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达标检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达标检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达标检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达标检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达标检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姓名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家国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的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迸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材料二: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不仅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B.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C.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寻求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D.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B.诗歌创作既要关注社会生活表象,也要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二者同等重要。C.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具备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材料一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D.“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3.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不断开拓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B.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诗。C.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D.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请结合材料,以新诗创作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太阳鸟苏景文[注]“我看见红色的鸟了……像火苗一样。”刘文俊后脑勺离开了担架,努力抬了起来,要往前探望,但是力气用完了,后脑勺又放回担架上。“不可能。”跟在担架侧旁的女同学文敏说,“不可能,现在天气这么冷,哪里可能有什么鸟啊,都躲窝里了。文俊,你是发烧都烧糊涂了啊。”她顺手拉了拉盖在刘文俊身上的被子,好让盖实点。“真的,我不骗人。”刘文俊坚持说,“我听到了鸟的鸣叫……好听极了。”文敏摸摸刘文俊的额头,说:“不是很烧了啊,已经退了很多,不至于说胡话呀。文俊,那你说说,鸟是什么样子的?”“这么小。”刘文俊从被子里伸出手,抬手示意鸟的大小,可是已经没有了力气,手抬到一半,放弃了,继续用微弱的声音说,“……色彩很艳丽,像一团火苗在燃烧……它们站在花丛中,红色的花丛中……婉转啼鸣。不是一只啊,有好多!………哦,我想起来了……那是太阳鸟。”天空传来刺耳的嗡嗡声。“同学们!同学们!隐蔽隐蔽!”国文老师张志炫回头大声喊,“日寇飞机!”同学们慌慌张张地往路边的林子里钻。抬前手的同学张志良赶忙往林子里走,走得急,路边又是坡地,不平,脚步有些跌跌撞撞。班长谢润发忙喊:“志良,小心,志良,小心,稳住稳住!”话还没说完,张志良“啪”一声往前扑,跌倒了,担架也往前摔,一部分压在了他身上。还好,谢润发强壮,死命稳住,担架才没有侧翻。担架跌落的重力几乎把谢润发的手腕扯到脱臼。旁边的同学赶紧过来,帮忙抬起压在张志良身上的担架,扶正刘文俊,和谢润发一起把担架抬进林子,另一些同学扶起张志良,踉踉跄跄地走进林子。放好担架,谢润发过来问:“志良,伤了没有?”志良伸手掌给班长看,手掌上有多条血痕,又卷起裤腿,膝盖上也有磕伤的痕迹。张志良笑着说:“还好,没伤到筋骨,班长,只是可能要换一个人来抬了。”班长谢润发刚要说什么,国文老师张志炫弯着腰,快速走过来,说:“润发,校长找各班骨干开会。你跟我来。”在一棵巨大的伞形的树下,校长正在说:“日寇的飞机天天都在上空徘徊,有消息说其他学校的学生已经被炸了,伤亡情况尚不清楚。看来咱们学校不能走大道了,必须走小路。但走小路,增添了行军的困难,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大家要有信心,能克服一切困难!”谢润发抬头,眼光从树叶缝隙里穿过,望着天空。已经有了一些云,没有了飞机。校长说:“日寇飞机已经走了,大家马上行动。”谢润发和国文教员张志炫回到班里,动员大家继续赶路。张志炫说:“同学们,大家加把劲,希望就在前面,都站起来,跟着大部队,不要掉队了。”大家答应着,起身,开始跟上大部队,向林子深处出发。“班长,是不是要改道了?”刘文俊问道,他的头尽量往后仰,希望眼睛看到班长的脸,但他只看到班长的方下巴和下巴上吊坠着的亮晶晶的汗珠。“是。”谢润发说。一颗汗珠坠落,砸在刘文俊的额头上炸裂开了,溅起了一朵小小的透明的花。“林子深处应该有更多鸟了。”刘文俊喃喃地说,“可以看见好多太阳鸟……它们立在好多红花的枝头上,婉转啼鸣,美妙极了。班长,你喜欢太阳鸟吗?”班长说:“我喜欢。”小路越来越难走了。校长命令全体休息,生火做饭。为了防寒,通知同学们多生几堆火,注意保暖,轮流警戒。天飘起来小雨,还好树林茂密,为同学们遮挡了不少雨水,即使淋湿一点,也很快就被烤干了。天亮之前,雨停了。天亮后,大家继续出发,休息了一晚,体力恢复了不少。教员们鼓舞大家:“过了这个山坳,很快就到新学校了。”大家精神大振,脚步加快了许多。“哦——快看!快看!”大家欢呼后,脚步停下来,静了下来。“太阳鸟!太阳鸟!”文敏惊呼,声音里全是喜悦。刘文俊从担架上支起了受伤的身体,极目往前张望:前面一片平整的山窝,万道晨曦照耀着一片红梅花海,好多太阳鸟在花间唱歌跳跃,像无数火苗在燃烧。刘文俊双眼放光,情绪激动地说:“班长,班长,太阳鸟,太阳鸟,好多太阳鸟!”班长用低沉的声音说:“是,太阳鸟,好多太阳鸟。”刘文俊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有删改)文本二: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成为《太阳鸟》的叙事语境,不难看出镜头特写和片段性呈现是本文的叙事机制。细节铺陈和镜头的拉近拉远将师生长途跋涉的局部尽现读者眼底。小说中,太阳鸟的象征意味浓郁。“太阳鸟喜欢在雨后天晴的红色花丛中歌唱跳跃。看起来像火苗在燃烧。”类似的话在小说中两次出现。事实上,全文中太阳鸟无处不在,小说从头便是“我看见红色的鸟了……像火苗一样”到文末刘文俊在担架上看见许多太阳鸟。太阳鸟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师生不离不弃、相互照顾、相互体恤,甚至舍生忘死。这是作者苏景文最想要表达的。小说有些细节在不经意间闪现出诗情,也是小说打动人的地方。(有删改)[注]苏景文,获第三届深圳红棉文学奖佳作奖(小说组),获第五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奖(长篇小说),有作品入选中国作家网2019年精品文选集《灯盏》,《太阳鸟》于2020年10月发表于中国作家网。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抓住刘文俊的动作和说话的状态刻画了他虚弱的样子,从侧面表现了日寇的残忍、战争的残酷。B.文敏、张志良、谢润发等是文本刻画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中透露出战争时期青年的热血、担当和情深义重。C.国文教员张志炫和校长带领学生在战火纷飞中转移,他们对学生负责,教导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是学生的精神导师。D.文本结尾,刘文俊之所以“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主要是因为“太阳鸟”的出现证明了他前面看到“太阳鸟”并非幻觉。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创作于和平时代,通过对人物群像的描绘,展现了战争时期学校艰难的生存状态,给人启示,让人警醒。B.文本一写了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情节,通过片段性的镜头展现故事的发展,这也是本小说的特色之一。C.文本一中的“太阳鸟”和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都有象征的意义,都承载着作者想要赞美的精神力量或精神品质。D.文本二介绍了《太阳鸟》的创作背景、表达技巧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鸟》这篇小说。8.文本一中“太阳鸟”形象突出,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9.文本二中提到“小说有些细节在不经意间闪现出诗情”,请分析小说中哪些细节闪现了诗情以及这些诗情描写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魏文侯且置相,召李克而问焉,曰:“寡人将置相,置于季成子与翟触,我孰置而可?”李克曰: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可知矣。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矣。”文侯曰:“先生出矣,寡人之相定矣。”李克出,过翟黄①。翟黄问曰:“吾闻君问相于先生,未知果孰为相?”李克曰:“季成子为相。”翟黄作色不说曰:“触失望于先生。”李克曰:“子何遽失望于我,子之言我于子之君也,岂与我比周而求大官哉?君问相于我,臣对曰:‘君不察故也。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也。’君曰:‘出矣,寡人之相定矣。’以是知季成子为相。”翟黄不说曰:“触何遽不为相乎?西河之守,触所任也;计事内史,触所任也;王欲攻中山,吾进乐羊;无使治之臣,吾进先生;无使傅其子,吾进屈侯鲋。触何负于季成子?”李克曰:“不如季成子。季成子食采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彼其所举,人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翟黄迮然②而惭,曰:“触失对于先生,请自修,然后学。”(节选自《说苑·臣术》,有删改)[注]①翟黄,即翟触。②迮(zé)然,局促不安的样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B.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C.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D.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则,齐无管仲”与“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两句中的“然则”意义和用法相同。B.“以是知季成子为相”与“是非木柿”(《河中石兽》)两句中的“是”含义不同。C.千钟,指优厚的俸禄。古以六斛四斗为一钟,也有以八斛或十斛为一钟的。D.什九,“什”同“十”,文中指十分之九,即绝大多数,跟现代汉语中的“十九”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贡向孔子请教当今的臣子中谁是贤人,孔子只列举以前齐国的鲍叔、郑国的子皮两人,然后给贤人确定的标准是能够举荐有才德的人。B.魏文侯准备设置国相,就召见李克想听听他的看法,李克认为要考察其人在显贵、富有、贫贱、不得志时的表现,魏文侯没有采纳这一建议。C.李克出宫后前去拜访国相候选人之一的翟黄,翟黄因听说国君询问过李克,便打听谁将担任国相,听李克说是季成子,翟黄表示对李克很失望。D.翟黄认为他也有资格担任国相,因为他向国君推荐了西河郡守、计事内史、攻打中山国的将领,还推荐了治理国家的大臣和辅导国君之子的老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寡人将置相,置于季成子与翟触,我孰置而可?

(2)子之言我于子之君也,岂与我比周而求大官哉?

14.李克为什么认为翟黄比不上季成子?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①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终未能实现抱负。②大火:星名,即荧惑星,心宿中央的大星。每年夏历五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西下行,故称“流火”。这里点出时至七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C.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说明诗人情绪高涨。16.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使用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山上远景,看“,”之水上近景,远近结合,色彩鲜明。

(2)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3)《沁园春·长沙》中,“。”两句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山势西来断,江流北去平。万家深树里,闻是吉州城。”明代诗人李东阳用寥寥数笔,便将一座山水环绕、绿意盎然的古城吉州描绘得生动传神,令人①。

江西吉州山川秀美,自古有“八景”美誉。以赣江中的白鹭洲书院和青原山净居寺为代表的山水风光,成为古城人众口相传的“智水仁山”。除了②和丰富人文,吉州的红色印记也③。

进入陈列馆序厅后位于左右两边描绘红军主力和吉安工农武装“九打吉安”的战斗场景以及位列中间的展现吉安儿女冲锋陷阵的革命形象的四组令人震撼的浮雕首先映入眼帘。展厅的重点为二楼的“九打吉安”部分。从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红军发起了九次攻打吉安的战斗,第九次攻打吉安取得重大胜利。“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毛泽东这段诗词气势磅礴,记录下九打吉安的历史背景。九打吉安的胜利,为中央苏区开辟了广阔的疆域。红一方面军攻克吉安后乘势连克多县,为中央根据地的框架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19.语段开篇引用李东阳的诗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阅读陶冶我们的性格,拓展我们的思维世界。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读书既享受他人的思考,①。“《古文观止》观不止,《资治通鉴》可鉴今。”“不知世上观书上,不识今人看古人。”中国古代社会悠久漫长,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全球硕果仅存的、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态,②,便是中国有着崇学爱书的社会基因,谓之“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在一定程度上,③,或者说教育就意味着阅读。阅读对于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对于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构建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李杨对着蛮横的父亲,气愤地说:“你这么不讲理,让我们怎么办?”B.(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C.我们张元真会说话,不论什么场合,她都能让人宾至如归。D.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相信不论多久都不会消散。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材料二: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寄语青年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材料三: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1.C“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寻求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而不是诗歌创作中存在“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问题并会导致诗歌不能照亮社会与心灵。2.DA项,“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B项,“二者同等重要”错误。由材料二“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可知,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比关注社会生活表象更重要。C项,“材料一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可知,应是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既要力避“假小空”,也要警惕“假大空”。故选D。3.B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A项,仅指出新时代诗歌写作在“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方面的变化。B项,强调了新时代诗歌写作的方向——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体现了时代性和人民性。与材料二观点吻合。C项,强调的是诗人的语言技艺与时代的关系问题。D项,强调了伟大的诗人应具有的品质。故选B。4.答案全文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1分)第一段提出“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的观点及“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的问题;(1分)第二、三段为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真情”和“思想”两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1分)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概括新诗创作注意要点及具有崇高美的诗歌的审美特性。(1分)解析材料一第一段提出“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的观点,随后论述了诗歌的崇高美的多样化,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在已有的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第二、三段采用并列式结构,从“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两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第四段进行总结,“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也要……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可见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尾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贯通。据此整理作答即可。5.答案①“放飞想象的翅膀”,指的是新诗可以表现个性体验,通过想象展现诗歌的艺术性。②“脚踩坚实的大地”,指的是诗人要心系人民,关注现实,深入社会生活,通过新诗表现宏大主题,创造出崇高美。③新诗写作既要关注艺术性,又要关注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要做到合二为一、紧密结合,尤其要注重表现更为广阔深入的社会人生,避免浅显化、庸俗化。解析“放飞想象的翅膀”,强调诗歌应该有个性化的体验,应该有想象力,这样才能展现诗歌的艺术性。“脚踩坚实的大地”,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的“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以及材料二中的“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等来理解。“坚实的大地”指的就是现实,是祖国和人民;“脚踩坚实的大地”,指的是诗人要心系人民,关注现实,深入社会生活,通过新诗表现宏大主题,创造出崇高美。再联系材料二中“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可知,新诗既要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即“放飞想象的翅膀”;又要“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即“脚踩坚实的大地”。也就是新诗写作的艺术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要做到合二为一、紧密结合,尤其要注重表现更为广阔深入的社会人生,避免浅显化、庸俗化。据此整理作答即可。6.D“主要是因为‘太阳鸟’的出现证明了他前面看到‘太阳鸟’并非幻觉”错误,应是因为“太阳鸟”的出现让他感受到了希望。7.B“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情节”错误,文本一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波澜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主要叙述了流亡师生在赶往新校区的过程中看到太阳鸟的故事。8.答案①“太阳鸟”是小说的线索,它贯穿在流亡师生走出困境的整个历程中。②“太阳鸟”富有象征意义,它代表了希望、光明、胜利、自由,是光明的前路、希望的曙光、胜利的征兆、自由的化身,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让师生不离不弃、相互照顾、相互体恤,并激励他们一直走下去。(每点2分)解析分析物象在文中的作用,可从情节、主题等方面入手。情节方面。物象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象反复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是全文的线索,兼有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小说题目为“太阳鸟”,第一段照应题目引出太阳鸟,“我看见红色的鸟了……像火苗一样”;第二到四段通过伤员刘文俊和担架旁照顾他的同学的对话写太阳鸟——“不可能,现在天气这么冷,哪里可能有什么鸟啊,都躲窝里了。文俊,你是发烧都烧糊涂了啊”等;文末又写到太阳鸟,如“太阳鸟,太阳鸟,好多太阳鸟”等。可见太阳鸟串联了情节,具有线索作用。主题方面。“物象”往往具有衬托作用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段写“刘文俊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可见“太阳鸟”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光明、希望、胜利、自由,是一种激励人前进的精神力量。9.答案(1)细节闪现诗情:①对“太阳鸟”的描写富有诗情,“太阳鸟”在花海中唱歌跳跃,像燃烧的火苗,画面优美,充满诗情。②对汗珠的描写充满诗情,将汗珠比作“小小的透明的花”,充满诗意。(2)诗情描写的作用:这些富有诗情的细节弱化了困境,使转移途中的苦难变得缥缈、轻盈和美丽,衬托了流亡师生们坚强、美好的精神,是小说打动人心的地方。解析“一颗汗珠坠落,砸在刘文俊的额头上炸裂开了,溅起了一朵小小的透明的花”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传递着细节里的诗情画意。“万道晨曦照耀着一片红梅花海,好多太阳鸟在花间唱歌跳跃,像无数火苗在燃烧”等多处对太阳鸟的描写具有画面感,洋溢着诗情画意。这些富有诗情的细节突出了人性的美好,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和痛苦,给人向上的力量,暗示着希望不灭、信念不倒,动人心弦。10.C“命”是“闻”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文侯”是“曰”的主语,应在“文侯”前断开,排除A、B两项。“此国事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应在“也”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C。11.B“含义不同”错误。两句中的“是”都是“这,此”的意思,含义相同。12.B“魏文侯没有采纳这一建议”错误。根据原文“寡人之相定矣”可知,魏文侯是依照李克的建议来确定谁担任国相的。“先生出矣”,是说李克已经完成了任务,可以离开了;而不是说魏文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13.答案(1)我将要设置国相,在季成子与翟触二人之间选择,我安排谁合适呢?(2)您曾经向您的国君进言推荐我,难道是想与我勾结而谋求更大的官位吗?解析(1)“置”,设置;“置于季成子与翟触”,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季成子与翟触置”;“孰置”,即“置孰”,宾语前置,安排谁。(2)“言我于子之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子之君言我”;“岂”,难道;“比周”,结党营私。14.答案①季成子虽然享受优厚的俸禄,但绝大部分时间奔波在国都之外。②季成子举荐的人是国君的老师,而翟黄举荐的人只是国君的臣子。解析由“季成子食采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可知,李克对季成子的品德高度赞赏,认为季成子虽然享受优厚的俸禄,但绝大部分时间奔波在国都之外。由“彼其所举,人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可知,李克在进贤方面对季成子和翟黄进行了比较,认为季成子举荐的人是国君的老师,而翟黄举荐的人只是国君的臣子。[参考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如今的臣子中谁是贤人?”孔子说:“我不知道。从前,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们是贤人。”子贡说:“那么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孔子说:“赐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是推荐有才德的人的是贤人呢,还是出力的是贤人呢?”子贡说:“推荐有才德的人的是贤人。”孔子说:“对。我听说鲍叔推荐了管仲,子皮推荐了子产,没有听说管仲、子产推荐过什么有才德的人。”魏文侯将要设置国相,召见李克向他询问这件事,说:“我将要设置国相,在季成子与翟触二人之间选择,我安排谁合适呢?”李克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能为尊贵的人谋划,外臣不能为君主谋划内事,关系疏远的人不能为关系亲近的人谋划,我是个被疏远而卑贱的人,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我希望与先生共同面对,请不要推辞。”李克说:“可知这是因为您没有详细考察。显贵时要看他所推举的人,富有时要看他所结交的人,贫贱时要看他不拿取什么,不得志时要看他不做什么。从这些方面考察他,就可以了解他了。”魏文侯说:“先生您出去吧,我的国相已经确定了。”李克出宫后,便去拜访翟黄。翟黄问他:“我听说国君向先生询问国相的事,不知道结果谁做国相?”李克说:“季成子做国相。”翟黄变了脸色,不高兴地说:“我对先生很失望。”李克说:“您怎么就对我失望了呢?您曾经向您的国君进言推荐我,难道是想与我勾结而谋求更大的官位吗?国君向我询问国相的事,我回答说:‘这是因为您没有详细考察。显贵时要看他所推举的人,富有时要看他所结交的人,贫贱时要看他不拿取什么,不得志时要看他不做什么。从这些方面考察他,就可以了解他了。’国君说:‘您出去吧,我的国相已经确定了。’我因此知道季成子将做国相。”翟黄不高兴地说:“我为何就不能做国相呢?西河郡守,是我推荐而任命的;计事内史,是我推荐而任命的;国君想要攻打中山国,我就举荐了乐羊;没有能使国家得到治理的大臣,我就举荐了先生;没有师傅能辅导国君的儿子,我就举荐了屈侯鲋。我怎么就不如季成子呢?”李克说:“您不如季成子。季成子食邑千钟,可他十分之九的时间在外,十分之一的时间居住在国都中;因此从东方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他所推举的人,是国君的老师;您所推举的人,只是做臣子的人才。”翟黄局促不安并惭愧地说:“我应对先生的方式不当,请让我修养自己的德性,然后向先生学习。”15.BA.“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错误。《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移动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再结合注释②可知,“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C.“意义上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错误。颈联“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两句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由前面描写“早秋”的景色可知,此处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的是诗人的梦境,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D.“说明诗人情绪高涨”错误。由注释①可知,李白此次太原之行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情绪是低落的。16.答案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解析解答时先要回忆《沁园春·长沙》选取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秋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再分析李白的《太原早秋》选取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秋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然后找出二者在意象使用及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最后组织答案。①意象使用方面。《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繁多且色彩亮丽,词人视野广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健;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船只,等等。词人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这些意象生机勃勃,色彩绚丽,表现出词人的积极奋进、昂扬豪迈。李白的《太原早秋》选择了“大火”“霜”“云”“月”“汾水”等意象,以冷色调为主,在诗歌的首联就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是早秋;“塞”指边塞,“河”指黄河,“霜威”“云色”直接点出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汾水”这一意象则以水喻情,强调自己“思归”之情的深远。②情感表达方面。《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权贵、改造社会的壮志豪情。《太原早秋》通过对太原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在早秋季节滞留太原,却“心飞故国楼”,归心似箭;诗人以汾水不停流淌为喻,表达自己绵延不断的思归之情。因此诗歌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刻思念着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心情。17.答案(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8.答案(示例)①心驰神往②旖旎风光③闻名遐迩解析①处,结合上文李东阳的诗句和“山水环绕、绿意盎然的古城吉州”可知,吉州城风景优美,令人向往,故可填“心驰神往”“心向往之”等。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心向往之:形容非常向往。②处,由“除了……”可知,此处应填前文提到的内容;再结合前面“以赣江中的白鹭洲书院和青原山净居寺为代表的山水风光,成为古城人众口相传的‘智水仁山’”可知,此处语境说的是吉州城有美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人文,故可填“旖旎风光”等。旖旎风光:柔和而美丽的韵致风采或自然风景。③处,前文强调了吉州城自然风光的美丽和人文文化的丰富,此处是说吉州的红色印记也很出名,故可填“闻名遐迩”“鼎鼎有名”等。闻名遐迩:远近的人都知道,形容名气很大。鼎鼎有名:形容非常有名。19.答案①诗句描绘了山水环绕、绿意盎然的吉州城,引出下文对吉州的风景和红色历史的描写;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解析语段开篇引用李东阳的诗句,“山势”“江流”“深树”将一座山水环绕、绿意盎然的古城吉州描绘得生动传神,令人神往,从而引出下文对吉州的风景和红色历史的描写;语段开篇引用李东阳的诗句,突出了吉州城山水环绕、绿意盎然的特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20.答案进入陈列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组令人震撼的浮雕:中间两组浮雕展现的是吉安儿女冲锋陷阵的革命形象,左右两边的浮雕描绘的是红军主力和吉安工农武装“九打吉安”的战斗场景。解析首先,分析句子,找到句子的主干,即“浮雕映入眼帘”,加上时间状语“进入陈列馆序厅后”和“浮雕”的定语“四组令人震撼的”以及状语“首先”,整理成句为“进入陈列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组令人震撼的浮雕”。其次,将长句中的“位于左右两边描绘红军主力和吉安工农武装‘九打吉安’的战斗场景”“位列中间的展现吉安儿女冲锋陷阵的革命形象的”这两个较复杂的修饰成分分别单独整理成句,为了突出中间的浮雕,可以先介绍“中间两组浮雕展现的是吉安儿女冲锋陷阵的革命形象”,再介绍“左右两边的浮雕描绘的是红军主力和吉安工农武装‘九打吉安’的战斗场景”。据此整理作答即可。21.D文中画波浪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