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篇目(二)项脊轩志_第1页
第9课篇目(二)项脊轩志_第2页
第9课篇目(二)项脊轩志_第3页
第9课篇目(二)项脊轩志_第4页
第9课篇目(二)项脊轩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篇目(二)

*项脊轩志qìshǔncuànyùbǐjiōngyǒuhégūhùpípa而尔你的一丈见方。处处,到处。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名词作动词,吃饭。名词作动词,上朝。名词作状语,从上面。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名词作状语,在北面。名词作状语,在里面。名词作状语,在外面。数词作名词,一个整体。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名词作状语,向下。名词作状语,亲手。①②五、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1.判断句。(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妪,先大母婢也。(“……也”表判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状语后置句。(1)鸡栖于厅。(状语“于厅”后置,应为“鸡于厅栖”)翻译:________________(2)其制稍异于前。(状语“于前”后置,应为“其制于前稍异”)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老婆婆,是去世的祖母的婢女。鸡在厅堂内栖息。项脊轩的形制与过去稍有不同。(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于庭”后置,应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母立于兹。(状语“于兹”后置,应为“而母于兹立”)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又在庭院里夹杂种植兰花、桂树、竹子。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3.省略句。(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垣墙”后省略了“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读书”后省略了“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语未毕,余泣。(“语”前省略了“妪”)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她的)话没说完,我哭了。一、作家作品作者生平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诵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曾在嘉定(今上海嘉定)安亭江上讲学,世称“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主要作品《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项脊轩志》人物评价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二、写作背景归有光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归有光生平足迹不广,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从身边琐事着笔。“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选入教材时删去了“项脊生曰”一段议论。三、文学常识志“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和“志”文体形式比较接近的还有“记”“书”等。“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据《史记·礼书》司马贞索引,“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四、文化常识1.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2.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3.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去世。“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先考”指去世的父亲。4.束发:古代以男子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这时应该学习各种技艺。5.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6.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北面的窗子叫“向”。7.三五:农历每月十五日,“十五”又称“望”。8.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的年号,这是按照年号纪年法来纪年。古代纪年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多种方法。[相关知识]古代其他表成年的词1.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五、名人轶事贪读归有光归有光名扬海内,连恃才傲物的徐文长对归有光也肃然起敬。一日,状元出身的礼部侍郎绪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聚会。可是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迟迟而来。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绪大绶命仆人取那轴归有光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一、整体性、宏观性阅读

1.思维导图。2.主旨归纳:本文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青年时期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也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去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二、多角度、多层面阅读

1.下列对第1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项脊轩修葺前的狭小、漏雨和昏暗,为修葺后的明亮、幽雅作反衬。B.写项脊轩修葺后之不漏、不暗,且增花木之胜,为下文写读书轩中的情趣做铺垫。C.写项脊轩中自得其乐的情景,摄取庭前小鸟啄食、月夜风移桂影两个生动的镜头来表现项脊轩的荒凉寂静,充满怀旧情怀。D.本段从“喜”字立意,记项脊轩及庭院的幽美环境,抒写了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切之感。解析:“表现项脊轩的荒凉寂静,充满怀旧情怀”错误,写这两个镜头主要为了表现项脊轩的清静幽雅,充满诗情画意。答案:选C

2.经典语句翻译。(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灰尘泥土渗漏,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桌案时,环视四周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2)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室内才明亮起来。(3)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晃动,婆娑摇曳,十分可爱。3.下列对第2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文写“可喜”之事,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以下写“可悲”之事,只是对上文的衬垫。B.一叩一问,细节传神,充分表现出慈母的舐犊深情。而老妪的应答,也于平淡的叙述中表现出逼真的情景,使人如闻其声。C.写祖母的三句话,既有怜爱,又有赞许,既有期待,又有鼓励,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老祖母疼爱孙儿的丰富的感情。D.本段从“悲”字立意,写项脊轩周围环境的变迁,追忆有关人事,抒发了对大家庭离析的感慨和对母亲、祖母的深切怀念之情。解析:上文写“可喜”之事,只是对后文的衬垫;以下写“可悲”之事,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答案:选A

4.“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过渡句,请简要概括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和可悲的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喜:①修葺南阁子;②祖母关心与鼓励“我”;③母亲慈爱;④夫妻情深。悲:①老屋破旧;②伯、叔分家;③母亲去世;④自己功名未就;⑤妻子亡故;⑥项脊轩失火。5.经典语句翻译。(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等到伯、叔分家,庭院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围墙,到处都是。(2)老婆婆,是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去世的母亲对待她很好。(3)有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身影,怎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4)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就像在昨天一样,使人忍不住放声大哭。6.下列对第3~5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回到项脊轩本身,补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的事情,显出项脊轩屡历劫数,是对“悲”的补充。B.“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以轻描淡写之笔,形象地勾勒出作者在项脊轩中生活枯燥、百无聊赖的生活情状。C.“吾妻死,室坏不修”,把“室坏”与“妻死”互相联系地写出,蕴含无限哀伤之情。D.结尾两段补写轩中可喜、可悲之事,追忆夫妻间的生活琐事,抒发了怀念亡妻的真挚感情。解析:“形象地勾勒出作者在项脊轩中生活枯燥、百无聊赖的生活情状”错,形象地勾勒出的是少年夫妻相依相伴、耳鬓厮磨的情状。答案:选B

7.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文章结尾,贵有余味,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的人,可现在物是人非,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意浓。8.经典语句翻译。(1)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我关上窗户住在轩中,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别人。(2)项脊轩共计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可能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它吧。(3)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古代的事情,有时伏在几案旁学写字。(4)那以后又过了两年,我长期因病卧床,闲极无聊,于是派人再次修补南阁子,它的形制与过去稍有不同。三、创造性、批判性阅读

散文贵在“神聚”,本文写的虽然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却感人至深。那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探究作答。A的观点项脊轩的兴废变迁。第1段,开头一句点明“轩”的地址和“轩”的特点——修整前狭小、破漏、昏暗,修整后明亮、宁静、幽美;第2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及与项脊轩有关的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第3段写项脊轩多次遭火灾未焚和作者在项脊轩中苦读的情景;第4段回忆与亡妻在项脊轩中度过的美好时光。作者把零散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这些材料看似互不关联,实则都与项脊轩相关,作者借项脊轩把所见、所闻、所感等有机地贯穿起来。项脊轩既是文章写作的对象,也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更是行文的线索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不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本文的情感线索。第1段先写修整前的项脊轩的狭小、破漏和昏暗,继而写修整后的项脊轩的明亮、宁静和幽美,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雅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第2段写家族的离析和衰落,表现了作者对家族衰败的悲痛;先妣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伤;回忆祖母对自己的关心、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第3段写作者耐得住寂寞在轩中苦读并对项脊轩多次遭火灾而未焚感到庆幸。第4段回忆亡妻,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深沉的怀念。“悲”“喜”之情在文中交替,使本来互不关联的事情产生紧密联系,在“形”“神”上得以和谐统一。

一、美文阅读——审美鉴赏提升品位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着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的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地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的声音……老屋是心的归宿。在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着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也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