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静止气象卫星热带气旋定强技术方法_第1页
2024静止气象卫星热带气旋定强技术方法_第2页
2024静止气象卫星热带气旋定强技术方法_第3页
2024静止气象卫星热带气旋定强技术方法_第4页
2024静止气象卫星热带气旋定强技术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静止气象卫星热带气旋定强技术方法II目次112语定义 13据要求 24带旋型类法 35见图热气强技方法 36强外像带定强术法 87时度数热旋等级 13附录A(料附)FY-2D/E/F/G/H静气星VISSR道数 14附录B(料附)FY-4A静气卫星AGRI通道数 15附录C(料附)MTSAT-2止象星JAMI通参数 16附录D(料附)Himawari止象星AHI通参数 17附录E(范附)10°对螺线板 18附录F(范附)红外段度强示围及语 19参考献 20PAGEPAGE21静止气象卫星热带气旋定强技术方法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静止气象卫星进行热带气旋定强的方法和流程。本标准适用于热带气旋定强业务和科研。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热带气旋云系中心tropicalcyclonecloudsystemcenter;CSC描述热带气旋云系或涡旋的环流中心。2.2热带气旋资料T指数dataTnumber;DT根据4中云型分类进行云特征测量得到的估计值来描述热带气旋强度的指数。注:其值介于1.0至8.0之间。2.3眼指数eyenumber;E-no测量台风眼嵌入在热带气旋云系中的距离及周围环绕温度得到的估算值来描述眼型热带气旋(见4c))强度的指数。注:其值介于3.0至7.5之间。2.4眼调整指数eyeadjustmentnumber;E-adj描述眼型热带气旋眼清晰度、大小、结构等特征的指数,是在E-no基础上进行的增减计算。注:其值介于-1.0至1.0之间。2.5中心特征指数centralfeaturenumber;CFE-no与E-adjCSC注:其值介于2.0至7.5之间。2.6云带特征指数bandingfeaturenumber;BF以环绕热带气旋云系中心云带宽度和螺旋度的特征来描述热带气旋外围云系强度的指数。注:其值介于0至2.0之间。2.7热带气旋模式期望T指数modelexpectedTnumber;MET根据当时和24小时前卫星云图上热带气旋中心特征变化以及环绕中心密蔽云区或云带的变化特征对比确定的热带气旋发展趋势,在24小时前的最终T指数的基础上加上24小时的变化趋势,分为快速加强或减弱(D+/W+)、正常发展或减弱(D/W)和缓慢发展或减弱(D-/W-)来估计当前热带气旋强度的指数。注:其值介于1.0至8.0之间。2.8云型T指数patternTnumber;PT描述热带气旋强度的指数,根据4中云型分类并对照查找表(见表9和表16),在当前MET对应指数相邻左(右)栏中选出与当时热带气旋云型吻合度最高的图像,查找表中对应的指数即为估算结果。注:其值介于1.0与7.0之间。2.9最终T指数finalTnumber;FT根据云系特征的清晰程度,在DT、MET和PT之间进行选择,并遵循一定的约束条件最终确定的描述热带气旋强度的指数。注:其值介于1.0至8.0之间。2.10现时强度指数currentintensitynumber;CI在FTFTDvorak注:其值介于1.0至8.0之间。2.11热带旋级 gradeoftropicalcyclone我国预报责任区内热带气旋强度的等级。注: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应来自于装载有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的静止气象卫星,例如我国第一代风云二号气象卫星(MTSAT-2)和第二代葵花(Himawari)卫星等。这些卫星搭载的仪器为FY-2卫星可见光-红外自旋扫描辐射计(FY-2/VISSR))、FY-4A卫星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FY-4A/AGRI)、日本MTSAT-2卫星卫星成像仪(MTSAT-2/JAMI)Himawari(Himawari/AHI)A~D)。各0.6μm11μm(BD)(curvedbandpattern;CBpattern)(shearpattern;Spattern)眼型(eyepattern;Epattern)CSC(centraldenseovercastpattern;CDOpattern)(embeddedcenterpattern;ECpattern)CSC(CDO)(centralcoldcoverpattern;CCCpattern)203K60CDOpatternECpattern利用可见光图像进行热带气旋定强,技术流程见图1。本标准仅规定该技术流程中的第2至第9步骤。尽可能利用下面的云型进行分析,然后转到步骤3开始确定CSC将云系中心定在弯曲云线或云带的汇聚点上,尽可能利用下面的云型进行分析,然后转到步骤3开始确定CSC将云系中心定在弯曲云线或云带的汇聚点上,对于初始发展的扰动将FT确定为1.0。当系统云型与2A至2D的云型不相符时,进行步骤3、4、5、6。若有必要时,可根据提示回到步骤2。2当系统云型与2A至2D的云型不相符时,进行步骤3、4、5、6。若有必要时,可根据提示回到步骤2。眼调整指数(E-adj):眼调整指数(E-adj):弯曲云带型使用10对数螺旋线板,以0.1环为单位分析缠绕弧度数眼形状特征E-adj弯曲云带型使用10对数螺旋线板,以0.1环为单位分析缠绕弧度数眼形状特征E-adj不清晰或破碎的眼当E-no≤4.5,E-adj=-0.5当E-no≥5.0:E-adj=-1.0大眼(眼直径大于30nmi或56km)圆而清晰的眼:调整E一律小于等于6.0,E-adj根据E的调整幅度确定大而碎的眼:调整E-no使得值一律小于等于5.0,E-adj根据E-no的调整幅度确定在光滑密CDO内清晰的眼当DT确定后,若DT<MET(MET的计算见5.3),且MET≥6.0,眼指数E-no0.5或者1.0[0.2,0.35][0.4,0.55][0.6,0.75][0.8,1.0][1.05,1.3][1.35,1.70]对于非常宽或长的弯曲云带,要借助2C眼型带状眼部分进行分析切变型测量CSC与CDO边界的距离(单位为nmile切变型测量CSC与CDO边界的距离(单位为nmile)DT1.50.5 DT2.5 DT3.0

DT4.0 DT4.5CSC与CDO边界距离:>90,DT=1.0;[60,90],DT=1.5;[45,60),DT=2.0;[30,45),DT=2.5;<30,DT=3.0过去24小时MET等于2.0?眼型过去24小时MET等于2.0?眼型最近距离°>11(0.75,1)0.75(0.5,0.75)0.5(0.25,0.5)0.25带状眼平均宽度°————————1.25(0.75,1.25)0.75(0.25,0.75)0.25是E7.0E6.0E5.5E5.0E4.5E4.0E3.5E3.0 E5.0E4.5E4.0E3.5E3.0E7.0E6.0E5.5E5.0E4.5E4.0E3.5E3.0 E5.0E4.5E4.0E3.5E3.0以此类推是[1,1.5]>1.50.75(0.75,1.25)1.25(1.25,1.75)1.75(1.75,2.25]>2.25直径°不规则规则边界眼指数是否需要调整?E-noE-adj=CF步骤2A或4直径是否大于0.75°中心密蔽云区型测量CDO直径(经纬度)直径是否大于0.75°中心密蔽云区型测量CDO直径(经纬度)否步骤2A或4CF5.0 CF4.5步骤2A或4

CF4.0

CF3.5

CF3.0

CF2.0CF3.0CF2.0云带特征指数(BF):CF确定之后CFBF=DT云带特征指数(BF):CF确定之后CFBF=DT中心冷云盖型确定规则:(1)当过去的T≤3.0时,维持模式趋势12持不变;(2)当过去的T≥3.5时,保持T不变;(3)它作为最终T指数,然后转到第9步。确定模式期望指数(MET)确定系统过去24小时的变化趋势:通常根据CSC或眼的特征变化以及围绕CSC的中心密闭云区的变化情形来确定系统是发展、减弱,还是不变。可见光云图上不同热带气旋云系型态对应的云型指数(PT)PT1.5±0.5确定模式期望指数(MET)确定系统过去24小时的变化趋势:通常根据CSC或眼的特征变化以及围绕CSC的中心密闭云区的变化情形来确定系统是发展、减弱,还是不变。可见光云图上不同热带气旋云系型态对应的云型指数(PT)PT1.5±0.52.53.54.05.06.0弯曲云带型中心密蔽云区型/眼型切变型确定云型指数(PT)选择与MET对应的一栏或左右相邻的两栏与当前热带气旋的云型特征比对:(1)若云型特征与MET确定云型指数(PT)选择与MET对应的一栏或左右相邻的两栏与当前热带气旋的云型特征比对:(1)若云型特征与MET对应一栏匹配时,以MET作为当前热带气旋的PT;(2)若与MET对应一栏相邻的右(左)栏匹配时,则在MET上加上(减去)0.5作为当前热带气旋的PT。确定现时强度指数(CI)热带气旋无减弱或重新发展的迹象时,CI=FT;刚开始减弱的12小时内,CI减弱,减弱幅度较小,CI=FT+1.0,确定现时强度指数(CI)热带气旋无减弱或重新发展的迹象时,CI=FT;刚开始减弱的12小时内,CI减弱,减弱幅度较小,CI=FT+1.0,CI=FT+0.5;重新加强且FT小于等于上一定强时次的CI时,CI保持不变。24小时预报除非系统的云型结构和环境条件出现明显有利于或不利于其强度发展的迹象,一般均用CI指数过去24小时的变化趋势做出强度的外推预报。最终T指数(FT)约束原则首次分析时的FT必须为1.0或者1.5;系统最初发展的48小时内,夜间不能减小FT;首次分析FT为1.0以后的24小时内,FT必须≤2.5;当FT<4.0时,6小时变化不能超过0.5;当FT≥4.0时,6小时变化不能超过1.0,12小时变化不能超过1.5,18小时变化不能超过2.0,24小时变化不能超过2.5;FT必须等于MET1.0。最终T指数(FT)选择原则步骤2分析的DT作为FT;云型特征不清晰时,且进行了模式期望指数调整时,使用PT;其它的情况下,使用MET。若中心逗点云系非常小(<2.5°)时,从PT中减去1.0若中心逗点云系非常小(<2.5°)时,从PT中减去1.078 9 10图1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图像的热带气旋定强技术流程图热带气旋资料T(DT)DT估算围绕CSC的弯曲云带的弧状范围,以弧度数确定DT。分为两步:第一步:画出弯曲云带轴线,轴线与云带的内边界平行。第二步:将10°对数螺旋线板(见附录E中图E.1)套在弯曲云带轴线上,将以0.1环为单位的螺旋缠绕弧度数,对照表1转换成DT。表1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图像的弯曲云带型热带气旋DT查找表缠绕弧度数[0.2,0.35][0.4,0.55][0.6,0.75][0.8,1.0][1.05,1.3][1.35,1.70]DT1.5±0.52.53.03.54.04.5DT测量CSC与CDO边界的最短距离,对照表2转换成DT。表2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图像的切变型热带气旋DT查找表CSC与CDO边界的最短距离nmile>90[60,90][45,60)[30,45)<30DT1.01.52.02.53.0DT2ME.(M5.3DTCDO距离;若为带状眼,测量眼区云带的平均宽度,对照表3换算成E-no。第二步:对照表4计算E-adj。第三步:计算E-no与E-adj之和,其结果为CF。CSC5BFCF与BFDT表3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图像的E-no查找表最近距离>11(0.75,0.75(0.5,0.5(0.25,0.25带状眼(经纬1)0.75)0.5)度°)平均宽度(经纬度°)————————1.25(0.75,1.25)0.75(0.25,0.75)0.25E-no7.06.05.55.04.54.03.53.05.04.54.03.53.0表4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图像的E-adj查找表 眼形状特征E-adj眼形状特征E-adj不清晰或破碎的眼当E-no≤4.5:E-adj=-0.5当E-no≥5.0:E-adj=-1.0大眼(眼直径大于30nmi或56km)E-no6.0,E-adjE-noE-no5.0,E-adjE-no定位于光滑CDO内清晰的眼DTDT<MET(METMET≥6.0E-no0.5者1.0表5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图像的BF查找表宽度要求:0.5经纬度宽度要求:1.0经纬度BF+0.5+1.0+1.5+2.0分为如下三个步骤获得:第一步:判断CDO直径是否大于0.75°,是则继续测量CDO密实云区的直径,对照表6计算中心特征指数CF。表6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图像的CF查找表CDO边界规则不规则CDO直径(经纬度)°>2.25(1.75,2.25]1.75(1.25,1.75)1.25(0.75,1.25)0.75>1.5[1,1.5]CF5.04.54.03.53.02.52.03.02.0第二步:计算云带特征指数BF。方法同5.2.3中的第四步。第三步:计算CF与BF之和,其结果为DT。DT参考上一个定强时次的DT,在云系没有出现发展或者减弱特征之前(变化趋势判断见5.3),维持上一定强时次的DT,之后直接利用5.5中选择和约束原则确定最终T指数。a)当过去的台风强度指数(T)小于等于3.0时,维持模式趋势12小时,然后保持不变;b)当过去的T≥3.5时,保持T不变;c)将它作为最终T指数,然后转到第9步。模式期望T(MET)MET2424MET(D)(W)(S)的(D+/W+或D/W表7MET24小时变化趋势快速增强/减弱正常增强/减弱缓慢增强/减弱稳定标识符号D+/W+D/WD-/W-S当前MET在过去MET基础上+1.5/-1.5+1.0/-1.0+0.5/-0.50表8MET增强(D:Developing)减弱(W:Weakening)稳定(S:Steady)CSC附近对流增强CDO变大或变冷CSC附近对流减弱CDO变小或变暖CSC附近对流无明显变化主云带或环绕CDO云带增大或增多主云带或环绕CDO云带减小或减少发展和减弱特征同时出现眼形成、眼区变暖、眼区变清晰眼消失、眼区变冷、眼区清晰度减小T≥3.5的TC出现冷云盖TC12以上外露的CSC靠近对流云区CSCCSC-CSC附近低云卷曲度增大CSC附近低云卷曲度减小-云型T(PT)9PTPTMET的订METMET±0.5。表9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图像的PT查找表PT1.5±0.52.53.54.05.06.0弯曲云带型中心密蔽云区型/眼型切变型最终T(FT)选择原则如下:,FT=DT;PT,FT=PT;c)PT,FT=MET约束原则如下:FT1.01.5;48(2005)减小FT;在FT=1.024FT2.5;d)当FT<4.060.5;当FT≥4.0时,6小时的变化量不能超过1.0,1.5,2.0,24小时变化量不能超过2.5(若出现快速增强,经过研判可打破该约束);e)FT应在MET1.0范围内。(CI)在FT的基础上,根据以下限定规则得到:CI=FT;12,CICI=FT+1.0,CI=FT+0.5FTCICI利用增强红外图像进行热带气旋定强,技术流程如图2所示。本标准仅规定了该技术流程中的第2至第9步骤。将云系中心定在弯曲云线或云带的汇聚点上,对于初始发展的扰动将FT指数确定为1.0。开始确定CSC将云系中心定在弯曲云线或云带的汇聚点上,对于初始发展的扰动将FT指数确定为1.0。开始确定CSC缩写灰度温度范围英文中文WMGwarmmediumgray暖中灰9COWoffwhite灰白9C~30CDGdarkgray深灰31C~41CMGmediumgray中灰42C~53CLGlightgray浅灰54C~63CBblack黑64C~69CWwhite白70C~75CCMGcoldmediumgray冷中灰76C~80CCDGcolddarkgray冷黑灰≤81C1当系统云型与2A至2E的云型不相符时,进行步骤3、4、5、6。若有必要时,可根据提示回到步骤2。云型进行分析,然后转到步骤32当系统云型与2A至2E的云型不相符时,进行步骤3、4、5、6。若有必要时,可根据提示回到步骤2。云型进行分析,然后转到步骤3切变型测量CSC与增强红外图像中DG灰度值的密蔽云区的距离。弯曲云带型使用10°线板,以0.1环为数。[0.2,0.35][0.4,0.55][0.6,0.75][0.8,1.0]云带为白色时,DT加切变型测量CSC与增强红外图像中DG灰度值的密蔽云区的距离。弯曲云带型使用10°线板,以0.1环为数。[0.2,0.35][0.4,0.55][0.6,0.75][0.8,1.0]云带为白色时,DT加0.51.02C眼型分析距深灰1.25<75海里距深灰0.75<45海里距深灰0.5<30海里嵌入深灰0.33<20海里环绕眼区温度眼区温度WMGOWDGMGLGBWOW00.5DG000.5MG0000.5LG0.50000.5B1.00.50000.5W1.00.50.5001.01.0CMG1.00.50.5000.51.02B DT1.50.5 DT2.5 DT3.0 DT3.5过去24小时MET于等于2.0?眼指数是否需要调整?E-noE-adj=CF过去24小时MET于等于2.0?眼指数是否需要调整?E-noE-adj=CF眼型眼调整指数(E-adj):对大眼(large或长环形眼(elongatedeye),使用对角线右侧的E-adj调整值;对于E-no≥4.5的长环形眼(elongatedeye),即使没有眼调整减除值,也需将E-adj减去0.5。最小宽度30303024241818nmile0.50.50.50.40.40.30.3°经纬度周围灰度CMGWBLGMGDGOWBD曲线2C 步骤2A或4否 E-no=6.5时为E6.5,步骤2A或4E6.5E6.0E5.5E5.0E4.5E4.5E4.0以此类推步骤2A或4过去12小时FT是否≥3.5?云带特征指数等于多少?CF步骤2A或4过去12小时FT是否≥3.5?云带特征指数等于多少?CFBF=DT嵌入中心型CSC位于CDO一个定强时次的FT≥3.5。尾云带,且同时满足DT<MET与CF>4.0,进行BF指数调整。云带特征指数(BF):长度至少达到热带气旋环流的1/4环;尾云带为MG或更冷;存在DG或更暖的暖云楔;暖云楔顶点与尾云带末端段到末端的垂直距离的1/2。若≥1/2,BF=0.5(图a、b);若≥2/3,BF=1.0(图c)。最小距离363630302424nmi0.60.60.50.50.40.4°经纬度周围灰度白或更冷BLGMGDGOWBD曲线2E否 CF5 CF5

CF4

CF4CF3.5中心冷云盖型确定规则:(1)当过去的T≤3.0时,维持模式趋势12小时,然后保持不变;(2)当过去的T≥3.5时,保持T指数不变;(3)将它作为最终T指数,然后转到第9步。中心冷云盖型确定规则:(1)当过去的T≤3.0时,维持模式趋势12小时,然后保持不变;(2)当过去的T≥3.5时,保持T指数不变;(3)将它作为最终T指数,然后转到第9步。a.BF=0.5b.BF=0.5c.BF=1.04确定模式期望指数(MET)确定系统过去24小时的变化趋势:云区的变化情形来确定系统是发展、减弱,还是不变。BD增强云图上不同热带气旋云系型态对应的云型指数(PT确定模式期望指数(MET)确定系统过去24小时的变化趋势:云区的变化情形来确定系统是发展、减弱,还是不变。BD增强云图上不同热带气旋云系型态对应的云型指数(PT)PT1.52.53.54.05.06.0弯曲云带型嵌入中心型/眼型切变型确定云型指数(PT)选择与MET对应的一栏或左右相邻的两栏与当前热带气旋的云型特征比对:确定云型指数(PT)选择与MET对应的一栏或左右相邻的两栏与当前热带气旋的云型特征比对:(1)若云型特征与MET对应一栏匹配时,以MET作为当前热带气旋的PT;(2)若与MET对应一栏相邻的右(左)栏匹配时,则在MET上加上(减去)0.5作为当前热带气旋的PT。若匹配的云系型态的阴影部分为白色或更冷时,可再加上0.5作为当前热带气旋的PT。若匹配的云系型态的阴影部分为白色或更冷时,可再加上0.5作为当前热带气旋的PT。最终T指数(FT)约束原则首次分析时的FT必须为1.0或者1.5;系统最初发展的48小时内,夜间不能减小FT;首次分析FT为1.0以后的24小时内,FT必须≤2.5;最终T指数(FT)约束原则首次分析时的FT必须为1.0或者1.5;系统最初发展的48小时内,夜间不能减小FT;首次分析FT为1.0以后的24小时内,FT必须≤2.5;当FT<4.0时,6小时变化不能超过0.5;当FT≥4.0时,6小时变化不能超过1.0,12小时变化不能超过1.5,18小时变化不能超过2.0,24小时变化不能超过2.5;FT必须在MET1.0范围内。最终T指数(FT)选择原则步骤2分析的DT作为FT;云型特征不清晰时,且进行了模式期望指数调整时,使用PT;其它的情况下,使用MET。24小时预报除非系统的云型结构和环境条件出现明显有利于或不利于其强度发展的迹象,一般均用CI指数过去24小时的变化趋势做出强度的外推预报。确定现时强度指数(CI)热带气旋无减弱或重新发展的迹象时,CI=FT;刚开始减弱的12小时内,CI减弱,减弱幅度较小,CI=FT+1.0,CI=FT+0.5;重新加强且FT小于等于上一定强时次的CI时,CI保持不变。8 9 10图2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增强红外图像的热带气旋定强技术流程图热带气旋资料T(DT)DT测量选定灰度值(见附录F的表F.1)围绕CSC的弯曲云带的弧状范围,以缠绕弧度数计算DT。分为两步:第一步:画出弯曲云带轴线,轴线与云带的内边界平行。10(中图1/1010DT表10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增强红外图像的弯曲云带型热带气旋DT查找表备注缠绕弧度数[0.2,0.4)[0.4,0.55][0.6,0.75][0.8,1.0]缠绕弧度数>1.0见6.2.3DT1.5±0.52.53.03.5当用于分析的弯曲云带的灰度值是值基础上+0.5DT测量CSC与增强红外图像中深灰色(DG)灰度值(见附录F的表F.1)的密蔽云区的距离,根据表11转换成DT。表11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增强红外图像的切变型热带气旋DT查找表DG云区与CSC距离(经纬度)°1.25<0.75<0.50<0.33DG云区与CSC距离nmile<75<45<30<20DT1.5±0.52.53.03.5DT其获得分为如下四个步骤:E-noCSC(F的表F.1)12E-no表12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增强红外图像的E-no查找表灰度最小宽度(经纬度)°0.50.50.50.40.40.30.3灰度最小宽度nmile30303024241818完整环绕周围的灰度CMGWBLGMGDGOWE-no6.56.05.55.04.54.54.013E-adj。表13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增强红外图像的E-adj查找表E-adj眼区温度WMGOWDGMGLGBW环绕眼区温度OW0-0.5—————DG00-0.5————MG00-0.5-0.5———LG+0.500-0.5-0.5——B+1.0+0.500-0.5-0.5W+1.0+0.5+0.500-1.0-1.0CMG+1.0+0.5+0.500-0.5-1.0第三步:计算E-no与E-adj之和,其结果为CF。对于眼直径大于45nmile(83.34km),不使用眼调整指数,对于长环形眼,即使没有减去眼调整值,也需要在眼指数上减去0.5。DTDT<MET与CF>4.0(MET计算见6.3),进行BF指数调整。将云型与表14比对选择云带最接近的图形,确定与之对应的BF,DT=CF+BF。表14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增强红外图像的BF查找表BF+0.5+0.5+1.0CSC位于CDOFT≥3.5DT,第一步:测量CSC嵌入至CDO边界的最短距离,并根据环绕CSC区域的灰度值,结合表15确定CF。表15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增强红外图像的CF测量表嵌入最小距离(经纬度)°0.60.60.50.50.40.4嵌入最小距离nmile363630302424周围灰度值W或更冷BLGMGDGOWCF5.05.04.54.04.03.5BF13BFCF与BFDTDT计算方法与5.2.5相同。(MET)计算方法与5.3相同。云型T(PT)将云图与表16比对,同时考虑最接近的云型分类和几何形状,经查找换算成PT。通常PT作为MET的订正值,其取值范围或与MET相等或在MET基础上±0.5。表16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增强红外图像的PT查找表PT1.52.53.54.05.06.0弯曲云带型嵌入中心型/眼型切变型最终T(FT)计算方法与5.5相同。(CI)计算方法与5.6相同。CI与热带气旋等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7。表17CICI[1.0,2.0][2.0,3.0][3.5,4.0][4.0,5.0][5.0,6.5][6.5,8.0]热带气旋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附录A(资料性附录)FY-2D/E/F/G/H静止气象卫星VISSR通道参数VISSRA.1FY-2D/EVISSR通道波长μm波段名称星下点分辨率km10.55~0.9可见光(Visible)5.0210.3~11.3长波红外(Long-waveInfrared)5.0311.5~12.5长波红外(Long-waveInfrared)5.043.5~4.0中波红外(MiddleInfrared)5.056.3~7.6中波红外(MiddleInfrared)1.25A.2FY-2F/G/HVISSR通道波长μm波段名称星下点分辨率km10.55~0.75可见光(Visible)5.0210.3~11.3长波红外(Long-waveInfrared)5.0311.5~12.5长波红外(Long-waveInfrared)5.043.5~4.0中波红外(MiddleInfrared)5.056.3~7.6中波红外(MiddleInfrared)1.25附录B(资料性附录)FY-4A静止气象卫星AGRI通道参数表B.1是FY-4A静止气象卫星AGRI通道参数。B.1FY-4AAGRI通道波长μm波段名称星下点分辨率km10.47±0.02可见光(Visible)1.020.65±0.1可见光(Visible)0.5~1.030.825±0.075可见光(Visible)1.041.375±0.015可见光(Visible)2.051.61±0.03可见光(Visible)2.0~4.062.225±0.125可见光(Visible)2.0~4.073.725±0.025(高)中波红外(MiddleInfrared)2.083.725±0.025(低)中波红外(MiddleInfrared)4.096.25±0.45中波红外(MiddleInfrared)4.0107.1±0.2中波红外(MiddleInfrared)4.0118.5±0.5中波红外(MiddleInfrared)4.01210.8±0.5长波红外(Long-waveInfrared)4.01312.0±0.5长波红外(Long-waveInfrared)4.01413.5±0.3长波红外(Long-waveInfrared)4.0附录C(资料性附录)MTSAT-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