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备考:咏物抒怀山海情-《观沧海》《登飞来峰》整合复习_第1页
中考语文备考:咏物抒怀山海情-《观沧海》《登飞来峰》整合复习_第2页
中考语文备考:咏物抒怀山海情-《观沧海》《登飞来峰》整合复习_第3页
中考语文备考:咏物抒怀山海情-《观沧海》《登飞来峰》整合复习_第4页
中考语文备考:咏物抒怀山海情-《观沧海》《登飞来峰》整合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物抒怀山海情——《观沧海》《登飞来峰》整合复习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猜物看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猜物看

竹石【清】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怀抒物咏屈原的《橘颂》通过描写橘树的高贵品格,抒发了自己忠贞不渝、坚持真理的志向,开启了后世咏物写志的诗歌传统。咏物诗常见的题材有:天、地、山、水、花、木、草、禽兽、昆虫等怀抒物咏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韩诗外传》卷七怀抒物咏第壹章节咏物抒怀登高必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任务一:登高必赋任务一:登高必赋

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

登高必赋是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传统。因为登高,视野就会变得非常开阔,心胸也会变得非常广博,于是触景生情,见景抒怀。任务一:登高必赋第贰章节《观沧海》诵山海之诗:1.听范读,揣摩体会诗人的感情;2.自读诗歌和注释,读出节奏和感情;3.齐读诗歌,读出激昂豪迈的气势。?任务二:登山观海

曹操(155-220),字(

),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出自(

)第一章。从文学体裁上看,《观沧海》属于古体诗中的(

)诗,从字数上看,《观沧海》是一首(

)诗。从(

)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登高而作的诗;(

)字是诗人对大海发出的最初的感叹。2.课堂小练习:根据初读体验,完成下面的填空。孟德东汉末《步出夏门行》乐府四言临任务二:登山观海何赏山海之景:3.诗歌是语言文字的诗意表达,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副灵动的画卷,既有动感,又有美感。小组合作,根据提示,完成诗歌的名片,初步感知诗歌画面。曹操《观沧海》项目内容项目内容时间秋季-“秋风萧瑟”地点碣石山-“东临碣石”事件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人所观之景(实景)欣欣向荣,波澜壮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联想之景(虚景)大海吞吐日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任务二:登山观海赏山海之景:4.发挥联想,小组合作,按照句式要求,参考示例,说说下面的词再现了山或者海的什么力量。句式:(

)一词是(

)的意思,描绘了(

)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了(

)的力量。示例:“丰茂”一词是“丰富茂盛”的意思,描绘了碣石山上的百草生长旺盛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了高山旺盛不息的力量。词:澹澹丛生萧瑟任务二:登山观海“澹澹”一词是“水波荡漾”的意思,描绘了大海的波涛汹涌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海动荡不息的力量。“丛生”一词是“聚在一起生长”的意思,描绘了碣石山的草木生机勃勃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高山上的草木竞争向上、永不低头的力量。任务二:登山观海“萧瑟”一词是“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描绘了碣石山上秋风吹动、树林发出呼呼声音的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高山欣欣向荣的力量。赏山海之景: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什么意思,体现了大海怎样的特点。意思: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特点:大海雄奇壮丽、胸怀广阔、包容万象。任务二:登山观海诗人的胸怀如同大海一样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huán)得胜回师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写下此篇。析山海之情:6.诗句末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请根据链接材料,小组合作讨论——歌什么事,咏什么志。任务二:登山观海歌事:北征乌桓获得胜利,统一北方。

咏志:曹操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任务二:登山观海曹操登山观的不仅是沧海,还是:

天地宇宙壮志情怀壮丽景色任务二:登山观海第叁章节《登飞来峰》1.欣赏日出图片,用四字短语概括感受。大气磅礴气势如虹色彩迷人风景秀丽雄伟壮观任务三:登山见日2.听范读,揣摩体会诗人的感情;自读诗歌和注释,读出节奏和感情;齐读诗歌,读出恢宏雄壮的气势。?任务三:登山见日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时年29岁。任务三:登山见日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登飞来峰》一诗中,王安石登上的是(绍兴城)外的宝林山。3.课堂小练习:根据初读体验,完成下面的填空。任务三:登山见日4.小组合作,通过关键词提示,展开想象,分享交流,疏通诗意。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缘:因为任务三:登山见日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5.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1)“千寻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根据链接材料,分析“鸡鸣见日升”这句诗蕴藏的情感?材料一: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材料二:《玄中记》记载: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3)“浮云”一词的有何寓意?“不畏”表达了什么情感?(4)“自缘身在最高层”传递了怎样的哲理。任务三:登山见日(1)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雄心壮志。(2)表达了诗人憧憬着自己前途一片光明。(3)“浮云”在古代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在本诗中的寓意为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不畏”表现了诗人信念的坚定,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对前途充满信心。(4)只有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王安石登山见的不仅是日出,还是:

光明前途凌云壮志理想信念任务三:登山见日第肆章节比较阅读任务四:比较阅读在中国,“登高”既是九九重阳的既定风俗、亲友郊游行乐的方式、帝王君主封禅表功的行为,又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定的母题。有学者曾将古人攀登山峰的觉悟过程归纳为了三种模式:(一)行远必自迩(从近处),登高必自卑(从低处)(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观沧海》和《登飞来峰》属于哪种模式,为什么?

任务四:比较阅读《观沧海》《登飞来峰》登山远望看见的景色居高临海,视野寥廓,水势壮阔居高临险,极目辽远登山远望联想到的主要内容自己建立了伟大功绩,期待一统天下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敢于斗争,相信胜利登山表达的主要情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只有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小组合作,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下表的填写(言之有理即可)。

第伍章节拓展延伸任务五:拓展阅读诗人登高,看似在欣赏风景,同时也在怀人思乡、忧国伤时,写一写,下列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