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材第五册培训_第1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第五册培训_第2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第五册培训_第3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第五册培训_第4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第五册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背景1、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积极对外殖民扩张国内: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虚骄自大对外闭关锁国中国成为侵略目标二、原因:英国:对华商贸英国逆差鸦片走私虎门销烟发动战争打开市场侵略借口三、结果:清朝战败,被迫接受《南京条约》。四、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社会性质变化2、主要矛盾变化3、革命任务变化4、历史分期变化5、社会思潮变化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战争起因1、根本原因:英法等谋拓中国市场2、战争实质:鸦片战争继续和扩大3、侵略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二、侵略国家1、主犯:英、法2、帮凶:美、俄三、侵略罪例: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四、不平等条约1、《天津条约》:中——英法俄美2、《北京条约》:中——英法俄3、《瑷珲条约》:中——俄4、《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5、《伊犁界约》:中——俄五、影响: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激化社会矛盾。二、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发动群众。三、开始:金田起义四、建制:永安封王五、定都: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六、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七、征战:1、北伐:孤军深入,失败告终。2、西征:巩固中游,取得胜利。八、转折:天京变乱,由盛转衰。九、挽危:1、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洪仁玕著《资政新篇》十、失败:天京陷落十一、意义:1、影响:时间长、范围广、打击内外反动势力2、启示:旧式农民战争不是救国出路第4课洋务运动一、背景清朝统治者面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而内外交困二、发起者:洋务派1、主张: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2、代表人物:中央——奕訢、文祥等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洋务机构:设立总理衙门三、内容1、分期:(1)19世纪60年代:自强为主,重点练兵制器(2)19世纪70年代起:求富为主,重点民用制造2、主要成就(1)开办军事工业(2)兴办民用工业(3)筹建新式海军(4)培养新式人才开办新式学堂派学生留学四、结果:北洋海军覆灭,标志运动受挫五、评价1、进步性: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局限性:单学器物不改政治体制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1、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商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带来的刺激和影响

2、标志: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1869年

上海发昌机器厂1872年

广东南海继昌隆机器丝厂3、分布特点

(1)地区:东南沿海为主

(2)行业:轻纺、采矿、航运等为主

4、两重性:民族资本企业:反抗性、依赖性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妥协性

5、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出现新因素(特殊国情所致)二、西学传播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流扩大,

西学东渐出现新潮

2、主渠道: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海归介绍

3、影响:

(1)传播近代科技(2)冲击传统文化(3)改变思想观念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西学传播与洋务事业发展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

3、主要观点:

(1)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政治:建立君主立宪

(3)文化:废八股倡西学

(4)先导作用:为戊戌变法作了思想与舆论准备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背景: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定侵略朝鲜和中国为既定政策。

2、侵略借口: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

二、爆发:日本袭击驻朝清军,挑起甲午之战。

三、主要战斗

1、黄海海战

2、辽东之战

3、威海卫之战

四、结果:请军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中国承诺承认日本控制朝鲜

割让辽东、台湾及其属岛

赔款2亿两

增开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2、对华危害: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国际反应:三国干涉还辽

五、反割台斗争

第7课戊戌变法一、背景1、形势特点: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深重2、经济前提: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开明士绅、爱国知识分子等二、领导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三、过程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2、宣传鼓动: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天演论》:严复介绍进化论,宣传民权3、进入高潮:百日维新(1)主要内容政治上:开放民主经济上:提倡实业军事上: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2)变法失败:戊戌政变四、评价1、积极影响: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起了思想启蒙作用。2、历史启示:和平改良之路在中国行不通。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背景:(1)经济侵略: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比例上升(2)政治控制: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3)列强竞争:美国提出让中国“门户开放”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2、民族矛盾激发义和团运动兴起(1)斗争目标:扶清灭洋

(2)运动局限:盲目排外二、过程(1900年):义和团和部分请军抗击八国联军

1、廊坊、杨村阻击战

2、天津守卫战

3、北京陷落:帝后西逃

三、结果:清政府被迫接受《辛丑条约》

1、内容:赔巨款、划使馆区、拆炮台、允驻军、惩祸臣、禁反帝、改机构。2、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

清末新政

一、起因

1、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2、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二、过程:

1、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1)内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

(2)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未触动政治体制。

2、1905年——1911年的预备立宪

(1)过程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的成立

(2)影响:“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

第10课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背景:

1、国势:甲午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深化。

2、时局:维新变法和义和团的失败,说明必须另辟救国之路。

二、过程:

1、初起:孙中山创立兴中会1894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发展:孙中山领导同盟会1905

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高潮:武昌起义,成立民国

1911——1912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权(南京临时政府)

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临时约法)

三、结局: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取得辛亥革命果实。

四、评价:

1、进步性:推翻清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创建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局限性:没有根本性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南京临时政府变革社会习俗

1、内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

2、意义:体现革命成果,有利社会进步。

二、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斗争

1、二次革命1913

(1)导火线:袁世凯暗杀宋教仁

(2)经过:孙中山号召讨袁

李烈钧举兵响应

南方多省宣布独立

袁世凯镇压革命

2、护国运动1915——1916(1)起因: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并复辟帝制(2)经过:全国人民反对,蔡锷云南兴师讨袁,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身败名裂。三、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1、根源(1)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在华利益,扶植代理人

(2)中国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便于政治割据2、主要势力(1)北洋军阀(掌握中央政权):皖系、直系、奉系(2)西南军阀(控制西南地区):滇系、桂系3、危害:使国家陷于分裂和动乱,不利于近代化建设。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民国初年,民主缺失,复古逆流猖獗(2)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2、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3、兴起: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5《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4、内容:以民主与科学为指导理念(1)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反对封建统治提倡科学,反对盲从迷信(2)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

5、后期:出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潮流二、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1、时间:始于19世纪末,兴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2、代表人物: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第21——25课1919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收回山东的正义要求过程中心:北京→上海主力:学生→工人结果迫使北洋政府让步,取得初步胜利历史地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中共成立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上海↓嘉兴上海19211922通过中共纲领选举中央局建立共产主义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开天辟地:中国革命产生新的领导核心面貌一新: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建党意义宣告中共成立确立革命纲领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组织建党思想建党中共成立推动产物广州国民政府发动培养骨干确定国共合作方针标志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三大”1923中国国民党“一大”1924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为基础)国民革命兴起黄埔军校北伐战争1926︱1927结果北伐战争1926︱1927出师目的打倒列强(反帝)铲除军阀(反封建)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兵分三路主战场: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