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芣苢插秧歌篇目(一)芣苢
[语基落实]一、读准字音(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fú
yǐduōluōjiéxié
“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取得,获得。拾取,摘取。从茎上成把地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一、整体把握知情感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二、微点深意细探究
赏技巧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2.《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赏形象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眼前出现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兴。B.“薄言襭之”一句,写出采摘之多,流露出劳动的欢欣。C.这首诗通过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D.诗歌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有很强的音乐感,适合于许多人在一起唱。解析: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答案:A
2.诗中写妇女采芣苢由“掇”到“捋”再到“袺”“襭”,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表明她们愈采愈快,愈采愈多,劳动热情高涨,同时也表现了她们心灵手巧,动作娴熟。3.情境式默写。(1)《芣苢》中,写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芣苢》中,写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捋之(2)采采芣苢薄言袺之篇目(二)插
秧
歌插
秧
歌
[语基落实]一、读准字音(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二、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móujiǎqúshàshìzā他。半晌,一会儿。
指不搭理农妇的要求,但却有别的话要说。
插秧。布满、遍及。一、整体把握知情感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二、微点深意细探究
赏语言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哪些动词?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赏技巧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是怎样凸显劳动的繁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3.这首《插秧歌》似是脱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任选一联简析诗人是怎样表现“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诗的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诗的颔联,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明白如话,写出了雨势之猛,上下两句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诗的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抢插还未结束,刚种下的秧苗也尚未挺劲,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这两句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任选一联,结合诗句从构思的新巧或语言生动活泼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赏内容4.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诗的最后两句,农夫嘱咐家人,秧苗刚种下,尚未挺劲,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全凝聚于这朴实的答话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题为“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无论男女老少,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
B.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笠”比作头盔,“蓑”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C.“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说明了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D.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浅显真实,又生动形象。解析:C项,“说明了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错误,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事实上,农夫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农夫没有时间歇息。答案:C
2.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3.情境式默写。(1)《插秧歌》一诗中,写全家动员、共同参与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修辞,表现雨中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群文阅读(一)——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杨万里三首赞韩诗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淳熙8年(1181)杨由赣州司部参军知漳州调任广东提举,曾督师至潮汕。他在广东任职期间,足迹几遍及广东各地,且沿途写诗编成《南海集》。杨诗风格独特,世称“诚斋体”,著有《诚斋集》。杨万里到潮州之后,登韩山,谒韩庙(韩祠),观韩木,写下了三首盛赞韩愈治潮功绩的诗篇。其《题韩亭韩木二首(其一)》诗云:“老大韩家十八郎,犹将云锦制衣裳。至今南斗无精彩,只放文星一点光。”这首七绝诗,不堆砌典故,含意明白,清新活泼,自成一格。诗中所蕴含的深邃而绵邈的情韵,堪称别出机杼。诗人虽对韩愈贬潮前潮州人文的落后状况,估计不无过分之词,但对韩愈在古代潮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推进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杨万里潮州参谒韩文公庙,写下了《谒昌黎伯庙》诗,诗曰:“南海行几遍,东潮欠一来。若无韩子庙,只有越王台。文字天垂日,兴亡草上埃。聊吹鳄溪水,洒越六丁雷。”诗末“六丁谓六甲六丁神也”(《后汉书·注》)。末句指韩愈驱鳄事,诗人叙述自己莅潮之前,仅到过几次广州,以前唯知广东有南越王赵陀的王府旧迹,但尚未曾见到有韩愈庙,及至到潮州之后则眼界大开,知道了韩昌黎庙实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杨万里的这首《谒昌黎伯庙》诗,乍读起来,全篇既没有精彩警句,也很少环境氛围的艺术描绘,似乎是平平淡淡,语不惊人,实际上它是以“直说”见长,信口信手,率然成章,言近旨远,淡而有味。杨万里在韩山观看了相传韩愈手栽的树木以后,作《题韩亭韩木二首(其二)》一诗,诗云:“笑为先生一问天,身前身后两般看。亭前树子关何事,也得天公赐姓韩。”这首七绝诗,以诙谐有趣的笔触,借物托景寄意抒情颂扬韩愈——诗人笑为韩愈问天意,身前身后把韩木仔细审视一番,同时深思琢磨这侍郎亭前的韩木到底意味着什么大事呢?原来是因韩愈治潮功绩卓著而感动了上苍,天公恩赐这树木也姓韩。南宋词人张炎《咏物》曾云:“……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也得天公赐姓韩”,杨万里当然也深知这天意其实就是民意。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得自然,寥寥28字,越发显得言短意长,含蕴不尽。杨万里的这三首赞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以文化人]
“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综合型技术开发合同
- 2026届重庆市一中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小孩抚养协议书怎么写
- 2025版版权出售合同协议
- 旅游景区承包合同(标准版)
- 魅蓝e2快充协议书
- 2025有关房屋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动态环境跟踪-洞察与解读
- 河西从业资格考试及答案解析
- 群安员安全生产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简单版公司向个人借款合同范本5篇
- 牦牛买卖合同6篇
- 灯具安规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贵州黔南州荔波县面向社会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7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铆工中级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市政管道施工现场应急预案
- 小学着装礼仪课件
- 2025年教育系统学校中层后备干部选拔考试题(含答案)
- 塑料吹瓶生产工艺技术指导手册
- 物流发货人员安全培训课件
- 邻近营业线施工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