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7-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1)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及其剂量—反应关系,进行毒性和安全性评价。2)阐明环境污染物毒作用机理及影响其毒作用的各种因素,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3)——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4)为制定环境标准、环境卫生标准,为预防、治疗环境污染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以及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相关因素。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整体内实验,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体外试验分为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四种水平;整体实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毒性实验。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答:主要任务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名词解释】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2.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问答题】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P3-5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P5第二章脂溶性污染物,以被动扩散吸收;水溶性污染物,以特殊转运吸收。1.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方式及其机理?答:一、被动转运: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能量。1.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2.滤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二、特殊转运:(被转运的毒物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并形成复合物)1.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特点:特点:是需要通过蛋白载体作用,载体可逆浓度梯度,是化学物通过细胞膜,因此需要消耗能量。2.易化扩散:摸上蛋白质载体特异性地与某种化学毒物结合后,其分子内部发生构型变化而形成适合该物质透过的通道而进入细胞。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梯度方向转运,因为不需要消耗能量。3.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一些固态颗粒物质与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具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细胞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外包或内凹,将异物包围进入细胞,这种方式成为吞噬作用。2.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答:1)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膜两侧的浓度梯度越大,化学物质通过摸扩散的速度就越快。2)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与其水中的溶解度一比称为脂/水分配系数。3)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物质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就越难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透过生物膜。3.环境污染物吸收有那几条途径?影响吸收的因素?答:一、经过消化道吸收影响因素:1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是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2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3环境化学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二、经呼吸道吸收影响因素:1.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气体从高分压(浓度)处向低分压(浓度)处通透,肺泡气和血液中该气态物质的分压差越大,吸收越快。随着吸收量的增加,分压差逐渐减小,吸收速度逐渐减慢。2.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非脂容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主要受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学物吸收较慢;脂容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其脂/水分配系数,系数大者,吸收速率较高。3.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的比值:通气/血液比值越大,气体相对交易吸收。4.颗粒大小: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三、经皮肤吸收途径:一是皮毛;二是毛囊、汗腺及皮脂腺。~化学物透过角质层的速度与化学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及角质层的后苏有关。~不同种属的动物表表皮通过性不同,可能与角质层的厚度不同有关。~高温促进皮肤血液和间质液流动,使化学物较易被皮肤吸收。~角质层损伤因子。~毒物经皮吸收的两条途径;~通过表皮脂质屏障是主要的吸收途径,即毒物—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生发层和基膜—真皮。~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属器,绕过表皮屏障直接进入真皮。~毒物经皮肤吸收的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穿透相。毒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第二阶段——吸收相。毒物由真皮进入乳头层毛细血管。经消化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4.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答: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三种方式。5.一级速率过程:是指化学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的过程。6、生物半衰期:指化学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7.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答:1)物种差异—①代谢酶的种类不同,即某种代谢酶的有无②代谢酶的不同。2)饮食营养状况3)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激素4)代谢饱和状态5)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8、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答:一、I相反应1.氧化反应&微粒体氧化:脂肪族羟化,芳香族羟化,N—羟化,环氧化,N—氧化,P—氧化,S—氧化,氧化性脱烷基(N—脱氧化反应烷基,O—脱烷基,S—脱烷基),氧化性脱烷基氨,氧化性脱卤。~非微粒体氧化:单胺和二胺氧化,醇、醛氧化。2.还原反应¥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非微粒体还原性:包括醇、醛、酮、有机二硫化物、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的还原反应。3.水解反应酯酶,酰胺酶和糖苷酶水解酯、酰胺和硫酸酯化合物。二、II相反应结果反应毒物和其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代谢产物结合而形成的结合II相反应结合反应物。类型: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氨基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甲基化。污染物生物转化的结果:1.使大部分有机污染的毒性降低,形成更容易降解的分子结构;2.使部分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增强,形成更难降解的分子结构。吸收: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而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1、消化道吸收是吸收环境化学物的主要途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有吸收作用,主要在小肠。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合物主要通过下列转运方式:(1)简单扩散是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2)滤过小肠粘膜细胞膜上有直径0.4nm左右的亲水性孔道,分子量100左右,直径小于亲水性孔道的小分子,可随同水分子一起滤过而被吸收。(3)主动转运机体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如糖类、氨基酸、核酸、无机盐可由肠道通过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被吸收,少数外源化学物,由于其化学结构或性质与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非常相似,也能通过主动转运进入机体。(4)胞吞作用偶氮色素及某些微生物毒素可通过胞吞作用进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影响吸收的因素:(1)消化道中的酶类和菌丛,可改变某些化学物毒性(2)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蠕动状态。胃肠道的内容物减少、胃排空时间和肠蠕动减缓均有助于增加外源化学物的吸收(3)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分散度大,易于吸收。2、呼吸道吸收:主要在肺。吸收最快的是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数高的物质。吸收特点:吸收的外来化合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全身,与胃肠道吸收不同。主要方式:简单扩散气态物质水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易溶于水的气体在上呼吸道吸收,水溶液性较差的气体则可深入肺泡,并主要通过肺泡吸收气态物质到达肺泡后,主要经简单扩散透过呼吸膜而进入血液,影响吸收速度的主要因素是肺泡和血液中物质的浓度(分压)差、溶解度、肺通气量和血流量。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大小:>10μm,沉积在上呼吸道→痰5~10μm,沉积在气管和支气管1~5μm,可到达呼吸道深处,部分到达肺泡<1μm,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颗粒物:上呼吸道炎症、肺炎、肺肉芽肿、肺癌、肺尘埃沉着病、过敏性肺部疾患;可溶性有毒颗粒物:吸收入血引起中毒;影响因素:生理学的差异、暴露条件3、皮肤吸收皮肤对化学物的通透性较弱,存在脂质屏障。四氯化碳、有机磷农药等可经皮肤吸收皮肤吸收的两条途径:(1)表皮(2)毛囊、汗腺、皮脂腺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1)分子量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及角质层厚度(2)种属不同:可能与角质层厚度不同有关。(3)高温:易于吸收(4)角质层损失因子:角质层被损坏,可使环境化学物通透性增加。4其他途径吸收:静脉注射:外源化学物直接进入血液,分布到全身;腹腔注射:丰富的血流供应和相对广大的表面积,外源化学物的吸收迅速;皮下或肌肉注射:吸收较慢,可直接进入体循环同种化学物在体内不同器官分布不同,不同化学物分布也不同,这与组织的血流量、亲和力及其他因素有关。分布:影响分布的另一主要因素是体内屏障:主要的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但是这些屏障都不能有效地阻止亲脂性物质的转运。什么样的物质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穿透性较差,只有脂溶性、未解离、未与蛋白质结合的非解离状态的化合物,才有可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但是并非是对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完全屏障,仅表现为较身体其他多数部位的通透性小。胎盘屏障:胎盘是由母体血液循环和胚胎胎盘之间的几层细胞构成。大部分外来化合物透过胎盘的机理是简单扩散,而胚胎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则通过主动转运而进入胚胎。贮存: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积聚在特定部位。
有的化学物对其积聚部位发生毒性作用——靶部位、靶器官(targetorgan);
有的化学物对其积聚部位不发生毒性作用——贮存库(storagedepot)。几种主要的贮存库:1、血浆蛋白外来化合物进入血液之后往往与血浆蛋白,尤其是血浆白蛋白结合,使之不易透过膜进入靶器官,也影响化学物的排泄、转化及再分布。这种结合大多为可逆的非共价结合。2、肝和肾肝和肾具有与许多外源化学物结合的能力。这些组织细胞中含有一些特殊的结合蛋白:配体蛋白(ligandin)、金属硫蛋白3、脂肪脂溶性外来化合物如有机氯农药、有机汞农药、PCB等易于贮存于脂肪组织中,并不呈现生物学活性。只有在脂肪被动用、外来化合物重新成为游离状态时,才出现生物学作用。外源化学物在脂肪中的贮存可降低其在靶器官中的浓度。对肥胖者的毒性要比消瘦者低。4、骨骼由于骨骼组织中某些成分与某些外源化学物有特殊亲和力,这些物质在骨骼中的浓度很高。外源化学物在骨中的沉积和贮存是否有损害作用,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Pb、Si、Ba可取代骨质中的Ca而蓄积在骨质中。有毒物质在体内贮存的生理意义:P151、保护作用;2、可能成为慢性中毒的来源。排泄:排泄是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主要途径:肾——尿液,肝——胆汁;其他:汗液、乳汁、唾液、泪液及胃肠道分泌物、呼吸道。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肝肠循环:由于肠液或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使其从肠道排泄的速度显著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毒物吸收的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气溶胶和颗粒状物质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吸收,吸收情况与颗粒大小有关。颗粒直径>5um的粒子在鼻和支气管树中沉积;颗粒直径<5um的微粒,粒子愈小,到达支气管树的外周分支就愈深;直径≤1um的微粒,附在肺泡内;极小的微粒(0.01—0.03um),由于布朗运动速度快,附在较大的支气管内。毒物由血液进入脑组织或由母体血进入胎儿血时,需分别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血脑屏障穿透性较差,使非脂溶性物质难以进入脑组织。胎盘屏障作为母体和婴儿血液循环的间隔,一旦母体血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毒物时,胎盘屏障可以阻挡毒物,保护婴儿。(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胎盘屏障防止毒物进入胎儿血。脂溶性、未解离、未与蛋白结合的非解离状态的化合物更易于进入血脑屏障。贮存库:当毒物对蓄积地点相对无害时,此时蓄积地点就称为贮存库。贮存库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减少了到达毒作用点(靶器官)的毒物量。贮存库中的毒物与血浆中的游离毒物保持动态平衡。体内的贮存库有四种:血浆蛋白、肝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P25生物转化: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称为代谢转化。所形成的衍生物即代谢物。生物转化具有两面性生物转化有两种类型: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Ⅱ相反应,包括毒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内源性代谢产物结合形成的结合物。(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氨基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甲基化)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还有肺、胃、肠和皮肤等。谷胱甘肽的作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是体内重要的解毒物质。一些亲水性化合物可与细胞成分反应,引起细胞死亡或诱发肿瘤,而谷胱甘肽可与这些亲水性化合物起反应,从而防止对细胞的有害作用。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MFOS(microsomalmixedfunctionoxidasesystem):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特异性低:可催化几乎所有环境化学物的氧化反应;还原酶:肝、肾和肺的微粒体和胞液以及肠道中。生物转化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物转化的多样性(二)生物转化的连续性(三)代谢转化的两重性(四)代谢饱和状态代谢饱和状态:当毒物的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其代谢过程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作用不能满足其需求,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的量不再随之增加,正常的代谢途径也可能发生改变,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举例:氯乙烯、溴苯)毒物代谢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随时间而发生的量变动态规律,即研究毒物代谢的量变的经时过程,目的在于了解毒物在体内消长的规律,从而对毒物安全性评价提出科学依据。室:将机体视为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的特点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室。当毒物在体内的运转速率高,体内分布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其视为一室模型。而血流量少,穿透速度慢,不能立即与血液中的毒物达到平衡的器官认为是周边室。周边室可有一个或多个,故可将机体视为二室或多室模型。几个主要参数(考概念):(1)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毒物量D与血浆中毒物浓度C之比,即:Vd=D/C(L,ml,或L/kg,ml/kg)式中:D—体内毒物总量;C—血浆中毒物浓度(2)半减期(T1/2):某种毒物在体内含量(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消除速率常数(K):单位时间内毒物在体内的消除数量与体内数量的比例常数。(4)消除率(Cl,clearancerate):单位时间内毒物消除量与血浆中毒物浓度之比:两室模型:大多数毒物在机体内的转运属于二室模型,但经过一段时间,体内毒物分布达到平衡、消除速率恒定时,可认为二室已合并成一室。【名词解释】1.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2.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成为生物转化3.代谢饱和:当毒物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成为代谢饱和。4.靶器官化学物对其积聚的部位可直接发挥毒性作用,该部位称为靶器官5.贮存库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称为该化学物的贮存库。【问答题】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P7-10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些途径?分析影响吸收的因素?P10-12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P16-17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P25何谓肠肝循环?P17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生物转化的复杂性?8、举例说明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第三章1、概念:1)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算上的化学物质。2)毒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算害的性质和能力。3)中毒:是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4)危险度:是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即是某种物质在具体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5)危险性:主要是根据化学物的毒物,化学物的剂量与对机体损害作用的相差关系以及人群中可能受算还的人数和受损害程度,用定量统计学方法进行估计并用与其率表示。6)剂量:即可指给予机体接触的外援化学物的数量,又可指外来化学物被吸收进入机体的数量,还可指外援化学物质在关键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浓度或含量。7)效应:指一定剂量的外援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8)反应:指机体与一定量的外援化学物接触后,称此案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生效应的个体在某一群体中占的比例。9)联合毒作用: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2、联合作用的类型?答:①相加作用:多种环境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等于每一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②协同作用: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大于各化学物单独作用之和。③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种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④拮抗作用: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小于每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⑤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3、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答:包括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机体状况、染毒条件和环境因素等。(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1)化学结构:构效关系研究影响其独奏用的性质影响毒作用的大小2)化学性质与毒作用性质:本换上的氨被不同基取代产生不同的毒性,3)毒性大小与结构:①同系物的碳原子数——碳氢化合物(烷、醇、酮等)~当碳原子数字在2~7之间时:则C数的增加毒性增加。超过一定限度(7~9个)后:随C数的增加毒性下降。如:毒性戊烷<乙烷<庚烷,但辛烷毒性迅速降低~当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的>支链的:成环的>不成环的②卤代:烷烃类的肝脏的毒性可因取代的卤素原子的增加而使分子极化程度增加,易与酶系统结合而使毒性作用增强。③羟化:芳香族羟化,分子极性增强,毒性增强。如:苯引入羟基二成苯酚,后者具弱酸性,易与蛋白质中碱性基团结合,与蛋白有较强亲和力,毒性增强,多羟基的芳香族化合物毒性更高。④烃基:非烃类化合物中引入羟基,使脂容性增高,易与透过生物膜,毒性增强,烃基结构可增加毒物分子空间位阻,使毒性增加或减少。⑤构型:同分异构体:一般对位>邻位>间位,但也有例外:旋光异构体。4)物理性质与毒性①脂水分解系数数:即化合物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称为脂水分配系数。一般脂容性高的毒物,易于吸收且不易于排泄,大体内停留时间较长,毒性较大。②解离度:弱酸或弱碱化合物,电离度越低,非离子型比率越高,越易吸收,发挥毒效应;反之,离子型比率越高,虽易溶于水,但难以吸收,且易随尿排出。③挥发度和蒸汽压:易挥发蒸汽压大的化学物质。易于污染空气,并经吸收到进入机体。如:苯与苯乙烯,绝对毒性相同,但苯易挥发,实际危害更大。④分散度:粉尘、烟盒雾状大气污染物,粒子越小,分散度越大,比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越强。⑤纯度:杂质可能影响或增强,甚至改变元化合物的毒性作用,除草剂2,4,5_T如:致畸性主要由于含杂质四氯二本二口恶英。5)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与毒性: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在体内的分布和吸收速度也不同,吸收量大的毒性大,产生的毒性反映强。(二)机体状况:1.种属和个体差异,2.性别与激素,3.年龄4.营养与健康,5.生物节律。(三)接触条件:1.接触途径2.溶剂3.毒物浓度与容积4.交叉接触(一般对于同种毒物:呼吸道>腹腔注射>胃肠道>皮肤吸收)(四)环境因素: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物理作用。气温、气湿、气压。【名词解释】1.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娇小计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2.毒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3.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又可以指外来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量,还可以指外源化学物在关键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浓度或含量。4.效应和反应:效应是指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反应是指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例。5.危险度和危害性:危险度是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危害性缺乏定量概念,未考虑机体可能接触的剂量和损害程度,一般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可能性。【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P593.什么是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主要有那些类型?P494.如何判断化合物的联合作用类型?联合作用系数法和等效应线图法P505.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研究的意义是什么?6.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有何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何实际意义P57?7.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P578.试述化学毒物对机体损伤的主要机制。P52知识要点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机体,尤其是对环境毒理学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P12、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以外,外源化合物存在于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发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P13、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整体实验、调查研究、体外实验。4、环境毒理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5、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P66、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只要有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其在物质转运、能量代谢、细胞识别、信息传递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P9P57、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机理:(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驱动力为浓度梯度,受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脂水分配系数、化合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值影响)和滤过作用(环境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驱动力为渗透压)(2)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异化扩散、吞噬和胞饮。;P98、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其次还可以同过静脉注射染毒。消化道吸收: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陶行知: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 2025年中国机械式太阳灯烘发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家具烤漆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大灯壳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外墙固底漆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社区购买服务协议书范本
- 租地合同附属协议模板
- 盘买卖合同协议
- 四川德阳合作协议书范本
- JJG 443-2023燃油加油机(试行)
- 树木吊装施工方案
- (完整版)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张海藩牟永敏课后习题答案
-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10 模仿画家画一画丨岭南版
- 常见导管固定SOP-课件
- 浙江公路技师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真题2022
- 骨龄评测方法课件
- 上海市普陀区2022届初三中考二模英语试卷+答案
- 四川省税务局财行处土增税清算复审指导口径(2021年6月22日)
- GB/T 31052.5-2015起重机械检查与维护规程第5部分:桥式和门式起重机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开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