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社会行为课件_第1页
第4章社会行为课件_第2页
第4章社会行为课件_第3页
第4章社会行为课件_第4页
第4章社会行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行为什么是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整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点B=f(P.E)社会动机是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分类:亲社会与反社会利他与侵犯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要素:目标、活动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调整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VS社会性动机外在动机VS内在动机常见的社会性动机亲合、权力、成就、助人、侵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遗传与环境的争论遗传的作用进化论(情绪、“近亲选择”)影响随年龄的增加而加大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出生次序、非共同性因素)文化环境(文化进化)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建构环境行为遗传学概率渐成论一种心理或行为(攻击行为),如果在不同时间及情境下相一致,那它就可以归于遗传;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就认为它由环境决定。P65

1999年4月20日,在科罗拉多州的利特尔顿市的科勒拜恩高中的走廊和教室里面,回响着枪声,两个学生佩戴攻击性的武器和炸药进行了一场残酷的屠杀,杀死了一个老师和数名年轻的学生。然后他们把枪口对准了自己。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屠杀案,有15人死亡,另有23人受伤。马家爵事件南平小学事件哈医大事件什么是侵犯侵犯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要素行为,伴有意图效果(评价):反社会、亲社会伴有侵犯性情绪(愤怒为主)与工具性侵犯相区别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本能论生物论挫折侵犯论社会学习理论1.本能理论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弗洛伊德:死的本能将侵犯推离自我,推向他人,表现为攻击行为洛伦茨: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有助于物种的繁衍讨论(1)动物身上是否真的有侵犯本能?郭任远(1930)小猫实验(2)动物侵犯本能推广到人类身上?2.生物学理论侵犯源于个体内部生物学机制边缘系统的海马(E.Hitchcock,1979)、杏仁核、血液中的复合胺(D.Marazzittietal.,1993)、睾丸激素等不足不能证明这些部位就是刺激侵犯行为的原因所在3.挫折—侵犯理论侵犯的外部条件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J·Dolard,1939)挫折感越大,侵犯越强(M.B.Harris,1974)实验论证实验一:K.Lewin(1941)玩玩具实验表明经过漫长而痛苦的等待后得以玩玩具的孩子比控制组的孩子表现有更多的破坏性行为,如摔,砸,踩玩具等实验二:M.B.Harris的插队实验证明插到第二个人前面比插到第十二个人前面受到的攻击更强烈Dollard挫折侵犯论的主要假设受阻强度与侵犯强度成正比抑制侵犯力量与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挫折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可能越小;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可能越大理论修正Miller(1941),挫折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Berkowitz(1965)“侵犯线索”,认为挫折引发了个体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当环境中有侵犯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挫折引发了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与个体的归因有关武器效应实验,支持“武器促使愤怒的被试作出侵犯”4.社会学习理论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习得的机制强化习得(如害怕教师忽视的孩子故意作出侵犯行为来引起教师的注意)观察习得(如充气娃娃实验)研究证明孩子们更倾向于模仿同性别的被试,地位高的榜样,榜样侵犯后受赏的侵犯行为以及合理的侵犯行为评述区分了习得的侵犯行为与实际出现的侵犯行为解释了侵犯行为多样性的问题提出了减少侵犯的方法(忽视)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2.情境因素3.社会因素1.个人因素性别差异表现:侵犯数量、类型;解释:激素(睾酮水平)、性别社会化人格

敌意归因偏差情况不明时,会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唤醒水平酒精和药物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取决于药物种类、剂量以及被试的状态Bjorkqvistandcolleagues,1992-芬兰男女青少年侵犯类型的差异研究男孩倾向于表现出比女孩更多的身体侵犯语言侵犯,没有性别差异女孩表现出比男孩更高的间接侵犯水平Campbellandcolleagues,1996,1997男性:将侵犯当作实现目标(如对他人施加控制、保持权力和达到积极的自尊等)的一种工具女性:将侵犯看作是一种消极、反社会的行为,是压力或者失去自我控制的结果A型人格特征为:1.向自己拟定的目标迈进。2.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3.声音破裂爆炸型。4.急速的移动、走路、及饮食的习惯。5.竞争心强。6.从事许多事情,关心的范围很广泛。7.自大、垄断。8.休息时自感不安或有罪恶感。9.不知如何欣赏大自然与鸟语花香。10.现实主义者。11.永远感到时间紧迫。12.工作讲求效率。13.习惯性之动作或局部筋挛。14.相信成功之道为比别人工作效率高。15.将生命以数字计算。16.一方面相信自己是属于A型性格者,二方面又自认无法改变,而且此种人格类型不伤大雅。B型人格特征为:1.未有上述任何一项A型人格特质在身上可以发现。2.从未感到被时间所迫,亦未因时间不够用而感到厌烦。3.除非万不得已,不在别人面前自夸。4.万事逆来顺受,不对别人产生敌意。5.消遣时,尽兴而返。6.消遣时,即身心松弛,心旷神怡,与世无争。7.休息而无罪恶感。8.不易为外界事物所扰乱。9.不了了之,很容易使自己放下未完成之事而稍作休息或另觅生活之情趣。Friedman于20世纪50年代界定A型人格者:有野心、高成就动机、完美主义者、总是急于达到目标并与他人竞争--患冠心病危险更高B型人格者:放松的、非竞争性的、富有创造性的Carver&Glass,1978A型人格者在威胁性环境下会表现更多侵犯行为一些男大学生与实验助手直接面对面,后者通过贬低前者在一次知觉-运动任务中的表现,来威胁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随后参加试验的大学生也有机会向实验助手施加电击。A型人格参与者的效能感如果受到威胁,就会比那些B型人格参与者对实验助手施加更强的电击自尊与侵犯用低自尊来解释暴力犯罪团体成员、家庭暴力,恐怖分子的行为低自尊者把侵犯和暴力当作将自尊提升到一个合意水平的手段高自尊的人更易产生侵犯行为不会因为自己对那些自己认为不重要的人不好而产生罪恶感积极看待自己的人更确信自己的侵犯行为会有积极的结果Baumeister,Smart,&Boden,1996高自尊或自我中心的人认为自己很优秀,对自我受到威胁非常敏感,报之以侵犯性的反应Berkowitz,1978犯有攻击罪的英国男性:认为攻击目标以某种方式侮辱或小看了他们Capraraandcolleagues,1994,1996-与侵犯相关的一贯性特质兴奋性:非常容易生气的倾向思虑性:保持并执着于那些愤怒感觉的倾向情绪易感性:体会不舒适和不确切感觉的倾向Gleasonandcolleagues,2004在愉悦性人格特质上得分低的人,将自身利益置于同他人处好关系之上且易怒和粗暴的人,都有更高水平的直接与间接侵犯性多种情境---相同的生理反应---贴标签加以区分(依据特定背景下的外部线索)---相应的行为心率加速与他人争执---愤怒---侵犯有吸引力的人在场---吸引/愉悦---调情兴奋转移模型(Zillman,1984)某一情境下的唤醒可以带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境来自一个情境的剩余唤醒,能够增加我们在另一情境作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2.情境因素物理环境高温、拥挤、噪音,增强了生理唤醒和紧张感社会弱势以侵犯回应其社会地位,取决于相对剥夺感在与其他个体与群体比较时,感到自己正在被不公正地弱势化,并认为自己不能通过合法途径改善这种弱势地位,代之以侵犯文化影响荣誉文化、暴力亚文化侵犯性线索武器不仅提供了暴力的方式,而且增加了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3.社会因素去抑制对通常能避免侵犯行为的一般约束机制的弱化去个性化(例:群殴)作为群体中的一部分,不太可能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可能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相对匿名的群体成员去人性化(例:虐囚)侵犯者认为他人在某方面配不上人的称号,也不太可能体恤侵犯目标的痛苦体验。使得自己的行为合法化,并减轻任何羞耻感或罪恶感去个性化/群体Festinger等(1952)年提出,是指个人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集体侵犯”---“观众侮辱折磨”现象(Leonmann,1981)围观人群很大、人群与受害者之间距离很远、事件发生在晚上----有助于形成去个体化的感觉,具有匿名性天气暖和、受害者威胁说要跳下来已经很长时间的情况下----人群的受挫感,其他情境性因素Zimbardo(1969)的去个性化电击实验实验控制去个性化组---每人套一个从头到脚的大罩巾,不使用姓名,在黑暗中实验控制组---每人胸前都有个大名片,相互可见要求对富有献身精神的女性和自私自利的女性进行电击结果无论是对善良的人还是讨厌的人,去个性化组都实施了两倍时间的电击原因分析3.社会因素媒体暴力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影视暴力、性暴力、游戏暴力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挫折-侵犯论:侵犯行为得到宣泄,降低了侵犯行为的可能性社会学习、侵犯线索论:习得侵犯行为,从而诱发侵犯行为媒体暴力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侵犯剧本、认知启动如何减少侵犯?情境层面利用惩罚减少侵犯双刃剑理想条件只对控制不足型侵犯有效示范非侵犯行为如何减少侵犯?社会层面社会公平的建立美国心理学家亚当(1965)--人们总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到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就有公平感;否则,就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做出各种拒绝性行为贫富差距增加,悬殊的生活质量是人们产生心理落差,抢劫、绑架等案件急剧增加如何减少侵犯?个人层面降低挫折感(自我、他人)替代性攻击/宣泄本能论,提倡宣泄,认为不良情绪若得以合理宣泄,就可以减小侵犯性强度,减少侵犯行为。如大喊,运动等霍坎逊(1961)的研究,证明了宣泄对减少侵犯的作用杜博(1972)的研究,表明想象的攻击行为和观察他人攻击也具有宣泄作用强调:宣泄是针对已经有侵犯准备的人而言的培养成熟个性自我意识、自我控制、道德水平高提高移情能力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个人对别人的痛苦状况体会的越深刻,越拒绝服从去伤害别人犯罪心理学研究,移情对侵犯行为有抑制作用费希巴赫等人的研究,移情能力与侵犯行为之间是负相关关系提高沟通与问题解决的技巧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与批评在冲突时学会协调与妥协对别人的需求更敏感的做出反应社会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我们这个世界经常发生英勇救人和见死不救的故事

1964年,一个名叫KittyGenovese的年轻女子,深夜下班回家。当她走到她位于纽约KewGardens的公寓前时,受到了恶意的攻击,连续被刺伤。在与歹徒搏斗的半个小时里,Kitty不停地喊叫:她受到了攻击,她需要帮助。附近的房子里住了38个人,而且公寓里的人事后也承认听到了她的呼救声。但是没有一个人给她以帮助,甚至没有人报警。在她死亡20分钟后警方才接到报警电话。2分钟后他们赶到现场。尽管这样,直到救护车将Kitty带走,她的邻居也没有一个人出现在街上。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帮助KittyGenovese?当时,一些评论家将这起事件看作是人们对于他人的痛苦越来越冷漠和无情的征兆。社会心理学家BibbLatane和JohnDarley(1970)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回应了这起事件,他们研究了为什么旁观者有的时侯不会帮助危难中的陌生人;有的时侯旁观者却会冒着生命危险救助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大多数利他行为早期研究都是由于KittyGenovese的事件而引发的。2001年9月11日,在那架Flight11撞上世贸大厦北楼之后,工作在北楼88层的FrankDeMartini和PabloOrtiz,帮忙救出了这层楼上的人。随即他们又带着一群人上到飞机撞击区,用撬棍和闪光信号灯撬开门,并沿着撞击区的边缘清理了12楼地上的杂物,在那里也有很多人被困。到处撬门不是他们以及其他人的工作。紧急情况下他们在世贸大厦的义务就是自己逃生。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救出了至少70人。不幸的是,他们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当大楼倒塌时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没有抢先冲到安全地带,而是把他人的生命放在了首位。人类的亲社会行为相关概念理论解释影响因素诱发策略相关概念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移情与利他主义社会生物学Wilson: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R.Trivers:双向的或相互的利他行为证据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有更多的利他人类的“利他主义”基因社会进化论/社会规范论交互性规范/互惠我们应该帮助那些帮助我们的人社会责任规范我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社会公平规范我们应该帮助那些值得我们帮助的人学习理论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掌握助人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实验换轮胎、献血实验观察他人行为会增加自己助人的可能性展示了行为的合适性,增加自我效能感只有在榜样行为带来积极结果的时候才能带来助人行为社会交换理论源于对最大化报酬和最小化成本的期望关注助人收益与助人成本旁观者计算模型移情与利他动机Batson:人们常常纯粹出于善心而助人假设:当对他人产生移情,会试图出自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无论会得到什么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我们很难分辨一个人帮助他人是出于移情还是出于得到社会的奖赏的动机如林肯的故事一个难题有一次,林肯的马车经过一个泥流,那里有一头母猪因它的小猪崽们即将被淹死而大声嚎叫,林肯停下马车救出了小猪崽,然后继续赶路他的朋友赞扬他实施了一次利他行为,林肯回答说:这恰恰是自私的需要啊。如果他不顾母猪对于猪崽的担心扬长而去,他的心灵整日都不会得到安宁,他这样做是为了获得心灵的安宁影响因素情境他人存在、环境条件、时间压力助人者人格、心情、内疚、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宗教信仰受助者吸引力、责任性、性别录像1、2情境因素-他人存在旁观者效应(Latane&Darley)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责任扩散情境不明确评价恐惧紧急事件注意到事件解析为紧急情况承担责任知道如何帮助决定帮助分心,匆忙中(没有注意到)人众无知(认为事件并不紧急)责任分散(没有承担个人责任)缺乏知识,缺乏胜任力(不能给与恰当的帮助)对自己危险;法律考虑;尴尬(助人代价太高)给予帮助

不介入/没有帮助

紧急事件注意到事件解析为紧急情况承担责任知道如何帮助决定帮助分心,匆忙中(没有注意到)人众无知(认为事件并不紧急)责任分散(没有承担个人责任)缺乏知识,缺乏胜任力(不能给与恰当的帮助)对自己危险;法律考虑;尴尬(助人代价太高)紧急事件注意到事件解析为紧急情况承担责任知道如何帮助决定帮助分心,匆忙中(没有注意到)人众无知(认为事件并不紧急)

责任分散(没有承担个人责任)缺乏知识,缺乏胜任力(不能给与恰当的帮助)对自己危险;法律考虑;尴尬(助人代价太高)认知模型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癫痫实验大学生被试通过电话讨论大学生活问题,讨论者互不见面,三种情境:一种是被试一人与癫痫病患者讨论;一种是让被试相信还有另外两个人参与;第三种是让被试相信参与讨论的有六个人可能的帮助者越多,被试对癫痫发作者进行帮助的比例就越低,采取行动前耗时就越多非紧急事件:Markey(2000)运用雅虎聊天室进行求助实验,发现责任分散照样存在想象的他人在场人众无知因为没有其他人看上去关心这件事,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假设一切正常烟雾实验事件模糊不清---当烟雾从一个通风孔冒出来---群体中的人们会确信没有异常旁观者计算模型(Piliavin等,1981)阶段一:生理唤醒阶段二:唤醒归类阶段三:计算成本回报-成本矩阵:助人成本和不助人成本影响旁观者对紧急事件的反应方式情境因素-环境条件自然环境舒适的天气、社区的大小、噪声城市过载假设(Milgram,1970)社会文化价值观美国:助人是一种不必要的让人讨厌的行为印度:助人是种展示自我能力的行为亚文化影响(Mead对新几内亚的研究)阿拉佩什:成年人喜欢和纵容孩子,彼此亲密和同情他人蒙杜古马:对待儿童比较冷漠,比较注重独立和自我奋斗的行为情境因素-时间匆忙与助人代价神学院学生、地铁实验匆忙水平越高,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匆忙的条件增加了助人的代价助人者特征-认知特点对当前情境的认知(严重性、发展、环境、结果、救助对象)对自我的认知(自身条件、自我角色)助人者特征-人格特点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自我聚焦利他性人格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点、特质移情助人者特征-年龄年龄大→道德发展水平高→助人 助人者特征-性别数量上无差异,类型上有差别男性更倾向于帮助女性更可能在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提供帮助女性更可能在安全的情境中提供长期的帮助助人者特征-心境积极心境的影响Isen&Levin(1972)的电话亭实验好心情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助人可以延续好心情;增加自我注意消极心境的影响助人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悲伤和苦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AliceIsen和PaulaLevin作了一项实验,他们随机选择一些人,在他们打电话时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