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I卷)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一)_第1页
(全国I卷)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一)_第2页
(全国I卷)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一)_第3页
(全国I卷)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一)_第4页
(全国I卷)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考古发现,夏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机构“三正”与“六卿”,朝廷的官职

可分为政务官员、宗教祭祀官员,农业经济官员、军事官员等。到了商朝,”地方开始出

现了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这说明夏商时期()

A.国家管理体制正日渐完备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官员分工己十分细致明确

25.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黄老之学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在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和社会稳

定的同时,汉也出现了地方"王国问题"和中央外戚专政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同时出现导

致汉()

A.文化上再现了百家争鸣局面B.政治上具备了解决边患能力

C.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发生改变D.经济上要求强化经济管理力度

26.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过了不久,中书和

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B.唐宋君主专制权力呈现弱化趋势

C.政治体制变动的随意性太大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增强

27.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

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人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

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增强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C.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D.说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28.表11885-1894年新生行业中商办企业表(资本单位:两)

行©\企业数创业资本总数企业平均资本企业地区分布状况

轮船航运5700000140000上海2、汕头2、芜湖1

轧花431500078750上海3、宁波1

棉纺织2480000240000上海2

电东1

水泥1100000100000直隶1

合计131645000126538上海7、广东3、其他3

——资料来源: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等

根据表1内容可知()

A.商办企业创办适应了民生需求B.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近代民族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D.企业地区分布趋于均衡

29.在梁启超看来,民智易开、民力易鼓、民德难成,因而培养民德是新民的关键。1902

年至1905年间,他在自办的《新民丛报》中发表了以《新民说》为题的系列文章,深刻

探讨了关于道德的公私问题。据此可知,他()

A.移植了西方的道德观念B.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C.指出中国开启民智困难D.找到了根治时弊的关键

30.下图为从《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中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为

主题,对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关键词的统计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A.救亡运动的高涨B.家国观念的重构

C.民族意识的增强D.国共关系的调整

31.下图所示为1954年由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幅画报,主题是“练好身体加紧生

产”,画报描绘了工人们在空地上一起进行身体锻炼的场景。该画报意在表达()

32.公元前326年,罗马通过了《波提利阿法案》。该法规定,所有因金钱债务而被拘押的

人应当被释放,镣铐只应加诸犯罪或侵权者,债权人不得再因借钱而奴役债务人。该法

律()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强大B.推动罗马告别奴隶时代

C.导致债务危机日益严重D.有利于保障平民的自由

33.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

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神学家们的意图是()

A.在美洲传播天主教B.在西半球传播新教思想

C.落实人人平等理念D.以传教取代殖民掠夺

34.20世纪30年代,收听无线电广播成了美国人在家里最大的消遣。入夜,几乎所有家庭

成员都围在收音机旁。全国人民一起,白天听超级英雄的广播剧,晚上听爵士乐和古典

乐,还有罗斯福总统抚慰人心的“炉边谈话”。这些现象()

A.表明经济危机的困扰被消除B.说明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认可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的心态D.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趋势

35.1991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强调:''在世界各国中,只有美国同时

具有道义上的声望,也具有维持这--声望的手段,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护和平

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

的灯塔这反映了美国()

A.积极维护世界和平B.帮助欧洲发展经济

C.谋求建立单极世界D.军事实力世界领先

第n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

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

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

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

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观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

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乐章,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

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这就是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

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

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

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

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

向,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的成果,是中国对世界

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健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种转型的历史影

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外交思想、主张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11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在整个社会历史运动中,经济运动是“最后动力”;顺应经济运动方向的力量和

与经济运动方向背道而驰的力量之间的政治斗争或阶级斗争,是在“最后动力”驱动之下发

生反作用的“直接动力”或“杠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许多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领域的

直接动力或杠杆:最后,所有这些动力在经济运动这个原动力驱动下,形成一个总的合力,

促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历史事变和历史过程。这样来考察历史和现实,我们所获得的

历史和现实的图景就可能比较全面一些,符合实际一些,生动具体一些,因而也就更能启迪

人们认识历史、创造历史的智慧。

一一据庞卓恒《史学概论•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

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01年7月,清政府按照在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

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前,并简派庆亲王奕勘为总理大臣,王文韶为会办大臣,

瞿鸿机为会办大臣兼尚书。从此,外务部便取代总理衙门成为清末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

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适应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的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

有被迫无奈的意味。清政府把外务部列在旧有六部之前,意在向西方列强表明一个特别重视

“邦交”的态度。……外务部中不分满汉、一尚书二侍郎的行政官员配置,打破了旧六部满

汉各有一尚书二侍郎两套班子的官制模式,为后来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设立外务部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设立外务部的意义。(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德军在西线获胜后,希特勒在1940年7月21日下令开始准备对苏作战,不久

又要参谋总部制订在1941年春进攻苏联的方案。12月18日,他批准了侵苏作战计划,指

令”在对英作战尚未结束之前,德国三军即应准备用速战速决方式来击败苏联”。德国统帅

部在进攻英国的烟幕下部署侵苏行动,如印发大量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了许多英语翻译;

在英吉利海峡沿岸集中了大量渡海登陆器材.,举行登陆作战演习;部队东调宣称是演习、换

防、休整等等。苏联领导人认为德国在进攻英国的同时,不可能立即移师东侵。因此,对来

自各方面提供的关于希特勒即将进攻的情报,看作是帝国主义的挑拨,置之不理。苏德战争

爆发后,苏联处于非常不利的被动挨打地位。

——摘编自吴于罐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9分)

47.[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长孙平,河南洛阳人,史称其聪明好学,得到隋文帝赏识和重用。他鉴于“天

下州县多罹水早,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认真总结了民间已有的互助自救形式,于开皇五

年“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中央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将民间自发兴起的义仓推广至全国。经过多年经营,隋代各地义

仓无不充盈。这对于自耕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应对干旱、蝗灾、水涝、地震、瘟疫及社

会动乱,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义仓丰富了我国仓縻制度的内容,影响深远,清代乃至民

国时期仍然存在。

一一摘编自魏明孔《从义仓设置看隋代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长孙平奏请的义仓得以推广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义仓制度的意义。(7分)

★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24.1答案JA

1解析」从材料可知,夏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机构逐渐完善,官职有着明确的分工,

说明国家管理体制日益完备,A项正确;先秦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B

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和社会稳定,而地

方“王国问题”、中央外戚专政等问题的出现,导致了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由“黄老无

为”向“独尊儒术”转变,C项正确;汉初并未出现百家争鸣局面,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

明汉代在政治上具备了解决边患能力,B项错误;在经济上要求强化经济管理力度与“王国

问题”和“中央外戚专政”现象等不符,D项错误。

26.1答案JA

「解析」三省分权,容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提

高行政效率,进行合署办公,有的省甚至被废除,这些做法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A正确;

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君主专制权力并没有呈现弱化趋势,而是呈现加强趋势,主要原因是

用品级低一些的官员实际行使三省长官的权力,这些官员皇帝容易控制,B排除;不是随意

变动,而是现实需要,C排除;由三省到一省的变化,并没有使相权得到增强,因为宋朝采

用一系列措施分割相权,D排除。

27.1答案J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国家政要“都是臣下密奏……反复讨论后作

出决策。”说明了皇帝与密折官员共议国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增强了行政决策的科学

性,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军机处设置的意义,在当时无法体现,排除。故选

B„

28.r答案JA

「解析」本题通过我国近代商办企业的创办情况考查近代化与民生需求。从表格中商办

企业发展的部门来看,是适应了当时民生的需要,故A项正确;表格内容体现了当时近代民

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并非快速发展,故B项错误;在近代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形成独立

的民族工业体系,故C项不符合史实:虽然内地也有商办企业的出现,但主要还是沿海大城

市,区域分布不均衡,故D项错误。

29.1答案JB

「解析」据材料“在梁启超看来,民智易开、民力易鼓、民德难成,因而培养民德是新

民的关键。1902年至1905年间,他在自办的《新民丛报》中发表了以《新民说》为题的系

列文章,深刻探讨了关于道德的公私问题”,可知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认识到中国急需

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发表文章开启民智,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探讨道德的公私问题,并

没有说是西方的道德观念,排除A项;材料提到民智易开,并不是困难,排除C项;梁启超

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民智,解放了思想,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当时中国存在的问题,排除D

项。

30.1答案」C

「解析」据上表,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国家”等频繁出现,说明中华民族团结

一致抗日,民族意识得到了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抗日,与救亡运动关系

不大,排除A项;“重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共产党与国民党

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很高,排除D项。

31.1答案JA

『解析」据材料时间“1954年”可知处于一五计划时期,据材料“练好身体加紧生产”

体现人们热情投入工业化建设,故选A项;一五计划于1953年开始,1957年超额完成,1954

年尚未取得辉煌成就,排除B项:1954年人们生活条件并未有显著改善,不符合史实,排

除C项;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成为社会新风尚,排除D

项。

32.1答案jD

r解析」从材料“所有因金钱债务而被拘押的人应当被释放,镣铐只应加诸犯罪或侵权

者,债权人不得再因借钱而奴役债务人”,反映的是法案有利于保护贫苦公民不会因为债务

而沦为奴隶,有利于保障贫穷公民的人身自由和权益,故选D项;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

27年,与材料时间“公元前326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债权人不得再因借

钱而奴役债务人”,并不是指解放所有的奴隶,故不能体现该法案推动罗马告别了奴隶时代,

排除B项;从材料中“所有因金钱债务而被拘押的人应当被释放……债权人不得再因借钱而

奴役债务人”,可知该法案有利于改变贫困公民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状况,能缓和因债务危

机激化的社会矛盾,并不是导致债务危机更加严重,排除C项。

33.r答案J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

该得到救赎”可以看出,神学家们的意图是到美洲传播天主教,“救赎”美洲居民的“灵魂”,

故答案为A项。当时新教尚未产生,排除B项;信仰宗教与否和人人平等没有关系,排除C

项;D项不符合史实,殖民掠夺更为重要,排除。

34.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失业率长期居

高不下,人心不安。材料“白天听超级英雄的广播剧,晚上听爵士乐和古典乐”等反映了民

众逃避现实的心态,C项正确。A项“消除”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主义艺

术得到社会认可,B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35.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在世界各国中,只有美国同时具有道义上的声望,也具有维持这一

声望的手段,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护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

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可知,苏联解体之后,美国认为世

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与其匹敌,在此基础之上,美国试图建立以它为首的单极世界,故选C

项:题干''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说明美国之意不在于维护世界和平,而是试图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单极世界,排除A项:通过

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试图帮助欧洲发展经济,而该计划开始于1947年,排

除B项;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不仅仅是军事方

面,排除D项。

第n卷(非选择题)

41.(25分)

[答案](1)特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4分)

评析: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

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

程;等等。(10分,任答五点即可)

(2)外交思想、主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

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等。(5分)

意义:反映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

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6分)

「解析」(1)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

碰撞的结果”可得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据材料一“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

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可得出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一

“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乐章”可得出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

辱外交的局面;根据材料-“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的”可得出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根据材料一“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

交机构的建立”可得出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根据材料一“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

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可得出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一“这就是它在一

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可得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根据材料一

“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西学东渐的进程”可得出加速了西学东渐

的进程等。

(2)第①小问结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可得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结合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中国积极发展上海合

作组织可得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结合新时期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

政策的目标可得出和平发展道路;结合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的思想可得出构建和谐世界等。

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二“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可得出反映了全人类

共同价值追求;根据材料二“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可得出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

向;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得出有利于

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

42.(12分)

『答案」『示例」顺应经济发展的力量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14、15世纪,西欧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逐步发展。经济动因成为开辟新航路的

重要原因,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又带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为了顺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

动,这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加快了社会的进步。同时,文艺复兴也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

生与发展,牛顿在前人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基础;启蒙运动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7、18世纪,

为了进一步扫清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了资

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民主化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向近代社

会的转型。

总之,14、15世纪以来,西欧在思想、科学及政治等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革,成为了

顺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解析」据材料可知是关于什么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论述,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以唯

物史观观点为指导,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形成观点,并利用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

论证的能力。首先可以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历史进步、历史发展的“合力”、历史的进步力量

与反动力量的斗争等角度提取观点。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新航路开辟、人文主义的发展、自

然科学的进步、工业革命等知识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

可。

45.(15分)

『答案」(1)原因:改变清政府顽固守旧的形象;表明清政府自身振作图强的意愿;

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缓解《辛丑条约》签订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压力。(8分)

(2)意义:适应了当时应对国际关系的需要;为“新政”时期的行政机构改革开了先

河;改变了传统的六部体制,促使中央机构向近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