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的科学发展观_第1页
论新世纪的科学发展观_第2页
论新世纪的科学发展观_第3页
论新世纪的科学发展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新世纪的科学发展观

中华民族在中国广大地区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一直处于5000年前的位置。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观。21世纪初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发展观中,找到它的历史渊源;同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又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简明而完整的表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中,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观。而人、自然、社会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是统一的,简言之,是“天人合一”的科学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集中代表了中国在新世纪所确定的人才观、自然观、社会观和科学观。“科学发展观”虽然是于2003年才提出的发展观,但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之道”的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原型;中国古代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表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小康大同”的社会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源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科学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渊源。一、中国古代的人才观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进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观,强调“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是一致的、统一的。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做学问的道理,在于明白要发扬人们的美德;在于要革除旧习,勉作新人,在于亲近民众,回归生活;在于要达到德才兼备、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确定努力的方向;有了确定的方向,心志才能清静;心志能够清静,情绪才能安定下来;情绪安定下来,才能够周全地思考;思考周全了,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原因和结果,都有开始和终结。知道什么该先,什么该后,就接近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才成长之道的顺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之道”的人才观中,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都讲到了。特别是“大学之道”中,强调“在明明德,在亲民”的基础上,要“止于至善”。“至善”者,对人而言,则要德才兼备,修身齐家,亲近民众;对自然而言,则要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境界;对社会而言,则要达到“治国平天下”,即是要达到“治理国家,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这与“科学发展观”中所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之道”实为“科学发展观”的古代原型。二、见神之神,即天行健,各有其不自生。为天下先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表达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适应自然、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道法自然”,没有征服自然、毁坏自然、污染自然的意思;而是恰恰相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七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老子·八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外国的学者们认为是一种“有机的自然观”,不是“机械的自然观”。因为,近代西方的自然观,以牛顿为代表人物,常常概括为“机械的自然观”,也即是“无机的自然观”。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使自然观从“机械的自然观”转向为“辩证的自然观”,转向为“系统的自然观”。而中国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有机自然观”,有其明显的合理性。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自然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的发展观,需要“道法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要达到“和谐”的境界,使之“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同时,对待众生要慈爱,对待万物要勤俭,在天下人的面前要谦虚,为而不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要反作用于“人才观”。人才的成长也必须“道法自然”,效法天地。《易经》上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要向“天”学习,自强不息;君子要向“地”学习,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这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才观”,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三、第三,现有六君之书,云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观,可选择《礼记·礼运》中的两段话。其中“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孙中山先生经常引用和书写,也表达了他的社会观;而“小康”二字,则经邓小平提出中国要在21世纪上半叶达到“小康”的目标,而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关键词。这里的“大同”,从论述的内容,即是建构一个“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所要达到的目标。《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在新世纪,经济上达到“小康”的水平,进而建构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指导性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和谐发展”的社会观统一起来。这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学之道”的人才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小康大同”的社会观是一脉相承的。这既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必须要继承,又表明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要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特别要自主创新。四、“体制”的知识构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同时又有所发展。庄子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在《庄子·大宗师》中写道:“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指出:知道哪些是属于自然的,知道哪些是属于人为的,这就是洞察事物之理的极高境界了。“自然的”和“人为的”本是合一的,即“天人合一”。这不以人的喜好或不喜好为转移,天与人都是合一的;无论人的主观看法认为“合一”或“不合一”,天人都是合一的。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就是与自然同类;认为天与人不合一的,就是与人同类。把天和人看作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天人合一的,这才叫做真人。从现代系统科学的原理来认识“天人合一”的科学观,我们可引申出以下三个原理:生物多样原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生物的一部分。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人类必须善待其它生物。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众生平等”思想的现代表述。持续发展原理。自然、社会和人作为一个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进化论和系统论所得出的结论。因为“封闭”、“无涨落”、“平衡态”的系统是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