对“国潮”产品消费情况调查表

“国潮”彰显了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其形成和流行有多方面因素:国家的强大,让人们深感自豪和荣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年轻从业者和消费者乐于尝试,善于创新,敢于表述。

“国潮”把中国文化符号、中华美学精神、传统技艺、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等相结合。制造业等经济领域需要文化创意来提升产品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则需要通过物质载体融入日常生活。“国潮”的流行,恰恰是爱国情感和文化归属感的表现。

“国潮”创把古老、丰富、深邃的传统文化,用人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一个印有“飞天”形象的杯子、一段博物馆互动短视频,都能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诗意、受到熏陶。比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丝巾、书签、茶杯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受到人们青睐。

20.请探究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1.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国潮”流行的原因。

(二)名著阅读(8分)

22.请根据名著,在下面横线处填写出对应的人物姓名。

作品人物姓名相关简介

《海底两万里》“您可以说,”船长对我说,“这人不懂得法语。”我最后看一下伤员,然后回答:“这人在两小时内就要死了。”“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他吗?”“没有。”①的手抖起来,几滴眼泪从他的眼中流出来了。从前我以为他是不会哭的。

《水浒传》当日夜至三更,②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救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暝目而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斗一打响,③便低低伏在马背上向前飞驰。跳舞能手托普塔济骑着一匹细腿黑色军马,并肩急驱。冲杀中,他亲眼看到托普塔济扬起军刀,及时地砍倒了一个刚要举平步枪的波兰兵。出刀有力,一下便砍翻了。

《骆驼祥子》④没想到事情破的这么快,自己的计划才使了不到一半,而老头子已经点破了题!怎办呢?她的脸红起来,黑红,加上半残的粉,与青亮的灯光,好像一块煮老了的猪肝,颜色复杂而难看。

23.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时间是领悟最好的容器,总要到了某个时刻,一些人才会被悦纳珍视,一些情感才得以发觉珍惜,一些体验才能够真切获得,一些疑惑才得以清楚解答……

请以“如今,才知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第10页,共10页

试卷第1页,共10页

参考解析:

1.B

本题考查字音。

A.胆怯(què)——qiè;

C.着想(zháo)——zhuó;

D.腈纶(qíng)——jīng;

故选B。

2.C

限制:约束;不许超过规定的范围。

控制:掌握住,使其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一定范围。

从句中使用的对象“器型与材料”可以确定,“限制”正确;

交叉:指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交织:形容错杂地合在一起。

从句中使用的对象“率性与克制”可以确定,“交织”正确;

不期而遇:没约定而意外相遇。

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用在句中,指磁州窑率性与克制相互交织和审美取向一致,应用“不谋而合”;

故选C。

3.D

D.语序不当,应把“发展与诞生”改为“诞生与发展”。成分残缺,应在“是一块”前加“它”。故选D。

4.B

第一处,后句“它是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显然是回答前句“故宫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是设问,所以第一空应填问号。

第二处,根据“紫禁城……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分析,此句是对紫禁城的内涵和功用的评价,是一句完整的话,所以,应在句末先用句号,再用引号。注意:句号在引号的里面。

第三处,“来自时间的孕育”“来自万物的和”“来自我们文明中真善美的赐予”这三个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是“故宫的美”三个方面的表现,所以三句之间都应用逗号。

故选B。

5.C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C.“诗人的静谧、悠闲和恬淡”表述错误。颔联中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选C。

6.D7.A8.C

6.本题考查论点的判断。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在形式上是完整的陈述句。文题“担当的力量”是本文的论题,由此可判断①段“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为论点。故选D。

7.A.根据①段“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当父辈们十几岁时”可知,本项陈述内容“和母亲聊到她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与原文不符。“母亲和她的同学……长大后又有了坚守三尺讲台的担当,母亲和她的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

8.C.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没有比喻论证;论证的是“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的分论点,进一步论证的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的观点。故选C。

9.C10.A11.A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C.错误,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狱:指诉讼事件,古今异义词。故选C。

2.考查对省略句的理解。

A.不是省略句。句意: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B.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C.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可以之一战”;

D.省略动词,“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完整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故选A。

3.A.错误,由“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可看出的是“鲁庄公的见识浅陋,目光短浅”而不是“人格的卑鄙”。故选A。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12.随君直到夜郎西芳草萋萋鹦鹉洲报君黄金台上意忽复乘舟梦日边四面歌残终破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郎”“萋”“鹦”“鹉”“洲”“篱”的正确书写。

13.这样断绝,隔绝14.(他)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啊。15.要善于选用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平时也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为:项羽不是这样。然:这样。

(2)句意为: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绝:断绝,隔绝。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重点字词有:

害:杀害;疑:怀疑。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刘邦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可知,刘邦认为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自己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自己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自己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自己能够任用他们,才是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没有重用范增,因此失败。据此分析可知,“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要善于选用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参考译文: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傲慢又侮辱人,陛下您仁厚又尊敬人,然而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和天下人共享利益;项羽妒贤嫉能,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16.“我”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或答“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也可)作为本土画家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或答“‘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欣赏晨曦里的莫高窟”也可)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我”把莫高窟以及敦煌之美镌刻在心中(或答“‘我’通过创作作品表述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也可)1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晨光里亮黄色的树叶比作闪耀的金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叶在阳光下光彩熠熠的情景。表述了对莫高窟美景的惊叹与喜爱之情。18.“我”看到了晨曦里的莫高窟的风景之美并镌刻在了心中;莫高窟的洞窟、壁画等艺术之美永远镌刻在“我”心中;一代代人用画笔表述对敦煌艺术的崇敬的责任,为莫高窟做出贡献的情怀之美永远牢记在心中;寄托了对敦煌艺术深深的喜爱与无比崇敬之情。19.BE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找到第①段“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可概括为: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根据题干提示“‘我’想用画笔表述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找到第③段“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述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可知,“我”作为本土画家又一次走进莫高窟;

根据第⑩段“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第段“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可得: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

根据第段“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可概括为:“我”把莫高窟以及敦煌之美锈刻在心中。

17.本题考查赏析语句。“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中将晨光里亮黄色的树叶比作闪耀的金子,把眼前的美景比作史诗般的图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⑧段“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第⑨段“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可知,此句写出了树叶在阳光下光彩熠熠,同时展现了晨曦里莫高窟前景色之壮美,表述了的惊叹、喜爱与赞美。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②段“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可知,有莫高窟的洞窟、壁画等艺术之美;

根据第⑤段“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第⑦段“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等语句可知,有莫高窟的风景之美;

根据第③段“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述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第段“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等语句可知,“我”用画作将莫高窟的美展现出来,“我”将为莫高窟做出贡献的情怀之美镌刻在了心中。

结合第①段“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第②段“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第③段“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述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第段“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可知寄托了对敦煌艺术深深的喜爱与无比崇敬之情。

1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精心保护”错误,应是“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

E.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

故选BE。

20.2016—2022年国人对“国潮”产品消费在总消费的占比中逐年增加21.“国潮”彰显了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国潮”其流行恰恰是爱国情感和文化归属感的表现。“国潮”创把古老、丰富、深邃的传统文化,用人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

20.解答表格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图表反映的是“2016~2022年国人对‘国潮’产品消费情况”,从具体数据“2016年3%、2017年4%、2018年5%、2019年6%、2020年8%、2021年12%、2022年16%”来看,国人对“国潮”产品消费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此可概括作答。

21.考查对文本材料的梳理和概括。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符合题意的语句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材料二“‘国潮’彰显了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材料三“‘国潮’的流行,恰恰是爱国情感和文化归属感的表现”;材料三“‘国潮’创把古老、丰富、深邃的传统文化,用人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等内容概括作答。

22.尼摩(船长)晁盖保尔柯察金(或保尔)虎妞

(1)《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全书共2卷47章。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尼摩(船长)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鹦鹉螺号(又译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艇长,带领阿龙纳斯教授进行海底环球航行。

根据“相关简介”中“船长对我”和“从前我以为他是不会哭的”,可知①是尼摩(船长);

(2)《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晁盖,晁盖,绰号“托塔天王”,是施耐庵所著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晁盖本是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保正、本乡财主。因将青石宝塔夺了过来在东溪村放下,因此人称托塔天王。后因与刘唐、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合谋智取生辰纲事发后遭官府追杀,不得已投奔梁山泊落草。因梁山泊寨主王伦忌才,不能相容,吴用智激林冲火并王伦后,大家推晁盖为寨主。宋江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遇险时,晁盖与其他梁山好汉一同劫了江州法场,将宋江,戴宗救出。后在讨伐曾头市战役中,晁盖被史文恭的一支毒箭射中,中毒身亡。

根据“相关简介”中“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救他做梁山泊主”和“言罢,便暝目而死”,可知②是晁盖;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要人物,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里,幼年丧父,于母亲相依为命,后偶遇冬妮娅,两人一见钟情,却因保尔柯察金的参军而分开。保尔柯察金的参军历程极为艰苦,多次遇难,有一次险些失去生命,但他仍然顽强地坚持着,就算最后瘫痪、失明也决不放弃,铸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这本书。

根据“相关简介”中“战斗一打响,便低低伏在马背上向前飞驰”和“冲杀中,他亲眼看到托普塔济扬起军刀”,可知③是保尔·柯察金(或保尔);

(4)《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描写了2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此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它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虎妞,是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祥子的妻子,是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长的虎头虎脑,性格大胆且泼辣,因此吓住了男人,成了没人敢娶的老姑娘。她是个办事的好手,有类似男人的爽快和利落。在和祥子的爱情纠葛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是个敢于追求个人自由爱情的人。身上有很多阶级剥削的色彩,既有许多旧社会恶俗,也是社会的牺牲品。

根据“相关简介”中“自己的计划才使了不到一半,而老头子已经点破了题”和“她的脸红起来,黑红,加上半残的粉,与青亮的灯光,好像一块煮老了的猪肝,颜色复杂而难看”,可知④是虎妞。

23.①“人”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②“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擂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

③“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品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到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同时深入分析、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本题是主观性的试题,作答时需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和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来分析作答。如认为是“神”,可从红军所创造的人类奇迹角度来分析作答;若认为是“疯子”,可从红军面对困难奋不顾身的品质方面分析;若认为是“人”,可从红军指战员与正常的人一样生活和工作的角度来分析。

示例一:我认为红军是人;首先,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的大雪山;由于当时已经是6月,红军战士衣衫单薄,且战士大都是南方人——抵御严寒能力较弱,很多战士被冻死;有一个军团三分之二的驮畜在这里死掉,成千上万的战士失去生命;其次,红军接下来又爬过了邛崃山脉、梦笔山、打鼓山,又损失了不少人,他们也是人,也有着普通人的生老病死。

示例二:我认为红军是疯子;根据原文“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休息下来的100天——其中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