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王安石的道德经世致用思想
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说。“荆公的学术不仅是知识和意义,也是对世界的追求。凡其所以立身行己与施于有政者,皆其学也。”这段话精当地概括出王安石学说中“内圣”与“外王”互为表里的特点。于“知命厉节”的内圣之学,王安石开北宋谈义理、讲道德性命的学术风气之先;于“经世致用”的外王之道,其主导的熙宁变法对两宋及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余英时称道学阶段为“后王安石时代”,认为:“`古文运动’首先提出`尧、舜、三王治人之道’的道理,奠定了宋代儒学的基调。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运动则向前踏进了一大步,企图化理想为现实。”45熙宁变法是宋代政治、经济、学术发生重大转变的中间环节,也是王安石力图使其“内圣外王”之道付诸现实的社会改革实践。王安石在熙宁变法前后的思想发展历程是探究和理解新学乃至宋学的关键。在这一划时代的改革运动期间,各家思想流派在激烈地交互碰撞、砥砺中得以产生和发展。唐宋古文运动主张“回向三代”的思潮延续到荆公新学中,王安石“回向三代”的学术倾向与“为天下理财”的治民经世思想,渗透并贯穿整个北宋“改易更革”的过程,作为与其“内圣”与“外王”学说相对应的两个方面,在熙宁变法中体现出两者的统一与一贯。一内圣之学:企业对自身的态度自宋初三先生之胡瑗创“明体达用”之学,仁宗朝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试图革弊强国,这些学术思想与政治实践都是“熙宁变法”的前奏。王安石于早年就关注“道德性命”的义理之学。于庆历初年扬州签判任上,就已经写成了数万言的《淮南杂说》,这部书在南宋后失传。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后志》卷二《子类》记载蔡京为王安石传略曰:《王氏杂说》十卷,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蔡京为安石传,其略曰:“宋兴,文物盛矣,然不知道德性命之理。安石奋乎百世之下,追尧舜三代,通乎昼夜阴阳所不能测而入于神。初著《杂说》数万言,世谓其言与孟轲相上下。于是天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云。”所谓《杂说》,即此书也。以京(京应作卞)之夸至如此。且不知所谓“通乎昼夜阴阳所不能测而入于神”者为何等语,故著之。由此可见,《淮南杂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儒家性命道德的义理之谈。且不论上述言论是否夸大渲染了《杂说》在当时的影响作用,王安石于青年时期就关注儒家义理之学,开“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的风气之先是显然的。宋初的柳开、孙复、石介、欧阳修等都没有如此致力于义理之学。欧阳修更因“性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的言论被朱熹批评为“于道体犹有欠阙”。苏轼曾评价安石曰:“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断以己意”与“作新斯人”都说明王安石学术上致力于对儒家思想的道德义理陈发与新述。《杂说》流行后,时至熙宁年间,儒学的注意力已经逐步转向于“原道德性命”的内圣之学之上。后王安石另著有《原道》、《性论》、《性说》、《原性》等论著,其早期的《易解》与《洪范传》更在宇宙论上进行解说,其后更有《三经新义》与《字说》等论著。王安石的倡导的内圣学说比北宋著名理学家二程尚且稍早,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王安石实为开宋代内圣之学的第一人。王安石在熙宁变法前一直出任地方执政官的职务,朝廷几次任命他出任中央职务,都被其婉拒。在嘉礻右(1056)元年岁末,王安石调任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在就职之后,王安石就作《上执政书》,言辞婉转地恳求朝廷于“东南宽闲之区,幽僻之滨,与之一官,使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以庚禄赐之入”。此书的主要内容是力争去外地担任地方官吏,希望朝廷能够给他符合己力的职位。在地方供职,“少施其所学”是青年王安石的政治理想。舍弃有仕途希望的中央职务而情愿担任“幽僻之滨”的地方官吏,这在当时的北宋朝廷十分鲜见,王安石的作派并不为同时代僚属所理解也可得而知。但抱有“经术者,所以经世务”的学以致用精神的王安石并不以为苦,每每在地方任上兢兢业业,力图改革旧政,兴利除弊。即使是在庆历新政后的仁宗朝,王安石的这种积极务实的精神和改革思想也仍是与当时整个士大夫阶层袭故蹈常的因循风气格格不入的。钱穆先生论两宋学术:“宋学精神,阙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革新政令”在宋代初有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止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而“创通经义”虽至朱子而完结,初期却有王荆公的《三经新义》为代表。据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记载:“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诂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埂。”宋代始谈义理,一扫前朝儒学桎梏于训诂词章之风,王安石在“革新政令”和“创通经义”两方面都占据了不可低估的地位。可以说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统的体用两面在王安石这里得到了融合和落实。王安石毕生着力于“内圣”与“外王”互为表里的两方建构。内圣上诉求道德性命之义理,于外王上致力于经世致用,期望能使其政“披泽于百姓”,以振兴先秦孔孟儒家道义自任,这种理想是在其早年就树立起来的,其毕生思想的发展与政治施为都始终未离开这一宗旨。王安石以传承“道义”为己任,“把经学推上了一个`义理’阶段”47;同时又幸运地获得孔孟所一直希冀的“致君行道”的机会,主导了11世纪全面的社会变革。其思想体系中,“择术”与“理财”作为“知命厉节”、“经世致用”两方面的体现在熙宁变法中贯穿始终且相互支援。理解王安石早期的学术和政治思想,才能体会他在“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诗句中以孔孟道统传继而自期的理想。二思想观念上的变熙宁变法前的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谈到:“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言思言思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王安石的这部万言书是熙宁变法的前奏,新法的种种政治经济举措都能够在《言事书》中找到痕迹。在这部万言书中,王安石认为造成宋朝严峻形势的主要原因是“法度”的缺失: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这一段是《言事书》的核心所在。王安石以“三代”为政治理想蓝图,认为造成国朝衰微的根本原因是政事法度不合乎“三代”的规范;王安石并非腐儒,他认识到社会发展变革是势之所趋,但现在所处的国家形势和所遇到的社会问题殊于古代,实施变革的具体方案也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即他所说的“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之意。王安石在此明确了更革的宗旨也就是“本”为“为天下国家”的思想。本既立,那么“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法其意”,也就是确立“回向三代”的政治趋向,希以仁心仁闻施以仁政,使泽加于百姓。“传道心”,以期三代的“道统”(1)能在面临频频危机的社会施行。同时,王安石也充分考虑“回向三代”已经成为了宋代士大夫政治和文化思潮的源头,只有以此为政治经济改革的理想与旗帜,才能避免其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王安石已然认识到改革势将会遇到的社会阻力与巨大社会反响。值得注意的是,在《言事书》开端,王安石开宗明义地述说了北宋朝廷面临的困难及以“三代”为政治理想。其后,他主要从朝廷取士和人才的任用方面谈及时弊,认为在当前,要“改易更革”而“其势必不能”的原因是人才的缺乏。在这种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即使朝廷有完善的法令政策也无法有效地施行。他提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其后,针对当时人才的“教养取任”方法作了长篇的议论。科举与人才官吏的任用是仁宗朝前期“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王安石对范仲淹新政的延续与支持。在文章后半段,王安石有一段论及“理财”的主张,在书中虽然不占太大篇幅,但其意义却不容低估。可以了解到在熙宁变法之前王安石关于国家财政治理的观点,也能够与变法时期的思想相互应照。现节录如下: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己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这里王安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假定了社会是发展的,财富是可以生产积累的,也就是社会生产力会不断提高的。早在庆历年间,王安石就认为:“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这与当时的儒家保守派如司马光所持“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的论点是截然不同的。司马光认为社会财富总数只是不变的,不会自行增长。王安石对于财富的观点较之同时代的“世儒”无疑是进步的(2)。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越次入对和宋神宗第一次有机会当面畅谈,宋神宗首先问他:“方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对曰:“以择术为先。”又问:“唐太宗为何如主?”对曰:“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唐太宗所知不远,所为不尽合法度;但乘隋极乱之后,子孙又皆昏恶,所以独见称于后世。道有升降,处今之世,恐须每事以尧舜为法。”王安石这里着重提出的“以择术为先”为治国之道,和《言事书》中谈及的“为政法先王之道”的“回向三代”思想是一致的。这次面谈后,王安石写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历述自太祖到英宗这五朝的施政概况,并举其利弊,王安石洞彻当时的北宋朝政受“累世因循末俗之弊”的拖累而处于穷困无比的境况,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赋税、理财和农业生产方面久处因循、拖沓、苟且的萎靡风俗毒害,已达崩溃的边缘。其中,王安石指出百年来本朝“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理财问题在这里又一次被王安石提上了日程。在奏进《札子》后,宋神宗又向王安石求问改革弊政的施设之方。王安石认为不能一一说明,希望神宗能“以讲学为事”,而“讲学既明,则施设之方不言而喻。”后神宗仍要求王稍加陈述,王安石略述一二之后,神宗十分感兴趣,再次请求王安石为他“一一为书条奏”时,王安石又重复了“以讲学为事,则诸如此举皆不言而自喻”诸语。这段记载十分重要。王安石未如神宗要求的那样一一陈述“施设之方”。一方面可能是所谓“施设之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一道尽;另一方面也因为王安石始终坚持治国为政“须以择术为先”的思想,这里的“讲学”自然是讲尧舜三王二帝之学。王安石的意图十分明显,认为治国须“法先王之政”,而法先王之政,必须要明“先王之意”,明其意而后“法其意”。能“法其意”,那么“施设之方”自然能够明了。所谓“施设之方”是针对社会具体问题与时弊而谋划的策略,时势变化,那么策略也会随之而改变。理解此点才能真正理解:熙宁变法中,王安石的“施设之方”是以“择术”——“内圣”理想为基础的;“理财”思想是王安石改革“施设之方”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外王”——经世致用的一个部分,其并不独立于此“内圣外王”体系之外。熙宁二年三月,王安石在与神宗的对话中谈到:“然今欲理财则须使能,天下但见朝廷使能为先,而不以任贤为急;但见朝廷以理财为务,而于礼义教化之际有所未及。恐风俗坏,不胜其弊。陛下当深念国体,有先后缓急。”据侯外庐所著作的《中国思想通史》所记载的年历可知,此段谈话的时间当为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设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之后。此时的王安石仍然力劝神宗以人才任贤为现时急务,而不以理财为务,唯恐专务理财而伤及礼仪风俗。据记载,宋神宗于熙宁元年就曾有“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共宜留意节用”的言论。从王安石的为政为学经历,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一直认为财用是当今之痼弊,而“理财”问题是影响整个改革变法的关键所在。在变法开始之际,王安石委实一贯以“传道心”为己任的姿态来劝说神宗毋以理财为务。当然,此“道心”被二程和朱子认为是混同释老之学的不纯粹的道心,此又另为一说。王安石此时已然明了宋朝国库贫乏和神宗“以理财为先急”的旨意,但仍然坚持认为理财固然重要,但仍坚持以“任贤”为急。因为在王安石的思想中,贤才的缺乏所导致的后果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即使正确的财政策略颁布也不能得到有效地实施;另一方面,在当时礼乐教化未有成效的状况下,以“理财”为先务会引起政风与民风的败坏。换言之,此足以证明以“择术”为开端的熙宁变法并非如当时的儒学旧党所抨击的一味“汲汲于财利”,而其后波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方面的改革也并不仅仅囿于财利这一冰山一角。三文景之“理财为方今先急”与“为天下之财”熙宁二年下半年,均输、青苗法一出,立即遭到司马光、曾公亮、富弼等大臣的强烈反对。知谏院的范纯仁认为均输法“将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并指责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司马光更对新法的实施作了全面的否定,认为王安石:“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在均输法青苗法颁行后,本来一力赞同变法的程颢也与王安石发生龃龉,两人“意见多有不合”,认为改革虽可能有所成效,但若“令由此侥幸,事有小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反对言论一概集中于王安石治国理财会引起“天下交征利”的不良风气。程颢的担忧正是王安石在熙宁元年就曾忧虑的“恐风俗坏”之弊。随着新法的推行,由均输法、青苗法引发的朝臣政见之争在熙宁三年(1070)发展为新旧党之间的“党争”。旧党对新法的抨击也愈演愈烈,以至于“言路好直者,必欲力攻取胜,由是(荆公)与言者为敌矣。”而王安石则“排众议”,坚持新法的执行。熙宁、元丰年间,司马光等旧党全被贬离中央朝政。程颢在熙宁三年上《谏新法疏》后离朝外补;富弼等旧党元老也接连卸职离任。在制定募役法的过程中,王安石向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这是熙宁变法中王安石第一次明确表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思想。有观点认为此是王安石由“以择术为先”向“以理财为先”思想转向的标志,实际理财之说始终是王安石思想与熙宁变法的关键,是“施设之方”的核心问题。在上段引用的材料中,王安石认为,财用的短缺是关键问题,理财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他又认为农业政策是理财的关键,首先必须解决农民疾苦,抑制大地主官僚的土地兼并问题。执行募役法,政府从中增加的收入便是直接从“抑兼并”中得来。可以说“抑制兼并”是熙宁变法理财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法推行的核心。王安石与神宗商讨兼并的利害时谈到:“兼并积蓄富厚,皆蚕食细民所得。”他认为:“为国之体,摧兼并,收其赢余,以兴功利,以救艰厄,乃先王政事,不名为好利。”王安石的观点十分明确,儒家之“好利”是好私利而非指公利,而“为天下国家”乃是治国平天下的先王政事,此并不违背先贤的理想。在与神宗谈论市易法时又说:“臣以为,苟能摧制兼并,理财,则合与须与,不患无财。”从这些言论以及新法中募役法等条令的颁行可以看到,王安石的“理财”宗旨是对官绅豪强大地主和富贾们所享有的特权给予一些限制和裁减,起到“摧制兼并”,使得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细民”免遭蚕食鲸吞而破产导致流离失所;同时也可以把一些政治经济权力一并收夺,加强北宋政府中央集权的能力。这也是王安石所主张的“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同之前在《言事书》中所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言论是一贯的。一方面,儒家保守派本着董仲舒“正谊不谋利”之说,讳言“理财”,主张治国“何必曰利”。另一方面,新法的推行已经触及到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最深层次矛盾而引起大地主阶级的群起攻击。王安石在《答曾公立书》中对理财问题有所论及:“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如曲防遏籴——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电商推广合作合同(2篇)
- 2025企业员工劳动合同协议书
- 2025企业合同范本2
- 输卵管堵塞的临床护理
- 2025科技公司劳动合同样本参考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合同管理提升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
- 2025年一级建造师之一建矿业工程实务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 2025标准版商业店铺续租合同范本
- 藏医学专业就业能力展示
- 腹部创伤的临床护理
- 跨境数据传输与安全保护
- 制衣厂安全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及排查表
- ISO13485质量管理手册
- 辩论赛PPT模板模板
- 发电厂贮灰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写作
- 建材公司质量管理手册(模板范文)
- 钳工中级知识培训课件
- GB/T 42706.2-2023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器件长期贮存第2部分:退化机理
- 高考语文新题型+“文学短评”相关写作(真题+技法+练习)
-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认识里外》教学PPT课件【幼儿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