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房山初一(下)期末历史试卷(教师版)_第1页
2022年北京房山初一(下)期末历史试卷(教师版)_第2页
2022年北京房山初一(下)期末历史试卷(教师版)_第3页
2022年北京房山初一(下)期末历史试卷(教师版)_第4页
2022年北京房山初一(下)期末历史试卷(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北京房山初一(下)期末历史本试卷共12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第一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如下图是一位同学设计的“中国朝代更迭示意图”的片段。其中“?”处应为A.西晋 B.隋朝 C.宋朝 D.元朝2.某同学整理了两则读书摘要,请你依据摘要内容判断它们与下列哪位皇帝相关摘要1: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摘要2:统治期间,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A.唐高祖 B.唐太宗C.武则天 D.唐玄宗3.如图示意图反映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4.下图是出土于唐长安城遗址的伎乐八棱金杯,杯身上的乐师深目高鼻,服饰带有中亚风格,手持琵琶等西域乐器。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A.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唐都长安的城市建筑C.唐三彩制作工艺的成熟 D.唐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5.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A.注重门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样C.关注道德品质 D.公开公平竞争6.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示意图是小明同学学习《北宋的政治》一课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①处应填写A.重文轻武 B.杯酒释兵权 C.分化事权 D.闭关锁国7.风俗图《瓦子内说书》中的配诗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浑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诗句反映了北宋A.市民的文化生活 B.商业的高度繁荣 C.夜市高度繁荣 D.对外贸易高度繁荣8.岳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将领,以下示意图能够反映他所生活时代的是A. B.C. D.9.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材料反映了宋朝()A.民族关系融洽 B.商人地位不断提高C.海外贸易繁荣 D.江南经济飞跃发展10.它是一部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该书中,编者司马光等人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它是()A.《资治通鉴》 B.《汉书》 C.《后汉书》 D.《史记》11.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A.实行盐铁官营 B.订立“澶渊之盟”C.在地方设行省 D.在地方设“三司”12.今天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特快专递、菜鸟驿站等物流方式,早在元朝时已出现与此类似的雏形。下列文物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A.东罗马金币 B.西夏符牌 C.锦衣卫印 D.急递铺令牌13.宣政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机构。元朝宣政院辖地管辖的地区是A.澎湖和琉球 B.西藏 C.西域 D.河北、山东14.某同学为宋元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A.文学艺术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C.科学技术的进步 D.中外交通的发达15.“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文中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玄奘西行16.它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以一重或多重关堡和烽燧为支撑点,构成了一个从(明朝)中央政权到基层单位以及守城成卒的完整的、纵深的防御体系。“它”是指A.大运河 B.长城 C.紫禁城 D.都江堰17.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A.提高效率 B.强化皇权 C.控制军权 D.制约地方18.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19.某同学以“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为主题梳理所学知识,下表空白处应填写()明代明末清初清代戚继光抗击倭寇中俄雅克萨之战A.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 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20.有历史学家指出:“明清社会变革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以下史实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 B.颁布“禁海令”C.推广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D.人地矛盾突出21.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重大措施是()A.焚书坑儒 B.废除丞相C.设锦衣卫 D.设置军机处22.下图是清朝年画,年画中的厂甸位于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该图反映的风貌是()《新正逛厂甸》A.农产品投入市场 B.手工业兴盛 C.白银广泛使用 D.商业繁荣23.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①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有一定的自卫作用②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③不利于接触与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④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大了同西方的差距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4.下列明清小说中,以故事为线索,通过家族兴衰变化来揭示封建社会衰亡命运的是()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25.清朝中期以徽剧、汉调等为基础,在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后,逐步形成的新剧种是()A.元曲 B.昆曲 C.京剧 D.越剧第二部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材料一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他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举出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材料二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摘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的“大一统”》(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三次议和”有怎样的积极意义。材料三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中外历史纲要》(上)(3)依据材料三,概括与汉唐相比,元朝在边疆管理上的特点。材料四清朝治理疆域的部分措施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②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③先后册封藏传佛教首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封号。设置驻藏大臣。④先后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4)依据材料四,完成以下知识结构图。(西北、东南地区写序号)清朝的边疆统治措施西北:共同作用:东北:②西南:③东南:材料五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问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瞭望新闻周刊》(5)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2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材料一(1)观察材料一,指出图1农具的主要用途,分别写出图2和图3两种工具的名称。材料二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产生什么影响?材料三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督、抚、布、按,在一年内垦至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至二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垦至三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二十五史新编·清史》(3)材料三反映出清朝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角度,谈谈你对该措施的认识。28.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材料一①汉武帝时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②中国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武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活字印刷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1)从材料一中找出能说明下列观点内容天文历法指导农业生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的科技影响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朱或(北宋)《萍州可谈》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赵汝适(南宋)《诸蕃志》(2)依据材料二,说出指南针使用情况的变化。结合所学,说一说指南针发明与推广的历史意义。材料三明代科学巨著著作内容及成就A这部著作52卷,约190万字,共收录1892种药物,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录药方增加4倍,对所记载的药物作出了新的清晰而合理的分类,对中国两千余年的本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B全书共18卷,叙述衣食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粮食作物栽培、谷物脱粒加工、纺织染色等:著录各种日用手工业品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铁器等产品等;还力图从一般生产现象中发现规律,总结科学理论。高度总结和介绍了历代的生产经验与技术。C这部著作全书60卷,约5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项。大部分内容是对古代和当时农书的转录和摘编,约有6万字是自己的研究成果。(3)从以下著作中选取正确内容填入材料三相应的位置。(填序号)依据材料三,概括三部著作内容上的共同点。①《天工开物》②《农政全书》③《本草纲目》材料四科技发明统计表(部分)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件)(百分比)(件)(百分比)公元1—400年452862%1738%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4)依据材料四,分析1500年前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29.北京城的前世今生【北京城的兴起】材料一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jì)。《礼记·乐记》载:“武王克般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历唐至辽,初设五京,以蓟城为南京,实系陪都。……金朝继起,扩建其东西南三面,改称中都,是为北京建都之始。——摘编自侯仁之《北京建城记》碑文节选(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城政治地位的发展变化。材料二蓟城自商、周以来就是地域政治中心,战国时更成天下名都。这里是北方的陆路交通枢纽,尤其是永济渠凿通后,从水路与江南相连,可转东南之栗到幽蓟。在地理位置上为中原北方门户,面平陆,负重山,南通江淮,北连朔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谁占有蓟城就意味着谁可以取得天下。——摘编自李淑兰《北京史稿》(2)依据材料二,概括蓟城(北京城)成为都城的原因。【昔日北京城】材料三开挖大运河是这个短命王朝最大的成就。两宋以后,北京之所以成为首都,是这条运河延伸的结果。元朝在今北京地区开凿通惠河后,南方来的船只可以到达大运河的终点一积水潭。积水潭沿岸的斜街与钟鼓楼一带发展成为最繁华的商业市场,通惠河不仅是大都赖以生存的命脉,还是一条供城里人游览的风光河。——摘编自张妙弟《元大都与京城水系》(3)依据材料三,概括大运河的开凿对北京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材料四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后为清朝所沿用。明永乐(1406-1420年)完成了紫禁城及皇城的宫殿、门阙、城池,围绕中轴线的太庙、社稷坛、天坛、鼓楼、钟楼等一系列建筑。1546年,完成包围京城正南面的外城,因而北京城便是一个凸字形的轮廓。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一切城墙和沟池的修建都是为了保卫和巩固帝王的统治,一切庙宇建筑都要烘托帝王的威严。——摘编自《北京史》(4)依据材料四图文内容,概括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和体现的政治理念。今日北京城】材料五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5)作为中学生,说说你能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做哪些努力呢?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杨坚灭掉了陈,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581年、589年”是解题的关键,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杨坚灭掉了陈,成功地统一全国。2.【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的摘要“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和“贞观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他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快速,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其统治为“贞观之治”。故B符合题意;唐高祖、武则天和“贞观之治”无关,故AC不符合题意;唐玄宗的统治称为“开元盛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制度是三省六部制,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C项正确;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材料说的是中央官制而不是说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4.【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杯身上的乐师深目高鼻,服饰带有中亚风格,手持琵琶等西域乐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亚风格”,“西域乐器”,可知唐长安城遗址的伎乐八棱金杯,可用于研究唐代的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选项D符合题意;贞观之治与唐太宗治国相关,A排除;“唐都长安的城市建筑”与金杯体现的内容不符,B排除;唐三彩制属于瓷器,C排除。故选D。5.【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打破了门第限制,平民也可以通过真才实学做官,“自由报考”“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体现出科举制公开公平竞争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6.【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土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这些体现出重文轻武,A项正确。杯酒释兵权是一件事而不是政策,分化事权是加强集权的方式之一,清朝后期闭关锁国,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7.【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城市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所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8.【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岳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可知与南宋有关。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抗金名将。1127年北宋灭亡,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南迁建立南宋,定都临安。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灭亡南宋;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西夏被蒙古政权灭亡于1227年;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朝,1234年金朝被蒙古政权灭亡。故西夏、金和南宋有同时存在的时间。B正确;ACD排除,故选B。9.【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因此材料反映了宋朝海外贸易繁荣。选项C符合题意;商港、商船与民族关系内容不符,A排除;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B排除;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与“江南经济飞跃发展”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C。10.【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史学地位与司马迁齐名,其著作被宋神宗御批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题干中“它”是《资治通鉴》,A项正确;《汉书》成书于东汉,排除B项;《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宋,排除C项;《史记》成书于西汉,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示意图,可知①处是元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选项C符合题意;实行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A排除;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B排除;明朝在地方设“三司”,D排除。故选C。12.【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追,元代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所以急递铺的方式就相当于现在邮政中的特快专递等物流方式,急递铺令牌就是证明了急递铺的存在,D项正确;东罗马金币能佐证的是中外经济上的往来,A项错误;西夏符牌是证明持牌者身份和所负使命的,B项错误;锦衣卫印是明朝特务机构的印章,C项错误。故选D。13.【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时,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B项正确;A项是台湾地区,设置的是设置澎湖巡检司,排除A项;CD项不在宣政院的管辖范围,排除CD项。故选B项。14.【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汉卿是元曲的著名代表,苏轼和李清照是宋词的代表。由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是文学艺术的发展。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15.【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可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明朝明成祖永乐年间派遣郑和下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A项正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民族英雄戚继光基本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排除C项;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时期,而且玄奘是前往天竺取经,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题干中的“它”是指长城,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B。17.【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加强皇权,故B正确;君主专制背景下,提高效率、控制军权、制约地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ACD项。故选B项。18.【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应考人员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这种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A项是三省六部制实行的意义;BC项表述的是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19.【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戚继光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号称戚家军。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17纪40年代,沙俄强占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地区。1685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因此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具体史实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故空白处应填写郑成功收复台湾。故B符合题意;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不属于反抗侵略者,故A不符合题意;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两者发生在清朝,属于内部矛盾而非反抗外来侵略,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0.【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选项A符合题意;颁布“禁海令”是明清时期禁止海上贸易的法令,B排除;清朝前期,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C排除;人地矛盾突出,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A。21.【答案】D【解析】【详解】清朝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军机处,政治上加强专制措施,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清时期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皇权统治已经达到了顶峰。A是秦朝的措施、BC是明朝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D。22.【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风貌是商业繁荣。D项正确;农产品投入市场、手工业兴盛、白银广泛使用,在图片内容中无法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23.【答案】D【解析】【详解】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当时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①③④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②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4.【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关键信息“明清小说中,以故事为线索,通过家族兴衰变化来揭示封建社会衰亡命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故D符合题意;《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西游记》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25.【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C项正确;元曲是元朝时期形成的剧种,排除A项;昆曲是明朝时期形成的剧种,排除B项;越剧形成于清朝末期,排除D项。故选C项。第二部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2)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与内地一体化。(4)西北:④;东南:①。共同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等。(5)主流: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因素: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得到北方各族的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如文成公主入藏。【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可知,材料二中“三次和议”的积极意义是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可知,与汉唐相比,元朝在边疆管理上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小问4详解】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④清朝先后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新疆地区的管辖;②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先后册封藏传佛教首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封号。设置驻藏大臣和噶厦,加强对西南西藏地区的管辖;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加强对东南台湾地区的管辖。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加强对边疆统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小问5详解】根据材料五“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一统;根据材料四“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可知,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的对统一理念的文化认同。27.【答案】(1)图1:灌溉。图2是曲辕犁;图3是秧马。(2)原因:优良品种的占城稻的种植;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影响:经济重心南移。(3)推行垦荒政策;认识:大力推行垦荒,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可知图1农具是筒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可知筒车的主要用途是灌溉。图2和图3两种工具分别是唐朝的曲辕犁、宋朝的秧马。【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由“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可知优良品种的占城稻的种植;由“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由“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可知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因此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在于优良品种的占城稻的种植;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因此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经济重心南移。【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开荒执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清朝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扩大耕地面积;但是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角度,我们认识到,大力推行垦荒,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28.【答案】(1)①③②(2)变化:当初的不熟练,到后来一刻也离不了。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3)①《天工开物》B;②《农政全书》C;③《本草纲目》A。三部书作者都是明朝人,作品都总结了前人成果;都属于科学巨著。(4)变化:1500年前后中国古代科技,在明中期以前处于领先地位,1500年之后逐渐落后世界。原因:1500年前,中国的封建文明领先于世界,农耕文明发达;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中;1500年后世界其他国家(欧美)不断崛起,而清朝的闭关锁国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由“①汉武帝时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可知天文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由“②中国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武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影响世界。由“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活字印刷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发展。因此填写①③②。【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由“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指南针使用情况的变化”,可知白天和晚上都谨慎的守护查看着(指南针),一点点误差都不敢有,因为关系着生死。因此指南针使用情况的变化由当初的不熟练,到后来一刻也离不了。可知指南针发明与推广,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①《天工开物》与B对应;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可知②《农政全书》与C对应;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