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_第1页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_第2页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_第3页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_第4页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20年代小说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第二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一、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一)“问题小说”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1)发端:新潮社: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学生团体,1919创办《新潮》综合杂志,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三年多的时间共刊出小说22篇,其中坚分子并非文学家的罗家伦是最早发表问题小说的作家之一。2)“问题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端,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发端于新潮社《新潮》杂志。主要的代表作有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王统照的《微笑》等,其总体倾向属现实主义。爱与美是其表现的主题。特征:1)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思想主题,提出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2)以现实人生为题材、以理想主义为基调,作品充满了哲理色彩。3)是一种社会功利性小说,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审美价值被削弱。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1)冰心的问题小说矛盾冲突平缓。热烈的时代气息和清浅的哲理思考相结合,形成了冰心早期问题小说的基本格调:微忧的爱。爱是追求哲理所获得的济世良方。2)《超人》1921主人公何彬,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冰心的气质:个性淑婉、冰莹剔透。文字清新、细腻,是女性作家中的“婉约派”这与她优裕的出身、父母之爱的温馨有关。《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3.王统照1)问题小说: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2)王统照早期的小说在叙事上常具有一种童心与诗意,将“爱”与“美”视为弥合人生缺陷的良方。在他看来,“爱”与“美”是及时解决世间“烦闷与混扰”的药方,也是人类“乐其生”的归宿。《沉思》,《微笑》:夸大“爱”与“美”的力量。《春雨之夜》短篇集,从空想中设境的虚幻色彩。3)长篇实践:《一叶》,22年出版。揭露封建家族丑恶。与张资平《冲积期化石》同时。4)30年代创作《山雨》破产农民流入城市前后的心理、意识变化。(二)人生派写实小说1.叶圣陶(叶绍钧)“为人生”的小说:由于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人们便将文学研究会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一派。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有较多的作家是带着对人生与社会问题的现实关注进行写作并企图为社会“开药方”的,对比浪漫抒情小说的自我表现,文学研究会中以社会为描写对象的小说称为“为人生”的小说。1)问题小说《这也是一个人?》(《一生》)、《低能儿》:“爱”与“美”的倾向。《隔膜》《苦菜》《一个朋友》:“隔膜”的主题。2)人生派写实小说: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冷静批判的立场。题材:学校知识分子,市镇小市民。《饭》《校长》教育界腐败现象。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1925):小说塑造了一个自私、疑惧、投机、卑琐、苟安,具有多侧面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的典型。茅盾称之为“灰色生活”,“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叶圣陶于暴露色彩中内蕴着讽刺喜剧手法。叶圣陶的讽刺辛辣而平静,暗暗发出冷光。他融合了同情,朴素纪实,运用事实的对照进行“不动声色”的讽刺,能经过社会心理来透视具体人物的心理,能写出封测性人物性格。3)30年代创作《倪焕之》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五四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多收了三五斗》寓讽刺于悲哀的平淡中。二、乡土小说作家群“乡土小说”:1923年前后在鲁迅影响下由文研会、未名社、语丝社的作家创作构成,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支。“乡土小说”作者多是来自乡村、寓居京沪都市的游子,他们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度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启迪下,以深沉笔触,回忆农村和童年,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这类小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一股潮流,对现代小说的建立有着不小的贡献。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侨寓文学”和“乡愁”1)王鲁彦:对国民性的批判。《柚子》暴露社会黑暗,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菊英的出嫁》此类作品提供了典型环境描写的新范式,使早期乡土小说获得了民俗学价值。《黄金》开掘浙江乡镇市民的社会心理状态,坚持批判态度,对丑与恶的深入体验。《野火》(《愤怒的乡村》)关于农民逐步走向反抗的长篇。2)彭家煌《怂恿》《活鬼》闭塞乡村的世态人情,讽刺性小说,冷静风趣,地方色彩。3)台静农《地之子》悲哀、淳朴。“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民间性强,突出宗法制度对乡民的精神统治。《烛焰》:冲喜,《蚯蚓们》《负伤者》:卖妻典妻,乡俗中异常惨烈的事件。《拜堂》悲剧型乡镇传奇。恐怖阴冷。4)许钦文(语丝社)《父亲的花园》《疯妇》《石宕》《鼻涕阿二》5)蹇先艾(文研会)坚持写实的批判和讽刺。名篇有《在贵州道上》《盐巴客》《水葬》野蛮的水葬死刑和闭塞乡村的大众灵魂,平静的文字压抑着愤懑。6)许杰《惨雾》《赌徒吉顺》3.乡土小说的贡献1)拓宽题材: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题材,转向了社会、民众。从关心作家个人的感伤情绪、回忆,到关注社会现实和民众。2)手法写实:从主观抒情到客观写实。纠正旧小说简括叙述的方式,加强了实地描写、细节刻画,甚至出现讽刺写法。3)小说重心:从情节、情绪的展示到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它主观型叙述小说(一)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1.概说:形成原因:作者多是创造社成员,留日期间,较多的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1921———1926年间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发展。特征: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就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2.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郁达夫的小说被称为抒情小说,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是其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明显的“自叙体”性质。郁达夫小说中每每有一个自我形象,有时也以第三人称出现。有的“自我”即作者,有的并非全是作者本人;但不论哪种情况,都有自叙体的特色。自叙传小说的特点:不是自传。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周致的结构,注重写情绪流动和心理变化,靠才气和激情写出来的,追求真切的感伤和忧愤。常用手法:直抒胸臆、自我解剖、长篇独白。如《沉沦》《薄奠》多用第一人称:《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迷羊》借他者写自己:《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石矶》自叙传不是自传:不重情节结构,写情绪心理,才气和激情充溢,真切的感伤和忧愤。常用手法:直抒胸臆的叙述中用自我解剖、长篇独白形式。《沉沦》《薄奠》身世和弱国子民情结结合:与“五四”后青年的经济、婚恋苦闷和精神失落呼应。此类小说是其身世和弱国子民情结结合:与“五四”后青年的经济、婚恋苦闷和精神失落呼应。2)塑造了“零余者”形象。“零余者”形象:是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人物。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怀有爱国热情,但因为经济的困窘和政治上的欺压,他们的理想不能得到施展。这些“零余者”常常处于失望、颓废、堕落的状态,与社会势不两立,因而只能用种种变态的行为来进行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是对他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沉沦》篇中的“他”,是一个留学日本的青年,渴望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却因“弱国子民”而备受轻侮与嘲弄,由此变相自戕,不甘沉沦竟又无力自拔。作品借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不仅向虚伪的封建礼教挑战,而且直接控诉了恃强凌弱的黑暗社会;结尾处则发出热望祖国强盛的呼声。《茑萝行》在经济压力下,困苦。作者精神困境的自述或宣泄。《春风沉醉的晚上》“倡优士子”模式的现代意义。(《薄奠》)3)“时代病”。作者写了颓废变态的心理言行。这是“五四”退潮后青年知识者的身心病态的体现。这种描写与抗议黑暗的病态社会、与祖国民族命运相连。祖国的贫病是青年“时代病”的成因之一。《沉沦》大胆暴露、无顾忌的自虐自伤自悼的文字,富于情绪的感染力,激起巨大共鸣的感伤风格。4)病态美(性描写)。如何看待性变态描写:对人的生命、性格中情欲问题的正视和剖析。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思想,主张情欲是人的自然天性的影响,加之受日本“私小说”影响,以写性阐释爱恋生死。是对虚伪传统道德和矫饰习气的挑战意味、名士气度和现代民主自由精神。5)感伤美。源于忧郁激愤:屈辱、贫病和不平。他大胆暴露、无顾忌的自虐自伤自悼的文字,富于情绪的感染力,激起巨大共鸣的感伤风格。发展:后期作品:《迟桂花》和谐的诗化意境,返归自然净化心灵的主旨。从感伤美到宁静美的转化,抒情方式的改变。3.抒情作家群体(创造社为主)倪贻德《玄武湖之秋》哀婉悲抑的浪漫主义风格。陶晶孙《音乐会小曲》《木犀》,叙述了飘渺的恋情,细微的情感触角,唯美的抒情,“新罗曼主义”。周全平《梦里的微笑》集,《林中》《楼头的烦恼》叶鼎洛(绿波社)《前梦》《双影》自传性强,感伤情绪。叶灵凤:多角的感伤恋情小说。滕固(文研会,后加入狮吼社)《壁画》《银杏之果》王以仁(文研会)《孤雁》(二)庐隐和淦女士(与创造社无传承关系。)1.庐隐(文研会)艺术风格:①以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青年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关切新女性的命运、心态和历史。②庐隐的抒情性叙事不事雕饰,激切直露,笔调哀伤。多用叹句,穿插日记、书信,重视气氛,结构散漫。《海滨故人》:自叙传,新旧交替时期青年女性的精神饥渴。纤微细腻的心理笔致,感伤色调。《象牙戒指》2.淦女士(冯沅君,受创造社前期影响)《隔绝》《隔绝之后》大胆袒露内心的抒情独白,冲破牢笼的新女性的内心真实的写照。(三)浅草—沉钟社抒情小说德国浪漫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影响。陈翔鹤《茫然》《西风吹到了枕边》激愤哀怨的自叙传。陈炜谟《轻雾》、林如稷《将过去》冯至,充满诗意的叙事作品(四)冯文炳和许地山1.冯文炳(语丝社)以抒情见长的乡土田园作家。《竹林的故事》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古朴和谐的田园寂静之美。借鉴古典诗词手法构设富于诗情的象征境界。从郁达夫到沈从文的中间环节。2.许地山浪漫主义想象和宗教传奇意味。《命命鸟》对待生命的态度,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缀网劳蛛》对待苦难的方式。对社会退让后仍执著于人生,保持苦涩的韧力。尚洁许地山前期作品的特点:1)东南亚异域的神秘背景与人物故事,宗教研究家的信仰与对宗教内在感情的体验,造成了他奇特的风格。2)人物往往卑微、平和,在对社会消极退让之后,却仍执著于人生,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种带苦涩味道的韧力。3)他的小说明显地倾向于浪漫主义,大部分的作品写男女之情,情节曲折,富于想象,注重用情感人,而对情的含蓄之美异常倾心,叙述中常以新颖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春桃》30年代的力作。民间仁义和宗教慈爱混合。《铁鱼底鳃》挖掘民族性格的坚忍不屈。四、短篇小说现代文体的形成: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标志。结构:脱离史传文学“纵剖”式叙述结构,采用“横截面”结构方式。人物:重视人物和环境的关联,以人物为中心,摆脱类型化、简单化。叙述:区别作者与叙述人,消除“说书”痕迹,发展客观、主观、限制性叙事。技巧:开放性多样性发展。五、通俗小说通俗文学以趣味、娱乐性、精神消费、商业文化为主要特征。1.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格调偏于世俗与媚俗,据说“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是他们的常用语,他们因此而得名。主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孽冤镜》和李定夷的《閗玉怨》等,他们被称为“三鼎足”。1912—1917年是鸳鸯蝴蝶派的繁盛时期。《礼拜六》,1914年创刊的消闲周刊。2.通俗小说的样式:言情、武侠、侦探和历史。现代文学:小说第一个十年通俗小说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一个十年通俗小说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二个十年)第二个十年(1928-1937)一、“左联”和左翼小说左翼小说的分类:社会剖析小说(茅盾、沙汀、吴组缃、叶紫等);社会讽刺小说(张天翼);浪漫抒情小说(艾芜、萧红);(一)左联准备期的小说———“革命浪漫蒂克”小说1.太阳社: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②洪灵菲《流亡》③华汉(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2.柔石《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从一个侧面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细腻的心理笔触,抒情风格。《为奴隶的母亲》典妻,春宝娘。对忍辱负重的农妇灵魂的如实表现。她的悲剧性在于对自身命运的习以为常,欲有所动,无处表述。朴素平易的内在笔力。3.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由无政府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思想历程。(二)“左联”作家群:深化和变异扫除概念化风气,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造成了左联文学的崭新地位。1.丁玲:五四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作家。时代的鲜明印记。处女作:《梦珂》1927①《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苇弟、凌吉士)《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了“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的典型。追求真爱、个性解放的人生却无出路,带有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通过莎菲的背叛、追求、幻灭、彷徨、矛盾。反映出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带有病态的反抗。艺术:细腻、大胆而又感情饱满的人物复杂心理刻画。是郁达夫所开创的描写知识分子“时代病”的自我伤感小说的总结与结束。②《韦护》在流行的革命加恋爱的公式中的独特观察,捕捉过渡性历史人物的特殊矛盾。《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的知识分子。③《水》以1931年波及十六省的特大水灾为题材,描写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缺点:缺乏真切感受的生活,放弃了对个别典型的刻画。《母亲》以作者的母亲为原型。从一个家庭的侧面表现整个时代的变迁。2.张天翼主题: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人物: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动摇庸俗的小知识者、小市民,愚昧不幸的城乡底层人民。艺术个性:讽刺小说《包氏父子》两代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别,使人发笑的悲剧。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1)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2)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华威先生》“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典型。尖锐、冷峭,戏剧性节奏。《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速写三篇”(3)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4)新鲜流动的口语。3.沙汀①早期作品受左翼文学影响,较概念化,《法律外的航线》《老人》《战后》。暴露小说:《丁跛公》《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沉闷、闭塞、阴暗。以四川特殊的黑暗观照旧中国的普遍黑暗。不露声色的凝重细密笔致:细节、气氛、场景。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白描,细节深化,回叙和点染。浓厚的地方色彩:从人物、环境的复杂关联中,描摹四川世态人情。②暴露讽刺作品:现代讽刺小说民族化。《防空》:讽刺黄金季节的开端。《在其香居茶馆里》:喜剧性的紧张,丑闻中抽出谐趣。联保主任方治国、土豪邢幺吵吵《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4.吴组缃《西柳集》冷静的农村社会分析,高度集中、深入开掘平凡的人和事。人物个性化,地方色彩,精密而流动的叙事风格。《樊家铺》农村的残破,母女关系的变态。《一千八百担》争夺宗祠积谷的丑恶表演,反映农村经济的崩溃。5.叶紫多真实表现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农民的生活和斗争。《丰收》在无情的现实前觉醒的老农。《星》妇女在农民运动中的成长。6.艾芜①早期作品《南行记》以一个漂泊知识者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具有特殊命运的流民形象。流民形象的特征:性格上具有特异色彩;在怪戾的言行中透露出人物的灵魂美,在渣滓中发现闪光的金子。《人生哲学的一课》走投无路的青年,困窘而不低沉,对生活依然执著。《山峡中》铤而走险的流浪者,仍憧憬美好生活,爱憎分明。艾芜小说的贡献:用特异的边地人民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了现实的新领域;在左翼革命现实主义流派之内,发展起一种充满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小说。①抗战期间浪漫色彩消退,转向暴露压迫和苦难。《石青嫂子》7.萧红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一批青年作家,主要成员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他们最早将自己的心血与东北被日寇践踏的土地联系起来进行写作,抒发了眷恋乡土的爱国情绪,形成了一种粗犷的艺术风格。他们有的人未曾加入“左联”,但他们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左联”文学的一部分。萧红: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生死场》:展示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北部农村市镇的生活图景,描写了一群坚韧地挣扎着的农村妇女和她们的命运。(王婆、金枝、月英等)特色:并不正面描写抗日战争,也不精心结构故事,但却写出了北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及这种生活对民族活力的窒息。思考:这一方浸润着血污的黑土,乃是人的永劫轮回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写出了作者记忆中的家乡,和这个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文化含量:描写了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就是无生活方式-吃、睡、劳作,像动物一样生生死死,没有生活的目标,也没有过去和未来。萧红小说的文化形态因为本真,因为原始,所以在表现传统的落后文化对人的戕害,及对中国社会滞后发展的作用上,在展现并于生与死、关于空间的永存、时间的永动等生命体验方面,提供了一部形象的文学样品。文体创新: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与散文、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现实与回忆、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自由转换;忧郁感伤但没有郁达夫式的病态,明丽凄婉,又不乏英武之气。8.萧军《八月的乡村》:抗日游击队的成长,短篇连缀式结构,尖锐、雄浑、遒劲。9.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用诗意的笔法写出人民难以想象的贫穷,传达出人民在沉重的压抑下生的凄厉感。长篇《科尔沁旗草原》史诗性的宏篇巨制。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一)京派小说代表作家有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因、李健吾、芦焚、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特点:1)描写乡村社会;2)秉持着诚实、从容、宽厚的写作态度;3)形成了抒情、讽刺的文体风格。理想化的宗法制农耕文明生活,使京派作家的创作多带怀旧色调和平民性。他们多对原始、质朴的乡风民俗和平凡但不缺美质的人生方式取认同态度,热衷于发掘人情、人性的美好,并让这些美好与保守的文化和传统秩序融为一体,在返朴归真的文学世界中来实现民族文化的复苏与救世。2.废名早期的短篇集《竹林的故事》。30年代的代表作品有长篇《桥》、《莫须有先生传》等。①总体特色:撇开浮面动作的平铺直叙而着重内心生活的揭露,小说充满诗境、画境和禅趣。②小说样式: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尽量淡化戏剧型故事,托出诗境。极富理趣,将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与东方的禅宗思想两相调和,形成具有多方面含义的文化味浓厚的小说样式。3.萧乾①早期作品:“城中两个世界”的结构,《篱下》人间炎凉和不平等。②宗教题材和社会斗争:《皈依》贫富世界形象化的延长,暴露“吃教者”的伪善。③爱情小说:《梦之谷》4.芦焚①叙述立场他的作品有一种潜在的“精神还乡”的结构。擅长印象式写人写景。自然界荒凉与人物的辛酸交织,充满悲音的诗意。《谷》第一个短篇集,表现北方农村的衰败,悲哀的抒情气质。②艺术个性1)贫富的区分明显。《人下人》2)抒情与讽刺结合。3)叙事技巧的讲究。“回叙”的品格,旁观叙述人,多样的角度。③“孤岛”时期(师陀)对河南家乡的哀伤回忆。文体创造的倾向。《无望村的馆主》三种类型地主的衰亡,传奇色彩和哀叹笔调。《果园城记》短篇集。用凄凉又温暖的回忆手法,写小城的历史和人物的命运。《结婚》讽刺长篇,极端利己主义者的悲喜剧,小知识分子的毁灭,给讽刺文学加入了传奇和寓意的性质,奇幻和暴露结合。师陀小说的特点:师陀自觉进行“文体”创造的倾向。他本是一个抒情小说作者,当他转向社会讽刺时,给讽刺文学加入传奇和寓意的性质。他擅写各种人物的没落,不论地主、知识者、商人或流浪农民,都有一个幻景般的过去、悲惨的现在和哀愁莫名的将来。这象征了作家心目中当时的中国。他的作品总有些奇异、怪诞。师陀小说情调的独特风格,便在于能将奇幻和暴露结合,贯穿着对历史进行反思的艺术氛围。5.杨振声《玉君》长篇。李健吾《陷阱》《坛子》平民化京派特色。《心病》长篇。叙述角度转换,意识流和日记体交叉的现代性。林徽因《九十九度中》酷暑天北京胡同里形形色色的人生。6.李稢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描写了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图画,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称之为“大河小说”。小说在结构、人物、言各方面都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显然受左拉、莫泊桑的影响。大河小说:原是法国文学中的一种形式,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死水微澜》史诗性质与世态描写的高度结合。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蔡大嫂的形象:富于幻想、泼辣爽直,敢作敢当的女性,她有蔑视礼教的大胆行为,但她也有着虚荣、追逐浮华精神侧面。(二)海派小说1.初期海派:接续鸳蝴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①概说1)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2)过渡性描写都市。3)“都市男女”主题。4)重视形式的创新。②张资平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主题,彻底的媚俗化。几乎清一色充满肉的气息,被鲁迅冠以“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显示出海派的驳杂。稍值得一读的有《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他的海派性爱小说是将创造社本来就有的青年苦闷源于经济和性的双重的压抑的主题用滥,彻底地媚俗化,滥用肺病、梅毒、乱伦等来加强作品的肉欲感,公式化地利用色情因素“制造”小说的恶俗一面。②灵凤以感伤恋情小说为起点,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试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在新感觉派没有形成以前,他是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代表作品有:《菊子夫人》、《鸠绿媚》等。特点:初期具有幻美的色调,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兼而有之,并开始运用心理分析。1931年后转向对都会女性的动态刻画。他的性爱小说成为世纪病态的标本,狂放颓丧背后潜藏着旧式的温婉。初期性爱小说的价值:突破了旧的言情体,给爱情小说增加了世纪末的颓废色彩,由唯美派接近世界文学的现代潮,从而为新感觉派写“性”提供了借鉴。2.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派文学已步入独立的地位。新感觉派小说来源于日本的新感觉派。他们受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的影响,于1928年《文学工场》、《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上出现。新感觉派用现代人的眼观来观照都市,表达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在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上,借鉴大量的西方写作方法,包括心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爱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①刘呐鸥唯一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把当时上海刚形成的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摄入。对城市人的生存处境细加体验。特点:叙述者的“感觉”上升到了最显著的层面,形成意识跳跃、流动的小说文体。《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都市风景线》集②穆时英“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代表作品:《公墓》、《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等。特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洋场小说家,他把新感觉的文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影响很大,“穆时英笔调”、“穆时英作风”风靡上海滩。他第一次使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城市意识具有二重性:总体上是批判性的;但在局部(物质文明、商业文明)又是迷醉的。《上海的狐步舞》无数条线索、无数个故事构成的“蒙太奇的语法”。《夜总会里的五个人》③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堪称独步。《上元灯》集其中大部分是用怀旧的情绪来表达少男少女初恋的诗意和小市民的生活。《鸠摩罗什》转向以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将军底头》《石秀》《李师师》重新解释历史人物和事件。《梅雨之夕》《狮子座流星》《春阳》现代环境下的女性世界,由情爱透视人性。④其他:黑婴《1000尺卡通》《雷梦娜》《伞·香水·女人》《咖啡座的忧郁》禾金新感觉派小说的贡献新感觉派小说是海派小说中重要的一支,它对新文学的贡献在于:把文学中的“都市”地位提高了。它用外国现代派文学来调适中国新文学,使新文学的现代性提高了。并通过它经由大学生和白领读者群把现代话语传播到一部分市民中去。新感觉派小说还将先锋意识和通俗意识整合起来,使海派小说向40年代的新市民小说发展。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1937-1949)一、暴露与讽喻1.抗战初期小说风潮①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②战争中民族精神的新变姚雪垠《差半车麦秸》捕捉萌芽状态的民族新性格,集体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形成,抗战文艺大众化的范例。《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战乱中人的成长。《长夜》自传性长篇,土匪题材。吴组缃《山洪》(《鸭嘴涝》)③反映战场的小说丘东平《第七连》报告文学、《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七月》作家,充满悲壮的真实,正视苦难、阴暗的现实主义,审视灵魂的主观气质。用语奇崛。2.暴露、讽刺的风潮,张天翼、沙汀,艾芜、靳以,萧红,黄药眠。3.钱钟书抗战期间中上层知识界的众生相。《人·兽·鬼》对留学知识分子的剖析。这些小说已经初步显示了作者讽刺文化人和进行心理描写的突出才能。《猫》以“猫”为中介物,生动的勾勒出周旋与知识界的一对夫妇的明争暗斗,讽刺了30年代一群无聊的知识分子。《纪念》则是写家人、夫妇间无法弥合与沟通的疏隔。《围城》的主题意蕴:是一部有着多层意蕴的小说,其最显然的一个层面,是在抗战背景下,对知识分子群体进行刻意的绘画,即《围城》表现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无主、空虚和爱情发酵,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乱世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围城》深层的意蕴在于这里没有一个英雄,所有的人物均是盲目的寻梦者,是为命运所玩弄的失败者。《围城》的这个象征性的哲理层面,是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人类困境的感受与精神的孤独感相联系的。人生的“围城”—结婚如同“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一个象征意蕴。其实何止结婚如此,这是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对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孤独的哲理思索。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是不断渴求冲出“围城”,而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又等于是落入另一座人生的“围城”。这正是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主人公方鸿渐:性格怯懦,柔弱,弱质的知识分子,嘴上机敏。艺术特色:反讽—就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处境的一种自我嘲讽;小说的描写聪明、俏皮,在谈天说地中充满讽刺的机趣;诡奇、尖刻、富有知识容量的书面讽刺语言,特别是新奇、犀利、多样的比喻,顺手拈来,皆成妙语。二、体验与追忆(一)胡风派的“体验现实主义”小说1.七月派七月派:是指聚集在《七月》、《希望》等杂志周围的一批作家。诗人有艾青、田间、邹荻帆、鲁藜等,他们被称为“七月诗派”;小说家有丘东平、路翎、曹白等,他们被称为“七月派小说家”。胡风是其重要的组织者和理论家。“体验现实主义”强调现实主义的主观性体验。2.路翎主观色调强烈,揭示人灵魂的复杂性丰富性。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原始的强力”的描写,弱女子的反抗。《财主底儿女们》(蒋捷三;蒋蔚祖、金素痕;蒋少祖、蒋纯祖):历史地表现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道路。苏州首富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第二代蒋慰祖蒋少祖蒋纯祖不同的思想历程,“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的动态”,思想历程的复杂性,作者对生命不可重复的深刻体验。艺术特色:现代心理小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无意识世界进行开掘,表现社会烙印与人性、兽性的混合。因而路翎小说的心理刻画在揭示人的灵魂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它使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与世界文学潮流更加接近。3.爵青《欧阳家底人们》、《废墟之书》、《遗书》《恶魔》袁犀(李克异)长篇《贝壳》《面纱》描写大学生生活道路的长篇。短篇《邻三人》《一只眼齐宗和他的朋友》社会底层的奇特人物。《时间》集(二)冯至的“诗化叙事体小说”:《伍子胥》《伍子胥》:冯至用一个个散文诗的片断表现伍子胥在一路飘泊中所遇见的各种人事、风物及所引起的感觉和体验。并在现实生活与历史生活的错综升华出一个存在主义的人生命题:“抉择”的主题。历史题材的诗化叙事体,古代故事和现实体验合一。(三)“京派”作家的体验小说师陀(见前)汪曾祺他是沈从文的传人。他的小说能激发起人们一丝永恒的怀旧情绪。由现代社会的缺憾引出京派作家内心深藏的那块人类童年土地,保存的那点古朴人情美、自然美的光影,象征着他们对现代社会人性完美的无限向往。小说特色是:情绪内涵较深,散发出文化的意味。结构貌似散漫,似无高潮,显示出正宗文化小说的特征。《邂逅集》,《复仇》讲究气氛和人物造像,现代派痕迹。《老鲁》《鸡鸭名家》《戴车匠》,轻利、诚朴、守节的平民风尚。(四)左翼作家的体验小说1.骆宾基:《边陲线上》早期作品,史诗性故事。长篇自传体《幼年》(《混沌———姜步畏家史》)从儿童视角写边境小县城的社会家庭变迁。《北望园的春天》表现了40年代后方政治低气压及这种环境下形成的知识分子和下层卑微人物的孤寂、沉沦和憧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一些善良的小知识分子被生活毁灭的悲剧。2.夏衍的《春寒》3.王西彦的“追寻”三部曲:《古屋》《神的失落》《寻梦者》。三、通俗与先锋“孤岛”和沦陷区文学,新市民小说。(一)张爱玲的“新小说”1.小说题材与主题:用华美绚丽的文辞来表现都市男女千疮百孔的经历,新旧交错的人生。是她文学最主要的切入点。男女之情、畸形的恋爱和婚姻《传奇》中短篇集。《留言》《倾城之恋》偶然的大变动下现代富商与旧式女子的结合。《封锁》都市邂逅的寓言。《沉香屑第一炉香》软弱的凡人构成都市。2.思想:从女性角度观察浮世悲欢,解剖人性的脆弱与黯淡。《金锁记》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来自自身的精神重负。感觉化意想的运用和深度的心理剖析《红玫瑰和白玫瑰》女性无法实现自己兼具妻性、母性、情人性的完满人格。华丽的文辞和都市男女千疮百孔的经历,新旧交错的人生。从女性角度观察浮世悲欢,解剖人性的脆弱与黯淡。3.张爱玲小说的特色:熔古典、现代于一炉的新小说文体。传统的语汇和手法、西方现代派的先锋痕迹。悲凉的底色;心理描写传神入微;叙述曲折有致;语言华丽、雅致、圆融光润,意象丰富;借鉴现代派的手法,如她能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地富有映照心理的功能,充分感觉化,造成小说意象的丰富而深远(例如“月亮”等意象)小说结构语言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的色彩;张爱玲小说的历史地位:张爱玲的小说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在40年代的一次飞跃。它使中国现代小说有了贴近新市民的文本,这文本既是通俗的,又是先锋的;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是中国文化调教出来足以面对世界的新文本。(二)苏青和梅娘1.苏青代表作为小说《结婚十年》;小说的内容为女性涉世而终遭幻灭,写男女情事大胆;她的趣味是务实而不避利,俗气但不失其真。2.梅娘在沦陷区有“南玲北梅”之称。她的小说主要是在婚姻恋爱题材中突现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她的叙述比张爱玲“俗”,比苏青“雅”。代表性作品是“水族系列小说”,如《蚌》《鱼》《蟹》等。(三)典型的通俗与先锋两栖作家:徐皐和无名氏后浪漫主义: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是徐皐和无名氏。这类作家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有人称之为“后浪漫主义小说”,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位,既有浪漫主义理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徐皐的《风萧萧》等。徐皐:徐皐的小说是“书斋的雅静与马路的繁闹融合的艺术”。所谓“马路的繁闹”是指他的奇幻故事满足东南沿海一带市民读者在悲琐繁杂生活中追求新奇和陌生的欲望;所谓“书斋的雅静”,是指他纯文人倾向,亦即他对理想人性的不懈追求等等。浪漫虚构。表现爱与人性多重性的大众传奇,心理体验层面丰富。《鬼恋》变态的出世心理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恋情。《风萧萧》多角爱情与间谍战的混合故事掩盖下,对生命态度的严肃探索。无名氏抗战时期发表通俗小说《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媚俗手法”和生命探索的主旨。通俗的一面: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的模式,悲切煽情的结局,以及故事中套故事男主人公忏悔回想结构,制造悬念和神秘效果的叙述方式。现代的一面:将女性追求的彻底性、纯粹性同男性追求的现实性、妥协性做对比,使两种生命形态冲撞,导致美的、执着的生命走向幻灭。从40年代的讽喻小说,到体验类小说,再到通俗、先锋两栖小说,中国小说已经在民族文学的基地上,建立起了与当代世界文学同步的联系。四、现实与民间解放区的新型小说,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民间化。(一)解放区与国统区、沦陷区小说的异同1.异:解放区的新型小说由左翼小说发展而来,40年代与农民结合,将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民间化了。但这些与苏联文学、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及浪漫主义文学有着联系,与现代主义的世界文学潮流却有着某种隔绝。2.同:解放区除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先锋小说外,国统区有讽刺暴露小说,解放区也有丁玲的干预生活、揭露矛盾的《在医院中》;国统区、沦陷区有体验型小说,解放区则有孙犁的抒情小说;国统区、沦陷区有通俗小说,解放区则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通俗型小说(二)孙犁的抒情型小说“荷花淀”派的鼻祖。小说着重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单纯明净的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荷花淀》《嘱咐》《走出以后》《丈夫》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其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特殊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地提出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照人眼目”,达到主客体的完美融合。孙犁与赵树理:着重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