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高考真题对对练19高考15分选做选修一对对练_第1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高考真题对对练19高考15分选做选修一对对练_第2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高考真题对对练19高考15分选做选修一对对练_第3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高考真题对对练19高考15分选做选修一对对练_第4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高考真题对对练19高考15分选做选修一对对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真题对练19高考15分选做选修一对对练1.[2023·全国甲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9分)2.[2023·全国乙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候选郎中陈时政奏请:“日本伊藤(博文)罢相来游中土……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原……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奏陈:“建议之臣言联英、日以拒俄者,十之八九,而言和俄以疑英、日者,盖百不得一矣……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材料二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向严复询问变法对策。严对曰:“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陈时政、黄曾源、严复的主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9分)3.[2023·新课标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军阀为了战争,加紧经济掠夺,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对农村和城市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在战祸重赋和酷刑重压下,人民生活极其痛苦。再加上北方常常遭受契丹贵族的骚扰,更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武装斗争此起彼伏。继位后的周世宗顺天应时,兴利除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在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整顿法律,严格执法。在经济上,奖励垦荒减轻赋税,组织生产,安抚流民,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对于受水灾的区域免除当年夏秋两税,并减免以往农民所欠的租赋。为保障有充足的劳动力,还下令停废敕额外的寺院3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止私度僧尼。军事上,整肃军纪,制定统一策略,并亲临前线指挥。此外,他还倡导儒学,重视史书的修缮。所以,周世宗成为10世纪中国统一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摘编自原同申《浅谈后周世宗的改革》(1)根据材料,归纳周世宗改革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世宗改革的意义。(8分)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北魏孝文帝特别注重祭礼和婚礼。他把祭丧之礼提高到“劝孝为立教之本”的高度,通过立法矫正鲜卑贱老的旧俗,在人们心中熔铸新的伦理道德。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颁布诏令强调婚姻“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夫妇既亲,然后父子君臣。礼义忠孝,于斯备矣”。孝文帝以儒家“明德、慎罚”的刑罚观为据,经常躬自断狱。孝文帝于太和元年至太和五年(477~481年)、十六年至十八年(492~494年)两次组织修律,亲自下笔定流徙限制,又屡诏改善狱政,限制枷杖,要求解决案件积压问题。他择人不拘出身和地域,为修律广罗人才,法制改革收到取精用宏之效。孝文帝深知吏治好坏乃兴废之所由,于太和八年(484年)制定班禄制,同时降低计赃处死标准。“枉法十匹,义赃二百匹大辟”改为“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为释滞时务,提高行政效率,太和十七年(493年)和二十三年(499年)定官制,两颁《职员令》,制定两令“远依旧籍魏晋,近采时宜南朝”,对百官职权和活动准则作出量和质的规定。——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6分)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起初,村社除了按比例分摊向国家缴纳赋税、监督农民完租纳税外,还负责国家和地主的徭役。改革后,村社有权对所掌握的共有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但重分的周期被延长,有的一直没有重分过。村社在行政管理上被赋予更大的权力,更加正规化,在农民与国家的天平上,出现了偏向国家的倾斜。村社还开展禁止酗酒和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拨款兴建图书馆等。但是,农民在改革后,困境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在暴力夺取地主土地的斗争中,村社逐渐成为了农民天然的组织形式。村社非但没有成为国家理想中维护专制制度的支柱,反倒成了农民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团体和武器。1906年斯托雷平进行改革,企图通过摧毁村社、培植富农,使富农成为农村决定性的经济力量,从而维持沙皇的专制统治,结果失败,更多的贫苦农民成为反对沙皇政府的力量。——摘编自王文娟《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嬗变的分析》(1)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社嬗变的原因。(9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村社嬗变的影响。(6分)真题对练19高考15分选做选修一对对练1.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并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支持私有铁路公司的发展;设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统一运价;90年代铁路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成就显著。(2)影响: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铁路建设扫清了一些障碍;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奴制改革,为俄国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解析:(1)根据材料“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订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可得出政府主导与重视,并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根据材料“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可知,设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即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根据材料“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可得出统一运价;根据材料“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可得出90年代铁路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后,铁路建设成就显著。(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这为俄国铁路建设扫清了一些障碍因素;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俄国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答案:(1)陈时政:认为伊藤博文精通变法新政,主张任用伊藤博文参与维新变法;黄曾源:无法判断伊藤博文对维新变法是否有利,但在甲午战争中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反对联合俄国,制约英日;严复:主张光绪帝出国考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到全国各地调研,争取民心。(2)三人主张都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主张向日本学习,挽救民族危亡;三人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主张变法图强,都体现爱国救亡的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存在幻想,无法清醒认识帝国主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本质;无论日本还是英国,他们的强国之路只可以借鉴学习,不可照搬,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救亡道路。解析:(1)根据材料一“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原……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得出,陈时政认为伊藤博文精通变法新政,主张任用伊藤博文参与维新变法。根据材料一“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得出,黄曾源无法判断伊藤博文对维新变法是否有利,但在甲午战争中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根据材料一“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得出,反对联合俄国,制约英日。根据材料二“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得出,严复主张光绪帝出国考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到全国各地调研,争取民心。(2)根据材料“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和所学知识可从三人主张的出发点、目的、影响和局限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如三人主张都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主张向日本学习,挽救民族危亡;三人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主张变法图强,都体现爱国救亡的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存在幻想,无法清醒认识帝国主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本质;无论日本还是英国,他们的强国之路只可以借鉴学习,不可照搬,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救亡道路。3.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解析:(1)据材料“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可知,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矛盾为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据材料“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结合所学从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来分析选举权范围的调整;据材料“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2)据材料“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据材料“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从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的角度分析。4.答案:(1)背景: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苛捐杂税繁重,城市和农村经济衰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北方少数民族连年骚扰中原地区,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寺院畸形发展,争夺劳动力和资源。(任答三点即可)(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安定,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强了军事实力,为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军阀为了战争,加紧经济掠夺”得出,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依据材料“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对农村和城市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得出,苛捐杂税繁重,城市和农村经济衰落;依据材料“人民生活极其痛苦。再加上北方常常遭受契丹贵族的骚扰,更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武装斗争此起彼伏”得出,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北方少数民族连年骚扰中原地区,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从当时佛教的发展角度分析,得出寺院畸形发展,争夺劳动力和资源。(2)意义:依据材料“在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整顿法律,严格执法”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依据材料“奖励垦荒减轻赋税,组织生产,安抚流民,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得出,促进了社会安定,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依据材料“整肃军纪,制定统一策略,并亲临前线指挥。此外,他还倡导儒学,重视史书的修缮。所以,周世宗成为10世纪中国统一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得出,增强了军事实力,为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得出,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5.答案:(1)主要特点:注重礼制和伦理道德;以儒家思想来断案;修订法律,解决案件积压;广罗人才;改革效果明显。原因:鲜卑贵族内部的矛盾尖锐;汉文化对鲜卑族的影响;农民起义不断;外部矛盾尖锐等。(2)意义: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特别注重祭礼和婚礼,通过立法矫正鲜卑贱老的旧俗,在人们心中熔铸新的伦理道德”得出,注重礼制和伦理道德;依据材料“经常躬自断狱”得出,以儒家思想来断案;依据材料“两次组织修律,亲自下笔定流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