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一)_第1页
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一)_第2页
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一)_第3页
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一)_第4页
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近来,一首融合京剧曲调和

流行旋律的古风歌曲《赤伶》成为各大音乐排行榜的热门歌曲,更得

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从十几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

曲”头衔的《青花瓷》,到当下旧词新唱的《琵琶行》,网络歌手、民

间唱作人原创的《踏山河》等作品的风起云涌,这种风格的歌曲在一

代代年轻人中始终未曾沉寂。

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

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

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笃信爱情至上。古风歌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

爱情主题或带有爱情元素。除了纯粹的爱情主题外,古风歌曲更多的

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去润色情感。如方文山作词的《缘分一道

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霸气展现塞外战场的恢宏之气,其中融会

着“谈爱恨不能潦草”的爱情观,更要以生死去证明。其二,古风歌

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大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

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的优伶与侵略

者一同烈火焚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

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

情感宣泄的需求。“饮风咽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生存境况

的不易;渴盼如英雄“长枪策马”“浪迹天涯”满足了现实个体在群

体中想要突出自我的精神需求;推崇“美人画卷”“红楼斗酒”年少

的鲜衣怒马是对青春的致敬,而歌词中隐约可见“青丝成灰”“冷月

空对”是时光流逝的感叹,是只恐时不我待,无处挥洒热血的隐忧。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

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

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

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

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

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

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

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

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

番韵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

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读起来不通,断句混

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

强行押韵,是用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

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重创作自由,

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

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表示听过或可以接受古

风歌曲,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随口唱出喜爱的古风歌词。也有个别同

学表示反感,主要原因是“伪古风”。所谓“伪古风”,其主要表现就

是打着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旗号张扬个性,歌词不注重叙事逻辑。前言

不搭后语导致不易理解,或只是文言词汇的生搬硬套,甚至是生编硬

造,忽视对原本古典诗词中“温柔敦厚”的诗教或文化精神的探寻。

追溯古典艺术的源头,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

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这些经典借助文字和声音传承千百年,历

久弥新,刻印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在后人心中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

漪。分析古风歌词的特点,就是要针对问题引导背后的艺术创作趋势。

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

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

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

《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

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

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

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

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摘编自武明《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

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近来《琵琶行》

旧词新唱,《赤伶》成为热门歌曲,说明古风歌曲未曾沉寂。

B.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

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因为不注重叙事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费解,或者生搬硬

套文言词汇,甚至于瞎编乱造,古风歌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

D.出于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

服文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热的奔涌局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中的“饮风咽沙”“长枪策马”“红楼斗酒”“冷月空对”

等主题满足了人们突出自我、致敬青春等情感抒发的需要。

B.部分古风歌词断句混乱,强行押韵,不知所云;只重感官,忽视

古典美感。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为青年的现实。

C.我国古典诗词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

俗”的作用。古风歌曲要追寻这一源头,进行文化精神探索。

D.古风歌词需要借助文字和声音来传承经典,分析其词汇、韵律等

特点,就是要针对古风歌词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背后的艺术创作。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

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

B.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

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C.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

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广为流行。

D.在内容上契合青少年心理,在形式上符合流行歌曲的规律,并从

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古风歌曲风靡当下的主要原因。

4.请举例说明,文章在论述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5.下面是古风歌曲《赤伶》的部分歌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

理解,分析《赤伶》流行的原因。

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

情戏外人/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藏入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

青灰皆我/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

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终)是客/你方唱罢我登场/莫嘲

风月戏/莫笑人荒唐/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道无情/道有情/

怎思量/道无情/道有情/费思量/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棵树上,一棵树下

刘醒龙

再到麓洲垸,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这些年,心心念念的情结。

出武昌,到嘉鱼,之后去往簿洲垸的路途有很长一段是在长江南岸的

大堤上。江面上还是春潮带雨的那种朦胧,离夏季洪水泛滥还有一段

时间。在时光的这段缝隙里,那在有水来时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抢种的

蔬菜,比起别处按部就班悠然生成的绿肥红瘦,堪可称作俗世日常中

的尤物。除了蔬菜,堤内堤外所剩下的就只是树了,各种各样的,一

株株,一棵棵,长势煞是迷人。

有百年堤,无百年树。这句话本指长江中游与汉江下游一带平原湿地

上的特殊景象。

因为洪灾频发,大堤少不得,老堤倒不得,大树老树只是栽种时的梦

想,还没有活够年头,就在洪水中夭折了。1998年夏天的那场大洪

水,让多少青枝绿叶停止了梦想,也让不少茁壮的树木在传说中至今

不朽。

第一次来到麓洲垸,又离开时,就曾想过,一定要找时间再来此脚踏

实地走一遍。1998年8月下旬,搭乘子弟兵抗洪抢险的冲锋舟,第

一次来簿洲垸。除了几段残存的堤顶和为数不多的树梢,麓洲垸被滔

天的洪水彻底淹没。汤汤大水之上的我们,悲壮得连一滴眼泪也不敢

流。

所谓美梦成真,就是将日子过得如同美梦一样。由于当年子弟兵的驰

援,人们才从最艰难的日子挺了过来,由于三峡大坝建成后对长江上

游洪水的拦截,一向狂放不羁的洪水也将凶悍性子收敛起来,哪怕是

乘着最大洪峰笔直往东而来,也不得不在牌洲垸顶头的大堤前扭转半

个身子往西而去时,一改从前的暴虐,反倒以岁月流逝的模样用浪花

之上的江鸥点染一段温情。

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两棵白杨,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

柳。

1998年8月1日夜里,藤洲垸大堤没能顶住洪魔的肆虐,终于溃口

To后来通过视频看到,惊涛骇浪之中,那个名叫江珊的小女孩死死

抱着一株小白杨,硬是从黑夜撑到黎明。当子弟兵来施救时,小女孩

还不敢放手,一边号啕大哭,一边说奶奶让她抱着小白杨千万不要松

手。奶奶自己却因体力不支,随洪水永远去了天涯。洪荒之下,生命

没有任何不同。那比狂飘凶猛百倍的浪潮来袭时,一辆辆正在抢险的

重载卡车,顷刻之间成了一枚枚卵石,淹没在浪涛深处。一位铁汉模

样的将军,同样得幸抱着一棵小白杨。

23年过去,小镇边上的这两棵白杨树,长得很大了。私下里,麓洲

垸人,将一棵白杨称为“将军树”,另一棵白杨称为“江珊树”。小镇

的人这么说话,听得人心里格外柔软,也格外有苍凉。不由得想得起

天山深处的胡杨,华山顶上的青松;想得起西湖岸边的垂柳,洛阳城

内的牡丹。

在麓洲垸下游约20里,有个地方叫王家月。1998年8月21日,自

己随一个团的军人十万火急地赶到此地,打响“九八抗洪”的收官之

战。险情过后,封堵管涌的几千立方米的大小块石与粗细沙砾,成了

平展展田野上的一处高台。

相隔23年,再来时,一场大雨将头一天的暴烈阳光洗得凉飕飕的,

在离高台不到50米的地方,自己到站住了。

在高台正中,孤零零长着的一棵小树。正是当地朋友业已念叨过许多

遍的那棵杨柳。

相比从前,麓洲垸上上下下堤内堤外一切都好了许多,那两棵白杨从

风雨飘摇中挺过来,长成参天大树。那曾经指望3万年后才风化成沙

土的块石沙砾高台,才几年工夫就有杨柳长了出来,虽然只有一棵,

却更显风情万种。这样的杨柳能长多少叶子呢?远远看过去,大约几

千片吧,这是一种希望,希望小小杨柳用这种方式记住当初参加封堵

管涌的几千名子弟兵。

曾经在干旱少雨的甘肃平凉,见过一棵名为国槐的大树,3200年树

龄,毫不过分说,那样子是用苍穹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

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

《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簿洲垸一带,注定没有见证天地玄

黄、宇宙洪荒的老树,从东来的长江,由此向西流去,一切见证之事

都付与麓洲垸自身。不必等到再过23个23年时,不必等到垒起高台

的块石与沙砾变得与周围田野浑然天成时,更不必让小小杨柳和高高

白杨都变得千年国槐那样沧桑时,大江之畔无所不在,大水之中万物

天成。历经过灾难的白杨全都是周瑜、陆逊那般青壮小伙模样,苦难

中泡大的杨柳全都是大乔、小乔一样婀娜姑娘身姿。奋斗百年,走向

新的征程,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走向新的梦想,更加令人向往。如同

自己刚转过身,就在想什么时候再来看看麓洲垸,看看藤洲垸的两棵

白杨、一棵杨柳。还有这两棵树上,还有这一棵树下,安详天空,锦

绣大地!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百年堤,无百年树”是用俗语说明景色特征,表明当地对筑

堤防洪更为重视。

B.1998年那场洪水淹没了簿洲垸,滔天的气势震慑人心,使“我们”

害怕得不敢流下一滴眼泪。

C.文中写江珊、奶奶,将军这三个人物形象,目的是表现人类在大

自然力量面前的弱小。

D.文中用胡杨、青松、垂柳,牡丹衬托白杨,表明白杨是当地有着

代表意义的景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再到簿洲垸”道明了自己与簿洲垸的因缘,自然引出

对第一次到簿洲垸的回忆。“这些年心心念念”则突出感情的浓烈。

B.作者用特写镜头对准人们抢种蔬菜,写出了这些蔬菜呈现的生机。

这些蔬菜因生长在有水来时就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更显珍贵。

C.文章将1998年发洪水时籁洲垸被彻底淹没的最象和今天的景象

作对比,有对过去洪水凶悍的惨痛回忆。也有对今日洪水得以治理的

欣喜。

D.文章善于联想,如由白杨想到周瑜。陆进。由杨柳想到大乔。小

乔,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既形象生动又内涵丰富。

8.文章中写道:”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的两棵白扬,还有朋

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为什么说那两棵白杨,那棵杨柳“最能表

现这温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尾段由甘肃平凉国槐写到麓洲垸的两棵白杨、一棵杨柳,这样写

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癸酉,上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

举灭之。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

为水运。上从之。秋,七月,遣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房玄龄疾

笃,上征赴玉华宫,相对流涕,因留宫下。玄龄谓诸子曰:“今天下

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

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柳芳①曰:“玄龄

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王魏善谏逢而房杜

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为唐宗臣宜哉。”

强伟等发民造船,蜀人苦造船之役,或乞输直雇潭州人造船;上许之。

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剑外骚然。上闻之,遣

长孙知人驰驿往视之。知人奏称:“山谷已伐之木,挽曳未毕,复征

船庸,二事并集,民不能堪,宜加存养。”上乃敕潭州船庸皆从官给。

二十三年,夏,五月,丁卯,疾笃。己已,今褚遂良草遗诏。有顷,

上崩。壬申,太子即位。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四夷之人入仕于

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督面、割耳,流血洒地。

八月,庚寅,葬文皇帝于昭陵。唐高宗永徵二年春,正月,乙已,以

字文节、柳爽并同中书门下三品。金州刺史滕王元婴骄奢纵逸,畋游

无节,劳抚百姓。上赐书切让之:“取适之方,亦应多绪,晋灵荒君,

何足为则!”元婴与蒋王辉皆好聚敛,上尝赐诸王帛各五百段,独不

及二王,款曰:“滕叔,蒋兄自能经纪,不须赐物;给麻两车以为钱

贯。”二王大惭。癸巳,诏诸礼官学士议明堂制度,以高祖配五天帝。

太宗配五人帝。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释①(柳芳)唐史学家下文“王魏”指王珪、魏征,“房杜”指房

玄龄,杜如晦,“英卫”指英国公李绩、卫国公李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王魏

善谏逢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为唐宗臣

/宜哉

B.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王魏

善谏律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为唐宗臣

/宜哉

C.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王魏

善谏净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为唐宗臣

/宜哉

D.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王魏

善谏谆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为唐宗距

/宜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剑南道,地名。唐贞现时所设十道之一。因位在剑阁之南,故称

为“剑南

B.癸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纪日,每30天

有一癸卯日。

C.文皇帝,李世民的谥号。谥号指加给亡故的古代帝王、大臣等的

带有褒贬或同情意义的称号。

D,配,配飨,配享。祭祀时兼祀他神以配其所祭,可在帝王宗庙或

孔子庙配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病情加重时,太宗曾征召他到玉华宫,二人相对流泪;后

来太宗亲自去探视房玄龄,握着他的手与他告别,悲痛不能自禁。

B.房玄龄心系国事,他临去世前还为自己没有劝止太宗东征高丽一

事而自责,认为自己明知其非而不说话,责难偿,于是上表章劝谏。

C.强伟等为准备东征征发百姓造船,引发骚动,太宗派人前往调查。

得知真实情况后,敕令当地官府停止造船,到高宗继位后东征结束。

D.唐太宗深得人们拥戴,四方各部族在朝做官及来朝进贡的几百人。

听说太宗去世,都失声痛哭,以致剪头发用刀划脸,割耳朵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

水运。

(2)上赐书切让之:“取适之方,亦应多绪,晋灵荒君,何足为则!”

14.文章结尾说“给麻两车以为钱贯”,唐高宗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①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②,春意知几

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

酒朋诗侣。

中州③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④,簇

带争济楚⑤。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⑥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

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①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②(吹梅笛怨)梅,

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③(中州)这里指

北宋都城汴京。④(雪柳)这里指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⑤(济楚)

指端整、漂亮。⑥(怕见)怕得,懒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从元宵佳节傍晚时分的天空景象写起,把落日光解,傍晚云

彩描绘得绚丽缤纷。

B.词人本要乘车马和朋友去参加元宵节的诗酒盛会,却因为突如其

来的风雨而婉言推辞。

C.元宵节是本词的写作重点,虽未言衰但衰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

地表达了词人的悲痛。

D.词人将平易浅显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融合使用,使语言极

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16.此词在描摹景象时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冥思苦想往往比不上学习实在的知识,荀子《劝学》中

“,”两句强调了这个道理。

(2)《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以月说理来阐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

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

”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中国最好的时代,也是文艺创造最好的时代。近年来,聚焦家国

巨变、矢志奋斗的文艺作品集中涌现,成为引人瞩目的创作制流。从

重大题材中见证社会发展也好,从市井小事里折射人性之美也罢,文

艺作品归根结底要反映的都是时代、社会的主流价值。从《湄公河行

动》《决胜时刻》到《建国大业》……虽然演绎方式、拍摄风格各具

特色,主题立意、结构情节,但对人物本身的挖掘,

对细节呈现的努力。电影是时代的镜子,也是历史的回响。

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纵然可以归因于演员演技的精湛、叙事手法的

提升使然,但更在于其呈现了时代的发展风貌,民众的现实情感得以

对接。

今天的中国,发展奇迹举世瞩目,人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

o大屏幕上,我们感受到的是70年来一幕幕的伟大

壮举,屏幕之外,我们激扬起的是对今日中国的高度自信。这份自信,

来源于中国一路走来,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底蕊;来源于中国近代

以来在几近亡国灭种的绝境中挺立起的民族气节;来源于中国从一穷

二白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向富强的发展伟力。不可否认,过往的一

些作品,或是在细节上,或是在立意上单薄庸俗,不

受欢迎并不奇怪。我们期待更多优秀作品来记录时代,承载人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各有千秋有目共睹与日俱增捉襟见肘

B.异曲同工不言而喻与日俱增掣襟露肘

C.各有千秋不言而喻与时俱进掣襟露肘

D异曲同工有目共睹与时俱进捉襟见肘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纵然可以归因于演员演技的精湛、叙事手

法的提升使然,但更在于其呈现了时代的发展风貌,对接了民众的现

实情感。

B.一部作品的成功,纵然可以归因于演员演技的精湛、叙事手法的

提升,但更在于其呈现了时代的发展风貌,对接了民众的现实情感。

C.一部作品的成功,纵然可以归因于演员演技的精湛、叙事手法的

提升使然,但更在于其呈现了时代的发展风貌,民众的现实情感得以

对接。

D.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纵然可以归因于演员演技的精湛、叙事手

法的提升,但更在于其呈现了时代的发展风貌,民众的现实情感得以

对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

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莫高窟开凿地的砾岩粗糙,疏松、易风化,①,故

而需要先给岩层加上一层“皮肤”,这就是“壁画地仗”,用粗草泥、

细泥、高岭土层层叠加而成。壁画颜料为颜色纯正浑厚、艳而不俗的

即使埋在土里多年也不影响色泽的天然矿物,它经过选料、粉碎、研

漂等多个工序制成。

②o其中一种比较复杂的起稿方式称为“粉本刺孔”,先

在纸上勾线稿,并沿墨线打出微小孔洞,然后将纸稿置于墙面,用装

有色粉的袋子不断扑压孔洞,色粉透过孔洞在墙面形成色点,连成轮

廓。线稿完成后,有的色块由师傅写上“色标”,弟子或工匠按标记

涂色。最后一道工序是勾线,即在局部精细补描。

从莫高窟千相塔出土的一件残损造像,可以看到其内部结构一一③

,其上用草捆扎出人物的大体结构,再敷上粗泥使造

像成形,然后用细泥塑造表层及五官、衣褶、配饰等细节,最后是上

色。木骨架用本地树木,草多为西北常见的芨芨草,细泥用附近河床

自然沉淀的澄板土加上细砂调制,皆取材于当地。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

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校外培训泛滥,教育内卷

愈演愈烈等现象引起人们关注。请根据漫画内容和实际生活写一篇文

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

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l.DA.“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错误。B.

“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错误,强加因果。C.“古风歌曲也遭近

半同学反感”错误。

2.B"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为青年的现实”错误。

3.DA.“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

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表述不全

面也不够准确。B.“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

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表述不全面。C.“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

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广为流行”

表述不全面。

4.①引用论证。如第一段引用《赤伶》“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

知我”的歌词,说明了古风歌曲风靡的现状。②举例论证。如第二段

以《赤伶》中所塑造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为例,论证了古风

歌曲盛行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侠义精神的推崇。③对比论证。如第三、

四段先从正面阐释古风歌曲风靡是因为其形式符合传播规律,又从反

面说明了部分作品因不符合传播规律而饱受诟病,对比鲜明,说服力

强。

5.①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多次演绎。②

主题上,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满足了情感宣泄的需求。③歌词注

重押韵,节奏明快;有古典元素和历史厚重感。

6.DA.“表明当地对筑堤防洪更为重视”错误。B."使'我们’害怕

得不敢流下一滴眼泪”错误。C.“目的是表现人类在大自然力量面前

的弱小”错误。

7.D”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错误。作者由白杨、

杨柳而生发的想象表现了白杨与杨柳历经灾难、战胜灾难后所呈现的

美好姿态与蓬勃生命力。

8.①当比狂飙凶猛百倍的浪潮来袭时,这两棵白杨从风雨飘摇中挺

过来,挽救了人的生命。人们将两棵白杨分别称为“将军树”“江珊

树”,体现了对那段洪水肆虐时光的不能忘怀,对白杨树的感恩。②

在块石沙砾高台中长出来的那棵杨柳,是对带给百姓生的希望的子弟

兵的纪念,也是人类劫难过后美好生活的象征。

9.①由甘肃平凉国槐写到麓洲垸的白杨、杨柳,揭示镰洲垸的白杨、

杨柳的文化意义。②写甘肃平凉国槐是为了衬托白杨、杨柳,引出时

代特征,表现其在抗争中创造历史的时代意义。③使文章层层深入,

升华主旨,抒发对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歌颂。

10.D

11.B”每30天有一癸卯日”错误,应为''每60天有一癸卯日”。

12.C"敕令当地官府停止造船”错误

13.(1)有人认为大军东征,必须储备一年的粮食,这是牲畜车辆

不能运载的,应当准备舟船进行水上运输。

(2)高宗寄书信严厉地责备他:“寻求乐趣的办法也有多种多样,晋

灵公那样的荒唐君主,怎么值得成为榜样呢!”

14.因为滕、蒋二王都喜好收敛财物,唐高宗“给麻两车以为钱贯”

是对二王行为的嘲讽、批评。

参考译文:

贞观二十二年夏季六月癸酉(二十日),太宗认为高丽穷困凋敝,议

定在第二年征发三十万兵力,一举灭掉它。有人认为大军东征,必须

储备一年的粮食,这是牲畜车辆不能运载的,应当准备舟船进行水上

运输。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秋季,七月,派强伟在剑南道伐木造舟

船。房玄龄病情加重,太宗征召他到玉华宫,二人相对流泪,于是太

宗将房玄龄留在宫中。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如今天下太平,只

有东征高丽一事没有停止,众位大臣都不敢劝谏,我明知这不对而不

说话,即使死去仍有责任。”于是上奏章劝谏。太宗亲去探视,握着

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悲痛得不能克制自己。癸卯(二十四日),房

玄龄去世。柳芳说:“房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天下人称他为贤相;

然而没有多少事迹可追寻,道德也达到至高境界。所以王珪、魏征善

于谏静而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不争其贤名,李绩、李靖善于领兵作战

而房玄龄、杜如晦二人辅行文道,使国家太平,房玄龄被称为唐代的

宗臣,是很应该的。”

强伟等人征发百姓造船,蜀人苦于造船的劳役,有人请求出钱雇佣潭

州人造船,太宗允许了。州县官吏督促过急,百姓们甚至卖田地宅院、

卖儿卖女都供不上,引起剑外一带骚动。太宗听说后,派长孙知人驾

乘驿马前往视察。长孙知人上奏说:“山谷之中已经砍伐的树木,还

没有全部运出来,又要征调船庸,两件事并在一起,百姓们承受不了,

应当加以存恤养护太宗于是敕令雇潭州人造船的费用都由政府支

给。二十三年夏季,五月,丁卯(二十四日),太宗病情危急。己已

(二十六日),下令褚遂良草拟遗诏。过了不久,太宗去世。壬中(二

十九日),太子登基为皇帝。废止辽东的征战及各项土木工程。四方

各部族在朝做官及来朝进贡的几百人,听说太宗去世,都失声痛哭,

剪头发、用刀划脸、割耳朵等,流血满地。八月,庚寅(十八日),

太宗皇帝被安葬在昭陵。唐高宗永徽二年春季,正月,乙已(十一日),

朝廷任命宇文节、柳爽二人为同中书门下三品。金州刺史、滕王李元

婴骄奢淫逸,无节制地游猎,惊扰百姓。高宗寄书信严厉地责备他:

“寻求乐趣的办法也有多种多样,晋灵公那样的荒唐君主,怎么值得

成为榜样呢!”李元婴与蒋王李晖都喜好收敛财物,高宗曾经赐给众

王每人五百段绢帛,唯独没有滕、蒋二王的,敕令说:''滕王皇叔与

蒋王皇兄自己能够经营聚敛,不必赐给财物;只给两车麻串钱用。”

腾、蒋二王十分羞愧。癸巳(初二),高宗下诏令各位礼仪官、学士

们商议朝廷的明堂制度,将高祖皇帝配享五位天帝。太宗皇帝配享五

位人帝。

15.B“却因为突如其来的风雨而婉言推辞”错,“次第岂无风雨”

表明风雨还没有到来,这只是词人的担忧;结合全词来看,词人婉言

推辞的根本原因在于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使她

无心游乐。

16.①比喻。“落日熔金”中把“落日的光辉”比喻为“熔解的金子”,

“暮云合壁”中把“圆月”比喻成“壁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元宵

节绚丽的暮景。②虚实结合。眼前元宵佳节的景象不禁使词人想到往

年在汴京时的情景,由今而昔、由昔而今的虚实描写,丰富了诗歌内

容。③视听结合。如“染柳烟浓”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

被淡烟笼罩的情形;“吹梅笛怨”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

曲调表现人物内心的凄凉。

17.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③.(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示例二)

滑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示例三)月落乌啼霜满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