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复习资料】04729大学语文(复习要点)_第1页
【自考复习资料】04729大学语文(复习要点)_第2页
【自考复习资料】04729大学语文(复习要点)_第3页
【自考复习资料】04729大学语文(复习要点)_第4页
【自考复习资料】04729大学语文(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04729)

6J;I8Q9Z&V!V/W-y

第一部分《季氏将伐颛臾》(P

Z;Z

一、单项选择题

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5M0S*j:f!\9c;W6L'D"]

2.孔子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是(演绎法)

'q%@3r$o&n6E2s:P

3.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道理,来批驳冉有季氏攻伐颛臾寻找借口行为,这种论证方法是(演绎法)

4.孔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思想,这种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5.为了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思想,孔子先以“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为证,后以“危而持,颠而不扶”的比喻为证,这两者论证方法的不同在于(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

.M+r'C%n5W!@)@(^2~-x

6.下列文章中用对话展开议论的是(《季氏将伐颛臾》)

.F3v8I(}6d:?;i;~&o.c

二、多项选择题

6l%\'l2[)S$u8}+Z

1下列文章属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有(《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秋水》)

9\-[9b!Z.D1u7O

P

2.下列《季氏将伐颛臾》中的论据,通过演绎法来证明论点的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辩护人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H&?8K3i,w4h

3.下列《季氏将伐颛臾》中的论据,通过类比法来证明论点的有(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4.下列成语,从孔子的话中引申出来的有(祸起萧墙)(功亏一篑)

'a%H#m.}+A&A

(E:n2x"u:A6~.z:L,V

《赵威后问齐使》

0u%N5V'S*E.[3y5L*g+a

一、单项选择题

%r1O$a#Q.v:k;I

1.下列文章中,提出与孟子“民贵君轻”观点相似的是(《赵威后问齐使》)

2.下列体现民本思想的话语中,属于赵威后对齐使所说的是(“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3.赵威后说:“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这句话中的“本”所指的社会内涵是(民)

7g-I)S9k&@7Z$]

Y

4.赵威后用“苟无民,何以有君”来驳斥齐使君贵民轻的思想,这种驳论方法是(驳斥论点)

*g:`#X$g+{%\;q%l

5.赵威后用“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为例来批语齐国政治失当,这种论证方法是(归纳法)

6.下列文章中,全文通过反问句式展开论证的是(《赵威后问齐使》)

'D1W7G9X)a7h+k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文章中属于先秦历史散文有(《赵威后问齐使》)(《郑伯克段于鄢》)

2.下列文章中,体现“以民为本”治国思想的有(《赵威后问齐使》)(《谏逐客书》)

*C$v8W!p+Q#H2?0}#X&\

3.下列问句中,属于反诘修辞格的有(苟无岁,何以有民?)(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l2m(]1[4l

r:F*f"a6y)X7x)j

《寡人之于国也》

!x"f)A1?2t/|!T,e6R

一、单项选择题

;F,L6j,w'c!R&v

1.《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3l3Q'H(S#["]:t

2.《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展开论述的线索是(民不加多)

3.孟a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露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所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法)

9Q7F:e)?"\&x

4.“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5.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阐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种文化教育证方法是(类比法)

7Y,Y7O)T&t'{.a5K!b

6.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使民善意生丧死无憾”)

-h6r5n'J'N/T,`

7.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造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8.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明论点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L/v%s)z4B/t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所提出的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职工,申之以孝悌之义)

2.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据,属于通过类比法来阐明论点的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l1N&S7c1|+S#A4U'b

3.下列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有(《季氏将伐颛臾》(《赵威后问齐使》)(《寡人之于国也》)(《秋水》)

4.下列议论,包含对比论证法的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4E)T1m+o9Y$A4_%?

0O7p!x5J(q"\9e8z

《秋水》

:`8o%O,a4~0l

一、单项选择题

%C)W!{"?4R(R$]8_*H

1.下列文章中,通篇以寓言形式说理的是(《秋水》)

6e.S8n#L2]3y;Y

2.《秋水》一文中,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作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3.下列文章中,批判矛头指向儒家学说的是(《秋水》)

4.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黑暗社会现实的是(庄子)

2e0B;A:A

r't']"L9k

5.庄子《秋水》的主旨是(阐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R%N#Z9\

6.北海若对河伯说“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大理”指的是(人的认识晨有限的)

3B;O9z1d-~1X"F*N

7.庄子用“空之在大泽”、“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来阐发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这种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_

\

f#[/z.K6{

8.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例证法)

.p

M+d#t:N9x6`,\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文章,采用寓言形式的有(《秋水》)(《种树郭橐驼传》)

2.下列论据,通过例证法来阐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有(王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7I:Y,c/M'q2V

s2V

3.下列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四海之在天地,似空之在大泽):Z4w"h.j.`#?;S

4.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井底之蛙)(望洋兴叹)

《谏逐客书》

$|5F$_9f

W7r:y

一、单项选择题

8H.s$u%j8Q-l#l"|&|

r

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Z.Q$Q3q)~9\

2.下列文章中,以驳论为主的是(《季氏将伐颛臾》)

1L6I2D6^%H3H7t"U+e

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4.《谏逐客书》列举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归纳法)

5.《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家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对比法)

+X0G!p(y/r

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既指出纳客之利,又指出逐客之害这种论证方法是(对比法)

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9c"M,y.A7V:R"U9~3C

二、多项选择题

1.《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于(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q&[9s"@4R)k2J!V.@-I6M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秦缪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

6v%y(S8F._6W8q%?,w*P.X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斑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地文者粟多”)(“泰山不让土壤“)(逐客是“藉寇兵而赍盗粮”)

6?0]0?-f4U4e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有(排比)(比喻)(类比)

《答李翊书》

9L)u0l:k3s#w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李翊书》一文的主旨是(强调为文立言要以思想品德修养为主)

2.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所提出的一个文学主张是(写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

;K1r6_'e2O2s:U4u;|(P&^

3.韩愈在《答李翊书》一文中,用“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来阐明为文立言要以思想修养为本的道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4.在《答李翊书》中,韩愈以“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活者其光晔”来论斑点为文立言要以思想修养为本,这种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q4h)~)K6C"m'o

c.i4B)d&p1x

5.韩愈用“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来论证为文立言的道理,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法(比喻和对偶)

4\/[2O$f4G*|9f3h

6.在《答李翊书》中,“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的喻义是(陈言务去)

二、多项选择题

&T3u.i.b2S)c-h/T#a

1.下列文学观点,属于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来的有(无望速成)(陈言务去)(气盛言宜)

2.韩愈用“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来阐明气盛言宜的道理,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有(比喻)(类比)

6X9o;D1L$r'i

3.韩愈用“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活者其光晔“来阐明思想修养是为文立言之本的道理,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有(比喻)(对偶)(类比)

4.下列论证,属于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用“养其根而俟其实”来阐明为文立言之本)(用“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来阐析“气盛言宜”的道理)(用“肖于器”来说明见用与不见用应有的态度)

2}:g&S0\(f2X"h

《五代史伶官司传序》

,K2I7L0m(e8J"A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文章中属于史论的是(欧阳修《五代史伶官司传序》)

2.欧阳修的文学主张是(“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J4D3w+P)g

O2b(N

3.《五代史伶官司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4.集中体现《五代史伶官司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反义词是(天命与人事)

$@:n7d$e0X1f-O'X

5.整体看来,《五代史伶官司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法)

6.为了鲜明地体现主旨,《五代史伶官司传序》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对比)

3X(?-S;E;c&P.x

二、多项选择题

:v3m/G

T-L1n;?1w1`*W

O:V

1.下列《五代史伶官司传序》中的论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司传序》所采用的主要论据有(所唐庄宗“所以得天下”的历史事实)(后唐庄宗“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尚书》“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

3.下列议论文中,全文贯注对比论证方法的有(《谏逐客书》)(《五代史伶官司传序》)(《论毅力》)

4.下列文章中,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来表达主旨的有(《五代史伶官司传序》)(《香市》)

2A-L2E:J(q+b

《答司马谏议书》

:h8C2u,X

_"B8`.w7I

一、单项选择题

$^#u.S.r!e*j!r

1.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人物是(王安石)

2.《答司马谏议书》的中心旨意是(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诬蔑)

2~$A,h;f&@)V

3.《答司马谏议书》所采取的主要驳论角度是(驳斥论点)

4.王安石驳斥司马光诬蔑新法的立论原则是(名实相符)

9_8E2r&a

z.?:L9B

5.王安石驳斥新法“征利”谬论时说:“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种论证方法是(演绎法)

6.《答司马谏议书》的整体风格特色是(寓则于柔)

0H)[!B3e5P#C&R

}

7.王安石用“盘庚之迁”来证明自己坚持变法的态度正确,这种论证方法是(例证法)

#k+d,Z'K.R#Z6M

8.王安石以“盘庚之过”为例证,所驳斥的司马光指责新法的观点是(天下怨谤)

二、多项选择题

5V&[:u;o'W6G0i

1.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观点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生下怨谤)

$B(N7Y5@7}9|.W

2.王安石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显得理直气壮、势如破竹的原因有(以名实相符为原则——思想方法不容置疑)(爱命于人主——打着皇帝的旗号)(举先王之政——举着圣贤的招牌)(为天下理财——为国为民大公而无私)(度义而后动——审时度势,唯理合义,无怨无悔)

%}8G,`2~$F)a2W'm

3.下列《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论证,采用演绎法来证明论点的有(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受命于人主,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4.下列文章,主要是采用驳论的有(《季氏将伐颛臾》)(《赵威后问齐使》)(《答司马谏议书》)

8y"w$u3y&]#b7u

p*V

《论毅力》

:e.|'P

Q5M'j)R3b3c

一、项选择题

(T#?1]9p6o3^

1.梁启超《论毅力》的成文时间是(“百日维新”失败不久)

%N#f"u!X/H%u9F(A

2.《论毅力》一文的旨意的最精到概括应当是(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X1q9{)?

3.梁启超在《论毅力》中两次采用层递修辞手法,其目的在于(强调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成功)

*_#W'e7t1b'Y5R.r4k:?.f1n

4.贯穿《论毅力》全文再现方法是(对比)

5.梁启超用“操舟”作喻,来论证毅力的重要,这种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6.《论毅力》中依次罗列了“志力薄弱者”、“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者”五种人的态度和结果,这种修辞手法是(层递)

7.梁启超在《论毅力》中引用孔子的话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吉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时运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法与对比法)

6~-Y-J)j0[)f(P

a

8.梁启超在《论毅力》中引用孔子的话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吉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里所包孕的一个成语是(功亏一篑)

7T-R,|*E7s5A

r&t-w

二、多项选择题

'X1\8s$j'\(j(c

_+}-F5v

1.下列《论毅力》中的论证,属于对比论证法的有(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吉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k5~6U8z%g

2.下列《论毅力》中的论证,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操舟”之喻)(“为山”之喻、“平地”之喻)(“掘进”之喻)

3.《论毅力》中不严密的判断有(大逆之后必有大顺)(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今”》

一、单项选择题

#L9^;a1L5l2`;}5z8P

1.李大钊“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作喻,是为了说明(“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2.为了论证“今”是最容易丧失的,李大钊说“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这种论证方法是(演绎法)

8_%c-B$B/s3N

3.为了谁世界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李大钊说:“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这种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B-v+O*A'q1u5U6g

4.李大钊《“今”》中的中心论点是(“今”是最可宝贵的)

5.为了谁世界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李大钊说:“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和空间”。这种论证方法是(例证法)

8C-|4s,I4P;w;t5M8Z

6.下列论证,通过演绎法来证明“今”是最可宝贵的是(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7.下列论证,通过例证法来证明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紧密相连的是(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8.下列论证“今”是最可宝贵的例句,采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时大气层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

.~#q9L

r)y9K'z

三、多顶选择题

1.下列议论文中,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的有(梁启超《论毅力》)(李大钊《“今”》)(李斯《谏逐客书》)(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下列论据,通过演绎法来证明“今“最可宝贵的有(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过去与未来中间全伏有现在以成其连续)

#C6?:w.Q7r;Z/V3y

3.下列句,用例证法来证明“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有(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

(n1?5k/[-D9Q!V8j

4.下列例句,用类比法来证明“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有(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时硕,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灯下漫笔》

一、单项选择题

$C)@*U5D'M'D8Y;c2y

1.在《灯下漫笔》一文中,鲁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汉族中兴时代”,只不过是(人民暂做急了奴隶的时代)

0f5W8z&d4l'N#M;W:f4\

2.鲁迅在写《灯下漫笔》这篇文章时,认为当时中国正处在(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这里运用的再现手法是(暗示)

4.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反语讽刺)

0U'`9K'Z%T%J

5.鲁迅的《灯下漫笔》中多有“古人的良法美意”、“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就叫作天下太平”、“人们便要心悦诚服”等用语,运用的再现手法是(反语)

6.鲁讯在《灯下漫笔》中认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7.为了揭露当时中国的贫富悬殊,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这时大气层运用的再现方法是(对比)

8.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给人以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来证明民众在历史上的奴隶地位,这种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9.为了证明民众常处于“想做奴隶而不是”的地位,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统治者往往“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这种论证方法是(例证法)

10.为了证明当时中国民众所处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地位,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这种论下方法是(例证法)

11.为了证明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鲁《灯下漫笔》中说:“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这种论证方法是(对比法)

二、多项选择题

1.鲁迅《灯下漫笔》分为一、二两个部分,这两部分内容的不同体现有(第一部分着眼于中国民族心理,第二部分着眼于中国民族文化)(第一部分提示中国历史的实质,第二部分提示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

2.下列《灯下漫笔》中的例句,体现民众处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有(“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3.下列例句中,采用反语修辞法的有(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寻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

;N6`&S3F,U&m:V

q

4.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有如元朝定律审批权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看,则人们例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设问)(反语)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7J:b

L!F#]*M!F.h3v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中心论点是(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C(y6t+q2l:I0e-e2D

2.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这种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

3B0~4H4c5?/[.l!Z

p

3.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认为:“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这“开始”时的认识是(感性认识)

4.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认为,人的认识有两次飞跃,经由第一次飞跃所获得的认识是(理性认识)6t7K6T0t:n#U&m

5.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

二、多项选择题

6{6d8B/w1E(p+O:i

1.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所阐发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主要观点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指的是(由物质赋予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由感性到理发的阶段)

《选择与安排》

$k&}4K,C'z4Y,Z-w

一、单项选择题

!]1[2O-\9A

1.《选择与安排》一文中,作者用“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而不在多”作喻来说明的是(选择材料的重要)

/w"~/Y'Z7i%`6N

2.《选择与安排》一文中,作用以用兵打伏作喻来说明写文章中选择与安排材料的重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c4g#|

}2H1t

3.《选择与安排》一文中,作者引用《论语》中的话:“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为了说明(如何使轻重分明)

'Q8Y4i:U-N$n6e

4.《选择与安排》一文中所引用的“工匠能诲人的规矩,不能使人巧”一语,是为了说明(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

5.《选择与安排》中之所以较多地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是由于(文章中较多地运用用兵布阵作喻证)

a"[7\3D)|"z(_*}

6.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以“用兵致胜的要廖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为喻来论证写文章要切中要害的道理,这运用的是(类比论证方法)

)m2g)Z;w)c/x'c1Y.A

7.在《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浮雕突出于石面”作喻是为了论证(选择材料要突出主旨)

8.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以《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时看见油灯里有两茎灯心不闭眼”为例,来证明写小说或戏剧要(精心选择曲型细节)

9.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阐析“常山蛇阵”的特点是为了喻证(每件艺术品都必须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10.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引用杜甫“射人先射马,擒曲先擒王”的诗句,是为了论证(选择材料要寮出文章主旨)

3N$L)k6]:H"@!c&B

11.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用“打自己的耳光”来喻证(文章意理自相矛盾)

12.《选择与安排》中,作者在论证选择材料要突出主旨时,所用的比喻是(占领要塞,击破主力)

13.《选择与安排》中,作者在论证一件艺术品必须是完整的有机体时,所用的比喻是(常山蛇阵)

6u2l;x5d;H%a&`!P

14.《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妙玉叫人掷去,却将自己用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来论证典型细节的重要性,这种论证方法是(例证法)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择与安排》中的例证,用来证明“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的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大体上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表现同样的情致,而各有各的佳妙处)(莎士比亚写过《夏洛克》以后,话多作家接着写过同样典型的守财奴,也还是一样入情入理)

+R.z&I4F4U(G'c)g5c&P7V

2.《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来论证写文章要“突出主旨”的比喻有(用兵致胜的要廖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杜甫诗句“射人先射马,擒曲先擒王”)(《论语》名句: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3.下列《选择与安排》中的论据,通过例证法来证明论点的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大体上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现现同样的情致)(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妙玉叫人掷去,却将自己用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莎士比亚写过《夏洛克》以后,许多作家接着写过同样典型守财奴)

%c'W,?/\9v$M+O'X

4.下列《选择与安排》中的例证,用来论证写小说或戏剧要“精选曲型细节”的有(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妙玉叫人掷去,却将自己用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儒林外史〉里写严监生,特别挑选他临死时看见油灯里有两茎灯心不闭眼一事)

!I"G%h;j%^4n,a*X"C7`

《论学问》

"P3}+s1E8y0z*q

一、单项选择题

1.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认为,读书根本目的是(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4h"?9C#{2K"V8d!L9\%Z6K)k

2.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认为,“博物”能使人(深沉)

2k!h9d$X7\5y#L2D

3.《论学问》中,之所以较多地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是由于(行文中多用具体例证)

%e7J#R*e5G.h2\$])z*x

4.《论学问》中采用得最多的两种修辞手法是(排比和比喻)

5.下列例句中,同时采用比喻和层递修辞手法是(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由应当咀嚼消化)

6.下列例句中,同时包涵糊涂比和对比两种论证方法的是(有些书可供一尝,有此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由应当咀嚼消化)

3Z"P)T0p'z#W.X

二、多项选择题

1.《论学问》的主要论点有(读书为学的目的是权衡轻重,审查事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浏览、全读、精读的不同方法)(读书应与弥被自身精神缺陷结合起来)

:u0@3`(t:V0{(c0u7w

2.下列《论学问》中命名句中,运用类比法证明观点的有(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旧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的各种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请人代读节要,只适于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5g0h"F"a2v%h8H#t+F2B*?

3.下列例句,通过例证法来论证“精神上的缺陷可由相应的学问来补救”的有(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去研究数学)(不善于辨别异同,他最好去研究经院派著作)

,l:Q*V+{9M9['p6n&o%Y

4.在《论学问》中,用比喻来证明“学问变化气质”的有(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一定的运动有益于一事实上的病患)

5.下列例句,通过类比来论证“精神上的缺陷可由相应的学问来补救“的有(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肉体上的各种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需要学问的修剪)

6f$r3`%Y"N"R;t

6.培根在《论学问》中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拟)(排比)(层递)

&v$I

D7c#}4{3j6D

《郑伯克段于鄢》

/g(h)t(~2[

m"T*Z-W

一、单项选择题

1.《左传》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C0N!v([8Q

2.“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原出于(《春秋》)

3.《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旨意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无情和卑鄙虚伪)

4.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作者详写的是(战争的起因及矛盾不断激化的经过)

5.《郑伯克段于鄢》的叙述方式是(顺叙)

"@5F*V"t.]8D*o8`#y1T

6.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体现统治阶级道德虚伪的典型细节是(庄公母子“隧而相见”)

7.《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人物是(郑庄公)

8.《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性格特征是(阴险狠毒,工于心计)

+W-h$Y"d7J7Q'u){#Y

C

二、多项选择题

1.《郑伯克段于鄢》的主要写作特点有(人物性格鲜明)(剪裁详略得当)(矛盾冲突尖锐)(细节生动典型)

2.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与郑庄公的性格构成比照映关系的有(姜氏的偏狭昏愦)(共叔段的愚顽无知)(祭仲的老成持重)(公子吕的直率急躁)(颍考叔纯孝)

.O(m8f+?)u0@!{

3.共叔段的贪婪狂亡主要表现在(“都城过百雉”)(“命西鄙、北鄙贰于已”)(“收贰为已邑”)(“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5|3|9t#x:G$k&r1V'v9r$|

4.郑庄公的阴险狠毒主要表现在(共叔段“都城过百雉”不劝)(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已”不惩戒)(共叔段“收贰为已邑”继续放纵他)(群臣劝告,庄公虚伪应对)(养恶一成,即连根铲除)

[$P$X5K

_$p(D

《李将军列传》

一、单项选择题

"m*P5D(p+K8l7U7p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T-H,f(V)J$?6_5W/c8Y

2.李广的性格特征是(骁勇善战,爱护士卒,忠实诚信)

$J%E-r6X1W6M

3.李广最突出的个性特征是(忠实诚信)

9~8s8p7o%w8C

4.在《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作者所采用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是(行为描写)

5.《李将军列传》中,以“中石没镞”、“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来刻画李将军的独特个性,所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细节描写)

,L:O"V2q0a6x%]#^

6.在《李将军列传》中,作者通过“上郡遭遇战”的描述,主要表现李广的(处变不惊)

:a

Q&q8z$Z,D

7.李广一生遭遇不幸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赏罚不公,刻薄寡恩)

;I2r,i8}'`1@

8.《李将军列传》中,作者通过描述程不识、李蔡来彰显李广的性格特征和可悲命运,所运用的再现方法是(对比)

9.《李将军列传》中,李广与程不识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治军方法不同)

"r6]!q*K5r+n

10.下列《李将军列传》中所引用的名言和谚语,暗示李广一生不幸遭遇的是(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

*D0y*g

Z"G

11.“单于素间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对刻画李广的性格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侧面烘托)

12.在《李将军列传》中,先写匈妈“射雕者”“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再写李广还射匈妈“射雕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个”,对刻画李广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铺垫反托)

13.《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和李蔡的对比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李广的(不幸遭遇)

14.李广“引九自颈”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对刻画李广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侧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文章,属于人物传记的有(《李将军列传》)(《种树郭橐驼传》)(《马伶传》)

2.《李将军列传》所着重描述的典型战例有(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从大将军击匈奴)

)q"_#r5k5p(y"w!q

3.《李将军列传》中,与李广形象构成对比关系的人物形象有(程不识)(李蔡)(中贵人)

.b5A

Z2\2C&i*d

4.《李将军列传》中,刻画李广形象的有(射石没镞)(专以射为戏)(士座不尽饮,广不近水)

:E5H%C5u9m"K2Z%c5t

5.在《李将军列传》中,用以赞颂李广英雄本色的引用语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惜乎,子不遇时)(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其身正,不令而行)

"t0~3d'_5a"~

《张中丞传后叙》

N&T;q){:r'_

一、单项选择题

0}0O'T0f4f.[&p#h3G

1.《张中丞传后叙》所歌颂的三个正确人物是(张巡、许远、南霁云)

2.《张中丞传后叙》在行文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叙事与议论并重)

3.《张中丞传后叙》中南霁云的性格特征是(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1T%J-a5K%I/e!a

{3Y/c

4.《张中丞传后叙》中,表现许远性格的方式是(在驳斥谬论中补叙事迹)

5.下列典型细节,用来刻画南霁云形象的是(抽九断指)

6.《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驳斥诬蔑许远投敌的谬论时其批驳的主要着眼点是(驳斥论据)

7.当南霁云抽九断指时,作者写道:“一座大惊,皆感激而为云泣下“,这对刻画南霁云形象来说,运用的再现方法是(侧写)

+L9Q+V2K

m!Q4j

8.在《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写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肖像描写)

5l$m#s3`2g

二、多项选择题

1.《张中丞传后叙》的主要内容有(为许远辨诬)(在辨诬中被叙许远的英雄事迹)(颂扬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勋)(补叙南霁云的英雄事迹)(补叙张巡的英雄事迹)

2.在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的谬论时,韩愈所用的比喻有(“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7c*s'`:A-[+g(d6X7P

3.韩愈用以刻画南霁云形象的典型细节有(抽刀断指)(射知明志)

+h5H.K)z0s3q9R)d9p*v0V

4.在《张中丞传后叙》中,用侧面烘托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地方有(曲兵南下,“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睢阳被围,“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霁云抽刀断指,“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霁云射知明志,“贞元中”,“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将就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种树郭橐驼传》

一、单项选择题

2o;M)m#a+W2S1i

1.下列作品,属于寓言性传记文的是(《种树郭橐驼传》)

2.《种树郭橐驼传》的中心思想是(宣扬“养民”治国的道理)

3.《种树郭橐驼传》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类比)

4.《种树郭橐驼传》中,阐析橐驼种树的原理和方法时,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对比)

3Y2i-a!e%]+n+c:g;E

5.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6.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V%L5e4x1i9Y4k([

7.与“长人者好烦其令”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方法是(爱之太殷,忧之太殷)

6n0@!~%D.~

V&c

8.《种树郭橐驼传》中,剪裁详略能体现前后意理照应的地方是(略写“他植者”种树马虎态度,详写“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殷”的作为)

二、多项选择题

9r/{/e#m)a(l1u;g

1.《种树郭橐驼传》所运用的主要再现方法有(类比)(对比)

2.《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主要类比关系有(种树与治民)(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殷”)(“木之性日以离”与老百姓“病且怠”)

3.《种树郭橐驼传》中,构成美与丑对比关系的有(橐驼的种树技艺与他的“病偻”形态)(橐驼种树的态度方法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橐驼种树的高超技艺与“长人者好烦其令”之间)

6k._:F%\3I$q2b3~0T

4.作为一篇作文,《种树郭橐驼传》的特点有(寓言性)(类比性)(说理性)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单项选择题

,X7l%|5}&D/p&z,{

1.《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主旨是(寄托作者贬官司永州后仍特立不阿的品格)

#M5]+k:V"q(q9a

2.体现《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记叙线索的两个字是(“始得”)

3.《始得西山宴游记》先写登西山前的浏览情境,这种再现方法是(铺垫)

$k"o(O)c!B

@'m.G

4.《始得西山宴游记》所用铺垫手法的作用是(对比反托)

/N.F0u)h9M

J6S

5.《始得西山宴游记》描写西山的高大特立,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侧面烘托)

$q7r$A3M%Q0H;|6Y

6.《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抒情方法是(借景抒情)

7.《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西山高大特立的侧写语句是(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7o(W'N$m6w-J)U3v"I

8.《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游西山后精神解脱、达到物我两忘境界的语句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作品,属于游记的有(《始得西山宴游记》)(《故都的秋》)

(L(p%E!v$J)\7U"?9~"d

2.《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运用的主要再现方法有(铺垫)(侧写)

(N7p&e$h*e1k3H't;X,e1F3q#J

《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一、单项选择题

6n:E)o*s&h&F

1.《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的记述线索是(画竹)

'q.H'r"W6{3X4Z.J'X

r

2.《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所引用的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出自(《庄子》)

,~)z3P%C5u8g)G

3.苏轼在谈到头脑中的鲜活形象一呈现,必须迅速抓住,否则就会丧失时,所用的一个比喻性形象词语是(兔起鹘落)

%t0_3T2M)n

4.苏轼在《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认为,文艺创造必须胸中先有鲜活的形象,能够概括这一文艺思想的成语是(胸有成竹)

5.文与可赠偃竹画给苏轼时,附言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这里所暗示的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庖丁解牛)

6.苏轼在赠给文与可的诗中说:“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这里所暗示和照应前文的一个文艺思想是(胸有成竹)

7.苏轼在《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借用“车过腹痛”的典故,是为了表达(苏轼与文与可的亲密无间)

8.《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的行文特点是(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A!V3N2C1E5|'H

二、多项选择题

Y"f*U

P2O3N*a

1.《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的文体可称之为(画记)(文艺随笔)(人物传记)

#B8E;Z$L

B*l&`$|

2.苏轼在《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所阐发的主要文艺思想有(胸有成竹)(心手相应)(尺幅万里)

3.《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所采用的典故有(庖相解牛)(轮扁斫轮)(车过腹痛)

7S3`6j2f,u#T

4.见之于《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的成语有(兔起鹘落)(庖西解牛)(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5.《文与可画谷偃竹记》引用庖西解牛、轮扁斫轮的典故,所蕴涵的的文艺创作思想有(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6.作为记人散文,《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的鲜明特点有(寄深情于谈笑之中)(寓情理于风趣之外)(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轶闻趣事、诗文赠答、义理辨究交融一体)(文笔似行云流水,卷自如)

2y(D!q6l;s

《报刘一丈书》

一、单项选择题

3~9u/h2`&J:N)d'\

1.《报刘一太书》题目中“刘一丈”的意思是(姓刘名一的长者)

2.《报刘一丈书》的主题思想是(暴露官司声的污浊和腐败)

3.在《报刘一丈书》中,所提示的权要者的性格特征是(贪婪虚伪)

4.《报刘一丈书》暴露官声黑暗所采用的笔法是(夸张的漫画笔法)

5.宗臣写《报刘一丈书》的导火线是(有感于刘一丈信中的“上下相孚”)

6.下列《报刘一丈书》中的语句,描述作者对权贵者态度的是(“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

+b*n,I'N'J"Z

u.r

7.《报刘一丈书》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是(行为描写)

二、多项选择题

1.《报刘一丈书》所描绘的人物丑态有(权贵者的贪婪虚伪)(干谒者的奴颜婢膝)(守门人的孤假虎威)(“闻者”的趋炎附势)

2.下列作品中,以揭露讽刺当时社会现实为主的有(《郑伯克段于鄢》)(《报刘一丈书》)(《石崇与王恺争豪》)

《马伶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伶传》的最主要旨意是(赞扬马伶学习生活精益求精的精神)

$r,j1F0U2W

_6a

2.《马伶传》中的关键情节是(马伶偷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

3.《马伶传》中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一次技艺较量属于(声面描写)

&M"W0^!u3y

K(^;}"U.a

4.《马伶传》中先写马伶在第二次技艺较量中大胜,后写他以顾秉谦为题的经过,这种叙述方法是(倒叙)

5.马伶在第一次技艺较量失败后“易衣遁矣”,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行为描写)

6.《马伶传》的第一次技艺较量描写中,为了突出李伶的技艺高于马伶,作者写道;“尘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这种再现方法是(侧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采用了倒叙方式的有(《马伶传》)(《米龙老爹》)

$x3t:m5m'e*w!i,T

2.下列描写中属于声面描写的有(《李将军列传》中的右北平之战)(《香市》中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描写)(《马伶传》中第一次技艺较量的情景)

3.《马伶传》剪裁得当主要体现有(略写生闰,详写与李伶的技艺较量)(略写第二次较量,详写第一次较量)(《兵车行》中咸阳桥边送别的情景)

(w/l'v(k.B1g

4.《马伶传》剪裁得当主要体现有(现实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根本源泉)(学艺艰难,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艺无止境,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8I&I.[6k&u8V3J

《故都的秋》

一、单项选择题

1.《故都的秋》的中心旨意是(赞美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

%a,X%_6|$e#~3x0E!X-J

k

i

2.构建《故都的秋》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北京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c:E.C7S'E1h8o

3.除开头和结尾外,《故都的秋》中间两大部分内容的不同在于(前者重在“色彩浓”,后者重在“回味永”)

4.《故都的秋》是赞美北京的秋天,但文中两次写到南国之秋,这种再现方法是(对比反衬)

'p4?+z9i/N

5.在《故都的秋》中,作者曾提到“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这是为了阐发(北京秋天的“回味永”)

6.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用“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来阐明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这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是(比喻和对比)

4p*f4o.f;K'r8_!D!^.W

二、多项选择题

1.《故都的秋》中所描绘的浓味秋色景物主要有(花院听鸽)(槐蕊晨踏)(蝉啼唱)(秋雨送凉)(枣红佳日)

;C-I9L*E"|)k#y0S9F'T

2.《故都的秋》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运用,体现内容与表达形式恰当融合的有(写游踪用记叙方法)(绘景色用描写方法)(开发深味用议论笔调)(将抒情渗透在叙事、写景、议论之中)

,d3a%X/@"P4_

3.下列各例句中,同时采用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的有(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衡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香市》

%V

i9O:I0{-Y

一、单项选择题

1.《香市》的主旨是(显示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

2.《香市》提示主题思想的主题思想的主要再现方法是(对比)

$W8j8n9N2e3E

3.《香市》中运用场面描写的是(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

4.《香市》中描绘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其主要目的是(反衬今日香市的冷落)

5.为了显现新政治、新经济侵入农村,《香市》中写道“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这种表现方法是(象征暗示)

8[%v3O9|7I4\

V

6.在《香市》中,为了突现今日香市的冷落,作者写道:新兴香市武术班,比往日香市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但是“看客却很少”。这种表现方法是(铺垫反托)

%h%v,M+X$q%L,K

7.重兴香市冷落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破产,香市主角农民来很少)

5G#d0D,K5I%}!z;s5F$j

二、多项选择题

"e8X*H%~4D7D;M&Y2[*]

1下列茅盾作品,属中短篇小说的有(《春蚕》)(《白杨礼赞》)

2.《香市》的艺术特点有(透过香市今昔变化看农村经济凋敝,以小见大)(主要通过今昔对比方法来表现,主题思想鲜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场面描写,层次清晰)(武术班高级但看客反少,铺垫反托手法有力度)(结尾以香市主角的转移暗示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妙)

《爱尔克的灯光》

5a"@4r(_;g9W7I

一、单项选择题

1.《爱尔克的灯光》的中心思想是(否定封建家庭和礼教)

2.《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关于人生道路的思索的主要触发物是(“长宜子孙”四个字)

"d7d,^:S7~)P3l-O

3.贯串《爱尔克的灯光》全文的线索是(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

5?(e/G(V*H5v

4.在《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美好希望的破恶意和生活的悲剧)

5.《爱尔克的灯光》中的“我心灵的灯”的象征意义是(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T

a0G+q+V:g2S7d+f

6.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借姐姐的悲惨命运来(暴露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罪恶)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激发生者复杂的心情和联翩思绪的直接触发物有(阔别了十八年的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大门内亮起的阴暗灯光)

Z,v8Y)V([)E7E

2.贯串《爱尔克的灯光》全文象征性灯光有(故居大门内亮起的“一线微光”)(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的灯光)(指引作者走了十八年的“心灵的灯”)

't9H#E0\1O5~

3.《爱尔克的灯光》的抒情方式有(在记叙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在夹叙夹议中抒情)(直抒胸臆)(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V!D0g

y+E.l0}1_

P

4.下列中《爱尔克的灯光》中的描述,具有象征暗示意义的有(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时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好像看见了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个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我只有一个渴望:飞!飞!)(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

《往事》

#`,j2^

[2P1\;R#P'm

一、单项选择题

1.《往事》作者赞美大海的目的是(赞美大海美德,召唤人们做“海化”青年)

1}/H+D3i7Y#U:Z#h

2.《往事》描绘大海的风姿,主要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

1x4r0?+j4Q7i9D

3.《往事》借赞美大海的特性,来寄托推选物人格理想,这种再现方法是(托物言志)

1_,b$X#Y!A1B.j4B

4.用大海的各种姿态和情势,暗示人的丰富情感和性格。用大海的广阔和涵容,暗示人的胸怀和美德,这种再现方法是(象征暗示)

5.《往事》的主旨是赞美大海的丰富性格和高尚品德,但文章开头却两次说它“单调”,这种再现手法是(欲扬先抑)

*q$I2u,S

c1w)a(Y9S

6.冰心在《往事》中说:“海是神秘有容”。这里“有容”的意思是(胸怀宽广)

1n4F8S4a;c$Z-a6f

7.《往事》中描绘大海:“下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这时有机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8.下列谈论大海的语句中,被赞誉为“好一个小哲学家”的是(“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

I2Z)z$@,E4e)j;M%n-\

二、多项选择题

3j!D:q-a3M+l-M

1.下列作品内容,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的有(《季氏将代颛臾》)(《赵威后问齐使》)(《寡人之于国也》)(《往事》)(《门槛》)

2.《往事》所赞美的大海的性格和美德有(温柔而沉静)(超绝而威严)(神秘、有容、虚怀、广博)

3.《往事》中所运用的主要再现方法有(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暗示)(拟人化)

4.下列作品,采用象征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有(《往事》)(《炉中煤》)(《鹰之歌》)

5.下列作品,要用象征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有(《往事》)(《鹰之歌》)(《门槛》)(《炉中煤》)

6.下列作品中,主要采用拟人化手法来描绘事物的有(《往事》)(《炉中煤》)(《鹰之歌》)

+d7~/F)V5L5~&u:X

《背影》

一、单项选择

1.《背影》的主旨是(抒写深挚感人的父子亲情)

#V&B2h:c2k"n

W9}-?

2.《背影》刻画父亲形象所抓住的一个独特视角(背影)

3.《背影》描述了儿子对父亲前后态度的变化,这对刻画父亲形象来说,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是(侧面烘托)

5X0s

i2~-r5[8V

4.《背影》的开头和结尾都描述了家庭的窘迫情况,这对表现父子亲情来说,所用的表现手法是(环境烘染)

6k0{3q*t+~;H*F3S

5.《背影》中的父子亲情及其社会内涵,都是通过不动声色的人物行为和环境的描述来表现,既不直抒,也无议论,这种表现方法称作(白描)

.o;l5G5X$[/Y

6.《背影》中三次写到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流眼泪,对表现父爱的深度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侧写)

6v7l0y)E%J;[

7.《背影》中,在写父亲翻越月台为独生子买桔子的情景之前,先写父亲是个胖子,穿铁路、爬月台一暄困难,这和表现手法是(铺垫)

8.《背影》结尾处说,父亲晚年常对独生子发怒,但自感“大去之期不远”时,却变得十分惦念儿子、孙子、这种心理是由于(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二、多选

1.《背影》中,刻画父亲形象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有(总体上的白描)(视角独特)(侧面烘托)(环境渲染)(铺垫手法)

4D"w,V;^7J;E!S9K#}-^1F/q#A

2.《背影》中刻画父亲形象,开头、中间、结尾都扣住“背影”这一独特视角,其艺术表现效果有(抓住父亲的特征,形象鲜明突出)(便于透过儿子的视窗,进行侧面烘托)(“背影”反复扣紧“背影”,结构呼应严谨)(“背影”含蓄,引读者注意、思考、回味)

%}#^5Q1X2D.G!A

3.《背影》中刻画父亲形象所采用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为描写)

/@*W:q#]%Z#q&w(X

4.《背影》中,通过侧面烘手续手法来刻画父亲形象,主要体现在(儿子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儿子多次望着父亲的背影流泪)

;?+C(r(M/t3m'Y+L/h,w#g/F:o-M

《氓》

一、单选

$U:~8Z3{$@(q3z;N.]2P$`#G

1.《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是(颂)

9e)Q&W"m:I"Y

2.《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国风)

/i

k0o-X:K(_5m

3.《诗经•氓》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弃妇)

3S)W'@)L!Y+H;V2k!R+r

4.《诗经•氓》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比兼兴)

%W1`)m+?:V)V0E:e

5.《诗经•氓》中运用比兼兴的诗句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6.《诗经•氓》中使两面个人物性格得到更鲜明体现的表现方法是(对比)

!O9i4X;Z2v6v7f5n

二、多选

#T#p%c3C2G:F0d

1.《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有(以四言为主)(多用比兴)(讲究节秦和韵律)(常用重章叠句)

2b*?7E(D$X'M

2.《诗经•氓》中的对比手法表现在(氓与弃妇的性格对比)(氓的性格的前后对比)(弃妇性格的前后对比)

3.《诗经•氓》中抒情主从公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善良忠贞)(勤劳坚毅)

*P8J3O&~'D&C!w

4.《诗经•氓》中运用的比兴诗句有(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国殇》

8k8t*|7b"\+u

一、单选

"W!O"m7k,L"r/C2G

1.我国古代第一位有伟大成就的诗人是(屈原)

h7F$?7c%K

2.原为战国时期楚地的民间祭歌,后经屈原加工而成的组诗是(《九歌》)

"_-o(W!S"a5x(m*R

3.诗句中多用“兮”字的诗体是(楚辞)

4o

|"s4F)B.l7E0V"k:p

4.《楚辞•国殇》的主题是(祭奠为保卫国家而捐躯沙场的楚军将士)

5.《楚辞•国殇》的前十句属于(场面描写)

3?9I'P$d!?/s!^.I0M3[9F

6.《楚辞•国殇》的战争场面描写中,极力渲染敌这的凶猛残暴,这对刻画楚军的集体英雄象来说,其作用是(反托)

二、多选

1.《楚辞》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有(构思奇特,想象丰富)(采用大量民间神话传说)(文采华丽)(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2.《楚辞•国殇》的战争场面描写中,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有(侧面烘托)(场面描绘)(气氛渲染)(细节描写)

《上邪》

,]!a%C3z

F

一、单选

9P:t!@-G2}#Z,T2c

1.《上邪》是一首(爱情诗)

2.《上邪》中所描绘的景物是(造景)

!}:r0s.},I

3.《上邪》的情景你融特点是(因情造景)

3m$m$u7N

I%B3M)F

4.《上邪》的总体抒情格调是(发誓)

二、多选

&e8I4A9r)L4T!`6V)U

1.《上邪》所表现的主人分的性格有(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对爱情的坚定忠贞)

2.《上邪》的抒情特点有(誓辞格调)(直抒胸臆)(坦率直露)(感情炽烈)(因情造景)

(E%y8z&F9o5\1k"N+b(`

3.《上邪》中的造景有(山无陵)(江水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4.《上邪》的语言特色有(誓辞格调)(长短句交错)(口语化)

《短歌行》

7f*["_8@,Y:R

一、单选

1.《短歌行》的体裁是(乐府旧题)

2.《短歌行》的主旨是(感慨亲朋离散,孤苦无依)

3.《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表表子衿,悠悠我心”,所表达的心情是(思慕贤才)

%w7X4j*]9j#F

4.《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所表达的心情是(礼遇贤才)

5.《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喻意是(贤才无所依托)

'}/t!^%y9L1c.?/U!|

6.《短歌行》中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所表达的心情是(礼贤才云集兴奋)

1P'Y'f3d2J8@+S/F5d5y

7.《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喻意是(贤才多多兴善)

二、多选

:D)Z%E;p%|"s*p1O

1.《短歌行》中的比喻句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Y*U5I*o9~3E

2.《短歌行》中所引用的《诗经》成句有(表表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f"H0q.A6{4K#@%~

3.《短歌行》中所用的典故有(表表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短歌行》所采用的报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比喻抒情)(借典故抒情)

5.《短歌行》的抒情特点有(手法多样)(反复咏叹)(苍凉悲壮)

6.下列诗篇属于乐府旧题的有(曹操《短歌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白《行路难》)(陆游《关山月》)

《饮酒》

+V#};u8t8f;l-}-P-K;k

一、单选

1.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是(陶渊明)

-{&u0p6q$F%U:m

2.陶渊明的《饮酒》是一首(五言古诗)

"V

?2O.p3N

3.在《饮酒》中,上下句之间有转折关系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S6\

_8w0R6R

4.《饮酒》中最富哲理意味的诗句是(心远地自偏)

(F+l7y:c(J6@8m5?7s+`

5.《饮酒》中,体现诗人舍弃世俗功名利禄观念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J%k/L8_+u

6.《饮酒》中,体现诗人陶醉大自然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z*P,}%Y0i+{2r:Z

7.《饮酒》中,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记忘言)

8.《饮酒》的主要语言特点是(平淡质扑)

-g/c2T6S

v-s

二、多选

2t4i6F(Y/I$c8q4y

1.《饮酒》所体现的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心态有(忘世—舍弃功名利禄)(忘我—陶醉于大自然)(忘言听凭直觉感悟)

2.《饮酒》所运用的主要抒情达意方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从军行》

一、单选

1.从题材上看,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

/D

}5D3E"L4~+I&\.Q0C,z

2.《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的抒情方法是(借景抒情)

3[(z2C#l"Q&a2Z

3.《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的抒情方法是(借事抒情)

4.《从军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的主旨是(象征暗示关系)

6.《从军行》前三句写环境和战争的艰苦,这与第四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构成(烘托反衬关系)

$`2o;H0n3I"J$F3o"y

Q

二、多选

1.下列诗人中属于盛唐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

2.下列诗作属于边塞诗的有(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j+g"|+u;a(w

3.下钱诗篇属于用乐府旧题的有(曹操《短歌行》)(李白《行路难》)(陆游《关山月》)

(N._,G6D.r!{

4.下列诗作属于近体诗的有(王昌龄《从军行》)(王维《山居秋螟》)(李商隐《无题》)

5.王昌龄《从军行》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有(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直抒胸臆)

《山居秋螟》

2E5g1M(t:G,E/K

一、单选

1.作品融诗情画意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的著名唐代诗人是(王维)

)y#T4D'R'}5g![4h)v

2.从题材上看,《山居秋螟》是一首(爱情诗)

3.王维《山居秋螟》中,最能体现当时作者心境的一个字是(空)

1C*b-L5i6p3s/S7Z:?

4.《山居秋螟》的主要抒情方法是(借景抒情)

.h$k$i*Z+s5q

5.《山居秋螟》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竹喧归浣女)

&C+P4Z1\5w4I

6.《山居秋螟》流露隐居山中之意的诗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Q!q,_0z

二、多选

7F2z4`(O(P,R

1.《山居秋螟》的文体是(近体诗)(五言律诗)

2.《山居秋螟》中渗透诗人高洁志趣的景物有(明月)(石)(松)(清泉)

3.《山居秋螟》的主要艺术特点有(景物白描)(以动衬静)(视听交错)(诗情画意)(风格清新)

《行路难》

一、单选

;K6W4v+u/?

1.李白的《行路难》的一首(乐府旧题诗)

(`5I3U0{5h5Y1@;g

2.李白《行路难》中以借酒浇悉来抒写心中痛苦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3.《行路难》中用行为细节来抒情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8K(y*Z(i&d

4.《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所用的抒情达意方法是(象征暗示)

(J

o,S&g8x"u1E&A&`

5.《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所用的抒情方法是(借故抒情)

'@

n(l%W/Z(y-W8b/h

6.《行路难》中,抒写英雄失意时悒郁悲愤心情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7.《行路难》中,以路途艰险比喻仕途艰难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r6b&Q(D8g:`!]:n

8.《行路难》中,情感运行的特点是(起伏迭宕)

3B/E:i7A;l*g$P/}

9.李白《行路难》的抒写主旨是(精神痛苦和心理矛盾)

二、多选

1.下列诗篇属于乐府体的有(李白《行路难》)(杜甫《兵车行》)

-e0d6A.u,d9^0Q-i9K

2.李白《行路难》中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有(借事抒情)(借行为细节抒情)(借象片事物抒情)(借黄故抒情)(直抒胸臆)

(q8K&N1S'V+}!H2t

3.李白《行路难》中,运用典故来抒情的诗句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

4.下钱诗句中,运用比兴手法抒情达意的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6|$H2C'{&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