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目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1.背景: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1864年)①新时代下,科举制受到很大冲击;②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一)科举制度的变化2.表现:材料: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宏开学校,教以科学,等到学校尽开,再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梁启超提出入小学者比诸生,入中学者比举人,入大学者比进士,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维新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的主张,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王会晓《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等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一)科举制度的变化(二)选官制度的改革-----清末新政1.背景: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2.表现: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①官制改革

②学堂选官

③留学毕业生选官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1.内容:2.特点:3.评价: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①五权宪法内,考试选拔②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兼采中西

自主创新。积极: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提高文官素质,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有积极意义;局限:只停留在纸面上。(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1.方式:考试和甄别。报考条件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负责机构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考试类型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生甄拔考试。甄别对象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甄别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考试甄别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2.建立: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3.评价:积极: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弊端:仅在中央政府实行;女子不得参加考试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1.措施:①.人事制度:②.公务员制度:③.考试法规: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2.特点:

考试院掌考试及考试行政事宜,并由其考选委员会主持考试。在举行考试时,考试院组织典试委员会办理具体考试工作。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其中"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和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白钢《政治制度史》①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

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备;③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④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

⑤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⑥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以法律条文形式得到确立。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白钢《政治制度史》3.评价:①正式建立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开放性和平等性更强。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无法禁绝,官僚主义、贪污舞弊依然严重。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材料: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然结果100名合格者中竟无一女性。在放榜之际,竟有女考生失声痛哭。而典试委员邵元冲夫人张默君也禁不住伏案流泪。而到1933年第二届高等考试时,才有两位女性“攀登龙门”,她们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陈自观和倪光琼。材料:据1931年的调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的公务员为46266人,有人据此估计,“如果把各省综合计算,其数目恐将十倍于此”,也就是46万人左右,考试及格人员不到总数的1/40。评析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

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推动了政治民主化;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和开放性;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党治色彩浓厚;由于政局动荡、社会环境的限制,实际效能有限.概念阐释【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一)干部制度“干部”一词是外来语。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发展:建立发展

完善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十八大以来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83%(一)干部制度1.发展:(1)改革开放前: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沿用旧制→建立新制(2)改革开放后: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①改革:②完善:③进一步完善: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二)公务员制度1.发展:1993年:开始推行2005:正式形成2006:发展完善

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范围、职位体系、录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与保险等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员,都在公务员之列。

——白钢《政治制度史》2.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合作探究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认识: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现代公务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阶段时间内容及变化特点原因晚清1840-1912废科举,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浓厚的封建性①自然经济逐渐瓦解;②民族危机加剧;③西方宪政思想影响;④科举制弊端南京临时政府1912依据文官考试思想,形成文官选拔制度草案浓厚的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