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第八章:鸟纲_第1页
动物学第八章:鸟纲_第2页
动物学第八章:鸟纲_第3页
动物学第八章:鸟纲_第4页
动物学第八章:鸟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鸟纲

(Aves)第一节鸟类的躯体结构第二节鸟类繁殖方式和迁徙第三节鸟类主要特征第四节鸟纲的分类第五节鸟类的起源及适应辐射

鸟类定义: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第一节

鸟纲动物躯体结构一、外形呈流线型体形,体表被光滑的羽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

1、头部喙

(bill):由上下颌延伸而成,外覆角质鞘。是啄食的器官。鼻孔:位于上喙基部,为裂缝状。眼:大而园,具眼睑及瞬膜可保护眼球。耳孔:

位于眼后下方,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周围有耳羽,有助于收集声波。2、颈

长,转动灵活3、

躯干紧密坚实略呈卵圆形,腹面由于龙骨突和发达的胸肌而向外突出。

4、

尾部

退化,尾端着生有一排扇状的正羽,称为尾羽,在飞翔中起着舵的作用。5、四肢前肢

特化为翼,上臂、前臂、手被翼膜,连接成“Z”形弯曲,飞翔时展成一直线,翼长轴与躯干垂直。后肢后肢强大,一般有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鸟类足趾的形态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二、皮肤及其衍生物(一)皮肤

特点:薄、松、软、干燥,利于羽毛活动和飞行时肌肉收缩。

1、表皮:角质层薄,无羽覆盖区域表皮角质层加厚形成鳞片。2、真皮:薄,分布有血管、神经末梢,深层有连接羽毛根的皮肌,可牵制皮肤,运动羽毛。3、皮下层:位于真皮下边,可贮存脂肪。(二)皮肤衍生物

尾脂腺、羽毛、跗蹠及趾上的鳞片,喙上的角质鞘、爪等1、尾脂腺鸟类皮肤仅有的一对腺体,位于尾端背侧,为2个卵圆形腺体。分泌油脂,润泽羽毛,水禽尾脂腺发达。分泌麦角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变为维生素D,被皮肤吸收有利于骨骼正常生长。鸵鸟无尾脂腺;

2、羽毛具有保持体温、构成飞翔器官、减少飞行阻力、防止机械损伤、和保护色等功能。1)羽毛分布:不均匀,有利于飞行时防止羽根碰撞羽区(pleryla):体表有羽毛着生的地方。裸区(apleryia):体表不着羽毛的地方。孵卵斑:生殖季节脱落羽毛的区域,有利于孵卵。

2)羽毛的类型

正羽(翮hé羽):覆盖体表、翼及尾上的大型羽片。绒羽:分布在正羽的下面。羽根短,

顶部簇生细丝状羽枝,羽小枝上无钩,不能连成羽片。纤羽:杂生在正羽和绒羽之间。外形似毛发,只具一毛干,顶部有几根短羽枝。

羽轴羽干(羽茎):着生羽片。正羽的结构羽根:着生在皮肤内。羽枝羽片羽小枝羽小钩正羽的类型飞羽:着生在翼上的大型正羽,可分为: 初级飞羽:着生在手部(腕、掌骨和指骨)的一列飞羽。 次级飞羽:着生在下臂(尺骨处)的一列飞羽。 三级飞羽:着生在上臂(肱gōng骨处)的一列飞羽。尾羽:着生在尾部的正羽,其数目、形状为分类依据。

覆羽:分布在体表的正羽。3)羽毛的发生个体发育:羽毛源于由真皮和表皮所构成的羽乳头。羽乳头生长增殖形成许多纵行细胞柱(羽柱)。背面一枝羽柱生长快,形成羽轴,其余羽柱斜生在羽轴两侧形成羽枝。系统进化

在系统进化上与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片是同源的。鸟类的爬行动物祖先在朝着适应于飞翔生活方式的进化过程中,角质鳞片逐渐增大延伸,然后劈裂成枝,即成羽毛。4)羽的颜色化学性颜色:羽枝和羽小枝中黑色素和脂色素不同配比产生红、紫、黄、橙、绿等颜色。

物理性颜色:羽毛上皮表面复杂的物理结构,产生了折光作用,形成不同色彩。如紫蓝色、铜绿色金属光泽。5)换羽鸟类的羽毛是定期更换的,通常一年有两次换羽:春季换羽,新羽叫夏羽;秋季换羽,新羽叫冬羽。飞羽和尾羽是准确地成对的更换,以维持飞行平衡;雁形目飞羽更换为一次性脱落,此时鸟丧失飞行能力。换羽的生物学意义在于有利于完成迁徙、越冬及繁殖过程。换羽过程是甲状腺活动引起的。

三、骨骼系统为了适应飞翔生活的需要,鸟类骨骼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薄、愈合、中空充满气体、轻而坚固。中空的骨块中有骨小梁增强坚固性翼骨1、头骨1)头骨薄、轻、坚固,成体颅骨愈合为整体;2)颅腔大,颅顶拱起

3)眼窝大,眶间隔发达。4)具单一枕髁;5)双颞窝型,颞窝与眼窝合并而形成大眼窝。方骨发达与脑颅形成可动关节。6)上下颌极度延伸,构成鸟喙,不着生牙齿。7)无完整的次生骨质腭。左右腭骨在中线处不愈合,而形成裂缝状叫裂状腭。

2、脊柱脊柱分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椎体呈马鞍型。1)颈椎数目变异较大,从8枚(一些小型鸟类)至25枚(天鹅)不等。第1枚为寰椎,前面有关节凹与头骨单一枕髁相关节。第2枚为枢椎,前面有一齿突伸入寰椎孔内。头骨联结寰椎,可以在枢椎上转动,大大提高了头部的活动范围。

2)胸椎胸椎5-10枚,多有愈合,企鹅胸椎不愈合。

3)综荐骨(愈合荐骨)最后1枚胸椎、6枚腰椎、2枚荐椎、7枚尾椎愈合而成综荐骨(或称愈合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增强支持力。综荐骨与宽大的腰带相愈合,以适应后肢支撑体重以及飞行时构成稳定的中轴。

4)尾椎退化,最后几枚尾骨愈合为合成三角形骨板—尾综骨,以支撑扇形的尾羽。尾综骨运动能改变尾羽方向,在飞行及降落时起舵的作用。

脊椎骨骼的愈合以及尾骨退化,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鸟类飞行时保持平衡。3、肋骨与胸骨1)肋骨由背侧椎肋与腹侧的胸肋构成,二者之间有可动关节。椎肋与胸椎横突相关节,多具钩突搭在后一椎肋上,以加强胸廓的坚固性。胸肋一端与胸骨相关节,除关节点外其余均为硬骨。

2)胸骨胸骨发达,向后伸至骨盆。沿腹中线隆起形成发达的嵴叫龙骨突,为胸肌附着处。胸骨是飞翔肌肉的起点。平胸总目无龙骨突。4、带骨及附肢骨鸟类带骨和肢骨有愈合及变形现象,这也是对飞翔生活方式的适应。1)肩带肩胛骨:狭长,位于肋骨背面,胸椎两侧,向后达髂骨前缘

锁骨:细长,左右锁骨在腹中线愈合成“V”形,称叉骨(wishbone)。鼓翼时防止左右乌喙骨相撞,增强肩带弹性。

乌喙骨:粗大,一端与胸骨形成关节,另一端与肩胛骨共同形成肩臼,与肱骨相关节。

2)腰带髂骨:长而大的薄骨片,位于背部。

坐骨:位于髂骨后下方,坐、髂骨之间有髂坐骨孔。耻骨:细长,位于坐骨腹缘,坐、耻骨之间有裂缝状的闭孔。髂骨、坐骨、耻骨愈合,并与综荐骨愈合形成大骨盆,增加腰带坚固性;左右侧耻骨不愈合,是开放式骨盆,与产生大型硬壳卵有密切关系。3)前肢骨:特化为翼。腕、掌、指部变化较大。上臂:由粗大的肱骨构成,肱骨腹面有一气孔,气囊由此入骨腔。前臂:由细桡骨和粗尺骨组成,翼羽着生尺骨外缘。腕、掌、指:腕骨仅2枚独立,分别叫尺腕骨、桡腕骨,其余与掌骨愈合成腕掌骨;指骨只有3个指,仅第2、3、4指残余,第1、5指退化。多数鸟指端无爪。

第二指4)后肢骨股部:股骨粗短,埋在腹侧肌肉中,外部看不到。胫部:由粗胫骨和细腓骨组成。腓骨退化呈刺状在胫部外侧。胫骨远侧与跗骨愈合成胫跗骨。跗跖部:跗骨远端与跖骨愈合成跗跖骨。胫跗骨与跗跖骨间形成关节叫跗间关节(踵关节),有利于起飞与降落。公鸡跗跖骨内侧有1强大突起叫距(表皮衍生物)。趾部:4趾,3前1后(2、3、4趾向前,拇指向后),趾端有爪。

四、肌肉系统

鸟类的肌肉系统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是由骨骼肌、内脏肌和心肌组成。由于适应于飞翔生活,鸟类胸肌特别发达;躯干背部肌肉不发达;腿部肌肉发达;皮肌发达。

1、胸肌特别发达,约占体重的1/5,能发生强大的动力,牵引翼的扇动。胸大肌位于浅层,起于胸骨及龙骨突止于肱骨的腹面,收缩时使翼下降;胸小肌位于胸大肌的深层,起于龙骨突及胸骨的前端止于肱骨近端的背面,收缩时使翼上举。鸟类飞行的机制上升力:通常由次级飞羽提供a)鸟翼上表面为凸面,下表面为凹面,气流上快下慢,空气压力上小下大,从而产生浮力b)上升力随翼角度增大而增加,但湍流增加,降低浮力c)第二指处的羽毛(3根,小翼羽Alula)张开可降低湍流推动力:通常由初级飞羽(翼远端)提供d)翅膀下扑时,翼远端向下,飞羽重叠,产生推力(和浮力);上扬时,翼远端向上,飞羽分开,减低阻力。beardedvulture蜂鸟悬停飞行1)通过快速拍打翅膀(每秒50-80次)悬停在空中2)发嗡嗡声(humming)而称蜂鸟Hummingbirds2、躯干背部肌肉由于胸椎后的脊柱的愈合,不活动,从而退化,不发达颈部、尾端牵动尾综骨和尾羽的肌肉相应发达3、后肢肌肉较发达,集中在股部和胫部上方,各以长肌腱连在脚上,支配后肢运动。有利于树栖的肌肉:栖肌、贯趾屈肌、腓骨中肌贯趾屈肌肌腱止于拇指;腓骨中肌肌腱止于第二、三、四趾贯趾屈肌和腓骨中肌有分支相连,不论哪块肌肉收缩都可使趾弯曲。当鸟栖息树枝上,体重下压导致上述屈肌肌腱拉紧(肌肉未收缩),爪握紧树枝。

4、皮肤肌分布于皮下层的小肌肉束,止点大多在羽毛囊肌肉收缩可使皮肤抖动,羽毛竖起

5、鸣管肌鸟类特有,位于鸣管(气管)外侧改变鸣膜形态,气流通过时产生鸣叫声

五、消化系统(一)特点消化能力强,消化过程迅速。食量大,食物的利用率高。一只3g重的蜂鸟,每天可以吃2倍于其身体重的食物;商品性的肉鸡,用2kg标准食物,可增获1kg体重。(二)组成无齿消化道:喙、口腔、咽、食道、嗉囔、胃(腺、肌胃)、小肠、盲肠、直肠和泄殖腔消化腺:肝脏和胰脏1、消化道1)喙鸟类的角质喙,形状因食性和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显著的变化。食肉猛禽的喙尖锐而钩曲;雁鸭类的喙扁平、具滤水的栉缘;食种子鸟类的喙较短;涉禽的喙细长;啄木鸟的喙强直而呈凿状;空中飞捕昆虫的鸟类喙短,基部宽阔等。2)舌

舌位于口腔底部,一般为狭长的三角形。因食物的多样性使舌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各种适应变化:如食蜜鸟的舌细长呈管状、半管状或刷状;猛禽和鹦鹉的舌厚实,具有肌肉以及由结缔组织构成的海绵体;企鹅的舌后部有角质钩,能牢牢地钩住吞入的鱼、虾;鸭科鸟类的舌粗阔厚实,两侧具有滤食的突起;啄木鸟的舌长而富有粘液,前端具倒钩,适于啄取树木中的昆虫。3)口腔唾液腺分泌物不含消化酶。仅食谷的燕雀类唾液中含消化酶。

4)食道鸟类的食道与其它脊椎动物相比相对较长,食道中部或下部具有一个膨胀部,即嗉囊。嗉囊的机能:食物的贮存、消化和分泌嗉囊乳的作用。5)胃鸟类的胃分为腺胃和肌胃两部分。腺胃上有许多乳状突伸向胃腔,乳状突上有许多胃腺,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肌胃又称砂囊,主要功能是机械研磨,食物进行酶和酸的水解。肌胃外壁为强大的肌肉层。内壁为坚硬的革质层(鸡内金),腔内并贮有砂砾。肉食性鸟类的肌胃不发达。6)肠道小肠:鸡的小肠约为体长的4-6倍,小肠壁上有肠腺分泌肠液。其功能是对食糜进行化学性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盲肠:1对,位于大肠与小肠交界处。植食性鸟盲肠发达。盲肠具有吸收水分、发酵分解植物纤维、合成吸收维生素等作用。大肠:大肠很短,不贮存粪便。玻璃罩顶铁线用途?泄殖腔:大肠末端膨大处,排粪、排尿及生殖的公共通道。粪道:大肠的继续,但要粗。泄殖道:输精管/输卵管和尿道开口于此处。肛道:泄殖腔最后部分,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腔上囊:位于泄殖腔背壁,中心淋巴器官。幼鸟发达,成鸟退化。

2、消化腺鸟类消化腺发达1)肝脏:左右两叶,右叶大于左叶。左叶发出1条肝管通十二指肠,右叶肝管局部膨大形成一个胆囊,发出胆管通入时二指肠。肝脏的功能:分泌胆汁;蛋白质、脂肪、糖的代谢和贮存;防御和解毒以及胚胎时期参与造血等。2)胰脏

分背叶、腹叶和脾叶,有三条胰管通十二指肠胰脏所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对食物有重要的消化水解作用胰脏的内分泌部所分泌的激素,参与调节鸟体内的糖代谢(胰岛素)六、呼吸系统特点:鸟类的新陈代谢旺盛,在飞翔活动中耗氧量大,在呼吸方式上有独特之处-双重呼吸。组成:呼吸道、肺、气囊1、呼吸道外鼻孔:1对,位于喙基部。

鼻腔:鼻腔短而狭,以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侧鼻腔有上、中、下3块软骨形成鼻甲,其上覆盖粘膜具纤毛,含分泌粘液和浆液的腺体。

内鼻孔:裂缝状,开口顶壁。

喉:喉门裂缝状,喉头有1对勺状软骨、1个环状软骨支持。气管:圆柱状,有许多半骨化的软骨环支持。有些鸟(天鹅、鹤)气管长盘曲在龙骨突附近,发音时起共鸣作用。支气管:气管入胸腔后分为2个支气管。鸣管:鸟类特有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环下端与支气管交界处,其内、外两侧的管壁均变薄(鸣膜),可随气流震动而发声。鸣管外侧有鸣肌,收缩时改变鸣膜紧张度,使鸣叫声发生变化。

鸣骨:鸣管的第一节气管环的底部,在鸣管分叉处的中央,有一从背面垂直伸向腹方的细骨棒,起着支撑鸣管及内鸣膜的作用。半月膜:在许多善于鸣叫的鸟类,沿鸣骨有一正中的薄膜伸出,能随气流的进、出而震动发声。2、肺:左右两叶,紧贴胸腔背部,海绵状,缺乏弹性,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相通的网状管道系统。支气管入肺分支为中支气管(初级支气管),分支为次级支气管(腹支气管、背支气管、侧支气管),分支为三级支气管(平行支气管),辐射分支为微支气管(微呼吸管)。微支气管由单层细胞构成,管外有毛细血管包围,是气体交换场所,其面积比人约大10倍。气体在肺内单向流动:背支气管,平行支气管,腹支气管;肺内没有死角。3、气囊鸟类辅助呼吸系统。鸟类在飞翔耗氧量大,比休息大21倍,气囊是保证鸟类在飞翔时供应足够氧气的装置。气囊是中气管及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薄膜,它们伸到肺以外,分布于内脏器官间。鸟类气囊有9个。1)前气囊:锁间气囊1个,颈气囊、前胸气囊各2个。2)后气囊:后胸气囊、腹气囊各2个。3)气囊壁薄,本身没有气体交换作用。4)气囊作用:辅助呼吸;减轻体重;减少肌肉内脏器官的磨擦;调节体温,帮助散热(鸟类没有汗腺,散热主要靠呼吸)4、鸟类的呼吸1)吸气大部分空气经中气支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含有丰富氧气),前气囊也扩张,但不接受吸进来的空气,而接受从肺来的气体。有一部分进入次级支气管,再入三级支气管,在此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2)呼气前气囊中气体经次级支气管、初级支气管排出体外。肺中气体进入前气囊后气囊中的气体(含有丰富氧气)排入肺内。鸟类无论吸气或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均进行气体交换现象,称为双重呼吸。鸟类在栖止时,靠胸骨和肋骨运动来改变胸腔容积,引起肺和气囊的扩大和缩小,以完成气体代谢。当飞翔时,胸骨、肋骨固定不动,翼搧动使前后气囊收缩、扩张,引起肺内空气流通完成呼吸作用。因而鸟类飞翔越快,扇翼越猛烈,气体交换频率也越快,这样就确保了氧气的充分供应。七、循环系统

为适应旺盛的新陈代谢,鸟类的循环系统的特点: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完全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因而气体、营养物质及废物的代谢旺盛。1、心脏: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右房室孔有1肌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左房室孔有二片瓣膜(二尖瓣)防止血液倒流。由心室发出的动脉口有半月瓣。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完全是缺氧血。鸟类的心脏约占体重的0.4%~1.5%,为脊椎动物的首位。鸟类的心跳在150~350次/min。动脉压较高,一些家禽可达300~400mmHg,因而血液流通迅速。2、动脉:与高等的爬行类相似,但左侧体动脉弓消失,由右侧体动脉弓将左心室发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右侧体动脉弓发出时,伸出2个分支叫无名动脉。每支无名动脉分支形成总颈A.和锁骨下A.。总颈A.分支形成内颈A.和外颈A.。体动脉弓向右弯曲,绕道心脏背面成为背大动脉。背大动脉沿脊柱后行,沿途形成分支进入各器官。3、静脉:鸟类的静脉系统基本上爬行类相似:一对前腔静脉汇集颈V.,胸V.的血液入右心房。

一条粗短的后腔静脉汇集身体后部髂V.及肝V.的血液入右心房。

肝门静脉汇集来自胃、十二指肠V.,肠系膜前V.,肠系膜后V.,后形成2支静脉干入肝,其中右肝门V.汇集尾肠系膜V.。 鸟类特别之处:肾门静脉趋于退化;具尾肠系膜静脉。

4、血液血红细胞为卵圆形,具细胞核。血液运送氧的机能,由血红蛋白来完成。血红蛋白很容易和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当流到身体组织中时,把氧供给组织,重新变为血红蛋白。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爬行动物。鸟类血红细胞人正常血红细胞5、淋巴系统腔上囊:位于泄殖腔背部的一个盲囊。幼鸟发达,产生淋巴细胞。胸腺:位于气管两侧,紧贴颈静脉3-5个淡红色、扁平不规则的叶状结构。性成熟时体积最大,促进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并诱导其产生细胞免疫力。脾脏:位于腺胃、肌胃交界处背侧,呈圆球状,红褐色。能产生淋巴球、单核细胞、破坏吞食衰老的红细胞。淋巴结:鸡无淋巴结,只有淋巴小结位于消化管壁。淋巴管:淋巴管连接外周免疫器官,形成遍布全身的淋巴管网络,其分布与血管几乎完全平行,最终汇集成一对大的胸导管将淋巴液送入前腔静脉。淋巴管网络功能:回收经毛细血管网络渗入组织的体液和营养物质,并使淋巴细胞在体内的循环成为可能。综上所述,鸟类的心脏分为四腔,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多氧血和缺氧血在整个心血管系统中完全分流,不再有混合的现象。鸟类的心脏比例大,血压高,血液循环快速,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多,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作为氧气的运载体。鸟类的神经系统发达,消化能力强,气体交换效率高,从而使鸟类的体温高而恒定,因此,鸟类的平均体温42℃(38-45℃)。八、排泄系统鸟类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泄殖腔组成。绝大多数鸟无膀胱,鸵鸟留有痕迹。海洋鸟类有发达的盐腺排出体内多于的盐分。1、肾脏与爬行类相似,胚胎期为中肾,成体为后肾。肾脏一对,暗紫色的长形扁平体,紧贴在综荐骨腹侧的深窝内特别大,相对体积比哺乳类大,占体重2%以上。每肾分前、中、后3叶,质软而脆,易碎。表层颜色深红为皮质部,深层颜色较浅为髓质部。数目众多的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脏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小体的数目特别多。比哺乳动物多2倍,这对于旺盛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能迅速排除废物、保持水盐平衡有利。2、输尿管输尿管由每侧肾脏的腹面近内侧缘发出,沿体腔背侧后行,开口泄殖腔中部泄殖腔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3、尿液与爬行类同,尿主要成分是尿酸。尿酸不像尿素那样易溶于水,常呈半凝固的白色结晶。尿中尿酸浓度高,尿素的浓度是血液的20~30倍,尿酸浓度比血液高3000倍。排尿酸耗水少,如排1g尿素大约需要60ml水,而排1g尿酸只需3ml水,所以鸟类排尿失水极少。这与胚胎在卵壳发育相关4、盐腺盐腺海洋生活的鸟类具有位于眶上区鼻孔之间,开口于鼻间隔,通过泌盐管将分泌液排入鼻腔,经内鼻孔入口腔沿喙尖滴出或经上喙上的深沟流至喙尖。鹱hù形目的鼻孔开口于喙基的一对或一个角质管内,盐类分泌物可由此管排出而不影响呼吸。海鸟饮海水后15秒就有盐液滴出,含氯化钠5%。鸟类与一切羊膜动物一样,面临保存体内水分的问题:由于鸟类皮肤干燥、缺乏腺体,体表覆有角质羽毛及鳞片,这些都减少了体表水分的蒸发;排尿及排粪中所失水分很少;因而鸟类水的需求量比其他陆生动物为少。九、神经系统与飞翔生活密切相关,鸟类大脑纹状体发达,成为智慧中枢。小脑发达,视叶发达,嗅叶退化。鸟类的脑重占体重的2%-9%,这个比例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似。1、大脑膨大,向后遮盖间脑及中脑前部。由左右2个半球组成。大脑顶壁薄,以原脑皮为主,新脑皮仍在爬行类水平上。大脑底部纹状体增大,出现上纹状体,是鸟类复杂本能(营巢、孵卵、育雏)和“智慧\学习”中枢。切除上纹状体,正常兴奋抑制被破坏,视觉受影响,求偶、营巢等本能丧失。许多学习性动作不能实现。2、间脑鸟类的间脑由上丘脑、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下丘脑为体温调节中枢并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下丘脑也是重要的神经分泌部位,直接影响脑下垂体的分泌。3、中脑(视叶)位于大脑半球后下方,背侧有一对发达的视叶,为视觉高级中枢。另外还有复杂行为的相关中枢如啄食、恐惧。4、小脑特别发达,分化为3部分;中间为蚓部,表面有许多横沟,两侧为小脑卷。为运动的协调和平衡中枢。协调复杂的飞翔活动。5、延脑中央有第四脑室。延脑有许多重要神经中枢:呼吸中枢、心跳中枢、分泌中枢等。6、脊髓中央管与第四脑室相通。颈膨大:颈神经末3对与胸神经第1、2对形成臂神经丛。腰膨大:腰荐部脊神经形成腰荐神经丛。7、脑神经12对,第11对(副神经)不发达。第12对,舌下N。其余10对与无羊膜动物类似。鸽脑(腹面)十、感觉器官

以视觉最为发达、听觉次之、嗅觉最为退化。1、视觉眼睛是鸟类飞翔生活中定向、定位、觅食、防御等活动不可缺少的。

鸟眼的相对大小比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大。鸟眼的瞬膜发达,起着湿润、洁净和保护角膜作用。眼球内有多片巩膜骨围成环状,保护眼球,防止其因气流压力而变形。视觉盲点因鸟而异脉络膜富有血管和色素,前端连睫状体和虹膜,睫状体借悬带悬挂晶状体。虹膜通常为褐色,少数色彩鲜艳,鸮为黄色、红鹳为绿色。虹膜中央为瞳孔,多为圆形。

视网膜:神经组织,有感光、感色功能。昼行性鸟类视锥细胞多于视杆细胞,夜行性鸟类相反。鹰视网膜内有大量视锥细胞,其视力比人强8倍。栉膜:比爬行类的栉膜复杂,栉膜上有血管和黑色素参与眼球内部代谢活动,也可能有助于辨别物体缓慢、微小的运动。

2、视觉双重调节巩膜与角膜间有前后巩角膜肌,为横纹肌,相当于哺乳类的睫状肌,后巩角膜肌收缩可内收巩膜环,改变晶体形状和曲度。前巩角膜肌能改变角膜曲度。二者共同作用可改变角膜与晶体间距离。前一种调节为脊椎动物共有,后一种调节为鸟类特有。

内耳膜迷路包括3个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瓶状囊,鸟类的瓶状囊比爬行类的长,稍有弯曲但未形成耳蜗管;椭圆囊和球状囊上有听斑。3、听觉器官

鸟类听觉器官发达。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与爬行动物近似。外耳:无耳壳,耳孔通常有耳羽覆盖,夜行性鸟的两个耳孔不对称,借二者间对声波接收的微小差异使定位更准确。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耳柱骨。耳柱骨一端连在鼓膜上,另一端与内耳卵圆窗相连。

声波的传递:鼓膜—耳柱骨—卵圆窗—外淋巴—膜迷路—内淋巴—听斑。4、嗅觉退化。鸟类嗅觉器官退化,少数种类发达如无翼目(嗅出地下昆虫或蠕虫)、鹱形目(嗅出海面上散布的动物油脂气味)、鹤形目、兀鹫等。

十一、生殖系统鸟类生殖腺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繁殖期生殖腺可增大几百倍到近千倍。一般认为与飞翔生活有关。1、雄性生殖系统

由睾丸、附睾、输精管、贮精囊和交配器构成。1)睾丸一对精巢,呈豆形,借系膜悬挂于同侧肾脏前叶腹侧,生殖季节增大,通常为白色。

副睾:位于睾丸中央部分,被精巢系膜覆盖而不明显。

输精管:多弯曲的管,沿输尿管(直管)外侧向后走,开口泄殖腔。

交配器:大多数鸟类无交配器,借雌雄鸟的泄殖腔口接合而授精。但雄鸵鸟和雁形目雄鸟有鸟类的精子在泄殖腔和输卵管内存活寿命比哺乳动物长。家鸡精子可在输卵管上端存活7-35天。

2、雌性生殖系统1)卵巢:只有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右侧退化。2)输卵管:在进入繁殖期后,受雌性激素的影响,输卵管增大10~50倍。输卵管可分5部分。输卵管伞(喇叭口):伞状皱褶,15~30分钟,受精。蛋白分泌部:3个小时。峡部:1个小时左右,内外壳膜

。子宫:18~20小时,硬壳和色斑。阴道:分泌粘液润滑,由肌肉的强有力地收缩可以使蛋排出体外。鸟卵的结构:1、卵黄;2、蛋白;3、壳膜;4、卵壳双黄卵?第二节鸟类的繁殖及迁徙一、鸟类的繁殖:1、繁殖季节:春夏季。2、调节机制:光周期(日节律、昼夜节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鸟类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行为。春季,光照以及环境景观的变化等,通过鸟类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分泌释放因子或抑制因子,调节脑下垂体分泌。脑下垂体所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促使卵巢的卵细胞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使生殖细胞成熟并出现一系列繁殖行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增进有机体的代谢活动,提高生殖行为的敏感性。垂体所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提高了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力,有利于完成与繁殖有关的迁徙等行为。鸟类的求偶炫耀、交配、造巢和孵卵等一系列活动,也都不断地通过感官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强化着鸟类性周期的生理活动和行为。二、鸟类繁殖行为: 鸟类繁殖是鸟类生活史中最复杂的过程,并有复杂的行为现象,如求偶、婚配、领域、筑巢、孵卵和育雏等。这些行为都有利于鸟类后代的成活,是鸟类种群延续的基础。1、求偶行为:1)频繁鸣叫2)体色显示3)采用求偶姿态(身体接触、舞蹈和婚飞)4)公共竞技场求偶5)装饰求偶场2、占区或领域鸟类进入繁殖期选定作巢的场所(有些鸟类在非繁殖期也有领域性),对周围环境也实行控制,不允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进入。所控制的范围被称为领域(或称占区)。控制领域的目的主要在于占据良好的周围环境,保证其后代能更好地生存和成长,包括获得充足的食物育雏,在孵卵期间不受骚扰和雏鸟免受它鸟的侵害等。悉尼海德公园3、筑巢鸟巢是鸟类繁殖的一种独特标志;也反映鸟类的分类和进化。较原始的鸟类巢大而简单,如鸵鸟没有明显的巢,仅以沙窝和树根凹陷处为巢,有些海鸟也是这样;而较高级的鸣禽类巢做得精巧而复杂。一般来说,地面巢、洞巢是较为原始的类型,杯状巢是较为高级的进化类型。1)地面巢鸵鸟、企鹅、大部分陆禽、游禽、涉禽FairyPenguin2)水面巢:某些游禽、涉禽3)洞巢猛禽、攀禽及少数雀形目鸟类。4)编织巢:雀形目鸟类5)、特殊形式的鸟巢(1)泥巢:巢主要由泥土构成。(2)唾液巢一些雨燕目鸟类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巢型。(3)叶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编织巢。长尾缝叶莺(4)冢巢:生活在澳洲及东南亚热带森林中的冢雉科鸟类,繁殖时在林间地面上先用脚和喙掘出一个大坑,然后用土和一些植物把坑填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冢状的大土堆,在此产卵。卵不由亲鸟来孵,而是由土堆中植物腐烂后所产生的热量来进行孵化。4、交配行为(Monogamous):大多数鸟类,繁殖时一雌一雄,有些种类一生相守(如鹅,天鹅等)。(polygynous):繁殖时一雄多雌,如鸡,幼鸟常为早成鸟。(polyandrous):繁殖时一雌多雄,如斑腹矶鹬

spottedsandpiper

Actitismacularia。雌鸟比雄鸟大,负责占区,给吸引来的每一只雄鸟下蛋,雄鸟孵化。4、产卵与孵卵定数产卵(determinatelayer):每一繁殖周期只产固定数目的窝卵数。不定数产卵(indeterminatelayer):在末达到其满窝卵以前,遇有卵遗失即补产,直到产满其固有的窝卵数为止。每一种鸟类的孵化期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大型鸟类的孵卵期长。鹰类:29-55天;信天翁63-81天;家鸽18天;家鸡21天;家鸭28天;鹅31天;雀形目小型鸟类10-15天。鸟类开始产卵的年龄不同:1龄:一些鸠鸽类,多数鸡类、鸭类以及绝大多数雀形目鸟类。鹌鹑6周可达到性成熟,一些个体甚至在38日龄便开始产卵。2龄:雨燕、乌鸦、雁类、鹭类、鸻形目鸟类、小型的海鸥和猛禽以及少数鸡类3龄:鲣鸟、潜鸟、鸬鹚及一些大型的海鸥4-7龄:大型的雕类和鹳类及某些海鸟9-10龄:信天翁5、育雏:雏鸟分为早成雏和晚成雏。早成雏: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大多数地栖鸟类和游禽。晚成雏: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需由亲鸟衔虫饲喂,继续在巢内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三、鸟类的迁徙(migration)迁徙(migration):指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鸟类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进行定期、集群飞迁的习性。鸟类迁徙通常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具有定期和定向的特点根据鸟类是否进行迁徙,可将鸟类分为:1)留鸟(resident):终生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迁徙,如麻雀、喜鹊等。2)候鸟(migrant):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于繁殖区与越冬区域之间。根据候鸟在一地区的旅居情况,又可分为以下类型:(1)冬候鸟(winterresident):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翌年春季飞往北方繁殖,就该地区而言,称冬候鸟。如鸭科鸟类等。(2)夏候鸟(summerresident):夏季在某一地区繁殖,秋季离开到南方较温暖地区过冬,翌春又返回这一地区繁殖的候鸟。就该地区而言,称夏候鸟。如杜鹃、家燕等为我国的夏候鸟。3)旅鸟(traveler或migrant):

候鸟迁徙时,途中经过某一地区,不在此地区繁殖或越冬,这些种类就成为该地区的旅鸟。如旅经我国的黄胸鹀wú、某些鸻鹬yù类等。4)迷鸟(stragglerbird)在迁徙过程中,由于狂风或其它气候因子骤变,使其漂离通常的迁徙路径或栖息地偶然到异地的鸟类。如埃及雁偶见于北京,美洲鹤偶见于云南等。(一)迁徙的原因

鸟类迁徙是一种本能。多数人认为是对冬季不良食物条件的一种适应。北半球夏天日照长,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育雏条件;冬天食物缺乏,气候恶劣,鸟类为了生存,就不得不离开繁殖地,到南方越冬。这种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每年反复不断地发生,久而久之,就被保存在遗传记忆中,成为鸟类的本能,积极应对恶劣环境。(二)迁徙的诱因

包括生态因素和生理因素:春季光照增长,生殖腺发育,促使鸟向北迁飞秋季光照缩短,生殖腺萎缩,内分泌机能衰退,促使鸟类南返。实验证明,肾上腺分泌的皮质激素和脑下垂体分泌的催乳激素是与诱发迁徙直接相关。(三)迁徙定向

迁徙定向机制仍不清楚,有多种假设:1、视觉定向(visualorientation)

鸟类通过视觉器官来获得信息以进行定向。视觉信息包括太阳、星辰、月球及陆地标志等。1)陆标定向(landmarkorientation)

幼鸟跟随亲鸟迁徙的过程中,对观察到的地形有很强的记忆力。依据训练和记忆,获取迁徙路线。2)太阳定向(sunorientation)

白天飞行的鸟可以利用太阳来定向。3)星辰定向(Stellarorientation) 夜间飞行的鸟类利用星辰来定向2、非视觉定向(non-visualorientation)1)地磁场定向(geomagneticorientation)

鸟类通过感应地球磁场极性的方法进行定向的一种方式(阴天)。鸟类迁徙定向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可能多种机制共同作用,鸟类才能完成迁徙定向。第三节鸟纲的主要特征鸟类与爬行类的共同特征

鸟类是由古爬行动物进行而来,由于这种亲缘关系,两者有许多近似之处:1、皮肤缺乏皮肤腺,皮肤干燥。2、鸟类羽毛与爬行类的鳞片都是表皮角质层产物。3、头骨仅有一个枕髁和寰椎相关节。4、都是卵生的羊膜类,以尿囊作为胚胎的呼吸器官,尿液的主要成分是尿酸。鸟类具有比爬行类高级的进步性特征:1、恒定体温(38~45℃),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3、发达的神经和感官;4、完善的生殖行为,提高了子代的成活率。鸟类适应飞翔生活,具有一些特化性的特征:1、体型为流线型,体表被羽;2、前肢变为翼;3、骨骼轻而愈合,为气质骨;4、与肺相通的气囊为鸟类所特有。鸟类冬季保温机制1)寒冬季节,鸟羽蓬松,增强隔热效果2)鸟喙藏于羽毛下,减少呼吸道热量损失3)打冷颤产生热量4)脚部有逆流热量交换,阻止该处流失热量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保持体温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2)较高而恒定的体温能促进酶促反应进行。使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有利于避敌。3)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扩大活动分布范围。4)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丘脑下部,通过神经、内分泌活动完成协调。第四节鸟纲的分类鸟纲的分类特征

1.喙的形状与食性有关

尖锐,钩曲:食肉类,猛禽

扁平宽阔具缺刻:食鱼类

圆锥状:食种子

强直,端尖或有钩:鹳,鹤

喙短,基部寬阔:飞捕昆虫

2.翼形

圆翼:最外侧飞羽比内侧短,如黄鹂,秧鸡

尖翼:最外侧飞羽最长,如隼,雨燕,家燕

方翼:最外侧飞羽与内侧飞羽几乎等长,如八

哥,鹰鸟纲的分类特征

3.尾形

平尾:各尾羽等长,鹰

圆尾:中间尾与最长,其外侧尾羽依次稍短,尾部末端呈弧形,八哥

凸尾:中央尾羽最长,其外侧尾羽依次变短,尾部末端呈凸状伯劳

楔尾:中央尾羽最长,其外侧尾羽依次显著变短,尾部末端呈凸型,啄木鸟

凹尾:中央尾羽最短,其两侧尾羽逐渐延长,尾部末端中央呈凹状,沙燕

叉尾:中央尾羽最短其,两侧尾羽依次显著延长,尾部末端中央呈叉状,卷尾,燕等

铗尾:中央尾羽最短,两侧尾羽依次延长,最外侧两枚尾羽末端延长变尖呈,

尾部铗状,燕鸥鸟纲的分类特征

4.跗跖部角质鳞

盾状鳞:鳞片横列

网状鳞:鳞片呈鱼鳞状

靴状鳞:整片的纵鳞

5.趾的数目及排列方式

常态足:2,3,4指向前,1指向后

对趾足:2,3指向前,1,4指向后啄木鸟

异趾足:3,4指向前,1,2指向后咬鹃

并趾足:2,3,4指向前(2,3趾基部合并),1 指向后翠鸟

前趾足:四趾全向前雨燕鸟纲的分类特征

6.蹼足形

蹼足:前三指间有完全蹼相连,鸭

凹蹼足:前三指间有蹼相连,蹼中部凹入,燕鸥

全蹼足;四指间都有蹼相连,鸬鹚

半蹼足:仅趾基部有蹼相连,鹬

瓣蹼足:趾两侧具叶状瓣膜,鸊鷉

7.骨骼

龙骨突有无

裂腭形:左右颌腭突较小,在中央不合并而有裂缝,犁骨发达呈尖形。鸡鸽

索腭形:两侧颌腭突在中央合并,犁骨小,退化。

雁形目,鹳形目

雀腭形:两侧颌腭突在中央不合并,犁骨平截状。雀形目

蜥腭形:两侧颌腭突在中央不合并,犁骨2块。啄木鸟鸟纲分两亚纲,即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和今鸟亚纲(Neornithes)古鸟亚纲以始祖鸟为代表,距今1.4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化石今鸟亚纲包括白垩纪以来的一些化石鸟类以及现存鸟类,化石鸟类以黄昏鸟目和鱼鸟目为代表现存今鸟亚纲为3个总目,33目,约9700多种一、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1目1科(化石)始祖鸟目Archaeorpterygiformes始祖鸟科Archaeorpterygidae特征:具有牙齿,肋骨无钩状突,胸骨不具龙骨突,掌骨不愈合,前肢指端具爪,有极发达的尾骨。二、今鸟亚纲(Neornithes)1、齿颚总目(Odontognathae),上下颌有齿,全为化石。(1)黄昏鸟目(Hesperornithiformes)(2)鱼鸟目(Ichthyornithiformes)2、平胸总目(Ratitae)3、企鹅总目(Impennes)4、突胸总目(Carinatae)1、齿颚总目(Odontognathae)骨骼近似现代鸟类,但上、下颌具槽生齿。(1)黄昏鸟目Hesperornithiformes(2)鱼鸟目Ichthyornithiformes2、平胸总目(Ratitae)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适于奔走,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1)翼退化,无飞翔能力;(2)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3)锁骨退化或完全消失;(4)羽毛均匀分布,因无羽小钩而不形成羽片;(5)后肢强大,具2~3趾;(6)雄性具交配器;(7)分布仅限于南半球。代表动物有:鸵鸟、鸸鹋、几维等。3、企鹅总目(Impennes)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具有一系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1)前肢特化为鳍状,适于划水。(2)后肢短,靠近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3)具鳞片状羽毛,均匀分布于体表。(4)不能飞翔而适于游泳。水下潜水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5km。(5)骨骼内不充气。(6)分布局限在南半球。4、突胸总目(Carinatae)包括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分布遍及全球,总计约8500种以上。(1)翼发达,善于飞翔;(2)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3)气质骨;(5)锁骨V形,肋骨上具钩状突,有尾综骨;(7)正羽发达,羽小枝具钩;(8)有羽区和裸区之分;(9)大多不具交配器。我国突胸总目有24个目,常见的有19个目,我国共有鸟类1242余种。

现存鸟类分类一、平胸总目Ratitae或古颚总目Palaeognathe*1、鸵形目Struthionoformes2、美洲鸵鸟目Rheiformes3、澳洲鸵鸟目或食火鸡目Casuariiformes4、无翼鸟目Apterygiformes二、企鹅总目Impennes或楔翼总目Impennes*企鹅目Sphenisciformes三、突胸总目Carinathe或今颚总目Neognathae1、潜鸟目Gaviiformes2、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3、鹱(hù)形目Procellariiformes4、鹈形目Pelecaniformes5、鹳形目Ciconiiformes6、雁形目Anseriformes7、隼(sǔn

)形目Falconiformes8、鸡形目Galliformes9、鹤形目Gruifornes10、鸻(héng)形目Charadriiformes11、鸥形目Lariformes12、鸽形目Columbiformes13、鹦形目Psittaciformes14、鹃形目Cuculiformes15、鸮(xiāo

)形目Strigiformes16、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17、雨燕目Apodiformes

18、咬鹃目Trogoniformes19、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20、鴷(liè])形目Piciformes21、雀形目Psseriformes一、平胸总目Ratitae或古颚总目Palaeognathe*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适于奔走生活,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不具尾综骨和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1、鸵形目,非洲鸵鸟2、澳洲鸵鸟目1)鸸鹋科,鸸鹋鸵鸟有两个脚趾,鸸鹋有三个鸵鸟只有身上有毛,大腿和脖子都没有毛鸸鹋全身有毛,包括大腿和脖子非洲鸵鸟鸸鹋2)澳洲鸵鸟目,鹤鸵科,食火鸡(鹤鸵)头顶有高而侧扁的、呈半扇状的角质盔;头颈裸露部分主要为蓝色;颈侧和颈背为紫、红和橙色;前颈有2个鲜红色大肉垂;足具3趾,均向前;体被亮黑色发状羽

3、美洲鸵鸟目,美洲鸵鸟Rheaamericana后肢3趾(2,3,4趾)均向前。体形比非洲鸵鸟小,但翼较后者发达4、无翼鸟目,无翼鸟(几维)

生长着蓬松的柳叶状羽毛,柔软美丽,细软如绸;

翼完全退化,后肢短4趾(3前1后),擅长奔跑;

无锁骨,肱骨仅留痕迹;喙细长末端具鼻孔。二、企鹅总目或楔翼总目Impennes不会飞翔而擅长游泳和潜水的海洋鸟类。体羽呈鳞片状,均匀分布于体表,皮下脂肪发达骨骼沉重,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企鹅通常被当作是南极的象征,但企鹅最多的种类却分布在南温带,其中南大洋中的岛屿,南美洲和新西兰都比较多,在这里有6属13种企鹅营巢南极的特有种则只有帝企鹅,阿德利企鹅和南极企鹅三种1、企鹅科,

帝企鹅EmperorPenguinAptenodytesforsteri最大型、最漂亮的企鹅。身高一米以上,体重可超过40千克,南极特有种,是唯一在南极大陆沿岸一带过冬的鸟类,并在冬季繁殖,每次只产一枚卵,孵化时由雄企鹅将其放在两脚的蹼上并用肚皮盖住。孵卵期间,雄企鹅停止进食,完全靠脂肪维持生命,直到幼企鹅孵出,其体重可减轻1/3。孵化期约56天。

三、突胸总目Carinathe或今颚总目Neognathae有发达的龙骨突,气质骨,有尾综骨翼发达,体表分羽区及裸区,正羽发达,羽小枝上具小钩雄鸟大多不具交配器依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可分6个生态类群: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1、潜鸟目Gaviiformes体羽紧密,大多背黑腹白;喙长而尖,适合捕食小鱼虾

;腿短而后移,既擅长潜水又不失去飞翔能力,但在陆地上走路则很笨拙

,前3趾间具蹼。1科。黑喉潜鸟Gaviaarctica颏、喉、前颈黑色,上背两侧和肩部有呈瓦片状排列的长方形白斑。2、鸊pì鷉tī目Podicipediformes羽毛松软如丝,头部有时具羽冠或皱领;嘴细直而尖;体羽多为灰、褐色,翅短圆,尾羽均为短小绒羽;脚位于体的後部,跗骨侧扁,前趾各具瓣状蹼;早成性,繁殖编织浮巢。1)凤头鸊鷉Podicepscristatus:从嘴角到眼睛长着一条黑线;头后面长出两撮小辫一样的黑色羽毛,颈部有像小斗蓬一样的翎领。3、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又称管鼻目,善飞的大中型海鸟。喙直长,由多个角质片构成,上喙先端具钩;在嘴上有两个管,鹱形目的鸟用它们来排除它们喝海水时喝入的盐;脚上都有蹼,後脚趾退化或完全消失。许多鹱形目的鸟几乎已经不能在陆地上行走。(1)信天翁科Diomedeidae

鼻管位于嘴峰两侧,向前开口不合并。王信天翁(Diomedeaepomophora),长可达1米以上,翼幅展2.5米以上4、鹈形目Pelecaniformes大型海洋性鸟类。4趾间具一完整蹼膜(全蹼),为全蹼型。嘴强大具钩,具发达的喉囊以适应食鱼的习性。1)鹈鹕科Pelecanidae,斑嘴鹈鹕Pelecanusphilippensis,

体形大,中央尾羽不延长。喙长而宽大,有蓝黑色斑点,上喙尖端呈钩状,下喙具有发达的暗紫色皮肤质喉囊。2)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carbo体形中等,喙侧扁,喉囊小仅在喙基部。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趾间有蹼相连,善于游泳和潜水,单独或结群在水中捕鱼。3)军舰鸟科Fregatidae,小军舰鸟Fregataminor

趾间蹼成深凹状,尾叉形。跗跖部短,被羽。爪长弯曲,中趾爪内侧有栉状物。颏、喉、喉囊裸露皮肤洋红色,嘴黑灰色,脚黑色,5、鹳形目Ciconiiformes大中型涉禽。嘴、颈及腿均长。胫部裸露。趾细长,4趾在同一平面上(与鹤类不同)。1)鹳科Ciconiidae

中趾爪内侧不具栉状突,飞行时颈直伸脚直伸。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嘴长而粗壮,十分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眼睛周围、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腿、脚甚长,为鲜红色2)鹭科Ardeidae

中趾爪内侧具栉状突,飞行时颈成“S”状,脚向后直伸。

白鹭Egrettagarzetta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繁殖羽纯白;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suō状羽苍鹭Ardacinerea,雄鸟头顶中央和颈白色,头顶两侧和枕部黑色;羽冠由4根细长的羽毛形成,分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状若辫子,黑色;前颈中部有2-3列纵行黑斑,颈的基部有呈披针形的灰白色长羽披散在胸前;眼先裸露部分黄绿色,嘴黄色,跗蹠和趾黄褐色或深棕色,爪黑色。3、鹮科Threskionithidae

中型涉禽,头全部或部分裸出,嘴细长向下弯曲,尖端成匙状或圆锥状,嘴峰两侧有长形鼻沟,鼻孔位于基部。跗跖部具网状鳞。朱鹮Nipponianippon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性格温顺,中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6、雁形目Anseriformes大中型游禽。嘴扁,边缘具有梳状板(锯齿形缺刻

),嘴端具加厚的“嘴甲”。前3趾间具蹼。尾脂腺发达。雄鸟具交配器。

1)鸭科Anatidae大天鹅Cygnuscygnus,又叫白天鹅、鹄全身洁白,嘴基黄斑沿嘴两侧延伸至鼻孔前,嘴端黑色;脚上有黑色的蹼,游泳前进时,腿和脚折迭在一起;向后推水时,脚上的蹼全部张开鸳鸯Aixgalericulata似野鸭,体形较小;嘴扁,颈长,趾间有蹼。雄:羽色绚丽,头后有铜赤、紫、绿等色羽冠;最内一枚飞羽内翈栗黄扩大直立成帆状饰羽。嘴红色,脚黄色。雌:体稍小,羽毛苍褐色,嘴灰黑色。眼周及眼后纹白色,无冠羽及饰羽。绿头鸭(大麻鸭、红腿鸭)Anasplatyrhynchos雌鸭:有深色的贯眼纹背面黑褐色并杂以浅棕红色的宽边;腹面暖棕红色,且散布褐色斑点,尾羽不卷曲。雄鸭:头和颈呈绿色而带金属光泽,上体大都暗灰褐色,下体灰白;白色的颈环分隔着黑绿色的头和栗色的胸部,翼镜紫色;尾羽白色,正中4枚黑色,其末端上曲如钧。7、隼形目Falconiformes肉食性猛禽,嘴尖锐钩曲,爪锐利。喙基被腊膜,腺胃发达,视力敏锐,晚成鸟。(1)鹰科Accipitridae,中、大型猛禽。上缘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翅宽圆而钝,善于在高空持久盘旋翱翔金鵰Aquilachrysaetos头顶黑褐色,后头至后颈羽毛尖长,呈柳叶状,羽基暗赤褐色,羽端金黄色;嘴端部黑色,基部蓝褐色或蓝灰色

白头海雕(Haliaeetusleucocephalus)白头海雕为北美洲所特有,成年鸟的眼、嘴和脚为淡黄色;头、颈和尾部的羽毛为白色,身体其他部位的羽毛为暗褐色,十分雄壮美丽。秃鹫Aegypiusmonachus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成年秃鹫头部为褐色绒羽,后头羽色稍淡,颈裸出,呈铅蓝色,皱领白褐色;秃鹫脖子的基部长了一圈比较长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样,可以防止食尸时弄脏身上的羽毛。(2)隼科Falconidae,中、小型猛禽,喙较短,侧方有齿突。翅稍长而狭尖,飞行快速,善于在飞行中追捕猎物

红隼Falcotinnunculus蓝灰色,先端黑色附蹠和趾深黄色,爪黑色;眼睛的下面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尾羽的形状呈凸尾状猎隼Falcocherrug

前额、眼先白色,头顶褐色具肉桂色纵纹,眉纹白色,后颈、颈侧乳白色。

眼下有一显著黑暗纹,上体暗褐色,下体白色具淡黄色斑点。猎隼主要以中小型鸟类、野兔、鼠类等动物为食,对控制草原鼠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8、鸡形目(Galliformes)体形似家鸡。大多雌雄异型,

雄性羽毛多彩而艳丽,雌性羽色黯淡。两翅短圆,不善远飞,腿脚健壮,善奔走,陆禽,体形较大种的统称为“鸡”,体形较小的一些种类称为“鹑”。

松鸡科Tetraonidae,中、大型鸡类。喙较短,鼻孔被羽,雄鸟无距。跗跖全部或局部被羽,适应寒冷生活。分布于古北界的高纬度地带。雉科Phasianidae,小到大型鸡类。喙粗而强,鼻孔不被羽,雄鸟多具距,跗跖多不被羽。世界性分布。柳雷鸟Lagopuslagopus

中等体型的鸟,翅短圆,冬季跗蹠被羽到趾,夏季趾均裸露,仅具短而不规则的毛。雌雄的冬羽均为白色,其他季节体羽多变,但大都为栗棕色或棕黄色。(1)松鸡科Tetraonidae(2)雉科Phasianidae绿孔雀Pavomuticus

蓝孔雀Pavocristatus绿孔雀的腿、颈和翎羽较长,雌雄都有闪烁的金属光泽,由紫、黄、蓝、绿多种颜色构成的眼状斑纹蓝孔雀同种异性差异很大,雄性体的蓝孔雀颈部、胸部和腹部呈灿烂的蓝色,眼状斑由紫、蓝、黄、红等构成白鹇Lophuranycthemera又名银鸡。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羽冠和下体都是灰蓝色。雌鸟:全身呈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雄鸟:头顶上生长着乌黑发亮的羽冠,羽冠的两侧长着一对钴蓝色的肉质角,精巧而美丽,这就是“角雉”名称的由来。项下还生有一块图案奇特的肉裙,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胸、腹部体羽都是深栗红色,上面布满了圆圆的灰色眼状斑。Babycrying/sound/temminck039s-tragopan-tragopan-temminckii/3-calls-made-whilst-standing-about-roost-chinese-nam

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褐马鸡Crossoptilonmantschuricum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宛如一块洁白的小围嘴;褐马鸡整个尾羽向后翘起、形似竖琴,披散时又像马尾。环颈雉Phasianuscolchicus,野鸡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羽色华丽,尾羽长而有横斑。头顶棕褐色眉纹白色,耳羽蓝黑色,颈部有一黑色横带延伸到颈侧与喉部的黑色相连,具金属光泽,此环下有1白色环带延伸到前颈形成一完整颈环。雌鸟: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9、鹤形目Gruifornes体型大小不等的涉禽。腿、颈、喙多较长,脚趾一般细长,后趾不发达或完全退化,存在时位置亦较高,4趾不在一平面上。1)鹤科Gruidae丹顶鹤Grusjaponensis具备鹤类的特征,即三长——嘴长、颈长、腿长;自颊、喉、颈黑色,初级飞羽及尾白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

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也叫仙鹤。2)鸨科Otidae大鸨Otistarda大型地栖鸟类,足具三趾;雄性颏、喉及嘴角有细长的白色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雌性无须状羽;头颈及前胸深灰色,背部淡棕色有黑色横条纹;中央尾羽栗棕色,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干旱草原。

3)秧鸡科Rallidae白胸苦恶鸟(白胸秧鸡)Anaurornisphoenicurus

中型涉禽,在芦苇或水草丛中潜行;体暗石板灰色,两颊、喉以至胸、腹均为白色,与上体形成黑白分明的对照;下腹和尾下覆羽栗红色。

10、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涉禽,多为中小型鸟类,种类多。嘴细而直,后趾小或缺。

1)鸻科Charadriidae

嘴短而直,鼻沟长,跗跖细长,后趾小或缺,趾间无蹼。金眶鸻Charadriusdubius额基和头顶前部绒黑色;眼先、眼周和眼后耳区黑色,并与额基和头顶前部黑色相连;眼睑四周金黄色;后颈具一白色环带,向下与颏、喉部白色相连。

2)鹬科Scolopacidae 嘴细长,或长直,或向上弯曲,或向下弯曲,鼻沟较长,超过上嘴之半。 脚细长,跗跖前缘被盾状鳞。多四趾,无蹼或趾基微具蹼膜。

中杓鹬Numeniusphaeopus具黑色顶纹,嘴长而下弯,约头长1.5倍;背黑褐色,羽缘淡黄色;尾羽褐色,有黑褐色横斑。3)燕鸻科Glareolidae

嘴短而宽,尖端较窄微向下弯曲,鼻孔多少被膜位于嘴基凹处。 叉尾或近平尾。脚短,跗跖被盾状鳞,后趾发达且位置高,外趾与中趾间具微蹼,中爪具栉缘

燕鸻Glareolamaldivarum体褐色,腰白色;喉部和上胸淡灰而带1条黑色半环;叉尾,翅长而尖,飞行似燕。11、鸥形目Lariformes 海洋性鸟类,体羽大多为银灰色。前3趾间具蹼。翼尖长善飞。嘴细而侧扁;尾短圆或长而呈叉状;脚短。1)鸥科Laridae

喙尖直或尖端微向下钩曲,鼻孔裸露,翼长而尖,折合时一般超过尾端,尾长,多为圆尾或叉形尾。前3趾尖具蹼,后肢短小,位高。银鸥Larusargentatus夏羽头、颈和下体纯白色,背与翼上银灰色;嘴黄色,下嘴尖端有红色斑点;脚和趾为红色,爪黑色,但趾间的蹼不呈深凹状红嘴鸥Larusridibundus体型大小与鸽子相似,俗称“水鸽子”;身体大部分为白色,嘴及脚红色,嘴尖端呈黑褐色;眼后具黑色斑点(冬季)。12、鸽形目Columbiformes 树栖或陆栖生活。喙短基部具腊膜。翼发达善飞翔。尾圆形。腿短健。四趾在同一平面或缺后趾。胫全被羽,嗉囊发达,雏鸟为晚成鸟。1)鸠鸽科Columbidae

嘴基有由软皮肤形成的蜡膜。尾圆形或楔形。四趾在同一平面上。

珠颈斑鸠Streptopeliachinensis头为鸽灰色,上体大都褐色,下体粉红色;后颈有宽阔的黑色,其上满布以白色细小斑点形成的领斑;嘴暗褐色,脚红色。尾甚长。/video/spotted-dove-streptopelia-chinensis/bird-singing-preening2)沙鸡科Pteroclididae 嘴基无软膜。中央1对尾羽特别延长。脚三趾,后趾缺,跗跖及趾全被羽。

毛腿沙鸡Syrrhaptesparadoxus尾甚长而尖,翅亦尖长;沙色,上体具浓密黑色杂点,脸侧有橙黄色斑纹,眼周浅蓝;腹部具特征性的黑色斑块.13、鹦形目Psittaciformes攀禽,对趾型(1、4趾向后,2、3趾向前),适合抓握。喙粗短,上嘴与头骨间具有可动关节,嘴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1)鹦鹉科Psittacidae绯胸鹦鹉Psittaculaalexandri前额有1黑带沿两侧伸至眼后,

下嘴基部两侧各有1黑色宽带斑向后伸至颈侧;羽色大体为上绿下红,上嘴弯曲,呈珊瑚红色,下嘴褐色,嘴的先端为象牙色;脚呈暗黄绿色或石板黄色;雌鸟上、下嘴都是黑褐色费氏情侣鹦鹉Agapornisfischeri,亦称牡丹鹦鹉、爱情鸟

体为绿色,额头、鸟喙和眼睛之间、脸颊、喉咙为橘红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宽的白眼圈。14、鹃形目Cuculiformes攀禽,对趾型,翅尖长,嘴形稍粗厚,微向下曲,但不具钩。雏鸟晚成性,有一些种类具巢寄生性。1)杜鹃科Cuculidae,身体细长,尾长,腿强壮。大多数住在森林里,以食昆虫为生四声杜鹃Cuculusmicropterus尾灰并具黑色次端斑;胸腹部的黑色横斑纹较粗(宽约3~4毫米),斑纹相距也较远;连叫四声一停,叫声似“割麦割谷”;。/video/indian-cuckoo-cuculus-micropterus/adult-male-singing-tree-close-road大杜鹃(Cuculuscanorus;cuckoo)大杜鹃雄鸟上体纯暗灰色;两翅暗褐,翅缘白而杂以褐斑;尾黑,先端缀白;中央尾羽沿着羽干的两侧有白色细点;胸腹部的黑色横斑纹较狭(宽仅1~2毫米),彼此相距较近;连叫两声一停,叫声似“布谷”,故又称布谷鸟;寄生性繁殖,义亲为大苇莺。/video/common-cuckoo-cuculus-canorus/male-singing-perched-dead-tree2)鸦鹃科Centropdidae羽毛蓬松,头羽的羽干坚硬如刺,嘴强壮且向下弯曲,翅短,尾长而呈凸尾。飞行力弱,后趾的爪特形延长而直。褐翅鸦鹃(大毛鸡)Centropussinensis黑色的嘴较为粗厚;尾羽呈长而宽的凸状;两翅和肩为栗褐色,其余为黑色;头、颈和胸部闪耀紫蓝色的光泽,胸、腹、尾部等逐渐转为绿色的光泽。15、鸮xiāo形目Strigiformes夜行性猛禽,两眼大而向前,眼周有放射状细羽构成“面盘”;喙坚强而钩曲,基部具腊膜;耳孔大,听觉敏锐,耳羽发达;脚强健,跗跖部被羽。第四趾能前后转动,爪强锐内弯;俗称猫头鹰,在夜间发出“凄厉”的鸣声。(1)草鸮科Tytonidae面盘呈心形草鸮(猴面鹰)Tytocopensis面盘辉棕色;脸及胸部的皮黄色色彩甚深,上体深褐;尾色较淡几乎为白色,有4道显著黑色横斑。2)鴟chī鸮科Strigidae,头骨宽大,腿较短,面盘圆形似猫,部分种类有耳状羽毛,有些种类面盘不显著或缺失。

长耳鸮Asiootus耳状羽很长,高高树立在头顶,非常显眼;长耳鸮的面盘上,双眼之间的羽毛白色,形成一个大大的白色“X”;上体棕黄色,密布粗的黑色羽干纹;下体黑色羽干纹具树枝样分支;跗跖部被棕黄色羽。雪鸮Nycteascandiaca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雪鸮通体几乎纯白色,体羽端部近黑色;在头顶、背部、双翅、下腹遍布黑色扇形斑点;无其他鸮类常见的耳状羽16、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夜行性攀禽,喙短而宽,口裂极大,有发达的口须,适应飞捕昆虫,并趾足,中爪具栉状缘。

1)夜莺科Caprimulgidae普通夜鹰Caprimulgusindicus通体几乎全为暗褐斑杂状,喉具白斑;栖息时,身体主轴与树枝平行,伏贴在树上,故有“贴树皮”之称。17、雨燕目Apodidae小型攀禽,翅尖长,腿短而弱,前趾型(四趾向前),尾多为叉形。喙短基部宽阔。唾液腺发达。1)雨燕科Apodidae小白腰雨燕Apusaffinis喉及腰白色,尾为凹型非叉型,几乎为平切。金丝燕Collocalia

spp羽色上体呈褐至黑色,带金丝光泽,下体灰白或纯白;有非常发达的舌下腺,能分泌出很多有粘胶性的唾液,这是做窝(燕窝)的主要材料。2)蜂鸟科Trochilidae,体强,肌肉强健;翅桨片状,甚长,能敏捷地上下飞、侧飞和倒飞,还能原位不动地停留在花前取食花蜜和昆虫;行时两翅振动发出嗡嗡声而得名;体羽稀疏,外表鳞片状,常显金属光泽;嘴细长而直,有的下曲,个别种类向上弯曲;舌伸缩自如.吸蜜蜂鸟

Mellisugahelenae

世界上最小的鸟,世界上最小的温血动物,体重只有2克;蜂鸟的羽毛一般为蓝色或绿色,下体较淡;喙是一根细针,舌头是一根纤细的线;它的眼睛像两个闪光的黑点;它翅上的羽毛非常轻薄,好像是透明的。18、咬鹃目T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