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考点一知识整合大气岩石动物(生物)植物(生物)土壤水地形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水循环大气大气陆地海洋水汽输送径流输送降水蒸发降水蒸发生物循环植物微生物环境动物岩石圈循环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解题探究题组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2题。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解析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000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B解析答案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解析答案解析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689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答案C题组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2012·广东文综)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解析答案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A项符合题意。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B项错误。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C项错误。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D项错误。答案A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考点二知识整合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变化性统一性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解题探究题组一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014·江苏地理)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第1题。1.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解析由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岛纬度低,气温高;由“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可知该地干燥,降水少。D解析答案题组二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题。2.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答案解析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由于山脉分布于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解析B题组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3.(2011·福建文综)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答案主观题型答题模板题型五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问题的答题思路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答题思路:该地区××、××、××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2)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答题思路: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分析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答题思路:当某区域××要素发生变化时,不仅对该区域自然环境××等要素产生影响,而且对其他区域的××等要素产生一定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壤),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由于流速变慢,逐渐淤积,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尝试应用1.读“渤海等深线图”和“盘锦市地图”,完成问题。红海滩是由适宜于盐碱环境的一棵棵纤弱的碱蓬草织就而成的,碱蓬草经不起洪水和沼泽侵袭,但适宜在含沉积有机物的沿海滩涂生长。辽东湾畔辽河入海口有世界最大的芦苇沼泽地,还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红海滩。简析盘锦红海滩生长大片碱蓬草的主要原因。解析任何地理要素的产生都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协调一致。根据碱蓬草的生长习性,结合盘锦红海滩有机质含量、土壤、海滩面积及洪水和沼泽威胁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泥质海岸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盐碱丰富,适宜碱蓬草生长;海滩面积宽阔;大面积的芦苇减少了洪水和泥沙对碱蓬草的侵袭。解析答案2.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降水___;气温日较差___;地表水____;地貌多__________;土壤有机质含量____;植被______。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河流欠发育、地表水少;风力作用强,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疏。少大少戈壁、荒漠少稀少解析答案(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解析黄土高原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由于植被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答案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解析答案(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析归纳上面案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答案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解析答案练出高分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1~2题。模拟题组12345678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解析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答案B模拟题组23456781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①水循环②生物圈循环③地质循环④大气三圈环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解析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三圈环流。答案A模拟题组23456781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理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3~4题。模拟题组23456781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大气圈
B.岩石圈C.水圈
D.生物圈解析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A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
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
生物圈中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
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
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解析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答案D模拟题组23456781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氢、水汽。震旦纪大冰期之后的寒武纪,火山大爆发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地球结束了“雪球”时代,原始生命出现。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第5题。模拟题组234567815.“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
)A.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B.破坏臭氧层,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C.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D.释放巨量热能,直接增加大气温度解析正确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碳循环的过程是关键。“雪球”时代结束,是气温升高的结果。火山大爆发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保温作用增强。A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6~7题。模拟题组234567816.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解析由题干及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而图示中并没有其他区域,也没有产生新的功能。答案A模拟题组234567817.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减少。C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8.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模拟题组23456781(1)图中山脉西部海域位于________板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解析根据板块分布,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部海域位于南极洲板块,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山脉可能升高。答案南极洲该山脉可能升高。原因: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2)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______现象,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解析受地形影响,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山脉东侧形成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引起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导致地形抬升,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非地带性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整体性模拟题组23456781(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试分析其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解析若此山脉变为平地,南美洲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答案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模拟题组23456781(4)图中D处的植被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解析D处的植被为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为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答案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5)据国际环保组织研究统计,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的降水减少了约20%,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试分析其原因。模拟题组23456781解析答案解析结合亚马孙河流域森林被砍伐引起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进行分析。答案森林被砍伐,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模拟题组23456781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9~10题。9.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解析从湖泊消亡过程图中可以看出,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深度越来越浅,直到消亡。D高考题组910111213141516解析答案10.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解析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A高考题组910111213141516解析答案11.(2011·广东文综)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高考题组910111213141516解析答案解析由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可判断该地区是石灰岩地区,且该地区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侵蚀,故不可能是受单一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应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答案C高考题组910111213141516(2013·安徽文综)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13题。高考题组91011121314151612.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高考题组910111213141516解析答案解析Ⅱ曲线从降水量来看最高不超过2000mm,不可能代表降水;从气温来看最高不超过20℃,不可能代表气温,应该代表蒸发量。温带森林带降水大于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因此Ⅰ曲线代表降水量,Ⅲ曲线代表气温。答案B高考题组91011121314151613.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
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
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高考题组910111213141516解析答案解析风化壳厚度受气候条件制约,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淋溶、生物作用明显,风化壳厚度大,反之寒冷或干旱的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小。据四个选项中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C。答案C高考题组910111213141516(2014·江苏地理)《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研物流工程与管理资料(3篇)
- 前置试题及答案
- 塑料模具工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百万消防安全题库及答案解析
- 基础护理操作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解析
- 安徽省安全生产考试中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贵州煤矿安全知识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护理专业实习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员A证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法律知识试卷及答案
- 牙齿矫正方式对比
- 3.2 中国的矿产资源教学课件 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 学堂在线 高技术与现代局部战争 章节测试答案
- 无人机公司飞手管理制度
- 房地产抵押贷款合同电子版预览
- 公路机电安全培训课件
- DB42-T 2389-2025 陶粒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
- 25春国家开放大学《物流信息技术》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2025年中国声卡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职场压力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