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任务解读一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理解。阅读诸子的著作要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从中吸取思想养分。学习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先秦诸子文章,完成以下任务。1.孔子表示“吾与点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天理”。把握这样一些观点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相关文章,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这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而深入理解全文。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与同学讨论。【思路点拨】本单元所选诸子散文,涵盖儒道两家经典,内容涉及“社会理想”“生存观念”两个问题。如何深入理解选文中观点的内涵是理解文本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把钥匙。可采用“对读参证”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妨与《论语·公冶长》篇中记载的孔子与颜渊、子路论志对读。又如《齐桓晋文之事》,可以与《寡人之于国也》对读,以见出孟子观点的一致性,并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再如读《庖丁解牛》,可以参考《庄子·养生主》开头的总论文字,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本意。【答案示例】(1)观点分析:观点观点内涵表达方式与其他观点的关系吾与点也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乐,感慨道之不行态度明确,内涵表达较为含蓄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观点既有差异,又不无相通之处保民而王国之本在民,只有让人民衣食无忧,才谈得上守礼知义,也才会天下归心直接、明确中心观点,全文的思路由此出发,又归结于此依乎天理存身、做事、处世都应该顺乎自然,不可强以寓言方式表达是对“解牛”过程的解说,暗合寓意,文中少有明确的观点(2)“我”的思考:关于庄子“依乎天理”的思想在庄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就好比牛身上的筋骨,如果人们处理不当,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就会对人们有所损害,像筋骨碰坏刀刃那样。因此,为了不受损害,人应该“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学会在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这就是庄子所宣扬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显然这种思想是有一定的消极因素的,但“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本身也有很多积极因素。庖丁解牛时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就在于掌握了事物的规律。牛体有它天然的结构,庖丁从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并掌握了牛的生理结构,因此解起牛来才能得心应手。我们在工作学习中,如果能像庖丁那样,认真钻研,不断积累经验,掌握规律,就能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有所专长。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展现了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阅读这两篇文章,思考这些追求的意义,同学之间展开交流。【思路点拨】本题引导我们关注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其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深入人心。我们不妨以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为重点。同时,还可以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盛世”以及今天的现实去理解其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客观看待儒家治国理念的价值。【答案示例】关于儒家的理想社会和治国主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和谐美好,其乐融融。可以说这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蓝图。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天子失政、诸侯擅权,孔子因此提出了一个改造社会的思想,便是“仁”的思想。孔子把“仁”当作人们最高的境界,当作治国安邦之道,当作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他又把“仁”和“德治”结合起来。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时各诸侯国国君都在追求霸主地位,对外征战,对内盘剥百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孟子的思想本于孔子而有所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施政观点。“民贵君轻”是他的著名观点。他主张施仁政,使百姓有“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以安居乐业;“谨庠序之教”,以教化百姓。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一种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儒家的“仁”“仁政”“民本”思想,对于当时缓解社会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其改良政治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当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而在后来社会大一统之后的历史阶段却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的理想社会和治国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社会的和谐美好、百姓的幸福安康、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等都已成为美好的现实。二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思路点拨】本单元这一学习任务试图凸显史传阅读中历史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的属性(当然不是完全拒绝文学性阅读)。从思维类型看,学习任务包含“深入思考”与“质疑问难”两种思维路径,前者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后者要求切入“断点”问真伪。【答案示例】1.烛之武游说成功的原因烛之武能说动秦穆公,究其实质在于敏锐地抓住了秦国对晋国的“隐忧”。秦晋两国在晋惠公时期有过战争,晋惠公被俘,在秦穆公助重耳为晋文公后,秦晋关系密切,此间没有发生过战争。但在秦晋围郑前两年(前632),晋文公在践土之盟上受周天子策命,成为霸主,当年的秦强晋弱之势已然改变。对于晋国的强大,秦穆公不会没有想法。因此,烛之武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出了表面上亲密的秦晋两国之间存在的隐而未发的矛盾,他所说的“邻之厚,君之薄”,所描述的晋国的贪欲,对秦强晋弱时期的秦穆公或许不过是泛泛之辞,但对处于“大国争霸敏感期”的秦穆公则是直接击中了其内心深处的疑虑。能“当局者清”,看出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是烛之武真正高明之处,并不只在设辞巧而口舌利。秦晋围郑后三年(前627),大国矛盾爆发,秦晋之间发生崤之战,可见烛之武的眼光是很锐利的。2.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细味鸿门宴,事前项羽、范增一定密谋过在酒宴上加害刘邦这个问题。不然如此大事,范增怎能擅作主张召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要是事先与项羽没有约定,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示意项羽下决心,又怎能期望项羽理解他的暗示?范增对项庄说过“君王为人不忍”的话,“不忍”,分明说事先约定杀刘,临事又不忍下手。凡此种种,都说明项羽原有杀刘之心,只是临事又犹豫不决,改变了初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了初衷呢?这得从当时的形势和项羽的个性两方面寻找答案。刘邦先入咸阳破秦,项羽旋至,他带来四十万大军,不可能都是楚军,一定有六国诸侯的军将。诸侯军将随行,必然怀有两种心情:一方面,共庆灭秦大业的最后胜利;另一方面,要看看刘邦、项羽这两位如何分配胜利果实,以确定自己今后的去就打算。项羽鸿门设宴,他们不可能预知有什么密谋,但刘、项已因谁主关中而产生矛盾,他们绝不可能毫无所知;项羽遣当阳君等击关的军事行动,他们耳闻目睹,更是清清楚楚。刘、项之中必有一人主天下。诸侯军将对于刘邦,并无恶感;对于项羽,他们是十分畏惧的。在钜鹿之战胜利后,他们谒见项羽,“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便是明证。现在刘、项既有矛盾,这件事情的结局,诸侯军将必然十分关心。因为,将来二人谁主天下,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利益。偏偏刘邦一到鸿门,对项羽那样谦虚有礼,如果项羽贸然诛杀这位既有破秦大功,又谦虚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刘邦,刘邦十万大军殊死击楚不说,六国诸侯也将会责备项羽不顾信义,反复无常,眼看刘邦的今天,不能不想到自己的明天。在这种形势下,势必纷纷反叛项羽,使他陷入最大的孤立,对他的霸王之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他不能不充分考虑,因考虑而犹豫,因犹豫而改变初衷。特别是樊哙的几句话,对项羽的决策有重大影响。他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亡秦之续”即继续走亡秦的道路,其结果是“天下皆叛之”。项羽必自忖:他能建立超过强秦的霸业吗?强秦尚有今日之败亡,自己又怎能幸免?想到这一点,他越发不能轻易杀刘邦了。3.《鸿门宴》中记述“不合常理”的地方(1)张良不知刘邦所为。作为刘邦的谋臣,张良竟不知道刘邦入咸阳后的部署“距关,毋内诸侯”。刘邦入咸阳后的一切行为部署,都是军国大事,左司马曹无伤都知道的事情,作为谋臣的张良怎么会不知道?还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2)樊哙轻易闯帐。刘邦前来谢罪,项羽设宴款待。刘邦除了带了谋士张良,将领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之外,还带来了一百多个随从。但是鸿门宴的营帐是不允许刘邦的武将进去的。因此,进入帐中的只有刘邦和张良二人。而营帐外面,围着一圈一圈披甲执戟的项羽军甲士和随时准备听从号令的刀斧手。那么樊哙便绝无可能以一人之力打破重重守卫进入帐中,但是樊哙确确实实进去了,并且还带着武器。(3)张良不知刘邦所带礼物为何。刘邦逃离之时,张良问了一句:“大王来何操?”这句话换作另外一个人问,可能不为过,但作为谋士的张良,这话就不该问。作为谋士,陪同刘邦来赴鸿门宴险境,事前议事竟如此草率、马虎,这显然与张良的谋士身份不相符,也与他的才智不相称。(4)刘邦逃脱过于容易。鸿门宴外有禁卫士兵把守,刘邦出入营帐必遭盘问,怎能轻易出逃?刘邦、张良、樊哙在敌方营地商议对策,竟没有项羽的耳目监视?范增一心想置刘邦于死地,怎能忍耐刘邦一行人在帐外这么长时间?三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思路点拨】本单元这一学习任务是围绕“阐述自己的观点”设计的,贯彻读写融合的理念,呈现的是一个包含阅读、思考、写作在内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从思维角度来看,涉及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可根据自己的所长选择相关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答案示例】1.孟子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仁政”作为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主张在当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一是与民同乐。“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认为,统治者要与民同乐。与民同乐,就是要和百姓分享利益。他强调,统治者不能对百姓刻薄,与百姓之间要保持友爱关系,孟子反对统治者奢侈浪费,从而加重百姓负担。二是利民恒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待家人之心待天下人,要保证百姓有恒产,帮助百姓积极发展物质生产,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让百姓实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生活目标。三是省刑罚,薄税敛。“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应该遏制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减轻百姓的赋税,改善他们的生活,让百姓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从而建立理想的社会。孟子的这些主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难以实现,因为他的思想基础是人人有恻隐之心。是的,恻隐之心扩而广之,可以使家庭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谐、官民关系和谐。殊不知,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单凭恻隐之心治理社会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为美好的社会理想保驾护航。正因如此,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在反腐倡廉、惩治腐败的同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让官员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让人民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有法可依;扫黑除恶、脱贫攻坚,让人民生活更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党和政府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建设美丽中国,带领人民共同富裕,孟子的仁政思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扬光大。2.明其位,做好事,求自在《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寓意深刻,每次阅读总会有新的发现和体悟。走近庖丁,深入研究其人生哲学,对于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庖丁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一辈子做着很平凡的事,然而他却能够把平凡的事做得“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这正是我们某些人所缺乏的。反观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一方面不甘于平凡,另一方面却只能在平凡中抱怨、沉沦以至于堕落下去,与庖丁相比,何其可悲!

庖丁的人生哲学,可以引发我们三个角度的思考:首先是“明其位”,就是自己知道人生的位置和方向。我们每一天都在“活着”,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就曾告诫我们要“认识你自己”。庖丁是一个能够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的人,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这一辈子也就是做一个厨师而已,这没有什么丢人的,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职业有分工,生活有差别,在这则故事中,庖丁是真正的主角——即使梁惠王在旁边,他也是心无旁骛,而且自得其乐,他的态度不卑不亢,他的动作娴熟流畅,他的回答充满自信又富有哲理。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安于现状的,总是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头想着另一件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人最难的是正确认识自己,能够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真正回归自我,获得生命的自由。其次是“做好事”,这里的“做好事”,是指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所谓“生活”,就是“生命”总是处于“活着”的过程之中,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