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8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主张“(君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主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这说明先秦儒学()A.反对君主集权 B.等级观念鲜明C.强调天人合一 D.民本色彩浓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君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可知,孔子和孟子都强调统治者要重视民心,顺应民意,体现了浓厚的民本色彩,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信息均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2.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则负责颁布诏令和管理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太尉负责军事。这反映了此制度()A.使各部门独立行使职权 B.容易造成皇权旁落局面C.分割了皇帝的部分权力 D.蕴含了分权制约的理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三公中,虽然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务,但政务执行程序中的诏令颁布却由御史大夫负责,这实际上是对丞相的权力起着制约的作用,因而体现了分权制约的理念,D项正确;材料信息说明丞相与御史大夫的权力间存在着制约性,因而都不能独立行使职权,排除A项;材料涉及三公的职责,没有体现容易造成皇权旁落局面,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3.汉武帝在公元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这些举措()A.增加了百姓负担 B.杜绝了官员腐败C.加强了经济集权 D.消除了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百姓负担,排除A项;B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B项;D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局势的动荡 B.税收制度的改革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动乱,战争的肆虐导致人口在755年后大幅下降,A项正确;755年后唐朝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局势的动荡,此时没有进行税收制度的改革,不是因为自然灾害的频繁,排除BC项;此时的唐王朝统治区域并没有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5.如图所示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双体船,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画舫。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船尾有长橹。由此可知,《洛神赋图》()A.客观再现了真实历史情境 B.反映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趋向 D.具有极高的技术史料价值〖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洛神赋图》描绘了中国最早的画舫,通过该图可以看出当时木船的结构、规模,这对研究中国古代造船技艺具有重要的价值,D项正确;该图勾勒的场景带有虚构成分,并不是写实,排除A项;《洛神赋图》属于人物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B项;市民阶层形成于宋朝,且《洛神赋图》迎合的是贵族阶层的审美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多次提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一观点体现出了该著作()A.关注重农抑商政策 B.对经济效益的重视C.主张发展小农经济 D.是农业集大成著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贾思勰认为土地经营应量力而行,要努力争取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不要盲目扩大经营规模,这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经营,发展小农经济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该著作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7.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认为国家“与民争利”。王安石则指出,改革的目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据统计,宋神宗时期国家财政盈余达到高峰,民间高利贷利率降至低谷,民间变乱的发生次数和规模降到最低点。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实现了藏富于民 B.利于秩序稳定C.推动了商业发展 D.力求富国利民〖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不增加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实现”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未涉及其对秩序稳定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王安石变法对商业发展的推动,排除C项。故选D项。8.南宋时面食在江南倡行。临安城内仅面点就50多种,其中大包子、荷叶饼、烧饼、羊肉馒头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面食地位逐渐提升。饮食风格的变化突出说明A.人口流动活跃促进文化交融 B.农业生产进步丰富居民生活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消费观念 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城市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方面食在南方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北方饮食习俗在南方的传播,A项正确;“农业生产进步丰富居民生活”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饮食风格的变化说明人口流动活跃促进文化交融,未涉及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饮食风格的变化与城市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唐朝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元朝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天文观测并编订《授时历》。这些活动的成功取决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浸染C.选官制度推动 D.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元朝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天文观测并编订《授时历》。”,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成功,《唐本草》的颁行以及《授时历》的编订,都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D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之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家的作用,未涉及思想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0.清代军机处最初不过为临时设置,主要是处理军务,后逐渐演变成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的中枢机构。这一演变反映出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宰相制度的重建C.行政效率的提高 D.满汉势力的消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A项正确;没有重建宰相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军机处强化皇权,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满汉势力的比较,得不出满汉势力的消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1.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棉布”等等,可以看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形成了很多专业化的生产市镇,体现了生产的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规模的不断扩大,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根本性转变”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2.魏源根据《四洲志》等材料编写了著名的《海国图志》。《海国图志》的主要影响是A.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打开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C.提出发展工商业的思想 D.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打开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B项正确;《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排除A项;C项不符合《海国图志》的内容,排除;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制度,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排除D项。故选B项。13.《资政新篇》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也提出了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这些主张()A.体现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B.贯彻落实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D.使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答案〗A〖解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纲领,提出了“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一系列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的主张,这体现出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A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不是《资政新篇》的内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是空想性,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纺与织分离,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排除D项。故选A项。1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A.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再致割地赔款 B.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义和团运动 D.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狂热情绪……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成为清政府利用的工具,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签订条约割地赔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勾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义和团的阶级属性,排除D项。故选B项。15.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列强旨()A.维护帝国主义侵华秩序 B.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D.就侵华利益达成妥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这体现了列强强迫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这一规定旨在维护帝国主义侵华秩序,A项正确;瓜分中国的狂潮开始于甲午战后,排除B项;1864年已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强迫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帝,不体现列强间的相互妥协,排除D项。故选A项。16.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 B.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C.对外国产品依赖程度的降低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一战期间的中国民族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主要和当时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关,B正确;此时的统治集团是北洋政府,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17.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A.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 B.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变C.功绩远高于辛亥革命 D.对旧思想的全盘肯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可知,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变,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和科学,排除A项;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但不能说功绩远高于辛亥革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对旧思想的态度,且“全盘肯定”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8.1926年前后,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1927年,上海工人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有力配合了北伐军。这表明()A.革命力量得到发展壮大 B.工农武装政权普遍建立C.国共两党合作深入发展 D.国民革命目标基本实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26年前后,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可知,北伐战争前后,南方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反映出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A项正确;当时工农武装政权尚未普遍建立,排除B项;当时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并未深入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国民革命目标是否实现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9.毛泽东曾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为此毛泽东的实践是()A.领导秋收起义 B.开辟陕甘宁抗日根据地C.开辟大别山根据地 D.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保存和壮大革命力量,为党和人民军队寻找依托,进行的实践是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项正确;领导秋收起义、进攻长沙是八七会议的决定,并非为革命事业寻找依托的实践,排除A项;开辟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与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不符,排除B项;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并非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排除C项。故选D项。20.1935年5月20日,左路红军攻占冕宁县,进入彝民聚居区。刘伯承依照当地习俗,同彝民沽鸡家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成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这一做法()A.实现了战略转移 B.传播了革命火种C.纠正了“左”倾错误 D.促进了抗战胜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红军领导人和少数民族首领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成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传播了革命火种,B项正确;长征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排除A项;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排除C项;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有利于抗战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21.“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与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上述材料()A.描述了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B.说明民众抗日浪潮席卷全国C.反映了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 D.展现了国共合作抗战的成果〖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地的学生及民众积极踊跃的参加到了抗日事业,说明的是民众抗日浪潮席卷全国,B项正确;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非五四运动,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抗日战争的具体阶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22.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7%,工业工程技术人员比1952年增长2倍,机器制造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5.2%提高到9.5%。由此可知,我国()A.现代化经济体系确立 B.重工业落后状况得到改善C.工农业布局趋于合理 D.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7%,工业工程技术人员比1952年增长2倍,机器制造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5.2%提高到9.5%”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增多,机器制造工业占比增大,反映出重工业的发展,重工业落后状况得到改善,B项正确;现代化经济体系确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工农业布局趋于合理,在材料中无法确认布局合理信息,排除C项;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借助“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开启了当时举步维艰的中日关系;审时度势,通过“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通过“互通有无”促进了与西欧国家官方外交的建立;提供经济援助,“细水长流,稳步前进”拉近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中国()A.积极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B.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C.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答案〗B〖解析〗新中国在外交活动中,以“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发展中日关系,借“乒乓外交”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用“互通有无”促进与西欧国家建交,为亚非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等做法,表明中国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对“全球治理机制”的贡献,排除A项;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中美、中非关系的发展不符,排除C项;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4.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出现了题目中的大丰收现象,D项正确;1980年的农业生产技术相比于1975年并未有革命性的突破,排除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时间大约在198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乡镇体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之一,不属于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5.我国明确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该方案由“一国”“两制”和“台湾方案"三个核心要素,“一国”是根本,“两制”是主体,“台湾方案”是特色,未来会充分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和台湾民众具体诉求。这反映出“台湾方案”()A.与港澳方案完全不同 B.原则性与包容性的统一C.已为台湾民众所接受 D.注定统一道路的长期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题干“‘一国’是根本,‘两制’是主体,‘台湾方案’是特色,未来会充分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和台湾民众具体诉求”可知,“台湾方案”是在“一国”的前进下实施,体现了对台湾管理的统一性及尊重台湾内部需求的包容性,B项正确;“一国两制”实施于港澳台湾,并非完全不同,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台湾方案”为所有民众接受,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统一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第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材料二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答案〗(1)“不是偶然的”: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2)意义:以考试选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助于废除当时门阀土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得出,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根据材料“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得出,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可得出,以考试选人;根据材料“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得出,扩大了用人范围,有助于废除当时门阀土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从而对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面对周边众多民族,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秦王朝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3郡,汉王朝则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酒泉等郡。边疆之郡县,既任命汉族的官员,谓之以流官治其土,又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谓之以土官治其民。鉴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边郡之税一般无定制定额,甚至可以减免,蛮夷首领也只需解纳土贡。为充实边郡,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各民族缔结友好关系。——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明清时期经略边疆大事年表(部分)时间重大事件1411年明朝在黑龙江流域开设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1571年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1653年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713年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尊号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57年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叛乱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略边疆采取的方式以及产生的历史影响。〖答案〗(1)特点:使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式进行管理;主要采取和平方式治理;因俗因地而治。(2)方式: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册封少数民族领袖;武力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历史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面对周边众多民族,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秦王朝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3郡,汉王朝则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酒泉等郡。”“鉴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边郡之税一般无定制定额,甚至可以减免,蛮夷首领也只需解纳土贡。”“为充实边郡,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各民族缔结友好”可推出使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式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一“边疆之郡县,既任命汉族的官员,谓之以流官治其土,又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谓之以土官治其民。”可推出主要采取和平方式治理;因俗因地而治。(2)方式:根据材料二“明朝在黑龙江流域开设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可推出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二“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尊号”可推出册封少数民族领袖;根据材料二“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叛乱”可推出武力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历史影响:可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经济文化交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并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尽管后来袁世凯践踏了这个约法,但它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这便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日益巩固,《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根据1953年选举法的规定,通过普选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为制宪权的行使提供了政权基础和组织条件。在此基础之上,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编自刘兰兰《我国六十年宪法修改的反思与前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1954年宪法通过的历史背景及其先进之处。〖答案〗(1)目的:明确革命的意义;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意义: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意义)。(2)背景: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共同纲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三大改造的推进。先进之处: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规定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解析〗〖小问1详析〗目的:根据材料“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明确革命的意义,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意义: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意义)。〖小问2详析〗背景: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日益巩固,《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可得出,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共同纲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三大改造的推进。先进之处:结合宪法的性质、内容等知识得出,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规定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各地***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请根据该图的信息,以“###的诞生”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答案〗示例1论题1:###的诞生根植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论证: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工业化起步较早。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为###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北京、上海等地近代教育发展较快,东京、巴黎等地留学生数量较多。新型知识分子在这些地区相对集中,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力量,一战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爆发于北京,后来中心转移到上海,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为###的诞生准备了干部基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这些###早期组织为###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小结:从长时段的角度来看,###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示例2论题2:早期***组织的建立为###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论证: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一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将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来日程。上海、北京的***早期组织先后成立。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欧洲、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也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各***早期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为###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小结:从中国一大的召开来看,13名正式代表均来自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这充分证明早期***组织的建立为###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论题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论证: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北京和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建立组织,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由学术思想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各地***早期组织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的建立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小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注意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示例1论题1:根据“各地***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的诞生需要具备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基础、组织基础等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在近代中国逐步形成的,由此可拟定论题为:###的诞生根植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论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为###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北京、上海等地为###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为###的诞生准备了干部基础;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为###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示例2论题2:根据“各地***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等地建立的早期***组织,为###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由此可拟定论题为:早期***组织的建立为###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论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海外建立的早期***组织的活动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示例3论题3:根据“各地***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主流,且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由此可拟定论题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论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8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主张“(君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主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这说明先秦儒学()A.反对君主集权 B.等级观念鲜明C.强调天人合一 D.民本色彩浓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君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可知,孔子和孟子都强调统治者要重视民心,顺应民意,体现了浓厚的民本色彩,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信息均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2.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则负责颁布诏令和管理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太尉负责军事。这反映了此制度()A.使各部门独立行使职权 B.容易造成皇权旁落局面C.分割了皇帝的部分权力 D.蕴含了分权制约的理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三公中,虽然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务,但政务执行程序中的诏令颁布却由御史大夫负责,这实际上是对丞相的权力起着制约的作用,因而体现了分权制约的理念,D项正确;材料信息说明丞相与御史大夫的权力间存在着制约性,因而都不能独立行使职权,排除A项;材料涉及三公的职责,没有体现容易造成皇权旁落局面,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3.汉武帝在公元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这些举措()A.增加了百姓负担 B.杜绝了官员腐败C.加强了经济集权 D.消除了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百姓负担,排除A项;B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B项;D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局势的动荡 B.税收制度的改革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动乱,战争的肆虐导致人口在755年后大幅下降,A项正确;755年后唐朝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局势的动荡,此时没有进行税收制度的改革,不是因为自然灾害的频繁,排除BC项;此时的唐王朝统治区域并没有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5.如图所示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双体船,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画舫。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船尾有长橹。由此可知,《洛神赋图》()A.客观再现了真实历史情境 B.反映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趋向 D.具有极高的技术史料价值〖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洛神赋图》描绘了中国最早的画舫,通过该图可以看出当时木船的结构、规模,这对研究中国古代造船技艺具有重要的价值,D项正确;该图勾勒的场景带有虚构成分,并不是写实,排除A项;《洛神赋图》属于人物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B项;市民阶层形成于宋朝,且《洛神赋图》迎合的是贵族阶层的审美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多次提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一观点体现出了该著作()A.关注重农抑商政策 B.对经济效益的重视C.主张发展小农经济 D.是农业集大成著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贾思勰认为土地经营应量力而行,要努力争取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不要盲目扩大经营规模,这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经营,发展小农经济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该著作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7.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认为国家“与民争利”。王安石则指出,改革的目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据统计,宋神宗时期国家财政盈余达到高峰,民间高利贷利率降至低谷,民间变乱的发生次数和规模降到最低点。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实现了藏富于民 B.利于秩序稳定C.推动了商业发展 D.力求富国利民〖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不增加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实现”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未涉及其对秩序稳定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王安石变法对商业发展的推动,排除C项。故选D项。8.南宋时面食在江南倡行。临安城内仅面点就50多种,其中大包子、荷叶饼、烧饼、羊肉馒头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面食地位逐渐提升。饮食风格的变化突出说明A.人口流动活跃促进文化交融 B.农业生产进步丰富居民生活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消费观念 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城市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方面食在南方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北方饮食习俗在南方的传播,A项正确;“农业生产进步丰富居民生活”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饮食风格的变化说明人口流动活跃促进文化交融,未涉及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饮食风格的变化与城市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唐朝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元朝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天文观测并编订《授时历》。这些活动的成功取决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浸染C.选官制度推动 D.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元朝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天文观测并编订《授时历》。”,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成功,《唐本草》的颁行以及《授时历》的编订,都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D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之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家的作用,未涉及思想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0.清代军机处最初不过为临时设置,主要是处理军务,后逐渐演变成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的中枢机构。这一演变反映出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宰相制度的重建C.行政效率的提高 D.满汉势力的消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A项正确;没有重建宰相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军机处强化皇权,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满汉势力的比较,得不出满汉势力的消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1.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棉布”等等,可以看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形成了很多专业化的生产市镇,体现了生产的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规模的不断扩大,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根本性转变”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2.魏源根据《四洲志》等材料编写了著名的《海国图志》。《海国图志》的主要影响是A.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打开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C.提出发展工商业的思想 D.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打开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B项正确;《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排除A项;C项不符合《海国图志》的内容,排除;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制度,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排除D项。故选B项。13.《资政新篇》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也提出了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这些主张()A.体现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B.贯彻落实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D.使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答案〗A〖解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纲领,提出了“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一系列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的主张,这体现出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A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不是《资政新篇》的内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是空想性,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纺与织分离,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排除D项。故选A项。1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A.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再致割地赔款 B.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义和团运动 D.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狂热情绪……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成为清政府利用的工具,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签订条约割地赔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勾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义和团的阶级属性,排除D项。故选B项。15.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列强旨()A.维护帝国主义侵华秩序 B.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D.就侵华利益达成妥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这体现了列强强迫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这一规定旨在维护帝国主义侵华秩序,A项正确;瓜分中国的狂潮开始于甲午战后,排除B项;1864年已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强迫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帝,不体现列强间的相互妥协,排除D项。故选A项。16.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 B.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C.对外国产品依赖程度的降低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一战期间的中国民族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主要和当时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关,B正确;此时的统治集团是北洋政府,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17.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A.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 B.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变C.功绩远高于辛亥革命 D.对旧思想的全盘肯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可知,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变,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和科学,排除A项;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但不能说功绩远高于辛亥革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对旧思想的态度,且“全盘肯定”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8.1926年前后,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1927年,上海工人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有力配合了北伐军。这表明()A.革命力量得到发展壮大 B.工农武装政权普遍建立C.国共两党合作深入发展 D.国民革命目标基本实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26年前后,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可知,北伐战争前后,南方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反映出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A项正确;当时工农武装政权尚未普遍建立,排除B项;当时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并未深入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国民革命目标是否实现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9.毛泽东曾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为此毛泽东的实践是()A.领导秋收起义 B.开辟陕甘宁抗日根据地C.开辟大别山根据地 D.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保存和壮大革命力量,为党和人民军队寻找依托,进行的实践是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项正确;领导秋收起义、进攻长沙是八七会议的决定,并非为革命事业寻找依托的实践,排除A项;开辟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与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不符,排除B项;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并非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排除C项。故选D项。20.1935年5月20日,左路红军攻占冕宁县,进入彝民聚居区。刘伯承依照当地习俗,同彝民沽鸡家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成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这一做法()A.实现了战略转移 B.传播了革命火种C.纠正了“左”倾错误 D.促进了抗战胜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红军领导人和少数民族首领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成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传播了革命火种,B项正确;长征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排除A项;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排除C项;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有利于抗战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21.“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与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上述材料()A.描述了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B.说明民众抗日浪潮席卷全国C.反映了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 D.展现了国共合作抗战的成果〖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地的学生及民众积极踊跃的参加到了抗日事业,说明的是民众抗日浪潮席卷全国,B项正确;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非五四运动,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抗日战争的具体阶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22.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7%,工业工程技术人员比1952年增长2倍,机器制造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5.2%提高到9.5%。由此可知,我国()A.现代化经济体系确立 B.重工业落后状况得到改善C.工农业布局趋于合理 D.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7%,工业工程技术人员比1952年增长2倍,机器制造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5.2%提高到9.5%”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增多,机器制造工业占比增大,反映出重工业的发展,重工业落后状况得到改善,B项正确;现代化经济体系确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工农业布局趋于合理,在材料中无法确认布局合理信息,排除C项;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借助“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开启了当时举步维艰的中日关系;审时度势,通过“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通过“互通有无”促进了与西欧国家官方外交的建立;提供经济援助,“细水长流,稳步前进”拉近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中国()A.积极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B.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C.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答案〗B〖解析〗新中国在外交活动中,以“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发展中日关系,借“乒乓外交”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用“互通有无”促进与西欧国家建交,为亚非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等做法,表明中国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对“全球治理机制”的贡献,排除A项;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中美、中非关系的发展不符,排除C项;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4.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出现了题目中的大丰收现象,D项正确;1980年的农业生产技术相比于1975年并未有革命性的突破,排除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时间大约在198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乡镇体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之一,不属于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5.我国明确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该方案由“一国”“两制”和“台湾方案"三个核心要素,“一国”是根本,“两制”是主体,“台湾方案”是特色,未来会充分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和台湾民众具体诉求。这反映出“台湾方案”()A.与港澳方案完全不同 B.原则性与包容性的统一C.已为台湾民众所接受 D.注定统一道路的长期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题干“‘一国’是根本,‘两制’是主体,‘台湾方案’是特色,未来会充分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和台湾民众具体诉求”可知,“台湾方案”是在“一国”的前进下实施,体现了对台湾管理的统一性及尊重台湾内部需求的包容性,B项正确;“一国两制”实施于港澳台湾,并非完全不同,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台湾方案”为所有民众接受,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统一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第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材料二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答案〗(1)“不是偶然的”: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2)意义:以考试选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助于废除当时门阀土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得出,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根据材料“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得出,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可得出,以考试选人;根据材料“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得出,扩大了用人范围,有助于废除当时门阀土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从而对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面对周边众多民族,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秦王朝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3郡,汉王朝则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酒泉等郡。边疆之郡县,既任命汉族的官员,谓之以流官治其土,又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谓之以土官治其民。鉴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边郡之税一般无定制定额,甚至可以减免,蛮夷首领也只需解纳土贡。为充实边郡,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各民族缔结友好关系。——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明清时期经略边疆大事年表(部分)时间重大事件1411年明朝在黑龙江流域开设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1571年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1653年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713年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尊号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57年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叛乱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略边疆采取的方式以及产生的历史影响。〖答案〗(1)特点:使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式进行管理;主要采取和平方式治理;因俗因地而治。(2)方式: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册封少数民族领袖;武力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历史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面对周边众多民族,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秦王朝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3郡,汉王朝则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酒泉等郡。”“鉴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边郡之税一般无定制定额,甚至可以减免,蛮夷首领也只需解纳土贡。”“为充实边郡,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各民族缔结友好”可推出使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式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一“边疆之郡县,既任命汉族的官员,谓之以流官治其土,又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谓之以土官治其民。”可推出主要采取和平方式治理;因俗因地而治。(2)方式:根据材料二“明朝在黑龙江流域开设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可推出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二“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尊号”可推出册封少数民族领袖;根据材料二“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叛乱”可推出武力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历史影响:可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经济文化交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并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