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
思。
【教学重点】
1.体会春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实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
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
“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实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
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个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
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个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
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
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
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
的一首七言律诗一一《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
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
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
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
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由于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
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
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
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
己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
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
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
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
他不但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
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
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使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
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
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
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
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
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
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
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
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
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
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
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
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
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
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T※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
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
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
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
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
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
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
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
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
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
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
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
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
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
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
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
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
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一一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
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
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
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
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
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
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一一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
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
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
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
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
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
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
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
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
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
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
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
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附:板书设计
{仰望:云天秋风1雄浑高远,、
}(声、色、愈)
首联
俯视;江水洲渚'肃杀凄冰
颔联{仰望:无边、萧萧
空间声响
俯视:不尽、滚滚时间动态
颈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尾联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国难家愁
〈隋宫〉
我仍然不放开这个字,我说,今天我们讲的课是“隋宫。,隋宫'什么意思呢?”
“隋朝的宫殿!”
我说:“别想当然!请认真看书再回答我。”
看书后,我请一个同学回答。她说:“隋宫,指隋炀帝杨广在江都(现在江苏省扬州市)所建的行宫。”我称
赞她看书认真仔细。
“这个宫殿是随便可以走进去的吗?“学生回答当然只能是杨广自己进入。我接着学生的话头说,“所以,我
把“走之”去掉,顺笔又写了一个“宫”字。课题就板书出来了。
我让一个学生朗读一遍.他读把“宜”读成了四声,我说应该读成二声。
我给同学们解释,“紫泉”本来是一条小河流,本来的名字叫做“紫渊”,想想,诗里李商隐为什么把“渊''字写
成了“泉,,字?
有的同学说,是为了押韵吧?我说“渊、泉'’属于同一韵母,都是an,只不过声调不一样。我启发说,从唐朝
历史角度想想,对唐朝皇帝非常熟悉的同学才可能找到答案。
一同学站起,不敢十分肯定地说,是不是避讳唐高祖李渊的字呀!
我肯定他回答正确。同学们都以敬佩的目光看着他。
,“紫泉宫殿',宫殿建在一条河流旁边,或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河,从宫殿里流出,能够衬写出宫殿的什
么特色?”
“环境很美。”“环境优雅。”“让读者想起整个宫殿来都十分美丽。“同学们回答。
'”宫殿锁烟霞’,也就是说,宫殿被烟霞所笼罩,这,写出宫殿的什么特征?”
“高大,宫殿很高!’“‘非常雄伟吧。'‘大家答。
一同学说:“宫殿上面烟霞缭绕,也十分美丽呀!“我肯定他的这个想像十分出色。
我又进一步说:“大家再仔细想想,‘锁烟霞,三字,你还可以觉出什么?”
一学生站起来说:“宫殿是空的。一个‘锁'字表明,没有人来住,只有烟霞来光顾
”概括地说,首句写出了宫殿的什么特点?”
“美丽、高大、闲置”,"雄伟、壮丽、空锁。”同学们答。
有同学悄悄说,“雄伟、壮丽,那不成了天安门了?”
我说:“雄伟、壮丽,不只可以描写天安门,还可以描写所有具备这种特征的宫殿,甚至雄伟、壮丽,也可
以描写高山呀!”
我进一步引申到第二句,“紫泉宫殿建立在他的国都,如此雄伟,如此壮丽,可是隋炀帝杨广却不住,仍然
’欲取芜城作帝家’,这表明隋炀帝杨广什么特性?”
一个同学举手,我示意他站起来说,他说:“欲望无边,贪得无厌。不仅住宫殿,还要建行宫。”
“好,这个评价一针见血。大家把,贪得无厌,四个字标在这句话的旁边。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为了揭露隋
炀帝杨广的贪得无厌的。大家想想,首句就是极力渲染宫殿之美,渲染它越美,那么,’欲取芜城作帝家,
就越加显示出他的贪得无厌,欲望无边。”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请一个同学把这两句解释一下。”
一同学拿课本念:“如果不是因为隋朝政权转到李渊的手中,杨广的船队也许会游得更远,游到天涯海角。
玉玺,这里作隋朝政权的象征。日角,额头隆起像日头;古时候的相士编造说帝王有这样的天生贵相;这
里指李渊。锦帆,用锦缎制成的船帆,这里指杨广的游船。”
我肯定该同学解释非常准确。同时我问:“如果不考虑音韵因素,‘玉玺'能否改用,政权'或者,天下',‘锦帆'
能否改用‘船队'?"
她回答:“不行。因为那样就不含蓄了。”
“是不含蓄还是不形象?”
她答:“既不含蓄也不形象!”
我肯定道:“玉玺和锦帆,都是非常具体的东西,可感可看,非常具像化。用这样的词来表现天下政权,表
现浩浩荡荡的船队,的确既形象又含蓄。”
我又提问:“大家想想,作者李商隐是否十分相信、十分肯定,杨广的政权不被李渊代替的话,那么杨广就
一定会带领船队游玩到天涯海角?请根据诗歌的具体词句来回答。”
课堂上沉寂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
他说:“我觉得,作者李商隐对此应该十分肯定。”
我提醒他说理由,他说:“三四句是紧承着一二句的。既然一二句是说杨广的贪得无厌,欲望无止境,那么,
这三四句同样是说,杨广如果不丢失政权的话,那么,他在位一天,就会游玩一天。如此下去,他就会游
玩到天涯海角的。“
我承接他的话说:“依你的话说,作者已经彻底看透了杨广了,非常肯定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了。”
他点头。
我开始寻找不同意见者。“谁的观点与他不同?也就是说,你认为,作者李商隐并没有十分地确定杨广一定
会游玩到天涯海角。”
只有一个同学举手,是位女生。她说:“我觉得,作者是不确定的。因为,他这里用了一个词是'应是"
我说:“哦,你是说,’应是’这个词是不确定的意思。你说'应是'是什么意思?”
她说:“是'大概可能’的意思,’也许可能’的意思。”
我有些惊喜:“这个同学理解非常到位,她紧紧扣住了具体的字词来理解,来把握。”
我走回到刚才那位同学跟前。“你们两位都不要坐下,你们两个,一个觉得作者李商隐已经十分肯定杨广会
游玩到天涯,一个觉得作者并没有十分肯定杨广会游玩到天涯。请你俩各自辩解一下吧。”
没想到,我的话音没落,那个持肯定意见的同学收回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我同意她的意见。我刚才的话
没有道理,她的话才有说服力。她抓住了'应是‘这个词。’应是'就是不十分确定的意思。”
“也就是说,大家都同意,作者李商隐在这里只是一种猜测,他也不能确准政权不丢的话,杨广一定会游玩
到天涯海角。”
大家都点头,尽管有些同学仍然有些犹疑。
我有些着急,因为我刚刚点了一把火,本希望这把火能够熊熊燃烧,希望不同意见的双方唇枪舌剑,可是
却突然熄灭了。
我于心不甘!
同学们同意得太轻易了,太缺乏深入思考了.
为使学生往深处考虑,我就顺着话题发挥下去,以使同学们发现结论的不周密处。
“更进一步说,李商隐并没有看透杨广,对杨广的本性并没有十分的把握,李商隐认为,尽管杨广其人贪得
无厌,但是,他如果继续往南游玩的话,还可能有突然省悟的一天,会幡然悔悟。所以,作者李商隐在这
里使用一个不确准的词儿一一‘应是‘,表达自己推想、猜测的意思。”
终于,有同学发言了。
他站起来:“老师,我觉得这样说似乎不对。其实,李商隐是看透了杨广的本性的,在李商隐看来,杨广这
个人就是至死不悟,死不悔改!”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李商隐看来,杨广就是那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无赖。”
又一个同学说:“如果不丢失玉玺大印,杨广必定会游玩到天涯。”
我打断同学们的话头:“原来你们都认定了作者李商隐看透了杨广,可是,怎么解释李商隐在这里用了,应是‘,
为什么不用,必是,?如果这样写,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必是到天涯'不更恰切表达看透杨广的意思了吗?”
学生有些急,“不对,用'必是‘,不如用'应是‘更含蓄。”
"用'应是'更具有讽刺效果!”
我进一步说:“同学们这样一说,哦,我忽然有些明白,用,应是,在字面上似乎显得轻巧,可是讽刺力度更
深,挖苦意味更强。我给大家读一读吧,我想像,李商隐就坐在杨广的对面,他非常看不起杨广,可是他
又想耍弄一下杨广,讽刺挖苦一下杨广,李商隐就说,杨广呀,杨广,(你的)玉玺一不缘一归日角(的话),
那么,(你的)锦帆一应是一到天涯(了吧),呵,是不是呀?呵……”
我绘声绘色地模仿着想像中的李商隐,我的语调非常轻飘,非常口语化,根本不是在字正腔圆地范读,而
是在极力轻松地模仿着想像中的李商隐与杨广谈话、想像着李商隐在逗弄、耍弄杨广这个泼皮无赖。
我的绘声绘色的模仿刚刚落声,教室内顿时一片掌声。
我立即总结道:“实际上,是以表面上轻巧的字眼表达深度的讽刺之意,以,应是,的揣测表达,必是,的判断。”
进入“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两句,牵扯到两个历史事实,即“腐草无萤火"和“垂杨
“请一个同学讲讲‘腐草无萤火’是怎么回事?”
“杨广在洛阳和江都征集过萤火虫,在夜晚游乐时放出看萤火。”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课本上的注释。
'"垂杨'是怎么回事?“我问。
学生答不上来,只是猜测:“就是河边上长着垂杨柳呗。“
我补充道:“杨广在洛阳景华宫时,曾经派人搜求萤火虫好几斛,斛,一种量具,一斛相当于十斗,夜间游
山时放出萤火虫,整个山谷一片光亮,杨广就以此为乐。据说江都有放萤院,相传就是隋炀帝放萤的地方。
还有植柳,说的是,隋炀帝开通运河由汴口到长江的一段,沿着堤岸1300多里地,遍植垂杨柳,后世人称
‘隋堤"
我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妙处。但是直接讲这两句诗的妙处,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理解。
于是我按照备课时的设想进行,我说:“我想把这两句改写一下,大家跟原诗对比一下,看看好不好?我这
样改,‘当年腐草捉萤火,千里运河植垂杨”同时,我把昨天晚上的小黑板拿出来,上面就写有这两句。
我同时提醒学生:“相互比照时,不要考虑音韵方面,而只考虑内容方面。”
有学生举手。他说:“我觉得不好。,,我示意他说出原因,他说,“老师你改的那两句只是叙述一种历史事实。”
我反驳道:“只是叙述历史事实有什么不好?原诗也是在叙述事实呀,你看,'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
暮鸦”
“人家说的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当今的事实。”学生答,他已经抓到了要害。
“哦,我改写的这两句,只有历史事实,只是历史事实的一般描述,而原诗两句,既着眼于历史事实,又着
眼于当今的事实。也就是说,形成了一种对比。什么对比?”
学生答:”是古今对比!”
我抓住不放:“请你抓住具体字词来说说。”
学生说:“这里有‘于今',同时有‘终古"
“'于今‘怎么样,‘终古’又怎么样?"我追问。
“于今腐草无萤火,显得非常热闹;而终古垂杨有暮鸦,显得非常凄凉。”学生说到了点子上,说到了诗句的
妙处。
“好,确实如此!”我表扬他。
同时又引导,“谁还能补充一些吗?大家想想,萤火多么光亮,多么繁盛,而暮鸦,多么压抑,多么凄凉。”
又一学生举手,我示意后,他说:“这里有兴亡的对比,有盛衰的对比。萤火似乎成了兴盛的象征,暮鸦似
乎成了衰败的象征。”
他的话赢得了掌声。
“对,这两句实际包涵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呀!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皇帝在位时总是以捉萤火放萤
火这类事情为乐,那么,等待他的就只有暮鸦声声!”
至此,全诗已经欣赏了四分之三,我想回头把头绪整理一下。
“大家看看,一二句说的是'出游',三四说的是,灭亡,,五六句说的是,亡后‘,”同时我在黑板上也竖着写出上
面六个字,“诗歌写到这个地方已经写到了尽头,从出游一直写到亡后,往后已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大家
想想,是不是已经没有东西可写了?'‘学生点头。
“如果为了凑数,硬凑上八句,那么,顶多再加上两句议论、劝诫的话,什么,后人莫学隋炀帝,荒淫误国被
人骂’之类。这样诗的结尾就非常没有意思了。看看李商隐这位诗人大家是怎么写的?”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我问学生:“两句是议论吗?”,
学生答:“是描述。”
“是对什么的描述呢?对真实事实的描述,还是对想像的描述?”
学生答:“是对想像情境的描述,对杨广死后的情况的想像与描述。”
“这就是穷追猛打了。作者对杨广,不但追击到灭亡之后,还要追击到地下!想像杨广的灵魂会不会悔改。
大家看看,杨广到了地下之后,他的灵魂悔改了没有呢?”
“没有!”学生答。
“陈后主是谁?“我问。
一学生站起来念注释:”陈后主,叫陈叔宝,南北朝时陈朝的最后的国君,因为荒淫灭国。”
“陈后主也是一个荒淫国君,大家是否知道陈后主的陈国是被谁灭的吗?”
学生答:“不知道。”
“就是杨广呀!是亡国之君灭了亡国之君,而又步亡国之君的后尘。“我说。
“如果三四句中,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是说杨广,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死了,
成了地下鬼了,应该落泪、悔恨了吧,可是呢,他仍然不落泪、不悔恨,可以说是什么呢?一一”
,,一一见了棺材也不落泪。”学生顺口而答。
“对,死后他的灵魂仍然淫乐,仍然要做风流鬼,仍然惦念着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惦念着想欣赏荒淫舞曲
《玉树后庭花》。“我接着发挥道。
但是学生们仍然没有注意到两个词的妙处,这两个词是“若逢”和"岂宜”,难以体会这两个词的表现力。
于是,我便这样问:“同学们,我问大家两个问题:第一、你们说假如人死后真灵魂,杨广的灵魂会不会去
找陈后主?第二、假如杨广和陈后主真的在地下见面了,那么杨广会不会询问《玉树后庭花》?”
学生们不假思索回答:“会”“当然会!”“一定会!”
“那么,我把'若逢'二字改成‘必逢',,岂宜‘改成'一定’,好不好呢?"我问。
学生沉吟片刻,有的读出了声音,在推敲这两组词语。
“老师,我觉得那样改动之后有些死板!”有学生发言。
“不如原诗更活泼。”一个说。
“不如原诗更有意味。'‘又一个说。
“也就是说,不如原诗更耐人咀嚼,更灵动。请大家把李商隐这两句诗反复吟诵一下,你是不是觉得李商隐
这个人就在眼前呢?如果他在眼前,他是个什么形象?”我进一步启发。
“应该是一副轻轻松松的样子。”一个说。
“是嘻嘻哈哈的,不十分严肃的。’‘一个说。
“好像跟杨广在开玩笑。’‘又一个说。
“那么,换成,必逢'和,一定,后,大家再读读,再想像一下李商隐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形象?“我说。
“李商隐的表情很严肃。”
“面无表情地斥责杨广。“
我说:“哪一种情况表现出来的讽刺、挖苦、蔑视之意,更强烈、更尖锐?”
“轻轻松松的那一种。”学生一致同意。
“也就是说,如果用词过分肯定,过分强烈,表达出来的效果,却不一定强烈;而用词看似不经意,词义也
不确定,但是表达出来的效果,却十分强烈。大家看看,若逢、岂宜,都是这样的词,表现效果却出奇地
好。请大家记下这样一些话,叫做,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大家体味一下这首诗中的
用字,都具有这种特点。譬如,不缘、应是、于今、终古、若逢、岂宜,这六个词,都是平平常常、平淡
无奇的,可是它们的表现力却非同一般,真可谓平字见奇。''我把"平字见奇”四个字写在黑板上。
“这首诗是咏史诗。一切咏史皆以讽今为目的。咏的是历史,却都是写给当朝皇帝的。李商隐这首诗,也许
在告诫他们,统治者的行为本身,往往是国家兴亡、盛衰的的根本原因。勤俭为民,当朝就会走向兴盛;
奢侈为已,铺张淫逸,当朝就会走向衰亡。曾经有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成由勤俭败由奢’,大家知道作者
是谁吗?"学生回答:“不知道。”“就是本诗的作者李商隐。在此意义上,岂宜重问后庭花这句话,是问杨广,
也是问唐朝当朝皇帝,更是问后代的封建统治者。”
马嵬
李商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
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
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
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
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
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
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
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课文简介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
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
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
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提不:)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侏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1)【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双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
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
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
“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
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
了。
(3)【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
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
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
“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
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
之“此日”!
(4)【提问】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
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
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
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5)【提问】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
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
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
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
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
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
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收容站管理办法
- 农民福利管理办法
- 医保监督管理办法
- 华为考核管理办法
- 入场检验管理办法
- 过渡房管理办法
- 初中体育管理办法
- 代发工资管理办法
- 公章报备管理办法
- 乡镇环卫管理办法
- GB/T 41021-2021法庭科学DNA鉴定文书内容及格式
-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安全专项检查细则
- 健康教育专兼职名单表
- DB23T 2583-2020 固体矿产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
- Q∕SY 17001-2016 泡沫排水采气用消泡剂技术规范
- 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 空调设备维护保养制度(3篇)
- 广东江门市生育保险待遇申请表
- 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SYNTAX评分计算方法(1)
- 2020版北京刑事诉讼格式文书七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专用介绍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