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赣县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1页
赣州市赣县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2页
赣州市赣县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3页
赣州市赣县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4页
赣州市赣县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高烧、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等;A16型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等并发症;某人虽已提前注射了流感疫苗但在冬季来临后多次患流感;关于上述致病病原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伤寒杆菌含8种核苷酸,病毒含4种碱基,两者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B。上述病原体都营寄生生活;都可用营养齐全的合成培养基培养C。病原体蛋白质的合成所需要的核糖体、氨基酸等不都由宿主细胞提供D.灭活的病毒仍具有抗原特异性,可以制成疫苗,此外也可以用于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答案】B【解析】【详解】A、伤寒杆菌是细胞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有8种核苷酸;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DNA或RNA)和动脑子组成,含有4种碱基(ATCG或AUCG);两者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A正确;B、流感病毒不能用营养齐全的合成培养基培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B错误;C、伤寒杆菌的蛋白质的合成所需要的核糖体、氨基酸等自身提供;流感病毒的蛋白质的合成所需要的核糖体、氨基酸等要由宿主细胞提供,C正确;D、灭活的病毒仍具有抗原特异性,制成疫苗具有充当抗原的作用,另外也可以用于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D正确。故选B。2。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肽键,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种类有20种B.若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则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是相同的C。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磷酸基团,2表示脱氧核糖,3的种类有4种D.若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的种类有4种【答案】D【解析】【分析】1、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2、多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但连接方式不同;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核酸的多样性与碱基的种类,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关。【详解】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1是中心碳原子,2表示肽键,3是R基,3的种类有20种,A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多糖,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但连接形成的结构不同,B错误;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1应表示脱氧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表示含氮碱基,3的种类有4种,C错误;若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1表示核糖,2是磷酸基团,3是含氮碱基,3的种类有4种,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3。假如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羧基端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两侧的肽键.某四十九肽分别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多肽中含2个赖氨酸B.苯丙氨酸位于四十九肽的17、31、49位C。短肽D、E与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相同,N原子数减少2个D.适宜条件下酶1和酶2同时作用于此多肽,可形成5条短肽【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羧基端的肽键后,形成了三个短肽A、B、C,说明酶1作用位点是16—17、30-31、48-49,则位点16、30、48为苯丙氨酸;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两侧的肽键后,形成的短肽D、E中,少了位点23,说明位点23为赖氨酸。【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此多肽种只有一个赖氨酸,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苯丙氨酸位于16、30、48位,B错误;已知赖氨酸的分子式为C6H14N2O2,而短肽D、E与四十九肽相比减少两个肽建和1个赖氨酸,即水解消耗了两个水并减少了一个赖氨酸,则氧原子数目不变、N原子数减少2个,C正确;适宜条件下酶1和酶2同时作用与此多肽,可得到短肽1-16、17—22、24-30、31-484个短肽和23位、49位两个氨基酸,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图,抓住题目中两种酶的作用位点,获悉四十九肽中,位点16、30和48是苯丙氨酸;四十九肽中,位点23是赖氨酸。4.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换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C。从图乙转为丙的正确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答案】D【解析】【分析】1、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筒的长短成反比;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筒的长短成正比;物镜越长,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2、由题图可知,丙图是乙图放大后的物像.【详解】A、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筒的长短成反比,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筒的长短成正比,即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A错误;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换用高倍物镜,即应选用③,同时调节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B错误;C、从图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是移动标本,使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中央→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应采用的组合是②③⑤,D正确.故选D。【点睛】了解目镜和物镜外形上的不同,明确目镜和物镜镜筒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美国科考团在南极湖泊下方深水无光区发现了生活在此的不明类型细菌,并获得了该未知细菌的DNA,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菌无高尔基体,无法形成细胞壁B。该细菌中没有染色体,所以繁殖方式为无丝分裂C.该细菌细胞中的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D。该细菌环状DNA中也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且其遗传特征主要由DNA决定【答案】C【解析】【分析】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除了核糖体以外的其他细胞器。【详解】该菌为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但能形成细胞壁,A错误;有丝分裂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而该细菌为原核生物,可以进行二分裂,B错误;该细菌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但RNA中嘌呤数与嘧啶数不一定相等,因此该细菌细胞中的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C正确;该细菌环状DNA中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D错误.6。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下图表示两种细胞信号转导形式,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的激素可以表示性激素,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膜,与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有关B。甲图可说明信息分子可影响基因表达过程,②③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同C.甲图中的d基本骨架为独特的双螺旋结构,e为mRNA可作为翻译的模板D。乙图可以反应细胞膜具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图中的受体化学本质为糖蛋白【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甲,某激素可以进入细胞内与胞内受体结合,从而影响核基因的表达。该激素可以表示脂溶性激素,如性激素,性激素可以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这与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有关。图中①表示自由扩散进入,②表示翻译,③表示转录,d表示DNA,e表示mRNA,f表示蛋白质(多肽)。乙图可以反应细胞膜具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图中的受体化学本质为糖蛋白。【详解】A。性激素属于脂溶性激素,以自由扩散方式穿膜,与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有关,A正确;B。甲图可说明信息分子可影响基因表达过程,其中②表示翻译,③表示转录,它们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同,B正确;C.甲图中的d(DNA)是以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为基本骨架,C错误;D。乙图表示细胞膜具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图中的受体化学本质为糖蛋白,D正确.故选C。7。图甲表示内质网结构放大图,图乙表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图丙表示胰岛素合成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及细胞膜膜面积的变化。结合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所示的内质网结构图,能够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B.细胞内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都是通过图乙所示过程合成的C.图乙中细胞结构①②④的膜之间存在直接联系D.图丙中f代表高尔基体膜面积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图乙中①为内质网,②为高尔基体,③为囊泡,④为线粒体.图丙中d膜面积最终减少,应是内质网膜,e膜面积有所增加应是细胞膜,f膜面积最终几乎不变应是高尔基体膜。【详解】A、图甲所示的内质网结构图,为亚显微结构,需用电镜观察到,A错误;B、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为胞內酶,不属于分泌蛋白,不是通过图乙所示过程合成的,B错误;C、图乙中细胞结构②为高尔基体,与其它膜间存在间接联系,C错误;D、据分析可知,图丙中f膜面积最终几乎不变,代表高尔基体膜的变化,D正确.故选D。8。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含有DNA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B。原核细胞既不具有生物膜系统,也不具有生物膜C。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肺泡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D。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外的膜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的分布、细胞器的功能、生物膜系统、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其中含有DNA的结构有细胞核和线粒体,A错误;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因此不具有生物膜系统,但有属于生物膜范畴的细胞膜,B错误;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C错误;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外的膜结构,例如:当细胞以胞吞方式摄取大分子时,首先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D正确。【点睛】易错点辨析:①生物膜系统指细胞内的全部膜结构而不是生物体内的.②原核生物、病毒类生物无生物膜系统。9。如图为渗透实验装置,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渗透平衡时烧杯中液面高度为a,漏斗中液面高度为b,液面差为m.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达到平衡时,水分子进出半透膜速率相等B.若向漏斗中滴人清水,则重新平衡时m将增大C.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则重新平衡时m将增大D.把m段内的液体吸出后,重新平衡时m将减小【答案】B【解析】【分析】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1、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要具有浓度差。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膜。渗透压是只溶液中溶质分子对水的吸引力。当达到平衡时,进出的水分子达到动态平衡.【详解】A、达到新的平衡时,水分子进出半透膜的速率相等,A正确;B、向漏斗中滴入清水,漏斗内的浓度降低,渗透压下降,m将减小,B错误;C、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将导致漏斗内蔗糖溶液渗透压进一步增大,平衡时m将增大,C正确;D、把m段内的液体吸出后,则其中溶质也被吸出,其漏斗中溶质减少,渗透压减弱,吸水能力也减弱,则平衡时m将减小,D正确。故选B。10.将番茄和水稻分别培养在含Mg2+、Ca2+、SiO44-的培养液中,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离子浓度,结果如图所示.有关该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A。水稻培养液中Mg2+、Ca2+浓度增高,表明水稻细胞向培养液中排出Mg2+、Ca2+B.水稻对SiO44—的吸收量大,与水稻细胞膜上载体有关C。与番茄相比,水稻吸收Mg2+、Ca2+少,表明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求不同D。该实验说明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差异取决于培养液中离子的浓度【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1、水稻吸收Ca2+、Mg2+、Si4+这三类物质相对速度是:v(Si4+)>v(Mg2+)>v(Ca2+);2、番茄吸收Ca2+、Mg2+、Si4+这三类物质相对速度是:v(Ca2+)>v(Mg2+)>v(Si4+);3、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度不同,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速度不同,这与植物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4、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属于主动运输,而对水是通过渗透作用,则植物体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详解】A、水稻培养液中Mg2+、Ca2+浓度升高,说明水稻吸水多于吸收Mg2+、Ca2+,A错误;B、水稻对SiO44-的吸收量大,是因为水稻细胞膜上运载硅离子的载体数量多,B正确;B、水稻吸收Mg2+、Ca2+少,表明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求不同,C错误;D、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差异取决于细胞的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以植物吸收矿质离子为核心命题点,考核载体、细胞膜、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学生对直方图的识图能力.应当注意的是:若植物等比例吸收水分和离子,则培养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不会改变,即相对百分含量为100%;若超过100%,则说明该植物吸收该离子比吸收水慢;若低于100%,则吸收该离子比吸收水快.11。把一个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和水界面上将它们铺成单分子层(假定单分子间距离适当且相等).推测在下列细胞中,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大和最小的细胞分别是()①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②蛙的红细胞③人体浆细胞④乳酸菌细胞⑤酵母菌细胞A。①② B。③④C。③② D.⑤④【答案】B【解析】【分析】1.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蛙的红细胞、酵母菌细胞和人体浆细胞都是真核细胞,乳酸菌细胞是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具有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而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2.人体浆细胞能分泌大量的抗体,因此其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多,膜面积大。【详解】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表面积之比最大的细胞特征是细胞相对比较小,而且细胞中生物膜结构丰富。题干所列的几种细胞中,人体浆细胞主要产生抗体,细胞中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符合此特点。乳酸菌细胞仅具有细胞膜,细胞内没有膜结构,是几种细胞中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表面积之比最小的细胞,A、C、D不合题意,B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明确原核细胞的生物膜只有细胞膜;识记细胞结构和功能,明确浆细胞具有较强的分泌功能,细胞中的膜结构多,膜面积大.12。20世纪60年代后,医院开始用淀粉酶代替酸分解淀粉,如图为某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应先将各组试管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合B.pH为3和9的两只试管中的淀粉酶的活性相同C。pH为13的试管调到PH为7后淀粉含量基本不变D。淀粉酶的作用是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活化能【答案】B【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催化作用受到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pH条件下,其催化效率最高。据图可知,在pH为7时,淀粉剩余量最小,说明此时酶催化效率最高.【详解】A。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分解作用,应先将各组试管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合,保证酶在设定的pH条件下发挥作用,A正确;B.在pH为3和9时两只试管中的淀粉剩余量相同,但pH为3时,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酸也会促进淀粉水解,而pH为9时只有酶的催化作用,所以两种pH下酶的催化效率应该是不同的,即pH为3和9时酶的活性不同,B错误;C.pH为13时淀粉含量不变,说明酶变性失活,调到PH为7后酶活性不会回复,淀粉含量基本不变,C正确;D.淀粉酶的作用是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D正确。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考虑到酸性溶液对淀粉的水解作用。13.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设计A验证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实验组:2ml3%H2O2溶液+1ml过氧化氢酶,保温5min后观察对照组:2ml3%H2O2溶液+1ml蒸馏水,保温5min后观察B验证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实验组:2ml3%可溶性淀粉溶液+1ml新鲜唾液,5min后碘液检验对照组:2ml3%蔗糖溶液+1ml新鲜唾液,5min后碘液检验C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5ml3%可溶性淀粉溶液+2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min将溶液温度升高10℃,观察溶液颜色变化D验证pH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不同pH缓冲液,再依次加入1ml过氧化氢酶,2ml3%H2O2溶液,观察气泡产生速率A.A B。B C。C D.D【答案】D【解析】【分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详解】A、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因此实验的对照组的蒸馏水应换成FeCl3溶液,A错误;B、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需要鉴定淀粉和蔗糖是否被唾液淀粉酶分解,用碘液只能检测淀粉的存在,而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故检测需使用斐林试剂,B错误;C、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应取多支试管分别置于多个一定温度梯度水浴锅中5min后,相应温度混合后再保温5min,C错误;D、验证pH对酶的催化速率的影响的实验中,pH为自变量,因此实验需要首先设置不同的pH环境,D正确。故选D。14.已知施加药物A能使蔗糖酶的活性丧失;施加药物B后蔗糖酶活性不变,但蔗糖和蔗糖酶结合的机会减少.如图为蔗糖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温度、PH均适宜)产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其中乙组使用少量药物B处理。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甲组先使用药物B处理,在t1时可能适当提高了温度B.丙组先使用药物B处理,在t1时可能使用药物A处理C。在t1时间之后甲组蔗糖酶的活性高于乙组和丙组D。在t1时间之后丙组中蔗糖酶和蔗糖作用机会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三条曲线起始反应速率相同,说明开始的处理是相同的;t1后,丙组产物浓度不变,很可能是药物A导致酶失活;甲组达到平衡点的时间缩短。【详解】甲、乙、丙可能开始均用B处理,甲组原本就是最适温度,若提高温度,酶活性会下降,达到平衡点的时间会延长而不是缩短,A错误;丙组开始用药物B处理,t1后产物浓度不变,可能是药物A处理导致酶失活,B正确;t1后,丙组酶失活,甲乙组酶活性不变,故甲乙组酶活性高于丙组,C错误;t1后,蔗糖酶失活,酶与底物不能结合,D错误.故选B。15.ATP是生命活动直接的能源物质。dATP(d表示脱氧)是三磷酸脱氧核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结构式可简写成dA-P~P~P。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一分子dATP有三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B。细胞内生成dATP时有能量的储存,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C。在DNA合成过程中,dATP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之一D.dATP具有高能磷酸键,可能为细胞中某些反应提供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依题文可知,ATP和dATP结构相似,二者都含有高能磷酸键,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依题文可知,dATP和ATP的结构相似,一分子dATP有三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A正确;B、细胞内生成dATP时要形成高能磷酸键,有能量的储存,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B正确;C、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而dATP是三磷酸脱氧核苷,有三分子磷酸,所以dATP不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C错误;D、dATP具有高能磷酸键,可能为细胞中某些反应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文重点识记ATP的结构特点:一个腺苷,二个高能磷酸键,三个磷酸基团.16.图1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的实验装置用来探究消毒过的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细胞呼吸方式(若葡萄糖为种子细胞呼吸过程中的唯一底物).请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物质A是丙酮酸,物质D是氧气,物质E是酒精B。过程③④所需要的酶分别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C。若乙装置墨滴左移,甲装置墨滴右移,则小麦萌发过程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若乙装置墨滴左移,甲装置墨滴不动,则小麦萌发过程中只进行有氧呼吸【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图2中:甲装置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气体,因此甲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与消耗氧气量的差值;乙装置中KOH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乙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详解】A。据分析可知,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A正确;B.过程③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所需要的酶分别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B错误;C。甲装置的墨滴右移,说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乙装置的墨滴左移,说明有氧气的消耗,由此可推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正确;D.实验后,图2的乙装置的墨滴左移,说明有氧气的消耗,甲装置的墨滴不动,说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小麦萌发过程中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知识点是细胞呼吸的方式、过程和发生的场所,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和应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17.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的叶片分成4等份,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光照1h(光照强度相同),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数据.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组别一二三四温度(℃)27282930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1﹣2﹣3﹣1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mg)+3+3+3+1A。27℃是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B。29℃时该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最多C.27~29℃的净光合速率相等D。30℃下实际光合速率为2mg•h﹣1【答案】B【解析】【分析】据表分析:暗处理后重量变化表示1h植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即呼吸速率,结合表中数据可知29℃时,植物呼吸速率最快,即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1h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2h呼吸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详解】A、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2×暗处理后重量变化,经过计算可知,29℃时光合速率最快,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左右,A错误;B、暗处理后重量变化表示1h植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即呼吸速率,结合表中数据可知29℃时,植物呼吸速率最快,消耗的有机物最多,B正确;C、净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暗处理后重量变化,经过计算可知,27℃、28℃、29℃的净光合速率依次是:4mg/h、5mg/h和6mg/h,C错误;D、30℃下实际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2×暗处理后重量变化=3mg/h,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综合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和信息转化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能力和计算能力。18.如图所示,表示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请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若适当提高温度,光合速率的增加值小于呼吸速率的增加值,则补偿点B应相应的向右移动B.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B点左移,C点左移,D点向右上方移动。C.D点时,ATP的移动方向从类囊体薄膜方向叶绿体基质移动D.若图上为阳生植物,则换为阴生植物,B点和D点均要向左移动【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图的光合作用强度是净光合作用强度,A点对应的数值是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B点是植物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点是植物的光饱和点,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点是植物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若适当提高温度,光合速率的增加值小于呼吸速率的增加值,则补偿点B应相应的向右移动,A正确;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则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因此B点左移,C点右移,D点向右上方移动,B错误;D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其光反应产生的ATP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C正确;若图上为阳生植物,则换为阴生植物,B点和D点均要向左移动,D正确.19。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提取色素时加入Si02的目的是加速研磨并保护叶绿素不被破坏B。画滤液细线时要等上一次滤液线干燥后再进行画线C.对研磨液过滤时需要在玻璃漏斗的基部放一层滤纸D.分离色素时,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中会导致色素带变浅【答案】B【解析】【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A、提取色素时加入Si02的目的是加速研磨,A错误;B、画滤液细线时要等上一次滤液线干燥后再进行画线,防止滤液细线变粗,B正确;C、对研磨液过滤时需要在玻璃漏斗的基部放一层纱布,不能用滤纸,C错误;D、分离色素时,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中会导致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D错误;故选B。20。下列甲、乙、丙三图分别是某些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分析回答,错误的是()A.图甲中正处于有丝分裂过程的细胞是图①②,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图④B.图丙中①→②,完成了图乙中AB段的变化C。图甲⑤中存在等位基因Bb,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D.图甲中的①③④可以对应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②【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甲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可代表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丙图: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①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全过程。【详解】A、依据对图甲的分析可知,①为有丝分裂中期,②为有丝分裂后期,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⑥为雄果蝇染色体组成模式图,故正处于有丝分裂过程的细胞是图①②,而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图④,正确.B、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①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②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由此可以看出,①→②完成了DNA的复制过程,故与乙图中的AB段对应,正确。C、图甲⑤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存在等位基因Bb,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交叉互换(基因重组),正确。D、图甲中的①③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共2个DNA,故可以对应图乙中的BC段,④细胞也对应于图甲中的BC段,但其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因此不能对应于图丙中的(二),错误。21.据报道,科研人员选取成人皮肤细胞,将其培育成神经干细胞后,放入特制的环境中,诱导组织进一步生长发育,最终形成一个豌豆大小的“微型人脑"。这个组织已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尚不能独立思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B.若培育过程中因感染病毒出现癌变,则癌变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C.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细胞衰老,则酶的活性都下降D。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细胞分化的可逆性【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详解】A、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但是可以进行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B、若培育过程中因感染病毒出现癌变,则癌变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B正确;C、衰老细胞中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D、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转性,D错误.故选B.22.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叙述,正确的有()①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坏死的结果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⑥细胞癌变主要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⑦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周期长。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对细胞不利。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①细胞的分化、衰老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对生物体有害,①错误;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②正确;③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③错误;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大,④错误;⑤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因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⑤正确;⑥细胞癌变主要是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⑥正确;⑦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细胞周期短,⑦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能与细胞坏死进行区分;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23。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B.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C。癌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分化,机体清除癌细胞与细胞凋亡有关D.干细胞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细胞癌变,则癌变细胞内的呼吸速率相对较快【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结合,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是主动死亡的过程,B错误;癌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分化而无限增殖,机体清除癌细胞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干细胞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细胞癌变,由于癌细胞的新陈代谢旺盛,因此其呼吸速率加快,D正确。【点睛】本题是细胞凋亡的具体过程和机理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细胞凋亡过程的综合理解与应用能力。先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析综合进行判断。24。已知玉米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他植株的存活率是100%,据此得出F2成熟植株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为A.2种3:4 B.4种12:6:2:1 C.4种1:2:2:3 D。4种9:3:3: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涉及自由组合定律中特殊现象,考查对自由组合定律理解和应用,属于能力层次的考查。【详解】据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Rr,F2理论值是:高杆:矮杆=3:1,抗病:易感病=3:1,按题中存活率计算:高杆:矮杆=3×2/3:1=2:1,抗病:易感病=3:1×1/2=6:1,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高杆抗病:高杆易感病:矮杆抗病:矮杆易感病=(6:1)×(2:1)=12:6:2:1,表现型是4种,故选B。【点睛】思路: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分离定律的思维方式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先分开分析,得到的数据再相乘.25.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由三对能自由组合等位基因控制,花色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表现型白花乳白花黄花金黄花基因型AA——-—Aa—--—aaB---aa-—D—aabbddA.白花(AABBDD)×黄花(aaBBDD),F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只有2种B.黄花(aaBBDD)×金黄花,F1自交后代F2中黄花基因型有9种C.欲同时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可选择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D。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子一代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乳白花【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目可知:不管其他基因如何,只要是AA就是白色,只要是Aa就是乳白色,在aa时其他颜色的基因可以表达。【详解】A、让白花(AABBDD)与黄花(aaBBDD)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DD,表现型为乳白花,只有1种表现型,A正确;B、黄花(aaBBDD)×金黄花(aabbdd),F1基因型为aaBbDd,2对基因是杂合的,aaBbDd自交后代F2的基因型有3×3=9种,表现型是黄花(9aaB-D-、3aaB—dd、3aabbD-)和金黄花(1aabbdd),故F2中黄花的基因型有8种,B错误;C、欲同时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则亲代需同时含有A和a、B和b、D和d,故可以选择基因型是AaBbDd的个体自交,C正确;D、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1/4白色(A_____)2/4乳白色(Aa____)1/4的黄花和金黄色花,因而乳白色是比例最高的花色,D正确;故选B。26。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系谱图如下,一家庭不带有另一家庭致病基因,其中隐性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乙病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C。Ⅱ4与Ⅱ6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D。Ⅱ3与Ⅱ4生出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6【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中Ⅰ-1、Ⅰ—2、Ⅱ—2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由题干中“隐性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Ⅰ-3、Ⅰ—4、Ⅱ-5可知,乙病为显性遗传病,而题干中提到另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则乙病致病基因应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且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A错误;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属于伴性遗传病,其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可能出现性别差异,B正确;由Ⅰ-3、Ⅰ-4、Ⅱ—5可知,Ⅰ-4的X染色体上不携带致病基因,致病基因存在于Y染色体上,则Ⅱ—4Y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肯定来自于父亲,X染色体上是否有致病基因不确定,Ⅱ-6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C错误;若甲病用A、a表示,乙病用B、b表示,则Ⅱ—3基因型为1/3AAXbXb或2/3AaXbXb,Ⅱ-4基因型为AAX-—YB,两人婚配,后代均不患甲病,但所有男孩均患乙病,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0,D错误;故选B。27。女娄菜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植株高茎和矮茎受基因A、a控制,宽叶和狭叶受基因B、b控制。现将两株女娄菜杂交,所得子代雌株中高茎宽叶:矮茎宽叶=3:1、雄株中高茎宽叶:高茎窄叶:矮茎宽叶:矮茎窄叶=3:3:1:1。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C.子代雌株中髙茎宽叶基因型有4种D.子代雄株髙茎宽叶中纯合子占1/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可知,杂交子代雌株中高茎:矮茎=3:1,雄株中高茎:矮茎=3:1,可以推出高茎和矮茎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都为Aa;杂交子代雌株全为宽叶,雄株宽叶:窄叶=1:1,雌雄表现不一样,宽叶和窄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由于两对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AB正确;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子代雌株中宽叶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C正确;子代雄株中高茎宽叶基因型有AaXBY、AAXBY,其中纯合子的比例占1/3,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干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28.如图表示某一只果蝇的一条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及其上的部分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朱红眼和暗栗色眼是一对相对性状,ca和cb是一对等位基因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图中ca和cb可能未移向细胞的同一极C.若该果蝇的眼色不是白色,则说明w基因失去了遗传效应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a、cb、v、w基因不会移向细胞的同一极【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3、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4、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详解】A、朱红眼和暗栗色眼不是一对相对性状,ca和cb也不是一对等位基因,A项错误;B、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ca或cb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则图中ca和cb基因可能会移向细胞两极,B项正确;C、w基因为隐性基因,相应性状未体现,有可能是该基因未表达,而不是失去了遗传效应,C项错误;D、图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因此二者可以移向细胞的同一极,进入同一个细胞中,该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则位于其上的基因也随之移向两极,故ca、cb、v、w基因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位基因、减数分裂、基因的定义等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29。如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B.图示实验步骤中若混合培养后保温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增强C.噬菌体侵染噬菌体细菌实验未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答案】C【解析】【分析】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培养出含35S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5S的普通培养基培养出含35S的大肠杆菌,A错误;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图示实验步骤中若混合培养后保温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放射性也不会增强,B错误;C、噬菌体侵染噬菌体细菌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正确。D、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0。在DNA分子模型的搭建实验中,若仅有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并构建一个含15对碱基(其中A有9个)的DNA双链片段(氢键数也用订书钉个数表示),那么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A。88 B。118 C。124 D。126【答案】C【解析】【分析】

【详解】构建一个DNA的基本单位需要2个订书钉,构建一个含15对碱基(A有9个)的DNA双链片段,首先要构建30个基本单位,需要60个订书钉;将两个基本单位连在一起需要一个订书钉,连接15对碱基组成的DNA双链片段,需要将30个基本单位连成两条链,需要28个订书钉;碱基A有9个,A=T=9,那么G=C=6,A和T之间2个氢键,G和C之间三个氢键,碱基对之间的氢键需要9×2+6×3=36个订书钉连接.共需要60+28+36=124个订书钉。

故选C。

31.某双链DNA分子(用15N充分标记)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A。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B。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10个C。将该DNA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4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1/8D。若一条链上一个T突变为A,则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嘌呤含量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1、已知一条链上A:T:G:C=1:2:3:4,即A1:T1:G1:C1=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2:T2:G2:C2=2:1:4:3.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则A1=T2=10,T1=A2=20,G1=C2=30,C1=G2=40,即该DNA分子中A=T=30个,C=G=70个,据此答题。2、已知DNA分子中碱基数,求复制n次与第n次所需某碱基的数目: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复制n次,则共需加入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为a×(2n-1)个,因为最初亲代DNA分子做模板不需要原料;但第n次复制时所需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为a×(2n—1)—a×(2n—1-1)=a×2n—1。【详解】A、该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经确定,所以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100种,A错误;B、已知链A:T:G:C=1:2:3:4,则另一条链T:A:C:G=1:2:3:4,所以该DNA分子中4种含氮碱基A:T:G:C=3:3:7:7,其中A=200×3/20=30个,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90个,B错误;C、将细胞置于15N培养液中复制4次后,共得到16个DNA分子,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1/8,C正确;D、双链DNA分子中嘧啶的数目始终和嘌呤的数目相同,D错误;故选C。32。将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放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酸的培养液中培养完成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取一个精子与正常的无放射性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转入无放射性的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分析此过程,说法错误的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了四个带标记的四分体,每个四分体含有四个DNA分子B。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都含3H标记,每个精子中标记的染色体数为四个C.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含标记性的染色体数为四个D。受精卵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四个【答案】D【解析】【分析】将果蝇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4对)培养在含放射性3H的培养液中,完成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将某个精子与正常卵细胞(无放射性)结合形成受精卵,则受精卵内一半染色体带有标记,受精随后转入无3H标记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则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8条染色体,其中带标记的4条,受精卵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子细胞最多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有4条。最少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有0条。【详解】A。将果蝇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4对)培养在含放射性3H的培养液中,完成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第一次分裂前期应该形成4个四分体,该过程DNA复制一次,因为DNA是半保留复制,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含有3H标记的四分体有4个,每个四分体含有四个DNA分子,A正确;B。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两次,DNA只复制1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为n,因为DNA是半保留复制,故每个精细胞中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数都为4个,B正确;C。某个精子与正常卵细胞(无放射性)结合形成受精卵,则受精卵中,一半染色体有标记,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含标记性的染色体数为4个,C正确;D.受精卵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子细胞最多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有4条。最少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有0条,D错误。故选D。33。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共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m个B。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A占全部碱基的34%,则碱基G占16%C.含有a个碱基、b个腺嘌呤的双链DNA分子中,共含有a-b个氢键D.一个大肠杆菌拟核中的DNA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答案】B【解析】【分析】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复制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为DNA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DNA分子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过程。【详解】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是(2n—1)×m个,A错误;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即A=T,G=C,A+G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故碱基A若占全部碱基的34%,则碱基G占16%,B正确;A—T之间为两个氢键,G-C之间为三个氢键,含有a个碱基、b个腺嘌呤的双链DNA分子中,A—T碱基对为b对,G-C碱基对的数量为(a—2b)÷2,故氢键数量为:2b+3×(a-2b)÷2=(3a/2)-b,C错误;大肠杆菌的拟核为环状DNA分子,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DNA半保留复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和计算能力。34。下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1、2、3分别代表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2、3为核基因的表达过程,可同时进行B。参与过程3的RNA有三种,均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C.若过程3翻译出多种蛋白质,可能由于一条mRNA上有多个起始密码子D。过程1主要发生在细胞核,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催化【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过程1为DNA复制,过程2表示转录,过程3为翻译。【详解】A。图中过程2表示转录,过程3为翻译,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因此2、3为核基因的表达过程,但不能同时进行,A错误;B。过程3为翻译,参与过程3的RNA有三种,即rRNA、tRNA、mRNA,其中mRNA上的组成密码子的3个碱基能够与相应的tRNA上的组成反密码子的3个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C。翻译是从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开始的,若过程3翻译出多种蛋白质,则可能由于一条mRNA上有多个起始密码子,C正确;D。过程1表示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D错误。故选C.35.Rous肉瘤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感染人细胞后可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Rous肉瘤病毒可诱发人的细胞癌变B。该病毒体内的逆转录酶可进入宿主细胞C.逆转录过程需要利用宿主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D。该病毒的发现使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的途径【答案】D【解析】【分析】Rous肉瘤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侵染细胞后可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DNA,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外壳或逆转录酶。【详解】A、Rous肉瘤病毒是一种致癌因子可诱发人细胞癌变,A正确;B、Rous肉瘤病毒无细胞结构,在人细胞内利用自己的遗传物质RNA为模板,利用人细胞的原料,在自己的酶系统作用下完成逆转录过程,B正确;C、逆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由人细胞提供,C正确;D、该病毒的发现使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的途径,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知识点,熟知致癌因子导致癌变的原因以及病毒的增殖过程并准确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36。已知某DNA片段上有基因A、无效片段和基因B,其分布如图所示,现将某外来DNA片段(m)插入位点a或b,下列关于变异类型说法正确的是()A.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则发生了染色体变异B.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a,则发生了基因重组C.若m为无效片段且插入位点a,则发生了基因突变D。若m为无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则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详解】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由于位点b位于基因B中,说明外来有效片段插入原基因内部,导致基因结构改变,原基因不表达,但插入基因表达,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a,由于位点a也位于无效片段,所以对原基因无影响,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若m为无效片段且插入位点a,由于位点a也位于无效片段,所以没有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若m为无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由于位点b位于基因B中,说明外来无效片段插入原基因内部,导致原基因结构被破坏,原基因不表达,这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变异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区别.37.如图表示利用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不同品种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①和②培育能稳定遗传的⑤过程中,Ⅰ→Ⅱ途径比Ⅰ→Ⅲ→Ⅴ途径所用时间短B。由②获得⑧的过程利用了射线处理能够诱导基因定向突变的原理C.常用花药离体培养先形成④,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种子或幼苗获得⑤D.由③获得④与由③获得⑥的原理相同,由③获得⑦和Ⅰ→Ⅱ途径的原理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1、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优点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缺点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举例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抗病植株的育成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2、分析题图:Ⅰ—Ⅱ是杂交育种,Ⅰ-Ⅲ—Ⅴ是单倍体育种,Ⅰ—Ⅲ-Ⅳ是多倍体育种,②→⑧是诱变育种。③→⑦是基因工程育种。【详解】A、Ⅰ→Ⅱ途径表示杂交育种过程,Ⅰ→Ⅲ→Ⅴ途径表示单倍体育种过程,①的基因型为AABB,②的基因型为aabb,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⑤,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错误;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射线处理可以提高突变率,B错误;C、经过Ⅲ过程培育形成的④是单倍体,不能形成种子;Ⅴ过程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D、由③获得④与由③获得⑥的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由③获得⑦和Ⅰ→Ⅱ途径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38.某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该植物体内X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A和a,其中基因型为XaXa和XaY的个体不能成活。现让一对亲本杂交,获得子代中雌株:雄株=2:1。若让子代随机交配,则所得后代成活个体中,A基因的频率是A。10/11 B。5/6 C。7/8 D.13/14【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和XAXa,雄株的基因型为XAY。一对亲本杂交,获得子代中雌株:雄株=2: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子代基因型为XAXA、XAXa、XAY,据此答题.【详解】由分析可知,子代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即雌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3/4XA、1/4Xa,雄株产生的配子为1/2XA、1/2Y,子代随机交配,则所得成活后代及比例为3/7XAXA、3/7XAY、1/7XAXa,其中A基因频率为10/11。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要注意两点:1.基因型为XaXa和XaY的个体不能成活,即F1随机交配,所得后代中要除去基因型为1/8XaY个体;2。计算A基因频率=A基因总数/(A基因总数+a基因总数)。39。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过程,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生存斗争,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图中的b发生了改变C.长期的c一定导致d,d表示生殖隔离D.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表示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c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D错误。40.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也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B。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同时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增强了抗药性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这是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变异积累导致的D。蓝藻改变了早期地球的大气成分,进而促进了需氧生物的发展,这属于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知识,考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详解】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自然选择和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项错误;B、细菌中抗药性的变异是在接触抗生素之前产生的,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项错误;C、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但生殖隔离不一定都是地理隔离导致的,C项错误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蓝藻改变了大气成分,进而促进了需氧生物的发展,属于共同进化,D项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41。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湿地,土壤湿度和盐碱度有较大的变化,是典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重要的环西太平洋鸟类(如东方白鹳)迁徙的“中转站”及越冬栖息和繁殖地.请回答:(1)该湿地内自河岸、海岸向中心区域依次分布着盐地裸地种群→盐地碱蓬种群→柽柳种群→草生种群,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2)盐地碱蓬是河流沿岸的标志性植被,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该采取_____取样的方法。(3)一年中该湿地内东方白鹳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是_____.(4)该地建立了生态休闲农庄,它由蔬菜、果树种植采摘区,鱼塘、畜禽养殖区以及餐饮区和娱乐区等组成。①生态农庄建立后,一方面能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生产的农副产品又可作为食材,这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和_____价值。②养殖区的畜禽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地投入鱼塘可以提高鱼的产量,此外,畜禽粪和塘泥还可施入种植园作为肥料,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功能,实现了_____。③上图中人工鱼塘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保留一位小数)。植食性动物的粪便属于图中哪个数据_____?【答案】(1)。水平(2).土壤湿度和盐碱度(3).等距(4)。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5).间接(6)。直接(7).物质循环(8)。能量多级利用(9).15.6%(10)。3【解析】【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3、据图分析: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能量。分析题图:该生态系统中的肉食动物从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25+0。05+5。1+2。1—5.0=2.5J/cm2·a,植食动物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2。5+4+9+0.5—2=14J/cm2·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23+70+3+14=110J/cm2·a。【详解】(1)据分析可知该湿地内自河岸、海岸向中心区域依次分布着盐地裸地种群→盐地碱蓬种群→柽柳种群→草生种群,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湿度和盐碱度。(2)盐地碱蓬是河流沿岸的标志性植被,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该采取等距取样的方法。

(3)一年中该湿地内东方白鹳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4)①据分析可知生态农庄建立后,一方面能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生产的农副产品又可作为食材,这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②生态农业的主要的目的是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等,因此养殖区的畜禽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地投入鱼塘可以提高鱼的产量,畜禽粪和塘泥施入种植园作为肥料,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③据分析可知上图中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5+4+9+0.5-2=14J/cm2·a,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0.25+0。05+5。1+2。1-5.0=2。5J/cm2·a.因此能量从生态系统的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5÷(14+2)=15.6%,植食性动物的粪便属于图中哪个数据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结合图示强化学生学会识图分析,综合利用能量传递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42.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控制);棒眼与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B、b控制)。现有两果蝇杂交,得到F1表现型和数目(只)如下表.请据图回答:(1)该种群中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控制棒眼与红眼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2)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F1中黑身棒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915年,遗传学家Bridges发现用红眼雌果蝇与X射线处理过的棒眼雄果蝇进行杂交,总能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发现红眼雌果蝇。该种红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基因B。已知没有B或b基因的受精卵是不能发育成新个体的。请你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检测F1中红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①杂交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计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②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基因突变.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基因B。【答案】(1).常(2)。X(3)。AaXBXb(4).AaXBY(5)。黑身棒眼雌蝇︰黑身棒眼雄蝇︰黑身红眼雄蝇=4︰3︰1(6).让F1中红眼雌果蝇与正常棒眼雄果蝇杂交(或让F1中红眼雌果蝇与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7).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接近1︰1(或子代全为红眼,雌果蝇:雄果蝇数量比接近1︰1)(8).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接近2︰1(或子代全为红眼,雌果蝇︰雄果蝇数量比接近2︰1)【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子代中黑身和灰身的比例与性别无关,因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而子代中棒眼和红眼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属于性染色体遗传。由此确定,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