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糜子(mí)蓦然(mò)斡旋(wò)

B.幽悄(qiǎo)羁绊(jī)锵然(jiāng)

C.行辈(háng)束缚(fú)屹立(yì)

D.油馍(mó)欺侮(wǔ)凫水(f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瞳仁思幕怅惘叹为观止

B.恬静晦暗辐射人情事故

C.争讼褪色震撼戛然而止

D.脑畔撺缀踊跃大彻大悟

3.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哈大高铁车行较稳,很多乘客在车厢内悠闲地翻看着杂志和窗外的风景。(修改:在“和”的后面加“惬意地看着”。)

B.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修改:将“多么深刻地”挪到“蕴含着”之后。)

C.参加会议的人大代表建议,应该在中小学生校服上增添明显的反光标识,以避免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修改:把“不再发生”变成“再发生”。)

D.作文写好后,我们要学会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修改:去掉“过来”)

4.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B.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D.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小说集《彷徨》《呐喊》。

5.(2021·香坊模拟)下面情境下,说话人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自习课上,小明和小华在研究问题声音较大,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身为班长的你,希望大家能够安静自习,但又不想影响同学合作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你对大家说:

A.自习课请大家保持安静,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请自律!

B.自习课是每个人自我学习的时间,影响他人学习是不道德的。

C.同学们研究问题的精神值得肯定,但自习课还请大家保持安静。

D.如果再有因为研究问题而影响他人的同学,请你出去!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能使我们身临其境,和一同饱览自然山水,发出相同的感慨。

A.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

B.刻画细致,深远寄托,情景交融

C.细致刻画,寄托深远,情景交融

D.情景交融,细致刻画,寄托深远

二、句子默写

7.按教材原文填上空。

(1)关关雎鸠,。(《关雎》)

(2)蒹葭萋萋,。(《蒹葭》)

(3)微君之躬,?(《式微》)

(4),在城阙兮。(《子衿》)

(5)佁然不动,。(柳宗元《小石潭记》)

(6),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8),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课内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各题。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妻子:

②规:

9.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1.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B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上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1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1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阅读《弯弯的道》回答各题

弯弯的道

①“我不同意,这个字我不签。”吴老汉吧嗒抽了两口烟,漫不经心地抬起头,瞟了一眼村支书田柱。

②“老叔,您老想想,要是拓出一条道,方便大家出行,这可为全村办了一件大好事啊。”田柱抿了一口干燥的嘴唇,叹了声气,心里好像打了个结一样,梗得难受。

③出村的唯一主干道要拓宽,田柱几经周折从县里拉来了拓路项目,正当准备动工之际,在弯道处卡住了脖子。弯道坡长约二十米,左侧紧挨着几户农家,右侧紧邻一分自留地,其正属于吴老汉名下。

④田柱带着村委会干部勘察此处时,犯起了难。弯道正是拓路的重中之重,车辆在此会车时常常堵车,还三番五次引发交通事故。左侧已无拓展空间,唯一的办法是往右侧拓出一条车道。

⑤这已是田柱第三回登门。田柱晓之以人情,动之以事理,吴老汉依旧没点头。要么放言“低于三万免谈”,要么又说“占用自留地影响风水”,要么直接一口拒绝。田柱只能打道回府。

⑥临近岁末,村里广播反复通知村民在网上及时续费医保。老伴催促了好几次,吴老汉才姗姗来到村委会,谁知工作人员兰兰告诉他费用已交了。

⑦吴老汉有些纳闷,娃娃在外省打工,自个又不会上网,怎么就交了呢。

⑧还没等吴老汉答话,兰兰指了指桌上的医保登记簿,大声告诉吴老汉:“田书记早就帮您两口子交了哩,说您老不会上网。”

⑨吴老汉撇了撇嘴,心里思忖:几百块医保费就想买我签字?哼,门都没有!

⑩正当吴老汉转身欲走时,兰兰喊其留步。

“对了,差点忘记,您老的慢性病证办下来了,田书记跑了两趟县医院才办成,以后您老拿药可报销一大半啦。”兰兰从柜子里翻出一册绿壳本子。

回想起上次脑梗住院,吴老汉至今心有余悸。那一次吴老汉突然发病倒地,还是田柱安排车送往最近的医院。

田书记还帮我把慢性病证办下来了,他怎么也没知会一声啊?此刻,吴老汉的心里犹如坐过山车般此起彼伏。上次出院后,吴老汉去申请办证没办成,不是缺这个材料就是少那个证明,一番折腾之后再也没去弄。

吴老汉回头走向楼梯,兰兰问他是不是要找田书记。吴老汉点了点头,兰兰说田书记最近都不会来上班了。

吴老汉一脸不解,追问之下,兰兰吐露了实情。

“啥?!昨晚田书记开车在弯道那出车祸了?我怎么现在才知道啊……。”吴老汉皱紧了眉头,瞪着大大的眼睛。原来,田柱昨日赴市里参加果业种植合作签字仪式,回程时天色已晚,田柱缓缓驻停在弯道处会车时,后面一辆车一不留神撞了上去,田柱的车被撞到地里。兰兰还说,田柱今天中午已经苏醒过来,伤情比较乐观,吴老汉才松了一口气。

吴老汉走出村委会后,“啪啪”拍了两下自个儿脑袋,不断地自言自语:我这脑袋咋就一直拐不了弯呢?占用一分自留地事小,要是损失一名好书记,那才是事大啊!

一个月后,田柱在村务微信群发出一条喜讯:村主干道拓宽工程于今日正式动工,在此,特向为拓路作出奉献的吴老汉致敬,他将名下的一分自留地,无偿让出用于拓路……

15.为什么“田柱带着村委会干部勘察弯道时,会犯起了难”?

16.赏析划线句“田柱抿了一口干燥的嘴唇,叹了声气,心里好像打了个结一样,梗得难受”。

17.分析划线句“吴老汉的心里犹如坐过山车般此起彼伏”表现的人物心理。

18.说说文章题目“弯弯的道”有哪些含义?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老汉为什么称田柱是好书记?

阅读《有实力的人,往往不动声色》,完成各题

有实力的人,往往不动声色

①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如湖水般宁静致远,内心却似大海般波澜壮阔;他们在人群中仿佛置身事外,但那双深邃的双眸早已将一切了然于心。他们往往不动声色,似一位寡淡的看客,自然而不矫饰,低调而不张扬。

②所谓“高处不胜寒”,强者总会给人一种距离感。他们看上去孤僻不合群,实则是一种应被人欣赏的孤傲。有实力的人,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他们会找到一种最舒适的姿态安放自己。

③大多数人感到苦恼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不抢,不急不躁,快乐自会由心而发,如影相随。()听从内心的声音、活得越来越像自己的时候,优势()会渐渐展现出来。

④有实力的人恍若夏蝉,为这一鸣蛰伏了好几个四季;有实力的人就像昙花,为那一现等待了整个白昼。所有的收获都是不断付出的成果。他们总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持续努力着,在漫长的看不到希望的等待中酝酿着。他们深谙这个道理,懂得厚积薄发,只有当自己具备了足够实力的时候,才能将大放异彩的机会牢牢抓住。

⑤曾有记者问过科比为什么会这么成功,科比反问记者:“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吗?”记者摇了摇头,科比紧接着回答道:我知道每一天凌晨4点洛杉矶的样子。”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要想静待花开,前提是得默默耕耘。黑格尔曾说:“心无旁骛,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很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不断努力,终其一生找到自己的价值,于世界微不足道,于自己却举足轻重。在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之前,少说话多做事,只有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强者。

⑥《荀子》有云:“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意思是人不能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收到被严办的圣旨,当时他内心又气又恼,但行动上却不慌不忙,依然把公事料理妥当,跟随钦差回京听候惩办。回京之时,他特意带上了“制怒”两字的横幅,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心情急躁。可见,真正有实力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

⑦那些默默努力却不炫耀的人,他们往往性格沉静、收敛、从容,不自以为是、不显山露水、不随便与人争锋。拥有不动声色的优秀,远比那些金光闪闪的人,更令人尊敬。

(有删改)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填入第③段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就……B.因为……所以……

C.即使……也……D.只有……才……

22.指出下面两句话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括号里只填一种论证方法)

①有实力的人恍若夏蝉,为这一鸣蛰伏了好几个四季;有实力的人就像昙花,为那一现等待了整个白昼。

②《荀子》有云:“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意思是人不能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

23.本文围绕的观点,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五、作文

24.任选一题作答

①生活中处处有“顶”。你看,一粒种子,顶出土层;一只海燕,顶风冒雨;一座大山,顶天立地;一个团队,合力相顶……他们都顶出了独属自己的春天!“顶”意味着承受,担当,碰撞,支持……

请以“顶出一个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⑵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⑷书写,请认真书写。

②材料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谈论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们帮忙。飞禽瞧不起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大树于是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飞禽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坚持到底才能成功;换一个思路更容易达到目标;求人不如求己……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⑵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⑶不少于600字。

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解析解答部分

1.D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糜子(mí)——(méi)

B.幽悄(qiǎo)——(qiāo)锵然(jiāng)——(qiāng)

C.束缚(fú)——(fù)

D.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C

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A.思幕——思慕

B.人情事故——人情世故

C.正确。

D.撺缀——撺掇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D

重复啰嗦

ABC.正确;

D.有误,语意重复,去掉“不正确的”。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D

作家作品

ABC.正确。

D.有误,《野草》是散文诗集。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5.C

语言得体

A.批评面向班级整体,没有针对性,且语气生硬,不恰当;

B.“影响他人学习是不道德的”过于上纲上线,大词小用,不够得体;

C.先褒后贬,先扬后抑,既维护了同学面子,又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恰当;

D.“请你出去”语气生硬,不够委婉,不恰当。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表述不得体的原因有:①平时阅读肤浅,分辨不清有关词语对不同对象的使用规律,谦词、敬词使用混乱;②不能理解不同文体对有关词语的一般要求,分不清口语与书面语、文学用语与公文用语、简称与全称、褒义用语与贬义用语的适用对象;③不能进入角色,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词语,以学生腔取代所有的交际语言;④平时语言运用随意,目的性差,不注重语言表述效果。平时说话时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6.A

句子排序

此句段是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点的描述。从三个词的表述上看,BD项中词语构成特点不同,“细致刻画跟寄托深远”,“刻画细致跟深远寄托”语言表述不符合形式需要;“情景交融”应是“刻画细致,寄托深远”的概括表述,前后不能颠倒,所以C项.不正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7.(1)在河之洲

(2)白露未晞

(3)胡为乎泥中

(4)挑兮达兮

(5)俶尔远逝

(6)欲济无舟楫

(7)斗折蛇行

(8)无为在歧路

一般性默写

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洲、晞、俶、歧”

故解析为:⑴在河之洲⑵白露未晞⑶胡为乎泥中⑷挑兮达兮⑸俶尔远逝⑹欲济无舟楫⑺斗折蛇行⑻无为在歧路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8.妻子儿女;打算,计划

9.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②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任意两句即可)

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8.①句意为: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句意为: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故解析为:妻子儿女;打算,计划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闻,听见;妻子,妻子儿女。

故解析为: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②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意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意为: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这两句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故解析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任意两句即可)

11.身份不同“冠”不同;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

12.B

13.运用举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古代贵族看中“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4.解析不唯一。示例:“冠”是古代男子身份的象征;加了“冠”,男子要摒弃儿时的玩性,社会和家庭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男子本身,也会因为加了“冠”对自己要求更高。

材料探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⑷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1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结合第⑤段“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归纳解析:身份不同“冠”不同。第⑥段“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归纳解析: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

故解析为:身份不同“冠”不同;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结合第②段“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可见。B“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表述错误。

故解析为:B.

1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这是引资料,结合第③段“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具体有力的说明了贵族们非常看重他们的“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故解析为:运用举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古代贵族看中“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依据原文第②段“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和材料一“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可知,加“冠”后就不再是懵懂的孩童,要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冠”的意义重大。依据材料二“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冠向权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和材料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可知,加冠后的男子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担负的责任也更重。

故解析为:解析不唯一。示例:“冠”是古代男子身份的象征;加了“冠”,男子要摒弃儿时的玩性,社会和家庭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男子本身,也会因为加了“冠”对自己要求更高。

15.弯道是拓路的关键(弯道经常堵车,甚至出现交通事故),拓宽已经没有空间,右侧自留地的主人吴老汉不同意占用自家土地。

16.使用了动作描写,比喻修辞。写出田柱为了说服吴老汉费尽口舌,可是结果仍然没有作用。表现了田柱内心的无奈和做工作不会一帆风顺的事实。

17.夹杂一点疑惑,迎来一份惊喜,又生出一丝忐忑。

18.既指村口那条弯弯的路,也指做工作不会一片坦途(田柱做工作经历了不少曲折),也指吴老汉经历了不少事才了解田柱是一个好书记。

19.田柱能急百姓所急,想方设法改变村民生活现状(修路),面对村民的不理解能耐心做工作而不是简单粗暴。(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⑷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的情感出发点。

⑸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结合第③段中“出村的唯一主干道要拓宽,田柱几经周折从县里拉来了拓项目,正当准备动工之际,在弯道处卡住了脖子。弯道坡长约二十米,左侧紧挨着几户农家,右侧紧邻一分自留地,其正属于吴老汉名下”第④段中“田柱带着村委会干部勘察此处时,犯起了难。弯道正是拓路的重中之重,车辆在此会车时常常堵车,还三番五次引发交通事故。左侧已无拓展空间,唯一的办法是往右侧拓出一条车道”的内容可知,弯道是拓路的关键(弯道经常堵车,甚至出现交通事故),拓宽已经没有空间;结合第⑤段中“这已是田柱第三回登门。田柱晓之以人情,动之以事理,吴老汉依旧没点头。要么放言‘低于三万免谈,要么又说‘占用自留地影响风水’,要么直接一口拒绝。田柱只能打道回府”的内容可知,自留地的主人吴老汉不同意占用自家土地。

故解析为:弯道是拓路的关键(弯道经常堵车,甚至出现交通事故),拓宽已经没有空间,右侧自留地的主人吴老汉不同意占用自家土地。

1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田柱抿了一口干燥的嘴唇,叹了声气,心里好像打了个结一样,梗得难受”的内容,由“抿了一口干燥的嘴唇,叹了声气”可知,采用了动作描写;由“心里好像打了个结一样”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⑤段中“这已是田柱第三回登门。田柱晓之以人情,动之以事理,吴老汉依旧没点头。要么放言“低于三万免谈’,要么又说“占用自留地影响风水’,要么直接一口拒绝。田柱只能打道回府”的内容可知,写出田柱为了说服吴老汉费尽口舌,可是结果仍然没有作用。表现了田柱内心的无奈和做工作不会一帆风顺的事实。

故解析为:使用了动作描写,比喻修辞。写出田柱为了说服吴老汉费尽口舌,可是结果仍然没有作用。表现了田柱内心的无奈和做工作不会一帆风顺的事实。

17.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此起彼伏:指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结合“吴老汉的心里犹如坐过山车般此起彼伏”的内容可知,知道田书记还帮他把慢性病证办下来后,把吴老汉心情比作坐过山车,突出了他内心夹杂一点疑惑,迎来一份惊喜,又生出一丝忐忑的心情。因为,自己可是拒绝了田书记多次,并不配合田书记的工作。

故解析为:夹杂一点疑惑,迎来一份惊喜,又生出一丝忐忑。

18.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结合第③段中“出村的唯一主干道要拓宽,田柱几经周折从县里拉来了拓路项目,正当准备动工之际,在弯道处卡住了脖子。弯道坡长约二十米,左侧紧挨着几户农家,右侧紧邻一分自留地,其正属于吴老汉名下”的内容可知,“弯弯的道”指村口那条弯弯的路;结合第⑤段中“这已是田柱第三回登。田柱晓之以人情,动之以事理,吴老汉依旧没点头。要么放言‘低于三万免谈’,要么又说‘占用自留地影响风水’,要么直接一口拒绝。田柱只能打道回府”的内容可知,“弯弯的道”也指做工作不会一片坦途;结合第②段中“回想起上次脑梗住院,吴老汉至今心有余悸。那一次吴老汉突然发病倒地,还是田柱安排车送往最近的医院”,第③段中“田书记还帮我把慢性病证办下来了,他怎么也没知会一声啊此刻,吴老汉的心里犹如坐过山车般此起彼伏”,第⑦段中“吴老汉走出村委会后,‘啪啪’拍了两下自个儿脑.袋,不断地自言自语:我这脑袋咋就一直拐不了弯呢占用一-分自留地事小,要是损失一名好书记,那才是事大啊!”的内容可知,“弯弯的道”还指吴老汉经历了不少事才了解田柱是一个好书记。

故解析为:既指村口那条弯弯的路,也指做工作不会一片坦途(田柱做工作经历了不少曲折),也指吴老汉经历了不少事才了解田柱是一个好书记。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结合第③段中“出村的唯一主干道要拓宽,田柱几经周折从县里拉来了拓路项目”的内容可知,田柱能急百姓所急,想方设法改变村民生活现状(修路);结合第⑤段中“这已是田柱第三回登门。田柱晓之以人情,动之以事理,吴老汉依旧没点头”的内容可知,田柱面对村民的不理解能耐心做工作而不是简单粗暴;结合第⑧段中“还没等吴老汉答话,兰兰指了指桌上的医保登记簿,大声告诉吴老汉:“田书记早就帮您两口子交了哩,说您老不会,上网’”、第②段中“回想起上次脑梗住院,吴老汉至今心有余悸。那一次吴老汉突然发病倒地,还是田柱安排车送往最近的医院”、第③段中“田书记还帮我把慢性病证办下来了,他怎么也没知会一声啊”的内容可知,田柱为人善良,以德报怨。

故解析为:田柱能急百姓所急,想方设法改变村民生活现状(修路),面对村民的不理解能耐心做工作而不是简单粗暴。

20.有实力的人,往往不动声色。

21.D

22.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23.有实力的人,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有实力的人,懂得厚积薄发,才能将大放异彩的机会牢牢抓住;有实力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

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概括提炼议论文论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常常在文中的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开头的语段、结尾的语段或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⑵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⑷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20.本题考查中心论点。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由标题“有实力的人,往往不动声色”和第①段“他们往往不动声色,似一位寡淡的看客,自然而不矫饰,低调而不张扬”以及第⑦段‘‘那些默默努力却不炫耀的人,他们往往性格沉静、收敛、从容,不自以为是、不显山露水、不随便与人争锋。拥有不动声色的优秀,远比那些金光闪闪的人,更令人尊敬”可知,中心论点应该是“有实力的人,往往不动声色”。

故解析为:有实力的人,往往不动声色。

2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

第③段第四句前半句“听从内心的声音、活得越来越像自己的”是后半句“优势会渐渐展现出来”的条件,后半句是前半句的结果,并且这个条件是唯一的,所以这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用“只有才”合适。

故解析为:D.

2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①由“有实力的人恍若夏蝉”“有实力的人就像昙花”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有实力的人比作夏蝉;有实力的人比作昙花;所以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②由“《荀子》有云:‘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可知这是引用《荀子》里的话,所以是运用的“道理论证”。

故解析为: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由第①段“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如湖水般宁静致远,内心却似大海般波澜壮阔;他们在人群中仿佛置身事外,但那双深邃的双眸早已将一切了然于心”和第②段“所谓“高处不胜寒”,强者总会给人一种距离感”以及第③段“大多数人感到苦恼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可知,这三段是引出话题,有一种人是那种有实力的人,他在与自己相处方面是有很能力的;由第④段“有实力的人恍若夏蝉,为这一鸣蛰伏了好几个四季;有实力的人就像昙花,为那一现等待了整个白昼”“他们深谙这个道理,懂得厚积薄发,只有当自己具备了足够实力的时候,才能将大放异彩的机会牢牢抓住”和第⑤段“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之前,少说话多做事,只有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强者”可知这一部分讲的是“有实力的人,懂得厚积薄发,才能将大放异彩的机会牢牢抓住”;由第⑥段“可见,真正有实力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可知这一部分讲述的是“有实力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

故解析为:有实力的人,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有实力的人,懂得厚积薄发,才能将大放异彩的机会牢牢抓住;有实力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

24.例文①:

顶出一个春天

灯光聚集在舞台中央,圆形的光斑之上是自信大方的我,眉梢止不住染上喜悦,嘴角上扬,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举在胸前的奖状熠熠生辉,心头的温暖,令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明媚的春天;笔直的腰杆,让我真正体会到,我也可以顶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时光荏苒,悄然无声,闭目沉淀心情,脑中浮现出姥爷高大的身影。他拄着拐杖,慈祥地微笑,一步,一步,徐徐走来。

姥爷的眉心再次拧成两个疙瘩,他严厉地瞪着我,随即抬起那根雕花拐杖,对着我的小书桌重重敲上几下,“咚咚咚!”我的小心脏瞬间悬在高空,低头看看那些在我眼中像形态各异的小蚯蚓组成的笔画,不由得有些头晕目眩了。姥爷搬来一把椅子,坐在我的身旁,粗糙的大手握紧我的小手,在田字格中书写横撇竖捺。

“一撇一捺方为人字。撇,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露出锋芒;捺,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捺脚要平。”姥爷一边说道,一边将撇捺舒展到极致。我的目光追随着行走于纸上的铅笔,一知半解地点点头。

阳光透过窗子洒满房间,枝头鸟雀欢快地啼叫。姥爷突然松开了他的大手,我一时茫然,抬头望着他。他摸摸我的脑袋,“人在田字格中顶天立地,生活中更是如此,自己试着写写吧。”我低下头去,深呼一口气,似乎整个世界都静了,没有了鸟儿的叽叽喳喳,只有心脏极速跳动的“怦怦”声。右手紧握着铅笔,默念姥爷的话语,磕磕碰碰地写下一个扭着身子的撇画,拭去额间的薄汗,手腕颤抖着完成下一笔。一时汗颜了,我将脑袋埋得更深,一遍复一遍地书写,不觉间,姥爷拄杖离开,阳光依旧静好。

轰鸣的掌声将我的思绪带回舞台,灯光璀璨无比。

直至多年后的今天,我才幡然醒悟——那一撇写的是付出,一捺写的是收获;一笔写顺境,一笔写逆境;一笔写快乐,一笔写烦恼;不承受,又怎见到盎然的春色。

一纸奖状,登台领奖,绽开春色;独坐一隅,凝眸窗外,笑对人生。缱绻流年,挥洒汗水,我做到了——顶出一个春天。

例文②: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生活总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展开,面对生活中的一些艰难险阻,我们总是习惯于首先寄希望于他人,希望能得到他人的提携和帮助,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忘记了要做一个真正的自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经常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内在和潜能,或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有力量。生命就在改变自己的一切中华丽转身,您若盛开,清风自来。

方向比努力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自我比傀儡重要,主人比奴隶重要。要我怎么样,永远都只是一种被动,我要怎么样,时时都会有创造。很多时候,一个词语,你要学生钞写上千遍,学生并不一定能真正记住和理解这个词语,相反,一个人在同一地方,他很少会跌倒两次。你再看看,我们的教材,有多少是要我们怎么样,要我们不要怎么样,这些说教能真正对每一个学生都起作用吗?我倒是希望能多一些质疑,问题是很多人都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慷慨接受。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就是一种效率,能节约很多思考的时间。当人脑成为一个罐子,被塞得满满的时,实际上失去的远比获得的要多。

人究竟应该是为谁而活?自己!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种自私,但更为现实的是,没有一个强大的自己,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如何才能造就自我的强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抱着你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觉得累,是因为你喜欢;抱着10公斤重的石头,你坚持不了多久。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所以,一个人没有成绩,不一定是他没有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不喜欢。事实证明:当你喜欢上某件事,会发挥出惊人的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时候做适合自己的事情,一切皆有可能。

自我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自我,自我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或许我们现在还很微弱,或许我们还要考虑很多很多,或许我们正在被一些繁文缛节所捆绑,或许我们孩子还在机械地踏步。这一切都还不太迟,只要我们能在自己的领域独树一帜,只要我们的生活还有一个真正的自我,这已经就是一种成功。黑夜过过去是黎明,寒冬过尽绽春蕾,回归自己的兴趣之途,过一种有创造有挑战的生活,活出自我的精彩,一路阳光。一个人身处困境还能一如既往地帮助别人,这是一种美德;但一个人通过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主动去创造市场,这会带来更多人的幸福,这更是一种功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必须建立在一个强大的自我之上。否则,只会是心有余而力不及。

成功的路上,有荆棘也有鲜花,有痛苦也有荣誉,但更有成长。没有强大的实力,空有一幅悲天怜人的心肠,最多也只能是一个旁观者。当然,能活出自我,做一个坐在路旁鼓掌的人也是一种精彩。从现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让自己在兴趣的途中昂首前行,或许会有诸多的阻力,不过那些都只是一些板栗球,踏上两脚,收获的却是丰硕的果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春天我们把种子种下,秋天我们就能收获丰硕的果实,明白自己适合什么,进一步强大自己,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适合为世界增添更多的精彩。

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题目一:“顶出一个春天”注意关键字“顶出、春天”。顶出,是一个过程;春天,是过程的结果。写成长类的作文。文体是记叙文,写作时注意以写人记事为主,要有描写,以自己成长经历为写作内容的重点,以自己从这些这些经历中获得的收获为表现的主旨,选择熟悉的素材,不要临时乱编。可以以小见大,用生活中的小事去打动读者。首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成长之路上,我顶出了一个春天。中间具体描写在成长之路上,我遇到的困难以及我如何应对困难,获得成功的,把“顶出的细节”具体化,注意详略得当。末段升华主旨,与首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题目二:根据材料“坚持到底才能成功;换一个思路更容易达到目标;求人不如求己”可知,本文的主旨应与选择的方向有关,并且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议论说理,对文体没有什么要求。可以“选择的方向”为话题论证说理。无论怎样,都要从生活中取材,做到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很多时候,我们好像都在努力前行,但是埋头苦干那么久还是没有结果,其实有时候跳出固定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可能会更好。文体是议论文。首段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论题:换个思路看问题可能会更好。中间依次论述人沉迷固定思维的危害,如赵括纸上谈兵,断送赵国四十五万兵力;宋帝十三道金牌调岳飞,断送十年之功。转换思维获得的成功,如司马迁忽略身体上的伤害,苦心专研完成巨著《史记》。你也如此,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转换思维,克服了困难。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发出呐喊。

如果写“求人不如求己”,中间例子可以改成袁隆平苦心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钱学森,坚持回国效力,努力发展中国的火箭、导弹。你也如此,面对人生的困难,是如何从自我出发,攻克难关呢。

题目一: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立意通常来讲可以分为几大主题,比如读书(读书对我的影响)、情感(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对我的影响)、成长(什么激励了我努力成长),围绕立意选择合适的素材,最好是自身经历过的或者是熟知的材料。不要临时去编,平时要准备好几类常用的素材,到写作文时好套用。可以是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手法。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初中以记叙文为主,注意要写好情节,写人一定要有描写,不要凑字数;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字数要求在600~650即可。

题目二: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先拟定标题。围绕重点选择合适的素材。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字数要求在600~650即可。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糜子(mí)蓦然(mò)斡旋(wò)

B.幽悄(qiǎo)羁绊(jī)锵然(jiāng)

C.行辈(háng)束缚(fú)屹立(yì)

D.油馍(mó)欺侮(wǔ)凫水(fú)

D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糜子(mí)——(méi)

B.幽悄(qiǎo)——(qiāo)锵然(jiāng)——(qiāng)

C.束缚(fú)——(fù)

D.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瞳仁思幕怅惘叹为观止

B.恬静晦暗辐射人情事故

C.争讼褪色震撼戛然而止

D.脑畔撺缀踊跃大彻大悟

C

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A.思幕——思慕

B.人情事故——人情世故

C.正确。

D.撺缀——撺掇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哈大高铁车行较稳,很多乘客在车厢内悠闲地翻看着杂志和窗外的风景。(修改:在“和”的后面加“惬意地看着”。)

B.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修改:将“多么深刻地”挪到“蕴含着”之后。)

C.参加会议的人大代表建议,应该在中小学生校服上增添明显的反光标识,以避免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修改:把“不再发生”变成“再发生”。)

D.作文写好后,我们要学会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修改:去掉“过来”)

D

重复啰嗦

ABC.正确;

D.有误,语意重复,去掉“不正确的”。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B.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D.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小说集《彷徨》《呐喊》。

D

作家作品

ABC.正确。

D.有误,《野草》是散文诗集。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5.(2021·香坊模拟)下面情境下,说话人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自习课上,小明和小华在研究问题声音较大,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身为班长的你,希望大家能够安静自习,但又不想影响同学合作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你对大家说:

A.自习课请大家保持安静,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请自律!

B.自习课是每个人自我学习的时间,影响他人学习是不道德的。

C.同学们研究问题的精神值得肯定,但自习课还请大家保持安静。

D.如果再有因为研究问题而影响他人的同学,请你出去!

C

语言得体

A.批评面向班级整体,没有针对性,且语气生硬,不恰当;

B.“影响他人学习是不道德的”过于上纲上线,大词小用,不够得体;

C.先褒后贬,先扬后抑,既维护了同学面子,又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恰当;

D.“请你出去”语气生硬,不够委婉,不恰当。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表述不得体的原因有:①平时阅读肤浅,分辨不清有关词语对不同对象的使用规律,谦词、敬词使用混乱;②不能理解不同文体对有关词语的一般要求,分不清口语与书面语、文学用语与公文用语、简称与全称、褒义用语与贬义用语的适用对象;③不能进入角色,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词语,以学生腔取代所有的交际语言;④平时语言运用随意,目的性差,不注重语言表述效果。平时说话时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能使我们身临其境,和一同饱览自然山水,发出相同的感慨。

A.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

B.刻画细致,深远寄托,情景交融

C.细致刻画,寄托深远,情景交融

D.情景交融,细致刻画,寄托深远

A

句子排序

此句段是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点的描述。从三个词的表述上看,BD项中词语构成特点不同,“细致刻画跟寄托深远”,“刻画细致跟深远寄托”语言表述不符合形式需要;“情景交融”应是“刻画细致,寄托深远”的概括表述,前后不能颠倒,所以C项.不正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二、句子默写

7.按教材原文填上空。

(1)关关雎鸠,。(《关雎》)

(2)蒹葭萋萋,。(《蒹葭》)

(3)微君之躬,?(《式微》)

(4),在城阙兮。(《子衿》)

(5)佁然不动,。(柳宗元《小石潭记》)

(6),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8),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在河之洲

(2)白露未晞

(3)胡为乎泥中

(4)挑兮达兮

(5)俶尔远逝

(6)欲济无舟楫

(7)斗折蛇行

(8)无为在歧路

一般性默写

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洲、晞、俶、歧”

故解析为:⑴在河之洲⑵白露未晞⑶胡为乎泥中⑷挑兮达兮⑸俶尔远逝⑹欲济无舟楫⑺斗折蛇行⑻无为在歧路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三、课内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各题。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妻子:

②规:

9.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特点?

8.妻子儿女;打算,计划

9.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②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任意两句即可)

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8.①句意为: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句意为: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故解析为:妻子儿女;打算,计划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闻,听见;妻子,妻子儿女。

故解析为: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②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意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意为: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这两句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故解析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任意两句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1.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B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上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1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1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1.身份不同“冠”不同;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

12.B

13.运用举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古代贵族看中“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4.解析不唯一。示例:“冠”是古代男子身份的象征;加了“冠”,男子要摒弃儿时的玩性,社会和家庭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男子本身,也会因为加了“冠”对自己要求更高。

材料探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⑷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1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结合第⑤段“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归纳解析:身份不同“冠”不同。第⑥段“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归纳解析: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

故解析为:身份不同“冠”不同;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结合第②段“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可见。B“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表述错误。

故解析为:B.

1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这是引资料,结合第③段“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