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11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共15分)

材料一

“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保持同一

性。具体而言,就是在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辩论等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

自身必须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

就会犯“混淆概念”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判断、一个论题,也应当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

一律在判断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论

题”的错误。

例如:“你们店的大米粥怎么这么稀,还这么贵?”“物以稀为贵嘛。”“物以稀为贵”

中的“稀”应指事物存世稀有,“贵”指价值珍贵。而在这组对话中,顾客说的“稀”指粥

里的米放得少,“贵”指价格高;店主却“—①_",以“物以稀为贵”搪塞顾客的批评。

又如:“服务员,您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了。"“哦,不要紧,一点儿都不烫。”在这

组对话中,顾客提醒服务员注意服务规范和卫生问题,同时表达了不满,而服务员装作浑然

不觉,故意将顾客的提醒转移到汤的温度上,以“—②的方式回避指责。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思维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人们才

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形式逻辑》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填入文中①②两处指出例句违反同一律的原因,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偷换概念②偷换概念B.①偷换概念②偷换论题

C.①偷换论题②偷换论题D.①偷换论题②偷换概念

材料二

我们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是用口头语言还是用书面语言,都应该做到概念明

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要做到这些,就应当遵循基本的思维规律,即同一律、矛盾

律(又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比

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

读完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超出同一思维过程,就不能要求所有思想绝对同一、永远同

1—O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为真,其中至少有

一个为假。例如:“夜晚,整栋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灯火明亮。”在这句话中,“整

栋楼漆黑一团”与“一个房间灯火明亮”自相矛盾,两种情况不能同时并存。假如超出同一

思维过程,或事物本身存在矛盾着的两方面性质,需要用语言揭示,如臧克家的诗句“有的

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通过作品能自圆其说,这不就算违反矛盾律。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其中

一个为真。例如“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在这句话中,

“采纳”和“不采纳”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我都不赞成”违反了排中律。人们无论

说话还是写文章,思想必须具有论证性,观点才能立得住。因此,充足理由律要求在任何一

个论证过程中,都必须为论断提供充足理由。具体地说,就是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

间要有逻辑关系。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虚假理由”以及“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例如

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竟然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

这时候,一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不幸死在年关,鲁四老爷却以“偏偏要在这时候”

为理由,推出“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结论,显然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

了解基本的思维规律,我们就容易发现日常话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例1:“为演好课本

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了我就赶去排练了。”例2:“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

沙走石,他此生注定不平凡。”例3:”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不全面

的。”以上四例都违反了基本的思维规律。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学十五讲》等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遵循思维规律的理解,不IE项的一项是(3分)

A.遵循思维规律,是人们能够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基本保证。

B.遵循同一律,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所有思想都需要保持绝对同一。

C.遵循矛盾律和排中律,可以避免混淆话题,使语言表达更具有论证性。

D.遵循充足理由律,就要在论证中提供真实且与论断有逻辑关系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第六段中的例句违反思维规律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排中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B.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矛盾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C.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矛盾律。

D.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排中律。

4.材料二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为何违反了思维规律请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

说明。(6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共10分)

文段一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

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

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

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

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

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依据文段一,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郑重介绍学生刘和珍时忽然“觉得有些踌躇了”,因为刘和珍是令作者肃然起敬

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作者既为之骄傲又颇有些惭愧。

B.作者亲眼目睹了刘和珍与同伴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英勇行为,被她们

的勇毅深深折服,屡次感叹这几位女子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C.作者认为刘和珍等四十多位青年英勇牺牲,不仅让“苟活者”对未来产生了一丝希望,

而且能够激励“真的猛士”更加坚定地去为国家争取光明的未来。

D.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包含着作者太多无法全部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和思绪,其中

既含有对刘和珍之死的深深哀痛,也包含着惋惜、愤怒等多种感情。

文段二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

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

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

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

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猾一般的生活,

泥土一般的作践一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

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

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警

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

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

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

6.依据文段二,下列对文中数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临路的东洋厂从一家纱厂发展为六个纱厂、五个布厂,说明中国纺织业很发达。

B.“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体现了包身工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C.芦柴棒干满三年仅得二十元,而她两年来二百三十元的工钱全被带工老板剥削了。

D.数字彰显了资本疯狂的扩张,带工老板残酷的压榨,数字里浸透了包身工的血泪。

7.文段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4分)

三、文言文阅读及背诵默写,完成872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71题。(共15分)

文段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呼,颜色憔悴,修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

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多放。”渔父

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何不铺其糟而啜其睛?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

能斗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学军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

汨罗乌死。

文段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爆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

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合迨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

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根

空。”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

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

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

后争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堂主背亲,为降虏于蛮

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

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无峰的一项是(3分)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形容:身形面容

B.而蒙世俗之遢蟆乎温蟾:尘垢

C.会诊虞常会论:会面讨论

D副有罪,当相举相坐:相连治罪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被发行吟泽畔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是以多放何以汝为如

C.又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汨罗以死

D.里生,何面目以归汉后里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10.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能随波逐流呢

B.何故怀瑾握瑜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呢

C.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着苏武,让医生快跑来救人

D.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卫律又举起剑向苏武比画着要杀他,苏武一动不动

11.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共6分,每小题2分)

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②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③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二)背诵默写,完成第12题。(共10分)

12.选做10道小题,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10分,每空1分,出处见答题卡)

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

②,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栗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

镐,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④,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自然之理也。

⑥岂曰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⑦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o

⑧人生得意须尽欢,o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⑨,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⑩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

⑪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o

第H卷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77题。(共16分)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

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

人可使报秦者,不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

秦。

秦王坐章台1,1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日:“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

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壁。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

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

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

壁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呼涉,固请,召有司案图,2】,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壁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⑶。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⑷

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

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链,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

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

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1】章台:秦宫名。【2】案图:察看地图。【3】广成传:宾馆名。【4】缪公:即秦

穆公。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巧砸的一项是(3分)

A.璧有瑕,请揖示王指示:指给……看

B.大王见臣到现列观:一般的宫殿

C.秦王恐其破璧,乃帮谢辞谢:婉言拒绝

D.未尝有坚明约事者也约束:遵守约定

14.为下列语句补充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王)议不欲予秦璧B.传之(于)美人

C.欲以(璧)击柱D.(秦王)卒廷见相如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砸的一项是(3分)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秦国贪婪,倚仗它国力强大,想用空头许诺得到和氏璧

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何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整饰仪式表示敬意呀

C.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确实担心眼睁睁地看着大王您欺骗我们并且辜负赵王

1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走项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作为赵国使者,肩负着监督秦国履行承诺,否则就完璧归赵的艰巨使命。

B.蔺相如郑重献上和氏璧,又得体地要回来,既符合外交礼仪又掌握了外交主动。

C.蔺相如指出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珍宝,迫使秦王暂时答应用十五座城邑来交换。

D.蔺相如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自己则做好向秦王陈辞并慷慨赴死的准备。

17.蔺相如为何向秦王提出“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再献上和氏璧的要求?请依

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4分)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879题。(共9分)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大观园里众人结诗社,作诗咏白海棠,宝钗写道: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⑴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1】白帝: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故常以白帝代指秋天。

18.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巧砚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刻画花主亲手浇灌白海棠,因“珍重”而“掩门”不愿将其轻易示人。

B.颔联描写白海棠洗掉了胭脂色,动人的花影在冰雪覆盖的台阶轻轻地摇曳。

C.颈联“淡极”“更艳”看似矛盾,实则写出白海棠于淡雅中更显风姿绰约。

D.颈联以“愁多”的美玉怎能没有斑点,来衬托白海棠的平和淡然洁白无瑕。

19.小说中的宝钗对咏物诗有自己的见解,她说:“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

宝钗这首诗如何借咏白海棠“寄兴写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六、阅读与表达,完成20-23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0-22题。(15分)

大地会烧尽吗

甫跃辉

①抬头看天,天上一棱一棱铺展开鱼鳞状的云,正随了太阳的坠落,无声地变幻着颜色,

浅红,绯红,暗红,绛紫...........而它俯瞰着的大地呢?所有肆意泼洒的色泽早已收割

殆尽,偶然遗落的种子如黄金,也已经被几场风雨消磨得乌暗。

②那年,我家在滚石山脚下种了一亩多油菜。油菜刚钻出土,招展着绿而厚的小手掌,

我便时常背了竹篓到田里。杂草隐蔽在油菜底下,丰茂鲜嫩,伸手去媲,断了的草茎散发出

青的浓郁气息,汁液沾手上,绿绿的一层。草色日日叠加,即便用肥皂也很难洗净;若手上

有冻裂的伤痕,草色注定要越发久长地烙印进皮肤。手中的草握不住了,随手放身后,好一

阵子,回头看看,身后的草垒成了一小堆一小堆。估摸着能装满竹篓了,这才直起身子,依

次抱起地上的草堆,抱回田头的空竹篓边。那是冬日正午,太阳高悬头顶,影子匍匐在脚底。

四面空旷的田地里,绿色一直延续到东边山脚,那便是滚石山。

③油菜一日一日长高,绿色的血液在枝干和叶片间奔突,发出寂静的呼喊。蹲下拔草时,

头发不会露出来了;再过些时日,油菜终于开花。黄灿灿的,一整块一整块,如同刚刚用刀

齐齐切下的蜜饼,明艳,清亮,香气四溢。

④蜜蜂嗡嗡着,蝴蝶翩跪着,它们自有忙活的事务,并不理会我的存在。我钻在油菜花

底下,如大鱼潜入深水,倾听着来自水面的讯息。我知道,就在头顶,阳光底下,无数细弱

的生命在辛劳奔波着,一幕幕生命的悲喜剧上演着。油菜花粉扑扑落在头发上脸上,也落在

手上,凉冰冰的,透着清杳。抬起头看,蝴蝶的翅膀,蜜蜂的翅膀,便在眼帘上投下淡漠的

影子。越过它们,再往上看,山影淡淡,白云悠悠,青天汗漫。寂静,温暖,接近于无限透

明。这一切是那么地让年幼的我感动。

⑤冬天过去,春天汹汹而至。油菜籽收回家,堆积于幽暗的耳房,油菜秆仍留在田里,

日复一日,被太阳收尽了水分。我随父母来到田里时,天色已近黄昏。晚霞映照大地,地上

遍布奇异的影子。我们搬了些油菜秆到推车上,决定把剩下的几堆油菜秆烧了,据说这样可

以肥田。

⑥是父亲先点燃了第一堆。那让我长大之后常常默想的场景出现了:先是浓黑的烟冒出,

再后是牛血似的火苗蹿出,缓缓蚕食,吞噬,蔓延,最后,火光熊熊,黑烟腾腾。从火堆里,

我抽了一根燃烧着的油菜秆,跑到这边又跑到那边,点燃了第二堆第三堆。我们守在油菜田

的四角,看火越来越炽烈,连成澎湃汹涌的一大片。哗哗剥剥的声响,衬托得黄昏愈发寂静。

在不远处,也有别人家点燃了油菜秆;更远处也有。忽然,我为一个大隐患忧惧起来了:如

此这般任由大火泛滥,难道大地不会烧尽了吗?

⑦然而,还没得出结论,我又有了新的忧惧一焰火之中,虫蚁纷乱地翻飞,它们的翅膀,

很快就要烧尽了,正发出一股股古怪的气味儿。这些微介的生命,是逃不脱这一场大劫难了。

它们会呼喊吗?我是听不见的。它们有名姓吗?我是记不住的。但这一幕是那么深切地撼动

了一个少年的心。火光照得四围的沟渠、土石、树木和草窠纤毫毕现。滚石山上爷爷的坟头

也凸显在这火光里。就连我自己,也异常孤立地凸显于这火光里了。火光里,我站立着,正

和爷爷的坟头遥遥相对。

⑧许多年后,读到萨缪尔•贝克特的《终局》,克劳夫声音含糊地说:“我打开了我那

单人牢房的门,我走了。我的背驼得这样厉害,我见到的只是自己的脚。要是我睁开眼睛,

在我的双腿之间只有一点儿浅灰黑色的灰尘。我对自己说,这大地熄灭了,尽管我从未见到

它发过光。“恍若被一束闪电击中了。我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少年来了,暮色沉沉,少年擎着

火奔跑,身后是一堆一堆新生的火。终了,他气喘吁吁地站在大火边,大火在他脸上镀上了

一层配红,他兴奋又忧惧,如痴又如醉。那个看似稚嫩的问题再次跳出来:大地会烧尽吗

⑨反复读了好多遍,我确定,那“单人牢房”是无所不在的。生命、亲朋、语言、生活、

记忆、审美、躯体等等,无一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单人牢房。我们被不知不觉地拘禁住了,找

不到也常常忘记了去找那扇门。我们是逃不脱这一间间单人牢房了。于我来说,写作或许是

那唯一的希望之门?

⑩又三四年过去了,写出几篇东西,我将其中一些搜罗来,分别归置在''爱"和“死”

这两个巨大而恒久的主题底下,完成了一本新的短篇小说集。我没忘记那次阅读,我想,新

书名或许正可以叫作“这大地熄灭了”。这大地熄灭了,但我是见过它燃烧的,且相信大地

是不会烧尽的,“浅灰黑色的灰尘”,正做了大地的营养。几场雨过后,灰烬融入泥土,土

里长满水稻的新苗,水稻成熟、收获,稻草晒干,又会生出新的火苗。

(对原文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思砚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重在体现农家少年日常田间劳动的繁重和艰辛。

B.第③段描写油菜的生长开花,体现出大地的生命活力。

C.第④段描写作者钻在油菜花下的观察和对自然的感受。

D.第⑥段描写作者在收获后的油菜地烧荒的记忆和体验。

21.少年时的作者,在油菜生长以及最后烧荒的过程中,情感发生过哪些变化?(6分)

22.作者在第⑧段提及小说《终局》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在全文有哪些作用?(6分)

(-)微写作(10分)

23.任选一道小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不超过150字。(10分)

①经典小说中的经典形象总能打动人心。请从大卫•科波菲尔、圣地亚哥、玛丝洛娃中

选择一个最触动你的人物,结合相关细节描述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要求:形象特点

突出,语言简练,有吸引力。

②小区物业呼吁住户不要将生活垃圾存放在楼道。请你围绕“共同营造美好生活环境”

这一宗旨,帮助物业写一份倡议书。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有号召力。③请以

“走过”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

力。

第HI卷

七、作文(50分)

24.按要求完成作文。(50分)

请将题目“的召唤”补充完整,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主题明确;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70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

2023.1

一、(共15分)

1.(3分)B2.(3分)C3.(3分)D

4.(共6分)答案要点:

①(2分)第一个“鲁迅的作品”指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

②(2分)第二个“鲁迅的作品”指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

③(2分)两个“鲁迅的作品”概念不同一,导致最后推出错误结论。(若答“混淆概念”

或“偷换概念”均得2分;若答“转移论题”“偷换论题”,不得

分。)

二、(共10分)

5.(3分)B6.(3分)A

7.(共4分)答案要点:

①(2分)通过列举翔实数据,并以芦柴棒的真人真事为例,说明资本的疯狂扩张和包身工

遭受的深重剥削,体现了报告文学讲究客观真实的新闻性;

②(2分)生动描述包身工的劳累、衰弱、带病工作的状态,记叙带工老板的冷酷言语,饱

含作者的同情和控诉,体现了报告文学写人记事讲究文学性;

③(2分)作者聚焦包身工的遭遇,揭露东洋厂迅速扩张背后对包身工的残酷压榨,化用索

洛的话直接表达愤怒,体现了报告文学针贬时弊的政论性。

【评分说明】完整答出两个要点,即可满分。

三、(共25分)

(1)(共15分)

8.(3分)C9.(3分)D10.(3分)C

11.(共6分)

①(2分)不为外物所拘束

②(2分)白白地用自己的身体给荒野做养料(或白白送死用身体去滋养荒野)

③(2分)反而想让汉天子和匈奴单于相斗(或反而挑拨汉天子与单于互相攻击)

(二)(共10分)

12.选做10道小题(共10分,每空1分)

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③焚百家之言

④信而见疑⑤逸豫可以亡身⑥与子同袍

⑦落月摇情满江树⑧莫使金樽空对月⑨沧海月明珠有泪

⑩相顾无言⑪铁马秋风大散关

四、(共16分)

13.(3分)C14.(3分)A15.(3分)D16.(3分)C

17.(共4分)答案要点:

①秦国提出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事关两国外交理应郑重其事(或赵王斋戒五日并举行隆重

仪式派使者奉璧入秦,秦王理应以对等的礼节接待赵国使者);

②斋戒五日,为蔺相如的随从抄小路将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评分说明】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五、(共9分)

18.(3分)B

19.(共6分)答案要点:

①宝钗以花自喻(或借咏白海棠自写身份,或暗用《庄子》“抱瓮灌畦”的典故);

②首联明写花主对白海棠珍重有加,自喻矜持自重(端庄自持)的处世态度;

③颔联、颈联描写白海棠洁白无瑕的花容,自喻冰清玉洁的精神追求;

④尾联描写白海棠在秋天的夕阳中静美绽放,自喻淡然平和(随分从时、宁静自安)的心性。

【评分说明】共四个要点,各2分;完整答出三个要点即可满分。

六、(共25分)

(一)(15分)

20.(3分)A

21.(共6分)答案要点:

①油菜刚钻出土,作者时常去油菜田谑杂草;油菜开花,作者感受花香,观察小生命的奔忙,

眺望远山白云,内心充满愉悦和感动;

②收过油菜籽,跟父亲一起烧荒,既兴奋又忧惧大地会不会烧尽了;

③忧惧那些在火光中翻飞的微介生命是否能够逃脱。

【评分说明】共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22.(共6分)答案要点:

①承接上文,“这大地熄灭了”触发了作者对在油菜田烧荒的回忆以及当时的忧惧一一“大

地会烧尽吗?”

②“我打开了我那单人牢房的门”触发作者的思考,由此感悟到每个人都被现实中各种无形

的“单人牢房”拘禁着,而作者的希望之门或许是写作(或启发作者用这段话中的“这大地

熄灭了”作为新书的名字,涵盖书中小说的两大主题);

③引出本文主题,“这大地熄灭了”是暂时的,燃烧的灰烬将给大地补充营养,作者确信大

地不会烧尽,还会生长出新的生命、新的爱。

【评分说明】共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10分)

23.(10分)(评分标准略)

七、(50分)

24.(50分)(评分标准略)

【附文言译文】

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

一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

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借机

发兵。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赵王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

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着给美

人姬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

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和氏璧退

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

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头许诺得到和氏璧,

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众人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和氏璧给秦国。但我认为平民百姓之

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

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并在朝廷将国书交给我。

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

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和氏璧后,传给美人姬妾观看,这样来戏弄我(用来愉悦弄臣)。

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和氏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

今天就同这同这和氏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

去。秦王怕他把和氏璧撞碎,便向他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主管官员察看

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

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

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

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

中藏好和氏璧,从小路逃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

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

害怕被大王欺骗从而辜负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走了,已从小路回到赵国。况且秦国强

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

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

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镶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

觑,发出苦笑之声。有侍从要拉走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

不到和氏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

会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宫殿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I,大礼完毕后

让他回了赵国。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卷

(解析版)

第I卷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共15分)

材料一

“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保持同一性。

具体而言,就是在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辩论等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自身

必须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

会犯“混淆概念”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判断、一个论题,也应当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

一律在判断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论

题”的错误。

例如:“你们店的大米粥怎么这么稀,还这么贵?”“物以稀为贵嘛。”“物以稀为贵”中

的“稀”应指事物存世稀有,“贵”指价值珍贵。而在这组对话中,顾客说的“稀”指粥里

的米放得少,“贵”指价格高;店主却“—①_",以“物以稀为贵”搪塞顾客的批评。

又如:“服务员,您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了。”“哦,不要紧,一点儿都不烫。”在这组对

话中,顾客提醒服务员注意服务规范和卫生问题,同时表达了不满,而服务员装作浑然不觉,

故意将顾客的提醒转移到汤的温度上,以“—②的方式回避指责。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思维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人们才能进

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形式逻辑》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填入文中①②两处指出例句违反同一律的原因,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偷换概念②偷换概念

B.①偷换概念②偷换论题

C.①偷换论题②偷换论题

D.①偷换论题②偷换概念

材料二

我们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是用口头语言还是用书面语言,都应该做到概念明确、

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要做到这些,就应当遵循基本的思维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又

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比如“鲁

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超出同一思维过程,就不能要求所有思想绝对同一、永远同一。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

为假。例如:“夜晚,整栋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灯火明亮。”在这句话中,“整栋楼

漆黑一团”与“一个房间灯火明亮”自相矛盾,两种情况不能同时并存。假如超出同一思维

过程,或事物本身存在矛盾着的两方面性质,需要用语言揭示,如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

着/他已经死了”,诗人通过作品能自圆其说,这不就算违反矛盾律。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

为真。例如“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在这句话中,“采

纳”和“不采纳”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我都不赞成”违反了排中律。人们无论说话

还是写文章,思想必须具有论证性,观点才能立得住。因此,充足理由律要求在任何一个论

证过程中,都必须为论断提供充足理由。具体地说,就是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要

有逻辑关系。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虚假理由”以及“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例如小说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竟然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

候,一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不幸死在年关,鲁四老爷却以“偏偏要在这时候”为

理由,推出“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结论,显然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

了解基本的思维规律,我们就容易发现日常话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例1:“为演好课本剧我

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了我就赶去排练了。"例2:“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

石,他此生注定不平凡。"例3:“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不全面的。”

以上四例都违反了基本的思维规律。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学十五讲》等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遵循思维规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遵循思维规律,是人们能够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基本保证。

B.遵循同一律,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所有思想都需要保持绝对同一。

C.遵循矛盾律和排中律,可以避免混淆话题,使语言表达更具有论证性。

D.遵循充足理由律,就要在论证中提供真实且与论断有逻辑关系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第六段中的例句违反思维规律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排中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B.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矛盾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C.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矛盾律。

D.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排中律。

4.材料二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为何违反了思维规律请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

说明。(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

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

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

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1)B.“'物以稀为贵‘中的‘稀'应指事物存世稀有,'贵'指价值珍贵。而在

这组对话中,顾客说的‘稀'指粥里的米放得少,'贵'指价格高”“在同一思考、同一表

述'同一交谈、同一辩论等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自身必须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

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的错误”可知,店

员将“稀”“贵”两者的概念和顾客所说的内容不一致,属于偷换概念。“顾客提醒服务员

注意服务规范和卫生问题,同时表达了不满,而服务员装作浑然不觉,故意将顾客的提醒转

移到汤的温度上”“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判断、一个论题,也应当保持同一性,不能中

途任意转换、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判断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

的错误”,服务员将顾客提及的问题转移到汤的温度问题上了,属于偷换论题。

故选:Bo

(2)C."可以避免混淆话题,使语言表达更具有论证性”错误,原文“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

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排中律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为真”,只

是说明观点的真伪,不能避免混淆话题。

故选:Co

(3)D.例1“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了我就赶去排练了”是相互矛盾的,其中两个

不可能都是真的,有一个一定是假的,这种说法违反了矛盾律。例2"出生时天昏地暗、飞

沙走石”是自然条件,不能推导出“他此生注定不平凡”,违反了充分理由律。例3"不能

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不全面的”是同时否定的观点,违反了排中律。

故选:Do

(4)“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

可知,要求一切思想保持同一。审读句子,句子中有相同概念:鲁迅的作品。第一个“鲁迅

的作品”说的是鲁迅的所有作品,第二个“鲁迅的作品”说的是《孔乙己》这篇鲁迅的作品,

因此,两个的概念不同,最后推论是错误的,违反了同一律。

答案:

(1)B

(2)C

(3)D

(4)①第一个“鲁迅的作品”指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②第二个“鲁迅的作品”指鲁迅先生

的一篇作品;③两个“鲁迅的作品”概念不同一,导致最后推出错误结论。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共10分)

文段一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

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

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

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

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依据文段一,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郑重介绍学生刘和珍时忽然“觉得有些踌躇了”,因为刘和珍是令作者肃然起敬的

“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作者既为之骄傲又颇有些惭愧。

B.作者亲眼目睹了刘和珍与同伴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英勇行为,被她们的勇

毅深深折服,屡次感叹这几位女子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C.作者认为刘和珍等四十多位青年英勇牺牲,不仅让“苟活者”对未来产生了一丝希望,而

且能够激励“真的猛士”更加坚定地去为国家争取光明的未来。

D.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包含着作者太多无法全部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和思绪,其中既含

有对刘和珍之死的深深哀痛,也包含着惋惜、愤怒等多种感情。

文段二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

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

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

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

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

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拶一般的生活,泥土

一般的作践一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

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

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

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

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不

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

二百三十块了!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

6.依据文段二,下列对文中数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临路的东洋厂从一家纱厂发展为六个纱厂、五个布厂,说明中国纺织业很发达。

B.“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体现了包身工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C.芦柴棒干满三年仅得二十元,而她两年来二百三十元的工钱全被带工老板剥削了。

D.数字彰显了资本疯狂的扩张,带工老板残酷的压榨,数字里浸透了包身工的血泪。

7.文段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4分)

【分析】Q)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

关注文本的题材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作用或意

义,结合自己的知识积淀,筛选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

把握,分析内容上是否曲解文意,弄错关系以及故意拔高等,手法上注意分析运用数字进行

说明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报告文学艺术特点的能力。要掌握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结合文本内

容,分层解读,认真概括。

【解答】Q)B.“亲眼目睹”错。根据文章内容“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

时是欣然前往的”“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

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可知,作者没有“亲眼

目睹”。

故选:B。

(2)A.“说明中国纺织业很发达”错误。根据“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

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