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_第1页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_第2页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_第3页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_第4页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②必固其根本③则思知止以安人④不念居安思危⑤则思江海下百川⑥则思虚心以纳下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宏兹九德

A.①②⑤B.②③⑥C.⑤⑦⑧D.④⑤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皆出于此乎

C.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吾尝终日而思矣

D.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

3.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可译为“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一项是()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A.①②B.①②④C.②④D.③④

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刘正夫书

韩愈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接:接待,此处可理解为“笼络”

B.宜师古圣贤人师:以……为师

C.虽不为当时所怪怪:奇怪

D.忝同道而先进者忝:有愧于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来者则接之今后进之为文

B.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则共观而言之

C.为文宜何师以古圣贤人为法者

D.然其所珍爱者然其存于今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

如果看见他来了,怎么可以不回应他的诚意呢?

B.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名声存在的地方,就是诽谤指向的地方。

C.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并不是一定要文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且以那样的方式结束。

D.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而不是出自遵循寻常世俗之见的人。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②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

(5)请分条概括本文在学习“为文”问题上所持的观点。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A.①棺椁之作,自黄帝始②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①丘陇皆小,葬具甚微②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①以北山石为椁②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①始营初陵,其制约小②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4)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②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三.默写(共2小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2)《答司马谏议书》中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3)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导君主待人诚恳、不可倨傲的句子是:,。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快马加鞭凤毛麟角背道而驰璀璨夺目

B.揠苗助长屈指可数南辕北辙璀璨夺目

C.揠苗助长凤毛麟角南辕北辙光彩照人

D.快马加鞭屈指可数背道而驰光彩照人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11.《谏太宗十思疏》在论述时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文章开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排比,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使用排比修辞。②语言流畅,不少于150字。

奉献积累人生感谢

12.《答司马谏议书》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堪称古代政论文的典范。请你给下面事例配上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杂技团来了个新弟子,教练从走钢丝开始手把手地教他。这个弟子在练习的时候,总是没走几步就掉下来,反复练习还是如此,最后他沮丧地坐在地上,感到灰心丧气。教练走了过来,拍拍他的肩膀说:“掉落,是走稳的先决条件。”弟子闻言,又重新爬上去练习。教练在旁叮嘱着:“走,不停地走,直到你忘了那条钢丝的存在,忘了掉落这件事,你就算真正学会了。”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②必固其根本③则思知止以安人④不念居安思危⑤则思江海下百川⑥则思虚心以纳下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宏兹九德

A.①②⑤B.②③⑥C.⑤⑦⑧D.④⑤⑧

①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③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④安,形容词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

⑤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⑥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

⑦貌,名词用作状语,在表面上。

⑧宏,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弘扬。

故选:B。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一般名词作状语。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皆出于此乎

C.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吾尝终日而思矣

D.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

A项,因:因为,介词。

B项,代词,它的/表揣测语气,大概。

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D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故选:A。

辨析虚词的方法:

一、对照法。

二、语境推断法。

三、语法分析法。

四、句式分析法。

五、对句互推法。

3.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可译为“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A.正确。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以”,应译为“连词,表目的,来”,句意为: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测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一项是()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A.①②B.①②④C.②④D.③④

①说的是“儒者”,而非王安石。②句的意思是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这句话是王安石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遵从皇帝,没有侵犯官权,名正言顺。③说的是假设自己“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而认罪,非说“名实”问题。这两句都不能选。④句的意思是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安石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拒听意见。

故选:C。

理解句子几个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写可能会表述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解析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

4.把握表述还原的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A.“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说法错误,题目应该理解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故选:A。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刘正夫书

韩愈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接:接待,此处可理解为“笼络”

B.宜师古圣贤人师:以……为师

C.虽不为当时所怪怪:奇怪

D.忝同道而先进者忝:有愧于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来者则接之今后进之为文

B.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则共观而言之

C.为文宜何师以古圣贤人为法者

D.然其所珍爱者然其存于今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

如果看见他来了,怎么可以不回应他的诚意呢?

B.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名声存在的地方,就是诽谤指向的地方。

C.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并不是一定要文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且以那样的方式结束。

D.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而不是出自遵循寻常世俗之见的人。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②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

(5)请分条概括本文在学习“为文”问题上所持的观点。

(1)C.怪:责怪。译文: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

(2)A.代词,代他,指求教的后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不译;

C.动词,做;动词,作为;

D.都是代词,其中的。

(3)C.理解有误。“固开”理解为“一定……开始”有误,“禁”解释为“结束”有误,应是“禁止”。正确译文: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写。

(4)①“具”,全、都;“宜”,应该;“何师”,应是“师何”,效法谁。译文:古代圣贤所写的书完全保存了下来,文辞各不相同,应当效法谁呢?

②“若”,至于;“圣人之道”,指圣君治国之道;“尚”,看重。译文: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若重用文士就一定会看中那些有才能的人。

(5)相关内容主要在第二段。原文第二段说到“宜师古圣贤人”,他认为应该以古圣人为师。第二段还说到“师其意,不师其辞”,即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第二段还说到“无难易,惟其是尔”,千万不要把简易的故意写得繁难。只要这样就行了,即不要太过关注难易。据第三段原文“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可知,还提倡为文贵在不因循守旧,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解析:

(1)C

(2)D

(3)C

(4)①古代圣贤所写的书完全保存了下来,文辞各不相同,应当效法谁呢?

②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若重用文士就一定会看中那些有才能的人。

(5)本文中韩愈认为应以古代圣贤为师,且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而非言辞;为文不要太关注难易,贵在“能自树立”(或:不因循守旧,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参考译文:

韩愈回信给刘君足下:

蒙你惠书求教,并接受了你的馈赠,学问不足的确让我惭愧。这真是非常幸运的事啊!凡是要举进士科的人,无论哪个进士出身的士大夫家,那家不可以去拜访?前辈进士对于后辈(的求教),如果看见他来了,怎么可以不回应他的诚意呢?有人来访,就应该热情接待,全城的士大夫没有谁不是这样做的。遗憾的是,唯独我韩愈落了一个喜好笼络后进的骂名。我知道,好名声存在的地方,就是诽谤指向的地方。

如果有人来问我,我不敢不真诚地作答。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如果又问:“圣贤所写的书保存下来的很多,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我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如果再问:“做文章应该写得简易还是繁难?”我一定会郑重地说:“千万不要把简易的故意写得繁难。只要这样就行了。”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写。

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好,那么可以说,下的功夫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日常离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晚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一定要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绝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

很惭愧,我同你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只不过先中进士而已,又经常跟着令尊给事中大人学习。既然接受了你如此厚礼,又怎能不把我所能知道的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作为我对你的答复呢?你觉得我的说法怎么样?韩愈启。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B

A.①棺椁之作,自黄帝始②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①丘陇皆小,葬具甚微②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①以北山石为椁②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①始营初陵,其制约小②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4)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②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1)D.顾:反而、却。句意:但却和暴秦乱世的君主竞争奢侈。

(2)A.第一句是说用棺椁的历史,第二句是“厚葬”。C.两句均属于“厚葬”。D.第一句是“薄葬”,第二句是“厚葬”与“薄葬”的后果。

(3)A.张释之向文帝进言的目的,并不是说“厚葬”容易被发掘,而是讲明厚葬的危害﹣﹣劳民伤财,让人们产生怨气,造成国家的不安定。

(4)①衣,覆盖;不封,不做坟;易,改。译为:古代下葬,用薪覆盖,藏在原野之中,不做坟,不种树。后世圣人改用棺椁。

②亡羊,丢失了羊;凿,藏室;持火照,举火照明。译为:以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藏室,牧童举火照明找羊,失火烧了葬椁。

解析:

(1)D

(2)B

(3)A

(4)①古代下葬,用薪覆盖,藏在原野之中,不做坟,不种树。后世圣人改用棺椁。

②以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藏室,牧童举火照明找羊,失火烧了葬椁。

我听说贤圣的君主,广泛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啊!用北山石做椁,哪里能动摇它!”张释之进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后事打算。孝文皇帝感悟,便薄葬,不建山坟。

《易》说:“古代下葬,用薪覆盖,藏在原野之中,不做坟,不种树。后世圣人改用棺椁。”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文王、武王、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到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多年后,越人就挖开了他的墓。秦始皇帝葬在骊山山曲,下面铸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坟,高五十多丈,周围五里多;水银做成江海,黄金制成凫雁。天下深受其劳役之苦而造反,骊山的建造未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下面了。项羽烧了他的宫室建筑,到那儿的人都去挖掘。以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藏室,牧童举火照明找羊,失火烧了葬椁。从古至今,丧葬没有比始皇隆更盛大的,几年之间,在外遭受了项羽的灾祸,在内遭受了牧竖的灾祸,不是很可悲吗?所以德行越笃厚的人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埋葬越简约。没有德行与智慧的人,葬得越厚,坟冢越高,宫庙越华丽,被发掘得越快。由此看来,明暗的徵验,丧葬的吉凶,已经很明白了。

陛下登上皇位,亲身从事节俭,开始建第一个陵,它的规模简单而小,天下没人不称赞贤明。到迁徙昌陵,把低处填高,堆积土成山,打开百姓的坟墓,总共数以万计,修建城邑,时间紧迫,耗资一億零几百。死者怀恨于地下,活人在地上忧愁,怨气感发了阴阳,又加上了饥馑,死去和流亡的人有几十万,我非常怜悯他们。陛下非常仁慈笃厚,聪明通达超过世人,应弘扬汉家美德,发扬刘氏善行,光大五帝、三王,但却和暴秦乱世的君主竞争奢侈,攀比坟墓,违背贤智者的意愿,失去了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羞愧。孝文皇帝削坟薄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效仿;秦始皇增山厚葬,因奢侈产生忧患,值得引以为戒。原陵的规模,应该遵从大臣们的意见,来安定百姓。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三.默写(共2小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2)《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3)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故解析为:

(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重点字:操)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重点字:理)

(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重点字:授)

《答司马谏议书》名句积累:

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4.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导君主待人诚恳、不可倨傲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故解析为:

(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重点字:琴)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重点字:繁)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重点字:竭)

《谏太宗十思疏》名句积累: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

A.快马加鞭凤毛麟角背道而驰璀璨夺目

B.揠苗助长屈指可数南辕北辙璀璨夺目

C.揠苗助长凤毛麟角南辕北辙光彩照人

D.快马加鞭屈指可数背道而驰光彩照人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

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

A.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1)“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此处语境是一些家长对孩子培养的方法和态度,应用“揠苗助长”。“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此处强调“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的孩子数量少,应用“屈指可数”。“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此处说的是家长对少年儿童培养教育的行为,应用“南辕北辙”。“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此处用来形容星星的,应用“璀璨夺目”。故选B项。

(2)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句式杂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或“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成分赘余:C.语意重复,“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成分残缺:“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少了介词“以”。D.语意重复,“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故选B。

(3)括号内的内容是指出家长的错误之处,应根据本段内容填写,括号前面提到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