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_第1页
历史: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_第2页
历史: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_第3页
历史: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_第4页
历史: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标解读]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核心提炼](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体系。(3)官僚制取代贵族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以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条件(1)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2)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教材补遗]秦朝“天下”格局的形成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知识点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职1.皇帝制度(1)由来:秦王嬴政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2)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3)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专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名师点睛][名师助学]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皇帝独尊:权威不可世俗。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内容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九卿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特点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3.朝议制度(1)内容: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2)作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教材补遗]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1)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2)官僚政治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官”则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韩非子主张“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知识点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由来:起源于春秋后期;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2)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3)作用: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秦朝国力日益增强。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形成、巩固国家统一及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消极影响:专制权威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教材补遗]中国古代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的争论(1)宋代以前辩论焦点,主要围绕着两者的优劣比较。如魏晋时陆机(西晋文学家)认为分封“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而认为郡县制下,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唐朝争论则一边倒,皆主张郡县制,如柳宗元“有叛国无叛郡”“有叛将无叛州”等。(2)宋元时期,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李纲(抗金名臣)提出两制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超脱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3)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黄宗羲认为应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顾炎武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知识结构][构图解史]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精巧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可归纳为“一、二、三、四”[名师助学](1)关于郡县制的几点认识①郡县制的确立是对分封制的彻底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②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秦朝大一统的历史地位仅仅从开拓疆域、确立中国腹地大格局之中来寻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养成国家统一的心态历程中加以阐述。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构图解史](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2)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探究点一秦代的君主专制[史料实证]◆史料研读史料一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史料二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史料三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以上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问题探究:根据史料概括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史料探究史料主旨通过史料,解读秦朝中央官职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认识(1)史料一图中体现了三公九卿制度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充分体现了“国”“家”同治的特点(2)史料二中“丞相……掌丞天子”“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说明三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皇帝权力的加强(3)史料三中“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各有职分、等级、俸禄”说明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史论归纳]多角度理解秦代官僚政治取代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1)从产生特点看:先秦贵族政治是与分封制相伴而生的,是适应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秦代官僚政治是以皇权为核心,以郡县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2)从概念内涵看: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秦代官僚政治是秦朝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政治体系。(3)从政治体制看:先秦贵族政治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秦代官僚政治是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4)从演变趋势看:先秦尚未完全集中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对点训练]角度一秦朝文化的专制色彩1.(2019·河北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破题关键]题干关键信息:秦国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成长过程,“秦国……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秦国文化的专制色彩。[解析]通过题干草原游牧文化“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知其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彩,故B项正确。[答案]B角度二秦代官僚政治的特征2.(2020·广东佛山模拟)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破题关键]题干关键信息:时间——秦代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时期;“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官僚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官僚政治(皇帝从上到下垂直管理)。[解析]秦朝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奠基时期,其官僚体系刚刚从贵族政治演变而来,尚处于雏形阶段,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的地主政权之下,取代贵族政治的只可能是官僚政治而非平民政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官员之下已设置有辅助其履行政务的吏胥,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基本模式业已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刻意突出“中央”与“文官”的特别地位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对比,故D项错误。[答案]C角度三秦代皇权的至高无上3.(2019·福建高中毕业班质检)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破题关键]题干关键信息“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周代的权威性;“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代皇权的至高无上。[解析]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的提出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探究点二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史料实证]◆史料研读史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史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问题探究:根据史料对比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史料探究史料主旨通过史料,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认识(1)史料一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是指西周的分封制;“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指秦的郡县制。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了周秦创制的影响。两者的差别在于西周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制度,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官僚政治制度(2)史料二中“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力过大,“其专在上”指君主专制。顾炎武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评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3)史料三中“必然结果”说明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指出了官僚政治的特点[史论归纳]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比较项秦朝郡县制西周分封制实行条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与宗法制相联系传承制度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世袭官吏权力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与中央关系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历史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对点训练]角度一秦代的郡县制1.(2019·江西南昌模拟)《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破题关键]题干关键信息“不是起源于秦”郡县制春秋战国已经出现;“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废分封,行郡县。[解析]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答案]C2.(2019·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检测)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破题关键]题干关键信息“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地方权力较弱地方主动性发挥受到影响。[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方分权,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没收地方权力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的信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忽视民族发展的信息,排除D。[答案]C角度二秦代郡县制的特征3.(2019·四川成都调研)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A.民间社会发展有限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破题关键]题干关键信息“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皇权对基层统治的有限性。[解析]从材料“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可知中国古代民间社会规模小,发展有限,故A项正确。[答案]A角度三分封制和郡县制之比较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A.导致秦短命而亡 B.有利于君主专制C.不利于巩固政权 D.更有利于百姓[破题关键]题干关键信息“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郡县制优于分封制。[解析]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可知,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即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D项正确。[答案]D名家视角解读——名家探史视角1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解读]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视角2秦汉所谓封建的、统一的专制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①侯外庐认为,它们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封建土地国有制。②林甘泉在《论秦汉专制主义经济基础》的论文中提出了他的看法,主张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由于这种基本经济特点,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③范文澜认为,秦汉时代汉族已经形成一个相当稳定的共同体,这是中国形成统一国家的根本原因。他援引斯大林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认为秦汉时代已经初步具有了民族的四个特征。所谓“书同文”就是“共同语言”;“行同伦”就是“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状态”;“车同轨”可以理解为相当于“共同经济生活”“经济的联系性”这个特征;至于“共同地域”,那就是长城之内的广大疆域。——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解读]史学家论述了秦汉的经济基础以及秦汉能够形成稳固统一体的原因。[41题综合类主观题例析]【典例】(2020·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①。一大批没落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②。其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③。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④。——摘编自沈长云等著《战国史与战国文明》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⑤,必然对君主权威会有所“反弹”。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⑥。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⑦。在中国古代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照章办事,那么为了迎合上意,也就理所当然地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⑧,因此中国古代的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⑨。——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答题示范][答题步骤]★审准题目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官僚制度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弊端,意在考查学生读史料、综合概括的能力。问题:(1)“分析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变化,可以从变法改革、新阶层崛起、新风气出现、教育发展等角度回答;(2)“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特点可以从官僚政治与皇权的关系、形式主义严重等角度概括;弊端可以从忽视法律、随意性强等角度回答。★析清材料材料一信息:材料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官僚制度开始出现;材料②:没落的中小贵族开始凭借士阶层的发展而发展→旧的贵族政治开始瓦解,阶层流动加大;材料③:教育的发展,私人办学推动了官僚制度的形成;材料④:改革形成新的立法→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材料二信息:材料⑤:官僚机构和君主意志并非完全一致;材料⑥:儒家思想对官僚集团的影响;材料⑦:官僚、君主在民众面前拥有绝对的权力;材料⑧:形式主义弊端出现的缘由;材料⑨:缺乏法律意识,行政的随意性。★联准教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士阶层的崛起和贵族制度的瓦解。[答案](1)条件: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统治者招揽人才(养士之风),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2)特点:官僚政治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官僚政治深受儒家伦理影响;民众与官僚、皇权存在明显矛盾;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弊端:存在忽视法律的现象;行政过程中的随意性强;对民众的剥削与不负责任。一、解题方法系列:反映类材料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题型特征】反映类选择题能够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做到在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前提下,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题技法】反映类选择题的解题诀窍:“反映”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既然是“反映”,就不要用现象来“反映”现象。【典例】(2019·石家庄质检)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审题思路]第一步明考向:考查秦代政治的特点。第二步审题干,抓关键信息:①“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颂扬秦德;②“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注重社会教化。第三步析选项,判定答案: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项正确。[答案]A儒家教化与社会治理教化是儒家政治文化的轴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种类似西方“政教合一”的政教关系,即道统与政统、师儒与王侯分离又合一的关系,穷则“寓治于教”,达则“寓教于治”成为士大夫阶层政治实践的基本选择和现实追求。儒家历来对于教化之事极为重视,成为维护中国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当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治理危机,应该重视对儒家治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复兴儒家礼治模式,并与德治、法治密切结合,形成新的综合社会治理模式。(2020·河北衡水金卷联考)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D.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解析]据材料“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秦朝和汉初还处于由家国一体的制度向家国分离的官僚制度转变的过程,故C选项正确。三公九卿虽然有宗族观念,但也有官僚制度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秦朝没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故B选项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国同构制度逐渐瓦解,而不是维系,故D选项错误。[答案]C二、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秦朝大一统的历史地位热点解读命题视角知识链接“仅仅从开拓疆域、确立中国腹地大格局之中来寻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养成国家统一的心态历程中加以阐述。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全国卷中命题相对较少,仅在2013年全国Ⅰ卷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海南卷也仅在2015年考查郡县制的设立,二者都充分体现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对国家统一和疆域拓展的历史贡献符合当前新课标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应重点关注秦朝“大一统”格局:(1)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典例】(2020·湖北省黄石、仙桃等八市高三联考)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古国始封国都今地存灭始置州郡县时期莒少昊后嬴姓国,周武王封之于莒莒县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秦因置(莒)县薛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侯滕州市东薛城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齐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鲁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曲阜市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灭西汉置县属鲁国,西晋始置郡单有虞氏舜帝师所封单县春秋时为鲁单父邑西汉因置单父县对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破题关键]题干关键信息是先秦古国在后来的从封国到郡县制的行政演变中,名称大多有所继承。[解析]从表中内容看,先秦时代,山东地区封国林立,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来临,这些古国渐趋湮灭,而后继朝代的大多郡县名却以这些古国名为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莒薛封国均非姬姓封国,A项本身正确,但材料无法得出;兼并战争严重破坏了西周的分封制度,破坏先秦文明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缺乏材料依据,故C项错误;以郡统县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D项错误。[答案]B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物质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社会。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利于抵御自然灾害。中央集权体制能够凝聚分散的人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能够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课后跟踪训练(二)一、选择题1.(2019·重庆高三调研)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解析]“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项正确。[答案]D2.(2019·成都七中高考模拟)《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解析]材料“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体现的是周王控制着诸侯国部分大臣的任免权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西周时期对权力和财产继承上十分重视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事实证明分封制下诸侯最终成为对抗中央的重要力量,D选项排除。[答案]A3.(2020·山西太原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记述出处“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宋)宋敏求《长安志》“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A.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解析]“为室堂未就”“南面无墙”“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可以互相印证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故D项正确。[答案]D4.(2020·山东日照联考)下图为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秦权。目前国内北至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南至江苏盱眙(楚国故地),东至山东邹城(齐国故地),西至甘肃秦安(秦国故地),出土了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些文物表明秦朝政府致力于()A.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 B.防范六国旧贵族的反抗C.保证统一政策贯彻落实 D.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解析]本题考查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权上面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体现了以皇权保证统一政策的贯彻落实,故选C项。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题干列举的地方不限于六国故地,也包括秦国故地,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措施,与思想文化专制无关,排除D项。[答案]C5.(2019·四川泸州一模)秦代泰山石刻有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出土的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有29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这表明秦朝()A.法律制度十分完备B.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C.苛捐杂税十分沉重D.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秦律。A项“十分完备”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体现了用法律推动国家运转,使各行业协调发展,涉及经济的法律众多,反映出秦朝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苛捐杂税,排除C项;秦朝实行法家思想,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答案]B6.(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检)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爵禄制度。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的爵秩制沿袭了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的某些做法,世卿世禄制是贵族政治的表现之一,体现贵族政治的影响依然存在,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不难得知,秦朝郡县制全面推广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故B项错误;C项错在“瓦解”,D项错在“成熟”,均排除。[答案]A7.(2019·贵州贵阳期末)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朝处罚“失期”行为的历史叙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云梦秦简·徭律》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A.作为著名史学著作,《史记》的记录是真实的B.考古发现证明《史记》的记载是不可信的C.受儒学的影响,司马迁故意渲染秦朝“残暴”D.关于秦朝“失期”的处罚,需要进一步考证[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史记》虽是史学名著,但一定程度也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排除A项;《史记》编写过程中司马迁进行了大量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同时也进行了大量考证工作,其史学价值较高,总体来说比较可信,排除B项;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坚持秉笔直书的史学原则,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第一则材料明确说明对于由自然原因导致的“失期”可以免除处罚,但是第二则材料则说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失期”会被处死,两则材料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关于秦朝“失期”的处罚需进一步考证,故D项正确。[答案]D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解析]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得,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从宗周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答案]A9.(2020·山东烟台调研)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由此可以推知()A.内史是秦朝的高级史官B.秦朝内史具有重要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对地方的治理[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官制。根据题干可知,秦朝内史是都城咸阳的行政长官,不是史官,故A项错误;内史是秦朝国都咸阳的行政长官,位同九卿,说明内史地位较为重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皇帝对官员的任免,故C项错误;咸阳是都城,不是地方郡县,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9·湖北黄冈质检)秦汉及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政治观念。A项仅能反映材料中皇帝以“天子”自居,不能反映“父母官”“君父”“子民”等称谓的含义,故A项错误;“天下百姓……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与宗族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是家天下观念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答案]C11.(2020·山东枣庄检测)《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A.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B.汉朝对秦代官制进行了变革C.汉代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D.中央监察适应了皇权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官制。御史大夫与丞相都属于三公,A项与秦代史实不符,排除;材料说明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未涉及汉代官制变革和汉代中央集权,排除B、C两项;由材料“在秦代,御史大夫直接受命于皇帝”可知,秦朝御史大夫的设置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故选D项。[答案]D12.(2019·安徽宣城高三调研)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解析]从“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黄帝至尊地位确立是在秦汉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符,故A项错误;宗法制存在于西周时期,与材料“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当时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血缘关系的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