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_第1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_第2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_第3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_第4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这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大致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们都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大都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层面的结合,无论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和、气韵和意境,还是其他一些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比如气象、神采、风骨、兴趣、意味、神韵等等,无不包含着上述各个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既非常丰富,又高度统一,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包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综合性和渗透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任何变化,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和堆积;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跟所有历史现象一样,有一个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和、气韵和意境是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气韵是在中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对中和有所超越的审美形态,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舞蹈以及陶瓷、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与其他众多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

意境是成熟得最晚、层次最高、最有总结性质的审美形态,它实际上蕴涵着一个较为完备的美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的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选择中和、气韵和意境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并不是说它们就能涵盖所有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及其历史演变的全貌,而是因为:第一,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都是贯穿中国人生活实践的最为基本的范畴,是中国人的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不仅仅是属于艺术论的范畴。第二,这三种审美形态虽然从范畴的起源上说有迟有早,其中中和的范畴形成与成熟得最早,气韵次之,意境最后且带有总结性质。但追本溯源,三种审美形态不仅从精神实质上是贯穿中国审美实践发展历史全过程的,而且,从范畴发生学的角度看,也都具备起源早而又不断有所发展的特征。第三,这三种审美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扩充进其他的范畴。例如,中和的精神实质几乎在所有中国美学的范畴中都有所体现,如阴阳、虚实、动静、文质、风骨等;气韵、意境也一样。

总之,在中国人长期审美实践活动生成和积淀下来的中和、气韵、意境等审美形态,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互的渗透性和包容性,又显现出在历史运动中逐层递进、不断超越的特征,代表着中国人在人生实践与审美活动的高度统一中,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在审美上表现出后一形态对前一形态的超越与提升。如果说中和作为原初的审美形态,基础最广;那么,意境作为总结性的审美形态,层次最高。从中和到气韵到意境,既是中国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又是中国美学范畴的逻辑演进,三者既可共时并存,又有历时递进;既有逻辑上的并列、对应,又有内涵和外延上的丰富、深化,典型地体现出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

(摘编自朱立元《美学·审美形态中和、气韵和意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是以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为基础的。

B.只要运用了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就能理解中国古代审美形态之间的渗透性。

C.中和、气韵和意境作为最基本的审美形态,它们是在历史的不断前进中共同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D.意境蕴涵着一个较为完整美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是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文化资源产物。

B.中西方审美形态在综合性和渗透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由双方的现实生活基础以及文化精神决定的。

C.中国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力透纸背、人木三分,他的作品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韵这一基本审美形态。

D.中和、气韵、意境离不开中国人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和积淀,也代表着中国人不断提高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形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的中和、气韵和意境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三者的大致特征。

B.作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审美形态,中和、气韵、意境贯穿中国人生活实践,体现了中国的辩证思想。

C.关注中和、气韵和意境的审美形态,也就是在关注中国审美实践的内涵与外延,关注其历史发展。

D.中和、气韵和意境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古代审美形态以及历史演变全貌,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知。

4.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指明并加以分析。

5.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述中和、气韵和意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山上的小屋

残雪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当我不清理抽屉的时候,我坐在围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听见呼啸声。是北风在凶猛地抽打小屋杉木皮搭成的屋顶,狼的嗥叫在山谷里回荡。

“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哼。”妈妈说,朝我做出一个虚伪的笑容。

“所有的人的耳朵都出了毛病。”我憋着一口气说下去,“月光下,有那么多的小偷在我们这栋房子周围徘徊。我打开灯,看见窗子上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隔壁房里,你和父亲的鼾声格外沉重,震得瓶瓶罐罐在碗柜里跳跃起来。我蹬了一脚床板,侧转肿大的头,听见那个被反锁在小屋里的人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

“每次你来我房里找东西,总把我吓得直哆嗦。”妈妈小心翼翼地盯着我,向门边退去,我看见她一边脸上的肉在可笑地惊跳。

有一天,我决定到山上去看个究竟。风一停我就上山,我爬了好久,太阳刺得我头昏眼花,每一块石子都闪动着白色的小火苗。我咳着嗽,在山上辗转。我眉毛上冒出的盐汗滴到眼珠里,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我回家时在房门外站了一会,看见镜子里那个人鞋上沾满了湿泥巴,眼圈周围浮着两大团紫晕。

“这是一种病。”听见家人们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

等我的眼睛适应了屋内的黑暗时,他们已经躲起来了——他们一边笑一边躲。我发现他们趁我不在的时候把我的抽屉翻得乱七八糟,几只死蛾子、死蜻蜓全扔到了地上,他们很清楚那是我心爱的东西。

“他们帮你重新清理了抽屉,你不在的时候。”小妹告诉我,目光直勾勾的,左边的那只眼变成了绿色。

“我听见了狼嗥,”我故意吓唬她,“狼群在外面绕着房子奔来奔去,还把头从门缝里挤进来,天一黑就有这些事。你在睡梦中那么害怕,脚心直出冷汗。这屋里的人睡着了脚心都出冷汗。你看看被子有多么潮就知道了。”

我心里很乱,因为抽屉里的一些东西遗失了。母亲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垂着眼。但是她正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我感觉得出来。每次她盯着我的后脑勺,我头皮上被她盯的那块地方就发麻,而且肿起来。我知道他们把我的一盒围棋埋在后面的水井边上了,他们已经这样做过无数次,每次都被我在半夜里挖了出来。我挖的时候,他们打开灯,从窗口探出头来。他们对于我的反抗不动声色。

吃饭的时候我对他们说:“在山上,有一座小屋。”

他们全都埋着头稀里呼噜地喝汤,大概谁也没听到我的话。

“许多大老鼠在风中狂奔。”我提高了嗓子,放下筷子,“山上的砂石轰隆隆地朝我们屋后的墙倒下来,你们全吓得脚心直出冷汗,你们记不记得?只要看一看被子就知道。天一晴,你们就晒被子,外面的绳子上总被你们晒满了被子。”

父亲用一只眼迅速地盯了我一下,我感觉到那是一只熟悉的狼眼。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为狼群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叫。

“到处都是白色在晃动,”我用一只手抠住母亲的肩头摇晃着,“所有的东西都那么扎眼,搞得眼泪直流。你什么印象也得不到。但是我一回到屋里,坐在围椅里面,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就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杉木皮搭成的屋顶。那形象隔得十分近,你一定也看到过,实际上,我们家里的人全看到过。的确有一个人蹲在那里面,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果。”

“每次你在井边挖得那块麻石响,我和你妈就被悬到了半空,我们簌簌发抖,用赤脚蹬来蹬去,踩不到地面。”父亲避开我的目光,把脸向窗口转过去。窗玻璃上沾着密密麻麻的蝇屎。“那井底,有我掉下的一把剪刀。我在梦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它打捞上来。一醒来,我总发现自己搞错了,原来并不曾掉下什么剪刀,你母亲断言我是搞错了。我不死心,下一次又记起它。我躺着,会忽然觉得很遗憾,因为剪刀沉在井底生锈,我为什么不去打捞。我为这件事苦恼了几十年,脸上的皱纹如刀刻的一般。终于有一回,我到了井边,试着放下吊桶去,绳子又重又滑,我的手一软,木桶发出轰隆一声巨响,散落在井中。我奔回屋里,朝镜子里一瞥,左边的鬓发全白了。”

“北风真凶,”我缩头缩脑,脸上紫一块蓝一块,“我的胃里面结出了小小的冰块。我坐在围椅里的时候,听见它们丁丁当当响个不停。”

我一直想把抽屉清理好,但妈妈老在暗中与我作对。她在隔壁房里走来走去,弄得“踏踏”作响,使我胡思乱想。我想忘记那脚步,于是打开一副扑克,口中念着:“一二三四五……”脚步却忽然停下了,母亲从门边伸进来墨绿色的小脸,嗡嗡地说话:“我做了一个很下流的梦,到现在背上还流冷汗。”

“还有脚板心,”我补充说,“大家的脚板心都出冷汗。昨天你又晒了被子。这种事,很平常。”

小妹偷偷跑来告诉我,母亲一直在打主意要弄断我的胳膊,因为我开关抽屉的声音使她发狂,她一听到那声音就痛苦得将脑袋浸在冷水里,直泡得患上重伤风。

“这样的事,可不是偶然的。”小妹的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刺得我脖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比如说父亲吧,我听他说那把剪刀,怕说了有二十年了?不管什么事,都是由来已久的。”

我在抽屉侧面打上油,轻轻地开关,做到毫无声响。我这样试验了好多天,隔壁的脚步没响,她被我蒙蔽了。可见许多事都是可以蒙混过去的,只要你稍微小心一点儿。我很兴奋,起劲地干起通宵来,抽屉眼看就要清理干净一点儿,但是灯泡忽然坏了,母亲在隔壁房里冷笑。

“被你房里的光亮刺激着,我的血管里发出怦怦的响声,像是在打鼓。你看看这里,”她指着自己的太阳穴,那里爬着一条圆鼓鼓的蚯蚓。“我倒宁愿是坏血症。整天有东西在体内捣鼓,这里那里弄得响,这滋味,你没尝过。为了这样的毛病,你父亲动过自杀的念头。”她伸出一只胖手搭在我的肩上,那只手像被冰镇过一样冷,不停地滴下水来。

有一个人在井边捣鬼。我听见他反复不停地将吊桶放下去,在井壁上碰出轰隆隆的响声。天明的时候,他咚地一声扔下木桶,跑掉了。我打开隔壁的房门,看见父亲正在昏睡,一只暴出青筋的手难受地抠紧了床沿,在梦中发出惨烈的呻吟。母亲披头散发,手持一把笤帚在地上扑来扑去。她告诉我,在天明的那一瞬间,一大群天牛从窗口飞进来,撞在墙上,落得满地皆是。她起床来收拾,把脚伸进拖鞋,脚趾被藏在拖鞋里的天牛咬了一口,整条腿肿得像根铅柱。

“他,”母亲指了指昏睡的父亲,“梦见被咬的是他自己呢。”

“在山上的小屋里,也有一个人正在呻吟。黑风里夹带着一些山葡萄的叶子。”

“你听到了没有?”母亲在半明半暗里将耳朵聚精会神地贴在地板上,“这些个东西,在地板上摔得痛昏了过去。它们是在天明那一瞬间闯进来的。”

那一天,我的确又上了山,我记得十分清楚。起先我坐在藤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然后我打开门,走进白光里面去。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

(原载《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

文本二

残雪,本名邓小华,中国女作家,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卡夫卡”。残雪的小说用变异的感觉展示了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揭露了阴郁、晦涩、恐惧、焦虑、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及丑恶人性的相互仇视与倾轧。她的作品不仅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的特点。她的笔触直指人存在荒谬,关注内心冲突与灵魂冲突,努力营造一个常规意义缺失、世俗价值消解的文本世界,进而寻找人类有意义存在的根据,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在荒芜的世界里寄托少许希望的微光,尽管只是梦幻的碎影。

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先锋派小说家纷纷结束实验性写作,投身现实主义怀抱,但残雪认为文学实验是她已经踏上的道路,她要捍卫自己的价值体系,为理想而写作。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下的母亲举止夸张,丑态百出,暗示了在梦魇之下传统伦理关系的消解和人性的压抑。

B.文中的父亲经受着现实的煎熬,而“化身为狼”则展现了他在短暂超脱中向世俗发起的呐喊。

C.“我”最终难逃困于精神桎梏的宿命,而“我”晒被子的情节实际上反映出社会的病态扭曲。

D.小说结尾“小屋”消失象征着“我”的心灵荒芜,可以理解为“我”所坚守的价值体系崩溃。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荒诞、梦魇般的形式,纷繁复杂的象征、隐喻为我们呈现出一种自我批判的内心真实。

B.小妹这一角色,充当“我”与父母间的传声筒,她杂乱的意识流动使不同事件发展齐头并进。

C.小说记录了一种超现实的特殊把握,以梦魇般景象刻画出人们找不到救赎与解脱的焦虑体验。

D.小说掠过那些浮于表面的症结,用一个“放大镜”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凸显,真实深刻。

8.小说中的“我”与家人格格不入,“我”的一些奇异举动折射了我的真实心理状态。请以“清理抽屉”这一情节为例,分析“我”在面对外部冲突时的内心世界。

9.有人认为“残雪以其作品的独创性与反叛性坚定个人的定位,尤其是试图通过屋中人,或者说她本人的突围历程去规避小说结尾的悖论,而这正从反面彰显了她不曾动摇过的写作初衷”,请你结合两则文本,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期达成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

中国的壮游传统久远。司马迁二十岁那年,父亲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有计划地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了解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司马迁“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记》。后有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徐霞客经30年考察,“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诗《壮游》中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可惜的是,中国在郑和之后失掉了壮游的传统。

西方的壮游传统由17世纪的英国贵族子弟开启。在17岁的时候,他们将由家里的一名管家陪同,用几年时间游历欧洲,参观博物馆,开阔眼界,直到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才回家继承祖业。18~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都有这样的经历。发展到今天,就是很多西方学生在大学入学前一年,或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前一年要进行的深度游历:GapYear(空档年)。壮游的价值,在于对人的改变。古今中外,有太多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例子。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的最底层。有报告认为:“空档年”可提高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寻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鼓励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超越自我。贫穷的时候,年轻人反倒能闯,可是一旦富有,父母就过度保护子女。下一代失去了闯的能力,很容易丧失掉竞争力。

而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壮游代表的是一种开创精神,缺乏这种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有可能改朝换代。台湾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徐海鹏曾惋惜地说:“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国势开始往下滑。”我国在1900年前后的半个世纪国力最弱时,不仅在探险的领域缺席,还成为其他国家探险的对象。(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远游的目的是重塑自我,是深度的人文互动。没有书籍和知识伴随的旅程,是不可想象的。在书中我们能找到被遗落的盛况。今天我们如果去河南开封,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原城市。而千年之前,这里可是北宋的都城。《铁围山丛谈》告诉我们,开封城唯有马行街不见恼人的蚊虫。因为它是当时最繁华的夜市,夏夜燃烧的烛油直到四更(凌晨一点到三点)才熄。《东京梦华录》则开列了当年开封各条街巷的饭馆和拿手菜,像极了宋朝的“大众点评”。美国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他提醒美国人,纽约城的一片繁华不是古已有之,也不会万古长存。“我们如果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国家的辉煌盛世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城市的繁华光景尤其如此。如果美国人没有听说过开封,那这将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很多年之后的人,可能再也看不到纽约第五大道的流光溢彩和百老汇的戏剧了,但他们仍然可以翻开书本,忆想出一片今天的盛况。

在书中我们能找到遮蔽的过程。譬如游记类作品,不只是介绍沿途的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而且是用追问的目光求解每一个看到的现象。比如通过郭建龙的《穿越百年中东》,我们会了解到∶现代土耳其语的字母诞生于1928年,迄今不足百岁。土耳其语没有经过汉字那样繁复的演化过程,而是由凯末尔成立的“语言委员会”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这场雷厉风行的文字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当精英和平民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学习语言时,各种资源迅速到位,书本、报纸出现了惊人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是文盲率的大大降低。”我们穿行在土耳其的街市,听着喧嚣的市声,看着耀眼的广告牌时,如果不了解这一背景,我们就和这个国家最惊心动魄、雄心勃勃的变革擦身而过了。股神巴菲特说过一句话:"虽然我也靠收入生活,但我迷恋过程要远胜于收入。”游览风景其实也一样。用足迹丈量大地,用耳目搜寻风光,之所以远远不够,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到陌生地方去,纸上卧游也好,实地观光也好,我们都身负一个目的——对自己原本生活的超越。这既是旅行的意义,也是阅读的意义。

(摘编自罗振宇《带什么诗去远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郑和之后就失掉了壮游的传统,而同期西方却在这一领域成为后起之秀,其壮游传统已经沉淀到社会最底层。

B.“空档年”是针对正常的学习或工作期而言,中断现有的学习或暂时不工作而做的不局限于自然的发现自我的深度游历。

C.美国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认为,国家也好,城市也好,都不是恒定不变的,所以辉煌时应不忘警醒图远。

D.郭建龙的《穿越百年中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耳其的相关历史,引发我们思考其发展背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远游者进行深度人文互动的特质,但两者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中国的壮游传统比西方更久远,但完成程度却不及西方高,影响也一直没西方大。

C.材料二中,引用美国专栏作家的话,用意与该作家的本意其实有一定差异。

D.带一本书去陌生的地方,是要借助相关书籍找到该地被遗落的盛况和遮蔽的过程。

3.下列选项,最不可能被看成是“壮游”的一项是()

A.英国威廉王子在人读大学之前,以十个月的时间,到智利参与当地扶贫的义工服务(扛木头、劈木柴、教英语等)。

B.西交大毕业生徐玥莹来到云南省施甸县支教已经三四个月了,她将在这里度过一年的支教时光,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C.切·格瓦拉是推翻古巴亲美独裁政权的革命家。他在医学院读四年级时,曾和一位学长骑着重机车,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穿越五个国家的社会考察之旅。

D.吴四一是一位摄影宣传员,他深入到松江的各个角落,以一种档案式记录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松江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记忆。

4.蒋勋指出“中国有意识地要恢复自己生命力”。结合材料一分析他说此话的原因。

5.你认为在当下的中国应该如何重塑壮游的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撩湖兵①

王旭峰

元旦过后,杭嘉和穿着全套的皮水服就上了疏浚船,熟练地提起了橹。杭家的女人们送他到公园码头,眼窝都湿了。她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个将西湖视为后花园的杭天醉②,那个驾着私家画舫品茶、眯眼尽赏湖上风光的杭家少爷,那个最终在大雪弥天之日长眠在湖上的杭公子。对此没有什么印象的是跟着大人们一起来的得茶,拎着棉布套做成的茶壶衣,把铜软提梁壶的热茶裹得严严实实的。女人们一个不留神,他已跳上了浚湖船,一把划起了桨,离开了湖岸,还添了一句:“阿爷,我陪你去好了。

女人们又要叫,嘉和挥挥手说:“小伢儿要新鲜,让他活泛一天,夜里他就吃着分量了。”转身又对得茶说:“好啊,你陪我吃茶,记住了,我不要龙井春茶,要泡就泡白露龙井茶。”

白露前后,茶树又会进入生长佳期,所以才会有新茶长出。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尤受苦力们的喜爱。出过大汗、卖过死力后,瘫在竹椅上,一大碗白露茶一口气下肚,人顿时便活泛过来,那才叫一个爽。

此时,湖面上已经荡开了许多撩湖船,像是一口盛满汤的大锅,撒下了一大把黑芝麻,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水面。这种架势,嘉和记得只有抗战胜利那年,国民政府号召市民到西湖双堤砍掉日本人种下的樱花树,种上被日本人砍掉的原有的桃树时才有过,回头一想,不过五六年时间。

嘉和他们第一天的任务,就是把湖畔清理干净,茅草、菱白、芦苇要先拔了捞上来。得茶划着船,问:“爷爷,我们家从前真的有湖上的画舫吗?”

“有过吧,记不得了……”嘉和不想回答这种问题,便转移了话题,“从前西湖里有一种人就叫撩湖兵,你知道吗?”

得茶摇头。嘉和说,就是在西湖里撩水草、杂物的兵。得茶便很得意,原来他们现在已经是撩湖兵了。嘉和见得茶很认真地接过网兜捞起来,便一五一十地把撩湖这活儿的来龙去脉告诉得茶。

原来这活儿是当年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开始的。他建了白堤,湖水溉田千余顷,还写了通告,谁敢把湖水搞坏了,穷人罚种树,富人罚撩湖。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钱王专门组织了一支撩湖部队,有撩湖兵士千人,差委官吏管领,盖造寨屋和舟船,专门撩湖,日夜开浚,无致湮塞。

得茶便老三老四地说:“钱王我知道的。钱王祠里供的那位,叫钱镠。有术者曰:王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如填筑西湖,以建府治,垂祚当十倍于此。”钱镠答道:岂有千年而天下无真主者乎'”

嘉和还真是吓一跳,这么个小伢儿,竟然背得下史书里那么长一段文字。得茶还一本正经地解释:“钱镠认为,百姓借西湖水来灌田,填了西湖就断了百姓的生路。于是没有填西湖。所以,没有钱王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西湖,我们就不能坐在船上捞水草了。”嘉和听罢此言,激动地打开白露茶盖,递给得茶,说:“好孩子,说那么多话,喝口白露茶。”

得茶从未喝过白露龙井,因为忘忧茶庄从来只做龙井春茶。他并未想到,杭家人从此开启了喝白露龙井的大门。得荼喝了一大口,显出难以下咽的样子,说:“白露茶有点苦呢!”嘉和就大笑起来说:“你也晓得苦了啊,等你撩上一天草,夜里回去再喝它,你就晓得什么是甜了。”

果然,当天撩够了水草,得茶再喝那白露茶,感叹了一声,简直就是南朝豫章王刘子尚之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就是熬出来的真理。这一天的劳作,已经快把这根“豆芽菜”折成两半了。夜里回家,满手血泡,他仰面朝天倒在床上就昏睡过去了。叶子奶奶给他烫脚,喂他龙井茶,他竟然在半醒半睡中推开茶壶,喃喃自语:“白露茶,白露茶好喝…..”

叶子惊讶地问:“怎么啦?得荼茶都喝不清了!明朝是千万不可再去撩水草了。”

嘉和说:“没事,就是累的。从小吃点苦好,以后就经得起苦日子了。”

叶子大吃一惊:“啊,莫非要一辈子撩水草了?”

嘉和揽着叶子:“哪里会有这种事,日本佬那么凶,不是也打出去了?!整治西湖,快的,快的。”第二日一早,嘉和见得荼还睡得昏沉,赶紧蹑手蹑脚地出去,心想知道什么是苦也就够了。他发现自己倒还好,平常整日里做事都亲力亲为,一直就是个劳力者,这船上一日工夫,手上虽磨出血泡,但也不多,任务也是超额完成的。他对自己又增添了几分信心,万一真要当一辈子撩湖兵,他也能够应付下来。

没想到中午时光,得茶就送饭来了,一边招着手让爷爷的船靠岸,一边就跃跃欲试地又要上船。见他两只手都绑着绷带,嘉和就不忍了,说:“不要来了,手上那么多泡,也干不了多少活。”得荼却二话不说跳上了船,说:“爷爷,我想试试看,到底能熬多久。”

这话可不应该是小孩子说的,刹那间,杭嘉和就把得荼当大人看了。

(有删改)

[注]①标题为编者加。杭嘉和是杭州茶业世家忘忧茶庄的第四代大家长。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早早地就将自家的茶地交给政府,支持国家建设;后策划建立半机械化茶场,既满足国家出口外汇需求,又避免自家宅院被征用。政府组织疏浚西湖时,要求每户人家出一个劳力。杭家由杭嘉和做代表。节选部分即从这里开始。②杭天醉是杭嘉和的父亲。

6.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的两个加点的“活泛”意思不同,前者是活动之意,后者则指有精神。

B.嘉和不想回答得荼的关于祖上画舫的问题,是因为家族到他手里衰落了,他愧对先人,亦无颜面对孙儿。

C.文中两次提到日本人被赶走的事实,既体现了抗战胜利的豪情,又表现出嘉和对新政府的期待。

D.“撩湖”曾经是对破坏环境者的惩罚之举,如今是政府组织的主动治理行为,这里面饱含着社会各界对西湖的看重与热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天的劳作,已经快把这根"豆芽菜'折成两半了”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得荼平日缺少锻炼,身形单薄的形象。

B.“他并未想到,杭家人从此开启了喝白露龙井的大门”这一句为下文得荼喜欢上了喝白露茶做铺垫,暗示他知道吃苦了。

C.行文在“撩水草”的主线外旁逸斜出,如泡茶的“铜软提梁壶”、白露龙井茶的知识等,不经意间显露出这个茶叶世家的生活品性。

D.本文语言有着鲜明的江浙特色,譬如“活泛一天”“吃着分量”“老三老四地说”“茶都喝不清了”等,亲切自然。

8.杭嘉和为什么会把得荼当大人看了请结合全篇分析。(6分)

9.文中有不少掌故、史料穿插,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穿插杭天醉与钱镠的相关经历在文中的作用。(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解析与解答

(第11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以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为基础的”错误。由原文“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可知,原文说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而不是“以……为基础的”。B.“只要……就能……”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既非常丰富,又高度统一,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包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只要……就能……”。C.“共同产生”错误。由原文“第二,这三种审美形态虽然从范畴的起源上说有迟有早,其中中和的范畴形成与成熟得最早,气韵次之,意境最后且带有总结性质”可知,三者起源上“有迟有早”,不是“共同产生”。

2.B.“中西方审美形态在综合性和渗透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错误,偷换概念。由原文“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这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大致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们都具有综合性。……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可知,“综合性和渗透性”是“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两个特征,而不是“中西方审美形态”。

3.A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的中和、气韵和意境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三者的大致特征。BCD项都具有片面性,不能完全概括文章含义。而选项A则代表的文章主体部分。

4.①对比论证。将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形态相比,说明两方具有鲜明的差异,从而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从而使观点清晰明了。

②举例论证。指明以“中和的精神实质几乎在所有中国美学的范畴中都有所体现”为例,说明“中和、气韵、意境这三种审美形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或者扩充进其他的范畴”的观点,具体且有说服力。

5.①并列关系。三者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它们都包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

②递进关系。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气韵是在中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对中和有所超越的审美形态;意境是成熟得最晚、层次最高、最有总结性质的审美形态。

现代文阅读II

6.C.“‘我’晒被子的情节”说法于文不符,结合原文“你们全吓得脚心直出冷汗,你们记不记得?只要看一看被子就知道。天一晴,你们就晒被子”可知晒被子的是父母。

7.B.“充当‘我’与父母间的传声筒”说法错误,文本中小妹只是把父母的想法和行为告诉“我”,是单向的传递,并没有把“我”的行为和想法告诉父母。

8.①这一情节与家人的阻拦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我身在矛盾的家庭关系中的窘迫与无奈;②“抽屉”象征着迷惘混乱的人生秩序,而“清理”则是我内心想要重构个人秩序的尝试;③家人的阻挠折射出外部环境的艰辛,而我的内心与家庭间正是存在着一种精神博弈;④这一情节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窥探和猜忌,反映了“我”对人性隐恶的反思。

9.独创性和反叛性:以独特的视角,借助诡谲的意象,完成对人性的解剖,以叛逆另类的题材入手,揭示社会的生存本相,显示出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审美追求。

悖论解释:结尾的悖论:当我自以为能够脱离梦魇而完成自我救赎时,重寻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