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一览)_第1页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一览)_第2页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一览)_第3页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一览)_第4页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一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一览)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x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x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x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x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x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x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x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x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考点

(1)授官

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③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④拜授予官职: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⑤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⑥除任命,授职: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⑦授授予官职:

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⑧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⑨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⑩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

(2)免官

①罢免去、解除官职: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黜废掉官职: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③免罢免: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④夺削除: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升官

①升升官: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②擢在原官上提拔: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③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④迁一般指提升: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⑤陟进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⑥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⑦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降官

①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②贬降职: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③放驱逐,流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④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

⑤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韩愈《县斋读书》)

⑥罢解除,免去官职:明年,大司空李通罢,以成行大司空事。(《后汉书·马成传》)

⑦免免职: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⑧废废黜,放逐:

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⑨黜贬退: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语一》)

(5)调官

①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②徙一般的官职调动:

徙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③调变换官职: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④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⑤补补充空缺官职:

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⑥改改任官职: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⑦出京官外调: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6)兼、代

①兼兼任: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②摄暂代官职:

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③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④领兼任: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⑤行代理官职:

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⑥署代理,暂任:

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⑦权暂代官职: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⑧判高位兼低职:

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辞官

①悬车辞官居家:

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②解官辞去官职: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

③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

④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⑤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

⑥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⑦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汉书·公孙弘传》)

(8)其他

①视事任职:

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

②下车官吏初到任: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传》)

③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

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世说新语》)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大全整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四书”是《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的合称。

3,“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4,《楚辞》是战国末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

屈原,名平,字原,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其中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叫《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春秋》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6,《国语》是第一部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西汉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9,《汉书》班固(东汉),《后汉书》范晔(南宋),《三国志》陈寿(西晋)。

10,《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据《水经》作注,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11,南朝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共编选汉魏以来有关男女闺情769首,高中课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选自该集。

12,《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南朝人刘勰著成。

13,《资治通鉴》由北宋时期司马光编撰,所记史事上起东周,下迄五代,共1362年,按年叙事,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钦赐书名。

14,《四库全书》由清代永容、纪昀等编写,是清代官修的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内容分经、史、子、集四部。

15,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为《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罗贯中)、《西游记》(明吴承恩)、《红楼梦》(清曹雪芹)。

16,贾谊,西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长沙。高中课文所选篇目有《过秦论》。

17,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初中学过他的《出师表》,是伐魏临行前呈递刘禅的奏章。杜甫的七律《蜀相》以他为题材,内容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时期诗人,散文《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高中课文学过的诗歌有《饮酒》。

19,“初唐四杰”是指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0,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主要有王维、孟浩然;边塞派诗人主要有岑参、高适;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边塞诗人。

2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的第二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

22,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人称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3,韩愈,字退之,人称昌黎先生,唐朝古文运动倡导者。《师说》是第一篇关于教师问题的论说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观点都具有深远意义。

24、柳宗元,字子厚,人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唐朝文学家。“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分别出自初中课文《捕蛇者说》和《小石潭记》。高中学过《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以独特的寓言形式讽喻时政,表达“顺应天性”的观点。

25,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由他进一步完善成熟,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琵琶行》是他贬谪江州司马后感伤身世的诗篇,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令人唏嘘。

26,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诗人,他的《阿房宫赋》以秦朝的奢逸亡国为戒,发出警告“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选自绝句《过华清宫》。

27,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政论性散文多有鲜明的政治态度,如《伶官传序》论述国家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其中名句有“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8,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六国论》以古讽今,指出“弊在赂秦”是六国破灭的关键原因,暗示北宋统治者的不当之举。

29,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文及书法绘画均有很高成就。散文《石钟山记》体现景、情、理的统一,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反问。词的艺术性更强,《念奴娇·赤壁怀古》以雄奇的想象,烘托建功立业的古代英雄,寄托自我理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水调歌头》寄情中秋明月,感叹世间“圆”“缺”,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曲。

30,苏辙,字子由,与其父兄并称“三苏”。“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是《黄州快哉亭记》中的哲理佳句,我们在高一学过此文。

31,柳永,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雨霖铃》是其代表作,“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2,司马光,字君实,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