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秦汉_第1页
中国古代史秦汉_第2页
中国古代史秦汉_第3页
中国古代史秦汉_第4页
中国古代史秦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高峰的中华文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专制主义:皇帝专断独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对基本矛盾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2、建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5、加强于北宋(副宰相的设置)6、发展于元朝(行省制)7、强化于明清(废宰相、内阁制度、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兴衰过程汉武帝削弱诸侯权力、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推恩令:改变汉初诸侯王只能把封地、爵位传给嫡长子的状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别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从而削弱诸侯王势力。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左官律: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谓“左官”,是指在诸侯手下当官。左官有诸多限制,如不能住在首都,不能提升,诸侯犯罪跟着连坐等等,意在限制臣民擅自出仕诸侯,进而削弱诸侯的私人班子,剪除其羽翼。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2、唐“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国家经济,仰给江南”、“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门阀:是门第和阀阅(功勋、功绩)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隋唐一蹶不振。最主要特征是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清谈:魏晋时期盛行。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会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典章制度:指古代的法令规范,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秦汉政治制度一、秦朝1、六王毕、四海一(1)过程:①灭六国②拓展疆域(2)意义(3)条件1诸侯纷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民心所向,顺应历史潮流)2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时机)

3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4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5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适当。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秦楚燕赵魏韩前230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秦楚燕赵魏前228秦灭六国形势图齐楚燕魏秦前225秦灭六国形势图齐楚燕秦前223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燕秦齐燕秦前222秦灭六国形势图齐秦前221秦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秦灭六国形势图时间:前230年——前221年方式:远交近攻领导者:嬴政湘水漓水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人口达2000万河套地区辽东临洮秦一、政治上1、六王毕、四海一(1)“始皇帝”的来历:(2)特点:(3)弊端:2、皇帝制度“主独制天下而无所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3:“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1)三则材料说明了皇帝制度有何特点?(2)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本质。①皇帝独尊;②皇位世袭;③皇权至上;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秦一、政治上1、六王毕、四海一(1)内容:(2)作用:君主集权(3)“朝议”制度:2、皇帝制度3、中央官制:三公九卿皇帝九卿“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丞相助手监察百官太尉军务(虚有其位)三公九卿制的建立有何特色?①分工明确②家国同治③皇权至上秦一、政治上1、六王毕、四海一(1)内容:(2)特点:(3)作用:(4)郡县制和分封制对比2、确立皇帝制度3、中央官制:三公九卿4、地方制度:郡县制皇帝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有秩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正郡县乡亭里道郡县制秦朝政府地方组织系统表(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制度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

官吏职权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和较大权力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只拥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特点不同贵族政权官僚政治历史作用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秦朝金字塔型统治机构汉1、“中朝”和“外朝”2、刺史3、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征/徵辟”,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1.(2015课标I,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C练一练2.(2015课标II,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A3.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人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由此可知秦国立法()A.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

B.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C.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

D.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A4.《续汉书·百官志》载后汉光武帝的诏书,说“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材料反映出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是()A.注重恩荫

B.多元选拔

C.公平竞争

D.科举考试B5.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A.宗法分封体制B.“丞相”体制C.监察体制D.科举选官体制C6.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D材料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人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引进)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1)据材料,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8分)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提拔身份低微的人为相;让他们(贤士)参议要政;令其诘难大臣。//////秦汉社会经济1、农业犁壁曲辕犁耧车秦汉社会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工官、匠户(书p11)1.《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于长安及五都(即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这表明()A.城中划有专门的市B.专设官员强化管理C.城市管理渐趋开放D.坊市界限不复存在B五均官:古代

管理

市场

物价的官。2.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消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增强,桓谭建议例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C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D1.《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

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

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参考答案:C

由材料中“赐之盟”“无相害”等信息,可知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练习61.(2016·广东佛山二模·24)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A.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B.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C.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D.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解析】材料并不能看出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仅是部分诸侯王,故A项错误;材料仅讲述了周王与周公、大公之间的关系,“世世子孙无相害也”体现出了其之间关系近乎平等,故B项正确;虽周王与诸侯之间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但是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其通过与天下签订盟约的方式而成为天下共主,故D项错误。【答案】B(2)内容: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③“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1)背景: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西汉统治,“无为”思想不适应形势的需求,需要一种新的统治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汉思想文化⑤“更化”⑥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者的关系:天人感应是核心思想。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一种理想状态。君权神授是天人感应学说的目的,或者说君权神授需要天人感应学说来支撑和解释。天人感应:一方面强调王权的合法合理性,另一方面对王权进行约束和限制

(3)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①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思想,兼采百家。②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的统治哲学。③核心是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④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总之,董仲舒新儒学是西汉历史发展到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把神权与王权高度融合,既满足了统治者的心理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4)汉武帝尊儒的措施(书p10)①思想上“认可”;②政治上“重用”;③教育上“办学”:设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儒家经典作为必读教科书)。(5)影响:积极:①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主流)地位。②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督促君主实行“仁政”。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消极:①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太学清议:必修三书p11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党锢之祸以豪族诛杀宦官几尽,结束长期宦官专权结束。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的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寺院1、天文学2、数学3、医学4、造纸术5、汉字的演变6、汉赋秦汉科技文化漕渠: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汉长安城及唐长安城都分别开有漕渠。白渠: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七国之乱:是指发生在西汉景帝(汉武帝之父)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