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二·汉士择所从)材料二臣道如何而后可?日: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节选自黄宗羲《原臣》)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所以A俱来者B欲全身C以待D时耳E子若见F能不已G非H吾徒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友,用作动词,指亲近友爱,与现在的常用义“亲戚朋友”并不相同。B.适,指往、到,与《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中的“适”词义相同。C.见,通“现”,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中的“见”用法不同D.诣,指到,造访,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中的“诣”词义相同。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彧年轻时率族人离开易受攻击的颍川前往冀州,受到袁绍优待,但他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业,于是投奔曹操。而留在颍川的同乡大多被杀。B.郭嘉初见袁绍时就对辛评等人说,袁绍好谋无断,难以共渡大难,打算另觅主公并劝辛评一起离开,但辛评并未跟从。后来郭嘉依附了曹操。C.孙策平定丹阳,吕范请求暂兼都督,孙策认为他已拥有大批人马,不宜担任小官:吕范表示两人同舟共济,一损俱损,这样做也是为自己着想。D.周瑜先是结交孙策,孙策死后才不得已事奉孙权,但是心有不甘:诸葛亮在襄阳时,不为刘表所用,但他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为其效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4分)(2)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4分)14,关于君臣关系,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会阳陵朱安世告丞相公孙贺子太仆敬声为巫蛊①事,连及阳石、诸邑公主,贺父子皆坐诛。后上幸甘泉,疾病,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视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由是遂败。[节选自《汉书·卷四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传》]材料二: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已。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②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大将军顿首谢。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恋不应擅有所纵舍。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竟欲构太子。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白:“太子与宫人戏。”太子后知之,心衔文。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及太子至,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女巫往来宫中,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上怒,所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因是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注】①巫蛊:古代迷信,谓巫师使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历史上称本次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为“巫蛊之祸”。②大将军青:即卫青,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太子的舅舅。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皇后恐A久获罪B每戒C太子D宜留取E上意F不应G擅有H所纵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疾病,指患病,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疾病”意思不同。B.春秋,可表示一年四季,文中则用于指中国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C.草创,开始创立,与《报任安书》“草创未就”中的“草创”意思不同。D.左道,又称邪道,与现代常用成语“旁门左道”中的“左道”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汉书》的记载中,“巫蛊之祸”的开端是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以巫蛊诅咒武帝。B.在《汉书》的记载中,江充了解武帝的心意,说宫中有巫蛊之气,再逐步牵连到太子,挖得桐木人。C.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太子长大以后,与武帝在性格、执政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D.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武帝虽然听了宦官的谗言后怀疑太子,但还是亲自验证说法是否属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何太子过,辄增加白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两则材料在记录历史事件“巫蛊之祸”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徽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使不得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冬十月,越王乃请八大夫,曰:‘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大夫曳庸曰:“审赏则可战也。审其赏,明其信,无功不及,有功必加,则士卒不怠。”王曰:“圣哉!”大夫苦成曰:“审罚则可战。审罚,则士卒望而畏之,不敢违命。”王曰:“勇哉!”大夫文种曰:“审物则可战。审物,则别是非;是非明察,人莫能惑。”王曰:“辨哉!”大夫范蠡曰:“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王曰:“慎哉!”大夫皋如曰:“审声则可战。审于声音,以别清浊。清浊者,谓吾国君名闻于周室,令诸侯不怨于外。”王曰:“得哉!”(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材料二:越王勾践见怒蛙[2]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到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也;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注]怒蛙:肚子鼓胀起来的蛙,像发怒的样子,故称怒蛙。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惟是A兵革卒伍B既具C无以D行之E诚闻F于战G何以H为可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聘,在文中指诸侯派大夫出访其他诸侯;现在常用来指聘请、女子出嫁等。B.夷,指拉平、铲平,与李斯《谏逐客书》“包九夷”中的“夷”意思不相同。C.断,指决断、决定,与成语“当机立断”“断乎不可”中的“断”意思相同。D.何为,为什么,“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操”表示拿着什么,两者结构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勾践二十一年七月,勾践与楚国使者申包胥就战事进行了探讨;冬十月,勾践又与八位大夫讨论战前准备,勾践灭掉吴国的迫切心情跃然于纸上。B.申包胥认为战争之道在于智慧、仁爱和勇敢。没有了智慧,无法根据敌我力量的悬殊来采取不同的策略;没有了仁爱,不能和全军将士同甘共苦。C.大夫苦成认为严明刑罚,士兵就会望而生畏,不敢违抗命令;大夫文种认为明察事物能分辨是非,别人就无法迷惑他。越王对两者的说法褒贬不一。D.韩非子认为越王勾践把他的台榭放火焚烧而击鼓令人前进,在江边击鼓令人前进,人们听命是因为奖赏;到战争时人们无反顾之心,也是因为奖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2)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14.越王勾践见怒蛙而伏轼致敬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3分)安徽省“耀正优”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名校阶段检测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赵简子曰:“吾愿得范、中行之良臣。”史黯侍,曰:“将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之所愿也,又何问焉?”对曰:“臣以为不良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而赏善,荐可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君出在外又不能定而弃之则何良之为?若弗弃,则主焉得之?夫二子之良,将勤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若来,乃非良臣也。”简子曰:“善。吾言实过矣。”(选自《国语·晋语》)材料二: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选自《鲁穆公问子思》)材料三: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君A出B在外C又不能D定E而弃F之G则何H良之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退,指使退出,“烛之武退秦师”的“退”表示使撤退,两者用法相同。B.向,指先前,与《归去来兮辞》中“木欣欣以向荣”的“向”意思不同。C.效,指尽力,与《出师表》中“恐托付不效”的“效”意思不同。D.责,指责备,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责”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简子想寻求范氏和中行氏的良臣,史黯表示反对,他认为范氏和中行氏没有良臣,如果有良臣,两家不至于落难。B.鲁穆公向子思询问什么样的人是忠臣,子思认为能一直指出君主过错的人就是忠臣,但是鲁穆公对子思的话感到不悦。C.鲁穆公向成孙弋转述了子思关于忠臣的言论,成孙弋欣赏子思,表示如果这句话不是子思所说,他会感到厌恶,D.唐太宗通过文彦博要求魏征要“存形迹”,魏征表示君臣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做表面功夫,不利于国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荐可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4分)(2)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4分)14.材料一与材料三所论述的良臣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墨子曰:“孔子见景公,公曰:‘先生素不见晏子乎?’对曰:‘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公告晏子。晏子曰:‘三君皆欲其国安,是以婴得顺也。闻君子独立不惭于影,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始吾望儒贵之,今则疑之。’”(孔鲋)诘之曰:“若是乎?孔子、晏子交相毁也,小人有之,君子则否。孔子曰:‘灵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整,庄公怯而晏子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梁丘据问晏子曰:‘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也。’孔子闻之曰:“小子记之,晏子以一心事三君,君子也。’如此,则孔子誉晏子,非所谓毁而不见也。景公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贤乎?’对曰:‘孔子者,君子行有节者也。’是则晏子亦誉孔子可知也。”(节选自《孔丛子·诘墨》)材料二: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大路①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②,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街,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③,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蛟辊、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节选自《苟子·礼论》)【注】①大路:即大辂,古代天子坐的车。②睪芷:香草。③斿:旗上的飘带。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孔子A伐树B削迹C不自以D为辱E身穷F陈蔡G不自以H为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独立,指独自站立,与《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的“独立”意思相同。B.小子,文中特指孔子对他的学生的称呼,其中并无任何轻慢的意味。C.载,指盛放,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载欣载奔”的“载”意思不同。D.步,指快走,趋,指快跑,与成语“亦步亦趋”中的“步”"趋"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指出,齐景公将孔子对晏子的评价告诉晏子,晏子不认同该评价,且认为孔子不见自己的行为会令儒家弟子蒙羞。B.孔鲋认为,孔子赞誉晏子是用一颗忠心来对待三位君主的君子,晏子赞誉孔子是有节操和品行的君子,二人都是君子。C.在荀子看来,天子乘大辂、坐蒲席是为了保养身体;天子要等拉大辂车的马先训练得十分驯服再乘车是为了保证安全。D.荀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献出生命、坚守名节,其实也是为了保养生命;而如果一个人一味贪生,那么他最终一定会死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译文:(2)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译文:14.结合两则材料.分别概括孔鲋对墨子、荀子对墨家的评价,(3分)答: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仓囷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材料二: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佑。”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A谋小B仁者C大仁之D贼E故F我有G天下H以来I绝不J放赦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耻,指感到耻辱,“越国以鄙远”的“鄙”指作为边邑,两者用法相同。B.发,指打开,与“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中的“发”意思不相同。C.危笃,指非常危险,多指疾病而言,与现代汉语中的“病危”意思相同。D.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古人认为度人入道会有福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桓公酒醉后丢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议他通过处理好政事来洗雪耻辱。齐桓公非常赞同,于是赏赐贫穷的百姓,赦免轻罪的囚徒。B.有人认为,如果齐桓公的行为合乎道义,那么他以前不做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情,偏要等到失了帽子后才来做,他实行道义的动机就有问题。C.蜀国先主常听陈元方、郑康成讲说治乱之道,但未听他们说到赦免。诸葛亮赞同先主之见,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D.长孙皇后患病,医药未能治好,皇太子准备请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来为皇后祈福。皇后认为生死自有天命,不能因为自己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齐桓公和唐太宗对赦免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二·汉士择所从)材料二臣道如何而后可?日: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节选自黄宗羲《原臣》)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所以A俱来者B欲全身C以待D时耳E子若见F能不已G非H吾徒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友,用作动词,指亲近友爱,与现在的常用义“亲戚朋友”并不相同。B.适,指往、到,与《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中的“适”词义相同。C.见,通“现”,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中的“见”用法不同D.诣,指到,造访,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中的“诣”词义相同。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彧年轻时率族人离开易受攻击的颍川前往冀州,受到袁绍优待,但他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业,于是投奔曹操。而留在颍川的同乡大多被杀。B.郭嘉初见袁绍时就对辛评等人说,袁绍好谋无断,难以共渡大难,打算另觅主公并劝辛评一起离开,但辛评并未跟从。后来郭嘉依附了曹操。C.孙策平定丹阳,吕范请求暂兼都督,孙策认为他已拥有大批人马,不宜担任小官:吕范表示两人同舟共济,一损俱损,这样做也是为自己着想。D.周瑜先是结交孙策,孙策死后才不得已事奉孙权,但是心有不甘:诸葛亮在襄阳时,不为刘表所用,但他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为其效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4分)(2)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4分)14,关于君臣关系,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0.BEG(标点如下: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11.B(两者词义不同。“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是“出嫁”的意思。)12.D(“孙策死后才不得已事奉孙权,但是心有不甘”不正确。原文说“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意为: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成大业的人,于是全心事奉他。)13.(1)唯独高柔认为张邈一定会趁机发动叛变,众人都认为曹操和张邈相互亲近,不认为他的话正确。(句意通顺2分,“乘间”“然”各1分。)(2)如果不合乎道义,即使在朝为官,我也不会答应他,何况要牺牲自己生命呢!(句意通顺2分,“未之敢许”宾语前置、“杀”各1分。)14.①材料一认为,在乱世中臣子要善于选择君主,从而保全自己远离祸患;②材料二认为,臣子是为了天下、万民而出仕,而非为了某一姓君主。(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朝自中平年间黄巾军之乱起,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没有人不选择跟随的对象的,以此作为保全自身远避祸害的策略,然而不是英豪俊杰不能做到这一点。荀彧年轻的时候,认为颖川是四面开阔易受攻击的地方,劝乡中父老赶快避开此地,乡里的人多怀念故土不能离去,荀彧独自带领同族的人前往冀州,袁绍以对待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他。荀彧思量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业,就离开他而跟随了曹操。荀彧的同乡人留下来的,多被乱军杀了。曹操在兖州为兖州牧时,陈留太守张邈跟他亲近友爱。高柔却认为张邈一定会趁机会发动叛乱,众人都认为曹操和张邈相互亲近,对他的话不以为然。高柔全家到了河北,张邈果然反叛曹操。郭嘉初次见到袁绍,对他的谋臣辛评等人说:“聪明的人对衡量他的主人是慎重的,袁绍喜欢图谋,却不能决断,很难跟他一起度过大难,我打算再次行动另找主人,你们怎么不离去呢?”辛评等人说:“袁氏现在是最强大的,离开他将往哪儿去呢?”郭嘉不再说话,于是离开,依附了曹操。曹操召见了他,跟他谈论天下大事。郭嘉出来后说:“这才真正是我的主子。”杜袭、赵俨和繁钦在荆州躲避战乱,繁钦多次在刘表面前表现出奇特之处,杜袭说:“我们一起来的原因,是想保全自身好等待时机而已,您如果不停地表现才能,就不是我们这一类人”等到天子在许昌定都,赵俨说:“曹操一定能成就天下大事,我知道归顺谁了”于是投奔了曹操。孙策平定了丹阳,吕范请求暂时兼任都督,孙策说;“您已经有了大批人马,哪能再让您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想济助社会。就如同同乘一条船渡海,有一件事不牢靠,就会共同受到它的破坏,这也是为了我自己打算,不仅仅是为了您”孙策听从了他。周瑜听说孙策的名望,就以诚结交;等到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跟他共同成就大业的人,就一心为他服务了。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起用他,但他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为他效劳。这些人有这样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到困厄呢?材料二:为臣之道究竟要怎样才算可以了呢?答:由于天下太大了,一个人是无法进行治理的,只能由百官们分担着治理。因此,我之所以出来当官,是为了天下,而不是为了国君;是为了万民,而不是为了某一姓之人。我是为天下和万民的缘故才当官的,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即使国君以明确的方式强迫我,我也不能服从,更何况没有明确表示呢!如果不合乎道义,即使在朝为官,我也不会答应他,何况要牺牲自己生命呢!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会阳陵朱安世告丞相公孙贺子太仆敬声为巫蛊①事,连及阳石、诸邑公主,贺父子皆坐诛。后上幸甘泉,疾病,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视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由是遂败。[节选自《汉书·卷四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传》]材料二: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已。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②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大将军顿首谢。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恋不应擅有所纵舍。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竟欲构太子。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白:“太子与宫人戏。”太子后知之,心衔文。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及太子至,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女巫往来宫中,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上怒,所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因是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注】①巫蛊:古代迷信,谓巫师使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历史上称本次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为“巫蛊之祸”。②大将军青:即卫青,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太子的舅舅。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皇后恐A久获罪B每戒C太子D宜留取E上意F不应G擅有H所纵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疾病,指患病,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疾病”意思不同。B.春秋,可表示一年四季,文中则用于指中国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C.草创,开始创立,与《报任安书》“草创未就”中的“草创”意思不同。D.左道,又称邪道,与现代常用成语“旁门左道”中的“左道”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汉书》的记载中,“巫蛊之祸”的开端是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以巫蛊诅咒武帝。B.在《汉书》的记载中,江充了解武帝的心意,说宫中有巫蛊之气,再逐步牵连到太子,挖得桐木人。C.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太子长大以后,与武帝在性格、执政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D.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武帝虽然听了宦官的谗言后怀疑太子,但还是亲自验证说法是否属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何太子过,辄增加白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两则材料在记录历史事件“巫蛊之祸”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BDF【解析】意为“皇后害怕长此下去会获罪,经常告诫太子,应注意顺从皇上的意思,不应擅自有所纵容宽赦”。11.B【解析】B项,文中“春秋”是年龄、年纪的意思。A项、“而刘夙婴疾病”中的“疾病”是一个双音节名词,病症的总称。C项,“草创未就”的“草创”指起草稿。12.D【解析】“武帝虽然听了宦官的谗言后怀疑太子”错,材料二原文并无交代。13.(1)(江充)恐怕武帝去世后自己被太子所杀,因此做坏事,上书说皇上得病是巫蛊在作怪。《“晏驾”“祟”各1分,“为……所”被动句1分,句意通顺1分)(2)苏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经常暗中寻找太子的过失,然后再添油加醋地向汉武帝报告。(“微伺”“白”各1分,句意通顺2分)14.①材料一侧重交代“巫蛊之祸”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突出了江充在扩大此次事件牵连范围中的重要作用。②材料二侧重铺叙“巫蛊之祸”发生前已经存在的威胁到太子地位的不稳定因素,并对材料一中“疑左右皆为蛊祝诅”的来龙去脉详细介绍,突出武帝此时疑心深重,才会有之后“巫蛊之祸”的发生。(答一点得2分,答两点得满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适逢阳陵的朱安世告发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太仆公孙敬声以巫术诅咒皇帝,牵连到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公孙贺父子都因此被杀。后来武帝巡幸甘泉宫,得了病,江充看到武帝已经年老,(江充)恐怕武帝去世后自己被太子所杀,因此做坏事,上书说皇上得病是巫蛊在作怪。于是武帝任命江充为使者整治巫蛊。百姓用制造巫蛊的事情互相诬告,官吏们动辄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弹劾他人,因为巫蛊罪名被处死的前后有几万人。当时,皇上年纪大了,怀疑身边的人都在制造巫盎祷告上天叫皇上死亡。江充了解皇上的心意,就说宫中也有巫蛊之气,于是到太子宫中挖盗,找到一个用桐木做成的木人。太子因此而终于败亡。材料二:当初,汉武帝二十九岁时才有了戾太子,对他非常喜爱。(刘据)长大后,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汉武帝嫌他不精明强干、不像自己。皇后、太子(因皇上对他们的)宠爱逐渐减少,常常有不能自安的感觉。汉武帝察觉后,对大将军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国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卫青叩头感谢。汉武帝用法严厉,任用的多是严苛残酷的官吏;而太子待人宽厚,经常将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的事从轻发落。太子这样做虽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执法大臣都不高兴。皇后害怕长此下去会获罪,经常告诫太子,应注意顺从皇上的意思,不应接自有所纵容宽赦。群臣中为人宽厚的都依附太子,而用法严苛的则都诋毁太子。由于奸邪的臣子大多结党,所以为太子说好话的少而说坏话的多。卫青去世后,那些臣子认为太子不再有母亲娘家的靠山,便竟相陷害太子。一次太子进宫谒见皇后,太阳都转过去半天了才从宫中出来。黄门苏文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调戏宫女。”后来太子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苏文怀恨在心。苏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经常暗中寻找再添油加醋地向汉武帝报告,有一次汉武帝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派常融去召太子、常融回来后对汉武帝说“太子面带喜色”。等到太子来了,见他脸上有泪痕、却强装有说有笑,汉武帝感到很奇怪,再暗中查问,才得知事情真相,于是将常融处死。这时,方士和各类神巫多聚集在京师长安,大都是以旁门左道的奇幻邪术迷惑众人,无所不为。一些女巫来往于宫中,因相互妒忌争吵时,就轮番告发对方诅咒皇上、大逆不道。汉武帝大怒,杀掉的后宫妃嫔、宫女以及受牵连的大臣,一共有数百人。汉武帝产生疑心以后,有一次在白天小睡,梦见有好几千个木头人手持棍捧想要袭击他,从此感到身体不舒服,精神恍惚,记忆力大减。安徽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使不得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冬十月,越王乃请八大夫,曰:‘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大夫曳庸曰:“审赏则可战也。审其赏,明其信,无功不及,有功必加,则士卒不怠。”王曰:“圣哉!”大夫苦成曰:“审罚则可战。审罚,则士卒望而畏之,不敢违命。”王曰:“勇哉!”大夫文种曰:“审物则可战。审物,则别是非;是非明察,人莫能惑。”王曰:“辨哉!”大夫范蠡曰:“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王曰:“慎哉!”大夫皋如曰:“审声则可战。审于声音,以别清浊。清浊者,谓吾国君名闻于周室,令诸侯不怨于外。”王曰:“得哉!”(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材料二:越王勾践见怒蛙[2]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到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也;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注]怒蛙:肚子鼓胀起来的蛙,像发怒的样子,故称怒蛙。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惟是A兵革卒伍B既具C无以D行之E诚闻F于战G何以H为可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聘,在文中指诸侯派大夫出访其他诸侯;现在常用来指聘请、女子出嫁等。B.夷,指拉平、铲平,与李斯《谏逐客书》“包九夷”中的“夷”意思不相同。C.断,指决断、决定,与成语“当机立断”“断乎不可”中的“断”意思相同。D.何为,为什么,“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操”表示拿着什么,两者结构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勾践二十一年七月,勾践与楚国使者申包胥就战事进行了探讨;冬十月,勾践又与八位大夫讨论战前准备,勾践灭掉吴国的迫切心情跃然于纸上。B.申包胥认为战争之道在于智慧、仁爱和勇敢。没有了智慧,无法根据敌我力量的悬殊来采取不同的策略;没有了仁爱,不能和全军将士同甘共苦。C.大夫苦成认为严明刑罚,士兵就会望而生畏,不敢违抗命令;大夫文种认为明察事物能分辨是非,别人就无法迷惑他。越王对两者的说法褒贬不一。D.韩非子认为越王勾践把他的台榭放火焚烧而击鼓令人前进,在江边击鼓令人前进,人们听命是因为奖赏;到战争时人们无反顾之心,也是因为奖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2)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14.越王勾践见怒蛙而伏轼致敬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3分)10.【答案】CEG【评分细则】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惟是兵革卒伍既具”讲勾践的准备工作,语意完整,C处应断开;“无以”搭配后边的“行之”讲勾践尚未行动,E处应断开;“诚闻于战”是勾践转而向申包胥客气请教战事的言辞,“何以为可”是提出具体的问题,中间G处应断开。参考标点:惟是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句意为:虽然武器甲胄队伍都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使用它们。我真想听您讲一下有关战争的事,什么样的战争是可以打的?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和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C项,成语“断乎不可”中的“断”是“一定,绝对”的意思。B项,“包九夷”中的“夷”泛指我国少数民族。D项,都是宾语前置。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分析概括的能力。C项,“越王对两者的说法褒贬不一”错,原文越王对两者的说法都认可。13.【答案】(1)我向申包胥请教了(伐吴之事),他已经指点过我了。冒昧地让诸位大夫来告诉我,你们看怎么样?【评分细则】“命”“敢”关键点各1分,大意2分。(2)周密地准备,谨慎地防守,以此来应付意外事件发生。战备完备防守牢固,就一定可以应付危难了。【评分细则】“不虞”“应难”关键点各1分,大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命”,指点,指教。“敢”,冒昧,表谦抑。(2)“不虞”,用作名词,不虞之事,即没有考虑到的事,意外的事。“应难”,应付危难。14.【答案】①原因:认为青蛙有充足的勇气。②目的:以此激励越国将士奋勇征战不怕牺牲。【评分细则】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可知,越王勾践伏轼致敬的原因是因为青蛙鼓起了肚子而有充足的“气”,根据“况士人有勇者乎”可知,士人受勾践对青蛙伏轼致敬而“勇”,可知青蛙的“气”是勇气。②通过“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可知,越王勾践的致敬举动是为了激奋越国将士奋勇征战不怕牺牲。【参考译文】材料一: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又发动全国的士兵进攻吴国。正好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越王就问申包胥说:“吴国做了不仁道的事,破坏我的社稷,毁灭我的宗庙,将它们夷为平地,使神衹和祖先不能享受祭祀。我想给他们求取上天的福祐,雖然武器甲胄队伍都已经具備了,却还没有使用它们。我真想听您讲一下有关战争的事,什么样的战争是可以打的?”申包胥说:“战争之道,智慧是它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仁爱,还要靠勇敢来决断。假如君主、将领没有智慧,就没有随机应變的谋略,也就无法根据敌我力量的悬殊来采取不同的策略;假如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和全军将士一同有忍饥受冻的节操,一齐有同甘共苦的喜悦;假如没有勇敢,就不能决断进退的疑难,也不能裁决肯定与否定的议论。”于是越王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这年冬天十月,越王请来了八位大夫,说:“我向申包胥请教了(伐吴之事),他已经指点过我了。冒昧地让诸位大夫来告诉我,你们看怎么样?”大夫曳庸说:“明确奖赏就可以战。严明奖赏,彰明信用,没有功劳得不到奖赏,有功劳就一定给予奖赏,那么士兵就不会懈怠了。”越王说:“通达啊!”大夫苦成说:“严明刑罚就可以战。严明刑罚,那么士兵就会望而生畏,不敢违抗命令。”越王说:“勇敢啊!”大夫文种说:“明察事物就可以战。明察事物那就能分辨是非;是非分明了,别人就无法迷惑他。”越王说:“明辨啊!”大夫范蠡说:“周密准备就可以战。周密地准备,谨慎地防守,以此来应付意外事件发生。战备完备防守牢固,就一定可以应付危难了。”越王说:“谨慎啊!”大夫皋如说:“慎重地维护名声就可以战。慎重地维护名声,以此来区别清浊。所谓区别清浊,是指我们国君那高洁的名声传到周王朝那里,使各国诸侯在外面没什么怨言。”越王说:“有德行啊!”材料二:越王勾践看见气鼓鼓的青蛙而伏轼向它们致敬。他的马车夫说:“为什么要向它们伏轼致敬呢?”越王说:“青蛙有如此充足的勇气,能不为它们伏轼致敬吗?”士人们听到这件事说:“青蛙有勇气,大王尚且为它们伏轼致敬,何况士人中有勇气的呢!”这一年,就有以自刎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头献给越王的。所以越王勾践将要向吴国复仇而试验他的这种教法:把他的台榭放火焚烧而击鼓令人前进,使人们奔赴火场的原因,是奖赏在火里;在江边击鼓令人前进,使人们敢于投身水中的原因,是奖赏在水中;临到战争时使人们能断头剖腹而没有反顾之心的原因,是因为奖赏在战斗中。安徽省“耀正优”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名校阶段检测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赵简子曰:“吾愿得范、中行之良臣。”史黯侍,曰:“将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之所愿也,又何问焉?”对曰:“臣以为不良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而赏善,荐可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君出在外又不能定而弃之则何良之为?若弗弃,则主焉得之?夫二子之良,将勤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若来,乃非良臣也。”简子曰:“善。吾言实过矣。”(选自《国语·晋语》)材料二: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选自《鲁穆公问子思》)材料三: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君A出B在外C又不能D定E而弃F之G则何H良之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退,指使退出,“烛之武退秦师”的“退”表示使撤退,两者用法相同。B.向,指先前,与《归去来兮辞》中“木欣欣以向荣”的“向”意思不同。C.效,指尽力,与《出师表》中“恐托付不效”的“效”意思不同。D.责,指责备,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责”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简子想寻求范氏和中行氏的良臣,史黯表示反对,他认为范氏和中行氏没有良臣,如果有良臣,两家不至于落难。B.鲁穆公向子思询问什么样的人是忠臣,子思认为能一直指出君主过错的人就是忠臣,但是鲁穆公对子思的话感到不悦。C.鲁穆公向成孙弋转述了子思关于忠臣的言论,成孙弋欣赏子思,表示如果这句话不是子思所说,他会感到厌恶,D.唐太宗通过文彦博要求魏征要“存形迹”,魏征表示君臣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做表面功夫,不利于国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荐可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4分)(2)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4分)14.材料一与材料三所论述的良臣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10.CEG[原文标点为:君出在外,又不能定,而弃之,则何良之为?“在外”是“出”的补充成分,应连在一起,“又不能定”的主语省略了,是范氏、中行氏的臣子,与前一句主语不同,所以第一处应断在C处;“又不能定”与“而弃之”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E处应断开;虚词“则”可视为断句的标志性词语,第三处应断在G处。句意:君主出奔到国外,(范氏、中行氏的臣子)又不能使君主获得安定,反而弃君而去,那么又算什么良臣呢?]11.A(A.文中“揖而退之”的主语是“子思”,故“退”表示退出,没有使动用法;与“烛之武退秦师”的“退”用法不同。B.文中“向者”的“向”表示先前;“木欣欣以向荣”的“向”表示朝着;意思不同。C.文中“效禄爵者也”的“效”表示尽力、尽忠;“恐托付不效”的“效”表示奏效、效果;意思不同。D.文中“亦有可责”与“责臣逋慢”的“责”都是表示“责备”的意思。)12.C(“成孙弋欣赏子思,表示如果这句话不是子思所说,他会感到厌恶”错,材料二中,成孙弋赞同子思的观点,表示如果不是子思,他不会听到这种观点。)13.(1)推荐好的,去除不好的,贡献自己的才能,进荐贤人,早晚讲述善恶成败的事迹让君主采纳。(“替”,去除,1分;“诵”,讲述,1分;纳,使……采纳,1分;句意1分)(2)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皇上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此事)没有实据。(“私”,袒护,1分;“按”,调查,1分;“状”,事实、根据,1分;句意1分)14.相同点:两则材料论述的良臣,都富有才干,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1分)不同点:材料一论述的良臣对其君主保持了忠诚。(1分)材料三论述的良臣与贤能的君主同心协力,治理好国家,而对昏庸的君主并不保持忠诚。(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赵简子说:“我希望能得到范氏、中行氏家的良臣。”史黯在旁陪侍,说:“用范氏、中行氏的良臣做什么?”简子说:“良臣是人所希望得到的,又有什么可问的呢?”史黯回答说:“我认为他们算不上良臣,所以才问的。侍奉君主的人,应当谏正君主的过失,鼓励君主的善行,推荐好的,去除不好的,贡献自己的才能,进荐贤人,早晚讲述善恶成败的事迹让君主采纳。用文德来引导君主,帮助君主实行正道,勤心尽力为君主效劳,不惜以生命来捍卫君主。君主能听从采纳,就在朝任事,不能听从采纳,就辞官退去。现在范氏、中行氏的臣子,不能匡正辅助他们的君主,以至于使君主遭到祸难;君主出奔到国外,(范氏、中行氏的臣子)又不能使君主获得安定,反而弃君而去,那么又算什么良臣呢?倘若他们不抛弃君主的话,你又怎么能得到他们呢?如果真是范氏、中行氏的良臣,就应当辛勤地为君主经营,使君主在国外重新获得土地、爵位,一直到死为止,这样的话,哪一天能到你这儿来呢?倘若来了,那也就算不上是什么良臣了。”赵简子说:“好。我的话确实错了。”材料二:鲁穆公问子思道:“怎样才能称作忠臣呢?”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错误的人,就可以称为忠臣了。”鲁穆公不高兴,子思作揖退下了。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问子思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错误的人,就可以称为忠臣了。’寡人对此很困惑,不能有所得。”成孙弋说:“咦,这话说得好呀!为了君王的缘故而失去生命的人,以前有这种人。总是指出君主错误的人,却从未有过。为了君王的缘故而失去生命的人,不过是尽忠于爵禄。总是指出君主错误的人,是远离爵禄的。为了义理而远离爵禄,如果不是子思,我是不会听说这种事的。”材料三: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此事)没有实据。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不摆出清廉的样子,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有所保留。”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拜了两次,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臣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逄、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高兴,赐给魏征五百匹绢。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墨子曰:“孔子见景公,公曰:‘先生素不见晏子乎?’对曰:‘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公告晏子。晏子曰:‘三君皆欲其国安,是以婴得顺也。闻君子独立不惭于影,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始吾望儒贵之,今则疑之。’”(孔鲋)诘之曰:“若是乎?孔子、晏子交相毁也,小人有之,君子则否。孔子曰:‘灵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整,庄公怯而晏子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梁丘据问晏子曰:‘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也。’孔子闻之曰:“小子记之,晏子以一心事三君,君子也。’如此,则孔子誉晏子,非所谓毁而不见也。景公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贤乎?’对曰:‘孔子者,君子行有节者也。’是则晏子亦誉孔子可知也。”(节选自《孔丛子·诘墨》)材料二: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大路①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②,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街,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③,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蛟辊、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节选自《苟子·礼论》)【注】①大路:即大辂,古代天子坐的车。②睪芷:香草。③斿:旗上的飘带。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孔子A伐树B削迹C不自以D为辱E身穷F陈蔡G不自以H为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独立,指独自站立,与《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的“独立”意思相同。B.小子,文中特指孔子对他的学生的称呼,其中并无任何轻慢的意味。C.载,指盛放,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载欣载奔”的“载”意思不同。D.步,指快走,趋,指快跑,与成语“亦步亦趋”中的“步”"趋"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指出,齐景公将孔子对晏子的评价告诉晏子,晏子不认同该评价,且认为孔子不见自己的行为会令儒家弟子蒙羞。B.孔鲋认为,孔子赞誉晏子是用一颗忠心来对待三位君主的君子,晏子赞誉孔子是有节操和品行的君子,二人都是君子。C.在荀子看来,天子乘大辂、坐蒲席是为了保养身体;天子要等拉大辂车的马先训练得十分驯服再乘车是为了保证安全。D.荀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献出生命、坚守名节,其实也是为了保养生命;而如果一个人一味贪生,那么他最终一定会死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译文:(2)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译文:14.结合两则材料.分别概括孔鲋对墨子、荀子对墨家的评价,(3分)答:10.CEG(原文标点为: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11.D(C项,“载欣载奔”的“载”为语助词,无实义,与文中加点的“载”意思不同。D项,“步,指快走,趋,指快跑”错误,“步”指慢走,“趋”指快走、跑。)12.A(“且认为孔子不见自己的行为会令儒家弟子蒙羞”错误,材料一并未提及孔子不见晏子“会令儒家弟子蒙羞”。)13.(1)(您)侍奉三个君主而用不同的心意,但都很顺利,有仁德的人本来就有多种心意吗?(“事”“固”各1分,句意2分)(2)什么是区别?回答说:贵与贱有等级,长与幼有差别,贫与富、尊与卑都有相应的名分。(“曷”“称”各1分,句意2分)14.①孔鲋认为,墨子将孔子和晏子的言论相互对立,以表明他们相互诋毁,这是小人行径。②荀子认为,墨家不如儒家,他们只追求情性,最终会使人礼义和情性都丧失。(每点1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说:‘先生平时不见晏子吗?’孔子回答说:‘晏子侍奉三个国君都很顺利,可见有三心,所以不见他。’景公把孔子的话转告晏子。晏子说:‘三位国君都想使国家安定,所以我才能很顺利地侍奉国君。我听说君子独自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惭愧,如今孔子遭遇砍伐树木、铲削痕迹之事(在宋国、卫国遭到迫害驱逐),却不感到羞辱;在陈国、蔡国身处困境,却不感到穷困。从前我以儒者为贵,现在则产生了怀疑。’”(孔鲋)诘问他说:“果是如此吗?这是说孔子、晏子互相诋毁,小人会这样做,君子则不会。孔子说:‘灵公污秽,晏子就以整洁的态度来侍奉他;庄公怯懦,晏子就以勇敢的态度来侍奉他;景公奢侈,晏子就以节俭的准则来侍奉他。晏子,真是个君子。’梁丘据问晏子说:‘(您)侍奉三个君主而用不同的心意,但都很顺利,有仁德的人本来就有多种心意吗?’晏子说:‘一心一意可以侍奉百位君主,多心(三心二意)则不能侍奉一个君主。所以三位君主的心意不是同一的,而我也并非有三种心意。’孔子听到后说:‘弟子们记住,晏子用一心一意来侍奉三位君主,是个君子。’这样说来,孔子赞誉晏子,并不是所谓的诋毁他不和他相见。景公问晏子说:‘如今的众人之中,有比孔子更贤能的吗?’晏子回答说:‘孔子,是具有君子品行和节操的人。’这样看来,晏子也赞誉孔子是可以知道的。”材料二:君子在得到调养之后,又想使调养有所区别。什么是区别?回答说:贵与贱有等级,长与幼有差别,贫与富、尊与卑都有相应的名分。所以天子乘大辂,坐蒲席,是用来保养身体的;车两边放上香草,是用来保养鼻子的;前面有镀金的车辕横木,是用来保养眼睛的;铃铛的声音,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音律,车子疾行时,合乎《韶《护》的音律,是用来保养耳朵的;龙旗上有九条飘带,是用来保持君主威仪的;车轮上画的卧着的犀牛、蹲着的老虎、鲛鱼皮做的马肚带、丝织的车帘、车耳上的龙图,是用来保持君主威严的;所以拉大辂车的马匹一定要信得过的,并训练得十分驯服,然后才能乘坐,是为了保证天子安全。谁会知道献出生命、坚守名节也是用来保养生命!谁会知道舍得花钱也是用来保养钱财!谁会知道恭敬辞让也是用来保养安身!谁会知道礼义仪式也是为了保养高尚情操!所以人假如只是一味贪生,这样的人就一定会死;假如只是一味贪利,这样的人就一定会深受其害;假如安于松懈懒惰,这样的人就一定会有危险;假如只以纵情欢乐为乐,这样的人就一定会灭亡。所以人在礼义上专一,那么礼义和情性二者都可以得到;在情性上专一,那么礼义和情性二者都会失去。所以儒家是要使人二者都得到,墨家是要使人二者都失去,这就是儒、墨的区分所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仓囷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材料二: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建省古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南永州市零陵区第二批公开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医疗岗9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赤峰市中心医院招聘8控制数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务处医学教育拓展项目教辅人员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宁波市鄞州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5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贵州省体育局直属事业单位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1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重庆泰科防务科技有限公司招聘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两江新区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派往泰科防务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招聘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辽宁葫芦岛市南票区招聘区属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关岭自治县农旅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引聘人才(第一批次)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西崇左凭祥市委宣传部招聘编外工作人员1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江西赣州南康赣商村镇银行招聘4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社保协议书模板6篇
-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书范本大全
- 工艺设备变更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 红星照耀中国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离婚起诉状民事诉状(离婚案件用)
- 国开(河北)2024年秋《现代产权法律制度专题》形考作业1-4答案
- 2023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招聘社会在职人员高频考点题库(共500题含答案解析)模拟练习试卷
- 运用PDCA循环降低住院患者雾化吸入的不规范率品管圈成果汇报
- 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七年级作文大全6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